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养生术静坐养生法
静坐养生法

静坐养生法一、什么是入静入静是气功锻炼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与体育、武术等其它健身方法相区别的重要特征。
入静,又常被称为打坐入静,就是双腿盘坐,闭目凝思,排除杂念,细长呼吸,抛却思想上的种种烦扰,以精赤的单纯开创出一个内心的无限,松松爽爽地投入逍遥游,让空澄的心灵与浩淼的宇宙进行着不断的能量转换。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入静就是自我催眠,即通过自我暗示,使自己的意识从普通清醒状态逐步过渡到“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状态。
入静,是一种“关心自己”的保养功夫,不光是佛家、道家强调,儒家也很讲究,是所谓“闭目养神”者也。
大量的实验表明,我们沉浸在入静的境界之中,就会产生心情宁静、周身融融的主观感受,这种主观感受实在是一种高级而并不奢华的享受。
如果能在一天的忙碌之后,挤出一定时间盘腿入静、闭目养神,暂时摆脱世俗的滚滚浊流,抛却纷杂事务的缠绕,定会受益无穷!二、入静的养生意义静坐少思寡欲,冥心养气存神,是谓修真要决。
入静的意义多多,下面重点介绍三点。
1、有利于减低焦虑、稳定情绪。
练习打坐入静,要求排除杂念、松静自然,实现从里到外的放松,这样,日常生活中带来的肢体上的疲惫感和内心的焦虑感,都会随着这种放松的状态而大大降低。
已有的研究指出,静坐时,人的呼吸次数每分钟减少大约5次,皮肤带电反应减少70%,心跳次数每分钟减慢约24次,增加脑波中的α波,肌肉紧张的程度也大大降低,血压也相对平稳。
有静坐经验的人,心跳减慢现象更为明显。
当他们在受到刺激时也会改变心率,但却比没有静坐经验的人,更容易恢复正常心率。
有的人练习打坐入静以后,睡眠减少了,但睡眠质量大大提高,睡醒后的精力充沛了,工作起来毫无倦意,因而静坐被人们称为是一种更高级的休息。
2、能够治疗多种疾病。
生命本身都有一定的自行修复功能,这也是一种潜能。
这种潜能如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体内的疾病就会得到有效的抑制,紊乱的生理功能就会趋于协调并逐步恢复正常,坚持长期锻炼,可以使人体器官的某些实质病变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修复。
保你健康的静坐养生法

保你健康的静坐养生法关于静坐的好处静坐,是我国传统养生学中的宝贵遗产。
孔子在《大学》一书指出:“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也就是说,入静在学习创作、开发智力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郭沫若在其所撰的《静坐的功夫》一文中指出:“静坐这项功夫,在宋、明诸儒是很注重的,论者多以为是从禅而来,但我觉得,当渊源于颜回。
《庄子》上有颜回‘坐忘’之说,这怕是我国静坐的起源。
”颜回的静坐外忘其形,内超其心,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表明静坐可以使人达到的高超境界。
所谓的静坐是利用心灵的活动来影响身体的一种方法。
静坐有助于平衡人体的阴阳。
静坐的目的是让你掌握你的注意力,让你不被外在多变的环境所控制。
静坐最初起源于东方,流传到西方以后,现在在西方世界流行。
因为现代人生活的压力愈来愈大,想要逃离压力的人愈来愈多,静坐便很快地风行起来。
事实上无数的事实证明,通过静坐,可使人体阴阳平衡,经络疏通,气血顺畅,从而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
静坐具体来说对人体有哪些好处呢?1.生理上的好处现代学者研究证明,静坐会使得呼吸次数减少(每分钟约4~6次),皮肤带电量减少70%,心跳次数减慢,增加脑电波中的a波,并降低肌肉紧张的程度。
除此之外,静坐还会降低氧气的消耗量,增加皮肤的抵抗力,减少血液中乳酸盐的成分,以及减少二氧化碳的产生,此外,还会促进周边血液的循环(例如,手、足的血液流通)。
2.心理上的好处很多研究也指出,经常静坐者的心理健康程度都优于非经常静坐者。
静坐除了可以减少焦虑之外,也会增加自己的内控力,促进自我实现,改进睡眠状况,而且在面对压力时,有更多的正向感受。
因此可以减少头痛,以及害怕和恐惧的程度。
所以,静坐者可以更有效地管理压力,并带来更多的正向经验。
当你知道静坐有那么多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好处时,你一定会心动,难怪有人愿意花上昂贵的学费来学习静坐,静坐会如此地受欢迎了。
如何静坐静坐的具体做法为:1.你可以端坐椅子或床上,将大腿平放,小腿伸直,将两脚分开;2.放松腰带,头颈保持正直,下颌微收,背伸直,两肩下垂,全身放松,闭上眼睛和嘴;3.用舌抵上颚,两手交叉放于腹部,两拇指按于肚脐上,手掌捂于脐下;4.然后排除杂念(初练时难以排除,以后杂念会逐渐消失,不要过急),主动调整用腹式呼吸,要尽量慢慢地鼓起下腹作深吸气,再慢慢地呼气使腹部恢复正常;5.将意识集中在脐下手掌捂处(丹田穴上),如此便可达到调身、调心、调息的“三结合”境地,进入一种似有似无、如睡非睡的忘我虚无状态,这就是所谓“入静”;6.结束后,两手搓热,按摩面颊双眼,以活动气血,你会顿感神清气爽,身体轻盈,如同人体内的潜能被启动而迸发出来,这样就能起到强身祛病的作用。
中国传统养生术静坐养生法

中国传统养生术静坐养生法说起静坐,不少人可能会想到庙里的和尚,山上的道士,认为这是“出家人”的事,与我们“俗人”毫不相干,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静坐可是我国一种传统的养生方法呢,静坐的最早记载可在《庄子·大宗师》中找到,说的是这样一段故事:有一天,孔子的学生颜回对孔子说:我进步了,孔子便问:有什么进步呢颜回说:我忘记仁义了,孔子就说:不错,但不够,过了几天,颜回拜见孔子说:我又进步了,已经忘记礼乐了,孔子笑道;不错,但还不够,又过了几天,颜回又拜见孔子说:我已经坐忘了,孔子连忙上前问,什么叫坐忘颜回道:“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孔子便说:让我也跟你学吧,孔子的好学精神实在令人钦佩,到底孔子后来学没学,史书上没有记载,但孔子常年过着颠沛流离,抑郁不得志的生活,而仍能享古稀之寿,想必也可能从中有所获益吧,这里颜回所练的“坐忘”,便是一种静坐修练功夫,只是他不断提高,已经练到相当高深的层次了,郭沫假设在《静坐的功夫》一文中认为:“静坐这功夫,在宋:明诸儒是很注重的,论者多以为是从禅来,但我觉得当溯源于颜回……”不管怎么说,我国古人毕竟是酷爱静坐的,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就精于此道,晚年更是练此不辍,他在不少诗篇中都记载了练功时的感受和体会,如“常年渐省睡,夜半起端坐,不学坐忘心,寂莫安可过,”(《冬夜》);“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初饮似醇醪,又为蛰者苏。
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
旷然忘所在,心与虚俱空。
”(《静坐诗》);“晚下小池前,淡然临水坐”(《约心》);“月好好独坐,双松在前轩”(《松声》),等等。
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也与静坐结下了不解之缘,他通过自己多年的心悟体演,结合前人的经验,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静坐方法,他在《上张安道养生诀》一文中记载:“每日以子时后(三更三四点至五更以来皆可),披衣坐(只床上拥被坐亦得),面东或南,盘足坐,扣齿三十六通,握固(以两拇指掐第二指手纹,或以四指都握拇指,两手拄腰腹问),闭息(闭息敢是道家要妙,先须闭口并鼻,不令气出也。
中医养生养生功法之静坐冥想

中医养生养生功法之静坐冥想静坐冥想作为中医养生的一种重要功法,已经在古代医书中被广泛提及,并被认为是保持身心健康的有效方法。
静坐冥想能够帮助调养气血、舒缓压力、增强免疫力,同时也能提升心智和培养内心的宁静。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中医养生中静坐冥想的原理、方法以及其对身心健康的益处。
一、中医养生中静坐冥想的原理中医养生理论强调人体的整体平衡,主张通过调整气血的运行和消化吸收等各个方面的功能来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
而静坐冥想则是通过调节呼吸和心理状态,使身心得到放松和平衡。
在中医养生中,静坐冥想被看作是调理“心”的方法,通过在内心中专注和沉淀,调整体内能量的流动和神经系统的平衡,以达到身心和谐的状态。
二、静坐冥想的方法1. 环境营造选择一个安静、通风的空间作为静坐冥想的场所,以确保环境的舒适和无干扰。
可以适当点上香或播放柔和的音乐,营造宁静的氛围。
2. 舒适体位选择一个舒适的坐姿,可以是盘腿坐、跪坐或坐在椅子上,保持身体的直立和放松,同时放松肩膀和颈部的肌肉。
3. 专注呼吸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缓慢而深层次地吸气和呼气。
可以使用腹式呼吸,将呼吸放在腹部,缓慢地吸气使腹部鼓起,呼气时腹部慢慢收缩。
4. 冥想对象选择一个冥想的对象,可以是内心的某个形象或者是一个特定的词语。
专注于这个对象,让内心保持宁静和集中。
5. 注意力训练静坐冥想需要培养注意力的力量,当杂念涌上心头时,要学会观察并放下,让自己回到冥想对象上。
三、静坐冥想的益处1. 舒缓压力静坐冥想有助于舒缓压力和焦虑情绪,通过让思绪平静,放松身心,从而帮助人们管理和缓解压力。
2. 提升心智通过长期的静坐冥想,可以提升心智的敏锐度和专注力。
研究发现,冥想练习者更容易保持专注和集中注意力。
3. 调理气血中医养生认为,静坐冥想有助于调理气血运行,促进气血的平衡和流通。
通过冥想,可以促进能量的流动和调整体内机体的平衡。
4. 增强免疫力长期坚持静坐冥想可以增强免疫力,提高身体的自愈能力。
中医养生中的“静坐冥想”有何养生效果

中医养生中的“静坐冥想”有何养生效果在中医养生的广袤领域中,“静坐冥想”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神秘的光芒。
它并非是一种新出现的时尚潮流,而是历经岁月沉淀的古老智慧。
那么,静坐冥想究竟有着怎样的养生效果呢?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索。
静坐冥想有助于调节身心的平衡。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的身心常常处于紧张和疲惫的状态。
工作的压力、生活的琐事、人际关系的复杂,都如同无形的重担,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而静坐冥想就像是一场及时雨,能够滋润我们干涸的心灵。
当我们安静地坐下,闭上眼睛,专注于呼吸,慢慢地,身心的紧张逐渐得到释放。
我们的肌肉会放松下来,不再紧绷;心跳和呼吸也会变得平稳而有规律。
这种身体上的放松,为身体各个器官的正常运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心脏不再承受过度的负担,血液循环更加顺畅,从而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同时,静坐冥想对于调节情绪有着显著的作用。
生活中的不如意常常引发我们的愤怒、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这些情绪如果长期积压在心里,不仅会影响心理健康,还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
通过静坐冥想,我们能够觉察到自己的情绪,不被它们所左右。
当愤怒来临时,我们可以在内心深处观察它,而不是立刻爆发。
当焦虑出现时,我们能够冷静地面对,而不是被其吞噬。
久而久之,我们的情绪变得更加稳定,心态也更加平和。
在中医理论中,情志与脏腑的关系密切。
过度的愤怒会伤肝,过度的喜悦会伤心,过度的思虑会伤脾,过度的悲伤会伤肺,过度的惊恐会伤肾。
静坐冥想通过调节情志,间接保护了脏腑的健康。
例如,减少愤怒可以保护肝脏的疏泄功能,避免肝气郁结;稳定情绪有助于脾胃的正常运化,促进消化吸收。
静坐冥想还能提高我们的专注力和思维能力。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
一会儿看看手机,一会儿聊聊八卦,很难集中精力去完成一件事情。
而静坐冥想训练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点上,比如呼吸或者一个特定的意象。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能够更加专注,提高做事的效率。
养生静坐八法

养生静坐八法一、平坐姿势 1.身体坐床或椅子上,两腿置身前,膝部屈曲,以舒适为度;如坐椅子上,两小腿可自然下垂。
2.含胸,腰略前俯,背后可倚些软物,如棉被,枕头之类,两肩放松。
3.两臂贴两肋,两手相迭,右掌心贴左掌背,左手四指弯曲扣左掌心;右手拇指扣左手虎口,两手置小腹前,手心向上。
也可双手握空拳,置于股上,手心向下。
4.目微合,口轻闭,舌尖上翘,气从鼻出入。
说明此式适应有病或虚弱之人,因为此式软而不硬,便于体力休养生息,渐渐培其元气。
效应初练此式,每次静坐20分钟以上,一个月后,坐时臀部发热,微痛。
练下去,臀部有如针刺,功深则臀部变松柔,坐时腰可逐渐竖直。
二、绥坐姿势 1.坐床上,睾丸垂悬不触及床面。
2.右腿盘曲,右足跟抵阴囊,足心向左后。
3.左腿盘曲,垫于膝之下,足心向右。
4.上身姿势基本同平坐,但须去掉背后所倚软物,腰略伸直。
左右腿可交替。
说明绥坐须平坐一段时间后再练,因平坐能凝神养气,气化生精后可现精足阳举现象,此时足抵阴囊便是为了防止真气从会阴外泄。
效果绥坐练毕,放开双足,初时足跟如针刺,功深后有气如缠丝般运行。
三、单盘坐姿势 1.坐床上,睾丸垂悬不触及床面。
2.右腿盘曲,右足跟抵阴囊,足心向左后。
3.左腿盘曲,垫于膝之下,足心向右。
4.上身姿势基本同平坐,但须去掉背后所倚软物,腰略伸直。
左右腿可交替。
说明绥坐须平坐一段时间后再练,因平坐能凝神养气,气化生精后可现精足阳举现象,此时足抵阴囊便是为了防止真气从会阴外泄。
效果绥坐练毕,放开双足,初时足跟如针刺,功深后有气如缠丝般运行。
四、鱼泉坐姿势 1.坐床上,尾闾部支撑上身后仰,臀部前翻。
2.右腿屈曲,右脚置臀下尾闾部。
3.上身直起,臀部坐右足上。
4.左腿略屈,斜伸体前。
5.其他姿势与单盘相同,左右腿可交替。
说明鱼泉式对下肢风湿性及类风湿性疾患有较好的疗效。
由于坐时一腿在臀下,屈曲度大,又受上身压力,长期锻炼可使腿部柔韧,并增加血液流通,为练习双盘坐打下基础。
古人养生之静坐修炼的步骤与方法

古人养生之静坐修炼的步骤与方法一、引言古人在养生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其中静坐修炼是一种常见的养生方法。
通过静坐修炼,可以调和心神,强健体魄,增加体内正气,达到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本文将结合古籍文献和现代研究成果,探讨古人养生之静坐修炼的步骤与方法。
二、理论基础静坐修炼作为一种养生方法,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和医学理论支持。
在《黄帝内经》等古籍中,就有关于静坐修炼的论述。
其中,“静坐养神”“静坐凝神”等概念广泛存在。
古人认为,通过静坐修炼,可以调和心神,养护精气,增进健康。
在现代医学研究中,也发现静坐修炼对心理健康、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方面都有益处,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三、步骤与方法1. 确定修炼时间:静坐修炼一般在清晨或傍晚气候较为平和的时候进行,修炼的时间宜长宜短,不宜超过个人承受范围。
2. 选择场所:修炼地点宜选取气候宜人、空气清新、环境幽静的地方,有利于调和心神。
3. 姿势选择:古人在静坐修炼中常采取跏趺坐、盘膝坐、莲花坐等坐姿,姿势安全舒适。
4. 准备工作:在修炼前应进行简单的身体活动,以放松筋骨,有利于静坐修炼的进行。
可以选择散步、打坐、做一些舒缓的拉伸动作等。
5. 内心调整:静坐修炼需要内心沉静,去杂念,专心致志。
可以通过呼吸调节,安定心神,进入修炼状态。
6. 保持自然呼吸:静坐修炼中,要保持自然呼吸,不可过于用力或者憋气,有利于气血畅通。
7. 静坐时间控制:初学者应逐渐增加静坐时间,不要贪多,随着修炼水平的提高,可以适当延长静坐时间。
8. 调整身体状态:静坐修炼中,应保持身体端正,不要弯曲或者过于僵硬,舒适的坐姿有利于气血运行。
9. 静坐调息:可以通过调整呼吸、运用意念等方式,调整身体状态,舒缓筋骨,有利于静坐修炼的进行。
10. 恢复:静坐修炼结束后,应适当放松一下身体,进行一些轻松的伸展运动,有利于消除静坐过程中产生的肌肉疲劳。
四、注意事项1. 个人身体状况:静坐修炼是一种较为安静的运动方式,但仍需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和承受能力来进行。
古老而又神秘的东方养生方法“静坐”正风靡世界

古老而又神秘的东方养生方法“静坐”正风靡世界我国传统的打坐养生功法(又称为静坐)最早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据《庄子》一书记载,黄帝曾向名叫广成子的人询问学习长寿之道,广成子说:”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
必静必清,无劳汝形。
无劳汝静,乃可长生。
”(黄帝问道广成子)以上这段精辟的论述,实则就是在静坐中的真实感受和长生之道。
历朝历代道家的承袭者们一直延续着这项传统,并且将道家静坐之法在贵族阶层以及知识分子阶层中广泛地进行传播,形成一时风尚。
不仅放荡不羁的魏晋名士喜爱高卧静坐、飞扬文采;严谨板刻的宋明理学家也把以静坐作为达理为学、修身养性的特定方式。
有关静坐的书籍,从古到今也层出不穷。
比较有名的应该要算唐代的《太清中黄真经》、明代的《静坐说》、以及当代学者南怀瑾所著的《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
“专修静定,身如玉。
” ——唐·《太清中黄真经》“静坐之法,不用一毫安排,只平平常常,默然静去,此平常二字,不可容易看过。
” ——明·《静坐说》静坐是一件对外界条件要求极少,但获益颇多的活动,但正如明代文学家高攀龙所言:“此平常二字,不可容易看过”。
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儒释道三家并举,三家的静坐姿势,历来相传有96种之多。
七支坐法是这当中,较为通用的姿势,也被简称为跏趺坐,俗名盘足坐法。
其要领如下1、双足跏趺坐(双盘足)。
如果不能双盘,便用单盘。
开始习坐,单盘也不可能时,也可以把两腿交叉架住。
2、脊梁竖直。
使背脊每个骨节,犹如算盘子的叠竖。
但身体衰弱或有病的,初步不可太过拘泥直竖,更不可以过分用力。
3、双手结印。
4、放松两肩:左右两肩稍微张开,使其平整适度为止,不可以沉肩亸背。
5、舌头轻微舔抵上腭,犹如还未生长牙齿婴儿酣睡时的状态。
6、闭口呼吸,头正,后脑稍微向后收放。
前颚内收(不是低头),稍微压住颈部左右两条大动脉管的活动即可。
7、双目微张,似闭还开,好像半开半闭地视若无睹。
静坐提供人类一贴清凉剂,无论闲忙,晨昏、四季,只要静下心来,就有几分的安定、平静感,这份宁静感可以继续深化,可以消除身心烦热、忧恼,也可以用不同的修习来消除特别的烦恼、障碍,一时练习就一时受益,经常练习经常受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养生术静坐养生法
作者:松桑
来源:《祝您健康》1988年第01期
说起静坐,不少人可能会想到庙里的和尚,山上的道士,认为这是“出家人”的事,与我们“俗人”毫不相干,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静坐可是我国一种传统的养生方法呢,
静坐的最早记载可在《庄子·大宗师》中找到,说的是这样一段故事:有一天,孔子的学生颜回对孔子说:我进步了,孔子便问:有什么进步呢?颜回说:我忘记仁义了,孔子就说:不错,但不够,过了几天,颜回拜见孔子说:我又进步了,已经忘记礼乐了,孔子笑道;不错,但还不够,又过了几天,颜回又拜见孔子说:我已经坐忘了,孔子连忙上前问,什么叫坐忘?颜回道:“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孔子便说:让我也跟你学吧,孔子的好学精神实在令人钦佩,到底孔子后来学没学,史书上没有记载,但孔子长年过着颠沛流离,抑郁不得志的生活,而仍能享古稀之寿,想必也可能从中有所获益吧,
这里颜回所练的“坐忘”,便是一种静坐修练功夫,只是他不断提高,已经练到相当高深的层次了,郭沫若在《静坐的功夫》一文中认为:“静坐这功夫,在宋:明诸儒是很注重的,论者多以为是从禅来,但我觉得当溯源于颜回……”
不管怎么说,我国古人毕竟是酷爱静坐的,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就精于此道,晚年更是练此不辍,他在不少诗篇中都记载了练功时的感受和体会,如“长年渐省睡,夜半起端坐,不学坐忘心,寂莫安可过,”(《冬夜》);“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初饮似醇醪,又为蛰者苏。
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
旷然忘所在,心与虚俱空。
”(《静坐诗》);“晚下小池前,淡然临水坐”(《约心》);“月好好独坐,双松在前轩”(《松声》),等等。
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也与静坐结下了不解之缘,他通过自己多年的心悟体演,结合前人的经验,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静坐方法,他在《上张安道养生诀》一文中记载:“每日以子时后(三更三四点至五更以来皆可),披衣坐(只床上拥被坐亦得),面东或南,盘足坐,扣齿三十六通,握固(以两拇指掐第二指手纹,或以四指都握拇指,两手拄腰腹问),闭息(闭息敢是道家要妙,先须闭口并鼻,不令气出也。
)……”逸套方法对后世影响颇大,在民间广为流传。
由于静坐简便易行,对身心健康大有裨益,近年来,国外也掀起了静坐热潮。
据西德《明星》画刊报道,西德有许多人在练一种叫“T M”的功夫,“T M”是TranszendenLaleMeditation的缩写,汉语的意思是“超越一切,静思默坐”或“修身静坐”。
具体方法是:每天静坐两次,每次20分钟,姿态静谧,思想凝寂,处非睡、非梦、非想的极度安逸状态,即所谓“第四精神状态”。
有的练功者说:“做T M时,我什么也不想,但觉得头颅分开,清新的空气源源输入,浑身感到轻松。
”
日本的川烟爱义博士,根据佛教坐禅,发明了一种“三分钟超觉静思法”。
据说此种方法能“使人心平气和,头脑清楚,从而使平时不能解决的难题得到解决……还说自古以来,超觉静思具有重大作用,是杰出人才的精神支柱”。
其具体方法分三步:第一静坐片刻,第二调整呼吸(两分钟),第三默念口决(一分钟)。
各国医学界都在探讨静坐的奥秘。
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本森博士认为:“人们对外来压力可能产生两种心理反应,即抵抗或逃避。
抵抗或逃避起周于愤怒或俱情。
此时人的心跳加快,面红耳赤,胃都不适,若能学习静坐,使人于动中取静,心不外驰,就能控制自己对外在环境的反应。
”
他们还对40名男性静坐者进行生理实验,发现静坐进行到5~10分钟时,人的氧耗量降低17%,同于深睡7小时以后的变化,血液中乳酸的浓度也会降低,显示紧张的解除。
还有人认为,静坐时胸挺腰直,颈松头正,就能使两条颈动脉拉直,使血液畅通无阻,这就保证了大脑的营养供应,有利于健脑益寿。
但到底如何静坐呢?这是一个比较难说清的问题,因为千百年来,我国静坐功法流派甚多,所说不尽一致。
笔者总结了一下,觉得各流派练习的方法基本可分以下三点:
一、调身(即采用正确合适的静坐姿势):静坐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种;自然盘膝坐法、单盘膝坐法和双盘膝坐法。
初学者可采用自然盘膝坐法。
(见图)练功时,要选择安静舒适的环境,避免干扰。
可在身下放一厚棉垫,以防疲劳。
坐时要头正身直,松颈含胸,沉肩垂肘,口唇微合,舌抵上腭,双目微闭,露一丝光线,目光凝视鼻端。
不可弯腰弓背,也不要过分僵硬地挺直身体,总以自己觉得舒适放松为要。
二、调息(即采用正确合适的呼吸方式);呼吸的方法一般分自然呼吸法和腹式呼吸法。
初练时按平常自然呼吸法即可,2~3周后便可逐步采用腹式呼吸。
腹式呼吸宜在吸气时放松腹肌,使腹部自然鼓起;呼气时,轻轻收缩腹肌,使腹部微微缩进。
练习日久,自然可使腹肌强健,起伏加大。
呼吸的具体要求是:轻松自然,细匀深长,莫忘莫助,绵绵若荐。
切忌使用蛮力,也不可过分追求呼吸的深长。
三、调心(即意念的锻炼):调心要使自己达到放松入静,毫无杂念的境地。
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是比较困难的一步,但也是关键的一步。
初练者常常不能入静,心猿意马,头脑中千头万绪如过电影一般。
对此可用意守法,以一念代万念。
一般意守的部位在下丹田(脐下小腹部),使思想全部集中到那里,可以想象那里有个小圆球。
如果杂念来了,就可轻轻睁开双眼,清醒一下,使杂念断绝后再意守。
意守时要注意:不可死守,不可昏睡,要使自己一直保持在一种似睡非睡、似醒非醒、若明若昧、恬静虚空的境界。
这样便可算入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