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报告——农村房屋变化背后的思想变革

合集下载

社会实践报告——农村房屋变化背后的思想变革[精选]

社会实践报告——农村房屋变化背后的思想变革[精选]

社会实践报告——农村房屋变化背后的思想变革[精选]第一篇:社会实践报告——农村房屋变化背后的思想变革[精选] 海南大学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题目:关于农村地区房屋变化背后的思想变革作者:庄玉侠夏希梦闫兴亮学院:人文传播学院专业:广告二〇一一年八月十五日关于农村房屋变化背后的思想变革摘要:在乡村社会中,房屋是村民最重要的活动空间,它不仅是家庭生产和生活的空间载体,而且是邻里交往和交换的重要场所。

近年来,农村房屋的变化有目共睹,其中经济收入的增长是其根本原因,然而隐藏在其后的思想因素却往往被人们忽略。

事实证明,农村房屋变化背后是综合的思想变革。

关键词:改革开放、社会转型、新农村、思想变革中国有13亿多人口,在这13亿多种,农村人口更是占了8至9亿人。

因此,农村地区的一些指标往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一个多月的假期中,我小组围绕农村地区的房屋变迁问题展开了相应的调查与研究。

为深入了解农村房屋变化背后的思想变革,我组三人利用暑期时间在村委会的陪同下分别对阜阳市的一所村子进行了较为仔细的调查。

本组成员对所得数据进行了深刻的挖掘,在参阅相关资料的前提下,旨在探索农村地区房屋变化背后的思想变革。

在农村无论是古旧的大院子,单家独户的土墙房还是现代的小平房、小楼房,都既是重要的劳动空间,又是必不可少的生活空间;既是生活资料,又是生产资料;既是农民用以遮风避雨的生活设施,又是生产劳动的直接或间接场所。

房屋本身属性的复杂性就导致了它的变化性。

因为只有不断的变化才能够去适应变化的环境,才能够满足新的条件所提出的新要求。

但变化却不仅仅如此的简单,房屋变化的背后隐藏的是一系列物质的变化。

而物质的变化的源头则是思想的变革。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房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我组所调查的村子为例,其经历了从开始的土坯茅草房到土墙瓦房再到砖瓦房再到平房、楼房的巨变,且空余闲置房屋增多。

其具体的表现方式如下。

20世纪40年代,农村的房屋大部分是土木结构。

家乡变迁社会实践报告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家乡变迁社会实践报告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家乡变迁社会实践报告暑期社会实践报告家乡变迁社会实践报告。

一、实践背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所在的家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为了更好地了解家乡的变迁和社会发展状况,我和一群志愿者一起进行了暑期社会实践。

二、实践内容。

1. 走访调研,我们深入家乡的城市和农村地区,走访了许多居民,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对家乡变迁的看法。

2. 社区服务,我们在社区开展了一系列的志愿服务活动,包括为老人们提供慰问和帮助,为孩子们开展文化活动等。

3. 资料收集,我们收集了大量的家乡变迁的相关资料,包括历史文献、统计数据和当地政府发布的文件等。

三、实践收获。

1. 加深了对家乡变迁的了解,通过实践,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家乡的变迁,包括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农村改革等方面的变化。

2. 提高了社会责任感,通过社区服务活动,我们意识到了自己作为一名公民应该承担的责任,并且愿意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3. 增强了团队合作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需要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这让我们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也提高了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实践建议。

1. 加强家乡文化传承,家乡的变迁虽然带来了经济的发展,但也面临着文化传承的困境。

建议当地政府和社会组织加强对家乡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2. 关注农村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的发展也需要得到重视。

建议政府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 增强社会责任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家乡的发展中来,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为家乡的变迁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家乡的变迁和社会发展状况,也意识到了自己作为一名公民应该承担的责任。

希望我们的实践能够为家乡的发展和变迁做出一点贡献。

社会实践报告之家乡的变化_学生社会实践总结

社会实践报告之家乡的变化_学生社会实践总结

社会实践报告之家乡的变化_学生社会实践总结家乡的变化是我在社会实践中最为感受深刻的一部分。

这次社会实践,我选择了返回我的家乡,在家乡的老街上进行观察和调查。

我发现,家乡在这几年的变化非常大,无论是建筑、道路还是人们的生活习惯,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家乡的建筑风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以前的家乡是一个充满了农村气息的小镇,房屋多是土坯砌成的。

但是现在,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很多房屋已经改建成了现代化的住宅。

高楼大厦取代了过去的小屋,现在的家乡变得更加现代化和繁华。

我走在老街上,看着路边高楼林立,心中感慨万分,仿佛回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

家乡的道路变得更加宽敞和平整了。

过去的家乡道路狭窄,坑洼不平,行车十分困难。

但是现在,家乡的路面得到了改善,道路变得更加宽敞和平整,交通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

车辆行驶更加顺畅,人们的出行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购买汽车来代步。

人们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以前的家乡人们大多以务农为生,生活比较简朴。

但是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街头巷尾的商铺琳琅满目,人们的购物需求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夜晚的家乡灯火通明,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变得丰富多样,去年援助救灾,重新为被灾地区购买的建材,也是满满的,肯定人们的生活档次,融入更多先进的设备。

家乡的变化是我在社会实践中最为感受深刻的一部分。

家乡的建筑风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道路变得更加宽敞和平整,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这些变化,让我感受到了家乡的脉络和发展的脉搏,同时也让我有了更多的思考,我应该如何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希望我未来的努力可以为家乡的进步提供一点点的帮助。

乡村变化社会调查报告5篇

乡村变化社会调查报告5篇

乡村变化社会调查报告5篇为弄清楚一个事件或一个情况,我们务必要去搞清背后真相,最后基于取得的调查材料汇成调查报告。

在写之前,要先考虑好内容和结构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乡村变化社会调查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乡村变化社会调查报告120__年7月25日,我在自己的村里进行了一次关于本村的社会实践。

对于一直在外上学的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经历。

短短的一天时间,我感受了浓厚的家乡生活气息,也产生了很多感想。

我们的村名叫做高家庄,位于青岛市胶南市理务关镇,是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全村耕地面积2300多亩,住户面积350亩,315户人家,800口人,其中党员10名。

村固定资产320万,村每年平均收入6000元左右。

生活在附近乡村中属富裕水平。

我们村的村书记丁书记自19_年上任以来,为村里的工作耗尽心血,给村里带来了大量收益,村子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提起丁书记,村里的老少爷们儿们都直竖大拇指,都称赞他带领村民致富有道。

如果你来到我们村里,首先引起会引起你注意的就是有序的道路和整齐的房舍,以及道路两旁是那美化环境的小松树,村里的主要街道和南北胡同都已经硬化,村里布置得相当整洁,你会亲切的感受到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待融入到村中去以后,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村里的治安情况相当好。

经济上的宽裕和生活上的安宁,使我毫不夸张的用了”安居乐业”来作为我村的第一印象。

村里的领导介绍说,村里的主要收入来源于林业,其中通过村里的主要干道两旁的树木和流经村南边大河的沙地里的树木总和有3000亩,村里采取政策进行集资,每份资产按股份制分配,谁投入的多,将来卖掉树木盈利就多,利率能达到20%,也就是说,村里谁集资10000元就可获利2000元,对一个刚刚走向富裕之路的村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诱惑,这是村里主要的经济收入。

此外还有1200亩果园收益可达每亩4000元左右,辣椒可达到了每亩6000元。

村里有自办的砖瓦厂,专门出产建筑用的水泥砖等材料。

还有一个合资的面粉厂,大家可以就近原则解决粮食问题。

新时代家乡变化社会实践报告

新时代家乡变化社会实践报告

新时代家乡变化社会实践报告•相关推荐新时代家乡变化社会实践报告(精选13篇)接地气的实践活动已经告一段落,回顾过去的实践活动,倍感充实,收获良多,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实践报告吧。

怎样写好社会实践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时代家乡变化社会实践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新时代家乡变化社会实践报告篇1我们的家乡坐落在湖南省邵阳市大祥区檀江河畔。

檀江不仅山清水秀,风光旖旎,而且土地丰腴。

它面积宽广,人口众多。

一代名将蔡锷故居、大学士魏源故居均在境内。

改革开放后我们的家乡檀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新农村的建设。

在暑假期间,我对檀江做了一个具体的调查。

一、物质方面首先说吃,爸爸生活在六十年代,中国的经济还没开始复苏,人们还不能吃饱穿暖。

豆腐,萝卜、白菜,都很难吃上一顿,更不用说鸡蛋、猪肉、鱼一年也不能吃上几次。

到了现在,每家每户的饭桌上几乎天天有六七个青菜,还有肉或熟食。

其次谈谈穿吧,看着现在满大街样式新潮、色彩艳丽的衣服,你很难会想到改革开放前人们的穿衣情况。

爸爸小时候穿的是哥哥、姐姐们穿剩下的衣服,穿坏、穿破时也舍不得扔掉,总是缝了又缝,补了又补,洗干净又穿在了身上。

而且那时的衣服布料粗糙,样式单一,颜色基本上就是蓝、绿、灰。

在清一色粗布衣服的岁月里,“的确良”如一股清风闯进人们的生活,代表着时髦和前卫。

他们都为能穿上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衫而骄傲。

鞋子却是奶奶一针一线,纳底儿做的。

在住房方面,六十年代的住的都是茅草房,烧的都是木材,对环境污染不是很大。

再看现在,家家都住上瓦房、楼房。

据了解,改革开放前,未实行计划生育,每家都有四五个孩子,房屋数量不够,一家人通常挤在一个屋里。

到了现在,人们再也不会为住房问题担忧。

而且屋内有客厅、卧室、卫生间和厨房。

客厅中有电视机,冰箱、录音机,洗衣机……各种家电应有尽有。

俗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

”在交通方面,我们檀江与相邻的几个村子已经实现了村村通的目标。

家乡变化社会实践报告

家乡变化社会实践报告

家乡变化社会实践报告
目录
1. 家乡变化的背景
1.1 经济发展
1.2 城乡结构调整
2. 家乡变化带来的影响
2.1 生活方式改变
2.2 社会风气变迁
3. 我对家乡变化的感受
3.1 怀旧情怀
3.2 对未来的期待
家乡变化的背景
1.1 经济发展
家乡近年来经济不断发展,新兴产业的兴起为当地吸引了大量外来投资。

经济实力的增强带动了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为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支持。

1.2 城乡结构调整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家乡的城乡结构正在发生明显调整。

传统的农村景观逐渐被高楼大厦取代,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

这种变化对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素质都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家乡变化带来的影响
2.1 生活方式改变
家乡的变化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上。

过去的田园生活逐渐被繁忙工作所取代,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感受到了压力与焦虑。

2.2 社会风气变迁
随着家乡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

传统的封建观念逐渐淡化,现代化的理念逐渐被接受。

这种社会风气的变迁为家乡社会
带来了新的活力。

我对家乡变化的感受
3.1 怀旧情怀
回首家乡发生的变化,我不禁感慨万千。

曾经熟悉的街巷已经不复存在,熟悉的风景被城市化的建筑所取代。

怀念过去的美好时光,但也理解变化的必然性。

3.2 对未来的期待
尽管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对未来仍然充满信心与期待。

希望家乡的变化能够为人民带来更多的福祉,让每个家乡的子民都能生活幸福、安康。

家乡变化社会实践报告4篇

家乡变化社会实践报告4篇

家乡变化社会实践报告4篇家乡变化社会实践报告4篇实践出真知,只有实践我们才能得到真实的数据。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家乡变化社会实践报告4篇,希望大家喜欢!家乡变化社会实践报告1一、实践目的:通过对xx的调查反映近年来的发展面貌,从而体现出xx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生活和经济方面取得巨大的进步,为xx以后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政策和经验。

并为将来的xx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二、实践过程:实践安排:①从报纸、新闻、网上查询资料文件;②走访个别乡镇,调查相关部门;实践时间:xx年寒假。

实践地点:xx各乡镇及相关部门三、社会实践内容:1、五年来家乡取得的成就和发生的巨大变化:xx年,我们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各族人民,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奋进,埋头苦干,圆满完成了市八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46亿元,增长20.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1.6亿元,增长45.1%;国地税收入完成67.7亿元,增长45.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68亿元,增长60%,实现了“奋战三年、再造xx”的首战告捷。

回顾过去五年,面对国家宏观调控常态化的新形势、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新机遇、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要求、各种要素制约的新考验,我们xx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胜利完成了“十五”计划,实现了“xxx”规划的高起点开局和高质量运行,连续三年在省政府工作指标考评中进入前三名,绘就了xx历史崭新的篇章。

2、五年来城乡生态环境发生的变化:五年来,我们以科技创新、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为突破口,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工作全面展开,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连续两年保持下降态势,空气质量优良率由79%提高到95%。

我市还主张还林还草,荒山更是栽上了各种果树,城市的绿化建设更是无以言尽。

我市还先后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具魅力金融生态城市、中国和谐可持续发展城市等殊荣。

家乡变化社会实践报告4篇

家乡变化社会实践报告4篇

家乡变化社会实践报告4篇实践出真知,只有实践我们才能得到真实的数据。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家乡变化社会实践报告4篇,希望大家喜欢!家乡变化社会实践报告1一、实践目的:通过对xx的调查反映近年来的发展面貌,从而体现出xx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生活和经济方面取得巨大的进步,为xx 以后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政策和经验。

并为将来的xx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二、实践过程:实践安排:①从报纸、新闻、网上查询资料文件;②走访个别乡镇,调查相关部门;实践时间:xx年寒假。

实践地点:xx各乡镇及相关部门三、社会实践内容:1、五年来家乡取得的成就和发生的巨大变化:xx年,我们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各族人民,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奋进,埋头苦干,圆满完成了市八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46亿元,增长20.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1.6亿元,增长45.1%;国地税收入完成67.7亿元,增长45.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68亿元,增长60%,实现了“奋战三年、再造xx”的首战告捷。

回顾过去五年,面对国家宏观调控常态化的新形势、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新机遇、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要求、各种要素制约的新考验,我们xx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胜利完成了“十五”计划,实现了“xxx”规划的高起点开局和高质量运行,连续三年在省政府工作指标考评中进入前三名,绘就了xx历史崭新的篇章。

2、五年来城乡生态环境发生的变化:五年来,我们以科技创新、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为突破口,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工作全面展开,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连续两年保持下降态势,空气质量优良率由79%提高到95%。

我市还主张还林还草,荒山更是栽上了各种果树,城市的绿化建设更是无以言尽。

我市还先后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具魅力金融生态城市、中国和谐可持续发展城市等殊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大学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题目:关于农村地区房屋变化背后的思想变革作者:庄玉侠夏希梦闫兴亮学院:人文传播学院专业:广告二〇一一年八月十五日关于农村房屋变化背后的思想变革摘要:在乡村社会中,房屋是村民最重要的活动空间,它不仅是家庭生产和生活的空间载体,而且是邻里交往和交换的重要场所。

近年来,农村房屋的变化有目共睹,其中经济收入的增长是其根本原因,然而隐藏在其后的思想因素却往往被人们忽略。

事实证明,农村房屋变化背后是综合的思想变革。

关键词:改革开放、社会转型、新农村、思想变革中国有13亿多人口,在这13亿多种,农村人口更是占了8至9亿人。

因此,农村地区的一些指标往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一个多月的假期中,我小组围绕农村地区的房屋变迁问题展开了相应的调查与研究。

为深入了解农村房屋变化背后的思想变革,我组三人利用暑期时间在村委会的陪同下分别对阜阳市的一所村子进行了较为仔细的调查。

本组成员对所得数据进行了深刻的挖掘,在参阅相关资料的前提下,旨在探索农村地区房屋变化背后的思想变革。

在农村无论是古旧的大院子,单家独户的土墙房还是现代的小平房、小楼房,都既是重要的劳动空间,又是必不可少的生活空间;既是生活资料,又是生产资料;既是农民用以遮风避雨的生活设施,又是生产劳动的直接或间接场所。

房屋本身属性的复杂性就导致了它的变化性。

因为只有不断的变化才能够去适应变化的环境,才能够满足新的条件所提出的新要求。

但变化却不仅仅如此的简单,房屋变化的背后隐藏的是一系列物质的变化。

而物质的变化的源头则是思想的变革。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房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我组所调查的村子为例,其经历了从开始的土坯茅草房到土墙瓦房再到砖瓦房再到平房、楼房的巨变,且空余闲置房屋增多。

其具体的表现方式如下。

20世纪40年代,农村的房屋大部分是土木结构。

土木结构主要用土坯盖成(只是根脚用5行至7行砖,砖是蓝色),土坯是用湿土打成的(土坯:长约40公分左右,宽25公分,厚8公分,重21斤),打坯的方法是:在地上放一块长方形平石板,石板上放枣木制的坯模子,然后填入湿粘土,人站在坯模边上用打坯杵子用力杵砸十几下(打坯杵子:下端是圆石墩,低面平而光滑,中间凿有直径6公分的圆孔,圆孔内插入圆木,圆木上端安一横木做把手),最后打开坯模子,将打成土坯垛起来,晒干后可盖房用。

盖房时由街坊邻居和朋友帮忙,不收费,只管饭吃。

那时村里没有建筑队,由土瓦匠领导盖房,帮忙的人搬坯、合泥、垒墙,墙垒到2至3米高时,递坯就有困难了,然后由力气大的人用两手将坯向上扔,垒墙的人站在墙上接住后再垒。

垒墙的同时按好门框和窗户(门宽1、2米,高2米,窗户宽1米,高1、3米,中间是小方格,不按玻璃,用纸糊挡风雨)。

垒墙达到一定高度时,就开始上梁、架檩,然后在檩上铺高粱秸、麦秸,再垫湿土,最后用黄泥抹顶(黄泥:是用麦秸和黄土加水合成的),墙的四周也抹一层黄泥。

20世纪60年代,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农村的房屋质量也有了变化,墙根脚砖达到了十几行,墙四角垒起了砖腿(砖腿,外皮是砖,里面用土坯垒)。

前墙跟脚砖至窗台间是三行表砖(表砖,外皮用砖垒,里边用坯垒)。

房顶的质量也提高了,梁、檩粗了,而且还摆上了椽子,用上了苇箔,用黄泥和石灰膏抹房顶。

院落也用土坯垒了围墙,盖有街门,大部分是小门,不能进大车。

(富裕户的门扇是木板做成,不富裕户是栅栏门)。

到了80年代,房屋的质量又有了变化,根脚砖更高了,墙体是表砖或卧砖到顶的(外皮是砖,里面是坯)。

门、窗样式有了改变,门的上边留有按玻璃的大方框,下边是木板制成。

窗户上边是小方格,以便糊纸,下边留4个大方格按玻璃。

房顶用黄泥抹了后,再用煤渣滓和石灰锤。

墙的里面除用黄泥抹外,还用白石灰膏搅抹。

90年代,农村房屋质量样式有了大变化,墙体全部用红砖垒,不再用土坯了,墙体里面先用砂灰抹,再用石灰膏搅抹,外面抹水泥。

门窗的质量样式也有了变化,窗户是开扇的并按有玻璃,也宽大了,宽约2、5米至3米,高约2米多;门是连窗门,门高2米,宽约3米,上边的连窗高80公分,是开扇并按玻璃。

房顶用上了楼板。

当时村里成立了建筑班,盖1平方米要收60元左右的工费。

2000年以后,房屋的结构是砖、水泥、钢筋;房屋宽大了,盖成了套屋,跨度十几米,里面有多个套间。

门窗用塑钢材料,样式更新颖。

房顶用楼板,有的用钢筋、水泥浇注。

屋里进行装修,外面墙抹水泥、贴瓷砖。

院落的地面砌花砖,有的用水泥抹。

院子的围墙全部用砖垒,街门也盖宽大了,门洞宽约3米多,能进汽车。

现在有的村按照国家要求建起了新民居,盖起了一排排整齐的楼房或别墅,不久将来农村要建新民居,农民要住上宽敞明亮的楼房,过上城市人的生活。

房屋的变化虽然千千万万,但主导其变化的思想丝毫不乱。

经过我的调查及网上搜索资料,其房屋变化背后的思想变革可归纳为:1、改革开放以来,政府的多项惠民政策,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农民消费上的思想动向由关注生存资料消费逐渐有条件转移到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这是农村房屋变化的根本原因。

78年改革开放之初,农民家底薄,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之后,农民的生活才有了基本温饱,再之后,解决温饱的农民首先想到的改善住房,他们拆掉土坯房,盖上表砖房,表砖房就是房子的外面一层是用立砖,里面是土坯,毕竟还不算富裕,房子外面能经得起风雨就行了,因为土坯房经不起风吹雨刷。

没过几年,表砖房又被淘汰了,也可能是表砖房虽能经风雨但是经不得地震,可能是抗震性不太好的缘故,就被卧表房替代了,卧表房就是房子的外面一层还是用砖,但这砖是卧着的,这样用砖就比表砖房的多,坚固性就比表砖房结实了。

从土坯房——表砖房——卧表房这期间大历也经历的不到十年光景。

到80年代,村里有人盖了纯正的卧砖房,看了全村人都羡慕,说这房子什么时间才会倒了,因为没有土坯,农民的房子彻底和土坯扯断关系了,那时候农民的砖房还不是真正的水泥和砖盖成的房子,但是毕竟这种房子不怕风吹雨刷之外,更具有坚固性,老鼠再也不会打洞,破坏糟蹋家里的粮食和衣物了。

90年代之后,砖房经过农民几年的改造,从大灰用上了水泥,从水泥灌缝到水泥抹墙,农家房盖得越来越结实了。

如今农民盖房也打地梁,打卷梁,地基是越打越深,越打越坚固,有钱了,老伯说我们泥腿子也会讲究,现代农民盖平房也得当楼房盖,楼房也得防八级地震。

不仅内在坚固实惠,外表也不能比城市的逊色,贴上瓷砖瓷瓦,既美观又耐用,屋内也有现代化的设备,有的还聘请设计师专门设计,一点也不能比城市差。

落地玻璃大窗户,加上宽阔的院落,呼吸着新鲜的自然空气,那种纯天然的享受,是城市找不到的。

由此可见,房屋的时代特征充分体现了农民思想的时代变化。

2、农村人到城市里打工,观念被潜移默化的改变,这其中就牵涉到社会转型的问题。

就当代中国而言,社会转型是指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由以农业经营为主向以非农经营为主、以农村人口为主的社会向以城市工商业人口为主的社会的转化。

西欧国家的这一转变始于18世纪末期的工业革命;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多数国家已经完成这一转变。

中国社会的真正转型则是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20世纪80年代中期显露端倪,现在尚处于转型的初期。

在这个转型的初步阶段,农村城镇化速度明显加快,虽然在很多方面的发展呈现不协调的格局,但毋庸置疑,农村人的思想观念也发生着变化。

在农村人看来,城市往往是文明、富裕的象征,成为“城市人”在农村人看来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

从城市里打工回来的人在某些方面便有意识的模仿城里人。

在日常生活中最明显的表现即是房屋的变化。

家里有条件的其房屋的构造及内部设置便趋向于城市化。

3、传统观念,重男轻女思想,儿子娶媳妇要有房,在城市里打工赚钱回农村盖房子给儿子娶媳妇,此原因是该村两层楼房大量涌现的最主要的主观原因。

当代农村,家庭变动日趋明显。

分家是现代乡村中很普及的家庭变动现象。

英国学者罗素指出:现代家庭的衰落无疑主要是由于工业革命的影响,但是这种衰落早在工业革命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家庭衰落起源于个人主义的理论。

青年人都坚持按照自己的意愿,而不是依从父母之命选择配偶的权利。

已婚的儿子住在父母家中的风俗已经不复存在了。

儿子从学校一毕业就要离家谋生,这已成为一种习惯。

罗素所说的社会环境,中国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开始形成,但中国的普遍分家行为在这之前就已经出现了。

当然,西欧在中世纪所形成的长子继承制,“本家庭”(或称母家庭)虽无分家之形,但有分家之实;没有继承权的子女出外谋生,形成许多小家庭。

而中国20世纪60年代农村家庭的核心化则是在人口迁移流动受到很大限制的环境中实现的。

它表明内在和外在制度的变革对家庭的影响更大。

贫穷家庭原来少地、缺房,不得不拥挤在一起生活。

分得土地和房屋后,他们有了组成家庭或分居各爨的条件。

加之,不少农村,人口多的贫穷家庭所分土地、房屋——特别是房屋——不在一处,分家在所难免。

复合型大家庭在农村已极为少见,更多的涌现出核心家庭和丁克家庭。

为儿子盖房子娶媳妇甚至已成为农村人奋斗半生的目标。

当前青年农民的婚姻决策上尽管出现实质性改变,但其婚姻费用仍遵循传统方式——由父母负担。

对父母来说,这是一种刚性要求。

它包括提供新房和彩礼费用。

因住房档次提高,父母要完成这项使命仍需多年积累。

因而,结婚阶段是家庭代际财产转移的主要时期,住房是转移的主要方式。

4、农村空余房屋的增多反映了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扩大和日益严重的“空巢”现象。

以此说明自古以来农民世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

近年来,该村的农民通过经商、打工、读书或者搬迁到其他村庄的等方式大量外流。

人走屋空,村里几乎每个家庭都有出门在外的人,其中一些只是过年过节或者农忙时节回家小住,而另外一些则长期居住在外,有的甚至很少回到村里。

他们的流动造成了村里房屋的大量“闲置”。

根据统计,1952年中国第一、二、三产业从业者比例分别为83.5%、7.4%和9.1%,1978年分别为70.5%、17.3%和12.2%,1999年分别为50.1%、23.0%和26.9%,非农产生从业者(二、三产业)从不足20%至20世纪末基本达到50%。

这表明,中国民众已经从以农业为主要就业方式的阶段走出来。

同时,统计数据显示农村的外出求学率也逐年增加。

农民不再以单纯的种地为生,思想上正逐步摆脱以往的陈腐。

5.攀比,从众心理以及迷信的观点。

一些村民看见别家的新房子建了起来,他们不甘落后,于是要么把已有的房屋重新的翻新一遍,要么就是新建房屋。

其实,村民建房子讲究实用,够用、方便就行了。

但现在,有的房子越建越高大,院墙和大门也尽量往高里盖。

据分析,农民建房攀比高大洋气有两个原因。

一是建房是农民的大事,有了钱就想建得阔气一些,彼此之间相互盲目地攀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