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热点:高校扩招时代后期
后扩招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危机分析_王文龙

一、中国高校的后扩招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在经历了近12年的大学扩招以后,各种迹象表明,中国高校①的后扩招时代已经悄然来临,虽然,绝大部分地方高校由于财务或规模经济方面的考虑依然存在着强烈的扩招冲动,但外部环境的改变已经使中国高等教育不得不逐步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各地方高校近几年来愈演愈烈的生源争夺战与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招生困难是其初步表现。
客观外部环境的改变使中国高校扩招不得不走近尾声而进入后扩招时代,这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只有清醒认识后扩招时代的必然性,我们才能摆脱扩招思维定势,在尽力化解后扩招带来的各种挑战、充分抓住后扩招产生的大量机遇的基础上,使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后扩招时代的来临首先是计划生育与中国人口转型的必然结果。
中国激进的计划生育政策以及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育观念改变导致的人口转型使人口增长率持续下降,各级学校的生源持续萎缩,最终必然影响到高等教育的生源供给。
据资料显示,全国小学入学人数在1995年达到2532万人的峰值后就开始出现下降,1998年后开始出现持续大幅度下降,2005年,小学入学人数下降至1672万,随后基本稳定在1700万,此时适龄人口总数还不及1994-1996年波峰状态的70%。
(见表1)根据教育年限推断,1998年小学入学人数的大幅下降意味着11年后(7-18岁)高考报名人数开始大幅下降。
而事实上也是如此,2009年中国高考报名人数首次大幅下降,接下来的2010年继续下降,专家预计2011年高考生源还会继续下降。
根据逻辑推理,小学入学人数大幅下降从1998年-2006年共8年,可以推断中国高考人数持续下降也应该有8年(2009-2017),高校的生源危机可能还会继续持续6年。
鉴于中国小学入学率已经达到98.5%,义务教育阶段直升,高中毛入学率已经达到79.2%,考虑到中学后教育分流会进一步加剧,高考报考率提高空间不大,我们可以预测,2017年中国高考学生与最高峰2008年之比也应接近70%。
地方高校扩招后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地方高校扩招后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地方高校扩招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然而,地方高校扩招后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地方高校扩招后人才培养质量下降的问题。
由于地方高校的师资力量有限,扩招后往往会出现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此外,扩招后人数增多,教师与学生的常规比例也会发生变化,导致教师无法充分关注每一位学生,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也会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降。
其次,地方高校扩招后办学规模扩大,管理难度增加的问题。
随着扩招规模的扩大,地方高校的办学规模也会相应增大,管理难度也会相应增加。
如果管理不善,会导致学校内部管理混乱,学习氛围恶化,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此外,地方高校扩招后师资力量不足,师资配备比例下降的问题。
由于地方高校的师资力量有限,扩招后往往会出现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导致师资配备比例下降。
这不仅会影响教学质量,还会导致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下降。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地方高校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首先,地方高校应该加强师资培养工作。
可以通过提高师资资格条件、扩大师资培养规模等方式,增加师资队伍的素质和数量。
2.其次,地方高校应该加强管理制度建设。
可以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考核机制等方式,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3.此外,地方高校还可以通过引进外聘教师、与企业合作培养师资等方式来弥补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总的来说,地方高校扩招后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需要地方高校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应对。
只有通过加强师资培养、完善管理制度、引进外聘教师等措施,才能提高地方高校的办学质量,保证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高考作文名师写作指津:大学“扩招”的利弊得失 (附:题意剖析及怎样成为高手)

高考作文名师写作指津:大学“扩招”的利弊得失(附:题意剖析及怎样成为高手)作文试题:大学“扩招”,一石激起千层浪!或褒之,或贬之,众说纷纭。
请你围绕大学“扩招”的利弊得失,自选角度,自拟文题,自定文体,写一篇话题式作文;字数800以上。
[题意剖析]从1999年开始,大学“扩招”了。
这是国家发展高等教育规模,满足社会日益增长需求的重大改革。
面对改革,各个层次的人有各种各样的想法,由于各人所处的位置不同(如领导与群众、既得利益者与非既得利益者、局中人与局外人等),经济状况有别,视角自然就不一样;更何况,这一改革本身也确有诸如收费过高、办学的硬件与软件滞后、运营过程不规范等不完善之处;而且,几年后还会给社会和个人带来更大的就业压力。
有了这么一番思考后,我们的思路就开阔了,但无论持什么态度,都必须言之成理,使你的观点“合理化”。
[优秀作文]为大学“扩招”叫好考生金萍萍又到一年高考时,大学“扩招”引发的争论再度成为热点。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有各的理,占理不让理。
其实,平心而论,大学“扩招”固然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换一个视角来看一看,它的“利”还是很明显的。
在这不争的事实面前,我要为大学“扩招”叫好!“扩招”使莘莘学子得以进入高等学府深造,能在十年寒窗之后“一举成名天下知”。
曾几何时,大学还是神秘的象牙之塔。
为了圆一个大学梦,多少学子彻夜苦读;为了圆一个大学梦,多少学子寝食难安;为了圆一个大学梦,多少学子如痴如狂。
为了在高考的竞争中不至于从独木桥上挤落万丈深渊,学子们真正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高考’书”。
尽管如此,命运似乎总爱作弄人,由于高等教育规模有限,不少人在十年苦读后依然与高校无缘,梦碎于高考几乎让人悲痛欲绝,饮恨终生。
但是,“扩招”可以将这一切改写。
就凭让泪水变成欢笑这一条,我们也爱它没商量。
“扩招”还可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实现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华民族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传统美德。
申论范文精选:发展高等教育助力强国富民

申论范文精选:发展高等教育助力强国富民1500字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支柱,发展高等教育不仅能够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也能够助力国家实现强国富民的目标。
在当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高等教育的作用和影响力也越来越突出。
首先,高等教育能够提升人才质量,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经济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生产力,高等教育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
通过高等教育,可以培养出一大批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他们将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同时,高等教育也能够培养出各行各业所需的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其次,高等教育能够提升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和生活品质。
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养、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通过高等教育,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提高自身价值和竞争力。
同时,高等教育也能够提供更多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的平台,丰富人民群众的生活,提高生活品质。
再次,高等教育是推动国家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
高等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阶段,通过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科技研究能力。
他们可以不断地为国家和社会提供创新思维和科技支持,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同时,高等教育也能够培养出研究型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为国家的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最后,高等教育通过知识和文化的传承,推动民族自信和国家认同。
高等教育是传承与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高等教育可以培养出具备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的人才,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
在多元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高等教育也能够促进不同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增进国际间的了解和友谊。
总之,高等教育的发展对于实现国家强国富民的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它不仅能够提高人才质量,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能够提升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和生活品质,推动国家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同时还能够推动民族自信和国家认同。
高校扩招:促进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重要举措

高校扩招:促进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重要举措高校扩招计划是指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增加招生数量,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高校扩招计划也成为了各国促进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重要举措之一。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
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我国各大高校纷纷制定了扩招计划。
例如,2020 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扩大了本科招生数量,同时还增加了研究生招生计划。
此外,一些高校还推出了一系列扩招措施,如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加强研究生培养等。
高校扩招计划不仅有利于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还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通过扩大招生数量,可以为高校提供更多的生源,有利于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
此外,高校扩招计划还可以为高校提供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提高高校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然而,高校扩招计划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例如,高校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确保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需求。
此外,高校还需要加强管理,确保扩招计划的顺利进行。
同时,高校扩招计划也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避免学生数量过多导致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
高校扩招计划是促进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重要举措之一,可以为高校提供更多的生源和资源,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但是,高校扩招计划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和教学质量。
我国普通高校扩招前后办学条件变化分析

我国普通高校扩招前后办学条件变化分析我国普通高校扩招前后办学条件变化分析【内容提要】综合考虑多种制约因素,今后我国规模扩张适当的“度”应控制在年均增长7—13%为妥。
【摘要题】XX与XX2021年以来,我国连续三年大幅度扩大招生,在校学生数从2021年的643万上升至2021年的1214万,几乎翻了一番。
其中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数,2021年为757万,比2021年的361万增长1.1倍。
(注:**.2021年教育事业统计公报.中国教育报。
2000。
5。
29.)(注:**。
2000年教育事业统计公报.中国教育报.2021.6。
14)三年来的大幅度扩招,一举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国规模偏小、严重供不应求的状况,不仅提高了高中毕业生的升学率,也增大了XX高学历专业人才的供给量.但是,近三年普通高等学校的办学的改善却相对滞后,如生均教学行XX用房面积、生均图书册数等办学条件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为使我国持续健康,本文就我国普通高等学校近三年扩招前后的办学的变化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改善高等学校办学条件,解决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参考.XX一、普通高校扩招前后办学条件的变化XX学校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四大要素构成的.高等学校办学的是:教师和学生、校舍、仪器和图书四个方面,缺一不可。
本文着重考察近三年我国规模扩张中,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教学用房、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四个办学条件的变化状况。
同时,借用**于2021年颁布的《核定普通高等学校办学条件标准》(下文简称《标准》)中的“生均”概念,如生均图书册数、生均教学用房面积等作为衡量办学条件变化的指标。
XXXX 2021—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生师比的变化类别 2021年生师比2021年生师比增长率(%)本科院校 11.0 18.6 69XX专科院校 11.4 17。
453注:表中的学生数为“标准生”数,根据**规划司于2021年11月虎门“2021年全国招生计划工作”会议上公布的大学标准生测算方法,具体折算办法为:全日制本、专科生为1,研究生为2,留学生为3,进修生为1,XX脱产班生为1,函授生、网络生为0。
高校扩招现状分析及对策

高校扩招现状分析及对策摘要:高校扩招是在亚洲爆发金融风暴的国际背景下,国家为了稳定国内经济发展,迎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而出台的政策。
该政策的出台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的。
但是实施过程中,高校盲目扩招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下降,高校负债严重,高等教育消费日益昂贵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等。
为此,需要通过正确认识和实施高校扩招,调整人才培养结构,逐年降低高校扩招的比率等方式来有针对性的解决高校盲目扩招中存在的问题,保障我国高等教育高效高质的发展。
abstract: under the international asian financial crisis background, the policy of the enrolment expans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merged in order to stabilize domestic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ater for the urgent demand of high school development. this policy is reasonable to some extent. but during its implementation, to expand the enrollment blindly brings about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the decrease in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high schools; high schools were heavily financed with debts, higher education consumption continuously becomes expensive;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high school graduates is serious and so on. therefore, only through the way of understanding and carrying out the policy of the enrolment expansion of colleges anduniversities correctly, regulating structure of talenttraining, and decreasing the expansion rate yearly and so on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enrolment expans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guarantee the high quality and efficiencyof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关键词:高校扩招;高等教育;高校就业key words: enrolment expansion of colleges anduniversities;higher education;high school graduatesemployment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1-0234-020 引言自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高校扩招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对高等学校大规模扩招的思考

对高等学校大规模扩招的思考一、对历史上高等学校几次“扩招”的回顾回顾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到在它50年的历程中曾经历了多次“大起大落”的发展。
1956年,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进入高潮和经济过热发展,高等教育进入了第一次“大发展”阶段。
普通高校本、专科录取人数从1955年的9.8万人扩大到1956年的18.5万人,增长率为88.8%。
1958年,在力争上游的社会主义总路线指导下,经济大跃进,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由1957年的10.6万人猛增到1958年的26.5万人,增幅为150%。
这可以说是高等教育的第二次“大发展”。
“文革”十年高等教育受到毁灭性破坏,这是有目共睹的。
高等教育的第三次“跃进”是在“文革”结束后的几年内。
当时,高考刚刚恢复,成千上万的莘莘学子有了求学的机会,渴望上大学的强烈需求促成了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提出“大发展,大提高”的方针。
高校招生数由1976年的21.7万人达到1978年的40.1万人。
1979年开始“调整、改革、整顿、提高”,进入3年稳定发展时期。
高等教育最近一次“加速发展”在1985年达到高峰。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由1984年的47.5万人增加到1985年的61.9万人,当年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增加30%。
这一时期,曾有过3~4天建一所高校的记录。
随着经济上的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高校的招生规模也有一定回调,在随后的几年里,高等教育可以说一直处于稳定中求发展的总体势态下。
二、对本次高等学校“扩招”的思考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扩招有其现实的社会基础、历史背景,应该说它不同于以往的每一次“扩招”。
首先,以往的几次扩招大多是在经济过热发展、经济增长过快的经济背景下发生的,社会各行各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呈增长趋势。
而目前我国经济自1996年实现“软着陆”以来,经济增长(GDP增速)呈平缓势态。
1996、1997、1998年分别为9.6%、8.8%、7.8%(根据我国国情经济增长速度定在7%~10%比较合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申论热点:高校扩招时代后期【社会问题的背景】(1)武汉科技大学大二学生王世纪今年是在新校区过的暑假,因为位于武汉郊区黄家湖的大学城辽阔而美丽,他“不想回家了”。
早在2008年,武汉市统计局的数据就显示:武汉大学生人数已突破100万,超过北京、上海,跃居全国第一。
大学城建筑群也连绵不断,用辽阔来形容都感觉格局太小。
“一所学校如果没有新校区的话,仿佛就是发展滞后的象征。
每个校区的建设情况,多少关乎学校的名声,将来会影响院校的历史格局。
”大学教师徐耕坦言。
两年后,教育部根据新形势做出新决策:“高等教育要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相对稳定招生规模。
”得益于美国著名教育家马丁·特罗博士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精英—大众化—普及”三段式理论,上世纪末,扩大高校招生规模的重大决策,可谓人心所向,让许多面临高考的学生舒了一口气。
一场轰轰烈烈的高校地盘扩张运动,正是与扩招关联。
仿佛一夜之间,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在扩建,其中河北廊坊东方大学城首期规划一万多亩,上海淞江大学城占地约8000亩;河南“郑州大学城”和湖北“黄家湖大学城”都是50平方公里;江苏南京仙林大学城面积47平方公里;广州大学城43.3平方公里……许多巨型大学,本科生人数动辄数万。
“大学城把一部分学生孤立了,没有老师,没有师哥师姐,不能接触到丰富的社会。
”尽管厦门大学漳州校区洋溢着现代气息,大学生钱小敏却觉得“不带劲儿”。
一个外教也对她说,再也不想去“漳州监狱”。
这绝不是孤例。
中国几乎所有大学城都是现代化的代名词,新学生的屯兵场。
两年后,钱小敏搬到了学校本部,厦门大学老校区透着一种说不出的文化氛围和气场,她这才醒悟:“大学校园就应该是这样的。
”(2)中国科技大学前校长朱清时院士是高校扩招的反对者之一。
“大学精而不大,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我们教师队伍没有扩大,学生爆炸性增长,这就像盐巴放在水里一样被稀释了。
加州理工学院现在的学生每年不超过2000人,原因就在于学校有一个规模效应,他们每个周末吃饭所有教师都在一起,开会所有教师都在一起,能够很好地交流,要是1000个教师就不行了。
所以不是任何东西按比例放大都好。
”然而,“你们看到受教育者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是多么旺盛吗?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才能满足广大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江汉大学教师陈耿说,“只要这样一句话,就会让反对扩招者失去‘群众基础’。
”2004年7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过一次“中国大学城建设问题”研讨会,当时就有这样的的结论:大学城解决了中国高校的燃眉之急,但发展大学城并不是都是由各大学主导的,而是由地方政府策动、房地产开发商以自己利益为出发点积极参与的结果。
通俗的说法是:大学城是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商人的利益要求、银行的放贷要求和高校的发展要求混合推动的。
在武汉大学城周边,诸如“文脉深处,卧湖藏龙”、“十年一跃,岸泊八境”等等以毗邻学区为卖点的商业楼盘一幢幢拔地而起。
(3)与此同时,很多大学本身却负债累累,甚至引发诸多经济问题。
2007年,吉林大学自曝难以应付每年多达1.5亿至1.7亿元的贷款利息,准备采取所谓的“土地置换”方式“卖地还债”,被国土资源部叫停。
8亿多元债务缠身的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今年被曝政府许可卖地还债,引发了广泛争议。
《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称,2005年我国高校向银行贷款总量约在1500亿至2000亿元之间。
彼时是高校贷款高峰时期,许多大学存在假想资金循环过程:多贷款-多增校区-多招生-多收费-多还贷,使得高校把入驻大学城后的问题简单化了。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说,“政府允许高校花未来钱,而且实行政府贴息政策,成为高校贷款的强有力后盾。
”如今,有人这样调侃:“大学,就是大概学学。
”而北京大学原校长蔡元培这样诠释“大学”:治学者方可为“大学”,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则说:“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
”华中科技大学涂又光教授提出的“泡菜”理论则在当下广为流传:泡出来的白菜、萝卜的味道,取决于泡菜水的味道。
(4)2300万人的高校在学人数,21%的毛入学率,规模世界第一――已步入大众化阶段的中国高等教育,蕴藏着巨大潜力,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如此庞大的高等教育靠什么支撑?是靠规模求生存,还是靠质量谋发展?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
教育界人士认为,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中国高等教育才能走上健康轨道。
(5)自1999年大规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
扩招挽救了一些面临生存危机的高校,使个别办学条件差的地方院校起死回生。
有些高校正是看到了这一点,认为有了学生就有了学费,把规模扩张看成是“救命稻草”,于是拼命增加招生指标,不顾现实条件甚至违规违纪,擅自扩招。
随着规模的迅速扩张,一些高校办学中的矛盾和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曾长期分管高等教育,对此深有感触。
他说,扩招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压力是很明显的。
因为招生数量快速增加,高等教育投入增长跟不上规模发展,部分高校办学条件不足,高校生均师资、仪器设备、实习场地、教室、宿舍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有的地方,扩招后高等教育的经费并没有增加,一些高校靠收学费来维持生存。
目前,高等教育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方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高校教师队伍水平亟待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较大压力。
因此,根据当前高校的实际情况,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是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蔡克勇认为,一般说来,高等教育的增长速度,应不高于或略低于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
但由于有些地方盲目扩招,高等教育的增长速度实际已经超过了8%,有的地方更是高得离谱。
这是不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
针对目前高等教育的一些热点问题,周远清指出,现在人们谈论高校收费、大学生就业等问题比较多,但可以预言,过两三年,社会关注的热点就会自然转移到质量上来。
因为说到底,质量才是高校的生命。
不抓住这个命脉,大学谈什么发展?谈什么一流?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弊端。
经过近年的改革调整,结构逐步走向合理。
但扩招带来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蔡克勇认为,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之后,还需要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的结构,包括学科结构、类型结构、层次结构等。
比如,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比例,普通本科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比例,本科、研究生、博士生的比例等,都要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进行优化和调整,使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更加科学、合理,从而产生更大的效益。
(6)有统计表明,1999年以前,我国高职、高专的招生规模占整个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比重,大致为1/4左右,而目前已略超过一半。
许多高职院校在1999年前只是中专、中技校,自主办学规模大都不到2000人,而现在许多学校发展到8000人甚至1万人以上。
这些院校在办学层次向上“跨越”的同时,办学规模在短时间内急剧扩张。
对此,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唐永泽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既是高等教育,又是职业教育,同样需要“相对稳定招生规模”,目前必须把发展的重点切实转移到内涵建设上来。
过去五六年,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大发展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发展更是“超常规、跨越式”。
高等职业院校目前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从前一阶段的规模发展、外延发展,转变到内涵发展、内涵建设上来。
比如,加强产学合作,创新办学模式;实行工学交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师资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等。
只有这样,高等职业教育才能实现良性循环,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才能在动态中实现平衡、协调和统一。
【解决扩招“后遗症”的核心对策】(1)坚持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平等、服务、公正、创新意识,建设一支高层次的专职管理人员队伍,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
良好的育人环境对学生的培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教师乃至学校的发展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重视规章制度、师风、学风、环境卫生、社团、寝室文化、后勤服务的建设和落实,重视广播、影视、宣传栏、校园网等舆论阵地的导向和宣传,重视开展科技、文化、体育等喜闻乐见、参与性强的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3)建立科学规范的学习评价体系。
要转变重视结果的评价为重视过程的评价,将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实践实训、操作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创新精神等纳入评价指标,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综合的评价,从而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矫正功能和导向功能。
(4)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请学生参与和他们有关的管理制度的制订、执行和监督工作,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5)因材施教。
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使学生的个性和专长得到充分发展,潜力得到充分挖掘,将教育活动真正落实到一切学生和学生的一切中,使学生在关怀中学会关怀,在制度和尊重中学会律己,在和谐中提升文明,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
(6)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充分利用数字化资源。
在教师的职称评聘中,我们不仅要重视科研成果,同时也要突出强调教学业绩的作用,使许多优秀教师重视课堂教学效果。
此外,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来进行学校间的协调沟通,资源共享。
(7)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规律、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要合理引进人才,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在教学管理上做到“宽进严出”,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8)教学条件的改善目前远远落后于招生增长的速度在校生猛增。
所以在确定校舍扩建时,不仅要考虑到用于建教学楼、图书馆等基础设施、场所的资金,还应立足于我国教育的客观实际和社会的现状,既要考虑到我国师资队伍流动性不强对于教师总数带来的影响,还要考虑到现代教育技术比较落后,客观上要求教师总量提高这一实际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