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儿科呼吸道传染病管理和预防控制措施
儿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儿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一、总则为了加强儿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儿及医务人员的健康,根据《医疗机构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管理1. 成立感染管理委员会,由院长、医务科、护理部、门诊部、住院部、检验科、消毒供应室等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全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领导。
2. 设立感染管理科,负责日常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对全院感染情况进行监测、分析、评估和指导。
3. 各临床科室设立感染监控小组,由科室负责人、护士长、感染监控员组成,负责本科室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三、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1. 严格无菌操作,加强无菌观念,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2. 加强手卫生管理,医务人员在接触患儿前后必须洗手,使用免洗手消毒剂不能替代洗手。
3. 加强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消毒、灭菌管理,确保其安全、有效。
4. 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保持诊疗环境清洁、卫生。
5. 加强患儿及家长的宣传教育,提高其自我防护意识。
6. 建立感染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报告感染事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
7. 建立感染暴发应急预案,提高应对感染暴发的能力。
8. 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和控制抗菌药物resistant organisms(AMR)。
9. 加强疫苗接种管理,提高疫苗接种率,预防传染病感染。
10.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和技能。
四、感染监测与统计报告1. 感染管理科负责对全院感染情况进行监测,定期分析、评估,提出改进措施。
2. 各临床科室定期向感染管理科报告感染情况,及时反馈本科室感染防控工作。
3. 感染管理科对感染事件进行调查、处理,并向感染管理委员会报告。
4. 感染管理科负责全院感染统计报告工作,定期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五、考核与奖惩1. 感染管理委员会定期对全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进行考核,对成绩突出的科室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 对违反本制度的科室和个人,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罚款、降职、撤职等处理。
呼吸道感染预防控制方案及措施

呼吸道感染预防控制方案及措施
预防和控制呼吸道感染的方案和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广泛宣传呼吸道感染的预防知识,如洗手的正确方法、咳嗽和打喷嚏的正确姿势等。
提醒大众注意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保持良好的室内通风等。
2.清洁和消毒措施:保持环境的清洁和消毒是预防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措施。
特别是公共场所、医院、学校等人员聚集地,应经常清洁和消毒表面,如门把手、桌面、电梯按钮等。
此外,定期清洗和消毒空调和通风系统,以确保室内空气的质量。
3.落实个人防护措施:人们应自觉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如口罩等。
尤其在人员密集的场所,如公共交通工具、医院等,戴口罩可以有效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
此外,避免接触已经感染的患者或者患者的分泌物是预防感染的关键。
4.接种疫苗:针对一些呼吸道感染,如流感和肺炎,已经研发出相应的疫苗。
个人可以在医生的建议下接种相关疫苗,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降低感染的风险。
5.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呼吸道感染也非常重要。
均衡饮食、充足睡眠、适度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可能性。
总结起来,预防和控制呼吸道感染的方案和措施主要包括加强宣传教育、清洁和消毒措施、个人防护措施、接种疫苗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
这些措施综合起来可以有效地减少呼吸道感染的风险,保护个人和公众的健康。
同时,及早发现和隔离感染者,加强疾病监测和报告系统,也是预防
和控制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措施。
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加强协作和信息共享,以应对不同的呼吸道感染风险和威胁。
呼吸道传染病预防和控制

呼吸道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摘要】引起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原体主要有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病毒、真菌等。
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的三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其中传染源可为患者、病原体携带者或受感染的动物。
【关键词】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控制经呼吸道传播疾病的流行特征为:季节性,一般冬、春季升高;由于呼吸道传染病容易传播,故传播广泛、发病率高;未进行预防接种的人群,发病可呈周期性升高;人口密度、居住环境条件与易感者的比例是疾病传播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呼吸道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原则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时,要统一指挥,有步骤、有序地进行应急处理,其预防控制的主要原则是:1.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发现重大传染病疫情时,各有关部门要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统一领导和指挥下,按照规定的职责开展工作。
2.迅速确定传染源,控制传染病进一步蔓延迅速确定病因和传染源,消除或隔离并治疗患者、病原体携带者,消除传染源的传播状态。
估计潜伏期,提出人群隔离的标准,对人群进行隔离、留验、医学观察或监测。
3.展开流行病学调查,确定传染病的流行特征迅速展开流行病学调查,根据疫情具体情况,划分出不同的区域,如疫点、疫区;对疫源地进行彻底消毒处理,切断传播途径。
4.保护易感人群使用生物制品和预防性用药,保护易感人群,加强健康教育,改善环境及个人卫生,提高人群抗病能力。
(二)预防与控制基本程序当疫情发生后,通过疫情报告程序把疫情报告到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迅速组织人力、物力及有关技术资源赴现场进行调查处理。
(三)呼吸道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基本方法和措施1.接报疫情与处理接到呼吸道传染病暴发疫情报告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值班人员或责任部门人员为责任汇报人,要详细记录报告内容,并主动询问记录有关事项及接报后初步处理。
主要应记录内容如下;(1)报告者单位、姓名、性别、职务或职称、联系地址、联系电话、传真、电子邮箱、报告日期和时间。
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策略与措施

佩戴口罩
在公共场所或人员密集场 所佩戴口罩,以减少飞沫 传播的风险。
保持社交距离
避免近距离接触患者或疑 似患者,减少人员聚集。
环境卫生
室内通风
01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有助于降低病毒在空气中
的浓度。
清洁消毒
02
定期对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进行清洁消毒,特别是门把手、桌
在公共场所采取通风、消毒等措施,降低病毒传 播风险。
3
开展社区排查和追踪
对密切接触者进行排查和追踪,及时发现并控制 潜在传染源。
04
临床实践
诊断方法与标准
临床表现
呼吸道传染病通常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医生会根 据患者症状进行初步判断。
实验室检查
通过采集患者的血液、咽拭子、鼻拭子等样本,进行病原学检测, 如病毒核酸检测、抗体检测等,以明确病原体类型。
面等高频接触部位。
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
03
减少前往人员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场所,如公共浴室、影院等
。
疫苗接种
及时接种疫苗
根据当地卫生部门的建议,及时 接种针对呼吸道传染病的疫苗,
提高自身免疫力。
了解疫苗知识
了解疫苗的种类、接种禁忌和注意 事项等相关知识,确保安全接种。
推广疫苗接种
积极参与疫苗接种的宣传工作,提 高公众对疫苗接种的认识和重视程 度。
康复期管理
定期复查
患者康复期间需遵医嘱定期进行复查,包括病原 学检测、影像学检查等,以评估病情恢复情况。
生活调养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合理饮食,适当进行锻炼 ,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促进康复。
呼吸道传染病护理管理措施

呼吸道传染病护理管理措施一、隔离措施1. 对疑似或确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应进行隔离治疗,以防止疾病传播。
隔离区域应保持清洁、通风良好,并配备必要的消毒设施。
2. 呼吸道传染病患者使用的医疗设备应专人专用,并进行定期消毒。
接触患者时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手套等。
3. 患者的生活垃圾应按医疗废物处理,并使用专门的垃圾桶收集。
二、消毒工作1. 对疑似或确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居住环境、病房、公共区域等进行定期消毒,保持清洁卫生。
2. 对患者的衣物、床单、被褥等进行清洗和消毒,以降低病毒的传播风险。
3. 在接触患者后,医护人员应立即对手部进行清洁和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三、健康教育1. 向患者及家属宣传呼吸道传染病的基本知识,提高他们的防护意识和能力。
2. 告知患者及家属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戴口罩等。
3. 指导患者及家属在出现呼吸道症状时及时就医,并告知他们就医过程中应采取的防护措施。
四、护理人员培训1. 对护理人员进行呼吸道传染病相关知识的培训,使他们了解疾病的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及防治措施。
2. 培训护理人员在接触患者时应采取的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手套等,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 培训护理人员掌握正确的消毒方法和操作流程,确保患者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
五、患者管理1.对疑似或确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进行病情监测,记录体温、呼吸等指标,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2.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 根据患者的病情状况和医嘱,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满足患者的需求。
六、医疗废物处理1. 对疑似或确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医疗废物进行分类收集、封装和标识。
2. 按照相关规定对医疗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以降低病毒的传播风险。
3. 对医疗废物处理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指导,确保他们掌握正确的处理方法。
七、防护措施1. 在接触疑似或确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医护人员应佩戴N95口罩、护目镜、手套等防护用品。
医院呼吸道传染科消毒隔离制度

医院呼吸道传染科消毒隔离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院呼吸道传染科的消毒隔离工作,有效控制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卫生部门的要求,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呼吸道传染科的所有科室、病房和相关人员,包括医生、护士、清洁工等。
第三条医院呼吸道传染科消毒隔离制度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疗”的原则,全面提升医院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水平。
第四条医院呼吸道传染科应当配备专门的消毒设备和隔离设施,确保对患者和环境进行有效的消毒和隔离控制。
第五条医院呼吸道传染科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消毒隔离方案,做好预防、诊断和治疗工作,及时发现和控制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
第六条医院呼吸道传染科应当建立健全消毒隔离管理制度,并定期进行评估和改进,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
第七条医院呼吸道传染科的相关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本制度的各项规定,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保障工作安全和患者安全。
第八条医院呼吸道传染科应当加强与其他科室和医院的协作,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共同做好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第二章消毒管理第九条医院呼吸道传染科应当建立健全消毒管理制度,按照国家和卫生部门的相关规定进行操作,确保消毒措施的科学合理和有效执行。
第十条医院呼吸道传染科消毒管理应当根据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传播途径,分类确定消毒对象和消毒方法,确保对不同环境和设备进行有效消毒。
第十一条医院呼吸道传染科应当建立消毒记录和消毒标识制度,做到消毒信息真实完整,随时随地查阅核实。
第十二条医院呼吸道传染科应当定期对消毒设备和消毒剂进行检测和验证,确保其消毒效果符合要求。
第十三条医院呼吸道传染科应当加强对医护人员的消毒培训和教育,提高其消毒操作技能和观念,确保操作规范和效果。
第十四条医院呼吸道传染科应当建立消毒事故处理机制,及时排查和处理消毒事故,防止传染病的传播。
第十五条医院呼吸道传染科应当加强对环境的消毒管理,定期清洁和消毒病房、器具、设备等,确保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
医疗机构呼吸道疾病防控措施

医疗机构呼吸道疾病防控措施
医疗机构呼吸道疾病防控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疫情精细化管理: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预测,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控制疫情。
2. 重点传染病规范处置:针对特定呼吸道传染病,如手足口病,需要采取一系列防控措施,包括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预测、巡回指导、流调、跟踪随访、医学观察和疫点处理等。
3. 实施有效隔离:对于确诊或疑似患有呼吸道传染疾病的患者,应实施有效的隔离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4. 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可以提高免疫力,起到积极预防作用。
5. 实施药物预防:对于某些呼吸道传染病,可以使用药物进行预防,如红霉素可以预防百日咳、衣原体等,磺胺可以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6. 加强医院管理:医院是防控呼吸道疾病的重要场所,需要加强医院管理,严格遵守消毒和防护措施,提高医院卫生水平。
7. 提高公众防控意识:加强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呼吸道疾病防控意识,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8. 完善应急预案:制定和完善呼吸道传染病的应急预案,加强医疗队伍建设和物资储备,确保在疫情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
以上措施需要医疗机构、政府部门和公众共同努力,共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医院下呼吸道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医院下呼吸道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一、目的为了预防和控制下呼吸道感染,降低医院感染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和医务人员健康,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全院各临床科室。
三、依据本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机构感染管理规范》、《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9〕480号)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制定。
四、内容1.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应分开安置,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并根据病原体、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
2.执行《医院消毒隔离制度》、《医院空气净化管理制度》、《病房消毒隔离制度》,清洁、消毒灭菌工作符合要求,保持病房环境清洁,通风良好。
3.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合理膳食,提高机体抵抗力。
4.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定时翻身拍背,以促进排痰。
5.吸氧病人应加强呼吸道湿化,湿化瓶每天更换,同时更换湿化液,湿化液灭菌注射用水。
6.注意口腔卫生,防止口咽部分泌物吸入。
7.病情许可时采取半卧位,床头抬高30~45度。
8.鼓励手术病人术后尽早下床活动,指导术后病人有效咳嗽排痰。
9.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接触病人和诊疗护理操作前后应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10.不宜常规使用抗菌药物预防肺部感染。
11.使用呼吸机患者,预防与控制参照《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控制制度》。
12.对疑似或确诊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并报告感染管理部门。
13.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对下呼吸道感染病例进行登记、报告、分析和反馈,及时发现和控制感染源。
14.对医务人员进行感染预防和控制培训,提高感染预防意识和能力。
15.合理使用抗生素,根据病原体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避免抗生素滥用和耐药性的产生。
16.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自我管理和预防感染的意识。
五、组织实施1.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和组织实施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计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院儿科呼吸道传染病管理和预防控制措施
发表时间:2020-09-27T10:58:51.163Z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16期作者: 1董洁 2刘亚娟[导读] 对医院儿科呼吸道传染病管理和预防控制措施进行研究。
方法:本次实验共计抽取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就诊的儿科呼吸道传染病患儿220例, 1董洁 2刘亚娟 1西安市儿童医院 710003 2西安市儿童医院 710003摘要:目的:对医院儿科呼吸道传染病管理和预防控制措施进行研究。
方法:本次实验共计抽取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就诊的儿科呼吸道传染病患儿220例,在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医院并没有实施呼吸道传染病管理和预防控制措施,在2019年1月,医院在儿科实施呼吸道传染病管理和预防控制措施,对相关措施实施前后儿科患者及其亲属疾病防控知识掌握情况、儿科预检分诊情况进行记录
和对比。
结果:与相关措施实施前相比,措施实施后儿科患儿及其亲属疾病防控知识掌握评分较高,措施实施前后患儿及其亲属疾病防控知识掌握情况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数据呈现统计学意义(p<0.05);与相关措施实施前相比,措施实施后儿科预检分诊几率较高,措施实施前后儿科预检分诊几率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数据呈现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呼吸道传染病管理和预防控制措施的实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儿及其亲属疾病防控知识掌握评分,促进儿科预检分诊几率的提升,具有较高的价值。
关键词:儿科;呼吸道传染病;管理;预防;预检分诊前言:相比成年人,儿童自身的抵抗力较差,比较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患呼吸道传染病的几率较高。
呼吸道传染病在儿科中有着较高的出现几率,而且其治疗难度较大,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医护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稍有不慎便有可能导致呼吸道传染病的大面积扩散,进而影响患儿的健康,加大患儿的痛苦。
这种情况下,对医院儿科呼吸道传染病管理和预防控制措施进行研究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本次实验共计抽取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就诊的儿科呼吸道传染病患儿220例,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共计抽取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就诊的儿科呼吸道传染病患儿220例,根据患儿就诊时间将患儿分为甲组(2018年1月-2018年12月)及乙组(2019年1月-2019年12月),两组患儿人数一致,以110例患儿为一组。
甲组所选110例患儿中男性患儿共计60例,男性患儿与女性患儿的人数差为10人,患儿年龄最小为5天,年龄最大为9岁,(5.2±1.1)岁为均值年龄,乙组所选110例患儿中男性患者共计58例,男性患儿与女性患儿的人数差为6人,患儿年龄最小为8天,年龄最大为10岁,(5.3±1.2)岁为均值年龄,两组患儿性别比例及年龄方面差异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数据并没有表现出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本院伦理委员会准可实验的开展;患儿及其亲属完全掌握本次实验的内容及可能导致的后果;患儿及其亲属均签署自愿协议。
排除标准:患儿患有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疾病[1]。
1.2方法
在2019年1月,医院在儿科实施呼吸道传染病管理和预防控制措施,并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患儿及其亲属疾病防控知识掌握请尽快进行调查。
医院应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从制度层面对呼吸道传染病管理和预防控制措施进行规范,为医护人员开展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以此实现对呼吸道传染病的管控。
而且医护人员应严格按照既定流程及标准开展工作,规范自身行为,以保证工作开展的质量。
医护人员应注意对医院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严格控制人员的进出,从根本上避免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以实现管控疾病的目的。
医护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预检分诊工作的开展,加强对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筛查,对疑似或是确诊患者进行隔离,以此避免疾病的传播。
另外,医护人员应注意宣传工作的开展,并向患儿及其亲属进行知识宣讲和健康教育,帮助患儿及其亲属掌握相关知识,提高患儿的顺应性,发挥患儿亲属的积极作用,以此降低护理工作的难度[2]。
调查问卷应涉及患儿及其亲属基本信息,并要求患者及其亲属在半小时内独立完成调查问卷,以保证问卷结果的可靠性。
1.3判断标准
对相关措施实施前后儿科患者及其亲属疾病防控知识掌握情况、儿科预检分诊情况进行记录和对比。
1.4统计学处理
在SPSS22.0统计学软件下,计量资料及计数资料分别为(x±s)及(n),检验分别通过t及x2,P<0.05意味着数据呈现统计学意义[3]。
2.结果
2.1
与相关措施实施前相比,措施实施后儿科患儿及其亲属疾病防控知识掌握评分较高,措施实施前后患儿及其亲属疾病防控知识掌握情况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数据呈现统计学意义(p<0.05);与相关措施实施前相比,措施实施后儿科预检分诊几率较高,措施实施前后儿科预检分诊几率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数据呈现统计学意义(p<0.05)。
具体内容见表1。
表 1 两组患儿及其亲属疾病防控知识掌握情况及儿科预检分诊情况
3. 讨论
本次实验共计抽取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就诊的儿科呼吸道传染病患儿220例,意在对医院儿科呼吸道传染病管理和预防控制措施进行研究[4]。
医院在2019年1月初实施呼吸道传染病管理和预防控制措施,研究结果显示,与相关措施实施前相比,措施实施后儿科患儿及其亲属疾病防控知识掌握评分较高,两组患儿及其亲属疾病防控知识掌握评分分别为(5.3±1.4)分及(7.5±1.6)分,措施实施前后患儿及其亲属疾病防控知识掌握情况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数据呈现统计学意义(p<0.05);与相关措施实施前相比,措施实施后儿科预检分诊几率较高,两组儿科预检分诊几率分别为45.45%及82.73%,措施实施前后儿科预检分诊几率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数据呈现统计学意义(p<0.05)。
本次实验表明,呼吸道传染病管理和预防控制措施在提高患儿及其亲属疾病防控知识掌握评分、促进儿科预检分诊几率的提升方面效果较为理想。
参考文献:
[1]谢宇飞,顾华. 医院儿科呼吸道传染病管理及预防控制分析[J]. 中国卫生产业,2016,13(03):171-173.
[2]刘晓琴. 管理干预对武汉市某医院儿科门诊呼吸道传染病医院感染预防控制能力的影响[J]. 医学与社会,2016,29(07):81-83.
[3]姚希,贾建侠,赵秀莉,李六亿. 综合医院门急诊呼吸道传染病医院感染管理干预效果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21):5415-5417.
[4]朱艾. 医院儿科呼吸道传染病管理及预防控制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98):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