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多举措确保水利资金投入
水利工程职称评审题库

1.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2.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水情。
3.洪涝灾害频繁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4.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水利设施薄弱)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
5.新形势下水利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首要条件)。
6.我国水利改革发展要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的道路。
7.要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
8.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
9.要力争通过(5 年到 10 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我国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
10.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
11.到 2020 年,全国年用水量力争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
12.到 2020 年,我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要提高到(0.55)以上。
13.“十二五”期间,我国要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000)万亩。
14.要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推动(民生水利新发展)。
15.发挥(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作用,形成政府社会协同治水兴水合力。
16.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破解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17.要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包括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抓紧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提高防汛抗旱应急能力、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
18.山洪地质灾害防治要坚持(监测与预警)相结合。
19.要加快推进西南等(资源性)缺水地区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基本解决缺水城镇、人口较集中乡村的供水问题。
20.为提高防汛抗旱应急能力,要着力推进(县乡两级)防汛抗旱服务组织建设。
关于加强水利专项资金管理的思考

关于加强水利专项资金管理的思考作者:王玉章来源:《财经界·学术版》2011年第11期摘要:水利专项资金是指为支持水利事业发展而安排的在一定时期内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
十二五期间,国家对水利专项资金的投入进一步加大,加强对水利专项资金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从财政审计部门、会计基础工作、项目管理单位领导人的思想行为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业务水平方面进行了想考,认为只有在思想上互融统一,才能真正加强水利专项资金管理。
关键词:水利专项资金财政审计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事前事中事后内外部监督财政部数据显示,“十一五”时期,中央财政累计安排水利投入3655亿元,比“十五”时期的中央水利投入1772亿元增加1883亿元,增加1倍还多;十二五期间,国家对水利专项资金的投入进一步加大,为此,加强水利专项资金的管理,保证资金合理、有效使用,提高水利资金使用效益,就显得尤为重要;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水利专项资金在使用管理中是否规范,能否做到专款专用,有无滞留、截留、挤占、抵扣、挪用等违规违纪问题,这也是促进水利事业发展加强水利基础建设的关键所在。
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国各部门被审计单位已追回、归还、拨付资金1223亿元,挽回或避免损失77亿元,通过调整会计账目、采取资产保全等方式整改482亿元,有1103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仅国家民生工程,就被套取、滞留、转移挪用或挤占财政资金等就达到7.14亿元,其中农村水利饮水安全一项就涉及到3.06亿元。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和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如何保证水利专项建设资金合理高效使用、加强管理是摆在各级管理部门面前的首要问题。
那么,什么是水利专项资金呢?水利专项资金是指为支持水利事业发展而安排的在一定时期内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它的使用范围主要是:防汛费、抗旱经费、岁修费、水文专项经费、水资源保护和水质监测费、水土保持专项经费、水政水资源管理费、勘测设计费、技术推广费及其他专项经费等。
关于水利十二五规划

一、水资源开发利用1、水资源基本情况饶河县行政管辖范围内的水资源总量为77157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55174万立方米,地下水为2193.2万立方米。
地表水:乌苏里江发源于俄罗斯境内,由南向北于伯力注入黑龙江。
河流全长719km,流域面积18.7×104km2,境内长度128km,主河槽宽300-1000m,河道比降1/16000-1/48000。
挠力河发源于完达山脉哈丹岭东坡,自西向东北流经勃利县、双鸭山市区、集贤县、宝清县等地后,在饶河县内东安镇流入乌苏里江。
干流长596km,流域面积为22313 km2,境内长度130km,主河槽宽20-100m,河道比降1/2000-8000。
地下水:第四系砂砾石孔隙水在平原区沿河谷呈条状分布,基岩隙水赋含在低山丘陵区,第三系碎屑岩裂隙孔隙水,属深层地下水。
平源区地下水位埋深在1.72-8.5m之间,总体上地下水痊的埋深变化从前台地---级阶地---河温滩地逐渐变小。
单井涌水量从平原腹地20吨~40吨/小时,向一级阶地、山丘区逐渐减少,变为5吨-13吨/小时→4吨/小时。
地下水年补给量3.01亿立方米/年,可开采量0.714亿立方米。
2、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饶河县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为6363.0×104m3/a,其中地表水3063.0×104m3/a,地下水3300.0×104m3/a。
我县用水主要是农业用水量、农村生活用水和城镇生活用水、工业用水。
详见下表:2009年用水现状统计表单位:万立方米二、水资源保护1、水资源保护现状饶河镇内污染源共有2处。
如下表水污染源现状调查表2、农村的水污染水田的除草剂、杀虫剂、化肥的施用,造成万亩,甚至十几万亩的水体均含有毒物质,而后又流入江河形成大面积的生产污染。
3、水资源保护的目标水资源的保护,水环境的保护已涉及到人们的生产和生存。
为加强水体的保护,将我县河流水体功能进行分区,整体上分为乌苏里江水系和挠力河水系。
试析新时期强化水利专项资金管理的有效途径

试析新时期强化水利专项资金管理的有效途径摘要:水利建设,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确保水利专项资金的合理使用对于促进水利事业的发展,保障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水利专项资金的管理问题展开讨论,分析了现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水利专项资金;管理;现状;对策加强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其维护,对于提高防灾抗灾能力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了扶持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国家每年都会投入一定的水利专项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等,只有合理地管理和利用水利专项资金,才能促进水利建设并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因而强化水利专项资金管理、提升资金使用绩效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水利专项资金管理现状1.业务人员专业素质低目前,从事水利专项资金管理的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普遍偏低,在工作中造成账务处理不当、账表不符、账实不符等问题。
尤其是一些基层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中,虽然会配备相应的财务管理人员,但由于受地方限制,其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较低,专业知识不足,对水利建设工程财务管理职责和会计核算的程序等都不够了解,只能记流水账,最后造成竣工资料不全,为财务管理工作带来麻烦。
2.项目变更,批复与资金使用情况不符一些水利工程施工前未进行科学的设计,造成项目安排不合理,立项审查不严格等问题,当各项资金到位后,又擅自变更项目设计、项目用途和施工计划,而发生变更后又往往不能按照规定的程序报批,造成项目批复与资金使用情况不符,助长了专项资金的挪用。
3.重建设,轻维护水利设施建设完成后,要保证其服务功能和使用年限就必须采取合理的维护措施,并投入一定的维护资金。
尤其是目前很多地区已经兴建完成了一些重要的水利基础设施,并对近年来的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通过对往年水利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分析,我们发现对既有水利基础设施的维护资金少之又少,而又90%以上的资金都被投入到新项目的建设上。
水利工作加大投入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水利工作加大投入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水利工作的重要性变得愈加突出。
水利工作不仅关乎人民的生活和农田的灌溉,更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为了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水利工作必须加大投入,持续推动改革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加大投入,优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基础设施是人们正常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目前我国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
为此,必须加大投入,提高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
首先,加大资金投入。
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增加水利工程的资金来源,确保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同时,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设,通过PPP等形式引入更多的资金。
只有增加资金投入,才能改善水利基础设施的现状。
其次,优化工程建设。
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合理规划和细致设计,确保工程质量。
同时,要加强监督和管理,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
只有优化工程建设,才能提高水利基础设施的效能。
二、推动改革创新,提升水利工作水平水利工作的提升离不开改革创新的推动。
要提高水利工作水平,必须加强水利管理体制创新,完善水利政策法规,推动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
首先,加强水利管理体制创新。
要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水利管理机制,加强政府部门间的协调合作,促进资源的统筹利用和优化配置。
同时,要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提高水资源的经济效益。
其次,完善水利政策法规。
政府要加大对水利工作的政策支持力度,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提供有力的保障。
建立健全的水利法律体系,为水利工作的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三、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未来打下坚实基础水利工作的发展必须注重可持续发展,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推动水利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加强水资源管理。
要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用水制度,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要加大生态补偿力度,保护水生态环境,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广元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广元市“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的通知

广元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广元市“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元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4.16•【字号】广府办发[2012]31号•【施行日期】2012.04.1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广元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广元市“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的通知(广府办发〔2012〕31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级有关部门,广元经济开发区、市天然气综合利用工业园区管委会:《广元市“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二年四月十六日广元市“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目录前言第一章水利发展改革现状第一节“十一五”水利发展规划执行情况第二节水利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第二章“十二五”面临的新形势及要求第三章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第四章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建设任务第一节主要目标第二节水利建设主要任务第三节水利管理和改革第五章环境影响评价第一节环境影响分析第二节对策与保护措施第三节评价结论第六章投资规模及资金筹措方案第一节投资规模第二节资金筹措方案第七章保障措施前言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
“十一五”期间,我市水利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防洪减灾、水资源开发与保护、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治理、水产渔业、农业灌溉、城乡供水、水力发电站建设及水务体制和水管单位体制改革等方面业绩斐然。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战胜了2008年“5.12”特大地震灾害,取得了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伟大胜利。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水利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及治水兴水方略。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障。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对我市建设川陕甘结合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按照市委、市政府、省水利厅要求,根据中央《决定》、省委和市委的贯彻意见,中央、省委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广元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四川省“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结合我市实际,编制本规划。
十二五水专项的核算制度

十二五水专项的核算制度随着人民群众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以及水资源的环保属性需求愈发突显,水利行业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加大水资源的保护、利用和管理工作力度,优先支持生态用水和城市供水、水利基建等领域和项目,加快推进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
为加强对水利行业的投资管理和监督,国家要求在实施十二五水资源专项规划时,建立和完善有关资金用于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治理的核算制度,把握与推动水利工作。
十二五水专项的核算制度是水利行业的核心管理制度之一,下面就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双重核算制度在十二五水专项的核算制度中,采用了双重核算制度:项目跟踪和专项计划核算。
项目跟踪是在确保专项资金具体用途、实现效益的前提下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方式。
专项计划核算则是对专项资金的使用状况进行监督和考核,即审计人员会判断专项资金使用符不符合专项计划的要求。
专项计划构成十二五水专项的资金从哪儿来?基本上来自地方财政、国家财政和社会资金三个方面的资金。
其中,国家财政会继续对水利项目予以支援,中央预算内财政安排包括:1.支持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治理的综合补助资金。
2.支持关键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重点工程建设与维护,包括黄河、长江、珠江、淮河、海河等重点流域。
3.加强对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农村饮水等工作的扶持和攻坚,推进农村危旧房、卫生厕所等建设。
4.对重点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投入,对已开发、将要开发、需调剂或者重点保护的水源地全部实行拨付并下达到各省级政府。
5.对农村饮水工程中未解决的饮水安全问题,补充建设强制管制水源地和居民点的供水设施。
除了中央财政安排之外,地方财政也会积极参与资金投入,支持本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治理等工作。
专项计划执行情况考核专项计划的执行情况考核主要针对水利项目的管理、调度、水资源保护状况、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治理等方面展开,核算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1.专项资金使用进展、效益分析和风险评估;2.水利工程投资计划、进度、土地供给、劳动力、资金运行等;3.对范围内的水环境质量、数量、水质与水量平均年变化、根本污染物排放量等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和考核;4.对水利技术提升、水土保持推广、水环境管理等情况进行考核。
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

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2.11•【字号】辽委发[2011]1号•【施行日期】2011.02.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利综合规定正文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辽委发[2011]1号2011年2月11日)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
做好新形势下的水利工作,加强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对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尤为重要。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精神,进一步加快全省水利改革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水利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坚持科学治水、依法治水,全面提升水利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综合服务能力,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主要目标。
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到2020年,进一步增强水利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是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
“十二五”期间,完成辽河、鸭绿江干流及15条主要江河支流、143条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13个市(不含大连)和31个重点县(市)以及辽河、浑太河、大小凌河等保护区防洪能力达到规定标准;基本完成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易发区预警预报系统建设。
全面加强抗旱减灾能力建设。
二是基本建成“东水济西”水资源配置格局和高效利用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五”多举措确保水利资金投入
日前刚刚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要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
多渠道筹集资金,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
透过这一新世纪以来中央指导“三农”工作的第8个中央一号文件,今后我国公共财政水利投入方向如何?如何确保投入资金落实到位?带着这些问题,记者31日采访了财政部有关负责人。
坚持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
《决定》提出,要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
对此,财政部有关负责人指出,支持水利加快改革发展,始终是公共财政的一项重要职能。
尽管我国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目前我国水利建设仍然相对滞后,水利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突出瓶颈。
与扭转水利建设滞后局面、加快水利建设发展要求相比,公共财政对水利投入的规模仍然有待提高,水利资金安排使
用分散问题在一些领域和环节还较为突出,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亟待建立;水利建设的投融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投入来源比较单一,缺乏运用市场机制筹集建设资金、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水利建设的有效办法。
财政部数据显示,“十一五”时期,中央财政累计安排水利投入3655亿元,比“十五”时期的中央水利投入1772亿元增加1883亿元,增加1倍还多。
这位负责人指出,下一步要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继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坚持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确保各级财政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有明显提高。
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资金在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和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等民生水利项目;要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中小河流治理、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建设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
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资金整合机制,实行资金统筹安排和集中使用,形成合力。
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水利建设的投融资体制,逐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水利建设投入机制和引导农民、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水利建设管理的激励机制,深化水利体制机制改革,逐步形成多元化水利投入机制。
全面落实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
《决定》明确提出,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充分发挥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等土地整治资金的综合效益。
对此,财政部有关负责人指出,这体现了国家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投入的政策导向,是新时期国家健全完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机制的重要举措,是国家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投入的又一制度保障。
这位负责人表示,各级财政部门将认真落实中央的这一政策,努力实现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过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粮食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是要确保足额计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切实加强资金使用管理,确保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政策能够落到实处,发挥作用;二是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要专项用于农田水利建设,集中资金用于当前农田水利建设最薄弱环节,解决最突出的问题;三是在资金安排上向粮食主产区和产粮大县适当倾斜,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继续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
《决定》提出,要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综合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资金。
对此,财政部表示,下一步将积极研究相关政策措施,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政策功能,促进金融支持农田水利建设。
近年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积极发挥政策性银行对“三农”的支持作用,认真拓展支农领域,加大对包括水利在内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
根据农发行提供的数据,截至2010年末,农发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中长期贷款余额4722.75亿元,占贷款总规模的28.26%;其中,涉农水利建设贷款余额1037.41亿元,支持项目1362个,涉及灌区配套和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河流湖泊综合治理、农村饮水安全、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农村水能开发利用等多个方面。
“十二五”多举措确保水利资金投入
2010年我国水利投资是2000亿元。
《决定》提出,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意味着未来10年的水利投资将达到4万亿元,这也对“十二五”期间国家水利建设投入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此,财政部有关负责人指出,“十二五”时期,水利改革发展起点更高、任务更重、难度更大,中央财政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按照“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的要求,进一步加大资金保障力度,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创新和完善资金管理机制,突出支持水利重大薄弱环节建设,推进水利重点改革工作,着力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发展。
这位负责人表示,为确保未来五年的水利投入,财政部门将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水利建设的投融资体制;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优先支持水利重大薄弱环节建设,突出抓好支持农田水利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防治、农村饮水安全、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深化重点领域水利改革等重点工作。
同时,创新财政支持机制,规范和加强水利资金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