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学案1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人教部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生动的语言描述、情景再现、互动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和美感。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诗三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感受过春天的美好?”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古诗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中描绘的春天景象。
1.李白《绝句》
-诗句解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诗意体会: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
2.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句解析: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诗意体会:表达出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3.孟浩然《春晓》
-诗句解析: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诗意体会:描绘出春天的早晨,生机盎然,充满活力。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人教部编
一、教学内容
《古诗三首》选自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六单元。本节课主要包含以下三首古诗:李白的《绝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孟浩然的《春晓》。教学内容围绕三首古诗展开,通过朗读、解析、感悟等方式,使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使学生掌握古诗的基本知识,提高古诗文阅读理解能力,学会运用古诗中的优美词句进行表达。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古诗,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课题:古诗三首教材: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时: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形式;2.读懂并朗读《古诗三首》中的每一首诗;3.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4.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理解并朗读全诗;2.回答有关诗中意象和情感的问题。
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意象的特点;2.表达诗中的情感。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诗歌朗读材料;2.制作诗歌意象图片。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用朗读的方式给学生带入诗歌的氛围,鼓励学生跟着朗读。
教师可以选择一首短诗,例如《静夜思》,进行朗读。
呈现与讲解(15分钟):1.教师将《古诗三首》的诗歌文本给学生,同时投影在黑板上。
2.教师介绍古代诗歌的特点,如押韵、修辞、意象等。
并解释诗中常用的意象,如月亮、花朵等。
3.教师逐句讲解诗歌的意义,并用图片或实物辅助说明。
4.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表达的情感,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实践与练习(20分钟):1.学生跟读全诗,注意朗读语音、词语停顿和情感表达。
2.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a.诗中的意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b.诗中表达的情感是什么?你有什么感受?3.学生尝试将诗歌整体朗读出来,并尽可能地体会诗中的情感。
总结归纳(10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古诗的美和价值。
2.教师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成果,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布置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并用朗读或创作的方式进行表达。
同时让家长参与,共同体验古诗之美。
拓展活动:1.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朗读或创作。
2.利用多媒体资源,播放古诗的朗读音频或视频,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古诗之美。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形式有了初步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朗读和欣赏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践与练习来拓展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三年级下册语文学案1《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人教部编版

惠崇春江晚景【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认“惠、崇”等3个生字,会写“芦、芽”等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1.搜集相关资料帮助理解课文,体会课文所描绘的景色。
2.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读懂课文。
3.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并能结合生活实际分析问题,最后获得自己的体验感受和对问题的正确认识。
【学习重点】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的过程中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激发爱美的情感。
【学习难点】通过朗读、想象、观察,感受古诗的语言美、音乐美。
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学习过程】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惠崇简介。
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诗人苏轼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
《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要求把字读准确。
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
huìchónɡtún lúyá惠崇豚芦芽自由读。
注意:“崇”是翘舌音,“芦”边音,“豚”前鼻音。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1.学习第一句。
(1)朗读第一句。
(2)学习重点词:三两枝:指两三枝桃花。
鸭先知:群鸭好像最早感觉到了春天的信息,迫不及待地到江水中嬉戏玩耍了。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2.学习第二句(1)朗读第二句。
(2)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3.简单描述全诗的画面。
4.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里什么?5.从画面上,我们能看出“正是河豚欲上时”吗?如果不能,作者为什么可以这么说?四、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1.写一写诗中的几个生字。
(写字之前要注意写字的姿势,做到:头正身直脚放平,五指执笔笔杆正,一寸一尺和一拳。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熟字加偏旁:“宗+山”是“崇”,“户+艹”是“芦”,“牙+艹”是“芽”。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语文教案(共3课时).

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千门万户”在这里是泛指家家户户。
“千门万户曈曈日”这句诗中写的是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
(4)“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诗在文中又有什么作用呢?这句诗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
“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4.这首诗描写了哪些生活场景?有什么作用?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
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5.全文释义:爆竹声中一岁除,—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
春风送暖入屠苏。
—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千门万户曈曈日,—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
总把新桃换旧符。
—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品读诗句了解诗词含义了解诗中出现的事物。
理解诗句含义。
体会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体会诗句中所描写的景物及含义。
整体阅读古诗,找出整首诗中所描写的景物。
了解全诗含义。
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纷纷:形容多。
断魂:伤心到了极点(1)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呢?清明时节的细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路上的行人满怀悲愁和伤感。
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
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过渡:在春雨纷纷,诗人心中倍感伤感的时候,诗人想怎样做呢?3.接下来诗人又描写了什么?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借问:打听,询问。
酒家:酒店。
杏花村:杏花林中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
(1)这两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向人打听哪里有酒店,牧童指着远处的杏花村。
(2)第一句诗怎样理解?春雨、行人品读诗句。
了解诗句中词的意思。
了解诗句含义。
找出诗中描写的事物,体会其作用。
理解诗中单个字词的含义。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古诗三首 - 优质教案第一课《古诗三首》概述:本节课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的第一课,主要内容是学习并欣赏三首古诗,分别是《登鹳雀楼》、《赋得古原草送别》和《静夜思》。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我们能够了解到古人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自身情感的表达。
本教案以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理解力为主要目标,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创造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并正确朗读《登鹳雀楼》、《赋得古原草送别》和《静夜思》这三首古诗。
2. 理解古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意象。
3.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
4.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5.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1. 正确读诗,理解古诗中表达的意境。
2. 分析古诗中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方法:1. 诵读朗读2. 归纳总结3. 讨论交流4. 创作写作教学过程:一、热身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学期学习的内容,复习古诗的基本知识。
2.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导入1.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并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教师出示一些美丽的自然景物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自己的感受。
三、学习1. 教师逐词逐句地解读《登鹳雀楼》。
示例解读:鹳雀楼是一座古老的楼阁,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高楼耸立的气势和周围美丽的自然景色。
同时,诗中也表达了作者在楼上远眺的喜悦之情。
2. 学生集体跟读《登鹳雀楼》,并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 教师出示《赋得古原草送别》,引导学生观察诗中的情感表达和景物描写。
4. 学生小组讨论《赋得古原草送别》,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
四、欣赏1. 教师播放录音或现场朗读《静夜思》,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意境和韵律。
2. 学生自主阅读、诵读《静夜思》,体味其中的幽静与寂寥。
五、感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古诗中的情感和意象,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语进行表达。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读中感悟)

《古诗三首》教案(读中感悟)【教材分析】本课包括三首古诗:《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
《绝句》是杜甫的一首五言绝句,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
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格的篇章。
《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的一首题画诗。
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
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
《三衢道中》是南宋诗人曾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首句写出行时间,次句写出行路线,第三句写绿阴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第四句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的鸣叫声,为三衢山的道中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
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学习古诗有一定的基础,并知道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在读诗节奏、情感渗透方面还需要指导。
由于是四行诗句,学生在课堂上较易完成背诵。
在教学本课时,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
【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融、燕、鸳”等生字,正确读写“鸳、鸯、惠”等生字。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绝句》。
3.感受诗文的意境,体会诗人对美景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能借助书中注释和资料来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通过想象再现诗句描写的画面,进入意境,共鸣情感。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1.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走进春天,去欣赏春天的美丽景色。
(课件:几幅春天美景图,配上音乐,让学生感知春天的美好)2.过渡:欣赏完了春天的美景,我们一起学习一下有关春天的一首古诗,看看诗人们是如何通过使用手中的笔把美好的春景留住的吧。
(教师板书题目《绝句》,学生齐读。
)二、走进古诗,了解作者播放杜甫简介ppt,让学生了解作者生平。
请学生简单概括诗人生平。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代表作:“三吏”“三别”。
1 古诗三首 (学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古诗三首(学案)1. 《山中》山际的蓝,冷艳秋色浓。
广阔遥山,上有千古秀。
山外有瞿塘,山内是洞庭。
襟怀远志在,一望海天空。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从中看到王之涣对大自然的景色的赞美,同时展示了自己崇高的志向。
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要了解到诗歌是通过生动的语言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
同时,我们也可以体验到诗歌色彩绚丽的意境,以及对大自然的美好赞美。
2. 《登高》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
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山川美景,还能感受到诗人的崇高情感。
同时,这首诗还利用了对比和比喻的手法,表达了诗人自己的内心感受。
这让我们意识到,诗歌不仅仅是声调押韵,还需要深沉的思考和精雕细琢的文字表达。
3.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南宋诗人柳宗元的作品,刻画了江南冬日幽寂的景象。
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深刻洞察和情感价值的提取。
柳宗元通过精致的语言表达了孤寂无助时冷酷世界中惟一的幸存者。
这启示我们,诗歌可以用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对现实环境的思考,同时也可以聚焦于微小而具象的事物。
总结通过学习这三首诗歌,我们能够感受到诗歌中的美妙意境、深厚情感和真实内涵。
在理解诗歌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关注诗歌的表达手法,深入了解它的历史文化背景,用心品味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古诗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古诗,我们可以接触到丰富的人文知识,也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
希望大家能够热爱古诗词,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
最新统编部编版人教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与教学反思

9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清明》。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教学重难点]学生能借助注释了解诗文大意,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2个生字,会写1个生字。
(重点)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元日》,并背诵。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难点)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课件出示关于春节的图片。
提问:我们在什么样的日子会见到这些画面?你们喜欢这个日子吗?2.春节是一年中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而宋代著名文学家王安石,只用了28个字就把这么热闹的场面写出来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诗《元日》。
(板书:元日齐读课题,解释“元”的含义)二、学习《元日》,感受节日情景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自读古诗。
(出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准节奏)2.指名读,师生评议,纠正字音。
3.再读,教师指导,划分朗读节奏。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教师范读。
(2)指名读,读出诗的节奏。
(3)齐读。
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古人过春节的几个画面?(3个画面)4.我们先来看第一个画面:“爆竹声中一岁除”。
(齐声读)(1)你知道为什么要放爆竹吗?(古人燃放爆竹是为了驱除邪魔鬼怪,以求得新年的安宁。
到了宋朝,人们用鞭炮替代了爆竹,但仍蕴含着美好的祝福,他们希望新年大吉大利。
)(2)新年的鞭炮声告诉我们:旧的一年结束了。
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除)5.看吧,天上的烟火、亮光,地上的红爆竹,那一刻,怎能不激动呢?(课件出示相关图片)(1)齐读,用快乐、激动的心情朗读。
(2)现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交流)(3)你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这场景吗?(辞旧迎新、万象更新、喜气洋洋)6.生看画面,师描述:放完爆竹送走旧年,在大年初一一大早,全家人迎着暖洋洋的春风,品尝新年的第一口酒!(课件出示:春风送暖入屠苏)(1)再读这句,哪一个字值得我们品味?(暖)说说你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三首》学案
【学习目标】
1.会认“鸳、鸯”等6个字,会写“融、燕”等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三首古诗。
根据注释理解诗意,结合诗意,想象画面,体会作者心情。
3.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主预习
1.知识链接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官至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有《杜工部集》传世,纪念地有杜甫草堂、杜甫墓、杜公祠、杜甫公园、杜陵桥、杜陵书院等。
2.认识本课生字。
rónɡ yàn yuān yānɡ
融燕鸳鸯
3.解释下列词语。
迟日:
泥融:
鸳鸯:
二、合作探究
1.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说说关于这首诗的题目“绝句”,你有哪些了解?
2.朗读《绝句》,说说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三、拓展练习
1.课下搜集杜甫所写的绝句,然后拿到班上来,与大家分享!
2.自选作业。
(1)画:画一幅画,画出春天的美景,在图画中表达自己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2)写:写一首小诗或一篇日记,用自己的亲眼所见和亲身感受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第二课时
一、自主预习
1.知识链接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
《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2.认识本课生字。
huì chónɡ tún lú yá
惠崇豚芦芽
3. 解释下列词语。
三两枝:指两三枝桃花。
鸭先知:群鸭好像最早感觉到了春天的信息,急不及待地到江水中嬉戏玩耍了。
二、合作探究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里什么?然后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2)从画面上,我们能看出“正是河豚欲上时”吗?
第三课时
一、自主预习
1.知识链接
曾几(1085--1166),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
南宋诗人。
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
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
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
其诗的特点讲究用字炼句,作诗不用奇字、僻韵,风格活泼流动,咏物重神似。
2.认识本课生字。
méi xī fàn jiǎn
梅溪泛减
3. 朗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是什么时间游于三衢山中?他的行程路线怎样?
(2)沿途作者都看到了什么?结合插图想象画面,结合注释,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3)想一想作者的心情怎样?
二、合作交流
1.读第2句“小溪泛尽却山行”,说说这句话写了什么?然后全班交流。
2.哪句话是写作者沿途所见?想象交流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3.带着喜悦之情配乐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