大学仪器分析教学课件(原子光谱与分子光谱)
合集下载
2-2 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

三、能级图
2.原子谱线:原子在不同能级之间跃迁产生 的谱线,即为原子谱线。
3.能级间的能量差: 当电子在某两个能级之间跃迁时,要吸收
或放出等于这两个能级之间能量差的能量( 电磁辐射)。
E h h c hc
例如:钠原子,核外电子组成为: (1S)2(2S)2(2P)6(3S)1
N , N 1, N 2, , 1 或0
22 2
2
• 即由N/2变化到0或1/2,相邻的S间相差为1。
当 S 为偶数时,S 值为零或正整数; 当 S 为奇数时,S 值为正半整数。
例:
N
S
1
1
2
2
1, 0
3
3,1
22
4
2,1, 0
电子组态
S
np1nd1
1,0
np2
1,0
ns2
0
ns2np1
由于振动光谱的波长在近、中红外波谱 区,故又称红外吸收光谱法。
(3)转动光谱:分子在转动能级间跃迁产 生转动光谱。
由于转动光谱的波长位于远红外区和微 波区,故又称远红外吸收光谱和微波。
(二)分子发光光谱
1.定义:分子由激发态回到基态或较低激发 态所释放出的光辐射所形成的光谱。发光 光谱为发光强度与波长间的关系曲线。
此时光谱项为:
32S1/2 表示n=3 L=0 S=1/2 M=2 J=1/2, ------基态光谱项
第一电子 32P3/2
n=3 L=1 S=1/2 J=3/2
激发态
32P1/2
n=3 L=1 S=-1/2 J=1/2
钠谱线:5889.96 Å,32S1/2----32P3/2,D2线
5895.93 Å,32S1/2----32P1/2,D1线
仪器分析技术PPT教学课件

CH3-SH
δ=2.000
CH3-C≡N
δ=1.98
CH3-OH (CH3)3C-OH ﹡1H谱的其它测定常数
δ=3.99 δ=1.95
耦合常数与结构的关系等
﹡1H-NMR波谱解析步骤 ——要保证被测样品足够纯 ——要设法获得分子式, 计算不饱和度 ——化合物分子中化学同核的组数大于或等于1H-NMR波谱中
不饱和C-H面外弯曲振动段
掌握哪些基团有哪些振动,对判断有机化合物有很大益处。
﹡红外分光光度计的组成
试样池
光源
参比池
单色器
检测器
放大器 记录仪
——光源:能发射高强度连续红外波长的高温黑体物质,一般采 用近于黑体物质的白炽能斯特灯或硅碳棒
——吸收池:用岩盐窗片制成 如NaCl、KBr、AgCl等 有透明度要求
对照(Sadtler Nuclear Magnetic Kesonance Spectra)
﹡位移试剂
不增加外加磁场强度而能增加化学不等同核化学位移差别
的试剂。稀土元素的β-二酮络合物.一般是正三价铕离子(Eu3+)和 镨离子(Pr3+)的β-二酮络合物
﹡13C-NMR波谱 13C谱的优点
——有机化合物分子骨架主要由C骨架构成,13C-NMR能更全面地 提供有关分子的骨架,特别是一些不与H相连的基团,如=C=O 等用途更广泛。
——常规的1H的化学位移不超过20,(一般为10) 而13C的化学位移不超过200,每个C原子结构上的微小变化可引起 δ值得明显变化,每一组化学等同核都可望显示一独立谱线。 ——13C核的天然丰度很低,可忽略13C核之间的耦合 13C-NMR破谱的灵敏度 ——与磁旋比有关(原子核的性质)与r3成正比 同摩尔数的H、C, 13C核的共振灵敏度只有1H核的1/63
仪器分析第7章-原子发射光谱分析PPT

在上述波长范围内均匀分布。对每一条谱线波长, 人们都已进行了精确的测量。在实验室中有标准光谱图 对照进行分析。
标准光谱图是在相同条件下,在铁光谱上方准确地 绘出68种元素的逐条谱线并放大20倍的图片。由波长标 尺、铁光谱、元素灵敏线及特征线组三部分组成。
(a)(b)(c)样品三次不同的曝光; (d)Fe谱; (e)(f)为标准图谱。
回路 L-C-G 中高压高频振荡电流, G 放电中断; 下一回合充放电开始 火花不灭。
特点:
1)放电稳定,分析重现性好; 2)放电间隙长,电极温度(蒸发温度)低,检出限低,多适于分析易熔金
属、合金样品及高含量元素分析; 3)激发温度高(瞬间可达10000K)适于难激发元素分析。
4、电感耦合高频等离子体(Inductive Coupled high frequency Plasma,ICP)光源
4)分析线:在进行元素的定性或定量分析时,根据试样中被
测元素的含量不同 ,可选择不同程度的一条或几条灵敏线作分 析用的谱线。
5)自吸线:当由光源中心某元素发出的特征光向外辐射通过
发光层周围温度较低的蒸汽原子时,将为其自身处于低能级的 原子所吸收,而使谱线强度中心强度减弱的现象。自吸最强的 谱线的称为自蚀线。
利用高频电感耦合的方法产生等离子体放电的一种装置。由于 它具有优异的分析性能,是应用较广泛的一种新型激发光源。
(1)ICP炬的组成
组成:ICP 高频发生器+ 等离子
体炬管+ 雾化器
石英炬管包括:
外管—冷却气,沿切线引入 中管—辅助气,点燃 ICP (点燃
后切断) 内管—载气,样品引入(使用Ar
是因为性质稳定、不与试样 作用、光谱简单)
直流电弧 800~4000( 高) 4000 ~ 7000 较差 LTE 定性、难熔样品及元素定量、
标准光谱图是在相同条件下,在铁光谱上方准确地 绘出68种元素的逐条谱线并放大20倍的图片。由波长标 尺、铁光谱、元素灵敏线及特征线组三部分组成。
(a)(b)(c)样品三次不同的曝光; (d)Fe谱; (e)(f)为标准图谱。
回路 L-C-G 中高压高频振荡电流, G 放电中断; 下一回合充放电开始 火花不灭。
特点:
1)放电稳定,分析重现性好; 2)放电间隙长,电极温度(蒸发温度)低,检出限低,多适于分析易熔金
属、合金样品及高含量元素分析; 3)激发温度高(瞬间可达10000K)适于难激发元素分析。
4、电感耦合高频等离子体(Inductive Coupled high frequency Plasma,ICP)光源
4)分析线:在进行元素的定性或定量分析时,根据试样中被
测元素的含量不同 ,可选择不同程度的一条或几条灵敏线作分 析用的谱线。
5)自吸线:当由光源中心某元素发出的特征光向外辐射通过
发光层周围温度较低的蒸汽原子时,将为其自身处于低能级的 原子所吸收,而使谱线强度中心强度减弱的现象。自吸最强的 谱线的称为自蚀线。
利用高频电感耦合的方法产生等离子体放电的一种装置。由于 它具有优异的分析性能,是应用较广泛的一种新型激发光源。
(1)ICP炬的组成
组成:ICP 高频发生器+ 等离子
体炬管+ 雾化器
石英炬管包括:
外管—冷却气,沿切线引入 中管—辅助气,点燃 ICP (点燃
后切断) 内管—载气,样品引入(使用Ar
是因为性质稳定、不与试样 作用、光谱简单)
直流电弧 800~4000( 高) 4000 ~ 7000 较差 LTE 定性、难熔样品及元素定量、
(仪器分析)11.1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

11.1.3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应用
1. 元素的分析线、最后线、灵敏线
分析线:复杂元素的谱线可能多至数千条,只选择其中几 条特征谱线检验,称其为分析线; 最后线:浓度减小,谱线强度减小,最后消失的谱线; 灵敏线:最易激发的能级所产生的谱线,每种元素有一条 或几条谱线最强的线,即灵敏线。最后线也是最灵敏线; 共振线:由第一激发态回到基态所产生的谱线;通常也是 最灵敏线、最后线。
nmgmex pE(m/kT)
N
Z
2020/10/24
nmgmex pE(m/kT)
N
Z
Z 为温度 T 的函数,分析中的温度通常在2000~7000 K ,Z 变化很小,谱线强度为
I hc4g πm Z AN exE pm(/kT )
式中:Φ 是考虑在 4 球面角度上发射各向同性的常数。 Z 可视为常数,对于某待测元素,选定分析线后,T一定
2020/10/24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的特点:
(1) 可多元素同时检测:发射各自的特征光谱; (2) 分析速度快:试样不需处理,同时对几十种元素进行定 量分析。 (3) 选择性高 各元素具有不同的特征光谱; (4) 检出限较低:10~0.1gg-1(一般); ngg-1(ICP)。 (5) 准确度较高:5%~10% (一般光源);<1% (ICP) 。 (6) ICP-AES性能优越 线性范围4~6数量级,可测高、中 、低不同含量试样。 缺点:非金属元素不能检测或灵敏度低。
常见光源的种类和特点是什么?
2020/10/24
(1)直流电弧
电弧是指在两个电极间施加高电流密度和低燃点电压 的稳定放电。
石墨电极,试样放置凹槽内。试样量10~20mg。
两电极接触通电后,尖端被烧热,点 燃电弧,再使电极相距4 ~ 6mm。
《仪器分析》课程PPT课件

中红外光谱分为:基团频率区(官能团区)和指纹区。
.
20
二、红外吸收产生的原理与条件
条件一:辐射光子的能量应与振动跃迁所 需能量相等。(刚好满足振动跃迁)
条件二:辐射与物质之间必须有耦合作用 (偶极矩发生变化)
T值为0%至100%内的任何值。
A值可以取任意. 的正数值。
12
2. 多组分普通的分光光度法
A1c1l2c2l
(nm)
Co Ni
510 3.64×104 5.52×103
656 1.24×103 1.75×104
将0.376g土壤样品溶解后定容至50ml,取25ml试液进行处理,以除 去干扰元素,显色后定容至50ml,用1cm吸收池在510nm处和656nm 处分别测得吸光度为0.467和0.374,计算土壤样品中钴和镍的质量分数 。
π→π* trasnsition: red shift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solvent polarity
.
8
例题3: 在下列化合物中,哪一个的摩尔吸光系数最大? (1)乙烯;(2)1,3,5-已三烯;(3)1,3-丁二烯
例题4: 下列化合物中哪一个的λmax 最长? (1)CH4;(2)CH3I;(3)CH2I2
0.463 7 .6 4140 cCo 5.5 213c 0Ni
0.371 4 .2 413c 01.7 5140 c
Co
Ni
.
13
第四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第二节:基本原理 第三节:AAS分光光度计 第四节:分析技术 第五节:干扰和消除
.
14
一. 基本原理
例6:原子谱线变宽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对原子吸收 光谱分析有什么影响?
.
20
二、红外吸收产生的原理与条件
条件一:辐射光子的能量应与振动跃迁所 需能量相等。(刚好满足振动跃迁)
条件二:辐射与物质之间必须有耦合作用 (偶极矩发生变化)
T值为0%至100%内的任何值。
A值可以取任意. 的正数值。
12
2. 多组分普通的分光光度法
A1c1l2c2l
(nm)
Co Ni
510 3.64×104 5.52×103
656 1.24×103 1.75×104
将0.376g土壤样品溶解后定容至50ml,取25ml试液进行处理,以除 去干扰元素,显色后定容至50ml,用1cm吸收池在510nm处和656nm 处分别测得吸光度为0.467和0.374,计算土壤样品中钴和镍的质量分数 。
π→π* trasnsition: red shift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solvent polarity
.
8
例题3: 在下列化合物中,哪一个的摩尔吸光系数最大? (1)乙烯;(2)1,3,5-已三烯;(3)1,3-丁二烯
例题4: 下列化合物中哪一个的λmax 最长? (1)CH4;(2)CH3I;(3)CH2I2
0.463 7 .6 4140 cCo 5.5 213c 0Ni
0.371 4 .2 413c 01.7 5140 c
Co
Ni
.
13
第四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第二节:基本原理 第三节:AAS分光光度计 第四节:分析技术 第五节:干扰和消除
.
14
一. 基本原理
例6:原子谱线变宽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对原子吸收 光谱分析有什么影响?
仪器分析-第7章 原子吸收与原子荧光光谱法

原子的能级与跃迁和元素的特征谱线 1. 基态第一激发态, 吸收一定频率的辐射能量。 产生共振吸收线(简称共振线) 吸收光谱 2.第一激发态基态 发射出同样频率的辐射。 产生共振发射线(也简称共振线) 发射光谱 3.各种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外层电子排布不同: 特征谱线 最易发生,吸收最强,最灵敏线,分析线。 利用待测原子蒸气对同种元素的特征谱线(共振 线)的吸收可以进行定量分析。原子吸收光谱位于光 谱的紫外区和可见区。
(二)原子吸收光谱轮廓与变宽
☺ 1、吸收定律 强度为I0 的单色平行光通过厚度为l的原子蒸气,其 中一部分光被吸收,透过光的强度I服从吸收定律:
I0 原子蒸汽 l I
I I 0 e
( k l )
K是基态原子对频率为的
光的吸收系数。它与入射 光的频率、基态原子密度 及原子化温度等有关。
第一节
一、原子吸收的历史发展
概述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一种基于待测基态原子蒸 气对特征谱线的吸收而建立的一种分析方法。 发展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 1、原子吸收现象的发现 –1802年Wollaston发现太阳光谱的暗线;
太阳光
暗 线
–1859年Kirchhoff和Bunson解释了暗线产生的原因: 是由于大气层中的钠原子对太阳光选择性吸收的结果。
若采用一个连续光源(氘 或钨灯),即使是用高质 量的单色器入射可得到光 谱带为(0.2nm)的高纯光。 原子吸收线半宽度(10-3 nm, 即便是全部吸收)。由待测 原子吸收线引起的吸收值, 仅相当于总入射光强度的 0.5% [(0.001/0.2)×100%=0.5%], 原子吸收只占其中很少部 分,使测定灵敏度极差。
原子吸收光谱仪又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虽 然种类很多,但基本结构是一样的。 锐线光源 原子化器 主要组成部分
新编仪器分析课件

▪
标准曲线的直线部分所对应的被测物质
浓度(或含量)的范围成为该方法的线性范
围,选择的分析方法应有较宽的线性范围。
一、标准曲线
▪ 2、标准曲线的绘制
▪
标准曲线是依据标准系列的浓度(或含
量)和具有相应的响应信号测量值绘制的。
▪
y=a+bx
一、标准曲线
▪ 3、相关系数 r
▪
在分析化学中,相关系数是用来表征被
(二)电化学分析法
▪ 根据物质在溶液中的电化学性质建立的 一类 分析方法:如电导法,电位法电解法,库仑 法,伏安法,极谱法等。
(三)色谱分析法
▪ 色谱法是以物质在两相(流动相和固定相) 中的分配比例的差异而进行分离和分析的方 法,如: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薄层色 谱法,离子色谱法,超临界色谱法等。
1、什么是化学分析法 ?
✓ 化学分析法是以化学反应为基础的 一种分析方法,如重量分析法、滴定分 析法等。化学分析法作为一种经典的分 析方法具有准确度高,适于高含量或中 等含量组成的测定,并不需要特殊复杂 的仪器设备,因而应用十分广泛,是分 析化学的基础。
2、什么是仪器分析 ?
✓ 一般的说,仪器分析是指采用比较复杂 或特殊的仪器设备,通过测量物质的某些物 理或物理化学性质的参数及其变化来获取物 质的化学组成、成分含量及化学结构等信息 的一类方法。
测物质浓度(或含量)与其响应信号值之间
线性关系好坏程度的一个统计参数。
二、灵敏度
▪
物质单位浓度或单位质量的变化引起响
应信号值变化的程度,用S表示。
▪
许多方法的灵敏度随实验条件而变化,
所以,现在一般不用S作为方法的评价指标。
三、精密度
▪
原子光谱与分子光谱

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
原子光谱反映原子或离子的性质而与原 子或离子来源的分子状态无关。确定试 样物质的元素组成和含量。不能给出物 质分子结构的信息。
原子光谱为线状光谱
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
一、原子光谱
(一)核外电子运动状态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可以用主量子数、角量子数、磁量 子数、自旋量子数来描述。
1、n决定电子的能量和电子离核的远近。
取值:K、L、M、N。。。。
2、L决定角动量的大小及电子轨道的形状。
符号: s, p, d, f
L=0,1,2,3…..,(n-1)
3、磁量子数m决定磁场中电子轨道在空间的伸展的方向。
4、自旋量子数ms决定电子自旋的方向,顺磁场和逆磁场
ms=1/2,-1/2
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
➢拉曼光谱法 (RS) Raman Spectroscopy
➢*核磁共振波谱法(NMR)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质谱法 (MS)
Mass Spectroscopy
联用技术发展很电子相对于原子核的运动--电子能级; (△E=1~20eV,紫外、可见、近红外) 2.原子核在其平衡位置附近的相对振动--振动能级;
第二节 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
(二)光谱项 原子的能量状态需要用光谱项来表征。
N2s+1LJ 其中n为主量子数,L为总角量子数
L=∑Li S为总自旋量子数,S=Σms , I J内量子数,是由于轨道运动和自旋运动的相互作 用,即轨道磁距与自旋磁距的相互影响而得出的。
第二节 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
J=L+S
➢*红外吸收光谱法(IR) Infrared Spectroscopy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或 = 0 , 1/2,3/2 ,· · · · · · , S 半整数(奇数)
例:碳原子,基态的电子层结构(1s)2(2s) 2(2p) 2 , 两个外层2p电子: S =1 L与S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可裂分产生(2 S +1)个能级; 这就是原子光谱产生光谱多重线的原因,称为谱线的多 重性;
13:08:04
第二章 光分析导论
an introduction to optical anm spectrum
二、分子光谱 molecular spectrum
第二节 原子光谱与分子光谱
atom spectrum and molecular spectrum
13:08:04
一、 原子光谱
结束
13:08:04
激发态,以S1 、 S2 、· · · · · · 表
示;反之,称为三重激发态 ,以T1 、 T2 、· · · · · · 表示;
单重态分子具有抗磁性;
三重态分子具有顺磁性; 跃迁 至 单重 激 发 态的几 率
大,寿命长;
13:08:04
3.跃迁类型与分子光谱
分子光谱复杂,电子跃迁时伴有振动和转动能级跃迁; 分子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是由电子跃迁引起的,故又 称电子光谱,谱带比较宽; 分子的红外吸收光谱是由于分子中基团的振动和转动能 级跃迁引起的,故也称振转光谱; 分子的荧光光谱是在紫外或可见光照射下,电子跃迁至 单重激发态,并以无辐射弛豫方式回到第一单重激发态的最 低振动能级,再跃回基态或基态中的其他振动能级所发出的 光谱; 分子的磷光是指处于第一最低单重激发态的分子以无辐 射弛豫方式回到第一最低三重激发态,再跃迁回到基态所发 出的光谱;
例:钠原子,一个外层电子,1s22s22p63s1 S =1/2;因此: M =2( S ) +1 = 2;双重线;
碱土金属:两个外层电子,
自旋方向相同时, S =1/2 + 1/2 =1, M = 3;三重线;
自旋方向相反时, S =1/2 - 1/2 =0, M = 1;单重线;
13:08:04
主量子数 n;角量子数 l;磁量子数 m;自旋量 子数 s; 原子外层有多个电子时,其运动状态用主量子数 n;总角量子数L;总自旋量子数S;内量子数J 描述 ;
13:08:04
总角量子数L
L=∑ l 外层价电子角量子数的矢量和,两个价电子时 L=| l 1+ l2 | , | l 1+ l2 -1|,· · · · · · , | l 1 - l2 | L=0,1,2,3,· · · · · · ,
13:08:04
电子能级跃迁的选择定则
一条谱线是原子的外层电子在两个能级之间的跃迁产
生的,可用两个光谱项符号表示这种跃迁或跃迁谱线:
例 钠原子的双重D线
Na 5889.96 ; 32S1/ 2 — 32P3/ 2;
Na 5895.93 ; 32S1/ 2 — 32P1/ 2;
13:08:04
电子能级跃迁的选择定则
原子光谱产生于原子外层电子能级的跃迁 ,它不但取决于外层电子的运动状态,也取 决于电子间的相互作用。 原子的能级通常用光谱项符号来表示
n2S+1LJ
n:主量子数;2S+1:谱线多重性符号; L:总角量子数; J :内量子数
13:08:04
1.光谱项符号
原子外层有一个电子时,其能级可由四个量子数
决定:
根据量子力学原理,电子的跃迁不能在任意两个能级之 间进行;必须遵循一定的“选择定则”: (1)主量子数的变化 Δn为正整数,包括零; (2)总角量子数的变化ΔL = ±1;S-P,P-S,P-D,D-F等 (3)内量子数的变化ΔJ =0, ±1;但是当J =0时, ΔJ =0的 跃迁被禁阻;
(4)总自旋量子数的变化ΔS =0 ,即不同多重性状态之间的
13:08:04
内容选择:
第一节 光分析基础
fundamental of optical analysis
第二节 原子光谱与分子光谱
atom spectrum and molecular spectrum
第三节 光谱法仪器与光学器件
instruments for spectrometry and optical parts
在一般化学反应中, En不变; Et 、 Ei较小; E=Ee+ Ev + Er 分子产生跃迁所吸收能量的辐射频率: ν=ΔEe / h + ΔEv / h + ΔEr / h
13:08:04
2.双原子分子能级图
分子中价电子位于自旋成 对的单重基态 S0 分子轨道上
,当电子被激发到高能级上
时,若激发态与基态中的电 子自旋方向相反,称为单重
分别用S,P,D,F · · · · · · ,表示
例:碳原子,基态的电子层结构(1s)2(2s)2(2p)2,
两个外层2p电子: l 1=l2 =1; L=2,1,0;
13:08:04
总自旋量子数S :
S =∑ s ;外层价电子自旋量子数的矢量和 S =0 , 1, 2,· · · · · · , S 正整数(价电子为偶数)
13:08:04
二、 分子光谱
原子光谱为线状光谱, 分子光谱为带状光谱; 为什么分子光谱为带状光谱?
原子光谱图
分子光谱图
13:08:04
1.分子中的能量
E=Ee+ Ev + Er + En + Et + Ei 分子中原子的核能: En 分子的平移能:Et 电子运动能: Ee 原子间相对振动能: Ev 分子转动能: Er 基团间的内旋能: Ei
内量子数J :
内量子数J取决于总角量子数L与总自旋量子数S的矢量和
J = (L + S), (L + S - 1),· · · · · · ,|L - S|
若 L ≥ S ; 其数值共(2 S +1)个; 若 L < S ; 其数值共(2 L +1)个; 例:L=2,S=1,则 J 有三个值,J = 3,2,1; L=0,S=1/2;则 J 仅有一个值 1/2; J 值不同的光谱项称光谱支项: n2S+1LJ
跃迁被禁阻;
13:08:04
2. 能级图
元素原子可能存在的光谱 项及能级跃迁常用能级图来 表示。最上面的是光谱项符 号;最下面的横线表示基态 ;上面的表示激发态; 可以产生的跃迁用线连接;
线系:由各种高能级跃迁
到同一低能级时发射的一系 列光谱线;
13:08:04
3. 共振线
元素由基态到第一激发 态的跃迁最易发生,需要的 能量最低,产生的谱线也最 强,该谱线称为共振线 ,也 称为该元素的特征谱线;
13:08:04
如:钠原子的光谱支项符号 32S1/2;
表示钠原子的电子处于n=3,2S+1 =2(S = 1/2) ,L =0,J = 1/2 的能级状态(基态能级);
13:08:04
例:写出镁原子基态和第一电子激发态 的光谱支项
• 基态:1s22s22p63s2 l 1=0, l 2=0 L=0 S=1/2-1/2=0 2S+1=1 J=0 所以n2s+1LJ为 31S0 • 第一激发态: 1s22s22p63s13p1 l 1=0, l 2=1 L=1 S=0 ,1 2S+1=1, 3 (1)S=0,J=1; (2)S=1,J=2,1,0; 所以n2s+1LJ为 31P1 , 33P2 , 33P1 , 33P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