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曹禺《北京人》导读 (2)
曹禺·《北京人》第二幕(1)

曹禺·《北京人》第二幕(1)第二幕〔当天夜晚,约有十一点钟的光景,依然在曾宅小客厅里。
〔曾宅的近周,沉寂若死。
远远在冷落的胡同里有算命的瞎子隔半天敲两下寂寞的铜钲,仿佛正缓步踱回家去。
间或也有女人或者小孩的声音,这是在远远寥落的长街上凄凉地喊着的漫长的叫卖声。
〔屋内纱灯罩里的电灯暗暗地投下一个不大的光圈,四壁的字画古玩都隐隐地随着翳入黑暗里,墙上的墨竹也更显得模糊,有窗帷的地方都密密地拉严。
从旧纱灯的一个宽缝,露出一道灯光正射在那通大客厅的门上。
那些白纸糊的隔子门每扇都已关好,从头至地,除了每个隔扇下半截有段极短的木质雕饰外,现在是整个成了一片雪白而巨大的纸幕,隔扇与隔扇的隙间泄进来一线微光,纸幕上似乎有淡漠的人影隐约浮动。
偶尔听见里面有人轻咳和谈话的声音。
〔靠左墙长条案上放着几只蜡台,有一只插着半截残烬的洋蜡烛。
屋正中添了一个矮几子,几上搁了一个小小的红泥火炉,非常洁净,炉上座着一把小洋铁水壶。
炉火融融,在小炉口里闪烁着。
水在壶里呻吟,像里面羁困着一个小人儿在哀哭。
旁边有一张纤巧的红木桌,上面放着小而精致的茶具。
围炉坐着苍白的文清,他坐在一张矮凳上出神。
对面移过来一张小沙发,陈奶妈坐在那里,正拿着一把剪刀为坐在小凳上的小柱儿铰指甲。
小柱儿打着盹。
〔书斋内有一盏孤零零的暗灯,灯下望见曾霆恹恹地独自低声诵读《秋声赋》。
,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水人。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著有《欧阳文忠集》。
)远远在深巷的尽头有木梆打更的声音。
陈奶妈真的清少爷,你明天还是要走吗?曾文清陈奶妈我看算了吧,既然误了一趟车,就索性在家里等两三天,看袁先生跟愫小姐这段事有个眉目再走。
曾文清陈奶妈你说袁先生今天看出来不?曾文清我没留神。
陈奶妈我瞧袁先生看出来了,吃饭的时候他老望着愫小姐这边看。
曾文清陈奶妈清少爷你说这件事——曾文清陈奶妈〔小柱儿一磕头突由微盹中醒来,打一个呵欠,嘴里不知说了句什么话,又昏昏忽忽地打起盹。
【课外阅读】曹禺《北京人》赏析举隅

【课外阅读】曹禺《北京人》赏析举隅一、《北京人》的喜剧底蕴在戏剧评论界,曾有一种相当流行的看法,以为《北京人》是一出“凭吊往昔”的悲剧。
曹禺却用明确的语言说明他写的是一出礼赞青春的喜剧。
他说:“有人曾说《北京人》是作者唱出的一首低回婉转的挽歌,是缠绵悱恻的悲剧,是对封建社会唱的一首天鹅之歌。
这些说法我都不同意。
我觉得《北京人》是一个喜剧……我觉得喜剧是多种多样的……我说《北京人》是喜剧,因为剧中人物该死的都死了,不该死的继续活下去,并找到了出路,这难道不是喜剧吗?”曹禺认为喜剧有多种样式。
有莫里哀的喜剧样式,但这并不是惟一的样式。
曹禺把《北京人》的喜剧性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喜剧性相提并论,他说:“我觉得《北京人》是一个喜剧,正如我认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喜剧一样,《罗》剧中不少人死了,但却给人一种生气勃勃的青春气息,所以是喜剧。
”因此,要理解《北京人》的喜剧性,主要并不是着眼于剧中的像江泰这样的曾有喜剧性性格特征的人物,而是应该着眼于全剧的“一种生气勃勃的青春气息”的精神升华。
我们要认清貌似悲剧的喜剧底蕴。
比如瑞贞与曾霆的协议离婚,表面看来是让人感伤的事件(曾霆毕竟也是个品性不错的男孩儿呀),但仔细一想,他们的离异给他们都带来了重新生活的可能。
再如,曾文清的死,乍一看来也是件悲伤事,但实际上这正是曹禺所说的“剧中人物该死的都死了,不该死的继续活下去,并找到了出路”的喜剧性底蕴,因此曾文清的死也不啻是一个“人间喜剧”。
尽管《北京人》的调子有些忧郁,但曹禺说这种忧郁的调子是他“对那个时代的感觉”,并不影响整个剧本蕴含的生气勃勃的青春气息。
曹禺对于《北京人》是个喜剧这一观点的坚持,有助于我们找准对这个剧本思想意蕴作整体把握的角度。
与其说《北京人》是对旧的、沉沦中的昨日的“北京人”的一曲挽歌,毋宁说是对于新的、成长中的明日的“北京人”的一首赞歌。
剧本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黑暗,但更反衬出了勇敢地从这个封建泥潭中挣脱出来的新的青春生命的光焰。
曹禺《北京人》

《北京人》《北京人》的故事发生在三十年代初的北平。
古老的曾家此时住着三代人,一代人已经死去夫人的垂死之人曾皓,第二代人曾皓的儿子曾文清,他的妻子曾思懿,一直在照顾曾老太爷的年近至30岁的愫方,寄居在曾家的曾文清的妹妹曾文彩和她的丈夫江泰,第三代人曾文清年仅17岁的儿子曾霆和他18岁的妻子曾瑞贞,还有住在曾家的房客人类学教授袁任敢,他的女儿袁园,他的同事长相和身材都极像远古时期原始人的”北京人“。
离开曾家多年的老仆人陈奶妈带着自己的孙子小柱子回到北京曾家探望自己的老主子,得到曾家第二代人曾家儿媳妇儿曾思懿假意的热情相待,一番交谈中讨债的人在曾家门外死死讨债,而曾家少奶奶却死死不肯给钱叫管家张顺将其赶走,张顺与陈奶妈一起骂着赶走了讨债人。
一旁小柱子与曾霆,袁园一起玩耍。
八月节晚上曾家人请客所有人在家里吃饭,曾思懿谈到愫方的出嫁问题,主张愫方嫁给袁任敢,曾皓和曾文清则予以反对,此时讨债人又来到门口讨债,袁任敢和”北京人“用武力赶走了讨债人。
瑞贞发现自己已经有了身孕,而自身早已厌倦了曾家的生活希望打胎与袁任敢一行一起离开曾家,愫方劝其不要打胎,而瑞贞却心意已决。
一方曾霆并不认可父母包办的婚姻而喜欢上了袁园,无奈袁园淘气没有表示。
江泰责怪曾家人没心没肺喝醉酒无意将曾皓打伤,曾皓昏死住进医院,回来后刚好自己生日当天,邻家杜家向曾家讨债,提出条件要么交钱要么交出曾家房子要么交出曾皓年年上漆的棺材,曾少夫人认为父亲有钱,自己不愿出钱还债,提出交出棺材。
江泰提出自己去找自己的朋友公安局局长,结果在大家的期待中江泰出走,交棺材的时刻已到,江泰却没有出现,在曾皓无助痛苦的呐喊中杜家人抬走了棺材,大少爷曾文清吞下鸦片断气而亡,曾霆写下了和瑞贞的离婚协议,愫方最终决定与瑞贞一起离开曾家,在劝好曾皓休息之后,愫方和瑞贞踏上了离开的汽车。
三幕剧《北京人》以一个典型的没落士大夫家庭曾家的经济衰落为全局矛盾冲突的线索于戏剧冲突发生的具体背景,以曾家三代人为主人公,展开家庭中善良与丑恶,新生与腐朽,光明与黑暗的冲突。
曹禺·《北京人》第二幕(1)

曹禺·《北京人》第二幕(1)第二幕〔当天夜晚,约有十一点钟的光景,依然在曾宅小客厅里。
〔曾宅的近周,沉寂若死。
远远在冷落的胡同里有算命的瞎子隔半天敲两下寂寞的铜钲,仿佛正缓步踱回家去。
间或也有女人或者小孩的声音,这是在远远寥落的长街上凄凉地喊着的漫长的叫卖声。
〔屋内纱灯罩里的电灯暗暗地投下一个不大的光圈,四壁的字画古玩都隐隐地随着翳入黑暗里,墙上的墨竹也更显得模糊,有窗帷的地方都密密地拉严。
从旧纱灯的一个宽缝,露出一道灯光正射在那通大客厅的门上。
那些白纸糊的隔子门每扇都已关好,从头至地,除了每个隔扇下半截有段极短的木质雕饰外,现在是整个成了一片雪白而巨大的纸幕,隔扇与隔扇的隙间泄进来一线微光,纸幕上似乎有淡漠的人影隐约浮动。
偶尔听见里面有人轻咳和谈话的声音。
〔靠左墙长条案上放着几只蜡台,有一只插着半截残烬的洋蜡烛。
屋正中添了一个矮几子,几上搁了一个小小的红泥火炉,非常洁净,炉上座着一把小洋铁水壶。
炉火融融,在小炉口里闪烁着。
水在壶里呻吟,像里面羁困着一个小人儿在哀哭。
旁边有一张纤巧的红木桌,上面放着小而精致的茶具。
围炉坐着苍白的文清,他坐在一张矮凳上出神。
对面移过来一张小沙发,陈奶妈坐在那里,正拿着一把剪刀为坐在小凳上的小柱儿铰指甲。
小柱儿打着盹。
〔书斋内有一盏孤零零的暗灯,灯下望见曾霆恹恹地独自低声诵读《秋声赋》。
,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水人。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著有《欧阳文忠集》。
)远远在深巷的尽头有木梆打更的声音。
陈奶妈真的清少爷,你明天还是要走吗?曾文清陈奶妈我看算了吧,既然误了一趟车,就索性在家里等两三天,看袁先生跟愫小姐这段事有个眉目再走。
曾文清陈奶妈你说袁先生今天看出来不?曾文清我没留神。
陈奶妈我瞧袁先生看出来了,吃饭的时候他老望着愫小姐这边看。
曾文清陈奶妈清少爷你说这件事——曾文清陈奶妈〔小柱儿一磕头突由微盹中醒来,打一个呵欠,嘴里不知说了句什么话,又昏昏忽忽地打起盹。
曹禺《北京人(节选)》阅读训练

曹禺《北京人(节选)》阅读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北京人(节选)曹禺曾思懿:(提出正事)媳妇听说袁先生不几天就要走了,不知道愫妹妹的婚事爹觉得——曾皓:(摇头,轻蔑地)这个人,我看——(江泰早猜中他的心思,异常不满地由鼻孔“哼”了一声,曾皓回头望他一眼,气愤地立刻对那正要走开的愫芳)好,愫芳,你先别走。
乘你在这儿,我们大家谈谈。
愫方:我要给姨父煎药去。
江泰:(善意地嘲讽)咳,我的愫小姐,这药您还没有煎够?(连连快说)坐下,坐下,坐下,坐下。
[愫芳又勉强坐下]曾皓:愫芳,你觉得怎么样?愫芳:(低声不语)曾皓:愫芳,你自己觉得怎么样?不要想到我,你应该替你自己想,我这个当姨父的,恐怕也照拂不了你几天了,不过照我看,袁先生这个人哪——曾思懿:(连忙)是呀,愫妹妹,你要多想想,不要屡次辜负姨父的好意。
以后真是耽误了自己——曾皓:(也抢着说)思懿,你让她自己想想。
这是她一辈子的事情,答应不答应都在她自己,(假笑)我们最好只做个参谋。
愫芳,你自己说,你以为如何?江泰:(忍不住)这有什么问题?袁先生并不是个可怕的怪物!他是研究人类学的学者,第一人好,第二有学问,第三有进款,这,这自然是——曾皓:(带着那种“稍安毋躁”的神色)不,不,你让她自己考虑。
(转对愫芳焦急地)愫芳,你要知道,我就有你这么一个姨侄女,我一直把你当我的亲女儿一样看,不肯嫁的女儿,我不是也一样养么?——曾思懿:(抢说)就是啊!我的愫妹妹,嫁不了的女儿也不是——曾文清:(再也忍不下去,只好拔起脚就向书斋走——)曾思懿:(斜睨着文清)咦,走什么?走什么?[文清不顾由书斋小门下]曾皓:文清怎么?曾思鹤:(冷笑)大概他也是想给爹煎药呢!(回头对愫芳又万分亲热地)愫妹妹,你放心,大家提这件事也是为着你想。
你就在曾家住一辈子谁也不能说半句闲话。
(阴毒地)嫁不出去的女儿不也是一样得养么?何况愫妹妹你父母不在,家里原底就没有一个亲人——曾皓:(当然听出她话里的根苗,不等她说完——)好了,好了,大奶奶,请你不要说这么一大堆好心话吧。
曹禺《北京人》学习指导

曹禺《北京人》学习指导一、曹禺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北京人》在 20 世纪 40 年代的战争环境中,中国文坛上不约而同地浮现了一批由知名作家创作的具有文化探讨性质的作品,其中,现在已经被人们视为“名著”的就有老舍的《四世同堂》、巴金的《憩园》、《寒夜》和曹禺的《北京人》,以及萧红的《呼兰河传》等。
这些作品在面世的当时都没有彻底得到主流文坛的认同,有的作品还在很长期内向来遭到批评和冷遇。
虽然曹禺对中国话剧的奉献早已得到了文坛内外的公认,但曹禺的作品宛然总是伴有着不允许见而诞生的,《雷雨》如此,《日出》如此,《原野》也是如此。
然而,曹禺研究专家田本相却告诉我们:“在曹禺的剧作中,恐怕再没有比《北京人》受到误解的批评更多了。
这些误解的批评意见涉及对作家创作思想、艺术风格、基调的准确理解和评价。
有些意见在抗战期间就有影响,而在全国解放后还在假设干文学史著作中流传着。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北京人》的创作与时代精神的不符。
虽然曹禺在写《北京人》时,比《雷雨》、《日出》更具批评精神,正如作者在《曹禺选集后记》中说的:“写《北京人》时,我的诅咒比拟明确些了,那种封建主义、资产阶级是早晚要进棺材的!他们在争抢着寿木。
而这个人世,需要更新的血液和生命。
”但是,当曹禺在刚刚创作了反映抗战生活的《蜕变》之后,一下子又回到他开始话剧创作时的封建大家庭的旧题材的时候;当郭沫假设连续写出了《屈原》、《虎符》、《高渐离》等“战国史剧”,阳翰笙、欧阳予倩、陈白尘等分别写出了《天国春秋》、《忠王李秀成》、《大渡河》等“太平天国史剧”等一大批借古讽今的醒世之作的时候;当大家都指望着曾经话剧带来殊荣的剧坛高手曹禺,能更深刻更锋利地提醒出社会现实的根本矛盾的时候,盼来的却是一部与抗战现实几乎无关的作品,其失望之情可想而知。
因此,人们将《北京人》看成是作者“于失望之余,悲哀心情的表现”,批评他“转换了方向”,“唱起了他悲哀的旧调”等等,既可看做是时代的要求,也可以看做是时代的局限。
曹禺·《北京人》第二幕(2)

曹禺·《北京人》第二幕(2)
〔幽长的胡同内有算命的瞎子寂寞地敲着铜钲踱过去。 曾 皓 这是什么? 愫 方 算命的瞎子回家了。 曾 皓 不要哭啦,我也活不了几年了,我就是再麻烦你,也拖不了几年了。我知道思懿,江泰他们心里都盼我死,死了好分我的钱,愫方,只有你是一个忠厚孩子! 愫 方 您,您不会的。为什么您老是这么想,我今天并没有冒犯您老人家啊! 曾 皓 不,你好,你是好孩子。可他们都以为姨父是有钱的,他们看着我脸上都贴的是钞票,我的肚子里装的不是做父母的心肠,都装的是洋钱元宝啊。他们都等着我死。哎,上了年纪的人活着真没有意思啊!我的头好痛啊! 愫 方 睡去吧。 曾 皓 可我早就没有钱。我的钱早为你的姨母出殡,修坟,修补房子,为着每年漆我的寿木早用完了。这是思懿天天想偷看的银行存折。你看这里还有什么?愫方,可怜我死后连你都没留多少钱。——愫 方 姨父,我从来没有想过要您的钱哪! 〔瑞由书斋小门上。 曾瑞贞 爷爷,药煎好了,在您屋里。 曾 皓 哦。 〔更声,深巷犬吠声。 曾 皓 走吧。 〔霆拿一本线装书由书斋小门走进。 曾 霆 爷爷,抄完了,您还讲吧? 曾 皓 不早了,瑞贞也不要来了,你们两个都回屋睡去吧。 〔愫方扶皓由书斋小门下,瑞呆望着那炉火。霆走到那巨影的下面,望了一望,又复巡逡退回。 曾 霆 妈妈没有睡么? 曾瑞贞 大概睡了吧。 曾 霆 你怎么还不睡? 曾瑞贞 我刚给爷爷煮好药。 曾 霆 你坐在这里干什么? 曾瑞贞 没有什么,要我走么? 曾 霆 不,不。 〔淅沥的雨声,凄凉的“硬面饽饽”的叫卖声。 曾 霆 雨下大了。 曾瑞贞 嗯,大了。 〔深巷中凄寂而沉重的声音喊着:“硬面饽饽!”曾 霆 卖硬面饽饽的老头儿又来了。 曾瑞贞 饿了么? 曾 霆 不。 曾瑞贞 你,你不要回屋去睡么?
国开网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形成性考核四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形成性考核四
9.在《北京人》中,曹禺实现了他追求已久的由戏剧化的戏剧向生活化的戏剧的转变,实现了走向
契诃夫的梦想。
10.曹禺戏剧的处女作和代表作《雷雨》,是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
11.《茶馆》巧妙地采用了“人像展览式”的戏剧结构,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概括力。
12.老舍剧作多取材于市民生活,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语言
风趣而幽默,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儿”。
13.《茶馆》是中国话剧史上第一个应邀去西欧演出的作品,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14.“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
出自冰心的小诗《纸船》。
15.戴望舒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
16.1928年8月,戴望舒发表了著名的诗篇《雨巷》被盛赞为“替新诗开创了一个新纪元”,他也因
此被誉为“雨巷诗人”。
17.《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
18.“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是卞
之琳的代表作《断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曹禺《北京人》导读
《北京人》主要描写一个旧中国典型的封建大家庭如何从过去“家运旺盛”的时代,逐步走向衰落以至于彻底崩溃的过程。
围绕这一主要线索,作者安排了封建家庭内部的和外部的互相交织着的矛盾纠葛。
在内部,作者着重地刻画了曾家祖孙三代人之间的矛盾冲突。
其中特别以曾皓漆棺材,卖棺材;曾文清、曾思懿和愫芳以及后一辈的曾霆和瑞贞在婚姻恋爱问题上的纠葛作为中心,回环交错地揭示出封建社会制度的腐朽及其必然崩溃的死亡命运;在外部,一方面通过曾皓和暴发户杜家互相争夺棺材所展开的矛盾冲突,象征着它们垂死前的挣扎。
同时通过研究人类学者袁任敢、袁圆父女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封建阶级人物的对比,借袁任敢之口歌颂了“北京人”——原始社会的时代:“没有礼教来拘束,没有文明来捆绑,没有虚伪,没有欺说诈,没有危险,没有陷害……没有现在这么多人吃人的礼教同文明,而他们是非常快活的”。
《北京人》很容易被人误认为是悲剧。
一般说来,人们对现实的悲剧感受比较容易,而喜剧性却潜藏在现实深处;《北京人》正是把隐蔽于悲剧现象后面的喜剧性发掘出来了。
对曾氏父子及江泰之类为封建贵族文化销蚀得毫无生命活力的这一群“多余人”做出了刻骨的嘲讽,揭示了封建文化本质的腐烂堕落及其必然衰败的历史命运。
曹禺在《北京人》中塑造了三代“北京人”:象征原始生命活力的远古北京人,代表五四新文化的人类学家袁任敢和他的女儿袁圆,夹在二者之间是只剩下“生命空壳”的曾氏父子。
从人类文化进化的角度,反映了封建制度必将被新的社会制度取代的历史发展趋势。
作者笔下的人物塑造鲜明生动,血肉丰满,形神毕肖,呼之欲出。
如曾皓的卑劣自私;曾思懿的险毒泼辣;曾文清的软弱妥协;愫芳的感伤抑郁;乃至江泰的穷愁潦倒,满腹牢骚等。
《北京人》在艺术追求上,保持了一种平静、自然的叙事态度,不再刻意追求大起大落的矛盾冲突和过于精巧的戏剧化结构,而是于淡淡的叙事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文化高度上的反省。
因而无论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更为成熟,体现出曹禺日趋成熟的对戏剧艺术的驾驭能力。
为愫方说媒
这场各人怀着不同机谋、隐衷的“说嫁”,深刻而细致地表现了曾皓死拖活拉地要把愫方抓住不放的心思!他口口声声说不要想到他,要愫方想想自己,显得那样宽厚、慈爱,而内骨子里却是要愫方陪着他一同进棺材。
他那里是在为愫方着想、为她找一条生路!这个快
要进棺材的人,涎着老脸,显出年老失恃的心情,死抓住对方不放。
他的每句话,对愫方都是恫吓、威压,是精神上的折磨、损伤,使她永远打消生的愿望,屈服于他,做他的奴隶。
第二幕里,曾皓晚上出巡时与愫方的对话,他的那种不可告人的心思,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这就是封建家庭的温情,家长的温和、宽厚、慈爱!这就是曾皓的思想感情的全部内容。
为愫方说媒这场欢写得曲折迂迥,错综复杂,紧张尖锐。
思懿当着曾皓、江泰把愫方的婚事提出来,颇显示了她的阴险和诡诈,但表面又是那么关心愫方,又很尊重公公。
她要一箭双雕:既达到撵走愫方的目的,又打击了曾皓,撤掉他的“拐杖”。
在众人面前,思懿这—着很厉害,非逼着曾皓表态不可。
曾皓老奸巨滑,他深知大奶奶的厉害,他很怕她。
如今,他再没有昔日那种号令的威严,采取强硬态度是行不通的。
于是他就利用愫方的善良,坚持让愫方自己考虑决定。
这样既不失其家长的尊严,又堵住思懿的嘴,暗中给思懿以狠狠还击,江泰是一片好心。
他看不惯曾皓,也恨思懿。
他赞成愫方出嫁,是要抱打不平。
因此,他敢于直说,毫无顾忌。
思懿怨恨曾皓,逼他的钱,出他的丑,但她毕竟是个儿媳妇,不敢公然地冒犯公公。
因此,她是暗斗,表面上不失其礼。
她恨江泰,但毕竟是客人,背后她能骂江泰,但也不愿撕破脸。
曾皓明知思懿不怀好意,他反击了她,也决不失掉公公的身份。
因此,这场戏既有明斗的火爆味又有暗斗的紧张性,又都是每个人物在这种特定情势下所采取的特定的表现方式。
这样就把一个大家庭的人与人之间的尔虞吾诈揭示得十分深刻,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也从而得到展现。
思懿为愫方说媒,是她面临的一个严峻课题,使她处在空前的矛盾漩涡之中。
当思懿当着曾皓、江泰的面提出这件婚事时,使她置身于极度的痛苦之中。
看来是这三个人在那里争吵,而他们那些唇枪舌剑的斗争锋芒却都刺在愫方的心上。
思懿是不怀好意的,想惜此把愫方弄走;曾皓是不愿意的,他死死地抓住愫方不放。
曾皓一再说他活不多久了,暗示她不要考虑这门亲事,还说“不肯嫁的女儿,我不是也一样养吗?”明明是他耽误了愫方的婚事,而把愫方说成是“不肯嫁的女儿”,这叫一个老姑娘真是有苦难言了.而思懿却接过话说阴毒地说“嫁不出去的女儿不也是一样得养吗?”她又用“嫁不出去的女儿”来嘲弄愫方,无疑是向愫方的心头插上一刀。
江泰是抱不平,他说“我的愫小姐,这药您还没有煎够?”好象愫方愿意服侍曾皓,甘心做曾皓的奴隶。
虽说这种嘲讽是好意的,但同样刺痛愫方的心灵。
但是她对这些怨鬼般的纠缠,恶毒的嘲讽和善意的讥刺,又都一起吞了下去。
她只说了一句话“我没有意思啊!”愫方又以她惊人的忍耐和沉默把这些令人难以容忍的东西收纳起来。
也许她心底的海洋已掀起波涛,可是她仍然不让它透露出来。
这是一个极为坚韧的性格,但又是一个屈辱的容忍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