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逻辑自学考试复习资料
自考本科科目《普通逻辑00024》第一到第四章复习资料

内容
概念的内涵
和外延
1.任何概念都有两个逻辑特征,即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指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外延是指具有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对象的集合
集合概念
2.所反映的对象是一个集合体的概念称为集有某种属性的概念成为正概念。
4.反映对象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成为负概念。
划分后的各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与母项的外延相等
19.划分后的各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与母项的外延相等。违反这一划分规则,
就会犯“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
每次划分必须按照同一标准进行
20.每次的划分必须按照统一标准进行,否则,就会犯“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
知识点名称
内容
判断及其基础特征
21.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是判断。
56.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值特征及真值表:“p←q”的真值特征:
只有p假、q真时,“p←q"才假,其余均真。真值表如下:
p
q
p←q
1
1
1
1
0
1
0
1
0
0
0
1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57.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含义:断定事物情况之间具有充分必要条件关系的假言判断。
57.58.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形式:p当且仅当q,写作p↔q,其中p、q分别称为前件和后件,当且仅当表示联结词,↔读作等值。
只有p真、q假时,“p→q才假,其余均真。真值表如下:
p
q
p→q
1
1
1
1
0
0
0
1
1
0
0
1
必要条件
假言判断
54.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含义:断定事物情况之间具有必要条件关系的假言判断。
普通逻辑自考资料

第一章引论[要点] 一、什么是逻辑二、普通逻辑的对象和性质三、逻辑简史第一节普通逻辑的对象和性质一、什么是逻辑1.逻辑的语源学:逻各斯、Logic、名学、辩学等。
2.“逻辑”的多义性:客观规律;思维规律、规则;逻辑学等(1)指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例如:“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
(2)指人类的思维规律例如:“律师讲话的逻辑性很强”。
(3)指研究思维形式和思维规律的科学例如:“今天上逻辑课”。
3.逻辑的定义(1)狭义而言,逻辑是有效推理的理论。
有效推理就是正确地从已知推出未知,并且不会出现真前提而假结论。
(2)广义而言,逻辑是有效推理和有效交际的理论。
有效交际就是正确地表达和理解,并且理解与表达相一致。
【思维训练题】一个猜帽子的游戏有甲乙丙三人,同向站立。
在三人不知道的情况下,主持人给三人各戴上一顶子:红帽或白帽。
三人都知道有三顶红帽和两顶白帽。
丙可看见甲和乙的帽子,乙可看见甲的帽子。
主持人问丙是否知道自己戴的是什么帽子,丙答不知道;又问乙是否知道,也答不知道;问甲是否知道,甲答知道了,是——。
甲是怎么知道的?他的推理过程是——。
二、普通逻辑的对象和性质1.普通逻辑的对象(1)思维的逻辑形式——是指思维内容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或形式结构)。
(2)逻辑基本规律——主要指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3)简单的逻辑方法——主要指定义、划分、限制、概括、观察和实验、分析和综合等方法。
2.逻辑的性质(1)基础性: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制的学科分类中,逻辑学列于七大基础科学中,位居第二。
“为一切法之法,一切学之学”(2)工具性:提供逻辑手段和方法;“思维的文法”;《工具论》、《新工具》(3)无阶级性或全人类性:自古以来,中国、印度和西方都曾对逻辑这门学科的发生、发展作出不同程度的贡献。
3.逻辑形式的结构(1)逻辑常项——是逻辑形式中不变的部分,表示思维的形式;(2)逻辑变项——表示思维的内容。
自考高频考点串讲资料00024普通逻辑学

1.概念的外延 P58:就是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对象所组成的 集合(或类)。 2.根据概念外延的大小分为:空概念、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即概念所反映的 对象的数量不同做的分类);
3 / 19
3.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为集合体,可分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4.根据概念所反应的是个体、性质还是关系,可分为个体概念、性质概念和关 系概念。 5.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具有某属性而分为正概念和负概念。 6.对于 A、B 两个概念,其外延之间可能存在如下五种关系:同一关系、真包含 关系、真包含于关系、交叉关系、全异关系。 三、图表题(选择、填空) 1.同一关系 P66:A、B 两个概念之间有同一关系,当且仅当它们的外延完全相同, 即所有的 A 都是 B,同时,所有的 B 都是 A。同一关系的欧拉图如下:
5.全异关系 P70:A、B 外延完全不同,即所有的 A 都不是 B,那么 A 与 B 之间的 关系就是全异关系。全异关系又叫不相容关系。全异关系分为矛盾关系和反对 关系。 (1)矛盾关系 P71:具有全异关系的 A、B 两个概念,它们都包含于另一个概念 C,如果 A 与 B 的外延之和等于 C 的全部外延,那么 A 与 B 之间就是矛盾关系。 外延之间的关系相当于 A+B=C。矛盾关系的欧拉图如下:
第一章 引论
一、选择题 1. “逻辑”在汉语中的用法 P43: (1)思维规律(2)客观规律(3)看问题的特殊方法或视角 (4)逻辑学,一门研究推理的规律和方法的学问
二、填空题 1.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P45:推理的有效性。 (1)推理的有效性指的是推理的形式有效性。 (2)推理的形式指的是推理的前提和结论在形式上的联系方式。 (3)推理的形式有效性指的是对于一个推理形式假设其前提是真的,则结论 一定也是真的。 2.逻辑思想的发源地:古代中国、古印度、古希腊。
自考普通逻辑(00024适用全国 ) 速记宝典

普通逻辑(00024适用全国)速记宝典考点1:“逻辑”的常见用法答:(1)思维规律。
“他的想法符合逻辑。
”(2)客观规律。
“事物发展有其自身的逻辑。
”(3)看问题的特殊方法或者视角。
“这是强盗逻辑。
”(4)一门研究推理的规律和方法的学问。
“逻辑学。
”考点2:一个逻辑推理是形式有效的,指的是对一个推理形式,如果假设其前提是真的,那么其结论也一定是()。
答:真考点3:逻辑思想的发源地主要有三个,即古代中国、()和古希腊。
答:古印度考点4:任何概念都有两个基本的逻辑特征,即概念的外延和()。
答:内涵。
任何概念都有两个基本的逻辑特征,即内涵和外延。
(1)概念的内涵: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者本质属性。
(2)概念的外延: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或者本质属性的对象。
考点5: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答:(1)辨别:要看这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集合体。
(2)基本方法:看概念所反映的属性是否为这个概念所涉及的每一个个体所具有。
①集合概念:如果这个概念所反映的属性未必为这个概念所涉及的每一个个体所具有。
②非集合概念:如果这个概念所反映的属性为这个概念所涉及的每一个个体所具有。
考点6:概念的限制。
答:概念的限制是通过增加概念的内涵,缩小概念的外延来明确概念的一种逻辑方法。
考点7:概念的概括。
答:概念的概括是通过减少概念的内涵、扩大概念的外延来明确概念的一种逻辑方法。
考点8:欧拉图答:表示两个概念外延之间关系的图称为欧拉图。
假设我们用A、B表示概念A、概念B的外延,如下图表示:A B考点9:什么是定义?答:定义是以确切、简明的语句揭示概念的内涵或者外延的逻辑方法。
定义的组成: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三部分组成。
(1)被定义项:需要揭示其内涵或外延的概念;(2)定义项:用来揭示被定义项内涵或外延的概念;(3)定义联项:连接被定义项和定义项的概念。
考点10:定义的规则。
答:一个合适的定义,需要遵守下列规则:(1)定义项和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是同一关系;违反规则:定义过窄、定义过宽、定义交叉、定义全异。
00024普通逻辑复习资料

00024普通逻辑复习资料
概述
普通逻辑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思维与推理。
它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如文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
在现代人类社会的进步中,普通逻辑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档主要为读者提供普通逻辑的复习资料与考试备考指导。
命题
命题是普通逻辑的基本概念,它通常表示一个陈述或陈述的语句。
命题通常可表示为具有真值(真或假)的语句。
例如,命题“太阳从东方升起”是一个真命题,“2 + 2 = 5”是一个假命题。
真值运算
真值运算是普通逻辑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它主要关注命题的真值。
常用的真值运算符号包括:与(∧ ),或(∨ ),非( ¬ )等。
例如,“A ∧ B”表示命题A与命题B都为真时,整个命题才为真。
而“¬ A”表示非A,即当A为假时,整个命题才为真。
推理
推理是普通逻辑的核心部分,它帮助我们从给定的命题推出其他。
根据推理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推理可分为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演绎推理是一种从已知命题中推出新命题的方法。
例如,“所有人类都会死亡,甲是人类,因此甲会死亡”就是典型的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则是从一系列具体情况中推导出普遍性规律。
例如,“所有鸟都会飞翔”就是一种归纳法推理。
假言命题和推理形式
假设A和B是两个命题,形如“A → B”(读作。
普通逻辑(自考)复习题(A4纸)资料

2013年6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第二学历委考/实践考核课程统一命题考试《普通逻辑》复习题(课程代码00024 )一、填空题1.判断是对思维对象___________的思维形式。
2.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世界间接地、__ _反映。
3.联言推理的有效式包括__________和组合式。
4.从“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国家”,是对“国家”这个概念的________。
5.一个论证由、论据和论证方式构成。
6.根据排中律,若“或者甲来或者乙来”为假,则联言判断_ _ ____为真。
7.二难推理是由两个________判断和一个选言判断作前提构成的演绎推理。
8.同时否定两个具有下反对关系的判断,这是违反________律的逻辑错误。
9.类比推理不同于归纳推理,它是_______或从一般到一般。
10.“青年人不但要勇于承认错误,更要勇于改正错误”,该语句表达了_______判断。
11.对概念进行限制和概括的逻辑根据是。
12.概念不能限制和划分。
13.违反三段论“中项在前提中必须至少周延一次”的规则,会犯的逻辑错误。
14.当“p ←→q”为假时,“pvq”为。
15.“并非如果你来,他就不来。
”与该负判断等值的判断是。
16.如果对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同时以否定,则违反的要求。
17.一个性质判断的谓项不周延,这个判断的质是__ ____。
18.关系推理“黄河在长江以北,长江在珠江以北;所以,黄河在珠江以北”,属___ ___关系推理。
19.不完全归纳推理是一种__ ___性推理。
20.类比推理就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_ _____,推出它们在另一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
21.普通逻辑是一门具有_______性和全人类性的科学。
22.概念的两个基本逻辑特征是______和外延。
23.根据思维进程的不同,推理分为___________、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24.一个联言判断是真的,当且仅当它的___________。
自学考试普通逻辑

第三节 不矛盾律 一、不矛盾律(矛盾律)的内容和要求
不矛盾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 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真。也就是说,相互矛盾或相互反对 的思想,不能同时都是真的,其中至少必有一个是假的。 不矛盾律的公式是:A不是非A。
“A”与“非A”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A”与 “非A”不能同真。 二、违反不矛盾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
根据上述信息,下列说法中哪一个是正确的? 1、小方说的是真话,小林的答案对了。 2、小刚说的是真话,小林的答案错了。 3、小林说对了,小方和小林的答案都不对。 4、小林说错了,小方的答案是对的。 5、小刚说对了,小方和小林的答案都不对。
四、逻辑老师到底住在几单元几楼几号?
某大学讲授形式逻辑课的老师都住在一号教 师宿舍楼,这是一座有四个单元门的四层楼房。 由于家庭的熏陶,他们的家属,不论成人、孩子, 对形式逻辑的各种推理规则都非常熟悉,并且常 常运用逻辑问题开玩笑。
逻辑错误是“自相矛盾”。
有十个人,每个人都讲了一句话: 赵:我们十人中只有一人讲假话。 钱:我们十人中只有二人讲假话。 孙:我们十人中只有三人讲假话。 李:我们十人中只有四人讲假话。 周:我们十人中只有五人讲假话。 吴:我们十人中只有六人讲假话。 郑:我们十人中只有七人讲假话。 王:我们十人中只有八人讲假话。 冯:我们十人中只有九人讲假话。 陈:我们十人中没有人讲假话。
第二节 同一律 一、同一律的内容和要求
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都是与其 自身保持同一。 “同一思维过程”,是指同一时间、同一关系、 同一思维对象三个方面的“三同一”思维过程。
同一律的公式是:A是A。 二、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
偷换概念或混淆概念、偷换论题或混淆论题(或转移论题)。 例1:《韩非子》 例2: 你不如我。
普通逻辑复习资料

普通逻辑复习资料普通逻辑复习资料普通逻辑是一门研究思维规律和推理方法的学科,它旨在培养人们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逻辑思维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活技能,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职业发展还是日常生活中,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下面是一些普通逻辑的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命题逻辑命题逻辑是逻辑学的基本分支,主要研究命题之间的关系和推理方法。
在命题逻辑中,命题是指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命题逻辑的主要内容包括命题的联结词、真值表、命题的等价、蕴涵和否定等。
1. 命题的联结词命题的联结词包括“与”、“或”、“非”等。
其中,“与”表示两个命题同时为真时,整个命题才为真;“或”表示两个命题中至少有一个为真时,整个命题才为真;“非”表示对一个命题取反。
2. 真值表真值表是用来表示命题在不同情况下的真假值。
例如,对于一个包含两个命题的复合命题,可以通过列出其所有可能的情况,并根据命题的真值确定整个复合命题的真假。
3. 命题的等价、蕴涵和否定命题的等价表示两个命题在所有情况下都具有相同的真假值。
命题的蕴涵表示一个命题的真值决定了另一个命题的真值。
命题的否定表示将一个命题的真值取反。
二、谬误与推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谬误和推理问题。
谬误是指由于错误的推理或错误的论证而导致的错误结论。
推理是指从已知的前提出发,通过逻辑推理得出一个结论。
1. 归纳与演绎归纳是从个别事实或经验中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例如,通过观察多个苹果都是红色的,可以得出结论“所有苹果都是红色的”。
演绎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特殊性的结论。
例如,如果前提是“所有苹果都是红色的”,那么可以推断“这个苹果是红色的”。
2. 谬误的种类谬误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偷换概念、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攻击人格等。
偷换概念是指在论证中将概念的含义进行改变。
无中生有是指无法提供充分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以偏概全是指以个别情况来概括全部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逻辑复习资料第一章:引论1、逻辑包括两大类:形式逻辑和辨证逻辑,普通逻辑即传统的形式逻辑。
2、普通逻辑是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基本规律和简单逻辑方法的科学。
3、思维分为三大类:抽象(逻辑)思维,形象(直感)思维,灵感(顿悟)思维,一般思维指抽象思维。
4、感觉是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在人脑中产生的关于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5、知觉是事物在人脑中的整体性的直接反映。
6、表象是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一定概括性的感性形象。
7、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思维机构的基本组成要素。
8、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它是由概念组成的,同时,它又为推理提供了前提和结论。
9、思维有两个基本特征:概括性和间接性。
10、思维的逻辑形式指思维内容各部分的联系方式或形式结构,也叫思维形式的结构。
11、普通逻辑的研究推理,正是要研究从不同的推理内容中抽取出来的各种共同的逻辑形式。
12、思维的基本规律有四条: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13、同一律要求:一个思想是什么,它就是什么,不能把不同的思想混为一谈。
14、矛盾律要求:在互相否定的两个思想中,必须承认至少一个是假的,而不能承认它们都是真的。
15、排中律要求:在互相矛盾的两个思想中,必须承认至少一个是真的,即二者必居其一,排除第三种可能性。
16、充足理由律要求:断定任何一个思想为真,都必须拿出充分的理由。
17、普通逻辑是撇开思维的具体内容来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基本规律的。
18、普通逻辑的工具性表现在:它本身不能给人们直接提供各种具体的科学知识,但是它能够为人们进行正确思维,获取新知识,表述论证思想,提供必要的逻辑手段和方法。
19、学习普通逻辑的意义:1、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获取新知识,2、有助于人们准确地表达思想,严格论证思想,3、有助于人们识别、驳斥谬误与诡辩,4、有助于人们学习和掌握其他各门科学知识,5、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办事效率。
20、逻辑学有两千多年历史,发源地为古代中国、印度、希腊。
古希腊是逻辑学的主要诞生地。
17世纪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提出科学归纳法,奠定了归纳逻辑的基础,提出三表法(存在和具有表、差异表、程度表),培根后,英国哲学家约翰.穆勒继承并发展了培根的归纳逻辑,形成五种归纳法(契合法、差异法、契合差异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史称穆勒五法。
17世纪末,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提出用数学方法处理演绎逻辑、把推理变成逻辑演算的光辉思想,成为数学逻辑(即现代形式逻辑)的奠定人。
第二章:概念1、概念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2、概念的形成过程是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的过程,一般是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方法完成的,最重要的是抽象。
3、概念的作用:是思维的起点,是人们进行判断和推理的基本要素,是思维形式的最基本单位,由概念组成判断,由判断组成推理,没有概念,就无法进行思维活动。
借助概念,人们可以从本质上把同类对象联系起来,把不同类对象区分开来。
4、概念作为思维的最基本单位,它的语言表达形式是语词,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意思内容。
5、概念与语词的区别:1、概念是思维形式,语词是语言形式,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而语词并不是事物的反映形式,只用来表达概念,2、任何概念都必须借助于语词来表达,但不是所有语词都能表达概念,3、同一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语词来表达,4、同一语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6、任何反映对象及其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概念都有两个逻辑特征:内涵和外延。
7、概念的内涵:是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通常也叫概念的含义。
8、概念的外延: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对象,通常称为概念的适用对象。
9、概念内涵外延的灵活性指在不同的条件下,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化,概念的含义和适用对象是可以变化的。
10、任何概念都是确定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11、概念的种类:1、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2、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3、正概念和负概念。
12、单独概念:是反映独一无二的对象的概念。
13、普遍概念:是反映一个以上对象的概念。
14、集合概念:反映集合体的概念。
15、非集合概念:反映非集合体的概念。
16、正概念:反映对象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
17、负概念:反映对象不具有某中属性的概念。
18、概念间的关系:1、同一关系,2、真包含关系,3、真包含于关系,4、交叉关系,5、全异关系(可分为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
19、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反变关系:外延越大、内涵越小,外延越小、内涵越多,内涵越少、外延越大,内涵越多、外延越小。
这种反变关系只适用于种属关系(真包含于关系)和属种关系(真包含关系)。
20、概念的限制:是通过增加概念的内涵以缩小概念的外延来明确概念的一种逻辑方法,限制是由属概念过渡到种概念。
限制概念适用于把一般性概念具体化,使概念更加明确,限制的极限是单独概念。
21、概念的概括:是通过减少概念的内涵以扩大概念的外延来明确概念的一种逻辑方法。
22、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特点是用简单的语句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
定义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三部分组成。
23、定义的方法:1、属加种差定义,2、发生定义,3、关系定义,4、功用定义。
24、属加种差定义:把某一概念放在一个更广泛的概念里,然后找出被定义项与其他同级种概念间的差别“种差”,最后把邻近的属概念与种差概念加在一起,组成定义。
公式:被定义项=种差+邻近属概念。
25、发生定义:通过揭示事物产生或形成过程来给概念下定义的方法。
26、关系定义:通过揭示被定义对象与其他事物的关系给概念下定义的方法。
27、功用定义:通过揭示事物的功用给概念下定义的方法。
28、语词定义:只对语词的意义给以解释,而不一定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揭示。
分为:规定的语词定义和说明的语词定义。
29、规定的语词定义:当提出一个新的语词或在某种特殊意义上使用的某些语词时,我们就应当对它作出规定性的解释。
30、说明性语词定义:当别人不了解一个语词的意义时,我们就要对已有确定含义的语词给以说明。
31、定义的规则:1、定义项的外延和被定义项的外延应是全同的,2、定义项中不能直接或间接的包括被定义项,3、定义项中不得包括含混的概念或语词,不得用比喻。
32、定义的作用:1、通过定义,能够把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结并巩固下来,2、可以明确概念,要检查所使用的概念是否明确也要通过定义,3、要把一个概念传达给原来不了解这个概念的人,也需要应用定义。
33、划分:是通过把一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分为若干小类,来揭示这个概念的外延的逻辑方法。
划分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划分的母项,另一部分是划分的子项,把母项分为若干子项的根据,叫划分标准。
34、划分的方法:一次划分、连续划分。
35、一次划分:是根据划分标准对母项一次划分完毕。
36、连续划分:是把母项划分为若干子项后,再将子项作为母项继续划分。
37、二分法:以对象有无某种属性作为划分标准,将一个概念划分为一个正概念和一个负概念,也可一次划分和联系划分。
38、划分的规则:1、划分后的各子项外延之和必须与母项的外延相等,2、每次划分必须按照同一标准进行,3、划分的各子项应当互不相容。
39、划分的作用:1、通过划分,可以扩展、加深对事物的认识,2、可以明确概念的外延,使人们了解一个概念能适用于哪些对象。
40、分类:是划分的特殊形式,它是根据对象的本质属性或特征进行的划分,具有较大的稳定性。
分为自然分类和辅助分类。
41、自然分类:根据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把对象排列成各类的分类。
42、辅助分类:根据对象某种显著特征把对象排列成各个类,目的是为了从被分类的其他对象中易于找出某个对象。
43、列举:是划分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与划分的区别是,在一般的情况下,列举并不要求揭示概念的全部外延,是揭示概念一部分外延的逻辑方法。
必须遵守两条规则,每一次列举必须按照同一标准进行,列举的各子项应当互不相容。
第三章:判断(一)1、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2、判断的基本特征:1、判断都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2、判断都有真假。
3、判断和语句的联系:语句就是判断的直接现实,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联系形式,判断只有通过语句才能表达。
4、判断和语句的区别:1、判断作为思维形式,是精神形态的东西,语句作为语言形式,是物质形态的东西,2、任何判断都要用语句表达,但并非任何语句都表达判断,3、同一判断可以用不同语句表达,4、同一语句可以表达不同判断。
5、表达语句的判断,称为命题,普通逻辑不研究具体命题,而主要研究命题形式。
6、S、P等称为词项变项,可用具体的次项(概念)代入,p、q等称为命题变项,可用具体的命题(判断)代入,词项变项和命题变项,统称逻辑变项。
7、给出一个命题,用逻辑变项取代其中的具体词项或命题,就得出该命题的命题形式,这就是命题形式的抽象化,给出一个命题,用具体词项或具体命题分别取代其中的全部逻辑变项,就得到一个命题,这就是命题形式的具体化,用具体的词项或具体的命题分别取代这一命题形式中的全部逻辑变项,称作该命题形式的一个解释。
8、如果一个命题形式在任一解释下都得到真命题,则成永真式,如一个命题形式在任一解释下都得到假命题,则称为矛盾式,如一个命题形式至少有一个解释使它得到真命题,则成为可真式。
9、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
简单判断就是自身中不含有其他判断的判断,简单判断的命题形式中,逻辑变项是词项,复合判断就是自身中包含有其他判断的判断,复合判断的命题形式中,逻辑变项是命题。
10、简单判断又分为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复合判断又分为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负判断,此外,依据判断中是否出现“必然”、“可能”这两个模态词,判断又可分为模态判断和非模态判断。
11、性质判断就是断定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
传统逻辑称性质判断为直言判断。
12、性质判断由主项、谓项、联项和量项四部分组成,主项表示所断定的对象,谓项表示所断定的性质,联项表示性质判断的断定自身,即肯定或否定,联项分两种,肯定联项和否定联项,量项表示主项被断定的数量或范围,量项也分为两种,全称量项和特称量项,全称量项用“所有的”表示,特称量项用“有的(或有些)”表示。
性质判断的命题形式中,主项和谓项分别用词项变项S和P表示。
量项和联项仍用自然语言表示。
13、性质判断按性质划分为: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肯定判断是断定对象具有某性质的判断,否定判断是断定对象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否定判断的联项为否定联项,判别一个判断是肯定判断或否定判断,标准只有一个,就是看联项。
14、性质判断按量划分,分为单称判断、全称判断和特称判断,单称判断是断定单个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单称判断的主项是一个单独概念,单称判断一般不出现量项,全称判断是断定主项的全体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全称判断的主项前面带有全称量项,特称判断是断定主项至少有一个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特称判断的主项全面带有特称量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