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堰河——我的保姆》导学案(教师版)

合集下载

大堰河

大堰河

《大堰河——我的保姆》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

2.了解排比的修辞方法,以及细节的巧妙运用3.感受大堰河这一人物形象特征,体会诗人对大堰河寄托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一、作者、背景: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1928年就读于杭州西湖艺术学院,次年留学法国。

1932年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

不久被捕,在狱中开始写诗,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成名。

1910年,艾青出生在浙江金华畈田蒋村一个姓蒋的地主家庭。

艾青出生后,一个算命先生说他会“克死”爹娘。

父母迷信,就把他送到本村一位贫苦的农妇“大堰河”家抚养。

艾青在“大堰河”家里住了五年,到了读书的年龄才回到父母家里。

而亲生父母对他非常冷漠,他幼小的心中得不到一丝家庭的温暖。

艾青后来说过他“从小就等于没有父母”,只有“大堰河”这个贫苦善良的农村妇女深爱着她的乳儿,给了他温暖的母爱,他们之间有着割不断的情缘。

1932年,艾青因为参加进步活动被国民党反动派关进监狱。

次年一月的一天,牢房的窗外飘起了大雪。

艾青看到雪想起了自己的身世,想起了长眠于地下的保姆,便写下了这首《大堰河——我的保姆》二、给加点的字注音戛.然(jiá)火钵.(bō)忸怩.(ní)团箕.(jī)青苔.(tái)凌侮.(wǔ)叱.骂(chì)三、积累关于母爱的名言:【文本研讨】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本诗共十三节,速读全诗,请梳理一下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填写好下面的表格。

二、体会排比、细节的巧妙运用:①快速浏览全诗找出运用排比手法的语段,自由朗读,体会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第4、8节运用了排比;第1、3节,第4节、第6-11诗节。

诗中多处运用排比,使内容凝炼,形式整齐,节奏鲜明,气势酣畅。

诗中大量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

通过反复吟咏表现对大堰河的深情,许多节用了首尾诗句的反复手法,使诗歌一唱三叹,回环婉转,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大堰河——我的保姆》导学案(教师版)

《大堰河——我的保姆》导学案(教师版)

《大堰河——我的保姆》导学案【课程标准】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在理解“意象”概念的基础上,准确抓取诗歌中的重点意象、关键意象,感受其特征,分析其意义。

体会描述性意象的生动性,并感受意象中所寄托的情感。

2.初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自我感悟、自主阅读能力;鼓励学生多元解读诗歌,大胆表达观点,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3.引导学生在品味诗歌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意象美、形式美、音乐美、情感美。

丰富对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和个人修养。

【学习目标】1.能读准“菲”、“碾”、“虱”、“钵”、“簸箕”、“忸怩”、“屑”、“呵叱”、“诅咒”等字音。

2.能理清这首诗的抒情脉络,把握诗人感情变化的线索。

3.能进行文本细读,仔细品味、分析诗中大量的描述性意象,展开联想、想象,把握大堰河这一丰富、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诗人的感情。

4.能具体分析诗中的对比、反复、排比等手法,体会它们对于表现主题思想及诗人浓烈情感所起的作用。

5. 能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大堰河这个形象的当代意义;关注身边的社会底层劳动者,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情感。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反复朗读,体悟情感;2.讨论法,了解细节描写对人物性格塑造所起的作用。

【学习过程】自主预习案(读书自学、自主探究)(一)知识清单1.字音辨识:冰屑.()荆棘..()火钵.()悉.索()忸怩..()凌侮.()虱.子()叱.骂()团箕.()2.多音字()停泊()切菜()记载泊切载()血泊()亲切()下载()炮火()瓦菲()两臂炮()炮制菲臂()炮羊肉()菲薄()胳臂3.字形辨认:大yàn( )河屋yán()张灯结căi( )yà()苗助长shàn( )养yăn( )旗息鼓dàn(澹(淡))然无精打căi( )天lún( )叙乐niăn()子辉huáng()lún()丧张huáng()失措满腹经lún()ăn()转huáng()论羽扇guān()巾彷huáng()4.作者档案:“卓越的民族诗人”——艾青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人教版高中语文高一必修一 《大堰河----我的保姆》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中语文高一必修一 《大堰河----我的保姆》导学案(教师版)

大堰河——我的保姆导学案学习目标:1、领会诗歌抒情性的特点,了解诗歌常常借助于鲜明生动的形象来抒发感情。

2、理清诗的抒情结构,把握保姆大堰河的形象3、反复朗读,体会修辞方法(对比、反复、排比)的作用学习重点:写作背景与诗的抒情基调学习难点:抒情主人公与作者的关系自主学习学习内容及问题预设一、自学字词1、给下面生字注音荆()棘()火钵()忸()怩()叱()骂2、解释下列词语瓦菲:生长在瓦缝中的野草忸怩:知识链接:二、走近作者:艾青,原名蒋海澄,中国诗坛上一颗明亮的星。

我国现代著名诗人。

艾青于1910年阴历2月17日生于浙江金华的一个地主家庭。

母亲生他时难产,生了三天三夜,一个算卦的又说他是“克父母”的,因此他成了一个不受欢迎的人,甚至不许他叫父母为“爸爸妈妈”,只能叫“叔叔婶婶”。

由于家里不喜欢这个“克父母”的婴儿,就托付给一个不知名的妇女收养。

5岁时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到冷遇,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空气里长大”的。

因此他对他的养母大堰河(大叶荷)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大堰河对他的爱是让他刻骨铭心的。

其代表性诗篇除课文外,还有《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写作背景1928年,艾青在林风眠校长的鼓励下到巴黎勤工俭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

比利时诗人凡尔哈仑给他的影响最大。

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

艾青的由来版本一: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艾青正在法国留学。

他同许多留法的中国青年,在巴黎遭到歧视和侮辱。

一天,艾青到一家旅馆住宿登记时,旅馆人员问他的姓名,艾青说叫蒋海澄,对方误听为“蒋介石”,便马上嚷嚷开了。

艾青一气之下,就在“蒋”的草字头下面打了一个“×”,又取“澄”的家乡口语谐音为“青”,在住宿登记时填上“艾青”。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优秀9篇)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优秀9篇)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优秀9篇)《大堰河-我的保姆》优秀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学会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析诗歌中使用的艺术手法,并理解其对诗歌情感表达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法,品味诗歌中的情感;讲授法与合作探究法相结合,探讨诗歌的内涵。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品味诗中真挚的感情,感受母爱的伟大,树立尊重劳动人民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会分析诗歌的人物形象、艺术手法、情感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情感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预习回顾1、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现代著名诗人。

艾青在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卓越的民族诗人”。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

代表作《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黎明的通知》等。

写作背景:艾青出生时因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他会“克死父母”,因此他一出生就受家人歧视,被寄养到大堰河家。

艾青就是吮吸着大堰河的乳汁,在她精心爱抚下成长的。

直到五岁才被领回家,仍然受家庭歧视,规定他不能叫父母为爸爸妈妈,而要叫叔叔婶婶。

因此在艾青的情感世界里,对大堰河的爱远远超过了对父母的爱!1932年因从事爱国运动被捕,在狱中他见了漫天飞舞的雪花,睹雪思人,满怀深情的写下了这首《大堰河——我的保姆》。

作者曾回忆说:“我完全是按照事实写的,写的完全是自己的真情实感。

这首诗,是出于一种感激的心情写的。

我觉得只有在大堰河的家里,我才感到温暖,得到宠爱,大堰河很爱我,我也很爱她。

”后来诗人在1953年和1973年两次回乡,都一往情深地去祭扫大堰河的墓。

2、诗歌的内容结构二、细读诗歌,分析诗歌划分层次:(一)第一部分(1——2)我和大堰河的出身阶级不同,却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1、抽查朗读2、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部分中人物形象的特点(身世悲苦)(二)第二部分(3——11)诗人触景生情,追述勤劳善良的大堰河为生活奔忙而受尽苦难的一生。

大堰河——我的保姆导学案

大堰河——我的保姆导学案

导学案:大堰河——我的保姆学习目标:1.美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理解诗情,认识“大堰河”这个人物的形象。

3.表达感受。

理解母爱。

4、认识本诗通过记事写人以及直抒胸臆的特点,学习对比、反复、排比等表现方法。

学习重难点:1、理解诗情,认识“大堰河”这个人物的形象。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清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

3、学习排比、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和作用。

学习方法:诵读──鉴赏──讨论分析──合作探究——练习巩固——反思小结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前预习:1、阅读相关知识链接: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我国现代著名诗人。

代表性诗篇除课文外,还有《光的赞歌》、《我爱这土地》、《给乌兰诺娃》、《礁石》等。

1932年,艾青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

7月因为参加进步的美术活动而被捕,国民党政府以“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颠覆政府”罪判处艾青有期徒刑六年。

被捕之后,狱中生活使他由绘画转向了新诗写作。

1933年1月的一天早晨,牢房阴冷,铁窗临风,窗外晓雪飞舞,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这位只有二十三岁的诗人,不禁想起了用乳汁把他养大的保姆,思念感激之情冲击着诗人的心。

这是诗人第一次用“艾青”这个名字呈现给中国劳苦大众的一首赞美诗。

它在《春光》杂志一卷三期上发表之后,立即轰动了全国,并受到了茅盾、胡风等文学前辈的好评。

2、初读诗歌,扫清文字障碍课中学习:一、选读1.朗读要注意表达情感,分学习小组用“选读”精彩章节的方式体验情感。

2.交流选读的精彩章节。

二、理解诗情、分析大堰河的形象(一)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各选择下面的一个问题进行探讨1、用“这首诗给我们再现了一个的保姆”的句式来说话,同时说出自己的依据。

点拨:回答第一个问题要结合诗中描写大堰河的内容,认真品析叙述和细节描写的诗句。

2、用“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大堰河的之情”的句式来说话,同时说出自己的依据。

点拨:回答第二个问题要注意把自己当做作者,深情朗读,体验诗中蕴含的情感及诗人情感的发展变化。

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大堰河--我的保姆》导学案

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大堰河--我的保姆》导学案

一、课前——结构化预习【学习目标】1.分析、理解诗中的人物形象,体会诗人在这个形象中寄托的深厚感情。

2.分析诗中细节的描写和排比句式的运用及其对诗歌感情表达的作用。

3.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培养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把握诗中的细节描写、排比句式和反复修辞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理解诗中人物形象及其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理解叙事诗的抒情特点。

【学法指导】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朗读全诗,读准字音,注意节奏,体会情感。

2、理清诗的抒情结构。

3、讨论分析大堰河形象。

4、赏析本诗的艺术特点。

【知识链接】艾青,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曾用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浙江省金华人。

中国现代诗人。

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选》。

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

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

以后陆续出版诗集《北风》、《大堰河》(1939)、《火把》(1941)、《向太阳》(1947)、《黎明的通知》、《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春天》等,笔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

解放后的诗集有《欢呼集》、《春天》等。

【预习任务安排与要求】1、朗读课文,正音。

檐()头瓦菲()火钵()碾()忸怩()()麦糟()团箕()凌侮()叱()骂2、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3)痛悼——身世悲苦低微第二部分(4-8)感激——勤劳善良无私第三部分(9-11)控诉——命运悲惨第四部分(12-13)赞美——灵魂高尚3、分段朗读,体会节奏和旋律1班级学生姓名有力。

(2)、第二部分,着重写回忆,感情上时喜时悲,变化不定。

朗读时也要随之节奏多变,构成变化多端的旋律。

(3)、第三部分,写大堰河死的凄凉,节奏放慢。

《大堰河--我的保姆》导学案.doc

《大堰河--我的保姆》导学案.doc

《大堰河一我的保姆》导学案设计审核授课人课型新课学习课题大堰河-我的保姆(作者:艾青)使用时间年月口第节课时2课时学习目标1、冇感情地朗读诗歌,学习把握诗中的节奏和旋律,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2、分析“大堰河”的形彖特点,理清诗人情感发展脉络,体会诗人的感情,提高审美能力;3、认识木诗通过记事写人以及直抒胸臆的特点,学习对比、反复、排比等表现手法。

学习重点1、分析"大堰河”的形彖;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并学习运用。

习点学难感知作者包含在诗歌中的真情实感,体会作者用情作诗的方法和重要性。

诵读法,讨论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工具导学案,多媒体。

学习过程课前预习作者及背景介绍一、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屮国诗坛上一颗明亮的星。

我国现代著名诗人。

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1936年:第-部诗集《人堰河》,H传性抒情诗《人堰河——我的保姆》是成名作;抗战时:《向太阳》《火把》(“火把诗人”);诗歌风格:悲怆乂高昂、凝练乂深沉;1985年:法国艺术最高勋章(这是我国诗人得到的第一个国外文学艺术的最高级大奖)。

二、写作背景:艾青出牛时难产,以为算命先生说他的命是“克父克母”,因此被送到一位贫苦农民家抚养。

5岁时被领冋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到冷遇,不准称占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

正如他H己所说“冷漠和被歧视空气里长大”、“从小等于没有父母”。

因此,他对他的养母大堰河的爱是发白内心的,大垠河对他的爱是讣他刻骨铭心的。

学习过程备注导字词积累:青苔(tdi )荆棘(jlng ji )虱子(shi )檐头(yan )碾过(nian )忸怩(niu ni )麦糟(zao )凌侮(wu )积累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识记能力初步晓 读,体味 诗歌感 情。

分析诗歌 层次。

鉴赏诗歌 人物形 象,提高 学生分析能力 【自主练习】以自己的理解,把握节奏,自由朗读诗歌:1、 注意重要的字词的读音;2、 注意体会诗的节奏和韵律;3、 注意体会木诗的感情。

《大堰河——我的保姆》高效导学案

《大堰河——我的保姆》高效导学案

《大堰河——我的保姆》高效导学案教学设想1.表现手法的把握学习2.丰富情感的领略体味3.人物形象的把握认定4.行文结构的分析梳理学法指导1.朗读背诵:体味情感感受人物2.分析比较:把握手法梳理层次预习案一.辅读材料1.关于作者艾青,原名蒋海澄,笔名源自原名海澄的方言谐音。

他母亲生艾青时难产,48小时才把他生出来,他的父亲非常迷信,认为这是一个不详之兆,并找来了一个算卦的先生,说,他生下来就是克父母的。

艾青一生下来就成了这个家庭里的不受欢迎的人。

因此,艾清被送到本村的一家寄养,后来又被送到大堰河(大叶荷)家,成为了他的乳儿,在保姆的怀里,艾青生活了难忘了五年,艾青与劳苦大众血肉般的亲情,与这段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

那纯朴、善良、勤劳的品性和劳动农民的情感与美德,都在艾青幼小的心田上留下深刻的烙印。

艾青常说,他在地主家庭里感受的只是“岐视与冷漠”,“只有在大堰河家里,我才感到温暖,得到宠爱”。

2.关于背景由于艾青积极参加一些爱国运动,在1932年被捕入狱,1933年1月14日早晨,天空飘着雪花,诗人站立在铁窗前,思绪波动,不禁展开了广阔的联想,他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想起了曾经给予过他母爱的农民保姆大堰河。

由雪寒,联想到乳母给予自己的温暖,由囚禁自己的铁窗,联想到死者长眠的墓地。

诗情汹涌,不能自己。

于是,诗人借助从铁窗里反射进来的雪光,头抵着墙壁,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

可谓即景成诗二.预习检测1.注音。

大堰()河檐()头瓦菲()灶()火荆棘()()掐()死火钵()碾()冰屑()团箕()忸怩()()凌侮()叱骂()咒()语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堰河——我的保姆》导学案【课程标准】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在理解“意象”概念的基础上,准确抓取诗歌中的重点意象、关键意象,感受其特征,分析其意义。

体会描述性意象的生动性,并感受意象中所寄托的情感。

2.初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自我感悟、自主阅读能力;鼓励学生多元解读诗歌,大胆表达观点,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3.引导学生在品味诗歌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意象美、形式美、音乐美、情感美。

丰富对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和个人修养。

【学习目标】1.能读准“菲”、“碾”、“虱”、“钵”、“簸箕”、“忸怩”、“屑”、“呵叱”、“诅咒”等字音。

2.能理清这首诗的抒情脉络,把握诗人感情变化的线索。

3.能进行文本细读,仔细品味、分析诗中大量的描述性意象,展开联想、想象,把握大堰河这一丰富、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诗人的感情。

4.能具体分析诗中的对比、反复、排比等手法,体会它们对于表现主题思想及诗人浓烈情感所起的作用。

5. 能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大堰河这个形象的当代意义;关注身边的社会底层劳动者,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情感。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反复朗读,体悟情感;2.讨论法,了解细节描写对人物性格塑造所起的作用。

【学习过程】自主预习案(读书自学、自主探究)(一)知识清单1.字音辨识:冰屑.()荆棘..()火钵.()悉.索()忸怩..()凌侮.()虱.子()叱.骂()团箕.()2.多音字()停泊()切菜()记载泊切载()血泊()亲切()下载()炮火()瓦菲()两臂炮()炮制菲臂()炮羊肉()菲薄()胳臂3.字形辨认:大yàn( )河屋yán()张灯结căi( )yà()苗助长shàn( )养yăn( )旗息鼓dàn(澹(淡))然无精打căi( )天lún( )叙乐niăn()子辉huáng()lún()丧张huáng()失措满腹经lún()ăn()转huáng()论羽扇guān()巾彷huáng()4.作者档案:“卓越的民族诗人”——艾青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少爱美术,曾赴法国专攻美术。

1932年回国,加入“左联”,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入狱。

在狱中艾青转而从事诗歌创作。

1933年1月在狱中创作了《大堰河——我的保姆》,一举以感人肺腑的感情和清新自然的诗风震动诗坛。

抗日战争期间,长诗《向太阳》《火把》等以“海洋一样开阔”的胸襟和气魄,以热烈跳动的旋律和时代最强音唱出了诗人对全民抗战的满腔热忱和胜利信心。

建国后,写有诗集《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海岬上》。

新时期又创作了《在浪尖上》《光的赞歌》等。

艾青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卓越的民族诗人”。

他的诗将深沉与奔放、雄伟与细腻、抒情与哲理、朴实与绮丽融为一体,为我国新诗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5.背景回放大堰河与艾青的母子情缘大堰河,原出生于离艾青老家五里远的大叶荷村,很小就被卖到艾青的家乡——畈田蒋村当童养媳。

她没有名字,人们只好用她的出生地称呼她,她卑微到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她一生命运非常悲惨:与前夫生了三个孩子;前夫死后,另嫁,又生了两个孩子。

当时农民生活非常艰难,苛捐杂税,还有地主盘剥。

大堰河孩子多,生活更是艰难,她受尽煎熬,仅四十多岁就离开了人世。

艾青出生时因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他会“克死父母”,因此他一出生就受家人歧视,被寄养到大堰河家。

艾青就是吮吸着大堰河的乳汁,在她精心爱抚下成长的。

直到五岁才被领回家,仍然受家庭歧视,规定他不能叫父母为爸爸妈妈,而要叫叔叔婶婶。

因此在艾青的情感世界里,对大堰河的爱远远超过了对亲生父母的爱。

因此他“长大一点后,总想早点离开家庭”,18岁就离开了家。

1933年1月一个雨雪纷飞的早晨,他在狱中睹雪思人,因雪神飞,回忆起幼年生活,创作了《大堰河——我的保姆》。

后来诗人在1953年和1973年两次回乡,都一往情深地去祭扫大堰河的墓。

(二)课前探究探究一:反复诵读,找出让你感动的语段,体会感情,哪些语段让你想到自己的母亲?试着将最后一节中的“大堰河”换成“妈妈”,有感情地朗读,你从中领悟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探究二:诗中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找出来后,试以其中的一节为例,说说表达效果。

参考:主要运用了对比、反复和排比。

如第4、8节中,不断使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动情地叙写了大堰河对“我”纯真、无私的爱,也表达了诗人对大堰河深沉的挚爱。

诗中多次运用排比,使内容凝练,形式整齐,节奏鲜明,气势酣畅。

同时,诗中运用反复,加强感情和音节的旋律,一唱三叹,回环婉转,增强诗歌的抒情效果。

探究三:《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自传性质的诗,请概括该诗的叙事思路,说说每一部分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参考:这首诗以追忆往事为线索展开思路:由雪景引起对大堰河的回忆,表达怀念和痛悼之情(1~3)——大堰河生前的遭遇,表达眷念与感激之情——大堰河死后一家人的命运,表达同情与诅咒之情——呈给大堰河及所有的劳动人民的赞美诗,表达讴歌与赞美之情。

课中探究案(合作、交流、展示、点评)(一) 课中探究探究一:阅读第1~3节回答:从构思看,全诗前3节从“今天”写起,“睹雪思人”。

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个什么样的画面(意境)?有什么作用?参考:①作者选用了坟墓、故居、瓦菲、园地、石椅等意象,用雪压、草盖、关闭、枯死、典押、一丈平方,长了青苔等词语来修饰,写出了大堰河卑微的身世,悲苦的一生。

②由孤寂荒凉的坟头、破败的旧屋、易主的园地、冷落寂寞的石椅,组成一幅阴冷惨淡的画面,写出了大堰河身世的凄凉,从而表达了诗人的悼念哀伤之情。

★ 探究二:细节描写是使所写人物形象生动的常用方法。

阅读第4节、第7节和第8节,回答 下面的问题。

1.第四节诗人回忆了在大堰河家的生活,摄取了哪些生活场景?表现了大堰河的什么品质?参考:作者一口气用8个排比句“在你……之后”,这8个排比句其实就是8个生活细节,一方面具体地铺叙了大堰河极度的贫困和繁重的家务劳动,另一方面,用两个动词“抱”“抚摸”,形象地表明大堰河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照料着乳儿,时时给他以温暖,处处给他以爱抚,充分表现出大堰河的善良、慈爱的品质。

2.第七节诗人回忆了大堰河含着笑劳动的场景,表现了大堰河的什么品质?参考:作者连用6个排比句“她含着笑……”,抓住“洗衣”“洗菜”“切菜”“喂猪”“炖肉”“晒麦”6个劳动场景中“她含着笑”这一表情细节,表现了大堰河的勤劳和乐观的品质。

3.第八节诗人选取了哪些细节表现大堰河对乳儿的深爱?参考:作者抓住大堰河“切糖”“贴年画”“赞美乳儿”“不能言说的梦境”四个细节,来表现大堰河对乳儿的深爱。

探究三:灵魂有没有颜色?如果没有,诗人为什么说自己写着一首赞美诗呈给大堰河“紫色”的灵魂呢?参考:灵魂本来是抽象的,谈不上有“颜色”,但诗人赞美大堰河的灵魂是“紫色”的,因为这是诗人对大堰河灵魂的主观感受,用“紫色”修饰“灵魂”,一是化抽象为具体,使之形象化,增加了诗意;二是写出了大堰河灵魂的美丽与高贵,表达了诗人发自肺腑的感激与歌颂。

探究四:说说诗人笔下的大堰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一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参考:①大堰河是勤劳的,她用“厚大的手掌”洗衣、做饭、养鸡、喂猪,终日操劳;她又是善良的,她永远是“含着笑”去做每一件农活,乐观无怨;她又是慈爱的,纵使在终日劳作的疲惫之后,她仍不忘记用她“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她还是博大的,她像亲生母亲一样,“深爱着她的乳儿”。

然而,她又是悲苦的,贫苦、劳累的生活过早地夺走她的生命,年近40岁就“含泪的走了”。

作者通过多角度,把一个地位卑微、命运悲苦,勤劳善良、宽厚慈爱、任劳任怨地奉献自己生命中全部爱的的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呈现出来,表达了作者对旧社会的憎恨、控诉,对大堰河的同情、怀念、眷恋、感激、赞颂之情,对千千万万个大堰河般的“母亲” 的讴歌。

寄托了对所有像大堰河一样的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二)课中检测(总结反刍、当堂检测)1.小结:只有平凡的儿女,没有平凡的母亲。

我们的母亲都是可亲、可敬、可爱的……母爱,人类情感走廊中的上品,伟大永远是它的同义语。

母亲的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声轻轻的呼唤,还有那眼角的皱纹、满手的老茧,微驼的背影,哪一个做子女的不应刻骨铭心?2.阅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完成后面的题:我爱这土地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1.下面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D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会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着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2.第六行中的省略号、第七行中的破折号、第十行中的省略号各代表什么意思?参考: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示转折;表示语意未尽。

3.诗人用诗歌来歌颂母亲;歌手用音乐来歌颂母亲;同学们,你能用一句话来歌颂母亲吗?仿照第4节,完成下面排比句,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妈妈.您时刻都能让我感到您的爱;在……的时候,在……的时候,在……的时候,……课后巩固案(自我完善、训练提升)一、基础落实: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 )A.团箕.(jī)粗糙.(zào )冰屑(xiè)青苔.(tái )B.悉.索(xī)荆.棘(jīng )火钵.(bō)忸.怩(niū)C.凌侮.(wŭ)虱.子(shī)咒语(zhòu)麦糟.(zāo)D.瓦菲.(fēi )模.样(mó)叱.骂(chì)两臂.(bì)解析:A项,“糙”应读cāo;B项,“忸”应读“niǔ”;D项,“模”应读mú。

故选C。

答案: C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我呆呆地看着檐头的我不认得的“天伦续乐”的匾。

B.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圆地。

C.她的矫美的媳妇亲切地叫她“婆婆”。

D.我经了长长的飘泊回到故土。

解析:A项中“续”应改为“叙”;B项中“圆”应改为“园”;C项中“矫”应改为“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