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讲解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玻尔的氢原子理论 (提高)

合集下载

原子物理学总复习

原子物理学总复习
原子物理学总复习
段正路
2014年
1
第一章 原子的基本状况
重点: 1,原子的核式结构 2,α粒子散射实验的意义
2
1、卢瑟福的原子核式模型
原子中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中央一 个很小的体积内,称为原子核。原子中的电子在核的周围 绕核运动。
2. α粒子的散射实验:
α粒子被静止核的库仑场散射的角度θ由下式决定
• Z:质子数 • A: 质量数
C4 0
20
a
原子核的角动量
P 核 LnSnLpSp
P核 I(I1)h
原子核的磁矩
I g
I(I1) he 2M
38
原子核的统计性:A为奇数的原子核属于费米子;A为偶 数的原子核属于玻色子。
原子核的结合能
E [Z m p (A Z )m n m 核 ]C 2 或 E [Z m H (A Z )m n m 原 子 ]C 2
r rr 总角动量 JLS JLS,LS 1 ,......,LS
L LS耦合下的原子态符号表示:
2S 1
s=0,单重态
J s=1,三重态
能级排布规则
洪特定则 朗德间隔定则
17
j-j 耦合
rjrj21 rrll12srsr12 rr r Jj1j2
j1 l1 s 1 ,l1 s 1 1 ,....,l1 s 1 j2 l2 s 2 ,l2 s 2 1 ,....,l2 s 2 Jj1j2,j1j2 1 ,....,j1j2
% 1R (m 12n 1 2)Tm Tn
R — 里德堡常数;T(m) —光谱项。
光谱线系 m = 1,n = 2、3、4…,赖曼系(紫外) m = 2,n = 3、4、5…,巴尔末系(可见光) m = 3,n = 4、5、6…,帕邢系(红外) m = 4,n = 5、6、7…,布喇开系(远红外)

原子与原子核——知识介绍

原子与原子核——知识介绍

原子和原子核 ——知识介绍一.原子结构(一)原子的核式结构人们认识原子有复杂结构是从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开始的。

汤姆生通过研究对阴极射线的分析发现了电子,从而知道,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为了保持原子的电中性,除了带负电的电子外,还必须有等量的正电荷。

因此汤姆生提出了“葡萄干面包”模型:正电荷部分连续分布于整个原子,电子镶在其中。

1909年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以α粒子轰击重金属箔发现:大多数α粒子穿过薄膜后的散射角很小,但还有八千分之一的α粒子,散射角超过了900,有些甚至被弹回来,散射角几乎达到1800。

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称为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高速旋转。

从α粒子散射实验的数据可以估计出原子核的大小约为10-15——10-14米,原子半径大约为10-10米。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较好的解释了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也说明了汤姆生的“葡萄干面包”模型是错误的。

(二)玻尔的氢原子理论1.1.巴耳末公式1885年,瑞士物理学家巴耳末首先发现氢原子光谱中可见光区的四条谱线的波长,可用一经验公式来表示:)121(122n R -=λ n =3,4,5……式中λ为波长,R =×10 7米-1称为里德伯恒量,上式称为巴耳末公式。

2.2.里德伯公式1889年,里德伯发现氢原子光谱德所有谱线波长可用一个普通的经验公式表示出来:)11(122n m R -=λ式中n=m+1,m+2,m+3……,上式称为里德伯公式。

对于每一个m ,上式可构成一个光谱系: m=1,n=2,3,4……赖曼系(紫外区)m=2,n=3,4,5……巴尔末系(可见光区)m=3,n=4,5,6……帕邢系(红外区)m=4,n=5,6,7……布喇开系(远红外区)3.3.玻尔的氢原子理论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能成功地解释α粒子散射实验,但无法解释原子的稳定性和原子光谱是明线光谱等问题。

原子物理 知识要点

原子物理  知识要点

原子物理 知识要点第一节 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 1、阴极射线 2、汤姆孙的研究3. 汤姆生发现电子,根据原子呈电中性,提出了原子的葡萄干布丁模型。

第二节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1、粒子散射实验原理、装置 (1)粒子散射实验原理:(2)粒子散射实验装置 主要由放射源、金箔、荧光屏、望远镜几部分组成。

(3)实验的观察结果 入射的粒子分为三部分。

大部分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少数发生了较大偏转,极少数发生大角度偏转。

2、原子的核式结构的提出三个问题:用汤姆生的葡萄干布丁模型能否解释粒子大角度散射?(1)粒子出现大角度散射有没有可能是与电子碰撞后造成的?(2)按照葡萄干布丁模型,粒子在原子附近或穿越原子内部后有没有可能发生大角度偏转?小结:实验中发现极少数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甚至反弹回来,表明这些粒子在原子中某个地方受到了质量、电量均比它本身大得多的物体的作用,可见原子中的正电荷、质量应都集中在一个中心上。

①绝大多数粒子不偏移→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

②少数粒子发生较大偏转→原子内部有“核”存在。

③极少数粒子被弹回 表明:作用力很大;质量很大;电量集中。

3、原子核的电荷与大小4.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第三节 波尔的原子模型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学说与经典电磁理论的矛盾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在1913年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结构假说。

1、玻尔的原子理论(1)能级(定态)假设: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状态中原子是稳定的,电子虽然绕核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

这些状态叫定态。

(本假设是针对原子稳定性提出的)(2)跃迁假设:原子从一种定态(设能量为En )跃迁到另一种定态(设能量为E m )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种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h 为普朗克恒量)(本假设针对线状谱提出)(3)轨道量子化假设: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跟电子沿不同的圆形轨道绕核运动相对应。

原子的定态是不连续的,因此电子的可能轨道的分布也是不连续的。

玻尔的氢原子理论

玻尔的氢原子理论

玻尔的氢原子理论
为此,J.汤姆孙在1904年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枣糕式模型.该模型认 为,原子可以看作一个球体,原子的正电荷和质量均匀分布在球内, 电子则一颗一颗地镶嵌其中.1909年,J.汤姆孙的学生卢瑟福为了验证 原子结构的枣糕式模型,完成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实验发现α粒 子在轰击金箔时,绝大多数α粒子都穿透金箔,方向也几乎不变,但 是大约有1/8 000的α粒子会发生大角度偏转,即被反弹回来.这样的 实验结果是枣糕式模型根本无法解释的,因为如果说金箔中的金原子 都是枣糕式的结构,那么整个金箔上各点的性质应该近乎均匀,α粒 子轰击上去,要么全部透射过去,要么全部反弹回来,而不可能是一 些穿透过去,一些反弹回来.
玻尔的氢原子理论
二、 原子结构模型
1897年,J.汤姆孙发现了电子.在此之前,原 子被认为是物质结构的最小单元,是不可分的,可 是电子的发现却表明原子中包含带负电的电子.那 么,原子中必然还有带正电的部分,这就说明原子 是可分的,是有内部结构的.执着的科学家就会继 续追问:原子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的?简洁的里德 伯光谱公式是不是氢原子内部结构的外在表现?
玻尔的氢原子理论
三、 玻尔的三点基本假设
为了解决原子结构有核模型的稳定性和氢原子光谱的分 立性问题,玻尔提出以下三个假设:
(1)定态假设.原子中的电子绕着原子核做圆周运动, 但是只能沿着一系列特定的轨道运动,而不能够任意转动, 当电子在这些轨道运动时,不向外辐射电磁波,原子系统处 于稳定状态,具有一定的能量.不同的轨道,具有不同的能 量,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记为E1、E2、E3等.
玻尔的氢原子理论
可是这个模型却遭到很多物理学家的质疑.因为按照当时的物 理理论(包括经典力学、经典电磁理论及热力学统计物理),这 样一个模型是根本不可能的,原因有以下两个:

波尔的氢原子理论

波尔的氢原子理论
5
2 卢瑟福的核式模型
卢瑟福1871年8月13日出生在 新西兰,1894年大学毕业,1895年 到 英 国 剑 桥 大 学 学 习 , 成 为 J.J. 汤 姆孙的研究生。1908年卢瑟福荣获 诺贝尔化学奖,同年在曼切斯特大 学任教,继续指导他的学生进行 粒子散射的实验研究。
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验证了核式模型。
19-1 波尔的氢原子理论
量子物理起源于对原子物理的研究,人们从高能粒子的 散射实验和原子光谱中获得原子内部信息。
3
4
一 玻尔理论的实验基础
1 汤姆逊葡萄干面包模型
1903年,汤姆孙提出原子结构模 型:原子里面带正电的部分均匀地 分布在整个原子球体中,而带负电 的电子镶嵌在带正电的球体之中。 带正电的球体与带负电的电子二者 电量相等,故原子不显电性。
5 6 普芳德(Pfund)系
区域 紫外 可见 可见 红外 红外
此后又发现碱金属也有类似的规律。
日期 1906年 1880年 1908年 1922年 1924年
3 里兹并合原理
~ T(m α) T(n β)
R
光谱项 : T(m) (m )2
R
T (n) (n )2 10
三 经典电磁理论遇到的困难
6
粒子散射
4 2
H
e
,
q 2e, 原子量为4,m 7500me
粒子束射向金箔:
-
(1) 多数 0
+
(2)少数 较大
1 / 8000被反射,
(3)极少数 ,反弹
大部分透过。
7
1911年,卢瑟福提出原子的 “有核结构模型”
原子的核式模型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构成,原子核带正电荷,占据 整个原子的极小一部分空间, 而电子带负电,绕着原子核转 动,如同行星绕太阳转动一样。

高考物理一轮总复习考点大全:第十六章核心考点:原子结构

高考物理一轮总复习考点大全:第十六章核心考点:原子结构

2、汤姆生原子模型

原子是一个球体,正 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 球内,而电子却像枣 子那样镶嵌在原子里 面,这个模型能解释 一些实验事实,但无 法解释α粒子散射实 验。
二、原子的核式结构
1、α粒子散射实验

1909年至1911年卢瑟福和他 的合作者用α粒子轰击金箔做 了α粒子散射实验,发现绝大 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 来的方向前进,少数α粒子发 生了较大的偏转,并有极少数 的α粒子偏转角超过了90°, 有些甚至被弹回,偏转角几乎 达到180°。
3、玻尔的原子理论对氢光谱的解释

按照玻尔理论,原子从较高能级E2跃迁到较低能级E1时, 辐射出的光子能量为
h E2 E1

因此氢原子的电子从能量较高的第n条轨道跃迁到能量较 低的第2条轨道时辐射光子的频率

En E2 h 由此计算出来的频率与实验测出的氢原子的特征谱线的 频率完全一致。


玻尔理论在解释氢原子光谱上获得了成功,但用来解释 比较复杂的原子的光谱时却碰到了很大的困难。理论推 导出来的结论与实验事实出入很大。玻尔理论的成功之 处在于它引入了量子观念,失败之处在于它保留了过多 的经典物理理论。 20世纪20年代,建立了量子力学。量子力学是一种彻底 的量子理论,它不但成功解释了玻尔理论能解释的现象, 而且能够解释大量的玻尔理论所不能解释的现象。
第十六讲 原子结构
【知识要点】


一、电子的发现 二、原子的核式结构 三、玻尔的原子模型
一、电子的发现
1、汤姆生对阴极射线进行 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 1897年,他确认阴极射线 是带负电的粒子。


汤姆生测得的阴极射线粒子的荷质比,大约是当时已知 的氢离子的核质比的二千倍。后来他又测得阴极射线粒 子的电荷与氢离子的电荷大小基本上相同。因此得出结 论,阴极射线粒子的质量比氢离子的质量小得多。后来 人们逐渐把这种粒子叫做电子。 后来科学家精确的测量出电子的电量库仑,质量千克。 汤姆生发现电子,是物理学史上的重要事件。由于电子 的发现,人们认识到原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原 子本身也有结构。

氢原子模型及玻尔氢原子理论

氢原子模型及玻尔氢原子理论
常数 B 364
B
n
n2 2-
.56 nm
2
2
(n 3,4,5,6 )
当 n=3,4,5,6,为四条可见光谱线H、H、H、H
当n=7,8,9,10,为 H
H H H H
四条紫外部分谱线。
n 3 4 5
氢原子巴尔末线系
656 .3 486 .3
364 .56nm
6
第6页/共23页
1896年里德伯用波数 ~ 1 来表示谱线,
波数:单位长度中所包含的波形数目。
~
1
1 B
n2 -4 n2
4 B
1
2
2
-
1 n2
B
n2 n2 - 22

RH
4 B
里德伯常数
RH 1.097373 107 m-1
巴尔末公式
~
RH
1 22
-
1 n2
n 3,4,5,
氢原子光谱的其它谱线,也先后被发现,一个在
紫外线,由莱曼发现,还有三个在红外区,分别由 帕邢、布喇开、普丰特发现。
4
第4页/共23页
二、光谱
光谱是电磁辐射(不论是在可见光区域还是在不可见 光区域)的波长成分和强度分布的记录。有时只是波 长成分的记录。
光谱可分为三类:线状光谱,带状光谱,连续光 谱。连续光谱是固体加热时发出的,带状光谱是分 子所发出的,而线状光谱是原子所发出的。
每一种元素都有它自己特有的光谱线,原子谱线
位置上作简谐振动,观察到的原子所发光谱的各种频 率就相当于这些振动的频率。
这种模型的特点:特别稳定。
1
第1页/共23页
后来卢瑟福和他的学生所
作的粒子散射实验否定了汤

17.2 玻尔的氢原子模型

17.2 玻尔的氢原子模型
第17章 量子物理基础
5
大学物 理学
17.2玻尔的氢原子模型
v
行星模型


1 原子能量及频率
e2 v2 Fn F 2 m 4 0 r r 1 e2 Ek 4 0 2r 1
F
e
e2 1 e2 E p EP 4 0 r 4 0 r 1 e2 E Ek EP 4 0 2r v e 1 2r 2 4 0 m r2 1
第17章 量子物理基础
2
大学物 理学
1 1 n 3,4,5 R 2 2 (1)巴尔末线系(可见光): 2 n 1 1 (2)赖曼线系(紫外区): R 2 2 n 2,3,4, 1 n 1 1 (3)帕邢线系(红外区): R 2 2 3 n
(1)极限波长
n , min B 3645 .98A0
(2)频率
1 1 Rc 2 2 2 n c
R 1.09710107 m1
H H
H H
min
---里德伯常量
1 1 R 2 2 (3)波数: 2 n 波数:单位长度上所含完整波的数目 1
hc

2.86ev 1ev 1.6010
量子物理基础

19
J

第17章
20
大学物 理学
17.2玻尔的氢原子模型
(2)En→Ek,n=?,k=?
巴尔末线系 k 2
E1 13.6 Ek 2 3.4eV 2 k 2 E1 En 2 Ek h n
n E1 5 E k h
8
大学物 理学
17.2玻尔的氢原子模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总复习: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玻尔的氢原子理论编稿:xx 审稿:xx【考纲要求】1、知道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学说及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2、知道玻尔理论的要点及氢原子光谱、氢原子能级结构、能级公式3、会进行简单的原子跃迁方面的计算【知识网络】【考点梳理】考点一、原子的核式结构要点诠释:1、α粒子散射实验(1)为什么用α粒子的散射现象可以研究原子的结构:原子的结构非常紧密,一般的方 法无法探测它。

α粒子是从放射性物质(如铀和镭)中发射出来的高速运动的粒子,带 有两个单位的正电荷,质量为氢原子质量的4倍、电子质量的7300倍。

(2)实验装置:放射源、金箔、荧光屏、放大镜和转动圆盘组成。

荧光屏、放大镜能围 绕金箔在圆周上转动,从而观察到穿过金箔偏转角度不同的α粒子。

(3)实验现象:大部分α粒子穿过金属箔沿直线运动;只有极少数α粒子明显地受到 排斥力作用而发生大角度散射。

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能沿原来方向前进,少数α 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偏转角超过了90°,有的甚至被弹回,偏转 角几乎达到180°。

(4)实验分析:①电子不可能使α粒子大角度散射;②汤姆孙原子结构与实验现象不符; ③少数α粒子大角度偏转,甚至反弹,说明受到大质量大电量物质的作用。

④绝大多数 α粒子基本没有受到力的作用,说明原子中绝大部分是空的。

记住原子和原子核尺度:原子1010-m ,原子核1510-m2、原子的核式结构卢瑟福对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于1911年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做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所有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里绕着核旋转。

原子核所带的单位正电荷数等于核外的电子数。

原子的半径大约是1010-m ,原子核的大小约为1510-m ~1410-m 。

【例题】卢瑟福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分析,提出( )A.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B.原子核内有中子存在.C.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D.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解析】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是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方向前进,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的偏转。

α粒子散射实验只发现原子核可以再分,但并不涉及原子核内的结构。

查德威克在用α粒子轰击铍核的实验中发现了中子,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时发现了质子。

【答案】AC考点二、玻尔的氢原子模型要点诠释:1、玻尔的三条假说(1)轨道量子化:原子核外电子的可能轨道是某些分立的数值;(2)能量状态量子化:原子只能处于与轨道量子化对应的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状态中,原子是稳定的,不辐射能量;(3)跃迁假说:原子从一种定态向另一种定态跃迁时,吸收(或辐射)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能量21E h E E ν==-。

2、氢原子能级(1)氢原子在各个能量状态下的能量值,叫做它的能级。

最低的能级状态,即电子在离原子核最近的轨道上运动的状态叫做基态,处于基态的原子最稳定,其他能级叫激发态。

(2)氢原子各定态的能量值,为电子绕核运动的动能E k 和电势能E p 的代数和。

由12n E E n =和E 1=-13.6 eV 可知,氢原子各定态的能量值均为负值。

因此,不能根据氢原子的能级公式12n E E n=得出氢原子各定态能量与n 2成反比的错误结论。

(3)氢原子的能级图:(4)氢原子核外电子绕核运动的向心力即为原子核所带正电荷对电子的库仑引力。

设氢原子基态轨道半径为r 1,则由库仑定律和向心力公式得22211e v k m r r = 所以 2211113.622k ke E mv eV r === 111127.22p k k E E E e V E =-=-=- 可见,氢原子基态中电子绕核运动的动能值恰等于基态能级的绝对值,而电势能的绝对值恰等于电子动能值的2倍。

该结论对氢原子的任何能级都成立。

3、原子光谱及应用(1)原子光谱:元素在稀薄气体状态下的光谱是分立的线状谱,由一些特定频率的光组成,又叫原子光谱;(2)原子光谱的应用:每种元素的原子光谱都有自己的一组特定谱线,应用光谱分析可以确定物质成分。

(3)原子的跃迁条件:21E h E E ν==-只适用于光子和原子作用而使原子在各定态之间跃迁的情况,对于光子和原子作用而使原子电离,则不受此条件的限制。

如基态氢原子的电离能为13.6 eV ,只要大于或等于13.6 eV 的光子都能被基态的氢原子吸收而发生电离,只不过入射光子的能量越大,原子电离后产生的自由电子的动能越大(至于实物粒子和原子碰撞的情况,由于实物粒子的动能可全部或部分地为原子吸收,所以只要入射粒子的动能大于或等于原子某两定态能量之差,也可以使原子受激发而向较高能级跃迁)。

(4)原子处于激发态是不稳定的,会自发地向基态或其他较低能级跃迁。

由于这种自发跃迁的随机性,一个原子会有多种可能的跃迁。

若是一群原子处于激发态,则各种可能跃迁都会发生,所以我们会同时得到该种原子的全部光谱线。

可以证明第n 能级的氢原子自发跃迁辐射时能发出的光谱线条数2(1)2n n n N C -==。

4、电子云玻尔模型引入了量子化观点,但不完善。

在量子力学中,核外电子并没有确定的轨道,玻尔的电子轨道,只不过是电子出现概率最大的地方。

把电子的概率分布用图象表示时,用小黑点的稠密程度代表概率的大小,其结果如同电子在原子核周围形成云雾,称为“电子云”。

5、对氢原子能级图还需理解以下几点(1)1,2,3,…….叫量子数,所标数值为该能级的能量值。

越往上能级差越小(越密),能量值越大;越往下能级差越大(越稀),能量值越小。

(2)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时要吸收能量(图上:由下向上吸收能量),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要放出能量(图上:由上向下放出能量),也叫辐射能量。

(3)光谱线条数:第n 能级的氢原子自发跃迁辐射时能发出的光谱线条数(1)2n n N -=。

如:处于n=3的激发态的一群氢原子自发跃迁时,产生三条光谱线,如图。

处于n=4的激发态的一群氢原子自发跃迁时,产生六条光谱线。

(4)原子的跃迁条件:21E h E E ν==- 适用于光子和原子作用而使原子在各定态之间跃迁的情况。

如:处于n=1 即基态的氢原子当吸收的能量正好等于13.6-3.4=10.2 eV 时,跃迁到n=2的激发态。

如果用10.6 eV 的光子照射,10.6 eV 大于10.2 eV 则不能跃迁。

如果用10.0 eV 的光子照射,10.0eV 小于10.2 eV 也不能跃迁。

即吸收的能量正好等于两个能级差是,才能发生跃迁。

(5)各能级的能量值也是氢原子在该能级的电离能。

若能量大于氢原子的电离能(13.6eV ),它足以使氢原子电离(使电子脱离核的束缚而成为自由电子),因而不受氢原子能级间跃迁条件的限制。

如果用14eV 的光子照射处于基态的氢原子时,使氢原子电离而发生跃迁。

如果用3.5eV 的光子照射处于n=2能级的氢原子时,也能使氢原子电离而发生跃迁。

(6)用电子去碰撞氢原子:电子是实物粒子,若用电子去碰撞氢原子时,入射电子的动能可全部或部分地被氢原子吸收,所以只要入射电子的动能大于或等于基态和某个激发态的能量之差,也可使氢原子激发。

如:用11eV 的电子碰撞处于基态的氢原子,11eV 大于10.2eV , 也可使氢原子激发。

(7)由21cE h h E E νλ===- 可知,能级差越大,光谱线的频率越高,波长越短。

如图中32→光谱线能级差最小,频率最低,波长最长。

31→光谱线能级差最大,频率最高,波长最短。

(8)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的范围如图。

由图可知:可见光的范围是从高能级到第2个能级之间的光线,但并不是所有的光线,可见光的光子能量在1.62eV 到3.11eV 之间。

32→光谱线能级差为 1.51( 3.4) 1.89eV eV ---=为可见光。

43→光谱线能级差为0.85( 1.51)0.66eV eV ---=为红外线。

3n →(3n >)为红外线。

62→(6213.60.386E eV =-=-)光谱线能级差为0.38( 3.4) 3.02eV eV ---=为可见光。

72→(7213.60.287E eV =-=-)光谱线能级差为0.28( 3.4) 3.12eV eV ---=为红外线。

由此可见:可见光为32→、42→、52→、62→的光线。

21→为紫外线,1n →(1n >)都为紫外线。

【典型例题】类型一、对卢瑟福核式结构的理解及应用例1、卢瑟福和他的助手做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获得了重要发现:(1)关于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证明了质子的存在B. 证明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C. 证明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里D. 证明了原子中的电子只能在某些轨道上运动(2)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现有一个α粒子以72.010/m s ⨯的速度去轰击金箔,若金原子的核电荷数为79.求该α粒子与金原子核间的最近距离。

(已知带电粒子在点电荷电场中的电势能表达式为12q q E k r=,α粒子质量为276.6410kg -⨯) 【思路点拨】(1)根据卢瑟福核式结构理论分析;(2)α粒子散射实验使人们认识到原子的核式结构,从能量转化角度看,当α粒子靠近原子核运动时,α粒子的动能转化为电势能,达到最近距离时,动能全部转化为电势能,可以估算原子核的大小。

【答案】(1)C (2)142.710m -⨯【解析】(1)α粒子散射实验发现了原子核内存在一个集中了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的核,数年后卢瑟福发现核内有质子并预测核内存在中子,所以C 对,AB 错;玻尔发现了电子轨道量子化,D 错。

(2)设α粒子与原子核发生对心碰撞时所能达到的最小距离为d , 根据能量守恒21212q q mv k d= 解得919141222772229.010279(1.610) 2.7106.6410(2.010)kq q d m m mv ---⨯⨯⨯⨯⨯⨯===⨯⨯⨯⨯。

【总结升华】α粒子轰击金箔并不是直接接触原子核,所以只能是近似估算原子核的大小。

举一反三【变式1】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判断出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并由此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

如图所示的平面示意图中,①、②两条实线表示α粒子运动的轨迹,则沿③所示方向射向原子核的α粒子可能的运动轨迹为虚线中的( )A .轨迹aB .轨迹bC .轨迹cD .轨迹d【答案】A【解析】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并由此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正电荷全部集中在原子核内,α粒子带正电,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沿③所示方向射向原子核的α粒子可能的运动轨迹分析:射入方向离原子核较近,应该在快接近原子核时就发生偏转,离原子核越近,偏转越大,显然a 可能,b 是不可能的,c 沿直线运动更不可能,d 过了原子核才偏转,并且偏转方向不对,应为排斥力,故选A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