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安康市宁陕县城关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 24.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 24.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

24、送东阳马生序学习目标:一、熟练地朗诵课文。

二、积存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3、把握并积存一些文言实词,培育古文自读能力。

4、学习运用对照表现中心的写法。

五、引导学生之前人的刻苦勤学和虚心求师的精神中受益。

教学方式:和谐教学法教学时刻:2课时自主预习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一、导入新课: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满是坏事。

只要咱们擅长化苦难为动力,那么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今天咱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展现学习目标1)、熟练地朗诵课文。

2)、积存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3)、把握并积存一些文言实词,培育古文自读能力。

二、自主学习。

一、检查预习情形。

嗜( ):。

逾( ):。

俟( ):。

衾( ):。

烨( ):。

叱咄( ):。

皲( )裂:。

媵( ):。

容臭( ):。

负箧( )曳( )屣( ):。

二、介绍作者情形及时期背景宋濂(1310-1381),字,号,谥,浦江(在今浙江义乌县西北) 人。

初闻名。

受业于元末古文大伙儿吴莱、柳贯、黄溍等,明初主修,后历任国子司业、侍讲学士,后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

学识渊博,工散文,文字精练朴素,与、为明初诗文三大伙儿。

宋濂很受朱元璋重视,为明代“”。

生平高作很多,有《宋学士文集》。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于晚年的一篇劝学之作。

马生,马君那么,国子监太学生。

序,也称作“”或称作“”,有现在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出版用意、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形的文章。

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样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列于书后面的称为“跋”或“后序”。

赠序,古代送别以诗文《史记太史公自序》相赠,写在诗文前的文字称为赠序。

赠序多为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本文即属此类。

词类活用3、预习积存腰白玉之环。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2(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2(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质:吃咄:至:俟:
6、结合注释翻译课文第一段。
a.余幼时即嗜学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c.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d.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e.既加冠,益 慕圣贤经叩问
g.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反思
学生自学新知识
1、作者简介:
2、本文选自:
3、介绍“序”
4、给生字注音:嗜()硕()叱咄()俟()负箧()曳()屣()皲()裂 ()媵()人衾()绮()容臭()煜()裘 ()葛( )缊()
冻馁()谒() 撰()贽()
5、解 释词语:
致: 假借: 弗之怠:走送之:逾约:
以是:既加冠 :硕师:援:
送东阳马生序
导学目标:1、熟练地朗读课文。2、积累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4、学习运用对比表现中心的写法。
5、引导学生从前人的刻苦好学和虚心求师的精神中受益。
重点难点1、积累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2、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
导学过程
导学过程
导学
h.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 耳以请
i.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不敢出一言以复
j.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l.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7、归纳第一段内容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4)(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4)(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

送东阳马升序
第一部分学习要求:
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理解文章内容
掌握通假字及古今异义字的含义及用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熟读背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习宋濂刻苦学习的精神
学习重点:
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子的含义及用法
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学法指导:
自主合作探究
第二部分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导学
默写课文第二段并且小组内批
二、课堂学习研讨
1、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

2、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

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3、文章写了其他学生哪些优越的条件?写这些人的目的何在?
吃的,穿的戴的与自己形成对比激励麻生学习。

4、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
答案略
三、当堂训练巩固
1、通假字:
①支:通“肢”,肢体
②被:通“披”,穿着
③食:通“饲”,给饭吃
4、
①汤:古:热水今:菜汤
②古:跑今:行走
③趋:古:快步走今:趋势
④假:古:借今:假期
四、课堂小结:
1、学生小结:
2、教师小结:
四、课后拓展延伸
必做:能力培养
选做:预习25课
教师评语:
第三部分课后反思1、学后记:(要求:可写收获,也可记课上生成的方法与规律性知识,或问题整理等)2、教后记:。

陕西省安康市宁陕县城关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陕西省安康市宁陕县城关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准确、熟练地诵读课文。

3.学习用对比来表现中心的手法。

4.了解“书序”和“赠序”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合作探究领会作者的良苦用心。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勉励学生刻苦学习的用意,并能学习这种刻苦勤奋的美德。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的内容,领悟作者的用意。

【难点】运用对比来表现中心的手法,体会这种手法的表达较果。

教学突破:本文是一篇赠序,作者想通过它来劝慰马生勤奋学习。

要在学习中养成朗读的好习惯,在读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并且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书序和赠序的不同。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交流法四、教学课时:三课时五、学情分析: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这是一篇赠序。

明洪武年间,宋濂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致仕。

第二年,宋濂至应天去朝见明太祖朱元璋。

其时,在国子监读书的东阳人马君则以同乡晚辈的身份前来拜访,宋濂就写了这篇文章赠送给他。

作者以自己勤苦求学而功成名就的事实,现身说法,勉励后辈专心向学,刻苦自立,情真意挚,语重心长。

(板书课题及作者。

)2.宋濂(1310—1381),字景濂,自幼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一生刻苦学习,“自少立志,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德为己任,为学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

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

文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

刘基曾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被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之首”。

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

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

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

年老辞官。

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

八年级语文下册 24《送东阳马生序》(第4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24《送东阳马生序》(第4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

送东阳马生序学习目标1、了解实词“嗜、趋、俟、穷、被、臭、遗、馁、书”和虚词“以”等,了解名词用作状语、名词作动词等词类活用现象,了解宾语前置句、省略句、固定句等句式现象。

2、理解文章的内容层次和正反对比的手法。

3、疏通文句,掌握课文文意。

熟读进而背诵课文。

重点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后生勤奋学习的。

难点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

教学资源与本文相关资料、课文朗读音频资料、图片板书设计导学过程学习过程一、导入:1、刻苦求学的成语故事大比拼。

我国古代文化中刻苦求学的故事:囊萤映雪:囊萤,以囊盛萤。

《晋书•东胤传》:“(胤)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以照书,以认继日焉。

”《尚友录》卷四:“孙康,晋京北人,性敏好学,家无油,学生积累相关知识于冬月尝映雪读书。

”悬梁刺股:《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

”《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址三引《汉书》:“孙花色品种字文宝,发学,晨夕不休。

乃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时大儒。

”凿壁偷光:又作穿壁引光。

《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画荻教子:《宋史欧阳修传》:“(修)四岁而孤。

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

家贫,至以获画地学书。

韦编三绝(孔子晚年读《易》的故事)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

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板书课文标题)二、解题: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4《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3)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4《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3)

送东阳马生序【自研课导学】预习课(课外20分钟):自读自悟《送东阳马生序》,20分钟内完成如下任务:资料准备:查找资料,解决课文的生字词及重点字词的翻译。

自主积累:能大致翻译课文。

晨读课(20分钟):目标:1、全体同学朗读《送东阳马生序》一文至少一遍,力争达成:读准生字、朗读流畅。

(约4分钟)2、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约10分钟)3、学有余力者能背诵法全文。

(约6分钟)检效:组长检测各组员的课文朗读情况以及背诵情况。

【展示课导学】课题 2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课型预展课学习目标(1分钟):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的内容。

2、体会文章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把握主题。

3、学习古人“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求学态度,培养正确的苦乐观。

定向导学·互动展示一③【训练课导学】“日清过关”巩固提升三级达标训练题我的书写等级为(分A、B、C、D四级)我得了_______基础题一、注音嗜( )学硕( )师叱( )咄俟( ) 忻( ) 箧( )屣( ) 皲( )裂缊()袍媵( )人衾( ) 廪( ) 二、通假字(1)四支僵劲不能动()(2)同舍生皆被绮绣()发展题三、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无从致.书以观()(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3)弗之怠.()(4) 走.送之() (5) 不敢稍逾约..()..() (6) 既加冠(7) 无硕师..()..名人与游() (8) 尝趋.百里外() (9) 未尝稍将辞色(10) 援.疑质.理() (11) 俟.其欣悦() (12) 负箧.曳屣.()(13) 腰.白玉之环() (14) 烨.然若神人()(15)緼.袍敝.衣()四. 翻译句子1.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提高题【2013年·中考题】阅读课文(课文略),完成下列题目。

(10分)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A.手.自笔录虽人有百手.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故患.有所不辞也C.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太守归而宾客从.也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若.为佣耕4.把“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导学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增强文言语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学习记叙、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3.学习作者刻苦求学,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课时计划】2课时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主学习”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人到读书年龄,当入学从师,自古以来皆是如此。

如今更提倡终生学习,可见学习之重要。

然而同样是读书,其结果却迥然不同。

有十年寒窗,一举成名者;有孜孜以求,出人头地者;有碌碌无为,鲜有所获者;有半途而废,不得善终者……究其原因,除却客观因素之外,恐怕是主观勤苦程度不同使然。

因此前人有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今天我们来学习明初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其中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教师板书课题)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字音叩.(kòu)问俟(sì) 叱咄..(chì duō)负箧.(qiè) 屣.(xǐ) 媵.(yìnɡ)人皲.(jūn)裂曳.(yè) 以衾.(qīn)拥覆容臭.(xiù) 烨.(yè)然皆被.(pī)绮绣缊.(yùn)袍敝.(bì)衣2.文言知识梳理(1)重点实词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借援.疑质.理:援,引、提出。

八年级语文下册《5.24 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

八年级语文下册《5.24 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

24 送东阳马生序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的内容。

2、体会文章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把握主题。

3、学习古人“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求学态度,培养正确的苦乐观。

学习重难点:1.学习作者勤勉学习,不怕吃苦的品格。

2. 抓住本文的对比手法,领会文章内容,体会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学习过程一、走近文本1、介绍作者情况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谥文宪,浦江(在今某某义乌县西北) 人。

明初著名文学家。

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明初主修《元史》,后历任国子司业、侍讲学士,后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

学识渊博,工散文,文字简练朴素,与X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宋濂很受朱元璋器重,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

平生著作很多,有《宋学士文集》。

2、释题:《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于晚年的一篇劝学之作。

马生,马君则,国子监太学生。

序,也称作“叙”或称作“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出版意图、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列于书后面的称为“跋”或“后序”。

赠序,古代送别以诗文《史记太史公自序》相赠,写在诗文前的文字称为赠序。

赠序多为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本文即属此类。

二、积累运用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嗜()叱咄()箧()缊()媵人()容臭()烨然()衾()2、《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字__________,号___________。

3、整理字词古今异义:媵人持汤沃灌汤:古义:今义:走送之走:古义:今义:尝趋百里趋:古义:今义:或遇其叱咄或:古义:今义:卒获有所闻卒:古义:今义: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古义:今义:“以”的一词多义:①无从致书以观②计日以还④以中有足乐者③以是以书假余⑤以衾拥覆通假字:四支僵劲不能动同舍生皆被绮绣词类活用:腰腰白玉之环三、研读赏析1、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难?2、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这么做?3、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的目的何在?4、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年幼家贫“无以致书”时,采用什么方法读书?5、作者成年求学时对老师是什么态度?四、拓展延伸1、你知道哪些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画荻教子:韦编三绝:2、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疏通文句,掌握课文文意。

熟读进而背诵课文。

2.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后生勤奋学习的。

学习过程:
一、作者简介:
宋濂(131—1381)字景濂,号潜溪,浙江浦江人,明初著名散文家。

他生活在元末明初,少时家贫,却勤奋好学,以文章著名。

负责和参与了《元史》、《国史》、《日历》的编修以及明王朝开国之初许多典章制度的订定工作,从文治方面对明王朝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贡献,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

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尤其长于传记的写作,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在当时影响很大。

解题:
本文写于洪武十一(1378)年。

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都)朝见朱元璋。

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东阳马生。

本文是是一篇赠序。

赠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二、朗读课文
1.生字学习,注音朗读。

嗜弗怠俟箧屣皲媵衾
烨緼廪馁谒撰贽叱咄
2.学生自由朗读;全班朗读;教师范读。

三、探讨讲析
1.将重要实词、虚词、文言现象整理。

即:致:每:逾:既:降:
或:卒:箧:穷:冬:寓:
再:食:臭:以:中:口体之奉:
四、教师指导学生辨别词意:
1.一词多义:
和:久而乃和冠:勇冠三军
言和而色夷既加冠
请:战则请从再:一而再,再而三
俯身倾耳以请日再食
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无冻馁之患
2.古今异义:
媵人持汤沃灌汤:古义:今义:
走送之走:古义:今义
尝趋百里趋:古义:今义:
或遇其叱咄或:古义:今义:
卒获有所闻卒:古义:今义: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古义:今义:
3.词类活用:(自己总结)
4.通假字:四支僵劲不能动支:同舍生皆被绮绣被:
与之论辨辨:
5.虚词辨析:以:以衾拥覆之:录毕,走送之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无鲜肥滋味之享
无从致书以观弗之怠
五、感知研讨
1.简要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

2.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3.作者写出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的目的是什么?
4.本文中的对比有什么作用?
5.列举古人在艰苦条件下勤奋学习、以苦为乐的事例
六课堂检测:
1.弄清下列实词的形、音、义
嗜( ):逾( ):俟( ):
衾( ):烨( ):叱咄( ):皲( )裂:媵( )人:容臭( ):
负箧( )曳( )屣( ):
2.区别虚词“以”的用法:
① 以衾拥覆( ) ②生以乡人子谒余( )
③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 ④俯身倾耳以请( )
⑤以中有足乐者( ) 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