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市高中地理第一单元探索海洋奥秘13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鲁教版2.

合集下载

2017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探索海洋奥秘 1.3 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素材 鲁教版选修2

2017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探索海洋奥秘 1.3 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素材 鲁教版选修2

第一单元探索海洋奥秘1.3 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相关素材海岸概述海洋和陆地相互接触和相互作用的地带。

包括遭受波浪为主的海水动力作用的广阔范围,即从波浪所能作用到的深度(波浪基面),向陆延至暴风浪所能达到的地带。

它的宽度可从几十米到几十公里,一般可分为上部地带,中部地带(潮间带)和下部地带三个部分,上部地带,又称为陆上岸带,一般风浪和潮汐都不可能作用到,是过去因海水作用而形成的阶地地形,受陆上河流的侵蚀和堆积作用,沿岸风的作用形成沙丘,它的特征是海蚀崖,海蚀穴,海蚀阶地和平台。

潮间带,由海滩和潮坪两部分组成,在这一带是海浪活动最积极、作用最强烈的地带。

下部地带又称水下岸坡带,就是过去的海岸,而今已下沉到海水底下的地方,一般从低潮时海水到达的地方算起,到波浪、潮汐没有显著作用的地带。

世界海岸线长约44万公里,中国海岸线长达18000余公里,岛屿岸线14000余公里。

海岸带蕴藏着丰富的生物、矿产、能源、土地等自然资源。

还有众多深邃的港湾,以及贯穿内陆的大小河流。

它不仅是国防的前哨,又是海、陆交通的连接地,是人类经济活动频繁的地带。

这里遍布着工业城市和海港。

海岸具有奇特的、引人入胜的地貌特征,可辟为旅游基地。

在海岸及其邻近地带居住着世界人口的2/3,由此给海岸、河口的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海啸、飓风和台风侵袭海岸和海滩,对沿海的工业、农业造成危害。

组成部分在垂直于岸线的海岸横剖面上,海岸有下列组成部分:①海岸(狭义)。

紧邻海滨,在海滨向陆一侧,包括海崖、上升阶地、海滨陆侧的低平地带、沙丘或稳定的植被地带。

②海滨。

也称海滩。

从低潮线向上直至地形上显著变化的地方(如海崖、沙丘等),包括后滨和前滨。

有人认为海滩尚应包含与海滩发育过程密切相关的水下部分。

后滨指由海崖、沙丘向海延伸到前滨的后缘,其上发育暴风浪所形成的滩肩,有高度不大的陡坎或陡坡。

滩肩向海一侧的边界为海滩坡度突变处,称肩顶或滩肩外缘。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一单元探索海洋奥秘1.3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素材鲁教版选修2-教学文档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一单元探索海洋奥秘1.3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素材鲁教版选修2-教学文档

第一单元探索海洋奥秘1.3 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相关素材海岸概述海洋和陆地相互接触和相互作用的地带。

包括遭受波浪为主的海水动力作用的广阔范围,即从波浪所能作用到的深度(波浪基面),向陆延至暴风浪所能达到的地带。

它的宽度可从几十米到几十公里,一般可分为上部地带,中部地带(潮间带)和下部地带三个部分,上部地带,又称为陆上岸带,一般风浪和潮汐都不可能作用到,是过去因海水作用而形成的阶地地形,受陆上河流的侵蚀和堆积作用,沿岸风的作用形成沙丘,它的特征是海蚀崖,海蚀穴,海蚀阶地和平台。

潮间带,由海滩和潮坪两部分组成,在这一带是海浪活动最积极、作用最强烈的地带。

下部地带又称水下岸坡带,就是过去的海岸,而今已下沉到海水底下的地方,一般从低潮时海水到达的地方算起,到波浪、潮汐没有显著作用的地带。

世界海岸线长约44万公里,中国海岸线长达18000余公里,岛屿岸线14000余公里。

海岸带蕴藏着丰富的生物、矿产、能源、土地等自然资源。

还有众多深邃的港湾,以及贯穿内陆的大小河流。

它不仅是国防的前哨,又是海、陆交通的连接地,是人类经济活动频繁的地带。

这里遍布着工业城市和海港。

海岸具有奇特的、引人入胜的地貌特征,可辟为旅游基地。

在海岸及其邻近地带居住着世界人口的2/3,由此给海岸、河口的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海啸、飓风和台风侵袭海岸和海滩,对沿海的工业、农业造成危害。

组成部分在垂直于岸线的海岸横剖面上,海岸有下列组成部分:①海岸(狭义)。

紧邻海滨,在海滨向陆一侧,包括海崖、上升阶地、海滨陆侧的低平地带、沙丘或稳定的植被地带。

②海滨。

也称海滩。

从低潮线向上直至地形上显著变化的地方(如海崖、沙丘等),包括后滨和前滨。

有人认为海滩尚应包含与海滩发育过程密切相关的水下部分。

后滨指由海崖、沙丘向海延伸到前滨的后缘,其上发育暴风浪所形成的滩肩,有高度不大的陡坎或陡坡。

滩肩向海一侧的边界为海滩坡度突变处,称肩顶或滩肩外缘。

江苏省扬州市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探索海洋奥秘 1.3 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教案 鲁教版选修2

江苏省扬州市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探索海洋奥秘 1.3 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教案 鲁教版选修2

第一单元探索海洋奥秘第三节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课程标准要求】【设计思路】运用地图及景观图片,概述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列举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运用资料,说明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知识构建】课程标准关于本课的“标准”是“运用地图及景观图片,概述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其具体要求应该包括通过地图及景观图片认识不同海岸类型与主要特点,依据不同海岸的特点列举开发的方式;海平面上升对海岸带产生的影响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分析海平面上升原因及应对措施。

从教材的知识内容看,各个版本教材对本“标准”的阐释既基于其基本要求,又各有不同的理解与拓展,因此不同版本教材在文字表述、案例选用、图表设计等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这种差异是很正常的现象,我们应该以求同存异的心理品质,淡化差异。

【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及景观图片,概述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2.举例说出不同海岸带利用方式3.运用资料,说明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依据课程标准,可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海岸带类型及其利用”。

2.教学难点理解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的影响。

【课前准备】课前做好学习小组的组建与分工工作。

建议每个小组以4-6人为宜,每个小组成员在教室中的座位邻近,可以随时集中起来围坐在一起。

每个小组确定1名小组长,1名记录员,1名发言人,1名纪检员。

提前为每个小组打印好“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2所示),以便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记录学习情况。

表1 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课堂活动设计】探究活动1:阅读景观图和课本填写表格[内容解析]1.基岩海岸、砂质海岸和淤泥质海岸的区别 海岸类型组成特点利用基岩海岸岩石地势险峻、坡陡水深,海岸线曲折,多海蚀地貌建设港口、旅游开发砂质海岸砾石、沙子多沙堤、沙坝、沙丘,海滩宽阔平坦海滨浴场 淤泥质海岸 淤泥海岸带宽度大、坡度小、海岸线平直滩涂养殖2.生物海岸 海岸类型 分布组成作用红树林海岸热带、亚热带较低纬度的海岸低洼地带红树林和泥沼抵御风浪,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湿地珊瑚礁海岸 热带浅海 珊瑚虫的遗骸和分泌物 抵御海浪,保护海岸探究活动2: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研讨海岸带及其利用。

2016-2017学年高二鲁教版地理选修二海洋地理 1.3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原创教案

2016-2017学年高二鲁教版地理选修二海洋地理 1.3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原创教案

第一单元《探索海洋奥秘》第三节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陈军【设计思路】运用地图及景观图片,概述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列举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运用资料,说明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知识构建】课程标准关于本课的“标准”是“运用地图及景观图片,概述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其具体要求应该包括通过地图及景观图片认识不同海岸类型与主要特点,依据不同海岸的特点列举开发的方式;海平面上升对海岸带产生的影响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分析海平面上升原因及应对措施。

从教材的知识内容看,各个版本教材对本“标准”的阐释既基于其基本要求,又各有不同的理解与拓展,因此不同版本教材在文字表述、案例选用、图表设计等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这种差异是很正常的现象,我们应该以求同存异的心理品质,淡化差异。

【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及景观图片,概述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2.举例说出不同海岸带利用方式3.运用资料,说明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依据课程标准,可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海岸带类型及其利用”。

2.教学难点理解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的影响。

【课前准备】课前做好学习小组的组建与分工工作。

建议每个小组以4-6人为宜,每个小组成员在教室中的座位邻近,可以随时集中起来围坐在一起。

每个小组确定1名小组长,1名记录员,1名发言人,1名纪检员。

提前为每个小组打印好“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2所示),以便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记录学习情况。

姓名在小组中的职责发言次数个人观点×××【课堂活动设计】第一部分:新课导入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学情诊断调查:展示不同海岸的景观图,观察他们的不同之处?学生回答。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目标展示投影学习目标,要求说出关键词。

①朗读学习目标;②迅速说出关键词明确目标,提高学生的有意注意。

江苏扬州市高中地理第一单元探索海洋奥秘12海水性质与海水运动1鲁教版2!

江苏扬州市高中地理第一单元探索海洋奥秘12海水性质与海水运动1鲁教版2!

第一单元探索海洋奥秘第二节海海水性质与海水运动【课程标准要求】【设计思路】运用相关图表分析说海水热量的收支情况,分析海水温度的时空分布规律,结合世界海洋水温分布图,说明影响海水温度的主要因素。

理解盐度的概念和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图表资料分析海水盐度在全球或局部海域的分布特点。

【知识构建】课程标准关于本课的“标准”是“运用图表等资料,归纳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其具体要求应该包括通过海水热量的收支情况,分析海水温度的时空分布规律,结合世界海洋水温分布图,说明影响海水温度的主要因素。

理解盐度的概念和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图表资料分析海水盐度在全球或局部海域的分布特点。

【教学目标】1、通过海水热量的收支情况,分析海水温度的时空分布规律,结合世界海洋水温分布图,说明影响海水温度的主要因素。

2、理解盐度的概念和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图表资料分析海水盐度在全球或局部海域的分布特点。

【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依据课程标准,可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2.教学难点通过海水热量的收支情况,分析海水温度的时空分布规律,结合世界海洋水温分布图,说明影响海水温度的主要因素。

理解盐度的概念和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图表资料分析海水盐度在全球或局部海域的分布特点。

【课前准备】课前做好学习小组的组建与分工工作。

建议每个小组以4-6人为宜,每个小组成员在教室中的座位邻近,可以随时集中起来围坐在一起。

每个小组确定1名小组长,1名记录员,1名发言人,1名纪检员。

提前为每个小组打印好“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2所示),以便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记录学习情况。

表1 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课堂活动设计】探究活动1:阅读《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图》和课本《海洋表层温度随纬度的变化图》填写表格[内容解析]1.海水热量的收入和支出:收入主要是太阳辐射,支出主要是海水的蒸发。

收支基本平衡,但不同季节,各个海区收支并不平衡,低纬度海区收入大于支出,中高纬度海区支出大于收入。

江苏省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鲁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 1.3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课件

江苏省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鲁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 1.3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课件

海滨 浴场
如海南岛的 亚龙湾、广 西北海的银 滩等
11
课堂评估
不同类型的海岸
知识点总结
淤泥质海 岸
淤泥
红树
生 物
林海 岸


珊瑚 礁海

红树林植物 与泥沼
珊瑚虫 的遗骸 和分泌物
宽度大, 坡度小、 海岸线平

平原河流携 带颗粒较细 物质的堆积
作用
生物堆积作 用
滩涂养 广泛分布于 殖 江苏、山东、 河北等地
10
课堂评估
不同类型的海岸
知识点总结
海岸 类型
主要 组成 物质
地貌地 形特点
形成原因
利用 方式
在我国分布 的典型地区
基岩 海岸
坚硬 的岩 石
岬湾相 间,海 岸线曲 折
海浪侵蚀和 岩石崩塌作 用
港湾 旅游
广泛分布于 浙江、福建、 台湾、山东、 辽宁等地
砂质 海岸
砾石 和沙 子
向海洋 缓缓倾 斜
河流的堆积 作用和海水 的冲刷与搬 运作用
第一单元 探索海洋奥秘 第三节 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
陈军
自我诊断
展示学生完成的课前准备部分的情况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及景观图片,概述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2.列举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3.运用资料,说明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 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一、海岸的基本类型与开发利用
探究活动1:阅读海岸景观图,分析不同海岸的特点与利用?
读图思考: 1. 阅 读 不 同 海 岸 的 景 观图,说出不同海岸 的特点与开发利用的 方式?
4
一、海岸的基本类型与开发利用
海岸带开发利用方式比较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探索海洋奥秘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素材鲁教版选修2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探索海洋奥秘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素材鲁教版选修2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探索海洋奥秘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素材鲁教版选修21.3 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相关素材海岸概述陆地和陆地相互接触和相互作用的地带。

包括遭受波浪为主的海水动力作用的宽广范围,即从波浪所能作用到的深度〔波浪基面〕,向陆延至暴风浪所能到达的地带。

它的宽度可从几十米到几十公里,普通可分为上部地带,中部地带〔潮间带〕和下部地带三个局部,上部地带,又称为陆上岸带,普通风浪和潮汐都不能够作用到,是过去因海水作用而构成的阶地地形,受陆上河流的腐蚀和堆积作用,沿岸风的作用构成沙丘,它的特征是海蚀崖,海蚀穴,海蚀阶地战争台。

潮间带,由海滩和潮坪两局部组成,在这一带是海浪活动最积极、作用最剧烈的地带。

下部地带又称水下岸坡带,就是过去的海岸,而今已下沉到海水底下的中央,普通从高潮时海水抵达的中央算起,到波浪、潮汐没有清楚作用的地带。

世界海岸线长约44万公里,中国海岸线长达18000余公里,岛屿岸线14000余公里。

海岸带蕴藏着丰厚的生物、矿产、动力、土地等自然资源。

还有众多深邃的港湾,以及贯串内陆的大小河流。

它不只是国防的前哨,又是海、陆交通的衔接地,是人类经济活动频繁的地带。

这里普及着工业城市和海港。

海岸具有奇特的、引人入胜的地貌特征,可辟为旅游基地。

在海岸及其临近地带寓居着世界人口的2/3,由此给海岸、河口的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带来不同水平的影响。

海啸、飓风和台风侵袭海岸和海滩,对沿海的工业、农业形成危害。

组成局部在垂直于岸线的海岸横剖面上,海岸有以下组成局部:①海岸〔狭义〕。

紧邻海滨,在海滨向陆一侧,包括海崖、上升阶地、海滨陆侧的低平地带、沙丘或动摇的植被地带。

②海滨。

也称海滩。

从高潮线向上直至地形上清楚变化的中央〔如海崖、沙丘等〕,包括后滨和前滨。

有人以为海滩尚应包括与海滩发育进程亲密相关的水下局部。

后滨指由海崖、沙丘向海延伸到前滨的后缘,其上发育暴风浪所构成的滩肩,有高度不大的陡坎或陡坡。

滩肩向海一侧的边界为海滩坡度突变处,称肩顶或滩肩外缘。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探索海洋奥秘1.3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素材鲁教版选修2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探索海洋奥秘1.3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素材鲁教版选修2

第一单元探索海洋奥秘1.3 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相关素材海岸概述海洋和陆地相互接触和相互作用的地带。

包括遭受波浪为主的海水动力作用的广阔范围,即从波浪所能作用到的深度(波浪基面),向陆延至暴风浪所能达到的地带。

它的宽度可从几十米到几十公里,一般可分为上部地带,中部地带(潮间带)和下部地带三个部分,上部地带,又称为陆上岸带,一般风浪和潮汐都不可能作用到,是过去因海水作用而形成的阶地地形,受陆上河流的侵蚀和堆积作用,沿岸风的作用形成沙丘,它的特征是海蚀崖,海蚀穴,海蚀阶地和平台。

潮间带,由海滩和潮坪两部分组成,在这一带是海浪活动最积极、作用最强烈的地带。

下部地带又称水下岸坡带,就是过去的海岸,而今已下沉到海水底下的地方,一般从低潮时海水到达的地方算起,到波浪、潮汐没有显著作用的地带。

世界海岸线长约44万公里,中国海岸线长达18000余公里,岛屿岸线14000余公里。

海岸带蕴藏着丰富的生物、矿产、能源、土地等自然资源。

还有众多深邃的港湾,以及贯穿内陆的大小河流。

它不仅是国防的前哨,又是海、陆交通的连接地,是人类经济活动频繁的地带。

这里遍布着工业城市和海港。

海岸具有奇特的、引人入胜的地貌特征,可辟为旅游基地。

在海岸及其邻近地带居住着世界人口的2/3,由此给海岸、河口的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海啸、飓风和台风侵袭海岸和海滩,对沿海的工业、农业造成危害。

组成部分在垂直于岸线的海岸横剖面上,海岸有下列组成部分: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探索海洋奥秘
第三节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
【课程标准要求】
【设计思路】
运用地图及景观图片,概述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列举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运用资料,说明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知识构建】
课程标准关于本课的“标准”是“运用地图及景观图片,概述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其具体要求应该包括通过地图及景观图片认识不同海岸类型与主要特点,依据不同海岸的特点列举开发的方式;海平面上升对海岸带产生的影响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分析海平面上升原因及应对措施。

从教材的知识内容看,各个版本教材对本“标准”的阐释既基于其基本要求,又各有不同的理解与拓展,因此不同版本教材在文字表述、案例选用、图表设计等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这种差异是很正常的现象,我们应该以求同存异的心理品质,淡化差异。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及景观图片,概述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2.举例说出不同海岸带利用方式
3.运用资料,说明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依据课程标准,可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海岸带类型及其利用”。

2.教学难点
理解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的影响。

【课前准备】
课前做好学习小组的组建与分工工作。

建议每个小组以4-6人为宜,每个小组成员在教室中的座位邻近,可以随时集中起来围坐在一起。

每个小组确定1名小组长,1名记录员,1名发言人,1名纪检员。

提前为每个小组打印好“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2所示),以便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记录学习情况。

表1 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
【课堂活动设计】
探究活动1:阅读景观图和课本填写表格
[内容解析]
1.基岩海岸、砂质海岸和淤泥质海岸的区别
2.生物海岸
探究活动2: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研讨海岸带及其利用。

案例分析1: 多媒体展示上海港的位置和码头、经济腹地图片以及数据资料,思考:
上海港的自然地理位置和建港的有利条件如何?与上海相连的铁路有哪些?上海的周边地区以及上海港的经济腹地对上海港发展所起的作用。

上海市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如何?上海港建设中会遇到哪些不利条件?
[内容解析]
港口的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水域条件(航行条件、停泊条件)(良好的水域:水深、水面宽阔、风浪小),陆域条件(筑港条件、腹地条件)(良好的陆域:地形平坦开阔);
经济腹地广阔,经济发达;以城市为依托。

自然因素决定点的位置;经济腹地影响点的兴衰;城市促进点的发展。

案例分析2:多媒体播放地中海、印度尼西亚巴厘岛海滨风光短片、海南岛的景色,思考:
探究活动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研讨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的影响。

1.结合有关知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说出图中海峡东、西海岸主要的海岸类型,并
说明判断理由。

(2)说明海峡西岸的海岸带开发利用方式及有利条件。

解题指导:考察考生对基本地理知识掌握情况,以及运用
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答案:参考答案:(1)西岸:基岩海岸海岸线曲折
东岸:砂质(沙砾质)海岸和淤泥质海岸海岸线平
直。

(2)港口建设多优良港湾;滩涂养殖滩涂面积较大;
滨海旅游海岛(海岸)景色独特、气候宜人;滩涂晒盐
气温高、晴天多;海岸带综合开发人口、城镇密集,交通便利,经济发达。

2、读下列图文资料,结合已掌握的地理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苏北滨黄海地带有贝壳砂堤存在,
当地居民称为“地骨”。

由生活在潮间带的贝类
死亡后在海岸线相对稳定时形成的。

其地势高亢,
海拔3-5米,蜿蜒起伏。

其中以西冈规模最大,
北起云梯关、阜宁羊寨,经龙冈、大冈延伸至
东台境内,甚至向南延至长江南岸。

材料二:右图苏北西冈贝壳沙堤示意图
(1)下列地质作用与贝壳沙堤的形成有关的是
A.风化作用
B.流水搬运
C.风力堆积 D流水侵蚀
(2)简述图中集镇分布特点,从自然环境角度分析其形成的区位因素。

(3)贝壳砂堤是当时海平面(填上升或下降)的象征,简述全球海平面上升对江苏沿海的危害及对策?
2.参考答案:(1)B (2分)(2)沿贝壳沙堤分布(1分)贝壳堤地势较两侧高,受洪水威胁小(2分)(3)下降(1分)危害:淹没低地;侵蚀海岸;地下水水质恶化,土壤盐碱化;台风、风暴潮等海洋灾害加剧。

(共2分,写出二点即可)对策:加固和提高海岸防护堤坝的设计标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加强沿海防护林建设;避其锋芒而后撤,放弃现有沿海地区。

(共2分,写出二点即可)
【重点图像】
1、认识主要的海岸类型
基岩海岸砂质海岸
淤泥质海岸生物海岸(红树林)
2、海平面上升的危害
【拓展知识】
海岸卫士——红树林
红树林指生长在热带和部分亚热带海滨潮间带,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科植物为代表的常绿灌木或小乔木组成的森林植被,属常绿阔叶林。

由于海水环境条件特殊,红树林植物具有特殊的生理特征。

为了防止海浪冲击,红树林植物的主干一般不无限增长,而从枝干上长出多数支持根,扎入泥滩里以保持植株的稳定。

与此同时,从根部长出许多指状的呼吸根露出于海滩地面,在退潮时甚至潮水淹没时用以通气。

另外,它还是一种稀有的木本胎生植物,种子可以在树上的果实中萌芽长成小苗,然后再脱离母株,坠落于淤泥中发育生长。

红树林中的树种以红树科为主,如红树属、木榄属、秋茄树属、角果木属。

此外,还有使君子科的锥果木和榄李属、紫金牛科的桐花树、海桑科的海桑属、马鞭草科的白骨壤、楝科的木果楝属、茜草科的瓶花木和大戟科的海漆等。

我国红树林主要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和港澳台的沿海滩涂。

浙江省南部沿海也有人工栽培的红树林,纬度位置最北的一片红树林在温州乐清。

广东、广西、海南位列中国拥有红树林数量的前三名,共21389公顷,占了中国红树林面积的94.4%。

广东雷州半岛、广西北部湾和海南东海岸,是中国红树林最集中分布的区域,占中国红树林总面积的81%。

目前,我国的红树林中,93%为天然起源的红树林,7%为人工林。

一、生态功能
红树林能经受大风大浪等各种恶劣自然环境和气候,具有抵御风浪、保护海岸、降解污染、净化海水、促淤造陆和和调节气候等功能,素有“海岸卫士、造陆先锋和海水淡化器”的美誉。

在抗风消浪方面,大面积的红树林,能让海啸、大浪、台风的能量减少70%左右,对保护海岸线和沿海土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红树林密集而发达的支柱根,自树干的基部长出,牢牢扎入淤泥中形成稳固的支架,使红树林可以在海浪的冲击下屹立不动。

红树林的支柱根不仅支持着植物本身,也保护了海岸免受风浪的侵蚀。

高大茂密的枝体宛如一道道天然屏障,有效抵御风浪袭击。

实验表明,50米宽的红树林带,可使1米高的波浪减至0.3米以下;红树林对潮水流动的阻碍,使林内水流速度仅为潮水沟流速的1/10;面对海风和巨浪,红树林能够以柔克刚,成为海堤和城市的“保护神”。

据调查,出现海啸时,凡是有红树林的地方,建筑物几乎没有遭到大的破坏,人员也很少伤亡。

1958年8月23日,福建厦门曾遭受一次历史上罕见的强台风袭击,12级台风由正面向厦门沿海登陆,随之产生的强大而凶猛的风暴潮,几乎吞没了整个沿海地区,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

但在离厦门不远的龙海县角尾乡海滩上,因生长着高大茂密的红树林,结果该地区的堤岸安然无恙,农田村舍损失甚微。

此外,红树林又厚又硬的叶子能减少水分蒸发,叶片上还有许多排盐腺,以排除海水中的盐分。

在降解污染、净化海水方面,主要包括促进水体中悬浮物的沉降,利用其丰富的底栖生物对有机物的吸附和降解,以及其植株和底泥对重金属和营养盐的富集和吸收,降低海水富营养化程度,防止赤潮发生。

在促淤造陆方面,红树林在海滩上形成了一道绿篱,对水流具有滞缓作用,促进了淤泥的沉积,而密集的支柱根,加速了淤泥的沉积作用。

随着红树群落向外缘发展,陆地面积也逐渐扩大;在大气环境方面,红树林可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对改善滨海地区小气候和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红树林是鸟类的天堂,红树林树种是招鸟树种,由其创造的湿地生存环境是留鸟及候鸟的优良繁殖和栖息场所,在我国红树林中生活的鸟类共201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种、二级保护鸟类22种。

【教学反思】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