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与汉代养生术的初步研究-中国汉画学会
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纪要

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纪要
蒋波
【期刊名称】《南都学坛》
【年(卷),期】2007(027)001
【摘要】2006年10月14日-16日,由中国汉画学会主办、南阳师范学院汉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在南阳师范学院举行。
来自北京、香港、上海、河南等14个省(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的100余名学者出席了会议。
他们当中既有大学教授、研究机构的专家,也有各地文博单位的研究者;既有德高望重的老学人,也有高校年轻的研究生。
大家欢聚一堂,从宗教学、社会学、艺术学等角度对汉画进行了探讨。
【总页数】1页(P封3)
【作者】蒋波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汉文化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322.25
【相关文献】
1.汉画像研究的新收获——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综述
2.广东省植物学会第十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纪要
3.为写作学在二十一世纪再创辉煌作出新贡献——中国写作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纪要
4.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纪要
5.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第十届年会纪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王堆引导养生法

马王堆引导养生法
《马王堆导引图》是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为西汉早期作品,是现存最早的导引图谱。
原帛画长约100厘米,高40厘米,分上下4层绘有44个各种人物的导引图式。
“导引”是中国古代的健身、养生方法。
《庄子·刻意》写道:“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
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后人对“导引”的注解是:“导气令和,引体令柔”,即通过运动形体、调整呼吸等手段,使人的气机和缓通畅,形体柔软圆活。
《马王堆导引图》给人如下提示:
1、古人的健身方式比较全面。
既有运动形体也有调整呼吸,而且不限于徒手,还有器械运动。
2、知道导引与治病的关系。
图中有治病的文字,如“烦”、“痛明”、“引聋”、“引温病”等。
3、导引术已经在社会上流行。
从图中人物的形态和服饰来看,习练者主要是庶民阶层,说明早在秦汉时期,导引术已经不限于上层社会和专业人士。
另外,英国已故科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里写道:
我们要知道中国以体操治病的知识,于十八世纪传入欧洲之后,曾促进现代卫生和治疗方法的发展。
导引之传入西方,主要是因耶稣会教士J.J.M.Amiot
于1779年发表一篇文章,因此激起了瑞士医药体操的先进P.H.Ling的兴趣,又接着发表不少作品。
从这段文字可以推出,中国的导引术是西方医疗健身体操的重要源头。
由于李约瑟博士写上述文字时长沙马王堆汉墓尚未被发现,因此《马王堆导引图》的出土为他的论述提供了新的依据。
温馨提示:
下面是44个导引图详解,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照练习,强身健体。
论述一下中国历代的绘画理论

1---- 概述一下中国近代的绘画理论中国绘画理论的历史发展分为萌芽、奠基、成熟和完善等四个发展阶段。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绘画理论的奠基阶段到了宋代中国绘画理论体系已经构筑完成元代以来中国绘画理论没有大的发展但却在一些基本问题方面进行了充实完善。
中国绘画理论体系由绘画功能、创作与鉴赏原则、创作道路、构图比例透视、笔墨技巧、绘画步骤、作品评定、笔墨当随时代、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等九个方面组成。
一萌芽阶段从春秋战国到两汉这段历史时期是中国绘画理论的萌芽阶段中国绘画早在&"""年前的仰韶文化彩陶艺术和河姆渡文化的刻画艺术即已产生到夏、商、西周的青铜艺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但是付诸文字记载的有关绘画论述至今尚未见及。
到了东周春秋战国时代代出现了诸子著书立说、百家争鸣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有关绘画的论说便出现在诸子的著作中。
之所以说从春秋战国开始到两汉是中国绘画理论的萌芽阶段是因为在这一时期里还没有出现专门的画论与绘画有关的言论只是片言只语散见于一些哲学的论说之中既不成系统且又只是作为论述学术观点时的例证。
这一阶段中国绘画虽已相当发达但有关绘画理论总结远不曾见及。
二奠基阶段魏晋南北朝的!"#年间是中国绘画理论的奠基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出现了专门的画论虽然传世的著作不多但却十分重要。
顾恺之《画评》是我国第一篇保存较为完整的画论提出画面的“置陈布势”画人的“生气”、“天趣”问题。
他所提出的“以形写神”原则一直指导着后世绘画成为中国画论的一个精髓成为南朝谢赫提出“六法”的先导。
综观上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绘画理论发展史上是十分关键的对中国绘画理论和创作都起着奠基作用。
三成熟阶段由隋唐至两宋的"$%年是中国绘画理论大发展并趋于成熟的时期。
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是山水画异军突起唐代的山水画与道释人物画、花鸟走兽画呈并立之势五代至两宋山水画已作为中国画十三科之首而遥遥领先这一时期的大画家多是山水画的高手一些划时代的绘画大师从自身的实践经验出发总结出不朽的山水画论这些画论充实完善了以“六法”为总纲的中国绘画理论体系。
从汉画看汉代的升仙愿望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刘辉(65),男,安徽萧县人,主要从事汉画像石研究。
第25卷第1期2009年1月商丘师范学院学报JOURN AL OF SH ANG Q I U TEACHERS C OLLEGE Vol .25 No.1Janua r y .2009从汉画看汉代的升仙愿望刘 辉(安徽徐州汉文化研究会,安徽萧县235200) 摘 要:两汉时期,由于统治阶级追求长生不老和死后升仙,引起贵族和庶民的追随,从而使追求长生、成仙之风气日盛,这从现存的汉画中,可以明晰地反映出来。
揭示、正视这一社会风气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汉画;升仙;主流思想中图分类号:J222121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00(2009)01-0024-02 神的观念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至西周之前,神鬼观念已极为普遍。
战国中期出现了仙人世界的观念[1](P60),有关文献显示,秦末汉初之际,道教开始宣扬人可以长生不老和死后“羽化成仙”。
从汉武帝起,追求长生之风气日盛,一直蔓延至西汉末期。
进入东汉王朝,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因此,无论是汉代文献记载还是出土文物,无不显示出祈求长生不老与死后升仙是汉代人的强烈愿望。
但是,《光明日报》于2006年6月12日第11版刊登了《中国商丘西汉梁王陵文化研讨会专家发言》,朱青生先生对河南永城柿园汉墓壁画的主题思想作了新的解释,他认为:“人们是要把灵魂召回到墓地中,而不是升天。
梁王陵中的许多建造都仿照人间,说明不是提供一条升天之路,而是在地下过着神仙的生活,在人间怎样过生活,在地下也怎样生活。
”也有人以《楚辞招魂》中的描述“魂兮归来!君无上天些。
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
……归来归来!往恐危身些”为依据,便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和汉代,只有巫觋有升天的特权,普通民众中没有“升天”或“死后升天”的想法[1](P60-61)。
笔者认为二位先生的观点与汉代现实人生思想大为相悖,并且后者所引的诗句只是当时人表达对屈原的怀念和希望其复生的主观愿望,是文士夸饰的文学语言,不可将此作为人们对天界的认识。
中国古代美术史学中的汉代绘画

艺术借鉴中国古代美术史学中的汉代绘画党红雨【摘 要】中国绘画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人类瑰宝,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汉代时期的绘画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因此本文以汉代绘画为研究对象,从中国古代美术史学的角度对此进行研究。
【关键词】古代美术史 汉代 绘画汉代绘画主要表现为壁画、帛画、石砖画、漆画等形式,正处于先秦时期原始绘画向隋唐时期绘画鼎盛的过渡时期,具有一定的时代特点,也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
汉代绘画基于大一统的社会环境,兼收先秦的神鬼文化内容,融汇了先秦的艺术精华,在质朴的基础上加入了夸张的色彩,吸纳了理性与神学色彩,对中国绘画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一、汉代绘画的艺术表现特点(一)形象塑造,形神兼备所谓形,是指绘画中基于物体外形进行基本形象临摹,偏于物体的写实绘画。
而神则是指基于物体外形的基础对物体的神韵进行抓捕与体现,又偏于抽象的成分。
汉代绘画吸收了前朝朴素的绘画风格,注重对物体形象的描绘,但由于大一统的社会环境,为人们以充足的想象空间追求理性之外的感性成分,开始在绘画创作中融入浪漫主义色彩,追求神的色彩,已实现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
也正是因为汉代绘画处于承上启下的特殊时期,实现对物体形象的塑造,做到绘画的形神兼备,而这一特点在汉代的墓葬的陪葬绘画中得以体现。
然而汉代的形神兼备是初步的形神兼备,它与以后朝代的形神兼备尚有明显差距。
(二)时空结构,重在开创绘画与现实生活相同,同样是讲究时空结构,并且通过时空结构的创设实现物体远近距离的表现,即利用近大远小的原理在平面创作中表现出空间转化的感觉。
汉代画家利用这样的方式将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画面集中在一幅作品之中,从而表达出完整的故事情节,好似于画面丰富的藏宝图中融入了时间的要素。
从考古研究中挖掘出的汉代墓葬画中,有大量的作品采用这样的方式记录了主人生前的功绩以及死后得到升天的场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汉代对于绘画形式、绘画技艺不断探索提高的追求,试图通过绘画表现更多的场景画面与内心想法,而这种时空创设与探索追求也是之前时期的创作中所没有的。
汉画像艺术与中国画人物画的共通性探讨

汉画像艺术与中国画人物画的共通性探讨汉画像也称汉画,主要是指存于汉时墓室、墓阙、祠堂、椁棺等石材建筑物或墓砖、缣帛、粉壁与工艺品等物体上的图像资料。
作为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汉画像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时代特征,是我国杰出的艺术瑰宝。
汉画像中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如伏羲、女娲、东王公、西王母、雷公、孔子、忠臣、舞者、出行者、狩猎者等诸多种类的人物形象,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而且也展示了汉代造型艺术的风格和水平。
中国画中的人物画是以人物活动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一大传统画科,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分支。
人物画在中国画史中是极其丰富多彩的一页,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早得到发展的一个画科,历经岁月的淘洗,其艺术语言和技巧日趋完善。
通过研究,可以从中发现这两种艺术存在着一定的共通性。
一.表现题材和内容上的共通性汉画像石艺术就像是一面历史的镜子,映射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景况。
由于其大量的题材内容取之于现实生活,通过他们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手中的刀笔创作的作品,极富生命力和真实感,其内容相当丰富生动。
早期汉画像刻画的主要是一些简单的生活景象图像,随着葬俗的发展,画像石内容的不断增加,反映社会生活题材的图像逐步扩展丰富,神灵、仙人类的内容很快被吸纳进来,反映儒家伦理道德的历史故事和神学思想的形象也越来越多。
到东汉中晚期,几乎将天地、古今、人世、鬼神等现实与幻想的宇宙事物都纳入其中。
汉代画像石上的乐舞百戏图,人员众多,多种表演组合在一起,场面宏大。
沂南北寨村墓中室东壁门楣上的乐舞百戏图是内容最为丰富的一幅,整个门楣上表现的都是乐舞百戏,表演的项目有:飞剑跳丸、掷倒伎、走索、马术、鱼龙漫衍(戏龙、戏凤、戏豹、戏鱼)、戏车、七盘舞、建鼓舞等十余项,演员28人。
伴奏器有:钟、罄、鼓、排箫等,乐队演奏人员共22人,场面十分壮观。
安丘董家庄墓中室顶北坡上的乐舞百戏似乎还与神仙世界有关。
整个画面有人物42个,动物12个,不仅场面宏大,人物众多,而且充满仙气。
中国画养生功能研究

中国画养生功能研究中国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养生功能。
本文将从中国画养生的历史发展、原理和方法、现代应用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全面深入地探讨中国画养生功能。
一、中国画养生文化的历史及发展中国画养生文化起源于古老的先秦时期,强调通过绘画形式达到养生效果。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画养生文化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体系。
特别是在唐宋元明清等时期,中国画养生文化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发展,并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二、中国画养生的原理及方法中国画养生的原理主要包括调节身心、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调节睡眠等方面。
首先,中国画注重意念和心境的调控,通过绘画过程中的专注,消除内心的烦躁和压力,达到身心安静的效果。
其次,中国画中的笔法、构图和色彩等元素,能够刺激观者的视觉感官,从而促进血液循环和身体代谢。
此外,中国画还注重师法自然,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使观者产生对大自然的向往,从而提高免疫力,调节睡眠。
三、中国画养生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在现代社会中,中国画养生同样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面对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等问题,中国画养生可以为现代人提供一种有效的解压途径。
通过绘画创作,人们可以将内心的困扰和情绪宣泄出来,达到缓解压力的目的。
此外,中国画养生还可以帮助人们调节生活节奏,促进身心健康。
例如,将中国画引入家居生活中,能够美化居住环境,提升生活质量。
四、中国画养生的未来发展方向随着人们对身心健康和生活品质的追求不断提高,中国画养生将会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首先,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中国画养生的传统文化内涵,提升其在现代生活中的价值和地位。
其次,通过推广中国画养生教育,让更多人了解并掌握这一养生方法,从而促进广大民众的身心健康。
此外,中国画养生还可以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开发出更多具有创新性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五、结论总结起来,中国画养生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对于身心健康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汉画像艺术的传承与创新问题—兼评国家艺术基金“汉画像艺术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项目

图1 肖永杰 彩绘陶瓷大盘图2 侯志昆 女娲主题茶具不同媒介及表现形式,旨在实现汉画像元素的再设计,涉及内容有水墨、版画、民间剪纸、书法、汉画题跋、陶瓷装饰设计等。
在实地考察课程阶段,学员们前往苏、赣、鲁三省博物馆、汉画像馆,对不同地区汉画像石作品进行了深入解读和研究。
集中学习期间,除了学员之间小范围的研讨外,项目组专门组织了学术研讨会。
课程结束后,项目组在江苏师范大学美术馆举行了学员成果汇报展,展出作品100多件。
学员撰写汉画像研究论文30篇,出版作品集一部。
在这些作品中,学员们一方面将经典的汉画像图形与陶瓷、剪纸、版画、水墨、动画等新的表现媒介结合起来,探索经典元素的新的表现形式。
例如学员王海强创作前期运用不同的表现方式对汉画像石中的经典元素进行了大量的临摹,而后将汉画像石中的动物图像单独抽离出来,使之成为多幅水墨小品。
在这些作品中,作者尝试在水与墨交融形成的“墨韵”与汉画像艺术的“金石味”之间找到某种共通之处。
另一方面,学员们尝试在对汉画像图形打散的基础上,用语义转换的现代构形方法对汉画像元素进行再设计,探寻汉画像艺术与我们现实生活、生存状态及当代审美语境的关系,揭示汉画像艺术的核心价值。
例如学员肖永杰的《刺秦》《射猎》《车马出行》等陶瓷大盘作品(图1),当一个个瓷盘空置时,上方正中的印章和下方的人物图案形成了一幅幅独立的彩绘瓷盘装饰画。
当瓷盘内盛放食物时,它在完成实用功能的同时又成为一个交互式平台,使用者可以通过放置不同的食物,从而创造出新的样式和意义。
学员侯志昆对于女娲图像造型情有独钟,她在考察众多汉画像石馆,对拍摄的大量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后,创作出一系列女娲主题风格的茶具、招贴、国画、瓷画作品(图2),让人耳目一新。
学员孙绍轶正准备创作动画作品《廪君》,前期一直为未能找到合适的表现形式而发愁。
参加本次高研班之后,他被汉画像石古朴浑厚、自由又富有张力的造型风格所吸引,将《廪君》的主要场景用汉画像石的造型风格表现出来,并着焦墨,赋予了作品一种独特的图像学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画与汉代养生术的初步研究曾宪波【内容摘要】汉代画像中有一部分表现升仙、炼丹、秘戏等与养生术有密切关系的图像,此类汉画像在湖南、四川、重庆、江苏、河南等地多有发现。
本文结合汉画、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帛画与古文献,对汉代的养生术、预防疾病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初步研究。
【关键词】汉画像;汉代养生术;初步研究【作者简介】曾宪波,男, 1966年生,南阳汉画馆汉画研究室副主任。
一、仙境图汉画像的养生意蕴“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西汉中后期,“化去不解”、“体解成仙”等说法流行。
东汉时期,升仙思想更加盛行。
东汉中后期,道教正式成为宗教团体后,修道成仙思想得到更大的发展。
神仙可分为“天仙”、“地仙”、“尸解仙”。
“天仙”是那些乘云升入天堂的神仙;地仙却可任意逍遥于森林,遨游于名山;尸解仙较天仙和地仙为低,是那些脱去尸骸、变化成仙的人。
汉画中得道升仙的仙人基本上可归纳入天仙、地仙、尸解仙三类仙人中。
汉画中的升仙主要有借助于方士道士升仙;操琴深山或静坐修练成仙;炼丹与服丹;求长生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等。
(一)操琴深山或静坐修练汉画像河南南阳十里铺汉代画像石墓出土有一块“操琴”汉画像石[1],其内容为:画中刻有突兀的高山,茂盛的森林,其间有鸟儿飞转歌唱,瑞兽出没山林;一人端坐安闲操琴,似有琴弦之音,飘向天际,与山林共鸣。
该画像中的操琴者已经达到一种心旷神怡的仙境,他应是汉代人心目中仰慕的地仙。
在山东济宁县城南张汉画像石墓中[2],出土一块弹琴听琴画像石,该石画面分四层:第一层刻四位正襟端坐的多头人,由左至右分别为三头、七头、五头和二头,应为神界人物;第二层中刻白虎,前后各有一羽人与白虎嬉戏;第三层中为铺首衔环,左刻一人站立,一个跪拜,右刻五女子,中为弹琴者,其余三人跽坐,一人站立,皆为听琴姿态;第四层,刻一人执戟,一人持桃茢,有二仙人引二鸡相斗。
画像中的抚琴听琴者,应为修道求仙的女子。
汉画中的这些抚琴操琴听琴者、吹箫引凤者、静坐云端者,都是以摆脱外界的纷扰为手段,清心静养,以求达到长生成仙的目的。
这类仙人属于地仙。
(二)炼丹图、金鼎图、金丹图汉画像。
四川泸洲大驿坝1号墓石棺的“炼丹图”画像[3],其画面有一硕大的鼎和一站立持节杖人物。
这个鼎身的上部有一圈云气纹,当与升仙有关。
旁边有一道士类的人物。
炼丹图画像在四川新都东汉画像砖墓中也有出土[4],其画面正中为一特大的鼎,表面饰有卷云纹、云气纹和柿蒂纹等,当与升仙有关。
旁边的两个人物宽衣长袍,这两幅汉画像表现的应是道士之类人物用鼎炼丹的内容。
以鼎为中心的画面还见于四川泸州长江边墓石棺画像中部的“升鼎图”[5]画面为两个赤裸上身的男子正在用力升吊丹鼎,表现内容与用鼎炼丹相关。
另外,泸州大驿坝2号墓石棺的“虎鸟衔鼎”图[6],也是以丹鼎为中心,但两侧衔鼎的却是虎和凤鸟。
在古人的观念中神兽、神鸟都是能够帮助人们升仙的。
这种画面内容也表达了祈求墓主升仙的愿望。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幅画像中鼎的上方还着意刻画了珠形物,应该是有意识地突出表现炼出的金丹之丹丸。
在长宁七个洞5号崖墓[7]门外岩壁上方画像中,有一戴尖顶冠的道士之类的人物,其冠上和两手都有一光芒四射的圆珠,此珠可能就是道教中所说的“金液九丹”之丹丸。
服食术是早期道教中仙术的一种。
这一派认为:服用草根树皮、金属岩石之类东西制成的药物可以使人长生不老或成仙。
这些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药能使人长寿,变成天仙而驱使万物,来往于天地之间;中品药可以养性;下品药可以治病、驱恶除鬼等。
在所有这些药物中,金丹是上品中的上品,服后可以长寿成仙。
二、秘戏与房中图的养生寓意在四川地区东汉后期画像中,出现有“欢戏”、“秘戏”和“房中”等内容。
如川西平原东汉墓出土的“欢戏”画像砖[8]主要表现男女拥抱、爱抚的场面。
四川荥经陶家拐东汉晚期墓石棺上的“秘戏图”画像[9],则是通过男女接吹来表现当时流行的秘戏。
德阳黄浒镇东汉晚期墓的房中秘戏画像砖[10]则直接表现男女在房中性交场面。
河南南阳方城汉画中也有“秘戏”汉画像石[11],此类画像都应当与汉代盛行的房中术有关。
此房中术是一种以保持内气不泄为目的的养生长寿方法。
《汉书·艺文志》中列出当时流传的有关房中术的著作就有八家一百八十卷。
东汉后期的早期民间道教出现后,房中术为道教吸收,能行此术的道士大有人在。
《后汉书·方术列传》中载善行房中术的有冷寿光、甘始、东郭延年、封君达等人。
汉代流行房中术与当时人们对其认识有关,董仲舒、班固等名人也认为房中术是一种养生之道。
在众多祈求长寿的方法中,汉代人认为房中术是切实有效的方法之一。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
”范晔在《后汉书·方术列传》中提到的能行房中术的道士多是长寿之人,如“冷寿光年可百五六十岁,行容成公御妇人之法”,“甘始、东郭延年、封君达三人,皆道士也。
率能行容成公御妇人术……凡此数人皆百余岁及二百岁也”。
关于其重要性,葛洪在《抱扑子·内篇·释滞》更有具体的阐述,“或以补救损伤,或以攻治重病,或以采阴益阳,或以增年延寿”,若不懂房中要术,“虽然名药,亦不得长生也”,故“求志不死者,宜勤行求之”。
他在《极言篇》中又说:“或但知服草药,而不知还年之要术,则终无久生之理也。
”房中术在汉代的巴蜀地区相当流行。
例如东汉中期,创立天师道的张陵在蜀地传道时,就利用房中术为民治病,整饬社会风气,深得民心。
在汉代墓葬画像中出现这类画像,其目的仍然是追求养生。
而用这种方式祈求养生的背后表明汉代的道士在养生活动中的重要性。
三、马王堆帛书与帛画中的养生就目前可见资料看,较早而又比较系统的古代房中术文物资料是一九七三年底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一些简牍帛书。
其中涉及或专门论述房中术的有《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谈》《养生方》和《杂疗方》。
前三书主要讨论的是怎样通过导气(气功)、药物和性活动以加强男性性功能,以及怎样通过男女性活动并辅以导气以求得男性健身延寿的养生方法和理论;《养生方》记载了三十三种疾病或事项的九十余个养生与治疗方,其中有食疗、食养方,有内治方,有外用、外治方,绝大部分是房中养生方,即通过药物的摄养与治疗以消除男性的某些性功能障碍的方法,也有少量房中导引养生理论的内容附于全卷之末。
《杂疗方》的内容比较复杂,主要部分为房中药养及药治,兼有一些禁咒之法等。
同墓出土的《导引图》和《却谷食气》当为前者的配套用书。
其一,通过食用一些药物与食物以治疗某些性功能障碍的疾病,恢复并加强性功能,以便更好地进行房中养生的性活动。
《养生方》和《杂禁方》中的内服药方多属此类。
其二,运用一些药物或经过药物制作的器物外用于男女性器官,以刺激性欲,引起性冲动,激发性高潮,以利于进行和完成性养生活动,并提高其质量。
《养生方》和《杂禁方》中的外用方多属此类。
其三,讲究性交的动作与技巧。
认为动作与技巧若合符节则可强身健体,否则相反。
“房中术”者,“房中”之技巧与术式也。
不管人们愿不愿意承认,这是房中术的主要内容,离开了性活动,房中术便不复存在。
其四,讲究御女多多益善,少了反而有害身体。
如《养生方》说:“食脯一寸胜一人,十寸胜十人。
”“胜”者,战而胜之;“御”者,驾御,如君御臣、男御女之类。
在古代,房中术又称之为“采战术”、“御女术”,均体现了女性为男性的性工具的不争事实。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1 4种医书中的帛书经脉四种(《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候》)等,是汉代养生健身理论渊源。
《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主要论述人体十一条经脉的循行走向及所主的疾病,其内容较《黄帝内经·灵枢》关于经脉的论述更古朴,因此,很有可能是《灵枢·经脉》的祖本。
而且两书中脏腑的概念还极不完整,五行学说亦未渗透到医学领域之中,仅有较系统的十一脉学说及阴阳观念,它是古代医家解释生理、病理,并指导诊断、治疗(也包括药物治疗)的理论工具。
《脉法》出土时缺损过半,后由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脉书》的内容将缺文基本补齐。
观其文字,精练简略,篇幅不足400字,是在《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之后简明地向初学者介绍有关导脉、启脉、相脉的几项重要法则。
从中反映古代医家对经脉的重视和丰富认识。
此外,还提出环灸、寒头暖足、取有余补不足等治疗学法则和经验。
《阴阳脉死候》内容更简,仅4行,100余字,属于诊断学的内容。
内容虽简,但从中可窥测当时医家对病症尤其是危重病症的诊察水平。
如文中提出三阴三阳脉与预后的关系,认为三阳脉病一般不死人,其中只有躯体严重外伤(唯折骨裂肤)才例外,三阴脉病则预后不良,其死症有五,即肉、骨、血、气、筋五死之候。
这一内容后来在《灵枢·经脉》中发展成大段论述,而且三阴三阳脉还被医圣张仲景所借鉴,发展成为三阴三阳证治系统,即流传至今仍魅力不减的《伤寒论》辨证论治体系。
此外,《阴阳脉死候》中对患者危象的观察也十分细微,如提到面黑、目环视衰、汗出如丝、舌陷卵卷等危象。
马王堆帛书《脉书》是非常重要的古医学文献,可惜残损严重。
而张家山竹简中的《脉书》弥补了这一缺憾,首先叙述人体各种疾病的名称,约有60余种,包括体表肌肤的疮痈,脏器功能的失常,五官、乳房等器官的病症及温、疟等以全身症状为主的疾患。
其主题内容相当于马王堆帛书中的《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候》三种,也是讲人体经脉走向和所对应的病症。
帛书的缺字,由于竹书的出现,基本上能够补足。
竹书的《脉书》比帛书还多一些文字,最重要的是有很多病名,依从头到足的次第叙述,其间也有属于全身的疾病,有的病名可以在中医古代文献中找到。
马王堆出土医书14种,其中竹简《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谈》是专论房中养生的,帛书《养生方》、《杂疗方》亦有部分涉及性保健。
竹简《十问》假托黄帝与天师、大成、曹熬、容成分别对问以及尧与舜、王子巧父与彭祖、帝盘庚与耈老、禹与师癸等互相问答,共同讨论房中养生。
其中有些是房中养生的原则规律,如黄帝与天师讨论如何顺从天地自然法则以养阴扶阳,防止阴精亏损。
但更多的内容是房中保健的具体方法。
如黄帝与曹熬的对话讨论了如何巩固精关,做到交接而不泻精,认为“玉闭(指阴茎)坚精”,可使“百疾弗婴,故能长生”。
文中还详列了交合而不泻精的九大好处(耳目聪明、意气高阳、脊胠不伤、百脉通行、通于神明等)。
黄帝与容成的对话主要谈及房中气功导引的原则与方法。
尧与舜的问答主要谈及节制房事问题,提出性生活不能太频繁、太匆忙,应使之“坚强而缓事之”,努力做到“必乐矣而勿泻”(即只求性愉悦而不泻精)。
王子巧父与彭祖的互相对话也是论及保养阴精的问题。
盘庚与耈老的对话还提出房事中可吞服舌下津液,认为这样可使“精神日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