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组织排放和无组织排放的区别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是指粉尘、VOCs废气等大气污染物不经过排气筒的无规则排放。
低矮排气筒的排放属有组织排放,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造成与无组织排放相同的后果。
因此,在执行“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指标时,由低矮排气筒造成的监控点污染物浓度增加不予扣除。
无组织排放广泛存在于钢铁、冶金、石化、电厂、矿山、港口等行业中,按照源高分类属于面源,对附近环境影响较大。
无组织排放源分散,产污环节多,涉及范围广,一些体源(如焦炉炉体、屋顶天窗、隧道排气口等)、线源(如道路扬尘等)低矮排放的点源、原料和固体废弃物堆放场的“风面源”等会造成与无组织排放相同的后果,较难实施有效的污染控制。
目前国内常用的无组织排放粉尘治理技术,包括生物纳膜抑尘技术、湿式收尘技术、云雾抑尘技术、天网抑尘技术等;VOCs废气治理技术,包括吸附技术、催化燃烧技术、液体吸收技术、膜分离技术、生物处理技术等。
以BME为代表的专注于大气污染治理的环保企业,开始探索多种技术综合应用来治理无组织排放污染。
有组织排放和无组织排放的区别

有组织排放与无组织排放之间的区别《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对无组织排放做出了明确的解释,是指未经排放漏斗不规则排放的大气污染物。
低排气漏斗的排放属于有组织排放,但在某些条件下会导致与无组织排放相同的后果。
因此,在实施“无组织排放物监测限值”指标时,不排除由于排气漏斗低引起的监测点污染物浓度的增加。
这里提到两个关键点空气污染物不经过排气漏斗的不规则排放称为无组织排放。
即:通过排气漏斗定期排放空气污染物称为有组织排放。
尽管低排气漏斗的排放属于有组织排放,但在某些条件下,它可能导致与无组织排放相同的后果。
因此,在预测厂界无组织排放监测点的污染物浓度时,应叠加低排烟囱排放污染物的贡献值。
在监测厂界无组织排放监测点的污染物浓度以判断排放是否达标时,无需扣除低尾气漏斗排放污染物的贡献值。
有多短?如何定义上述的低排气烟囱?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 / T 3840-91)明确规定,在各种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气态空气污染物的排气漏斗高度不得小于15 m。
例如,由于生产工艺的限制和其他条件,只能设置小于15 m的排气漏斗,将其视为无组织的排放源。
无组织排放是指不经过排气漏斗的不规则排放的空气污染物。
低排气漏斗的排放属于有组织排放,但在某些条件下会导致与无组织排放相同的后果。
因此,在实施“无组织排放物监测限值”指标时,不排除由于排气漏斗低引起的监测点污染物浓度的增加。
通常,包括空气污染物的排放标准(gb16297)和其他综合来源的排放标准(GB 16297)。
例如,煤块,粘土,石灰石和油漆表面的散落物都是非面源无组织排放物。
散装物料在道路上行驶时,滚动扬尘的扬尘属于线源污染;车辆装卸机械坠落时散装物料的粉尘排放和车辆卸货的粉尘污染排放均为点状无组织排放源。
无组织排放和有组织排放的区别

无组织排放和有组织排放的区别
有组织排放,即大气污染物经过排气筒有规律的集中排放。
以这种形式排放的废气几乎都是工业生产产生的废气,经过处理后排放浓度低,并向高空排放,扩散相对较容易。
无组织排放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无密闭设备或密封措施不完善而泄露,废气不经过排气筒或烟囱,污染物向环境直接排出,或从露天作业场所、废物堆放场所等扩散出来。
无组织排放是VOCs进入大气环境的重要途径,无组织排放的废气日积月累,对环境的危害不容忽视,其排放源高度低,污染面积集中,呈地面弥漫状,持续时间长,危害大。
有组织及无组织排放粉尘治理

有组织及无组织排放粉尘治理
一、有组织粉尘治理
有组织排放粉尘的治理主要有密闭除尘、布袋除尘、喷水除尘、静电除尘等技术。
密闭除尘是指把尘源控制在尽可能小的密闭空间之内,通过密封减少粉尘影响的范围和空间;布袋除尘是指通过布袋对含尘气体进行过滤,使粉尘阻留在布袋上,以达到除尘的目的;喷水除尘是用水作为除尘的介质,一般来说除尘效率较高,但是会产生水污染等问题;静电除尘是利用高压电产生强场,使气体电离,产生电晕放电,近而使粉尘荷电,并在电场力作用下,使气体中悬浮的粉尘颗粒分离出来。
二、无组织粉尘治理
粉尘无组织排放主要存在于工业粉尘,包括作业场所物料堆放、开放式输送扬尘和管道、设备的含尘气体泄漏等粉尘污染物不经过排气筒的无规则排放。
无组织排放粉尘治理的技术理念是抑尘,即抑制粉尘产生。
主要有生物纳膜抑尘、云雾抑尘、湿式收尘等技术。
生物纳膜抑尘是通过在产尘源头喷洒生物纳膜制剂,发挥生物纳膜的吸附性,团聚小颗粒粉尘,使其自重增加而沉降,从而无法飘散到空中形成粉尘;云雾抑尘是通过产生微细云雾幕墙,对产尘源进行覆盖,使超细云雾与粉尘颗粒进行碰撞、包裹,从而沉降;湿式收尘是通过降压,来吸附含尘气体,并经过湿式洗涤,除去粉尘颗粒,排出洁净空气。
VOCs无组织排放不再任性

VOCs无组织排放不再任性作者:箴言来源:《环境》2020年第08期无组织排放是指大气污染物没有通过排气筒的无规则排放,包括从开放式的工作场所逸散,以及通过缝隙,通风口,打开的门窗和类似的开口(孔)排放等,主要特点是排放范围广、监管难度大。
顾名思义,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特点就是挥发性强,再加上涉及行业多,生产排污环节多,无组织排放特征尤为突出。
尤其是大量中小企业管理水平差,收集效率低,逸散问题突出。
研究表明,我国工业VOCs排放中无组织排放占比达60%。
因此,去年发布的《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要求,从2020年7月1日起,现有企业要按照标准严格控制VOCs无组织排放,企业在无组织排放排查整治过程中,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要加强含VOCs物料全方位、全链条、全环节密闭管理。
VOCs无组织排放控制意义重大据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阶段,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面临细颗粒物(PM2.5)污染形势依然严峻和臭氧(O3)污染日益凸显的双重压力。
特别是在夏季,O3已成为导致部分城市空气质量超标的首要因子,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以下简称重点区域)、苏皖鲁豫交界地区等区域尤为突出,去年6—9月O3超标天数占全国70%左右。
在广东,今年上半年全省发生轻度以上污染中,O3污染占比达90.5%。
VOCs主要存在于企业原辅材料或产品中,大部分易燃易爆,部分属于有毒有害物質,是形成O3的重要前体物。
因此通过各种技术、管理手段降低VOCs无组织排放,是大气污染治理尤其是臭氧污染治理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也是帮助企业实现节约资源、提高效益、减少安全隐患的有力手段。
“VOCs治理前几年主要抓集中排放,像化工园区、加油站这种好收集、好治理的,一直在做相关工作,但最大的难点是那些无组织排放的,因比较分散,很难收集和集中治理。
”业内专家介绍说,《标准》为此详细规定了VOCs物料储存无组织排放控制要求、VOCs物料转移和输送无组织排放控制要求、工艺过程VOCs无组织排放控制要求、设备与管线组件VOCs 泄漏控制要求、敞开液面VOCs无组织排放控制要求、VOCs无组织排放废气收集处理系统要求、企业厂区内及周边污染监控要求等。
有组织与无组织废气的判定标准_概述及解释说明

有组织与无组织废气的判定标准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废气是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常见的污染物,其排放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加强废气排放管理与监控,判定废气的组织性与非组织性成为了当下研究热点之一。
有组织废气指的是在工业生产中以特定时间、特定量和特定方式排放到大气中的废气;而无组织废气则是没有明确定义的排放标准、量化要求和监管机制。
本文旨在详细探讨有组织与无组织废气的判定标准及其相关解释。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依次介绍引言、有组织废气的判定标准、无组织废气的判定标准、对比分析与实际应用场景以及结论与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有组织与无组织废气的判定标准进行全面概述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与辨别不同类型的废气排放行为,并能有效应对和管理废气污染问题。
同时,本文还将探讨实际应用中常见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法,助力相关行业在废气治理方面取得更好的成果。
以上为“1. 引言”部分的详细内容。
2. 有组织废气的判定标准2.1 定义与特征有组织废气,指由于工业生产、运输等过程中的特定设备或系统所排放的废气。
这些废气通常经过集中处理和控制,具备明确的来源、排放管道以及收集设施。
有组织废气具有以下特征:1. 具体来源:有组织废气来自于确定且可追溯的工业设备或系统,包括燃烧炉、锅炉、发电厂等。
2. 管道排放:这类废气通过专门设置的管道进行排放,其路径和排放地点是固定和可控制的。
3. 集中处理和控制:有组织废气会经过集中处理和控制,比如通过污染物净化装置进行去除或降低污染物浓度。
4. 监测要求:由于有组织废气对环境影响较大,因此需要实施监测并记录相关指标以确保符合相应法规及标准。
2.2 判定依据及指标在判断是否为有组织废气时,可以参考以下依据及指标:1. 排放来源:需要确定废气的具体来源,包括工业生产过程中涉及的设备、系统或特定工序。
2. 排放管道和收集设施:确认是否存在经过专门设置的排放管道以及相应的收集设施。
企业有组织排放和无组织排放废气污染常见问题

企业有组织排放和无组织排放废气污染常见问题最近有粉丝将有组织、无组织与固定源、移动源搞混,今天一块学习下无组织与有组织,你肯定就不会再弄了,区分还是很容易,只是你没有仔细了解过,今天同小萌一起学习下吧。
有组织排放废气通常是生产装置或储气罐已配有收集装置,经相应设施处理后通过满足各行业要求的的排气筒排出的废气。
常见问题1) 是否对企业废气排放有监控措施;2) 处理工艺是否合理,缺乏有效性处理的工艺会导致二次污染并且废气排放无法符合相关规定;3) 是否有足够的处理能力,若处理能力不足会发生超标排放或直排的情况;4) 处理费用是否合理,若缺乏经济性,太高的处理费用会导致企业因成本过高而不运行或检查时才运行,容易发生平常收集的废气直排的情况。
02无组织废气产生污染常见问题无组织排放废气是指不经过排气筒的无规则排放或排放气筒高度低于15m的排放源排出的废气。
常见问题1) 装料、卸料、生产过程以及废水处理装置是否有收集设施;2) 装置中是否存在跑、冒、滴、漏的现象;3) 生产工艺是否合理;4) 已有废气收集、处理设施的企业,需要关注是否完全收集,是否分类收集,处理工艺是否合理、处理能力是否充足、以及运行成本的经济可行性。
03有组织、无组织废气污染物控制对策措施1减少废气污染物产排量从废气收集与管理入手1)废气收集应按照“应收尽收、分质收集”的原则,废气收集系统应根据气体性质、流量、浓度、产生量、风速等因素综合设计,确保废气收集效果。
2)优选自带集气系统及先进废气处理的工艺设备。
集气罩收集的污染气体应通过管道输送至净化装置处理达标后外排。
集气装置、管道布置在生产工艺的前提下,确保废气收集率,减少废气无组织排放量。
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集气罩收集尽可能靠近污染源。
3)对产生废气工艺环节、设备,应采取密闭、负压等操作措施。
含有易挥发物料(酸、碱、有机物等)或异味的固废(含危废)贮存、暂存场所需封闭设计,废气经收集净化等处理措施后达标外排。
低于15m的排气筒是点源还是面源

1、是点源!HJ2.2-2008规定的点源:“通过某种装置集中排放的固定点状源,如烟囱、集气筒等。
”并未限定高度,例如燃气锅炉的烟囱高度可在8米左右。
2、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的区别,是与点、线、面、体源不同的,应注意掌握环评各阶段中的工程分析、预测评价以及厂界浓度监测具体操作和规定的不同!大气环评中,对污染源“无组织排放”的表述是相对于“有组织排放”而言的,主要针对废气排放,表现为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没有进入收集和排气系统,而通过厂房天窗或直接弥散到环境中。
一般来说,有组织排放是指点源,即大气污染物通过各种类型的装置(如烟囱、集气筒等)以有组织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
而无组织排放包括面源、线源、体源和低矮点源。
工程分析中,通常将有排气筒且其高度高于15m(含15m)的排放视为有组织排放,将没有特定排气筒(烟囱、集气筒等)的、或虽有排气筒但其高度低于15m的排放视为无组织排放。
但两者并没有十分清晰的分界,低矮排气筒的排放虽属有组织排放,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造成与无组织排放相同的后果;由于有效排放高度较低、大气污染物水平和垂直的扩散空间较小,两者对厂界区域和近距离环境空气敏感区的浓度贡献均可能出现相对较大的情形。
其中,关于无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源等的定义和规定可自以下综合标准或行业标准中见到:(1)《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规定:无组织排放,指大气污染物不经过排气筒的无规则排放。
低矮排气筒的排放属有组织排放,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造成与无组织排放相同的后果。
因此,在执行“无组织排放监测浓度限值”指标时,由低矮排气筒造成的监控点污染物浓度增加不予扣除。
无组织排放源,指设置于露天环境中具有无组织排放的设施,或指具有无组织排放的建筑构造(如车间、工棚等)。
“新污染源的排气筒一般不应低于15m。
若某新污染源的排气筒必须低于15m时,其排放速率标准值规定限值的外推计算结果再严格50%执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组织排放,即大气污染物经过排气筒有规律的集中排放。
以这种形式排放的废气几乎都是工业生产产生的废气,经过处理后排放浓度低,并向高空排放,扩散相对较容易。
无组织排放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无密闭设备或密封措施不完善而泄露,废气不经过排气筒或烟囱,污染物向环境直接排出,或从露天作业场所、废物堆放场所等扩散出来。
无组织排放是VOCs进入大气环境的重要途径,无组织排放的废气日积月累,对环境的危害不容忽视,其排放源高度低,污染面积集中,呈地面弥漫状,持续时间长,危害大。
目前,有组织排放可以通过废气处理装置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而无组织排放由于污染物种类多、排放点广、难以量化和处理等特点,并且影响无组织排放的工艺因素和环境因素较多,使其排放量、排放规律等都不易确定,故对其进行监测、评价和控制都比较困难,是VOCs 控制需要解决的难点之一。
机动车排放的VOCs中含有大量有毒物质,对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有重要危害。
机动车排放是我国城市地区大气VOCs主要的人为排放源。
机动车排放的VOCs主要是燃料在发动机内的不完全燃烧生成的,此外还包括括燃料的挥发散逸导致的排放。
机动车排放的VOCs主要成分包括:烷烃、烯烃、芳香烃、含氧/硫化合物和乙炔等。
汽油车排放的主要VOC物种是乙烯、芳香烃、异戊烷等,芳香烃中甲苯和二甲苯含量较高。
柴油车尾气VOCs主要为丙烯、丙烷等短链碳氢化合物,此外还含有C8以上的直链烷烃,如壬烷、葵烷、十一烷等。
柴油车中的醛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的机动车。
摩托车的VOCs组分主要为乙炔和2-甲基己烷,以及以二甲苯和乙烯为主的芳香烃和烯烃类物质。
LPG助动车排放的VOCs主要以低于4碳的烷烃、烯烃为主,其中丙烷、异丁烯、正丁烷3种化合物占了总量的很大一部分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