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案1(湘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学案(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学案(湘教版必修1)

第四单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三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学案知识摘要理解自然资源的定义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如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知识结构)钢材 D.蔗糖)鱼 D.金矿3. 下列资源中,具用地带性分布特点的是( )A.水力资源B.森林资源C.煤炭资源D.铁矿资源4.下列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是( )A.斩伐养长,不失其时B.竭泽而渔,焚薮而田C .封山育林, 永不采伐D .盛世滋丁,永不加赋5.下图中较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是( )①a 村落b 林地c 耕地 ② a 林地b 果园c 耕地③a 耕地b 林地c 村落 ④ a 林地b 村落c 耕地A .①④B .②③C .③④D .②④“牧童经济”是一个生动的比喻, 使人们想起牧童在放牧时,只顾放牧而不管草原的破坏。

它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K·E·博尔丁提出的一种现有的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的经济模式。

其主要特点是把地球当成一个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并且进行无限度的索取,使自然生态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同时,造成废物大量积累,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根据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回答6-8题。

6. 下列恶果不是由“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是()A.土地沙漠化 B.大气污染 C.破坏性地震 D.温室效应7. 下列经济模式不属于“牧童经济”的是()A.刀耕火种,毁林开荒 B.南水北调,发展生产C.围湖造田,开垦荒地 D.发展工业,不管排放8. 下列关于“牧童经济”的叙述,正确的是()A.它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产物,而发达国家不会产生B.是低投入、高产出效益的模式C.体现了传统发展模式的优点D.体现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9. 读右图,与阴影部分含义相符的一项是()A.核能 B.地热能 C.水能 D.风能10.关于自然资源数量有限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受资源分布规律限制,数量有限B.受空间分布限制,数量有限C.受技术水平限制,数量有限D.受时间分布限制,数量有限二、综合题11.读“雨林破坏对环境的影响图”,分析下列问题。

高中地理湘教版一教案-4.3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高中地理湘教版一教案-4.3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考情分析:1、课标要求及历年高考考查情况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教学理解本节学习的重点不应放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气候变化看做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探讨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因此,不必过分细致地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而应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和走起,最好能从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现代三个时间尺度给出气候变化资料,以使学生对全球气候变化有全面的认识。

同时,还应给出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相关资料,以供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现代三个时间尺度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

(2)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掌握气候统计图表的阅读方法。

(2)运用全球统计图表进行分析,概括出不同时期全球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

(3)用图示和推理方法,说明全球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历史上全球气候变化规律的探究,培养全面、客观、辩证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探索精神。

(2)关注人类生存的环境和环境的变化,增强环境意识和全球意识。

4、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气候统计图的判读,根据相关资料归纳出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二、学情分析:学生对目前全球变暖这种现象应该是深有体会,也能例举出大量相关案例;但是缺乏对全球变暖的深入探究。

因此,应该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合作探究的方法,从而对于全球变暖这一现象进行深思、探讨、归纳,得出正确的总结。

而且学生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已具备初步的地理分析、推理能力,通过适当引导,他们能够条理清晰地概括事物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但是本节的难点在平面统计图的判读和分析上,根据我校学生整体薄弱的情况,教师适当的引导或者讲解补充,这样更有利于教学的推进和实施。

2012高一地理教案4.3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影响(湘教版必修1)

2012高一地理教案4.3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影响(湘教版必修1)

4.3 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影响教案(湘教版必修1)一、教材分析:㈠、认识自然资源该节内容分三个层次,由概念-分类-共性特征,重点突出共性特征。

教材中资源特征的第一、二两点分别阐述了自然资源的地域性和整体性。

关于地域差异性,教材从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两个方面说明,水热条件的区域分异,导致某些可再生资源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

不可再生资源尽管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但其分布也具有一定规律性。

不同地区资源的分布各不相同,而在一定地域的各种资源间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当一种资源发生变化时,必然会影响到其他资源发生变化。

教材以热带雨林和荒漠地区的自然资源为例进行说明。

通过对这两个资源特点的了解,使学生明确对资源的利用要有因地制宜、整体的综合的观点。

资源特点的第三、四点讲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

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资源的数量是在限的,但随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和利用途径进一步扩展。

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确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珍惜和爱护自然资源的观念。

㈡、土地资源与人类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生产力条件下,土地资源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同的。

教材从多个方面对比三个历史时期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

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使学生学会以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㈢、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导致某些资源的短缺和环境恶化。

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逐渐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程。

教材重点在如何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通过该节学习,使学生具有节约资源、保护资源和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贡献力量。

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资源的特征2.以土地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使学生学会用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通过认识自然资源数量的奶限性和利用的发展性,使学生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懂得利用自然资源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三、教学重点:①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征②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四、教学难点:①自然资源的特征②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五、教学方法:主体分析法六、学生分析: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构建只是网络形成好的体系。

湘教版必修Ⅰ 地理:4.3 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 教学设计1

湘教版必修Ⅰ 地理:4.3 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  教学设计1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教学设计1.课标解读“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内容编写依据的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这条“标准”。

从“标准”内容要求看,旨在学习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是要求改变以往高中地理课程系统讲述自然资源的状况,二是要求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深刻认识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把握本条“标准”应注意渗透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

自然资源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开发利用程度,会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人类通过生产活动,把自然资源变成有价值的社会物质财富,使自然资源具有社会属性。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还属于历史范畴,表现为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历史阶段)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利用存在很大差异,即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自然要素成为自然资源,对同种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越来越深化。

本节课紧紧围绕课标,明确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在自然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2.学情分析本节课面向的是高一的学生,对地理学习的一般方法已经基本掌握,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可进一步提高学生在复杂情境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3.学习目标(1) 通过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对石油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的认识,学生能够正确看待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形成科学的资源观。

(2)从时间综合的角度分析自然资源消费结构的特点;从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同一历史时期资源消费结构的成因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通过对英国能源消费结构案例的分析,能够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事象的意识。

4.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人类对煤炭、石油等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的认识,能分析自然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教学难点:通过对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的分析,能理解促使资源间替代转换的主要因素5.教学方法教法:案例教学法;比较学习法学法:平板电脑交互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类对资源的认识和利用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本节课我们以石油资源为例一起来学习,必修一第四章《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任务分组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图。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4.3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学案 湘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4.3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学案 湘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4.3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学案湘教版必修1一.自主学习1.你能否用几分钟的时间,阅读教科书P101~106有关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内容,读后完成:【知识梳理】2.你能找出疑惑不解的问题并写出来?二.师生互学活动1 阅读教材P101-102的内容,试一试,完成下列表格。

活动2.1. 阅读教材P102-P104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试一试,完成下列表格. 内容 \ 时间前煤炭时期煤炭时期后煤炭时期时间主体能源能源时代生产力水平根本原因:2. 阅读教材P103的图4-26 能源结构的转变图,结合下面材料,完成有关问题:材料一:如图1为世界能源消费构成比例变化图。

材料二:“世界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图”和“我国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图”,根据上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

(1)从材料一可看出,30年后天然气的消费比重将超过石油,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2)从能源的消费构成来看,我国与世界的差异主要体现在。

(3)根据世界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图,描述从1950-1990世界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

(4)导致能源消费构成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活动3、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阅读教材P104-106的内容,结合以下材料,回答问题:资料1:图17中B、R、I、C四个国家被人称为“金砖四国(BRIC)”,见图17。

资料2:表1是四国的有关情况。

国家 B R I C国土面积(万km2)851.4 1707.5 298.0 960.0人口(亿) 1.9 1.4 11 132001年国民总收入5285 2534 4743 11310 (亿美元)在世界经济格局中被誉为世界原料库世界加油站世界办公室世界工厂资料3:I国总理早就提出“用电子革命把国家带入21世纪”。

据报道1997-xx年间,I国软件出口额从16.5亿美元猛增到236亿美元,预计还将以每年26%的速度增长。

美国硅谷的企业中有大量的I国人担任高层管理人员。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4.3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教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4.3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教案

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导入:(问题引入)材料:日本东京以南1200千米处有个冲之鸟岛,涨潮时只有两块小礁石露出水面0.45米,岛上既无人烟又无矿产,但日本政府于1987年投资300亿日元,用3年时间抢救加固这个小岛(修建了一个直径为50米的铁质环形防波堤,并用特种防水混凝土填充加固,并在一块岩礁上建了一座7米高的铁塔)。

问题:仅两块床垫大小的礁石,为何引起日本如此大的兴趣呢?【生】略【师】日本是个资源贫乏的国家,日本政府拆巨资加固弹丸小岛,是为了获得对其专属经济区范围内资源勘探、开发等权利。

【师】(看人地关系示意图)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人类要维持生存,必须要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自然资源是联系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纽带,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

请同学将书本打开到P101,阅读第一部分“自然资源的概述”,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属性及其分类。

【提问】棉花、原始森林、汽油、闪电、铁矿石、太阳能、焦炭哪些是自然资源,哪些不是自然资源?为什么?【生】自然资源:原始森林、铁矿石、太阳能【师】自然资源的概念应把握其本质特点:⏹第一,自然属性,存在于自然界,即“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第二,经济属性,能够产生经济价值,即“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

⏹凡是既符合一、又满足二的物质或能量就是自然资源,只符合其中一条的,则不属于自然资源。

【提问】自然资源的涵义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这种说法是否正确?试举例说明。

【生】略【师】自然资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属于历史范畴。

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由于受认知能力和科学水平的制约,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认识也是不同的,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自然资源所包括的范围和种类会不断扩大,一些环境要素不断地被纳入资源的范畴,如气象、自然风光、海底锰结核和可燃冰等(图片)。

因此,自然资源是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

高中地理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教案1湘教版 必修1

高中地理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教案1湘教版 必修1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突破思路高中学生对人类与自然资源的关系已有初步的认识。

本节介绍了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利用程度各不相同。

本节可采用“问题探究一同步理解一迁移运用”的思路,先明确自然资源的分类,然后以煤炭为例再扩展迁移到其他自然资源,说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日益广泛,利用深度逐步拓展。

利用废旧轮胎发电英国伯明翰一家公司新建了一家工厂,拟用高温分解的办法从废旧汽车轮胎中“炼油”。

据称,从5万吨废旧轮胎中可提炼出2万吨燃料油。

英国苏格兰建成每年可焚烧800万只废旧轮胎的热电厂,向25万个家庭供电。

可燃冰有一种由天然气、甲烷的水溶液凝结成的冰,可作燃料用。

在世界的一些海洋中,由于大量死亡生物遗体沉积到海底,在一定的压力和温度环境下,经过分解逐渐演化成可燃性气体,并储存在海底裂缝和孔隙中,随着地质历史的变迁,酷寒的气候使这些海洋封冻,成了“万年冰”。

而可燃性气体也冻结在冰里,成为外形与冰酷似的天然气矿层。

“可燃冰”在温度很低时,能老老实实地以冰的状态“冬眠”,当温度升高时,开始融化,变成比原体积大100倍的气体,它不需要转化或分解即可以燃烧。

据勘察研究,“可燃冰”的储量比化石燃料的总和还多。

利用气象因子发电雨滴体积越大,落地速度越快,利用它发电产生的能量就越大。

雨能的介质是水,水的能量比空气约大900倍,在同等条件下,雨能的发电量超过风能。

利用雨能发电的方式有三种:一是雨滴所产生的力产生电流;二是雨水发电,是先由集流装置将雨水集中,然后再让雨水往下流动发电;三是雨滴和雨水能联合发电。

美国、日本等国正在建设这种大型雨能发电站。

日本科学家还提出以积雪发电的大胆设想,秋田大学进行的一系列试验已获成功。

他们将高山上的雪水引来,冷却产生氟氯苯气体,在其受冷液化时放出很强的能量,从而驱动汽轮发电机发电。

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认为严寒与阳光一样,也是一种可利用的能源。

在可能情况下充分利用天然低温,这与充分利用太阳能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

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三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教案湘教版必修I

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三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教案湘教版必修I

曲线,看看从哪年开始,石油消费量超过生产量?·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用电许多地区出现了电力严重不足的被动局面。

仅①说一说,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化三个阶段对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自然资源各是什么?②归纳自然资源对人类社会作用强度的变化趋势。

历史阶段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阶段 后工业阶段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 强 较强 减弱起主要作用的资源 气候、水文、地形 矿产资源 后天性资源自然资源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自然条件比较好、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农业文明得以发展 矿产资源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着决定性影响。

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降,后天资源的地位上升。

举例 地形平坦、气经大庆、克拉以美国“硅【板书设计】一、自然资源概述1、概念2、属性3、分类按自然属性分: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按自我再生性分: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二、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为例1、前煤炭时期:时间:18世纪中期。

主要能源:木柴,水能。

煤炭利用:初级阶段。

特点:“木柴时代”2、煤炭时期:时间:产业革命至20世纪60年代初。

煤炭利用:规模大。

特点:以煤为主的能源体系形成,进入“煤炭时代”。

意义:对世界工业布局和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3、后煤炭时期:时间:20世纪初以来。

特点:石油消费量超过煤炭,石油、天然气成为主要能源,进入“石油时代”。

4、能源发展方向:从传统的石化能源为主转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多元化利用阶段。

三、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农业社会阶段人类活动依赖自然:平坦的地形、温暖的气候、充沛的水源、肥沃的土壤等对生产的影响大。

2、工业社会阶段矿产资源的储备状况和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是影响生产力布局的重要因素。

因矿产开采形成矿业城市。

3、后工业化阶段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与布局的影响日趋减弱。

【教学反思】备课资料中国能源面临严峻挑战一、是过度依赖石化燃料,对能源的可持续供应造成压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3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其基本属性。

2、了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世界能源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变化。

3、了解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掌握阅读、分析能源结构变化动态曲线图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能源结构变化动态曲线图的阅读和分析,学会相关的读图分析方法,提
高定量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不同时期人类社会在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利用上存在着明显差异的分析,
学会以动态的、发展的观点来分析问题,逐步形成辨证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3、通过对中西部煤炭富集地区开发方式的探究,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进一
步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
教学重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以历史发展的观念分析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法和学法:多媒体教学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课前准备:
为使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把班级分成4组,每9--10人一组)。

学习小组每组推举主持人、中心发言人、噪音管理员,主持人的职责是负责掌握小组讨论的全局,协调小组学习进程;中心发言人负责向全班同学汇报小组合作学习结果,其发言代表全组同学的观点和见解,体现全组的智慧;噪音管理员主要任务是组织讨论的有效进行引导学生团结协作。

教师则宏观调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出示表格,引导学生出示“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图,引导二、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
1 人类利用能源的三个阶段
前煤炭
时期
煤炭
时期
后煤炭
时期
时间
主要
能源
直接
原因
根本
原因
2 我国能源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