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曲欣赏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中外名曲欣赏教案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外名曲的历史背景、创作背景及艺术特点。
2. 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拓宽艺术视野。
教学重点:1. 中外名曲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
2. 音乐作品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1. 音乐作品的鉴赏方法。
2. 不同音乐风格的辨识。
教学准备:1. 中外名曲的音频资料。
2. 相关音乐作品的文字资料。
3.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老师播放一段中外名曲,引导学生欣赏。
2. 提问:你们知道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它的作者是谁?请简单介绍一下这首曲子的背景。
二、新课导入1. 介绍中外名曲的历史背景和创作背景。
2. 讲解中外名曲的艺术特点。
三、案例分析1. 以《梁祝》为例,分析其创作背景、艺术特点及表现手法。
2. 以《第九交响曲》为例,分析其创作背景、艺术特点及表现手法。
四、音乐鉴赏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中外名曲进行鉴赏。
2. 每组派代表分享鉴赏心得,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五、总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中外名曲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及鉴赏方法。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欣赏音乐,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第二课时一、复习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关于中外名曲的问题。
2. 学生回答问题,老师进行点评。
二、新课导入1. 介绍不同音乐风格的辨识方法。
2. 讲解不同音乐风格的特点。
三、案例分析1. 以《蓝色多瑙河》为例,分析其音乐风格及特点。
2. 以《茉莉花》为例,分析其音乐风格及特点。
四、音乐鉴赏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具有不同音乐风格的曲子进行鉴赏。
2. 每组派代表分享鉴赏心得,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五、总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不同音乐风格的辨识方法。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拓宽艺术视野。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
《中西方音乐史与作品欣赏》课程教学大纲解析

《中西⽅⾳乐史与作品欣赏》课程教学⼤纲解析《中西⽅⾳乐史与作品欣赏》课程教学⼤纲⼀、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0601100570课程名称:《中西⽅⾳乐史与作品欣赏》英⽂名称:Chinese and western music And Masterpiece Appreciation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总学时:64 学分:4理论学时:64 实验学时: 0实践学时:0 指导⾃学学时:0适⽤专业:⾳乐学(⾳乐治疗) 适⽤层次:本科先修课程:基本乐理、视唱练⽿、基础和声等承担院部:⼈⽂学院学科组:⾳乐学⼆、课程介绍(⼀)课程⽬标及地位《中西⽅⾳乐史与作品欣赏》是⼀门阐述中西⽅⾳乐⽂化从起源⾄近代发展历史的史论学科,对其经典作品进⾏欣赏。
它以中西⽅⾳乐发展的历史及其欣赏为主要内容,是⾳乐学专业本科⽣必修的基础性专业课。
在学习基本乐理、视唱练⽿、基础和声等课程基础上,掌握中西⽅⾳乐发展的历史与特点,为歌曲演唱、钢琴演奏、曲式分析、⾳乐治疗临床等有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该课程培养学⽣从整体上了解和掌握《中西⽅⾳乐史与作品欣赏》的基本内容,认识中西⽅⾳乐发展的历史,欣赏中外著名经典作品;让学⽣从理论课的学习中找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法;探究中西⽅⾳乐⽂化发展的相同点与相异点,真正理解⾳乐史学的⽂化传承功能;树⽴起全⾯完整的⾳乐⽂化观,⽤理性态度对待中国传统⾳乐治疗与西⽅现代⾳乐治疗,以提⾼学⽣独⽴从事⾳乐治疗⼯作以及其他⾳乐实践活动的综合能⼒。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中西⽅⾳乐史与作品欣赏》的学习,掌握中西⽅⾳乐发展的基本史实,欣赏经典作品,帮助学⽣认识中西⽅⾳乐历史的发展,这既是对学⽣已有的⾳乐理论进⾏系统的补充、丰富并加以整合的过程,⼜是对中西⽅⾳乐发展中的各种历史现象进⾏溯源、求证、提炼的过程,同时也是对中西⽅⾳乐的发展进⾏⼈⽂关怀的过程。
1.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标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在⾳乐治疗职业中具备良好的⼼理素质、社会责任感,有正确的⼯作态度,能胜任⼯作所需的沟通与协调能⼒。
中外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教学大纲新

中外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教学大纲新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艺术学院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课程教学大纲艺术学院综合理论教研室制订二○一四年三月《中外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外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考核类别:考查适用对象:本科适用专业:音乐学总学时、学分:72学时4学分一、课程教学目的该课程为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并把握中国音乐历史发展的整体框架与基本线索,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人类所遗留下来的音响、文物以及文献等史料的欣析与学习,对中国音乐的历史面貌给予较为全面的认识、对中国音乐的时代风格给予听觉感知、对中国音乐的历史背景给予综合了解、对中国音乐历史的基本发展规律给予初步把握,从而加强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历史与文化修养,为今后开展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打下必须的思想基础与专业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1、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较为系统地了解中国音乐发展的历史进程、不同历史时期社会音乐生活、各种音乐体裁以及主要音乐作品的创作特点及艺术表现创作手法,丰富音乐史论知识,提高音乐艺术的理论修养,并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2、本课程通过音乐作品的欣赏教学,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对中国音乐的审美鉴赏能力和修养。
在音乐欣赏中需要适当加强视频欣赏的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另外,还应在教学中注意使学生理解中国近现代音乐与西方音乐之间的联系。
3、教学的重点在于对不同历史时期主要的音乐活动、音乐体裁及作品、音乐家等内容要有基本的了解。
教学中的难点在于如何结合、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理解和掌握音乐史知识,同时结合音乐的感性体验,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先修课程无四、课程教学重、难点重点:隋唐至近现代时期的音乐。
难点:古代乐律学、音乐美学、各种外国传入中国的乐器、各个时期的音乐机构名称。
幼儿园中外名曲欣赏教案 幼儿园音乐欣赏

幼儿园中外名曲欣赏教案一、引言音乐是幼儿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名曲欣赏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欣赏名曲,可以培养幼儿的音乐修养,激发幼儿的音乐兴趣,提高幼儿的美感和情感体验能力。
中外名曲的欣赏教案,是幼儿园音乐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文将针对幼儿园中外名曲欣赏教案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二、中外名曲欣赏教案的意义1.培养幼儿的音乐修养通过名曲的欣赏,可以让幼儿接触到优秀的音乐作品,培养幼儿的音乐修养,提高其音乐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
2.激发幼儿的音乐兴趣名曲是经典的音乐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感染力,通过欣赏名曲,可以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增强其对音乐的喜爱和热爱。
3.提高幼儿的美感和情感体验能力名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感人的音乐表现力,通过欣赏名曲,可以提高幼儿的美感和情感体验能力,丰富幼儿的情感世界。
三、中外名曲欣赏教案的设计1.《茉莉花》的欣赏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让幼儿了解《茉莉花》这首我国民歌的故事,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2)教学准备:播放《茉莉花》音乐录音,准备相关图片和故事书。
(3)教学过程:通过播放音乐,讲解故事,展示相关图片,让幼儿了解《茉莉花》的故事背景和曲调特点,帮助幼儿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4)教学评价:观察幼儿对音乐的反应和理解程度,进行情感体验的评价。
2.《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的欣赏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让幼儿了解《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这首经典英文儿歌的内容和意义,感受其中的美妙旋律。
(2)教学准备:播放《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音乐录音,准备相关图片和故事书。
(3)教学过程:通过播放音乐,讲解歌曲内容,展示相关图片,让幼儿了解歌曲的含义和传达的情感,感受其中的美妙旋律。
(4)教学评价:观察幼儿对歌曲的反应和理解程度,进行音乐情感的评价和交流。
欣赏中外音乐幼儿园教案

欣赏中外音乐幼儿园教案一、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对不同国家音乐的欣赏能力。
2. 提高幼儿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 增强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中外音乐的对比欣赏。
2. 赏析多种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
3. 学习以音乐为主题的绘画。
三、教学重点1. 学习欣赏中外音乐作品,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2. 探索音乐与绘画之间的互动关系。
四、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通过播放中外不同国家的音乐,引起幼儿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多样性。
2. 音乐欣赏活动选择中外不同国家的音乐作品,让幼儿进行欣赏。
教师可以通过导入、播放、讲解、互动等方式进行。
3. 学做配乐根据幼儿们喜欢的绘画内容,教师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配乐弹奏、歌唱或者通过打击乐器发声,表达对绘画的理解和情感。
4. 制作音乐画册将幼儿们的绘画作品与音乐配乐合并,制作音乐画册展示给家长和同学们。
五、教学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幼儿在音乐欣赏和配乐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对音乐画册的创作情况,进行评价和记录。
六、教学延伸1. 配乐游戏:幼儿分组进行配乐创作,互相欣赏。
2. 拓展音乐知识:教授不同国家音乐的特点和音乐家的代表作品。
3. 参观音乐会:组织幼儿参观专业的音乐演出,增加他们的音乐体验。
七、教学资源1. 中外不同国家的音乐作品。
2. 音乐乐器和配乐素材。
3. 绘画工具和材料。
八、教学效果通过音乐欣赏、配乐和绘画制作的综合活动,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了提升。
他们对音乐的兴趣也得到了培养和加深。
九、教学反思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音乐作品和绘画素材,并确保音乐和绘画之间的关联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幼儿的参与和互动,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要注意幼儿的情感体验,使他们能够通过音乐和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结语:通过欣赏中外音乐,幼儿不仅能够感受到音乐的美,还能够拓宽他们的音乐视野,培养他们的艺术素养。
同时,音乐与绘画的结合也为幼儿带来了更多的创造乐趣和表达方式。
《名家名曲名段欣赏》课程教学大纲

《名家名曲名段欣赏》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1405025课程总学时/学分:36/2课程类别:通识教育选修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中国音乐戏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魁宝,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
本课程旨在:1、了解音乐基本常识、2、了解以中国名家为主的世界著名音乐家、戏剧家、3、欣赏著名的唱段、作品。
通过深层次接触音乐、理性欣赏音乐的平台,使大学生的音乐欣赏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从而达到丰富精神世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弘扬国内外(主要以中国作品、专家为主)优秀音乐、戏剧文化的目的。
教学内容涵盖了音乐家、戏剧家的生平介绍、该音乐家、戏剧名家作品的介绍及赏析、音乐的表现特征、音乐的要素等理论常识,以及中、外欣赏两大部分,本课程共18周,以期达到学生掌握音乐鉴赏的心理过程,了解中外主要音乐流派,能够对不同风格的主流音乐进行审美的程度。
二、教学基本要求该本课程,通过了解音乐基本常识、中国名家为主的世界著名音乐家、戏剧家及欣赏著名的唱段、作品等模块的教学内容,使大学生提升音乐、戏曲的基本常识和了解,感受中国音乐、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而更加爱国,爱家。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部分:音乐、戏曲基础理论常识部分(12课时)教学要求:结合谱例、乐曲等,了解认识基础的音乐、戏曲理论常识。
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教学重点:从音乐、戏曲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开始,贯穿整个教学学习过程。
首先概括介绍,让大学生初步了解中国音乐文化在世界的地位和对世界音乐文化发展的影响。
(约需4课时)第二,以音乐元素、戏曲元素的感性体验为主要方式的教学过程。
运用节奏、旋律、演唱与演奏能力的综合、即兴的体验,继而学习理性知识的音乐理论、识读五线谱与音符音高、音乐的时值与节奏、钢琴演奏的基本指法等基本知识内容力求打破原有乐理知识的学习方式,用8课时完成初步感性的音乐理论学习。
教学难点:学生对戏曲的了解少,缺少兴趣感,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益的戏曲体验,是目前课程教学的难点。
中外名曲欣赏教案

中外名曲欣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外名曲的基本背景和特点;(2)学会欣赏和分析中外名曲的旋律、节奏和和声;(3)能够辨别和演唱中外名曲中的片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听力训练,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能力;(2)运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掌握中外名曲的差异与共性;(3)采用实践演唱,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2)增强学生对中外文化的认识和理解;(3)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高雅的生活品味。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名曲:(1)《茉莉花》(2)《长城谣》(3)《黄河大合唱》2. 外国名曲:(1)《四季》(2)《土耳其进行曲》(3)《欢乐颂》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中外名曲的基本背景和特点;(2)学会欣赏和分析中外名曲的旋律、节奏和和声;(3)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中外名曲的差异与共性的辨识;(2)音乐作品的情感表达和审美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中外名曲的概念和意义;(2)引导学生关注中外文化在音乐领域的交流与影响。
2. 教学内容展示:(1)中国名曲:《茉莉花》、《长城谣》、《黄河大合唱》;(2)外国名曲:《四季》、《土耳其进行曲》、《欢乐颂》。
3. 欣赏与分析:(1)教师播放中外名曲片段,学生认真聆听;(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名曲的旋律、节奏和和声特点;(3)对比分析中外名曲的差异与共性。
4. 实践演唱:(1)学生分组演唱中外名曲片段;(2)教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指导和评价;(3)选拔优秀演唱团队进行汇报演出。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演唱能力:通过汇报演出,评价学生的演唱水平和团队协作能力;2. 学生欣赏能力: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中外名曲的欣赏和理解程度;3. 学生审美情趣:通过课堂表现和课后反馈,评价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品味。
(中外音乐名家名作讲析)课程教学大纲

(中外音乐名家名作讲析)课程教学大纲本课程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名作的感性直观观赏,介绍中外闻名音乐家及乐人、乐事,使学生掌握音乐观赏、品鉴的方法,能够从观赏和聆听音乐的感性体验中体会作品的时代风格与民族风格,并对作品的精神内涵及社会意义做出理性评述。
通过中外作品的赏析,增进当代大学生对世界音乐的关注与了解,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及文化品位。
【三】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中外经典名作的观赏,给学生讲析与作品相关的历史、人文和社会背景知识,使学生对中外闻名音乐家、音乐事件、音乐作品的体裁等有一个全面认知和理解,并使学生逐步掌握不同艺术形式及其差不多音乐特征,以及音乐作品的鉴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观赏、聆听的音乐审美实践中,使学生体会并感知由不同民族、国家的地理环境、心理状态、历史背景、语言环境之差异所导致的音乐文化现象之间的个性差异。
通过教师引导观赏、学生参与辨析的互动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展目标: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文化价值相对论”的差不多思想与理念,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正确看待不同民族、国家的音乐文化,将本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社会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等相关学科与知识巧妙的结合,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以及品行操守,使公共音乐理论课的教学成为促进大学生科学全面进展与成长的有效途径。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学生能够通过《音乐基础与名曲观赏》等课程的学习,对差不多乐理知识和中外名曲积存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感性认知,在此基础上选修本课程那么可在比较的视野上有针对性的对中外名作的精神内涵与社会意义给予进一步深入的探究与思考。
本课程的教学为其他公共选修课程,如《戏曲鉴赏》、《民族民间音乐鉴赏》、《歌剧鉴赏》等的学习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此外,也开阔了大学生的艺术视野,对提高音乐辨析与鉴赏能力提供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名曲欣赏》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中外名曲欣赏》是在高校开设的一门艺术课程。
本课程以审美为主线,以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为基础,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掌握多方面的音乐表现形式、音乐体裁等知识,从大学生审美和艺术修养的实际出发,旨在提高本校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音乐欣赏教学,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使学生掌握多方面的音乐表现形式、音乐体裁等知识,并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音乐要素知识及中外音乐史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使学生逐步具备准确、敏锐地从整体上感受、体验音乐表现内容的能力,逐步具备评价音乐内容和形式中所反映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能力。
从绚丽多彩的音乐作品中学习历史、了解社会、认识生活,成为具有一定音乐欣赏水品水平的音乐爱好者。
三、教学内容:本学期上课时间为10周,每周2个课时,共分2个单元。
第一单元(第1-5周)教学内容:中国音乐作品欣赏教学目的:通过对不同题材的中国作品的学习和欣赏,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民族音乐不同的风格和特色。
重点、难点:分析作品时,要对每部作品进行分段赏析。
不仅要让学生分析作品的曲式结构,还要了解每段音乐的表现内容。
(1)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 1、作者简介:华彦钧,小名阿炳,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
私生子的社会地位,使他自幼遭人冷眼和歧视,但也形成了他倔强和敢于反抗的性格。
他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饱尝了人间的辛酸与欺凌。
2、一系列的因素造就了他超人的毅力与卓越的才华: 1)能够演奏多种民族乐器;2)受道教音乐和民间音乐的熏陶; 3)具有很高的音乐天赋;4)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
3、流传于世的作品:三首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
4、曲名的来历:乐曲本来是没有标题的,而是即兴商定的,因此我们对音乐的理解不应完全借助于标题,把它看作是一首以描绘景色为主的作品,而应从乐曲本身的音乐表现进行恰当的、合乎情理的分析。
5、曲式:变奏曲式结构(引子+主题+主题的五次变化发展)。
引子:从头便是断肠声上乐句:倾诉性的、令人沉思的。
下乐句:富于起伏变化,如海潮般的感情在奔腾。
6、小结:由这样两组美妙的乐句构成的音乐主题以及后来的一系列交替出现和变奏,把阿炳由沉思而忧伤,由忧伤而悲愤,由悲愤而怒号,由怒号而憧憬的种种复杂感情表达得淋
漓酣畅。
在经过了几个段落的情绪、力度诸种因素的聚集和发展之后,终于以势不可挡的力量推向了全曲的高潮。
激愤而辉煌的音调,是阿炳特有的气质、魄力的流露,鲜明地表现了他对黑暗势力不妥协的斗争和反抗,使闻者莫不深受感动。
(2)民乐合奏曲:《金蛇狂舞》、《翠湖春晓》作者:聂耳。
他在1934年创作了四首民乐合奏曲,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金蛇狂舞》和《翠湖春晓》《金蛇狂舞》 1、曲式结构:单二部曲式。
2、是根据我国古老的民间乐曲《倒八板》改编的。
是在喜庆节日里演奏的乐曲,欢腾、热烈。
3、《金蛇狂舞》的特点: 1)旋律具有鲜明的节奏特点 2)大量运用了民族打击乐器,加强了乐曲的节奏,烘托了热烈的气氛,使乐曲的民族特色更加鲜明。
《翠湖春晓》曲式结构:三部曲式。
表现内容:乐曲描绘了作者故乡云南春天的美丽景色。
第一段:速度缓慢,曲调带有叙事的色彩。
仿佛大地正在苏醒,人们期待已久的春天即将来临。
第二段:过渡性的段落,比较短小。
由弱到强,描绘了春风悄悄来到人间,终于吹遍大地的动人景象。
第三段:乐曲的中心段落。
抒发了人们迎接春天到来的喜悦心情。
(3)民族管弦乐曲:《瑶族舞曲》、《春江花月夜》由民族乐器组成的乐队称为民族乐队,也叫民族管弦乐队,通常由以下几组乐器组成: 1)吹管乐器组:笛、箫 2)弓弦乐器组:高胡、二胡 3)弹拨乐器组:柳琴、琵琶、阮4、打击乐器组:板、鼓、锣民族管弦乐曲《瑶族舞曲》 1、作者:彭修文,指挥家。
指挥、创作并改编过大量的民族管弦乐曲。
如:《瑶族舞曲》、《彩云追月》、《步步高》、《月儿高》、《春江花月夜》等。
2、表现内容:生动地描写了瑶族的青年男女在节日的夜晚,身着盛装聚集在月光下边歌边舞的欢乐场面,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
3、结构:复三部曲式(带再现A+B+A,)。
引子:舞蹈性的:表现青年男女拍击着长鼓从四面八方汇聚在一起。
第一大部分: 1、高胡主奏主题:“少女独舞”。
主题出现第二遍时,运用了功能分组的手法:(吹管组齐奏旋律,组齐奏旋律华彩)“姑娘加入”。
2、中音芦笙主题:“小伙加入”,粗犷、热烈。
第二遍出现:加强浓度、舞性高涨,第三遍:奔放热烈。
第二大部分:音乐转入另一个抒情、安宁的境地,“静中有动”。
第三大部分是第一大部分的再现。
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 1、这只典雅优美的抒情乐曲是由琵琶独奏曲《<a name=baidusnap0></a>夕阳</B>箫鼓》改编而来的。
箫鼓:我国古代排箫,笳和鼓作为主奏乐器的一种音乐组合形式。
2、重点、难点:
“换头合尾”。
主题旋律尽管有多种变化,新的因素层出不穷,但每一段结尾都采用同一乐器出现。
它听起来十分和谐,能从各个不同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深化音乐表现的内容。
3、演奏形式灵活,演奏人数可多可少。
大规模乐队:三四十人;小型:用琵琶、二胡、洞箫三件乐器也可以演奏。
4、多段体曲式结构。
全曲一共分为十段。
标题依次是: 1)、一江楼钟鼓;2)、月上东山;3)、风回曲水;4)、花影层叠;5)、水深云际;6)、渔歌晚唱;7)、回澜拍岸;8)、棹鸣远濑;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