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本性
谈谈“人性”——从“人之初,性本善”说起_小学作文

谈谈“人性”——从“人之初,性本善”说起本文是关于小学作文的谈谈“人性”——从“人之初,性本善”说起,感谢您的阅读!近来翻阅了《三字经》一书,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由于该书首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所以本文来谈谈人性的问题。
何谓“人性”?就是人之本性。
“人之初,性本善”即是说人刚刚出生的时候,本性就是善良的。
这是一个关于人性本质的哲学问题。
人的本性到底是怎样的?是善还是恶?从古至今,关于人性的问题众说纷纭,丰富多彩,仅先秦的儒家学派中就有两种说法。
其一是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子的说法。
他认为人性本身就是恶的。
为什么呢?比如一个小孩刚出生,饿了就要哭,要吃奶,他会体会到母亲的辛苦吗?不能。
从这一点上看,人性本身是恶的。
另一派是孟子的思想,主张“性善”,而其中又有“人性本善”和“人性向善”两说。
而如今的学术界大多倾向于孟子主张“人性向善”。
为什么呢?因为在《孟子》一书的《公孙丑·上》中有这样的言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在《告子·上》一篇中亦有相关的言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说,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或曰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是人都有的,没有这“四心”的就不算人。
并且由此“四心”产生了仁、义、礼、智“四端”,而“四心”便是“四端”的萌芽。
孟子还说,仁义礼智不是别人教给我的,而是我由“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萌生出来的。
因此,孟子的观点是“人性向善”,他没有说过“人性本善”的话儿。
说到这儿,也许有些朋友会问了:孟子和荀子不都是儒家学派的吗?他们不是一脉相承的吗?为什么在对待人性的问题上有这么大的分歧?因为时代不同。
人的12种本性

人的12种本性人之初,性本善。
人性,是人的本质特征,也是人的本能和本性。
人性是与生俱来的。
人性如同人心脏和血液一样与人的生命同生共死。
只要人的生命尚存,人性便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尽管由于外在因素的影响,时而强烈,时而舒缓,但它恒久地、永不消失地在人体内活动,而且总有一种淋漓尽致地展现的欲望。
一、人的12种本性1、善良善良,是人的一种同情、慈爱、友善之心以及欲对别人进行帮助、与人和睦相处的愿望。
在没有其它因素影响的条件下,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他不会轻易地去伤害周围的人或物,而且会尽其所能地提供帮助和爱抚。
当我们涉足那些民风纯朴的偏远山区,这些远离物欲横流的商品经济的人们,对外来陌生人的热情、好客和友善,仿佛使人感到置身于另一个世界。
在大都市有时连问路都无人愿意给你指说(受外在因素影响),而这里贫困的山民却乐于免费为你提供食宿,使我们感受到人原始的、本能的善良。
人们爱兽、鸟、鱼、虫及花、木、草藤,并常自觉地予以保护和饲养,说明人们不仅对自身是善良的,而且对所有的生命体都是善良的,甚至包括无生命的物体。
人只有在自身的生存或利益受到威胁或影响时,才会伤及他人或他物。
人善良的本性表现在生命的各个方面。
比如,当遇到乞丐时,有施舍的本能;当得知他人受灾时,有无偿捐赠钱物的自愿;当看到别人遭遇不幸时,常禁不住留下同情的泪水。
正常条件下,人都愿意与别人友好相处,不愿轻易伤害别人,这是由善良的本性决定的。
现实中的冲突,一般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误会;二是善的本性与另一本性发生矛盾,且另一本性战胜了善的本性。
2、权欲权欲就是想获得权力的一种欲望;而权力是对人或事的一种支配资格,支配是主动和自主的行为,而被支配总是被动的。
在人的潜意识中,总是渴望支配别人,而不希望被人支配。
所以权欲是人的一种天性。
某些权力所能带来的名利,更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权力的贪欲。
官场的尔虞我诈、古代皇权的血雨腥风,便是权欲的生动写照。
有些人为了权力,不惜用金钱去买官,甚至失去人格与尊严去求官,并把权力作为一生的追求和精神支柱。
人之自然本性

⼈之⾃然本性⾃由⽽⾃在是⼈之⾃然本性,在⾃然状态,⼈之本性获得了最充分的体现。
“⾄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
上如标枝,民如野⿅。
端正不知以为义,相爱⽽不知以为仁,实⽽不知以为忠,当⽽不知以为信,蠢动⽽相使不以为赐。
”(《庄⼦·天地》)⾃然、⾃在是⼈之本性、常性,不尚贤、不使能,⼈⼈不求、不为仁、义、忠、信,⽽仁、义、忠、信⾃在其中。
及⾄圣⼈降世,制礼作乐,标举仁义,以匡天下之形,以慰天下之⼼,⼈之⾃然本性遭到了破坏,本⾃完具之仁、义、忠、信,亦随之⽽荡然⽆存。
制礼作乐,标举仁义之结果,只是激发、煽动了⼈的好知之⼼。
好知之⼼既已点燃,⼈只知道逐于利,却不知道守于义。
“且夫待钩绳规矩⽽正者,是削其性也;待绳约胶漆⽽固者,是侵其德也;屈折礼乐,呴俞仁义,以慰天下之⼼者,此失其常然也。
”(《庄⼦·骈拇》)圣⼈制礼作乐以匡天下之形,⽽礼乐作为⼀种规矩、标准,不仅是违反⼈性的作品,更是戕害⼈性的⼯具。
所以,“礼乐遍⾏,则天下乱矣。
彼正⽽蒙⼰德,德则不冒,冒则物必失其性也。
”(《庄⼦·缮性》)“礼乐遍⾏”,“遍”者,偏也。
郭象⽈:“以⼀体之所履,⼀志之所乐,⾏之天下,则⼀⽅得⽽万⽅失也。
”(《庄⼦注·缮性》)“蒙”者,蒙被也,感化也。
“冒”者,覆盖也,强加之也。
王先谦⽈:“彼⾃正⽽蒙被我之德,是德与德相感,不以⼰之德强⼈⽽冒覆之也。
若强天下⽽冒覆之,是以我正彼,则物之失其性者必多也。
”(《庄⼦集解·缮性》)⼈之德性本⾃纯正⽽完⾜,⽽圣⼈制礼作乐,则⼒图以⼈为之礼法矫治⼈之性情,此必损失⼈之常然也。
古代儒家关于‘人’的概念

古代儒家关于‘人’的概念【摘要】古代儒家对于人的概念是建立在仁、五常、性与心性、天命和敬老尊贤等重要概念之上的。
仁被认为是人之本性,是一种善良和慈爱的品质。
五常则是指具有仁义礼智信五种常识的修养方式。
性是指人天生具有的天赋品质,心性则是指人内在的品质和思想。
人的天命是指每个人在世界上的使命和责任。
敬老尊贤则是儒家强调的尊重长辈和学习智者的重要性。
在古代儒家所倡导的人道主义理念、亲和谦卑之道和实践人本主义被视为对于人的理解和尊重的体现,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指导和引领。
这些观念对于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传承。
【关键词】古代儒家、人、仁、五常、修养、性、心性、天命、敬老尊贤、人道主义、亲和谦卑、实践人本主义。
1. 引言1.1 古代儒家关于‘人’的概念古代儒家对于人的概念在儒家思想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
儒家强调人性的良善和人的价值,认为人是万物之灵,具有独特的尊严和自主性。
古代儒家将人的生命视为宝贵的财富,强调人的修养和完善,认为通过修炼自身可以达到人性的完美。
古代儒家倡导仁爱之道,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责任,主张以仁为本,尊重他人,关爱社会。
在古代儒家的理念中,人被视为天地众生之中最宝贵的存在,人的价值在于能够实现自身的潜能,奉献于社会,成就大同世界。
古代儒家对于人的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成为中国社会和人们道德行为的重要准则。
2. 正文2.1 仁的本质仁的本质是古代儒家思想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也被认为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
在儒家看来,仁是一种道德情感和行为准则,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道德原则。
仁是指对他人的关爱、善良、宽容和尊重,是建立和谐社会关系的关键。
在《论语》中,孔子曾经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反映了仁的本质,即以己之心度人之心,尊重他人的权利和需求,不伤害他人的利益。
仁也包括关心和照顾他人的需要,帮助他人实现自身价值,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人性本善辩论完整版

人性本善辩论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人性本善》论据“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相信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句子,也是《三字经》里十分经典的句子了。
这句话道出了人性本善,人所产生的恶来自于“习”,“习”的不同,人便向各个方向发展了。
有的向好的方面发展,有的则向坏的方向发展,由此而产生了不同的人,有善人,有恶人,有品德高尚的人,有自私的人。
但总之,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
一、孟子说过:“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而这正体现了仁义礼智四个方面,这些都不是后天造就的,而是先天的、生下来就有的。
二、人性本善的一大体现——天赋良知。
每个人,或多或少他都是有良知的,只是深浅不一。
而这每个人都所具有的良知便是人性本善的最好的体现。
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也是每个人都所共有的。
关于这一点,不仅是中国人如此认为,西方的文字中也有所暗示。
由此可见西方国家所谓的“良知”便是大家所共有的知识和认识,这就从某种意义上说明了“良知”是大家所共有的。
而良知是天赋的认知,与后天学习无关。
无论一个人是如何的穷凶极恶,还是如何的心地善良,他也是有良知的。
这便说明了人性本善。
三、人性本善的另一体现——后悔的感觉。
当一个人做了一件坏事时,无论是谁他都是会后悔的。
无论是谁都会做后悔事的,只是有的人做的后悔事多,有的人做的后悔事少而已。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作为一个很平常的人,我就做过很多小坏事,也让我后悔不已。
比如说有时候受到自己的懒惰的驱使乱扔垃圾,在我行完恶之后,我就会感觉十分后悔,就觉得自己的素质有待提升了。
在我反省的这过程中,我便会有所意识,其实人的骨子里是善良的,因为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过为这样的事而后悔的经历,不管是一个平凡的人,或是不平凡的人甚至是一个罪犯。
人之本性-私也

人之本性-私也当前一个正常的普通人一生所经历,大致包括学习成长、交朋友、谈恋爱、组建家庭、结婚生子、教育孩子、事业发展。
任何一个环节都少不了和人打交道。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纷争,有尔虞我诈。
儿时你要研究你的父母,上学你要研究同学和老肺,恋费你要研究你的对象甚至他们的父母,工作后你要研究领导和同事,做了领导你要研究员工和市场。
你要记住一个核心原则:不管你愿不愿意,无论做事还是做人,能否洞悉人性,顺应人性,驾驭人性,会出现两种结果:事倍功半和事半功倍。
一、比起狗你更怕鬼你怕不怕狗?我几乎敢笃定,大部分的人都不会怕狗,就真怕也不会很怕。
比如你在路边遇到一条狗发疯想追来咬你,你可以立刻蹲下,故作捡石头状,大概率可以把狗吓退。
就算狗没被吓退,你可以往家里一跑,顺手把门一关;或者你稍微灵活一点,往树上一爬,这时无论这条狗发多大的疯,对着你也只能无可奈何地干瞪眼. 退一万步来说,就算你被狗追上了,那么人的潜能激发后,大不了你也能跟狗拼个狗死人活。
人为什么不怕狗呢?因为人对狗性了如指掌。
那你怕不怕鬼呢?即使现实中并未真的见有鬼的存在,我想你还是会怕,因为你对鬼性一无所知。
例如你不知道鬼会不会穿墙术?你不知道下一秒鬼会不会从哪个方向惊现在你面前?无惧则明,人的恐惧往往源于内心的无知。
人性的底层逻用是什么?人性的本质是什么?人性是本善还是本恶的?接下来一一为你揭晓。
二、人性到底是什么?人性是人的根本属性,是大自然对人这种智慧生命的原初设定,为人所必有。
反过来说,只要你是人,你身上就必然拥有人性的所有特性,一点都不会少,一点都不会多。
就人性而言,没有阶层,没有差别,你我他全都是一样的。
194年,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提出了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都潜藏着七种不同层次的需要,这些需要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
人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不作展开,你只需要知道一点:按照重要性和层次性排序先后,最底层的是生理需要。
人的12 种本性

人的12 种本性引言:人之初,性本善。
人性, 是人的本质特征, 也是人的本能和本性。
人性是与生俱来的。
人性如同人心脏和血液一样与人的生命同生共死。
只要人的生命尚存, 人性便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 尽管由于外在因素的影响, 时而强烈, 时而舒缓,但它恒久地、永不消失地在人体内活动, 而且总有一种淋漓尽致地展现的欲望。
一、人的12 种本性1.善良善良,是人的一种同情、慈爱、友善之心以及欲对别人进行帮助、与人和睦相处的愿望。
在没有其它因素影响的条件下, 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他不会轻易地去伤害周围的人或物, 而且会尽其所能地提供帮助和爱抚。
当我们涉足那些民风纯朴的偏远山区, 这些远离物欲横流的商品经济的人们,对外来陌生人的热情、好客和友善, 仿佛使人感到置身于另一个世界。
在大都市有时连问路都无人愿意给你指说(受外在因素影响) , 而这里贫困的山民却乐于免费为你提供食宿, 使我们感受到人原始的、本能的善良。
人们爱兽、鸟、鱼、虫及花、木、草藤, 并常自觉地予以保护和饲养, 说明人们不仅对自身是善良的, 而且对所有的生命体都是善良的,甚至包括无生命的物体。
人只有在自身的生存或利益受到威胁或影响时,才会伤及他人或他物。
人善良的本性表现在生命的各个方面。
比如,当遇到乞丐时, 有施舍的本能; 当得知他人受灾时,有无偿捐赠钱物的自愿; 当看到别人遭遇不幸时,常禁不住留下同情的泪水。
正常条件下, 人都愿意与别人友好相处, 不愿轻易伤害别人, 这是由善良的本性决定的。
现实中的冲突, 一般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由于误会; 二是善的本性与另一本性发生矛盾,且另一本性战胜了善的本性。
2.权欲权欲就是想获得权力的一种欲望; 而权力是对人或事的一种支配资格,支配是主动和自主的行为,而被支配总是被动的。
在人的潜意识中,总是渴望支配别人, 而不希望被人支配。
所以权欲是人的一种天性。
某些权力所能带来的名利, 更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权力的贪欲。
古人对人的本质的理解

古人对人的本质的理解
古人认为,人的本质是善良的。
在《论语》中,孔子说:“人之初,性本善。
”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有良好的内在本性,可以通过教育和良好的环境来发扬光大。
同样,在《庄子》中,庄子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然而然的,没有任何恶意。
他说:“人之初,本性也善。
”古人相信,人的本性是无私的,热爱和平与协作,而不是争斗和竞争。
此外,古人也认为,人的本质是有限的。
在《道德经》中,老子强调了“无为而治”的重要性,并指出人类努力追求更多的财富和名誉是徒劳无益的。
他认为,人类应该学会放弃欲望,保持谦逊和平静,以实现内心自由的状态。
总的来说,古人对人的本质有着积极而乐观的看法,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和优点,应该发扬光大,同时遵循道德原则,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之本性
实际上我们人类从很早的时候就应该在思考这个问题了,我们从原始的物质社会进化出来,进化出了思想,而只要你有了思想,你就不可能停止去思考去探索。
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也已经对人性善恶进行了探讨与争论。
儒家亚圣孟子首先提出人性本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人先天就应该是善良的,每个人先天都是富有同情心的,对于弱者我们都会不觉产生怜悯之心。
而至于后来的作恶都是受环境影响,它使原生的善端压抑丧失,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加强道德修养。
而同是儒家的荀子则坚持人性本恶,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矛盾,人天生就是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
贪婪,懒惰,自私,都是人的本性。
那么到底是善?还是恶?仿佛我们的答案已经给定了,我们只有两种选择。
然而实际上,我认为人性本并无善恶之分,孟子说的善没错,但是荀子的恶也对,只是出发点不同而已。
这里在给我们作为人类的自己定性之前我觉得我们首先得认清楚我们到底是什么?我们处于一种怎样的生物形态?如果我们连自己都还分不清,那就更不用说去妄加评论了。
我们是什么?人类。
人类可能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一种动物。
我们首先定义了它是一种动物,它
和所有的兽类一样,为需求靠摄取而生。
然而我们却又是最复杂的,这里并不是说我们的组织结构或者生存能力要比其他物种更加先进更加优越,而是我们拥有实体之外的思想与意识,用宗教里最通俗的说法,也就是灵魂,实际上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本性。
因为我们除了吃饭,睡觉,繁殖等原生的动物行为外,我们还拥有情感,我们知道爱恋,我们能区分好坏,我们知道欢笑和哭泣,那是其他动物几乎没有的精神邻域。
那么什么是恶?贪婪,懒惰,自私?想想无非就是从外界获取满足自己,其实就只是一种动物行为,而我们本属于动物,怎么可能从兽性中脱离呢?从根本上来讲我们都是必须要靠摄取才能生存的,这是地球上任何生物都要遵循的法则,单一的个体无法存在。
那么既然要摄取,贪婪一点自私一点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动物吃饭都还护食呢,它们有的我们一样也少不了。
所以如果你非要给恶找一个原因,那么本能就是万恶之源,它乃本体所趋,是基于需求而随环境演化的,只要是人,没有脱离出动物范畴,谁也逃不掉。
但是单单因本能而索求就算恶的话,那么全世界所有的生物都属于从恶的范畴了,所以说这样的理解是有失偏颇的。
因本能而单单满足自己应尚在作恶范围之外,但是因满足自己而影响到他人那才是步入了罪恶之列,那才应该是真正的恶之所生。
那么善呢?我觉得善,就是在本能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的自我学习与
控制。
我们人类不单单只是动物啊,我们有脱离肉体之外的精神,它是我们从很早之前就进化出的产物。
而自我学习与控制则是我们精神培育的结晶,它至关重要。
用一种相对的观点,善,即非恶也。
恶则必须依靠善来利导,两者合为一体,此消彼长。
如果我们姑且以个体为出发点,本能是恶,自制力即为善也,而这种控制自出生以来都是要靠学习来完成的。
比如贪婪,前面我说过了,因为要摄取,所以在自我满足之前我们不可能不贪婪,每一个人,当你还没有吃饱的时候你一定都会感觉到饿吧,说直接点那是躯体所趋,不是我们自己所能控制的。
只有当有一天你的食物已经很多了,你已经很满足了,而同时你的其他的同类还处于饥饿状态。
那么是不是可以把你多余的部分让给他们呢,这就产生了最原始的施予与同情,也就是善的最终表现形式,然而这里的前提却也是在自己满足之后。
在后世的演化下这一思想经过了更高层次的锤炼,或者说是自控能力的升级。
从善已经不单单只局限于在你自己满足之后,它已经可以依靠一种纯意识形态的力量去控制住本能的需求而将它进行奉献,这种同情与施予就成为了如今真正的善良与美德。
而这种控制能力需要高强度的学习,就相当于现代的宗教信仰,需要给你附加上很多的约束力量,归根结底就是禁欲,而最终控制的实际上是不因私欲而害他,人人自律。
像犹太教的摩西十诫,佛教的八戒,伊斯兰教的各种严格的戒令,其实宗旨都是一样的。
然而人都是有差异的,从来都不可能出现一个相似的共同体,就
像有的人长得高大,有的人长得矮小,有的人吃的比较多,有的人吃的比较少,每个人因本能而生的欲望也是悬殊有别,差异很大。
这就产生了后续的问题,这里用一种数学的方式来解释也许更加形象。
我们姑且将本欲当成一位负数,后天的自控能力当成一位正数,当你的自控能力绝对值大于本欲时,你基本就应该算一位善人,而当你的自控能力绝对值小于本欲时,你就会想方设法去从恶害生。
而自控能力都是在后天因环境和教育产生的,假如每个人所受到的环境和教育相同,也就是说每个人的自控能力基本是一个固定值,而因为本欲的差异,也永远不可避免会有人要去制造罪恶,杀人,放火,抢劫,偷盗。
更何况后天的环境差别这么大,这时就需要在这座无形的天平上给自控能力这边加上一个附加值,自己控制不住,那么就让别人来帮你吧。
这时侯的法律就诞生了,它给所有人都加上一个共同控制力。
杀人犯杀人,抢劫犯抢劫,小偷偷东西,他们都以一种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取而满足自己,他们都是恶。
然而自古以来那一场战争,那一次种族入侵,胜利者没有杀人抢劫偷东西,他们就不算恶吗?不是。
前面的杀人犯抢劫犯在法律框架下他们都会受到制裁和惩罚,因为法律建造了一个公共约束,它实际上也是善的一种产物。
而后面的恶则因为他们早已脱离出了制约,已经没有控制。
所以说,人性并无原始的善恶之分,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善人,每个人也都可能成为恶人。
人们因本能生恶,因控制而善,而社会则更需要控制才能有序发展存在。
可以这样说,每一个普通的安分守己的
老百姓都是善人,也正因为有了这些绝大多数的善人,我们的社会才能安定繁荣。
这也是为什么药家鑫李昌奎必须要受到惩罚的原因,然而这样的审判却不应该因舆论而升级,更不应该因舆论而改变。
让全国的人都来讨论一个人是否该死?你不觉到很悲凉吗?而且现在还不止一个。
一个社会的法律是强加在每个人身上的附加力量,它不应该因人而异,更不能让人为因素改变,如果你今天把这种力量从某个人身上摘下来,明天又在另一个人身上减小,那么终有一天,这一共同的附加力量将会全部化为乌有,罪恶也将会风起云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