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毫针疗法针刺角度
中医助理医师《针灸学》第二十二单元 毫针刺法

细目一针刺准备(一)消毒1.针具消毒2.医生手指消毒3.针刺部位消毒:中心点向外绕圈消毒4.治疗室内消毒(二)体位仰卧位: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侧卧位: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俯卧位:取头、项、背、腰骶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仰靠坐位: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
俯伏坐位: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
侧伏坐位: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
细目二进针方法持针的手称为“刺手”,辅助针刺的手称为“押手”双手进针法:(一)指切进针法:短针的进针。
(二)夹持进针法:长针的进针。
(三)舒张进针法:皮肤松弛部位腧穴的进针。
(四)提捏进针法:用于皮肉浅薄部位腧穴的进行,如印堂穴。
细目三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要点一方向1.依经脉循行定方向根据治疗需要使用的针刺补泻手法,采用顺经脉而刺的补法,或逆经脉而刺的泻法。
如“迎随补泻”手法,补法针尖须与经脉循行的方向一致;泻法针尖则与经脉循行的方向相反。
2.依腧穴位置定方向根据腧穴的局部解剖,针刺某些穴位时,必须朝向某一特定方向进针。
如哑门穴,针尖应朝下颌方向缓慢刺入;廉泉穴,针尖应朝向舌根方向缓慢刺入;背部膀胱经第1侧线腧穴,针尖一般朝向脊柱方向等。
3.依病性、病位定方向根据病位的深浅、病性的虚实,选择针尖朝向阳经刺或朝向阴经刺。
另外,为使针感达到病变所在的部位,即达到“气至病所”的目的,针尖应朝向病所。
要点二角度1.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刺入。
2.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约呈45°刺入。
皮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
3.平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约15°或沿皮以更小的角度刺入。
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的腧穴等。
要点三针刺深度(1)年龄(2)体质(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4)病位在表、在肌肤宜浅刺;在里、在筋骨、在脏腑宜深刺。
(5)腧穴部位头面、胸腹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可深刺。
毫针刺法

毫针刺法(一)进针法进针法是指将针刺入皮肤的操作方法。
《素问·针解篇》说:“义无邪(同斜)下者,欲端以正也。
”其意是进针的姿势必须端正,而且必须十分审慎,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减少疼痛、顺利进针的目的。
临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称之为“刺手”,主要是以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之间相对,其状如持毛笔(见图5《0)。
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之为“押手”。
刺手的作用是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操作,进针时运指力于针尖,使针顺利刺入皮肤,行针时左右捻转、上下提插和弹刮搓震,以及出针时的操作。
押手的作用是固定腧穴的位置,挟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针身有所依附而保持垂直,力达针尖,便于进针,减少刺痛,协助调节和控制针感。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
”〈难经·七十八难》说:“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计者信其右。
”说明在针灸临床上,刺手和押手都十分重要,两手应协同操作,紧密配合。
临床上常用的进针方法有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和管针进针法三种。
1.单手进针法即只用刺手将针刺入穴位的方法。
其以右手拇、食指挟持针柄,中指指端靠近穴位,指腹抵住针尖和针身下端,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时,中指随之屈曲,针尖迅速刺透皮肤(见图5-.11)。
此外,还有两种单手进针法,一是扶持针柄进针法:以右手拇、食指指腹挟持针柄下段,中指指腹紧紧贴在针身旁,依靠拇、食指指关节的屈伸运动将针刺入穴位(见图5《2)。
二是挟持针身进针法,以右手拇、食指指腹挟持针身下端,针尖露出少许,进针时针尖对准穴位快速刺入,其后拇、食指沿针身上移挟持针身上段或针柄,将针刺向深层(见图5十3)。
2.双手进针法即左、右手互相配合将针刺入,常用的方法有指切进针法、挟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4种:1)指切进针法: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爪甲切按在穴位旁,右手持针,紧靠指甲,将针刺入皮肤,适用于短针的进针(见图5至4。
中医适宜技术毫针刺法

中医适宜技术毫针刺法毫针刺法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毫针刺法的适应症非常广泛,能治疗内、外、妇、儿等科的多种常见病、多发病。
毫针的构造一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消毒、进针、行针、留针、出针等。
(一)消毒针刺前必须做好针具、腧穴部位及医生手指的消毒(具体消毒方法可参考邱茂良主编《针灸学》的相关章节)。
(二)进针法进针时,一般用左右双手配合。
右手持针,靠拇、食、中指夹持针柄,左手按压针刺部位,以固定腧穴皮肤。
具体的进针方法,临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01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掐切腧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
爪切进针法02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刺入。
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舒张进针法03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等。
提捏进针法04夹持进针法左手拇、食二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腧穴。
用于较长毫针的进针。
夹持进针法(三)行针与得气毫针刺入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及进行补泻,要施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
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
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生会感到针下有沉紧的感觉;同时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
得气与否以及得气的快慢,直接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行针手法有以下两种:01提插法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部位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
将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由深层向上退至浅层为提。
提插法02捻转法捻转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右手拇指与食、中指夹持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
捻转法(四)留针与出针医生可根据病情确定留针时间,一般病证可酌情留针15~30 分钟。
赖宏清 豪针刺法

毫针刺法
(2)深度 针刺的深度是指针身刺入人体内的深浅度数。 a、年龄:年老体弱,气血衰退,小儿娇嫩,稚阴稚阳, 均不宜深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可适当深刺。 b、体质:对形瘦体弱者,宜相应浅刺;形盛体强者,宜 深刺。 c、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d、部位:头面、胸腹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 臀、腹及肌肉丰处的腧穴宜深刺。 针刺的角度和深度关系极为密切。一般来说,深刺多用直 刺,浅刺多用斜刺、平刺。对天突、风府、哑门等穴以及 眼区、胸背和重要脏器部位的腧穴,尤应注意掌握好针刺 角度和深度。
毫针刺法
(1)针具器械消毒 方法很多,以高压 蒸气灭菌法为佳。 a、 高压蒸气灭菌法 b、药液浸泡消毒法:针具选75%酒精 、药液浸泡消毒法:针具选75%酒精 浸泡30-60分钟;亦可用器械消毒液, 浸泡30-60分钟;亦可用器械消毒液, 如“84”消毒液浸泡。针盘、针管、针 84” 盒、镊子等,可用戊二醛溶液(保尔康 浸泡)10-20分钟。 浸泡)10-20分钟。 c、 煮沸消毒法 将毫针等器具用纱布 包扎后,放在盛有清水的消毒煮锅内, 进行煮沸。一般在水沸后再煮15-20分 进行煮沸。一般在水沸后再煮15-20分 钟,可达消毒目的。 (2)医者手指消毒 先用肥皂水将手洗 干净,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 干净,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 (3)针刺部位消毒 用75%酒精消毒, 75%酒精消毒, 或选用2%碘酊涂擦,稍干后,再用 或选用2%碘酊涂擦,稍干后,再用 75%酒精脱碘。 75%酒精脱碘。 (4)治疗室的消毒 包括治疗台上的床 垫、枕巾、毛毯、垫席等物品,要按时 换晾晒。治疗室应定期消毒净化,保持 空气流通,环境卫生洁净。
毫针刺法
2.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针刺的角度 和深夜,是毫针刺入皮下后的具体 操作要求。 (1)角度 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 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它 是根据腧穴所在的位置和医者针刺 时所要达到的目的结合起来而确度 的。一般分为以下3 的。一般分为以下3种角度: a、直刺:呈90°垂直刺入.适于 、直刺:呈90° 人体大部分腧穴. b、斜刺:呈45°左右倾斜刺入。 、斜刺:呈45° 适用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 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 c、平刺:即横刺、沿皮刺。呈 15°左右或沿皮以更小的角度刺入。 15° 适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腧穴等。
毫针刺法的操作流程 -回复

毫针刺法的操作流程-回复毫针刺法是指使用毫针进行针刺的一种疗法,它在中国医学传统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毫针刺法注重点刺、轻压,疗效迅速且安全。
以下将详细介绍毫针刺法的操作流程。
第一步:准备工作在进行毫针刺法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以确保治疗的顺利进行。
首先,需要准备好高品质的毫针,保证其质量和卫生。
同时,需要为治疗者选择合适的针刺点,这需要根据病情、症状和个体差异进行判断。
另外,还需要为治疗者提供一个舒适的治疗环境,使其能够放松身心,有利于针刺的顺利进行。
第二步:消毒和穿刺在进行针刺前,务必进行消毒处理,以避免感染的发生。
通常采用酒精擦拭针刺点的方法进行消毒。
消毒结束后,将毫针握于拇指和食指之间,掌握好力度和角度。
然后,用针尖在针刺点上轻轻按压几次,直到皮肤表面微微凹陷,感觉到一定的阻力。
接下来,迅速而轻柔地插入针刺点,保持针刺点和毫针的垂直,一直插入约1~2毫米深度。
第三步:扎入刺激一旦针刺到达适当的深度,轻柔地扭动针刺点,以达到局部的刺激效果。
扎入刺激的频率和角度可以根据病情进行调整。
通常,需要适当扎动毫针几次,使刺激达到最佳效果。
在扎动过程中,需要保持适当的力度,以避免针刺过深造成损伤。
第四步:保持时间经过扎入刺激后,需要保持针刺点的时间。
保持时间的长短也是根据病情来决定的,一般为1~3分钟。
在保持时间内,治疗者需要适当地转动或抖动针刺点,以加强刺激效果。
同时,治疗者需要配合针刺师的指导,进行适当的呼吸或肌肉活动,以帮助治疗效果的产生。
第五步:拔针处理在保持一定的时间后,需要轻柔地拔除针刺处的毫针。
拔针时需要对治疗者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其放松身心,减轻针刺时的不适感。
同时,拔针时还需要注意力度和速度的掌控,避免对针刺点造成过度刺激或伤害。
拔针后,可以使用干净的纱布轻轻按压针刺处,以避免出血和感染的发生。
第六步:观察和护理在进行毫针刺法后,需要对治疗者进行观察和护理。
观察患者针刺点是否出现异常反应,如红肿、疼痛或出血等。
【基础】中医助理-针灸学-毫针刺法

第二十二单元毫针刺法细目一针刺准备(一)消毒1.针具器械消毒2.医生手指消毒3.针刺部位消毒:中心点向外绕圈消毒4.治疗室内消毒(二)体位仰卧位: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侧卧位: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俯卧位:取头、项、背、腰骶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仰靠坐位: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
俯伏坐位: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
侧伏坐位: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
细目二进针方法(一)指切进针法:短针的进针。
(二)夹持进针法:长针的进针。
(三)舒张进针法:皮肤松弛部位腧穴的进针。
(四)提捏进针法:用于皮肉浅薄部位腧穴的进行,如印堂穴。
细目三针刺角度和深度(一)角度1.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刺入。
2.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约呈45°刺入。
皮薄肉少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
3.平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约15°或沿皮以更小的角度刺入。
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的腧穴等。
(二)针刺深度(1)年龄(2)体质(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病、久病宜深刺。
(4)部位“春夏宜浅,秋冬宜深”细目四行针与得气(一)基本手法1.提插法2.捻转法(二)得气得气,古称“气至”,近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谓之得气。
患者有自觉反应:酸、麻、胀、重,有时热、凉、痒、痛、蚁行等,或沿着一定的方向和部位传导和扩散。
医者的刺手亦能体会到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
“气速效速,气迟效迟”细目五针刺补泻(一)捻转补泻1.补法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用力为主)者为补法。
2.泻法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结合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用力为主)者为泻法。
(二)提插补泻1.补法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
中医名词《毫针疗法》

毫针疗法technique of filiform needleacupuncture中医用毫针或芒针刺入体表的经络腧穴或病变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常用的针刺疗法。
一般针体长度在4寸(100毫米)以下(含4寸)者称为毫针。
针体长度在5寸以上(含5寸)者,称为芒针(又称长针)。
毫针刺入体表相应部位,可促进和调整经络气血运行,协调和恢复机体阴阳平衡状态,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临床上具体应用的技术方法有进针、行针、留针、出针等。
进针将毫针刺入皮肤的方法。
进针时,一般用双手配合。
右手持针,靠拇、食、中指夹持针柄,掌握进针时的力量和针刺角度、深度,称为刺手;左手按压针刺部位或扶定针体,以固定腧穴皮肤,防止针体弯曲,并可避免疼痛,促使针刺感应的获得,称为押手。
进针的具体方法:包括指切进针法,适于短针;夹持进针法,适于长针;舒张进针法,适于皮肤松弛处(如腹部)。
进针角度:指针体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
临床上,针体与腧穴皮肤呈直角(90°),垂直进针,称直刺,适于肌肉丰厚处,如四肢、腹、腰部。
针体与腧穴皮肤呈45°左右,倾斜进针,称斜刺,适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及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
针体与腧穴皮肤呈15°~25°,沿皮刺入,适于肌肉浅薄处(如头面部),一针透二穴也可用此,称为横刺或沿皮刺、平刺。
针刺深度:针体进入皮下的深度。
一般以取得针感而又不触及、损伤重要脏器为准。
除根据腧穴部位特点来决定外,临床上还需灵活掌握。
如形体瘦弱者宜浅刺,形体肥胖者宜深刺;年老、体弱者及小儿宜浅刺,青壮年、体强壮者宜深刺;阳证、表证、初病宜浅刺,阴证、里证、久病宜深刺;头面、胸背及肌肉薄处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厚处宜深刺;手足指趾、掌蹠部宜浅刺,肘臂、腿膝处宜深刺等。
针刺的角度和深度有关,一般来说,深刺多用直刺,浅刺多用斜刺和横刺。
对项后正中、大动脉附近、眼区、胸背部的腧穴,尤其要掌握针刺深度、方向和角度,以免发生意外。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毫针针刺

三、针刺的方法:1、持针法:二指持针,三指持针,四指持针,五指持针。2、进针法:1.进针速度分:速刺法,缓刺法。2.刺入术式分:插入法,捻入法。3.刺押手势分:单手进针,双手进针:爪切法,夹持法,舒张法,提捏法。3、针刺角度1.直刺90°左右2.斜刺45°左右3.平刺15—25°。4、针刺的方向一般根据经脉循行腧穴分布和所要达到的疗效而定。5、针刺的深度腧穴的针刺深度应根据你年龄、体质、病情、季节的不同而刺入的深度也应有所不同,有些穴位较危险刺入深度一定要谨慎。6、行针手法1.提插法:上提下插的动作2.捻转法:前后捻动针柄。7、针刺得气一是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和反应,患者的针刺部位有酸胀、麻重等自觉反应,有时或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觉;另一是医者对刺手指下的感觉,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若针刺后未得气,患者则无任何特殊感觉或反应,医者刺手亦感到针下空松、虚滑。8、留针法毫针刺入人体腧穴留置一定时间称为留针。一般留20—40分钟。9、出针法用左手持棉签按压针刺部位,右手持针将针慢慢提出皮肤。
学习人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针刺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是增强针感,提高疗效,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
同一腧穴,由于针刺角度、方向、深度的不同,所产生的针感强弱、方向和疗效常有明显差异。
角度:指进针时的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所的夹角。
它是根据腧穴所在位置和医者针刺时所要达到的目的结合而定,一般有:
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是900角左右垂直刺入。
此法适于大部分腧穴。
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0角左右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在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穴位。
平刺:即横刺、沿皮刺。
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0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适于皮薄肉少的部位,如头部的腧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