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系统设计华中师大考研试题
教学设计试题(A)答案

学期2013-2014(1)考试方式(闭)卷讲授总学时64学时命题人崔相哲期末考试分数占总分数的百分比50% 学分 4判卷人集体考试时间2014.1.3,8:00-9:40 审批人密封线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总分核分人得分得分一、概念题(每小题2分,共8分)1、教学系统设计: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而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2、支架式教学策略: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
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3、认知工具:认知工具是支持和扩充使用者思维过程的心智模式和设备,通常是可视化的智能信息处理软件,学习者可以利用它们来进行信息与资源的获取、分析、处理、编辑、制作等,并可用其来表征自己的思想,替代部分思维,并与他人通信和协作。
4、有意义学习:通过学习获得对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及事物之间关联的认识,关键是要在当前所学的新概念、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个方面之间建立起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
得分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细化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一个目标)、(两个过程)、(四个环节)、(七条策略)。
2、认知结构变量:(可利用性)、(可分辨性)、(稳固性)3、对于教学设计者而言,了解学习风格的主要目的在于找出不同的学习风格与(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媒体的选择)之间的关系,以便为学习者提供适合其学习风格特点的教学。
4、目前在国内外比较流行的自主学习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支架式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随机进入教学策略)、启发式教学策略、(自我反馈教学策略)、(基于Internet的探索式学习策略)。
华中师范大学考研真题—华中师范大学03课程与教学论

华中师范大学
二○○三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招生专业:课程教学论研究方向:课程原理、教学原理
考试科目及代码:课程与教学论考试时间:元月19日下午
课程论部分
一、术语分析(每组10分,共20分)
1.课程结构与课程功能
2.课程与教学
二、评述“泰勒原理”。
(15分)
三、论述(每小题20分,共40分)
1.分析“课程即学科”“课程即知识”这种课程观。
请提出你对课程的基本看法并论述。
2.论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教学论部分
一、名词(术语)解释(每小题5分,共巧分)
1.教学最优化的原则与标准
2.环境与教学环境
3.道尔顿制与文纳特卡制
二、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1.试评述“教学过程是师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2.简述西方“第四代评价”的中心思想、基本特点及对教学评价的启示。
3.谈谈建构主义数学观的基本内涵及其在当前教学改革中的运用。
华中师大教育技术考研资料真题书本内的补充(笔记前部分)

1. 教学设计在我国的发展状况作为教育技术的一个重要领域,教学设计是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一项课堂教学技术。
为了更好地了解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技术,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教学设计理论的历史轨迹。
1、教学设计的思想萌芽与早期发展由于教学设计是事融合了许多不同学科的重要理论而形成的一个新的知识体系,因此它的出现与发展同其他学科的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中心理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建立教学设计学的构想最初来源于美国哲学家、教育学家(John Dewey),他于1900年提出了应建立一门所谓的“桥梁科学”,以便将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连接进来,目的是建立一套系统的与教学活动有关的理论知识体系,以实现教学的优化设计。
但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教学设计还仅仅是萌芽状态,并末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到20世纪中叶,行为主义迅速发展,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斯金纳提出了S—R理论,并将应用于教学,出现了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
程序教学以其精确组织的个别化、自定步骤的学习,确立了许多有益的指导原则。
它建立的一系弄学习原则和开发程序教材的系统方法,对教学设计理论模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中,奥苏伯尔的渐进分化的思想,如运用先行组织者,然后呈现一系列具体的下位概念和例子;布鲁纳(J.Bruner)依学生成绩而逐渐提高学习复杂性的思想;马克勒(S.Markle)和墨里(J.W.Mrooe)等运用教学理论促进概念获得的思想,都对教学设计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2、认知心理学对教学设计的影响阶段(20世纪60年代~80年代)从教学设计发展的第一阶段可以看出,程序教学是教学设计的方法学上的依据。
但在60年代末,认知心理学逐渐代替行为主义,成为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研究者纷纷重新考虑学习理论。
影响比较大的有加涅,他把自已的教学设计与与认知理论相结合,将学习结果分为五大类等。
梅里尔也提出教学设计的成分呈现理论。
此外,认知心理学中关于知识生成的研究结论也被应用到教学设计中,这些研究产生了许多针对学习过程的策略,如问题解决策略、信息组织策略,降低焦虑策略,自我控制策略、元认知与招待性策略等。
最新教学系统设计模拟试题

教学系统设计模拟试题一一、填空题(每题3分,共30分)1、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和()指导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组织形式的结构形式。
2、形成性练习是指按照()而编制的一组练习题,它是以()考核学生对本学习单元的基本概念和要求的掌握程度。
3、教学设计应用()分析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并对教学结果做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和()。
4、教学系统设计ID模式的发展经历过两代,是以学习理论作为分代原则,第一代ID 模式的主要标志是以()作为理论基础,第二代ID模式的主要标志则是以()作为理论基础。
5、学习目标描述中马杰的ABCD法则的英文全写:A是()、B是()、C是条件、D是()。
6、在教学内容分析方法中,( )适用于具有分类学特征的内容分析;( )适用于分析操作过程或问题求解过程有关的教学了;( )法适用于分析和揭示复杂关系结构的有效方法。
7、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特点:信息显示的( ),信息处理的( ),交互界面人性化,信息传输的( )。
8、著名教学设计专家( )提出“为学习设计教学”。
9、面向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原则:强调( );重视( );重视教学过程的动态设计;重视( )。
10、在教学系统设计实践中,存在着不同层次的教学系统设计。
按照教学中问题范围、大小的不同,教学系统设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5分,共30分)1、根据AECT’94教育技术领域定义,教育技术的设计子范畴包含四个主要方面()A、教学系统设计B、学习者特征C、教学策略D、讯息设计E、教学目标设计2、“史密斯——雷根模式”在策略设计中提到三种策略,这三种策略是()A、组织策略B、传递策略C、评价策略D、管理策略3、梅瑞尔的成分显示理论认为可以将知识分为行为水平和内容类型两个维度,其中行为维度包括()A、记忆B、运用C、发现D、知识4、影响教学系经统设计的变量主要包括()A、教学条件变量B、教育方法变量C、教学模式变量D、教学结果变量5、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必须考虑到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A、社会的需要B、学生的特征C、学科的特点D、媒体的选择6、在编写教学目标是应注意的是()A、教学目标的主体是教师B、教学目标的表述要用教学的结果来表述C、教学目标的行为词必须是具体的D、教学目标的表述可以是内外结合的7、教学结构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它有具有下列哪些特点()A、理论依附性B、动态性C、可扩充性D、系统性8、学习环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A、情境性B、建构性C、操作性D、动态性9、在设计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知识结构时,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A、体现知识内容的关系B、体现学科教学的规律C、体现知识教学的策略D、体现知识结构的功能10、协作学习活动的基本特征有:()A、以小组活动为主体B、强调小组成员的合作互助C、强调目标导向D、强调总体成绩作为激励三、是非题(每题1分,共8分,对的打“√”,错的打“×”)1、教育技术研究的具体内容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方面。
教学系统设计模拟试题及答案

教学系统设计模拟试题及答案教学系统设计模拟试题一一、填空题(每题3分,共30分)学习理论1、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组织形式的结构形式。
2、形成性练习是指按照(教学目标)而编制的一组练习题,它是以(练习的形式)考核学生对本学习单元的基本概念和要求的掌握程度。
3、教学设计应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他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并对教学结果做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
4、教学系统设计ID模式的发展经历过两代,是以学习理论作为分代原则,第一代ID模式的主要标志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第二代ID模式的主要标志则是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理论基础。
5、学习目标描述中马杰的ABCD法则的英文全写:A是(对象)、B是(行为)、C(是条件)、D是(标准)。
6、在教学内容分析方法中,(归类分析法)适用于具有分类学特征的内容分析;(程序分析法)适用于分析操作过程或问题求解过程有关的教学了;(图解分析法)法适用于分析和揭示复杂关系结构的有效方法。
7、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特点:信息显示的(多媒体化),信息处理的(数字化),交互界面人性化,信息传输的()。
8、著名教学设计专家(加涅)提出“为学习设计教学”。
9、面向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原则:强调(教与学的结合);重视(学习环境的设计);重视教学过程的动态设计;重视(可操作性)。
10、在教学系统设计实践中,存在着不同层次的教学系统设计。
按照教学中问题范围、大小的不同,教学系统设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5分,共30分)1、根据AECT’94教育技术领域定义,教育技术的设计子范畴包含四个主要方面(ABCD)A、教学系统设计B、学习者特征C、教学策略D、讯息设计E、教学目标设计2、“史密斯——雷根模式”在策略设计中提到三种策略,这三种策略是(ABD)A、组织策略B、传递策略C、评价策略D、管理策略3、梅瑞尔的成分显示理论认为可以将知识分为行为水平和内容类型两个维度,其中行为维度包括(ABC)A、记忆B、运用C、发现D、知识4、影响教学系经统设计的变量主要包括(ABD)A、教学条件变量B、教育方法变量C、教学模式变量D、教学结果变量5、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必须考虑到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ABC)A、社会的需要B、学生的特征C、学科的特点D、媒体的选择6、在编写教学目标是应注意的是(BCD)A、教学目标的主体是教师B、教学目标的表述要用教学的结果来表述C、教学目标的行为词必须是具体的D、教学目标的表述可以是内外结合的7、教学结构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它有具有下列哪些特点(ABD)A、理论依附性B、动态性C、可扩充性D、系统性8、学习环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ABCD)A、情境性B、建构性C、操作性D、动态性9、在设计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知识结构时,必须遵循的原则是:(ABD)A、体现知识内容的关系B、体现学科教学的规律C、体现知识教学的策略D、体现知识结构的功能10、协作学习活动的基本特征有:(ABCD)A、以小组活动为主体B、强调小组成员的合作互助C、强调目标导向D、强调总体成绩作为激励三、是非题(每题1分,共8分,对的打“√”,错的打“×”)1、教育技术研究的具体内容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方面。
教学系统设计第二章考研试题

组名:二组组员:杨自山、伦博、石智力秦俊德、孙涵、马升强分工情况:杨自山--华东师范大学历年试题伦博--上海交通、浙江师大等历年试题秦俊德--上海师大石智力--南京师范大学历年试题马升强--华中师范大学孙涵--曲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1.以贝洛(d.berlo)提出的smcr传播模式为例,说明教学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smcr模式,明确形象地说明传播的最终效果是由组成传播过程的信息源、讯息、通道和受者四部分以及客观存在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共同决定的,而传播过程中从信息源和信息接受者来说,至少有四个因素影响信息传递的效果:1、传播技能.2、传者和受者的态度。
3、传者和受者的知识水平.4社会及文化背景. 再从讯息这个要素来看,它也受讯息内容,讯息要素以及讯息处理、结构安排和编码方式等各种因素的制约而影响最终的传播效果。
最后,从信息的通道看,不同传播媒体的选择以及它们与传递住处的匹配也会引起对人们感官的不同刺激,从而影响传播效果。
这个模式用于教学就变为教师-课业-教学手段-学生, 其中学生不仅接受信息、解释信息,还对信息作出反应,说明传播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过程,籍着反馈机制使传播过程能够不断循环进行。
教学信息的传播同样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传播行为来实现的,所以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重视教与学两方面的分析和安排,并充分利用反馈信息,随时进行调整和控制,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什么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哪些基本观点?试对这些观点进行解释和评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
建构主义本来是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
同化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关于学习的含义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
教育技术学与教学系统设计2003-2006历年考研真题

二00三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一、用自己的话解释下列术语(每个3分,共18分)1.教育资源: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要素。
2.掌握学习:把教学过程与学生的个别需要和特征联系起来,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掌握所所的内容。
3.远程教育:4.量规:一种结构化的评价标准,往往是从评价目标相关的方面详细规定评价指标,具由操作性好准确性高的特点5.学习媒体:用于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和加工,传递信息的工具。
6.先行组织者:通常是在介绍当前学习内容之前,用语言文字表述或适当媒体表现出来,目的是通过它们的先行表述或呈现帮助学习者确立有意义学习的方向。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7.教育技术是由三个不同的起源融合而成,它们是教育心理学,媒体技术和系统方法。
8.计算机用于教学和训练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斯金纳被誉为当代程序教学运动之父;“媒体是人体的延伸”是由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的。
9.20世纪20年代,我国一些大城市的学校开始利用无声电影、幻灯等进行教育活动。
10.戴尔提出的“经验之塔”依照抽象程度的不同,把人类学习的经验划分为做的经验,观察的经验和抽象的经验三大类。
11.系统科学理论可综合为三个基本原理,它们是整体原理,反馈原理和有序原理。
12.皮亚杰把人的发展分为和平共处,,和四个阶段。
13.奥苏贝尔指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旧知识和新知识的联系。
14.在教育技术领域中,CSCL是指计算机支持的合作学习,CMI是指计算机管理教学VR是指虚拟现实,EPSS 是指电子绩效支持系统,ITS是指智能导师系统。
15.施拉姆传播模式强调传授双方只有双向互动才能达到真正的交流。
16.按照联网计算机所处的远近不同,计算机网络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
三、问答题(每题8分,共48分)17.介绍你读过的教学设计书籍,并指出教学设计在我国的发展善。
答:我国目前在大,中,小学普遍实践的教学系统设计仍处于以“教”为主教学设计,且尚未能跟踪此类设计理论的最新发展,引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种种有益万分,基本上还是处于沿用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强化”理论。
2010年-2021年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333考研真题-历年教育综合考研试题

华中师范大学 2010 年 333 教育综合考研试题
一、名词解释题(共 6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30 分) 1.学校教育 2.教育目的 3.讲授法 4.学记 5.道尔顿制 6.元知论 二、简答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 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2.上好一堂课的要求 3.教师劳动的特点 4.影响学习的动机 三、分析论述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 80 分) 1.人的发展的规律性及其教育学意义 2.朱子读书法及其当代意义 3.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评述 4.联系实际论述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3、现代意义上活动课程的首倡者是()
A.卢梭 B.赫尔巴特 C.杜威 D.布鲁纳
4、学校的工作中心是()
A.德育 B.智育 C.管理 D.教学
5、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
A.备好课
B.上好课
C.做好课后的教导工作 D.搞好教学评价
6、被称为中国“平民教育家”的是()
A.胡适 B、蔡元培 C、晏阳初 D、梁启超
— 14 —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 333 近 11 年考研真题
华中师范大学 2019 年 333 教育综合考研试题 (回忆版)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 1.标志教育独立形态的阶段是哪部教育著作() A.《教育学》 B.《普通教育学》 C.《实验教育学》 D.《大教学论》 2.提出“教育自得”的是谁()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3.提出“教育即回忆”的是谁()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夸美纽斯 D.昆体良 4.提出“回收教育权”的是谁() A.蔡元培
—2—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 333 近 11 年考研真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中师大试题填空1.戴尔提出的“经验之塔”依照抽象程度的不同,把人类学习的经验划分为做的经验,观察的经验和抽象的经验三大类。
2.施拉姆传播模式强调传授双方只有双向互动才能达到真正的交流。
3.皮亚杰把人的发展分为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四个阶段4. 教学设计: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理论与实践。
5. 布卢姆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将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从底级到高级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6. 教育技术是由三个不同的起源融合而成,它们是教育心理学,媒体技术,系统方法。
7. 戴尔提出的“经验之塔”依照抽象程度的不同,把人类学习的经验划分为做,观察,和抽象三大类。
8. 奥苏贝尔指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旧知识和新知识的联系9. 计算机用于教学和训练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斯金纳被誉为当代程序教学运动之父;“媒体是人体的延伸”是由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的名词解释1.教学设计: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理论与实践2. 先行组织者:指在介绍当前学习内容之前呈现的引导性材料,以便于建立新旧知识间的关系3. 前端分析:在教学设计过程开始的时候,先分析若干直接影响教学设计但又不属于具体设计事项的问题(学习需要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和学习者特征分析)4.经验之塔:由戴尔提出的,戴尔将人的经验分成了三大类:直接的经验(做的经验)、间接的经验(替代的经验)、抽象的经验(符号的经验)。
其中直接的经验位于经验之塔的底层,表示直接的经验是上面两大类经验的基础,人的学习过程总是从最底层的做的经验开始,然后不断上升到最顶层的抽象的经验。
而抽象的经验获得比较困难,人们在学习的时候需要具备足够的学习和认知能力,但是上升到抽象的经验是学习的必然目的。
5. .认知策略:学习者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其基本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与整理;二是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系统储存6. 发现学习:就是通过学习者的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7. 初始能力:满足学习需要之前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等8. 前端分析: 是对教学前教学的各种因素的分析,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生特征分析。
9.翻转学习(未查到):问答题1.简述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由观点(1)知识的形成: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经验论),也不是主观的东西(活力论,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
(2)认知发展的基本过程同化:有机体把外部要素整合进自己结构中去的过程。
顺化:有机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
(形成新的结构)平衡: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种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3)认识的螺旋,认识的螺旋是开放性的,所以知道的越多,未知领域也越大。
(4) 错误是有意义学习所必需的,对于学习者来说,重要的是自己能够提出问题,学习是一种通过反复思考招致错误的缘由、逐渐消除错误的过程。
而不是记住别人所给的答案。
2.简述AECT’94定义与AECT’04定义的区别和联系ATCT’’94’:教学技术室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ATCT’04’:即教育技术是通过创建、利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与改进绩效的研究和合乎伦理道德的实践。
其区别在于:04定义采用的是“教育技术”而94定义采用的是“教学技术”04定义主要包括三个职能范畴:创设、利用和管理,其中94定义中的设计和开发职能在新定义中演化为一个新的职能:创设。
在新定义中,评价范畴也不再列为一个单独的范畴,已经融入了创设、利用和管理之中了。
新定义添加了有关改成绩效的新内容。
改善绩效的提法强调了学习的含义不但是获取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和提高能力。
新定义更加强调过程和资源的技术性与合适性。
倾向于认为教育技术的技术性是教育技术区别于教育领域过程中其他过程或资源的根本所在。
3.请谈谈新三论,网络传播,建构主义理论,后现代课程论对教育技术所带来的冲击。
答:“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超循环理论/突变论?)给教育技术带来了新的冲击和发展空间,如有人将教学系统视为一个混沌系统,其运动过程要受混沌科学所揭示的混沌系统规律的影响,因而是线性与非线性的统一、有序和无序的统一,……网络传播对传播理论产生了冲击,这种冲击必然会传导到以传播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的教育技术,然而,网络传播在给教育技术带来冲击的同时,却又正是教育技术借助网络传播技术而得到跨跃式发展的契机。
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我们目睹并参与了中国的教育信息化(网络化)的进程,以“校校通工程”等信息化建设再快速发展并显示了其对于教育(技术)的跨跃式发展的推动力量。
建构主义理论被认为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它对于教育技术的发展有着同样巨大的影响。
建构主义对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及相应的教育技术)的影响是颠覆性的,而其所倡导的个性化、情境、协作、资源的重要作用等等对教育技术提供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只有现代教育技术才能支持建构主义理论,为这一理论提供实践的广阔舞台。
所以,重视并顺应学习理论的新发展,是教育技术发展的有力支柱。
课程不再是跑道,而反映课程作为一种多元“文本”理解的研究范式,是所谓的后现代课程观,它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密切相关,提供了课程设计四原则: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
它对于目前广泛开展的网络课程建设,利用教育技术帮助学习进行研究性学习、综合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乃至创新实践能力,实现以“教师为本”向“以学生为本”的真正转变,意义是重大的。
因而,教育技术需要去适应这种后现代课程观。
4.简述教学论与教学系统设计的差异答:教学论研究教学的本质与教学的一般规律并通过对教学本质与规律的认识来确定优化学习的教学条件与方法。
而教学系统设计本身并不去研究教学的本质和教学的一般性规律,它只是在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运用系统方法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的设计,换句话说,它是介于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或中间环节。
5.介绍你读过的教学设计书籍,并指出教学设计在我国的发展答:我国目前在大,中,小学普遍实践的教学系统设计仍处于以“教”为主教学设计,且尚未能跟踪此类设计理论的最新发展,引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种种有益万分,基本上还是处于沿用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强化”理论。
然而,一小部分实践者开始关注并使用较全面的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以及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
或喜的是,我国的教育技术理论界提出了教学系统设计的一些较为先进的思想,比如“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并在进行着不懈地探索实践6.简述加涅的九段教学策略(或称九大教学事件)答:引起注意;告知学生目标;刺激回忆先前学过的内容;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学习指导;引出行为;提供行为正确性的反馈;评价行为;促进保持和迁移7.试论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特点我国的教育技术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电化教育的兴起、电化教育的初步发展、电化教育的重新起步与迅速发展、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
中国电化教育的出现和发展与我国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环境紧密相关,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轨迹和特征。
其主要的特点有:两条轨迹的交汇,从民间到政府部门的参与,由社会进入学校,目的的变更在于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电化教育研究的外延不断的扩大,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信息技术促进其迅速的发展。
政府的重视促进其发展上规模。
8.以贝罗(D,BERLO)提出的SMCR传播模式为例,说明教学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及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者,受传播者,讯息,媒介,反馈这五个要素,在贝罗的SMCR模式,S代表信息源source,M代表信息message,C代表通道channel,R代表接受者receiver。
贝罗模式明确而形象地说明了影响信息源、接受者和信息传播的条件,说明信息传播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渠道,而最终效果不是由传播过程中某一部分决定的,而是由组成传播过程的信息源、信息、通道和接受者四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共同决定的,传播过程中每一组成部分又受其自身因素的制约9.说出技术、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答:技术人类在生产活动、社会发展和科学实验过程中,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而根据客观规律对自然、社会进行认识、调控和改造的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等的综合体。
教育技术是技术的子范畴,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它分为有形的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无形的观念形态的技术两大类。
教育技术学是专门用于研究教育技术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在教育心理学、媒体技术与系统科学方法的发展、彼此渗透、综合的基础上产生的。
从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出,这是三个相互联系而又互有区别的概念,教育技术是技术的子范畴,而教育技术学是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形成的学科体系10.你知道下面这句话的背景吗?你能把它翻译出来吗?并谈谈对它的认识。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study and ethical practice of facilitating learning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 by creating,using,and managing 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教育技术是通过创建、利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与改进绩效的研究和合乎伦理道德的实践这段话是,2004 年6月,AECT对教育技术定义作了进一步修订,把“教学技术”改为“教育技术”,将教育技术的五个领域合并为三个领域,新的定义还特别强调了“提高绩效”与“符合伦理道德”,这是对94定义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11.学习理论主要有哪些派别?它们各有哪些基本观点?并举例说明它们对教育技术的指导作用。
行为主义:强调可以观察到的行为,教学应该通过刺激、反应、反馈、强化等方式形成教师所要求的行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程序教学。
认知主义:强调内在的心理学习状态,其认知类型包括简单判断、图式、规则、总规则、技能、总技能、自动技能及心理模式。
应用:问题或学习任务置于具体的、实际的情境中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给学生提供的援助不应该是那些复制的或重复的步骤,教学中不要给学生提供那些学习了一系列机械的步骤就能解决的老一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