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4. 1. 4 圆周角

合集下载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4.1.4圆周角定理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4.1.4圆周角定理教学设计
(2)结合圆周角定理,引导学生研究其他几何图形的性质,如椭圆、双曲线等。
(3)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课外活动,拓宽知识视野,提高数学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的基本概念,如圆心、半径、直径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1)请学生回顾圆的定义及圆的基本性质。
(2)提问:圆心角和弧有什么关系?如何计算圆心角的度数?
(二)讲授新知
1.圆周角定理的推导:
(1)引导学生观察圆中的圆周角,尝试总结其性质。
(2)教师通过动画演示,直观展示圆周角定理的推导过程。
(3)讲解圆周角定理:圆周角等于其所对圆心角的一半。
2.圆周角定理的应用:
(1)结合实际例题,讲解如何运用圆周角定理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关注圆周角定理在解决角度、弧度等问题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4.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数学美的感受。
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学会与人沟通交流。
4.通过圆周角定理的学习,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1.导入:通过复习圆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关注圆周角。
2.自主探究:让学生观察圆周角的特点,尝试总结圆周角定理。
3.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分享探究成果,互相学习,共同完善圆周角定理。
1.学生总结: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对圆周角定理的理解和运用。

最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数学《圆周角》教案

最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数学《圆周角》教案

24.1.4 圆周角【知识与技能】理解圆周角的概念.探索圆周角与同弧所对的圆心角之间的关系,并会用圆周角定理及推论进行有关计算和证明.【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圆周角定理的过程,初步体会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渗透解决不确定的探索型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情感态度】通过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有意识地积累活动经验,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的探究与应用.【教学难点】圆周角定理的证明中由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圆周角定理及推论的应用.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如图是一个圆柱形的海洋馆的横截面示意图,人们可以通过其中的圆弧形玻璃窗AB观看窗内的海洋动物,同学甲站在圆心O的位置.同学乙站在正对着玻璃窗的靠墙的位置C,他们的视角(∠AOB和∠ACB)有什么关系?如果同学丙、丁分别站在其他靠墙的位置D和E,他们的视角(∠ADB和∠AEB)和同学乙的视角相同吗?[相同,2∠ACB=2∠AEB=2∠ADB=∠AOB]【教学说明】教师出示海洋馆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引出课题,学生观察图形、分析,初步感知角的特征.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圆周角的定义探究1 观察下列各图,图(1)中∠APB的顶点P在圆心O的位置,此时∠APB 叫做圆心角,这是我们上节所学的内容.图(2)中∠APB的顶点P在⊙O上,角的两边都与⊙O相交,这样的角叫圆周角.请同学们分析(3)、(4)、(5)、(6)是圆心角还是圆周角.【教学说明】设计这样的一个判断角的问题,是再次强调圆周角的定义,让学生深刻体会定义中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归纳结论】圆周角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顶点在圆上;②角的两边都与圆相交.二者缺一不可.2.圆周角定理探究2如图,(1)指出⊙O中所有的圆心角与圆周角,并指出这些角所对的是哪一条弧?(2)量一量∠D、∠C、∠AOB的度数,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3)改变动点C在圆周上的位置,看看圆周角的度数有没有变化?你发现其中有规律吗?若有规律,请用语言叙述.解:(1)圆心角有:∠AOB圆周角有:∠C、∠D,它们所对的都是AB(2)∠C=∠D=1/2∠AOB.(3)改变动点C在圆周上的位置,这些圆周角的度数没有变化,并且圆周角的度数恰好等于同弧所对圆心角度数的一半.【教学说明】教师利用几何画板测量角的大小,移动点C,让学生观察当C点位置发生改变过程中,图中有哪些不变,从而交流总结,找出规律,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圆心与圆周角的位置关系,为定理分情况证明作铺垫.为了进一步研究上面发现的结论,如图,在⊙O上任取一个圆周角∠ACB,将圆对折,使折痕经过圆心O和∠ACB的顶点C.由于点C的位置的取法可能不同,这时折痕可能会:(1)在圆周角的一条边上;(2)在圆周角的内部;(3)在圆周角的外部.已知:在⊙O中,AB所对的圆周角是∠ACB,圆心角是∠AOB,求证:∠ACB=1/2∠AOB.[提示分析:我们可按上面三种图形、三种情况进行证明.]如图(1),圆心O在∠ACB的边上,∵OB=OC,∴∠B=∠C,而∠BOA=∠B+∠C,∴∠B=∠C=1/2∠AOB.图(2)(3)的证明方法与图(1)不同,但可以转化成(1)的基本图形进行证明,证明过程请学生们讨论完成.得出圆周角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圆心角的一半.注意:①定理应用的条件是“同圆或等圆中”,而且必须是“同弧或等弧”,如下图(1).②若将定理中的“同弧或等弧”改为“同弦或等弦”结论就不成立了.因为一条弦所对的圆周角有两种情况,它们一般不相等(而是互补).如下图(2).【教学说明】在定理的证明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确,要不要分情况来证明.若要分情况证明,必须要明白按什么标准来分情况,然后针对各种不同的情况逐个进行证明.在证明过程中,第(1)种情况是特殊情况,是比较容易证明的,经过添加直径这条辅助线将(2)、(3)种情况转化为第(1)种情况,体现由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4.1.4《圆周角定理》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4.1.4《圆周角定理》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4.1.4《圆周角定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4.1.4《圆周角定理》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圆周角定理是圆周角定理系列中的重要定理之一,也是后续学习圆的性质和圆的方程的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圆周角定理的证明和应用。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圆周角定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对角的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圆周角定理的理解和运用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和总结圆周角定理的规律。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圆周角定理的内容和证明过程。

2.能够运用圆周角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圆周角定理的证明过程。

2.圆周角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和总结圆周角定理的规律。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圆周角定理的证明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通过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圆周角定理,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圆规、直尺等绘图工具。

3.相关例题和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角的性质。

让学生思考:在圆中,圆周角和圆心角之间有什么关系?2.呈现(10分钟)展示圆周角定理的证明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证明方法。

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圆周角定理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决一些与圆周角定理相关的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呈现一些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解答进行讲解和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圆周角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4.1.4圆周角教案

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4.1.4圆周角教案
5.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设置实际应用题,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小组讨论和合作完成练习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相互交流、协作,共同提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圆周角的定义:强调圆周角是由圆上两条弧所对的角,这是后续学习圆周角性质和计算的基础。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圆周角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一个圆形花园中均匀划分种植区域。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制作圆形模型,并通过切割来演示圆周角的基本原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圆周角定理:理解和掌握圆周角等于其所对圆心角的一半,这是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
-圆周角的计算:学会运用圆周角定理及相关定理(如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解决具体计算问题。
-实际应用:通过例题,使学生掌握圆周角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计算圆中未知角度等。
举例:
在讲解圆周角定理时,重点强调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并通过动态演示或实际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一关系。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圆周角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圆周角定理及其计算方法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圆周角的概念和性质。我发现,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学生们能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对圆周角产生了直观的兴趣。在理论讲授环节,我注意到了几个关键点:首先,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圆周角的定义,让学生对基本概念有清晰的认识;其次,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看到圆周角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这有助于他们理解学习的现实意义。

九年级数学上册24.1.4圆周角教案1新人教版

九年级数学上册24.1.4圆周角教案1新人教版

24.1.4 圆周角1.掌握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并能应用其进行简单的计算与证明.2.掌握圆内接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及性质.3.在探索过程中,体会观察、猜想的思维方法,在定理的证明过程中,体会化归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和归纳的方法.一、情境导入你喜欢看足球比赛吗?你踢过足球吗?第十九届世界杯决赛于2014年在巴西举行,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32支球队参加赛事,共进行64场比赛决定冠军队伍.比赛中如图所示,甲队员在圆心O处,乙队员在圆上C处,丙队员带球突破防守到圆上C处,依然把球传给了甲,你知道为什么吗?你能用数学知识解释一下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圆周角定理如图,AB是⊙O的直径,C,D为圆上两点,∠AOC=130°,则∠D等于()A.25°B.30°C.35°D.50°解析:本题考查同弧所对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AOC=130°,∠AOB=180°,∴∠BOC=50°,∴∠D=25°.故选A.探究点二:圆周角定理的推论【类型一】利用圆周角定理的推论求角如图,在⊙O 中,错误!=错误!,∠A =30°,则∠B =( ) A .150° B .75°C .60°D .15°解析:因为AB ︵=错误!,根据“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得到∠B =∠C ,因为∠A +∠B +∠C =180°,所以∠A +2∠B =180°,又因为∠A =30°,所以30°+2∠B =180°,解得∠B =75°,故选B 。

方法总结: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两条弧所对的圆周角也相等.注意方程思想的应用.(2015·广东模拟)如图,BD 是⊙O 的直径,∠CBD =30°,则∠A 的度数为( )A .30° B.45°C .60°D .75°解析:由BD 是直径得∠BCD =90°.∵∠CBD =30°,∴∠BDC =60°。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4.1.4圆周角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4.1.4圆周角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4.1.4圆周角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道圆周角的定义2.能够计算圆周角的度数3.熟悉圆周角在实际应用中的运用二、教学重点1.圆周角的定义2.计算圆周角的度数三、教学难点1.熟悉圆周角在实际应用中的运用四、教学方法1.讲解:通过讲解圆周角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方法。

2.实验:通过展示圆形物品,让学生亲身体验圆周角的度数。

3.案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圆周角在实际应用中的运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通过展示圆形物品,如扇形、轮胎等,让学生感受圆形的特征,并引入圆周角的概念。

2. 讲解圆周角的定义让学生掌握圆周角的定义:圆周角是指夹在圆内的两条弧所对的角。

3. 讲解圆周角的计算方法1.讲解圆周角的度数:圆的周长为360度,因此圆周角所对的弧长与圆周长的比例为所对的角与360度的比例。

2.计算圆周角的度数:根据所对弧的长度与圆周长的比例以及圆周的度数制求得圆周角的度数。

4. 实验展示通过展示圆形物品,让学生通过手动旋转掌握圆周角的度数,并在班级中交流讨论。

5. 案例分析1.讲解圆周角在电子产品外观设计中的应用。

2.讲解圆周角在建筑、机器等领域中的应用。

六、教学评价通过布置作业,检测学生对圆周角的掌握程度,并通过课堂互动,了解学生对圆周角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情况。

七、板书设计1.圆周角的定义:夹在圆内的两条弧所对的角。

2.圆周角的计算方法:所对弧长与圆周长的比例。

八、课堂设计本节课内容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物展示和案例分析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方法。

同时,教师还需要与学生进行及时互动,以确保学生的参与度和掌握程度。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24.1.4《圆周角》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24.1.4《圆周角》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24.1.4《圆周角》一. 教材分析《圆周角》是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4章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圆周角的定义、性质和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圆周角的概念,掌握圆周角的性质,并能够运用圆周角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圆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如圆的定义、半径、直径等。

同时,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对于圆周角的定义和性质,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圆周角的定义,掌握圆周角的性质,并能够运用圆周角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和归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圆周角的定义和性质。

2.运用圆周角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圆周角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圆周角的运用。

3.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相关的课件,包括圆周角的定义、性质和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2.案例:准备一些具体的案例,用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圆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利用课件呈现圆周角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初步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具体的案例,运用圆周角的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4.巩固(5分钟)让学生完成一些练习题,检查对圆周角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辅导。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讨圆周角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4.1.4《圆周角》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4.1.4《圆周角》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4.1.4《圆周角》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圆周角》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4章《圆》的第四节内容。

本节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圆周角的性质,掌握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并能在实际问题中运用。

圆周角定理是圆的内接四边形定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理解圆的性质,解决与圆有关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圆的基本概念、圆的性质、圆的周长和面积等知识。

但学生对于圆周角的理解和应用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同时,学生对于几何图形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能运用圆周角定理解决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推理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

2.难点:圆周角定理的证明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理,从而得出圆周角定理。

2.运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运用圆周角定理解决问题。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几何模型和图片,以便于学生观察和分析。

2.准备一些实际问题,供学生练习和应用。

3.准备PPT,用于展示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与圆有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圆周角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圆周角定理的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圆周角定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通过观察、分析、推理,证明圆周角定理。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运用圆周角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圆周角定理的推论,了解圆周角定理在几何中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1. 4 圆周角
第1课时圆周角的概念和圆周角定理
教学目标
1.理解圆周角的概念,会识别圆周角.
2.掌握圆周角定理,并会用此定理进行简单的论证和计算.
重点难点
重点:圆周角的概念和圆周角定理.
难点:用分类讨论的思想证明圆周角定理,尤其是分类标准的确定.
教学过程
活动一:复习类比,引入概念
1.用几何画板显示圆心角.
2.教师将圆心角的顶点进行移动,如图.
(1)当角的顶点在圆心时,我们知道这样的角叫圆心角,如∠AOB.
(2)当角的顶点运动到圆周时,如∠ACB这样的角叫什么角呢?
学生会马上猜出:圆周角.教师给予鼓励,引出课题.
3.总结圆周角概念.
(1)鼓励学生尝试自己给圆周角下定义,估计学生能类比圆心角给圆周角下定义,顶点在圆周上的角叫圆周角,可能对角的两边没有要求.
(2)教师提问:是不是顶点在圆周上的角就是圆周角呢?带着问题,教师出示下图.
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形成圆周角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顶点在圆周上;②角的两边都与圆相交.最后让学生再给圆周角下一个准确的定义:顶点在圆周上,两边都与圆相交的角叫圆周角.
(3)比较概念:圆心角定义中为什么没有提到“两边都与圆相交”呢?
学生讨论后得出:凡是顶点在圆心的角,两边一定与圆相交,而顶点在圆周上的角则不然,因此,学习圆周角的概念,一定要注意角的两边“都与圆相交”这一条件.
设计意图:采用类比圆心角的定义,迁移得到圆周角的定义.为了强调圆周角的两边要和圆相交,通过上图,学生能准确、深入理解圆周角的概念,明确定义中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通过圆心角和圆周角概念的比较,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活动二:观察猜想,寻找规律
1.教师出示同一条弧所对圆周角为90°,圆心角为180°和同一条弧所对圆周角为45°,圆心角为90°的特殊情况的图形.提出问题:在这两个图形中,对着同一条弧的圆周角和圆心角,
它们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由于情况特殊,学生观察、测量后,容易得出:对着同一条弧的圆周角是圆心角的一半.
2.教师提出:在一般情况下,对着同一条弧的圆周角还是圆心角的一半吗?通过上面的特例,学生猜想,得出命题: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设计意图:圆周角和圆心角联系的桥梁是它们所共同对着的那条弧,在特殊情况下,较易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符合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
活动三:动手画图,证明定理
1.猜想是否正确,还有待证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命题,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2.先分小组交流画出的图形,议一议:所画图形是否相同?所画图形是否全面?
3.利用实物投影在全班交流,得到三种情况.若三种位置关系未出现全,教师利用电脑演示同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的顶点在圆周上运动的过程,得出同一条弧所对的圆心角和圆周角之间可能出现的不同位置关系,得到圆心角的顶点在圆周角的一边上、内部、外部三种情况.
4.引导学生选一种最特殊、最容易证明的“圆心角的顶点在圆周角的一边上”进行证明,写出证明过程,教师点评.
5.引导学生通过添加辅助线,把“圆心角的顶点在圆周角的内部、外部”通过转化成“圆心角的顶点在圆周角的一边上”的情形,
进行证明,若学生不能构造过圆周角和圆心角顶点的直径,教师给予提示,然后小组交流讨论,上台展示证明过程,教师点评证明过程.6.将“命题”改为“定理”,即“圆周角定理”.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面出图形,一方面让学生深入了解圆周角,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圆心与圆周角具有三种不同的位置关系,为后面证明中的分类讨论做好铺垫,从特殊的位置关系“圆心在圆周角的一边上”的情形入手证明,再把这种情形作为基本图形,将其他两种情形转化为第一种情形,降低了证明的难度,有利于探索圆周角与圆心角及其所对弧的关系.同时,通过此定理的证明,要使学生明确,要不要分不同情况来证明,主要看各种情况的证明方法是否相同,相同者不需分,不相同者必须对各种不同情况逐个加以证明,感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活动四:达标检测,反馈新知
1.教材第88页练习第1题.
2.如图,∠BAC和∠BOC分别是⊙O中的弧BC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若∠BAC=60°,那么∠BOC=________.
3.如图,AB、AC为⊙O的两条弦,延长CA到D,使AD=AB,如果∠ADB=30°,那么∠BOC=________.
(答案:1.略;2.120°;3.120°.)
活动五:归纳小结,作业布置
归纳小结:
1.圆周角概念及定理.
2.类比和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方法及分类讨论、转化与化归的数学思想.
第2课时圆周角定理的推论和圆内接多边形
教学目标
1.能推导和理解圆周角定理的两个推论,并能利用这两个推论解决相关的计算和证明.
2.知道圆内接多边形和多边形外接圆的概念,明确不是所有多边形都有外接圆.
3.能证明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并能应用这个性质解决简单的计算和证明等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圆周角定理的两个推论和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的运用.难点:圆内接四边形性质定理的准确、灵活应用以及如何添加辅助线.
教学过程
活动一:温习旧知
1.圆周角定理的内容是什么?
2.如图,若︵BD的度数为100°,则∠BOC=________,∠A=________.
3.如图,四边形ABCD中,∠B与∠1互补,AD的延长线与DC 所夹∠2=60°,则∠1=________,∠B=________.
4.判断正误:
(1)圆心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的弧的度数.( )
(2)圆周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的弧的度数的一半.( )
(答案:1.略;2.100°,50°;3.120°,60°;4.略.)
设计意图:在本节课一开始设计“温习旧知”这个环节,不只是对上一节课知识的简单回顾,用意在于要由“旧知”引出“新知”.三个具体问题既全面地“温习旧知”,又为下面的教学环节搭起支架.活动二:探索圆周角定理的“推论”
1.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一个⊙O.想一想,以A、C为端点的弧所对的圆周角有多少个?试着画几个.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下图,∠ABC、∠ADC、∠AEC的大小关系如何?为什么?
让学生得出结论后,教师继续追问:如果把这个结论中的“同弧”改为“等弧”,结论正确吗?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下图,BC是⊙O的直径.请问:BC所对的圆周角∠BAC是锐角、直角还是钝角?
让学生交流、讨论,得出结论:∠BAC是直角.教师追问理由.
3.如图,若圆周角∠BAC=90°,那么它所对的弦BC经过圆心吗?为什么?由此能得出什么结论?
4.师生共同解决教材第87页例4.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问题串让学生了解几个推论的由来,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活动三:探索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
1.教师给学生介绍以下基本概念:
圆内接多边形与多边形的外接圆;圆内接四边形与四边形的外接
圆.
2.要求学生画一画,想一想:
在⊙O上任作它的一个内接四边形ABCD,∠A是圆周角吗?∠B、∠C、∠D呢?进一步思考,圆内接四边形的四个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3.先打开几何画板,验证学生的猜想,然后再引导学生证明,最后得出结论: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
4.课件展示练习:
(1)如图,四边形ABCD内接于⊙O,则∠A+∠C=________,∠B +∠ADC=________;若∠B=80°,则∠ADC= ________,∠CDE=________;
(2)如图,四边形ABCD内接于⊙O,∠BOD=100°,则∠BAD=________,∠BCD=________;
(3)四边形ABCD内接于⊙O,∠A∶∠C=1∶3,则∠A=________;
(4)如图,梯形ABCD内接于⊙O,AD∥BC,∠B=75°,则∠C=________.
(5)观察并思考:在(1)题图中,∠B和∠CDE什么关系?想一想对于圆的任意内接四边形都有这样的关系吗?
(答案:(1)180°,180°,100°,80°;(2)130°,50°;(3)45°;(4)75°;(5)相等,都有.)
设计意图:活动三展示的是本节课的最重要的探究活动,共分为四个环节.第1个环节简单介绍相关概念,由于概念简单,教师不必纠缠;第2个环节“要求画一画,想一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进行思考,初步得出结论;第3个环节先用几何画板从实验的角度去探究结论的正确性,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证明结论;第4个环节的练习是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的应用.四个环节层层递进,步步深入.
活动四:基础练习
1.教材第88页练习第5题.
2.圆的内接梯形一定是________梯形.
3.若四边形ABCD为圆内接四边形,则下列哪个选项可能成立( )
A.∠A∶∠B∶∠C∶∠D=1∶2∶3∶4 B.∠A∶∠B∶∠C∶∠D=2∶1∶3∶4
C.∠A∶∠B∶∠C∶∠D=3∶2∶1∶4 D.∠A∶∠B∶∠C∶∠D=4∶3∶2∶1
(答案:1.略;2.等腰;3.B.)
活动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课堂小结: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圆周角定理的两个推论和圆内接四边形的重要性质,要求同学们理解圆内接四边形和四边形的外接圆的概念,理解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并初步应用性质进行有关问题的证明和计算.
2.我们结合几何画板探索出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在这一过程中用到了许多数学方法(实验、观察、类比、分析、归纳、猜想等).因此,同学们要逐步学会并应用这些方法去探讨有关的数学问题,提高我们的数学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