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南京大屠杀导学案
南京大屠杀导学案及答案

南京大屠杀导学案及答案题16南京大屠杀学习目标1.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熙熙攘攘、挎、蹂躏、步履蹒跚、徘徊、毛骨悚然、褴褛、惨绝人寰、蛊惑等。
2.了解日军侵华历史,了解南京大屠杀详情,培养爱国感情。
3.初步了解史实性报告学的基本特征。
4.理解夹叙夹议手法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学习重点把握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学习难点体会报告学生动、形象的记叙及精当的议论、抒情。
学习过程备注布置预习1学生自主掌握生字词一、下列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褴褛lán1ǚ寻觅ì悚然shǒngB.尸骸hái蹂躏róulìn燕子矶ī.徘徊páihuái撰写zhuàn蹒跚pánshānD.狰狞zhēngníng绑缚fù熙熙攘攘xī二、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在后面的括号里1.残绝人寰()2.步覆蹒跚()3.凶神恶熬()4.逝者如失().大肆喧传()6.惨不忍赌()2学生收集有关报告学及南京大屠杀的资料。
第一时一、预习展评1学生自由回答,并叫两个学生上黑板板书第(2)小题改正的错别字。
2选一小组讲,其它补充,老师总结。
二、出示学习目标1.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熙熙攘攘、挎、蹂躏、步履蹒跚、徘徊、毛骨悚然、褴褛、惨绝人寰、蛊惑等。
2.了解日军侵华历史,了解南京大屠杀详情。
三、合作探究预设问题:找出集体大屠杀和零散大屠杀的各个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被屠杀的人数。
四、精讲点拨本为驳斥日本右翼势力不承认“南京大屠杀”列举了哪些事实?五、当堂达标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分)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4分)(1)她步履pánshān地走了几步,忽然站住,定定地打量着路边的一棵古槐。
()(2)他惨遭日本鬼子róulìn,地点正是那棵老槐树下。
()(3)我只希望像我一样年轻的战友、年轻的同胞,记住这ǎnuérénhuán 的灾难,记住这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它会让我们更加明确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南京大屠杀》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南京大屠杀》导学案1、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培养爱国情感,揭露日本右翼势力的嘴脸。
2、学习本文在记叙中穿插议论和抒情的写法。
3、初步了解史实性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
1、了解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陷南京。
在以后长达六个星期的时间内,日军对我无辜市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遇难者30万人。
日军采用了枪杀、刀割、割腹、肢解、水溺、火烧等屠杀手段,其野蛮暴行为人类文明史所罕见,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到了空前的劫难。
2、写作背景:日本右翼势力一直企图抹杀这段铁一般的历史事实,他们声称:经“研究”发现日军在“南京事件”中并没有对当地平民实施有组织的屠杀行为,中国方面应该就南京大屠杀的事实提出证据,并说如果真有那种“破天荒”的事情(大屠杀),当时的外国随军记者为何没有报道呢?这果真是“谎言”吗?在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前夕,温书林先生写下了一篇报告文学《南京大屠杀》,揭露了日寇,令人发指、罄竹难书的罪行。
1、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给带点字注音。
蹂躏.( ) 褴.褛( ) 诅.咒( ) 蛊.惑( ) 毛骨悚.然( ) 令人发.指( ) 凶神恶煞.( ) 悲号.( ) 惨绝人寰.( ) 残骸.( ) 山麓.( ) 杀戮.( ) 2.给文章分段,并写出它的意思。
第一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的疑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再次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如何反驳日本右翼势力的无稽之谈?A:集体屠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零散屠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法庭查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幸存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文在记叙中穿插了精当的议论和抒情,把它们找出来并说说它的作用。
南京大屠杀解疑导学简案

南京大屠杀解疑导学简案《解疑导学简案》表学科:语文班级:11()班执教教师:日期:课题 16.南京大屠杀知识点(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 1.史实性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2.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3.本文在记叙中穿插议论和抒情的写法疑惑点教师导学与示疑 1937 年8 月 13 日上海沦陷,日军直逼南京。
12 月 13 日,南京在一片混乱中被日军占领,日军在华中方面军司令松井石根指挥下,烧杀淫掠无所不为。
在长达六个星期的惨绝人寰的屠杀中,集体射杀并毁尸灭迹的中国同胞达 19 万人,零散屠杀 15 万多人,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达 30 多万人。
本文写于抗日战争胜利 50 周年前夕,在这之前日本右翼势力曾于 1982、1986 年两次通过歪曲历史的教科书。
中国人民绝对不容许任何形式的否认、抹杀或歪曲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的思潮和势力抬头。
本篇报告文学就是以大量史料证据及目前尚存的人证,揭露了日寇惨绝人寰、令人发指的罪行。
阅读课文,思考:1.课文揭露了日本在南京大屠杀中“令人发指的兽行”,细读课文,概括一下课文着重记叙了哪几起大屠杀惨案? 2.课文引用了美国护士的日记、多家新闻媒体的报道和 1946 年 2 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的查证等大量史料,在文中标画出来,然后说说在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上,引用这些资料起了怎样的作用? 3.本文在记叙中穿插了精当的议论和抒情,把它们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学生提疑测试点 1.给下列画线字注音蹂躏()()褴褛()()蛊惑()步履蹒跚()()毛骨悚然()()令人发指()凶神恶煞()惨绝人寰() 2.判断下列各句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1)她弱小的身躯剧烈地摇晃着,终于栽倒在地,口吐白沫。
()(2)入夜,我在长江边徘徊。
()(3)在人类历史上,恐怕没有比日军在南京的杀人竞赛更残暴、更无人性的了。
()(4)经 1946 年 2 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日军集体大屠杀 28 案,19 万人;日军零散屠杀 858 案,15 万人;总计在南京屠杀 34 万人。
《南京大屠杀》学生用导学案第二课时-A4版1

渣渡中心学校“人本健智大课堂”八年级下学期语文导学案编号16 备课组吴向东王智陈辉杨婷班级姓名课题《南京大屠杀》——第二课时审阅★学前抽测★★学习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总体特征;2、铭记历史,不忘国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明确人生方向,发奋图强。
★新知探究★报告文学体裁简介报告文学是借助形象来迅速反映真人真事的文学体裁。
它是文艺性的通讯、特写、速写的总称。
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新闻性(真实),二是文学性(可以提炼、加工),三是政论性。
它必须把现实生活有重要意义的事情、人物、时间、地点或史实迅速、准确、真实的报告给广大读者,这就是它的新闻性。
但它又必须把具有新闻价值的人和事,以文学的形式反映出来。
也就是说,它必须注重人物形象的描绘,重视情节结构的艺术组织与安排,语言必须具有文学色彩。
报告文学的内容完全属于真人真事,是作家采访、调查、观察所得的材料,但是由于对这些采访材料做了加工取舍和组织安排,注意了人物形象刻画,因此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不同于一般的新闻报道。
报告文学要求作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审美情感,审美观点倾注于作品之中。
作者有权对他所见的事实发表评论。
这就形成了报告文学的另一个特点:政论性。
报告文学与新闻报道、小论有明显区别。
它尽管与新闻报道一样,必须做到真实准确、反应迅速,但它可以对客观事物进行提炼和概括,而新闻报道则不需要;尽管报告文学同小说一样,强调描写人物和事件,但它可以从事件和人物出发进行直接议论,发表作者自己的见解。
而小说则是强调作者的见解只能通过形象的塑造体现出来,作者一般不直接发表议论。
★演练提升★1、文中在记叙中穿插了精辟的议论和抒情,把他们找出来仔细体会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点拨:报告文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它的政论性。
报告文学要求作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审美情感,审美观点倾注于作品之中。
作者有权对他所见的事实发表评论。
八年级下册语文《南京大屠杀?》导学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南京大屠杀?》导学案八年级下册语文《南京大屠杀?》导学案【八年级下册语文《南京大屠杀》导学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和本课的独特风格。
2.了解日本侵华历史和南京大屠杀的详情等历史知识。
3.掌握文中出现的新词生字。
二、能力目标:补充与南京大屠杀相关的历史知识。
三、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2.培养学生爱憎分明,勿忘国耻。
教学重难点:1.把握文章的情感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把握报告文学的特点和整体风格。
电教方式:多媒体等。
教学方法:讲授法、质疑导读法、提问法等。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老师在书上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解放很多年后的一天,有一个日本青年来到了中国。
他是为了寻找他叔父的一件遗物而来,在一个陈旧的小旅馆,一位经历了抗日战争的老人接待了他。
日本青年告诉老人,他叔父有一件遗物埋在了小旅馆的后院,希望老人能帮他挖出来,并且越少人知道越好。
老人帮他挖了半天,终于挖出来了,那是一个生了锈的铁箱子,青年和老人把箱子搬到了旅馆,但是老人要求看看里面的东西,青年答应了,于是他们把箱子搬到了老人的房子里。
打开箱子,里面是一把剑,剑上还刻了字,不过已经模糊不清了,老人看了哆嗦了一下,青年要求老人快点放回去,并且他马上要带回国去。
老人听到他的话,马上把剑放回箱子,并且“当”地锁上了,青年很纳闷。
老人说,你不能把它们带回国,这是日本侵华的罪证。
那正是当年日本军官在南京大屠杀的时候,进行杀人比赛用过的那把沾满了中国人的鲜血的剑,上面还刻着被杀的人数,当时报纸上有刊登记载过。
老人说,就是死也不会忘了的,当年他差点死在这把剑下!老人告诉青年,历史是抹不掉的,这把剑应该送到博物馆去。
老人最后告诫青年,你应该让你的国人知道,历史是抹不掉的,就算篡改教科书也没用。
当晚,日本青年带着“历史是抹不掉的”这句话,空手回国了。
同学们,不管这个故事是否真实,不管时代怎样变迁,历史都是真的,历史是无法抹掉的,“南京大屠杀”是真真切切发生在我国的,我们应该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今天,我们来学习温书林的《南京大屠杀》,翻回到那令人痛心不已的一页历史。
最新南京大屠杀教案

【篇一】南京大屠杀教案16、南京大屠杀16、南京大屠杀一、教学目标1、了解“南京大屠杀”对中国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了解“三大屠杀”惨案。
2、理解倒叙写法及其作用,理解纪实文学多方面引用资料的作用。
3、了解夹叙夹议的写法和集中议论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4、了解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行,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回顾历史,勿忘国耻,增强青少年对民族、国家、人类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目标1、2三、教学难点目标3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教学要点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
2、理清思路,梳理结构。
3、学习第一部分。
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日本右翼分子受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影响,企图抹杀南京大屠杀这段不光彩的历史。
发生在1982年、1986年及2001年的审定通过歪曲历史的教科书事件,都充分说明了他们不顾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感情,歪曲和篡改历史的丑恶嘴脸。
今天,我们就来翻开这段历史,看看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2、检查预习情况。
熙熙攘攘(xī)(rǎng)挎(kuà)蹂躏(róu)(lìn) 步履蹒跚(pán)(shān)庵(ān)徘徊(pán)(huái)毛骨悚然(sǒng)侥(jiǎo)褴褛(lán)(lǚ)惨绝人寰(huán)矶(jī)蛊惑(gǔ)(huò)3、题解本文选自1987年第七期《解放军文艺》,有删节。
从1939年到1945年,德国、意大利、日本三个法西斯国家发动了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卷入战争,军民死亡512万余人。
二战对人类文明是一场巨大的摧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历史惨剧中,日本侵略军在中国南京六个星期屠杀三十多万中国人的黑暗一幕,无疑是人类战争史上罕见的恐怖暴行。
六十多年前,侵华日军在中国大陆上制造了惨绝人寰、令人发指的罪行。
4、阅读课文,理清思路,梳理结构。
河南省项城一中八年级语文《南京大屠杀》导学案

《南京大屠杀》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史实性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
2学习本文在记叙中穿插议论和抒情的写法。
3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培养爱国情感,揭露日本右翼势力的嘴脸。
学习重点1积累文中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品味报告文学的写作风格。
学习难点1学习本文记叙中穿插议论和抒情的写法。
2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
学法指导1学生自主预习课文,搜集整理资料,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史料。
2学生鉴赏品味,研讨探究,教师点拨引导。
知识链接(一)报告文学属于广义的新闻范畴。
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报告性。
真实地反映历史和生活中曾经存在和出现过的真人真事或问题。
二是文学性。
反映出来的事实具有典型性,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二)南京大屠杀1937、8、13上海沦陷,日军直逼南京,12月13日,南京在一片混乱中被日军占领,日军在华中方面军司令松井石根指挥下,烧杀淫掠无所不为。
在长达六个星期的惨绝人寰的屠杀中,集体射杀并毁尸灭迹的中国同胞达19万人,零散屠杀15万多人,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达30多万人,铁证如山,然而长期以来日本右翼势力一直企图抹杀这段历史事实,拒不承认。
这篇报告文学,真实地记录了1937年12月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南京进行三次集体大屠杀和两次最典型的零散屠杀,以铁证如山的事实,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惨绝人寰的疯狂暴行,提醒中国人民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预习案一、预习导学(通读课文2---3遍)1、导入新课同学们,曾经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果真是无据可查的“谎言”吗?果真是没有目击者的报道吗?在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前夕,温书林先生写下了一篇报告文学《南京大屠杀》,揭露了日寇令人发指、罄竹难书的罪行。
让我们一起在这篇文章中寻找有力的证据来痛击日本右翼势力的无稽之谈吧。
2、给黑体的字注音。
橱窗()蹒跚()悚然()蹂躏()徘徊()寻觅()褴褛()恶煞()逾()蛊惑()撰写()人寰()3、词语解释【毛骨悚然】【蹂躏】【令人发指【逝者如斯】【褴褛】【凶神恶煞】。
南京大屠杀导学案及答案

南京大屠杀导学案及答案题16南京大屠杀学习目标1.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熙熙攘攘、挎、蹂躏、步履蹒跚、徘徊、毛骨悚然、褴褛、惨绝人寰、蛊惑等。
2.了解日军侵华历史,了解南京大屠杀详情,培养爱国感情。
3.初步了解史实性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
4.理解夹叙夹议手法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学习重点把握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学习难点体会报告文学生动、形象的记叙及精当的议论、抒情。
学习过程备注布置预习1学生自主掌握生字词一、下列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褴褛lánǚ寻觅ì悚然shǒngB.尸骸hái蹂躏róulìn燕子矶ī.徘徊páihuái撰写zhuàn蹒跚pánshānD.狰狞zhēngníng绑缚fù熙熙攘攘xī二、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在后面的括号里1.残绝人寰()2.步覆蹒跚()3.凶神恶熬()4.逝者如失().大肆喧传()6.惨不忍赌()2学生收集有关报告文学及南京大屠杀的资料。
第一时一、预习展评1学生自由回答,并叫两个学生上黑板板书第(2)小题改正的错别字。
2选一小组讲,其它补充,老师总结。
二、出示学习目标1.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熙熙攘攘、挎、蹂躏、步履蹒跚、徘徊、毛骨悚然、褴褛、惨绝人寰、蛊惑等。
2.了解日军侵华历史,了解南京大屠杀详情。
三、合作探究预设问题:找出集体大屠杀和零散大屠杀的各个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被屠杀的人数。
四、精讲点拨本文为驳斥日本右翼势力不承认“南京大屠杀”列举了哪些事实?五、当堂达标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分)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4分)(1)她步履pánshān地走了几步,忽然站住,定定地打量着路边的一棵古槐。
(3A这种药一问世,便受到病人的欢迎,因为临床治疗效果证明,这是有效治疗高血压的方法。
(将“方B他像一支蜡烛,虽然照亮了别人,却毁灭了自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南京大屠杀》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在记叙中穿插议论和抒情的写法。
2、初步了解史实性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
3、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培养爱国情感,揭露日本右翼势力的嘴脸。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在记叙中穿插议论和抒情的写法。
【文体常识】报告文学,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
它叙写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先进人物,反映人民群众多彩多姿的生活,揭露为人们嗤之以鼻的丑恶事物。
于是,有人称它为“用文学形式写的具有新闻价值的报告”或“艺术的文告”。
报告文学有三个特点:(一)鲜明的新闻性:报告文学作家黄钢认为,报告文学的“新闻性至少可以涉及到两点,第一是具有报道的价值;第二,接着就涉及到真实性的问题。
”(《试谈报告文学》)我们可以用两个字说明报告文学的新闻性,一是“快”,二是“真”。
(二)强烈的文学性:报告文学属于文学范畴,它是报告,也是文学。
它的新闻性(主要是真实性)与文学性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
“除了虚构与概括的手法不宜引进报告文学,其他一切属于表现形式的文学手法都可以在报告文学中充分调动。
调动得越好,就越逼真;越真实,就越富于艺术的感染力。
”(理由:《和青年谈谈报告文学》)这就告诉我们,报告文学需要从文学引进多样化的表现方法与技巧,如提炼、剪裁、描摹、比兴、工笔刻画、重笔渲染、精选角度、截取断面、澎湃的抒情、恰当的议论,以及艺术语言的调动等等。
总之,除虚构和夸张外,艺术构思、艺术想像、描写、抒情和修辞手法,都是可以采取的文学手段。
(三)深刻的政论性:优秀的报告文学,是时代的号角,历史的见证。
它总是要针对着现实生活,大声“发言”的。
同时,报告文学的作者在满腔热情地向读者报告现实生活中的先进人物和重大事件时,常常要在作品中抒发感情,发表议论。
为了使人物形象更鲜明,事件的意义更突出,有时作者要直接站出来报告。
因此,报告文学比起小说和其他文学作品来,能更直接地表现作者的思想倾向,带有强烈的政论色彩。
【阅读导航】这篇报告文学真实记录了1937年12月日本帝国主义侵战南京后进行的三次集体大屠杀和两次最典型的零散屠杀,以铁证如山的事实,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惨绝人寰的疯狂暴行,提醒中国人民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学习过程】一、自读感知:1、了解历史事实和写作背景: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功陷南京。
在以后长达六个星期的时间内,日军对我无辜市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遇难者达30多万人。
“江边流水尽为之赤,城内外所有河渠、沟壑无不填满尸体。
”历史不容抹杀。
但是,日本右翼势力长期以来一直企图抹杀这段铁一般的事实,他们声称:经“研究”发现日军在“南京事件”中并没有对当地平民实施有组织的屠杀行为,中国方面应该就南京大屠杀的事实提出证据;并说如果真有那种“破天荒”的事情,当时的外国随军记者为何没有报道?难道真是这样吗?本文写于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前夕,在这之前日本右翼势力曾于1982、1986年两次通过歪曲历史的教科书。
中国人民绝对不容许任何形式的否认、抹杀或歪曲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的思潮和势力抬头。
本篇报告文学就是以大量史料证据及目前尚存的人证,揭露了日寇惨绝人寰、令人发指的罪行。
2、自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识记:蹂躏..()()鼓噪.()蛊.惑()举世闻名..()()褴褛步履蹒跚...()()()毛骨悚.然()令人发指凶神恶煞.()惨绝人寰.()罄.竹难书()橱.窗()侥.幸()虐.待()徘徊..()()尸骸.()褴褛..()()笼罩.()簇.拥()熏.天()撰.写()3、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蹂躏:褴褛:鼓噪:蛊惑:举世闻名:步履蹒跚:毛骨悚然:令人发指:凶神恶煞:惨绝人寰:4、根据课文填空:《南京大屠杀》是一篇____________(体裁)。
本文所举经历了南京大屠杀的重要人证是_______________。
南京大屠杀中,南京军民共________人遇难。
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梳理结构。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第三部分()二、精读课文,合作探究:1、作者是如何反驳日本右翼势力的无稽之谈的?明确:日本右翼势力的言论纯属无稽之谈。
①日军在攻陷南京后,曾进行了多次集体大屠杀,文中主要列举了三次:Ⅰ.;Ⅱ.;Ⅲ.。
②“在人类历史上,恐怕没有比日军在南京的杀人竞赛更残暴、更无人性了。
”文中主要写了日军零散屠杀的两个典型惨案:Ⅰ.;Ⅱ.。
③“经1946年2月查证……恐怕很难做出甚至是粗略的统计。
”这个层次写法庭查证、举证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集体大屠杀和零散大屠杀的案数和人数。
2、课文引用了美国护士的日记、多家新闻媒体的报道和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的查证等大量史料,在文中标画出来,然后说说在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上,引用这些资料起了怎样的作用?3、本文在记叙中穿插了精当的议论和抒情,把他们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三、深入探究:1、学完课文,我们对南京大屠杀有了更真实,更具体的了解。
应当说,这是我们民族的耻辱。
对“耻辱”二字,你是怎么理解的?如果你面临同样的情况,难免一死,你准备怎么做?2、请你站在第三国的立场上,公正地评价南京大屠杀。
3、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作者写本文有什么用意?4、日本为什么不承认“南京大屠杀”?5、怎样看待中国放弃战争赔偿一事?6、请归纳文章中心。
5、试概括本文的写作特点。
三、诊断评价:阅读“半个世纪过去了……怎么走。
”1、找出议论性的句子,并体会其作用。
2、可先辈们痛苦的哀号将永远在我灵魂深处回荡,请同学们体会一下“永远”一词的表达作用。
3、文中说“我又感到欣慰”,“我又感到自豪”,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为什么感到“欣慰”、“自豪”?4、课文最后说“记住这惨绝人寰的灾难,记住这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它会让我们更加明确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那么,今后我们的路到底该怎么走。
5、“作为历史的回顾,我们不能只有四大发明、古国文化、开元盛世、丝路花语,也应该有南京大屠杀。
”作者把南京大屠杀和四大发明并列,其用意是什么?《寻找时传祥》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的体裁,体味人物通讯的基本特点。
2、领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寻找时传祥”的现实意义。
3、体会“于朴素中见奇崛,于平实中显机锋”的写作风格。
二、学习重点:了解时传祥的故事,研讨作者在这篇通讯中表达的思想。
三、学习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
四、知识链接(一)写作背景本文最早发天于1995年5月17日,是《工人日报》1995年推出的“重访精神高原”系列报道中的一篇,通讯开掘了一个深邃的思想和重大的主题,即今天我们应该有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文章的答案是:时代变是应该的,但为社会勤奋劳动和真诚做人的道理不该变;现今社会,仍然需要像时祥那样正直、敬业、实实在在干活,本本分分做人的人。
本文曾获1995年第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二)怀念时传祥身背粪桶手推车,走街串巷掏厕所。
莫云衣裳沾污秽,却道灵魂脱俗恶。
行业虽改光阴过,穷且益坚志不随。
革命工作无贵贱,留给后人细累索。
“宁肯一人脏,换来万家净”,是时传祥的精神境界。
国家主席刘少奇握着时传祥的手说:“你当清洁工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中。
”当年曾传为佳话。
五、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
通讯的主要特点有:生动性、完整性、评论性。
本文属于人物通讯:是以人物的思想、言行、事迹和命运为报道内容的通讯。
人物通讯并非仅仅是名人通讯,报道对象的选择取决于其蕴含的新闻价值,一般来说人物必须具有先进性或典型性。
在取材上可写全人全貌,也可截取片断着重写人物的某个侧面或阶段。
此两类一般以人物的行为主,而人物专访则以写人物的言为主。
通过记者的专访,记述人物的谈话,从而揭示其精神世界。
(二)自主学习: 1、自读课文。
给下列加点字注意,并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诚挚.( ) 黯.( )然偌.()大揣.()着黯.()然老茧.()淳.()朴人海()人事()桑记忆()新污()2、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诚挚黯然人海茫茫人事沧桑(二)整体感知课文,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课文用序号,一、二、三分三部分,各部分分别写了什么?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出来。
用一句话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2、、课文中有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具体含义是什么?3、“那个动荡的年月”指的是什么年月?3、这是一篇人物通讯,课文是通过哪些典型事例来表现时传祥的怎样品格?4、揣摩下列词语的含义:老人就挺激动,同时也有些黯然:“现在实实在在干活,……”记者默然。
几天前,……。
”大家就笑。
5、劳动模范时传祥已经去世二十多年了,这篇通讯却以“寻找时传祥”为题,结合课文最后一段话,谈谈“寻找”的深刻含义。
6、时传祥具有怎样的精神?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并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作为新时代的我们现在是否需要时传祥精神?应该怎样做才能体现时传祥精神?(三)、拓展迁移:时传祥有什么样的人格魅力?你从周围人的身上能找到时传祥精神吗?试举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