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长汀、连城一中等六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福建省长汀连城一中等六校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

“长汀、连城、上杭、武平、漳平、永定一中”六校联考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半期考高三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揽纳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常见的社会经济现象,它出现于唐朝晚期,在宋、金、元诸朝都很盛行,到了明代不仅仍然活跃,而且在形态上发生了新的变化。
所谓揽纳,也称包揽,就是兜揽代纳赋税。
从事此种活动的人,被称为揽纳户。
明代前期,揽纳户的主体是城市中的权势之家或投机钻营的无赖之徒,他们从税户或解户那里兜揽代纳,通过揽而不纳、虚买实收、以次充好等途径谋取钱财。
到明代中期,又出现另一种揽纳。
与封建政权相联系的乡绅阶层势力不断扩张,乡绅豪强采用“诡寄”的方式,将民户田粮兜揽到自己名下,包收代纳,多收少缴,以谋取厚利。
揽纳对国计民生造成损害,却屡禁不绝。
明初的赋税制度有两个明显特征。
一是实物为本,无论是田税还是上供物料,都以征收实物为主。
田税分夏税(征麦)、秋粮(征米),此外有丝绢、棉苎麻布等,部分地区还要缴纳草料。
上供物料则是因需而征,包括皇室消费的副食品、用品,官府手工业所需的各种原料,各种军用物资、建筑材料等。
二是民收民解,即要求民户将指定物品自行运送到指定地点交纳。
永乐迁都后,为了收纳全国各地解运而来的钱粮物料,北京陆续设立了众多仓场。
巨额的物资解纳和众多的仓场存在,为揽纳者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
从征收到入库的各个环节,都可以看到揽纳者的身影。
万历年间,户部疏请“禁包揽”,并概括包揽为“本地之包揽、在京之包揽、各衙门之包揽”。
前二者是就揽纳活动发生地而言,而“各衙门之包揽”是就揽纳者的身份及其运作形态而言。
明代仓场的官吏员役,不少自己就从事揽纳。
各种包揽,危害极大。
往往额外勒索,加重解纳者的负担。
永乐十七年,监察御史邓真指出:“今贪利之徒,一概揽纳,不收本等物料,而行收钞贳等项,以一科百,以十科千,以百科万,恣肆贪残,吮民膏血。
福建省长汀县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福建省长汀县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2题;共8分)1. (6分) (2017高二下·临沭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正是初夏时节,阳光有些恍惚,有些摇摆。
它醉醺醺地穿行于山野巷陌间,(透露/流露)出对盛夏的一丝幢憬。
山色朦胧,田野青葱。
______。
绿,由高及低,错落有致。
远山是梦里的黛绿,禾苗是清翠欲滴的新鲜。
溪畔的马鞭草、向日葵、矢车菊、金盏菊尽情绽放,(肆意/随意)绚烂。
民居簇新,树影婆娑,庭前的竹子修长而涓秀。
乡村戏台边,怒放的蔷薇(渲染/浸染)着一种自由和热烈的气氛,没有人可以阻挡它肆无忌诞地倾诉。
一条苔痕斑驳的石板路通向村头的水塘。
________________。
(1)文中划线词语,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 . 恍惚错落有致B . 簇新清翠欲滴C . 涓秀树影婆娑D . 斑驳肆无忌诞(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 . 透露随意渲染B . 透露肆意浸染C . 流露肆意渲染D . 流露随意浸染(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远山与青青田园构成富有层次感的画卷塘中浮萍零落,荷花含苞;塘边农妇捣衣,孩童嬉水B . 青青田园与远山构成富有层次感的画卷塘中浮萍零落,荷花含苞;塘边农妇捣衣,孩童嬉水C . 远山与青青田园构成富有层次感的画卷塘中浮萍零落,亦有含苞的荷花;塘边农妇捣衣,还有嬉水的孩童D . 青青田园与远山构成富有层次感的画卷塘中浮萍零落,亦有含苞的荷花;塘边农妇捣衣,还有嬉水的孩童。
2. (2分) (2018高一下·杭州期中)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描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 .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和韩愈一起倡导古文运动,有《柳河东集》。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他的著名的“永州八记”的首篇。
福建省长汀、连城一中等六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联

“长汀、连城、上杭、武平、漳平、永定一中”六校联考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半期考一、选择题(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的本质特征是A. 贵族生活腐化B. 社会等级森严C. 音乐发展迅速D. 血缘色彩浓厚【答案】B【解析】注意题干设问的限定词“本质特征”,据材料信息,不同的身份,使用乐器和乐舞的规模不同,透过现象看社会的本质特征是:社会等级森严。
B项符合题意要求;A项与题意差距较大,可排除;C属于材料信息的误读;D属于宗法制特点,材料体现的是分封制特点。
2. 宋代从乾德元年(963年)开始,朝廷陆续“命大理正奚屿知馆陶县、监察御史王祐知魏县、杨应梦知永济县、屯田员外郎于继徽知临清县(知,即兼理、兼管之意)”。
北宋知县的设立表明A. 县取代州成为基层单位B. 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C. 君主权力的行使比较随意D. 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答案】D【解析】材料中主要是朝廷任命地方县的官职,这一措施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故D正确;材料并没有说明县已经取代州,故A错误;材料县的设置早已有之,不是地方制度的变迁,故B错误;朝廷任命不能说明君主的随意性,故C错误。
3. 右图是“湖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分工演化图谱”,据此图可知宋代A. 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倾向B.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 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D.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耕织户下面进行了详细的分工,说明当时手工业出现了专业化的倾向,故A项正确;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B项错误;材料中强调耕织户的分工更细化,不是强调农产品的商品化,故C项错误;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南宋且材料并未体现,故D项错误。
4. 《资治通鉴》载唐僖宗乾符五年“诏以东都军储不足,贷商旅富人钱谷以供数月之费,仍赐空名殿中侍御史告身(委住状)五通(五份),监察御史告身十通.有能出家则助国梢多者赐之”。
福建省长汀连城一中等六校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

“长汀、连城、上杭、武平、漳平、永定一中”六校联考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半期考高三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揽纳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常见的社会经济现象,它出现于唐朝晚期,在宋、金、元诸朝都很盛行,到了明代不仅仍然活跃,而且在形态上发生了新的变化。
所谓揽纳,也称包揽,就是兜揽代纳赋税。
从事此种活动的人,被称为揽纳户。
明代前期,揽纳户的主体是城市中的权势之家或投机钻营的无赖之徒,他们从税户或解户那里兜揽代纳,通过揽而不纳、虚买实收、以次充好等途径谋取钱财。
到明代中期,又出现另一种揽纳。
与封建政权相联系的乡绅阶层势力不断扩张,乡绅豪强采用“诡寄”的方式,将民户田粮兜揽到自己名下,包收代纳,多收少缴,以谋取厚利。
揽纳对国计民生造成损害,却屡禁不绝。
明初的赋税制度有两个明显特征。
一是实物为本,无论是田税还是上供物料,都以征收实物为主。
田税分夏税(征麦)、秋粮(征米),此外有丝绢、棉苎麻布等,部分地区还要缴纳草料。
上供物料则是因需而征,包括皇室消费的副食品、用品,官府手工业所需的各种原料,各种军用物资、建筑材料等。
二是民收民解,即要求民户将指定物品自行运送到指定地点交纳。
永乐迁都后,为了收纳全国各地解运而来的钱粮物料,北京陆续设立了众多仓场。
巨额的物资解纳和众多的仓场存在,为揽纳者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
从征收到入库的各个环节,都可以看到揽纳者的身影。
万历年间,户部疏请“禁包揽”,并概括包揽为“本地之包揽、在京之包揽、各衙门之包揽”。
前二者是就揽纳活动发生地而言,而“各衙门之包揽”是就揽纳者的身份及其运作形态而言。
明代仓场的官吏员役,不少自己就从事揽纳。
各种包揽,危害极大。
往往额外勒索,加重解纳者的负担。
永乐十七年,监察御史邓真指出:“今贪利之徒,一概揽纳,不收本等物料,而行收钞贳等项,以一科百,以十科千,以百科万,恣肆贪残,吮民膏血。
福建省长汀一中等六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联考试题 语文---精校Word版含答案

“长汀、上杭、武平、连城、漳平、永定一中”六校联考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半期考高二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语文基础知识(29分,1-7题每小题2分,8-12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音形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赍.发(jī)棨.戟(qǐ)襜纬.(wéi)星分翼轸.(zhěn)B.鲲.鹏(kūn)夭阏.(yān)央浼.(měi)梓.泽丘墟(zǐ)C.泠.(líng)然沮.(jǔ)丧狙.(jū)击衡阳之浦.(pǔ)D.怂.恿(sǒng)涎.皮(dàn)蓬蒿.(hāo) 委.以微贱(wěi)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所赖君子见机.机:机会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就:接近,将要B.宇文新州之懿.范懿:美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宁:怎么,哪里C.抢.榆枋而止抢:抢先北海虽赊.,扶摇可接赊:遥远D.披.绣闼披:开他日趋.庭趋:走向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此小大之辩也B.小知不及大知C.云销雨霁D.气息奄奄,人命危浅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园日.涉以成趣②悦.亲戚之情话③宾主尽东南之美.④乐.琴书以消忧⑤而后乃今将图南.⑥屈.贾谊于长沙⑦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⑧臣具以表闻.A.①③/②④⑥/⑤⑦/⑧ B.①⑦/③/②④/⑥⑧/⑤C.①③⑤⑦/②④⑥⑧ D.①⑤⑦/②③⑥/④/⑧5.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最接近的一项是(2分)A.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B.三餐而反,腹犹果然C.众人..,高朋满座..匹之,不亦悲乎 D.千里逢迎6.下列各组选项中,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2分)A.遂见用于小邑既自以心为形役B.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齐谐》者,志怪者也C.彼且恶乎待哉之二虫又何知D.奉晨昏于万里今臣亡国贱俘7.下列两组句子中对加点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问征夫以.前路②农人告余以.春及③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④且.举世誉之而不加沮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8.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秋:指秋季。
高二语文半期考参考答案

“长汀、连城、上杭、武平、永定、漳平一中”六校联考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半期考高二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2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6分)1.(3分) D(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词语、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
经比较即可得知D项信息在第三、四段。
第四段开头说“这两派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十分强调精神上的满足”,由此可知,选项中“黑格尔等人乃至马克思的主张则与之相反”错。
A项信息在原文第一段。
B项信息在原文第二段。
C项信息在原文第三段。
)2.(3分)A(本题考查对文章分析理解的能力。
此题会出现的干扰项有以下类型:以偏概全,张冠李戴,胡乱猜测等等。
学生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比较、推断。
A项扩大范围,具体信息在第五段,原文说“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尤其是庄子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还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由此可知,选项中“中国哲学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也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错误。
B项信息在原文第三段。
C项信息在原文第五段。
D项信息在原文最后一段。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3.(3分)C(A.“那个时代所独有的生活方式”分析有误。
B.“张家四姐妹和林徽因、唐瑛等民国名媛,都领一时风气之先”分析有误,“和林徽因、唐瑛等民国名媛不同的是,张家四姐妹属于传统仕女。
她们的爱好、才艺乃至心性都很旧派”。
D.“张充和借助与诗人卞之琳的恋情走进艺术的殿堂”并“占了一席之地”分析有误,属于无中生有。
)4.(3分)B(“不忍心看到”有误,原文说“她离开时还意想不到”。
)5.(6分)①生活方式:每日研墨练字,吟诗填词,与同好们举行昆曲雅集,拍曲互和,以乐终身。
②兴趣爱好: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国古典诗词、中国书法、中国传统戏曲。
福建龙岩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卷有答案

福建龙岩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卷(有答案)“上杭、武平、漳平、长汀、永安一中”五校联考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半期考高三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五校联合命题)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猴年说“猴”杨志忠代表申年的生肖是人们喜爱的猴子。
在中国古代,常将猿猴连称,人们喜爱猿猴,还因为古人将它视为长寿的象征。
《抱朴子》一书中就有“猴寿八百岁”的记载,伴随长寿的自然是安详平和,生活幸福。
猿猴长寿而面目又似老人,加上长臂善于攀援,因此猿猴在中国古代传说中还被赋予更为神奇的色彩。
最脍炙人口的故事,当属《吴越春秋》中所记越女和袁公比剑术之事,当对搏三击之后,袁公飞上树梢化白猿而去。
而中国古典小说中更为神奇的猿猴,还是小说《西游记》中那位神通广大的猴王孙悟空,在书中被喻为“心猿”。
他那猿猴头而身穿人类服装的有趣造型,今天已是家喻户晓、老少熟知,并被作为中国画、年画以及面塑、剪纸、风筝等民间工艺创作的题材,更是活跃在戏曲舞台和电影、电视屏幕之中。
特别是孙悟空竖起“齐天大圣”的大旗,身披铠甲大闹天宫的无畏形象,更被视为中华民族英勇抗暴精神的象征。
谈起行者孙悟空那猴首人装的艺术造型,则需追溯到明代《西游记》小说成书以前,至少在隋唐时期,十二辰(十二时)中的“申”像,就已经从写实的猴子被塑造成猴首人躯身穿袍服的形貌。
就是由历史上唐玄奘西天取经而铺衍的故事中,出现有随行的猴行者,《西游记》也非首创,至少在五代时已经出现。
甘肃敦煌榆林窟西夏时期的壁画,有西行求法高僧礼拜普贤菩萨的画像,在高僧身后随有驮经的白马,白马旁立有合什礼拜的猴首人身的猴行者。
这些猴行者的形貌,正是后来孙悟空艺术造型的前身。
除了猴首人身的神异造型以外,中国古代文物中更多的是写实的猿猴造型艺术品。
其中年代最早的是史前的原始陶塑。
在湖北天门市石河镇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小型陶塑动物中,有高度不及5厘米的小陶猿猴。
福建省长汀一中、连城一中等六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联考试题语文 -- 人教版高二上册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论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是传世经典,它的作者曹雪芹,应该有伟大的灵魂,也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创作技巧。
B.错误倾向、低级趣味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和养德格格不入。
C.文艺工作者有了艺术定力和执着追求,就能拿出扛鼎之作、传世之作、不朽之作。
④久居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的人们始终怀揣着一颗诗意栖居的心。烟花三月里,城里的人们相约奔向绿色的田野,兴致勃勃地体验起瓜田李下的田园生活。
⑤著名物理学家段一世先生一生躬耕讲坛,执教65年,每周安排3天时间给研究生上课,甚至通宵达旦指导他们的科研与论文的写作。
⑥他虽然很年轻,作品也不多,但在漫画创作方面大胆创新,很快就在专业领域头角峥嵘,小有名气,受到同行的普遍赞赏。
一直这样,大概两个月吧。
那天,雪特别大,四野皆白,小狐狸没吃的,饿得叽叽溜溜叫。老狐狸也饿得浑身发软,几次,小狐狸跑出洞,又失望地哼哼叽叽跑回来。上午时,雪地响起一声唿哨。小狐狸一听,乍了下耳朵,跌跌撞撞跑出来,球一样滚到他面前,扯他的裤脚,跳起来,抢他手中的鸡肉。
他笑骂:“馋东西,饿坏了。”他把肉放好,很大一只烤鸡。小狐狸扑过去,流着口水,摇摆着脑袋撕咬着。这时,那边土坎上,一只狐狸露出头,是那只老狐狸。它小心地看看,小狐狸正在大快朵颐。肉的香味,远远飘来,它也流出了口水。它小心地爬上土坎,一步一步靠过来。它可能清楚,自己一身火红的皮毛太珍贵了,会引来无数的贪婪和阴谋,所以不得不小心。刚走几步,“哐”的一声,它的脖子被夹住了,是个钢夹,钢夹力道很大,传来骨头碎裂声,还有老狐狸惨叫翻滚声。
①香气高、滋味醇、叶底匀、汤色清,是好茶;反之则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汀、连城、上杭、武平、漳平、永定一中”六校联考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半期考高二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这不仅培养了中国人民高尚文雅、彬彬有礼的精神风貌,而且使中国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美称。
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上自朝廷的军国大政,下至民间的日常饮食,无不是在礼的规范下进行,礼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有权威的制约因素。
《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杯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
”这就是说,礼,最初产生于人们的饮食活动。
中国先民把黍米放在火上烧熟,把剖开的小猪放在火上烤熟,在地上挖个坑贮存水,用双手捧着水来喝,用草扎成的槌子敲打地面当作鼓乐,好像用这种简陋的生活方式便可以向鬼神表示敬意,从而得到神的庇护和赐福。
这样,最原始的祭礼也就由此产生了。
《礼记》中认为原始的礼仪行为就是从人们的饮食活动中产生的,这便是所谓的“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人要吃喝,以为神也离不开食物,所以要将自己的食物也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
中国的先民们想通过这种简单的仪式向神灵表达虔诚的崇拜心情,而当这种纪念仪式逐渐定型化,并取得较为固定的社会意义时,原始的礼便有了自己的雏形。
这里,我们将“污尊而杯饮”之类的仪式称为“原始的礼”,主要是肯定了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
这种源于饮食的祭礼,是中国先民顺应自然生活的文化创造。
中国先民是按照人要吃饭穿衣的观念来构想诸神灵的生活的,以为祭祀就是让神吃喝,神吃好喝好以后才能保证大家平安。
所以,“礼”与解为甜酒的“醴”字,音既相同,意义也有相通之处,亦非巧合。
人们通过饮食来祭祀神,表现了中国先民重视现实和生命的原初心理。
关于礼的起源,国外的一些学者也有浓厚的兴趣,其中以英国学者威廉•罗伯逊•史密斯的观点影响最大。
史密斯认为,图腾制是由一种叫“图腾餐”的祭祀仪式发展而来的,“图腾餐”是神与神的崇拜者之间“共餐”,“共餐”的意思就是坐在同一张桌子上进餐。
共餐本身就是一种礼貌的表现。
世界上许多民族礼的起源大都与饮食有关,这对于理解中国礼的起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以说,《礼记》中的“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与史密斯的“共餐”制的说法有相似之处。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人类关于礼的起源的认识与实践是十分类似的。
他们都认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亲密莫过于“吃的是同一锅饭”,如中国先民们就将那种分立门户、自成一体的做法,视为另起炉灶、感情淡薄的表现,因而饮食筵宴就成了中国人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主要手段。
在此基础上,各种饮食礼节也就产生了。
(选自2016年01月22日《光明日报》,有删改)1.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我国古代社会里,社会生活中的一切活动,无不是在“礼”的规范下进行的,所以说,“礼”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深远的。
B. 我国先民顺应自然生活,并且按照人类要吃饭穿衣的观念来构想诸神灵的生活,从而创造了祭礼文化。
C. 中国人并不赞同分立门户、自成一体的做法,而是十分重视饮食筵宴,并将其作为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主要手段。
D. “礼”与解为甜酒的“醴”字不但音同,意义也有相通之处,这种巧合,表现了中国先民重视现实和生命的原初心理。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中国先民向神灵表达虔诚的崇拜心情的简单仪式逐渐定型化,并取得较为固定的社会意义时,原始的礼便逐渐形成了。
B. 《礼记•礼运》中记载,我国先民“燔黍捭豚,污尊而杯饮,蒉桴而土鼓”,来表达对鬼神的敬意。
C. 中国人民高尚文雅、彬彬有礼的精神风貌以及中国“礼仪之邦”的美誉都来源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D. 世界上许多民族对礼的起源的认识与实践十分相似,这对理解中国礼的起源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 下列关于“礼”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中国古代社会,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的“礼”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有权威的制约因素。
B. “礼”最初产生于人们的饮食活动,先民们通过毫无保留地向神奉献自己的食物,来请求神的庇佑。
C. 关于“礼”的起源,世界上的许多民族与我国的看法完全一致,如英国学者威廉•罗伯逊•史密斯的“共餐”制之说。
D. “原始的礼”指的是“污尊而杯饮”之类的仪式,它肯定了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
【答案】1. D 2. A 3. C【解析】1. 试题分析:“这种巧合”与原文不符,原文是“亦非巧合”;另外“表现了中国先民重视现实和生命的原初心理”的是人们通过饮食来祭祀神”而不是“这种巧合”2. 试题分析:说法不合文意。
原文说的是“原始的礼便有了自己的雏形”,而不是“逐渐形成”。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此题选项A曲解文意。
3. 试题分析:说法过于绝对。
原文说的是“《礼记》中的‘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与史密斯的‘共餐’制的说法有相似之处”,而不是“完全一致”。
二、基础知识4. 下列各组中,加点字字音、字形全对的一项是()A. 期.(qī)功央浼.(měi) 巢穴应接不遐B. 窸窣.(suō)迤逦(yǐlǐ) 愁怅碎琼乱玉C. 逋.(bū)慢省.(xǐng) 亲岑寂轻鸢剪掠D. 优渥.(wó)贮.(chǔ) 存泅水锱珠必较【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项,期(jī)、应接不暇;B项,.窣(sū) 、惆怅;D项,贮(zhù)、锱铢必较。
5.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活用类型归纳正确的一项是()①俊采星.驰②川泽纡其骇.瞩③《齐谐者》,志怪.者也④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⑤谨拜表以闻.⑥襟.三江而带五湖A. ①⑥/②⑤/③/④B. ①⑥/②③/④/⑤C. ①④/②⑤/③/⑥D. ①④/②③/⑤/⑥【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①④名词活用做状语∕②⑤使动用法∕③形容词活用为名词∕⑥意动用法。
点睛: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
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B. 于是怅然慷慨C. 腹犹果然.... D.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B项,慷慨:古义:感慨/今义:指大方的行为。
C项,果然:古义:食饱之状/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连词,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D项,成立:古义:成人自立/今义:建立组织等7. 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复驾言兮焉求A. 而刘夙婴疾病B. 而莫之夭阏者C. 宇文新州之懿范D. 访风景于崇阿【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例句是宾语前置句。
A项,被动句,C项,定语后置句,D项,状语后置句。
点睛:古汉语文言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
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
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还有固定结构“唯***是***”结构,判断句注意“者”“也”,被动句注意“为****所***”结构和“见”“于”,定语后置句注意“之”“者”,介宾短语后置句经常用“于”“以”引导。
8. 下列选项中,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结草衔环:典出魏颗和杨宝两个施恩受报答的故事,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B. 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
C. 杀青:古人著书写在竹简上,为了便于书写和防虫蛀,先把青竹简用火烤干。
后泛指写定著作。
D. 仲秋:时节纪月法,“伯”“仲”“季”分别表示一季中的三个月份。
如《归去来兮辞》中“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一句中的“仲秋”是指农历八月。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伯”应改为“孟”。
9.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全部使用正确的一项是()①鲁迅的见解,远远超出同时代的人,他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洞若观火....。
②导师告诫他,在应聘顺利时,当你的经历获得赏识,眼看可能拍板成交的当口,切莫得鱼忘筌....。
③在这次成语大赛中,他虽然没有胜出,但在大赛中积累了临阵经验,也算是失之东隅....吧。
....,收之桑榆④我们本着让多年未见的老同学不期而遇....的目的,精心组织了这次同学会。
⑤他为人严谨,无论在什么场合说话都是咬文嚼字....的,这种认真的态度很值得提倡。
⑥龙岩是人杰地灵....的好地方,这里不但山川秀丽,气候温和,物产丰富,而且还诞生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A. ①④⑤B. ①③⑥C. ②③⑥D. ②④⑥【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洞若观火: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好像看火一样。
得鱼忘筌:捕到了鱼,忘掉了筌。
比喻事情成功以后就忘了本来依靠的东西,此处还没有成功,不可用。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相遇,与“精心组织”矛盾。
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
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
含贬义。
人杰地灵:指有杰出的人降生或到过,其地也就成了名胜之区。
10.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近年来,一些公务接待活动出现了讲排场、比阔气、用公款大吃大喝,这些现象严重败坏了党风政风,极大地损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B. 客家传统文化既具有典型的本土特色,又兼有受古代正统汉族文化、南方土著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其他特点。
C. 老师经常教导我们,不要说大话假话,重要的是把自己的计划付诸于实施。
D. 一座城市的人文温度,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的态度上,只有让阳光也照亮“井居者”、“蜗居者”的生活,我们才能共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答案】D11.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各篇都相对独立,可以单独成篇,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而,本书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意绪便显得十分复杂。
①成为深藏于作者胸间的锥心透骨的痛②全书整体上又具有统一性和连贯性③湘西居民古朴原始的生活与生命形式固然使人倾心神往④其中人事情景、古今未来滚动交织融成一片⑤浸透着作家发自内心的乡土悲悯情怀⑥未来湘西的何去何从又让作者困惑迷茫A. ②③⑥①④⑤B. ④①②⑤⑥③C. ②④⑤③⑥①D. ④⑤②⑥③①【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六句话主要说明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湘行散记》的结构特点,一是体现了作者情感。
从横线前“相对独立”分析,接下来应该是《湘行散记》的“整体”特点,然后写湘西居民如今的生活以及作者对湘西未来的担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