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护理学-优秀教案-循环系统疾病

合集下载

内科护理学教案[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内科护理学教案[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内科护理学教案[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介绍内科护理是指对内部器官和系统的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和护理的专业领域。

在内科护理学中,循环系统疾病的护理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循环系统疾病的护理循环系统疾病是指心脏、血管和血液等器官或系统发生的疾病。

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包括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死、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

以下是针对这些疾病进行的护理措施:高血压高血压是由于血管内膜受损而引起的血压升高,严重的时候容易伤害循环系统、肾脏和大脑等器官。

因此,护理上需要加强对病人的监测和护理。

1.监测血压:每隔一段时间测量血压,记录并及时报告,以便作出调整。

2.控制饮食:帮助病人控制盐的摄入量,鼓励更多的摄入水果和蔬菜,推荐食用少量的瘦肉和鱼类。

3.做好药物治疗:给予病人合理的药物治疗,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和ACE抑制剂等,同时关注药物的副作用和反应。

4.锻炼身体:鼓励病人适量的进行锻炼,如步行、慢跑等,使心血管系统得到锻炼。

5.安排好生活:帮助病人减轻精神压力,降低紧张情绪,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心绞痛心绞痛是一种心血管疾病,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而引起的心绞痛。

病人会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

下面是针对心绞痛进行的护理措施:1.计算心率:计算病人的心率,若异常则及时记录和报告。

2.确认病人:确定病人的身份、病史、年龄和性别等,采用心电图和血液检查等方法以确定病人是否患有心脏疾病。

3.缩短时间:在病人出现症状的情况下,努力缩短治疗时间。

通过使用硝酸甘油和其他药物缓解病人的症状,减少血管扩张。

4.观察病情:定期观察病人的情况,记录病人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并做出相关的护理计划。

5.按医嘱执行:严格按照医生建议进行治疗和护理,避免自行停药。

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是心脏缺血导致心肌坏死。

病人会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心悸、出汗和面色发白等症状。

治疗和护理上需要采取以下方法:1.卧椅休息:安排病人卧床静息,尽可能减少活动,避免心脏过度负担。

内科护理学教案循环系统

内科护理学教案循环系统

内科护理学教案循环系统教案编号:XXX教学科目:内科护理学教学内容:循环系统教学时长:2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循环系统的构成和功能。

2.掌握循环系统的常见疾病及护理措施。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循环系统的构成和功能。

2.常见循环系统疾病及护理措施。

教学难点:1.循环系统疾病的护理措施。

2.学生对于血液动力学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法:1.讲授与示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学生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1.课本、幻灯片或电子教案。

2.模拟病例、护理操作示范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问题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考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循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它的构成有哪些部分?二、讲授(30分钟)1.循环系统的构成和功能。

-结构:心脏、血管、血液、淋巴组织等。

-功能:输送氧、营养物质,排除代谢产物,维持体内环境稳定等。

2.循环系统的常见疾病及护理措施。

-高血压:控制饮食、药物治疗、合理运动等。

-冠心病:改变生活方式、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心力衰竭:控制饮食、给予氧疗、药物治疗等。

-心律失常:保持安静、药物治疗、电复律等。

三、案例分析与讨论(40分钟)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给每个小组分发一份模拟病例,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出合理的护理措施。

2.小组报告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的结果,并与其他小组共同讨论和对比。

四、巩固与拓展(15分钟)1.总结归纳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帮助学生总结循环系统的构成和功能,以及常见疾病的护理措施。

2.案例拓展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性的案例,引导学生对于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护理进行思考和探讨。

五、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完成一份小结,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和问题。

板书设计:循环系统-构成:心脏、血管、血液、淋巴组织等-功能:输送氧、营养物质,排除代谢产物,维持体内环境稳定等常见循环系统疾病及护理措施-高血压:控制饮食、药物治疗、合理运动等-冠心病:改变生活方式、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心力衰竭:控制饮食、给予氧疗、药物治疗等-心律失常:保持安静、药物治疗、电复律等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导入的方式,使得学生对循环系统的学习主动参与。

内科护理学循环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

内科护理学循环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

案例一: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
护理评估
评估患者的病情、心功能 分级、活动耐量、饮食及 生活习惯等。
护理措施
根据病情制定合理的休息 和活动计划,控制钠盐摄 入,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心力衰 竭的病因、治疗及预防措 施,鼓励患者保持良好心 态,积极配合治疗。
案例二: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
水平。
用药指导
向患者详细介绍所用药物的名称、剂 量、用法及注意事项,提高患者的用
药依从性。
生活方式指导
指导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预防疾病复发。
随访与自我监测
教会指导患者定期随访,监测病情变 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 果。
06
循环系统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心理护理措施
01
02
03
心理支持
给予患者关心、安慰和支 持,增强其信心,减轻焦 虑和恐惧。
认知行为疗法
帮助患者认识和改变不良 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提高 应对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
放松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渐 进性肌肉松弛等放松训练 ,缓解紧张和焦虑情绪。
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疾病知识教育
向患者介绍循环系统疾病的基本知识、 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提高患者的认知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定期进行 心电图、心脏超声等相关检查,及时 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问题。
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
心理护理
病情监测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遵医嘱使用抗 血小板聚集药物、调脂药物、降压药 物等,以控制病情发展。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 和安慰,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 合治疗。

内科护理学教学案循环系统疾病

内科护理学教学案循环系统疾病

第十七课次【开课时间】2016年4月20日星期三1~2节【开课班级】高职护理1857、1858班【开课课题】第三章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第一节概述(一)【教学目的】1、了解:循环系统疾病发病的状况。

2、理解:循环系统的解剖和生理概要。

3、掌握:循环系统疾病护理评估的要点。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重难点】重点: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护理评估难点:循环系统常见症状和体征的护理。

【教具教参】《内科护理》胡月琴、章正福东南大学出版社第2版《内科护理学》尢黎明人卫出版第六版《2016年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指导》人卫出版【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5分钟二、导入新课5分钟三、进行新课75分钟四、内容小结并布置课后作业5分钟【教学内容】第三章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第一节循环系统疾病概述一、循环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概要循环系统疾病包括心脏病和血管病,故又称心血管疾病。

已经成为我国的常见病,成为主要的死因。

(一)心脏1. 心脏的四个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2.四个瓣膜的位置。

(二)心脏传导系统:由负责正常冲动形成与传导的特殊心肌细胞所组成。

包括窦房结、结间室、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及其分支和普肯耶纤维。

(三)心脏的血液供应:营养心脏的血管为冠状动脉,有左、右两支。

左冠状动脉分前降支和回旋支。

前降支主要负责心脏前壁、左室前侧壁及室外间隔前2/3部位的心肌供应,回旋支主要负责左室侧壁、后侧壁及高侧壁部位心肌的血液供应。

右冠状动脉主要供应右心室、左心室下壁、后壁及室间隔的后1/3部位心肌。

(四)血管1. 动脉——阻力血管2. 静脉——容量血管3. 毛细血管——功能血管(五)调节循环系统的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各自的作用。

二、循环系统疾病护理技术的特点【护理评估】(一)健康史1. 人口学资料2. 既往史3. 家族史4. 个人生活史5. 用药情况6. 职业环境史(二)身体状况1. 心源性呼吸困难:左心衰竭最常见的早期症状,左心功能不全的典型表现。

循环系统护理教案模板范文

循环系统护理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掌握循环系统疾病的基本概念、病因及分类。

- 了解循环系统疾病患者的常见症状及护理要点。

- 熟悉循环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评估方法和措施。

2. 技能目标:- 能够正确评估循环系统疾病患者的病情,制定护理计划。

- 掌握循环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操作技能,如静脉注射、心电监护等。

- 能够有效沟通,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循环系统疾病患者的关爱和同情心。

-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二、教学内容1. 循环系统疾病概述- 循环系统疾病的基本概念、病因及分类- 循环系统疾病患者的常见症状2. 循环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评估- 生命体征的监测- 病情观察与记录- 心理状态评估3. 循环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措施- 基础护理- 静脉注射- 心电监护- 心理护理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循环系统疾病的基本概念、病因及分类,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掌握循环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评估方法和措施。

3. 角色扮演法:模拟循环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护理操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循环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循环系统疾病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循环系统疾病对患者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讲解1. 循环系统疾病概述:讲解循环系统疾病的基本概念、病因及分类,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 循环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评估:讲解生命体征的监测、病情观察与记录、心理状态评估等护理评估方法。

3. 循环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措施:讲解基础护理、静脉注射、心电监护、心理护理等护理措施。

(三)案例分析1. 教师提供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循环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问题。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护理评估和护理措施。

(四)角色扮演1. 学生分组,模拟循环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场景。

内科护理学-优秀教案-循环系统疾病

内科护理学-优秀教案-循环系统疾病

第十七课次【开课时间】2016年4月20日星期三1~2节【开课班级】高职护理1857、1858班【开课课题】第三章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第一节概述(一)【教学目的】1、了解:循环系统疾病发病的状况。

2、理解:循环系统的解剖和生理概要。

3、掌握:循环系统疾病护理评估的要点。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重难点】重点: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护理评估难点:循环系统常见症状和体征的护理。

【教具教参】《内科护理》胡月琴、章正福东南大学出版社第2版《内科护理学》尢黎明人卫出版第六版《2016年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指导》人卫出版【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5分钟二、导入新课5分钟三、进行新课75分钟四、内容小结并布置课后作业5分钟【教学内容】第三章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第一节循环系统疾病概述一、循环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概要循环系统疾病包括心脏病和血管病,故又称心血管疾病。

已经成为我国的常见病,成为主要的死因。

(一)心脏1. 心脏的四个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2.四个瓣膜的位置。

(二)心脏传导系统:由负责正常冲动形成与传导的特殊心肌细胞所组成。

包括窦房结、结间室、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及其分支和普肯耶纤维。

(三)心脏的血液供应:营养心脏的血管为冠状动脉,有左、右两支。

左冠状动脉分前降支和回旋支。

前降支主要负责心脏前壁、左室前侧壁及室外间隔前2/3部位的心肌供应,回旋支主要负责左室侧壁、后侧壁及高侧壁部位心肌的血液供应。

右冠状动脉主要供应右心室、左心室下壁、后壁及室间隔的后1/3部位心肌。

(四)血管1. 动脉——阻力血管2. 静脉——容量血管3. 毛细血管——功能血管(五)调节循环系统的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各自的作用。

二、循环系统疾病护理技术的特点【护理评估】(一)健康史1. 人口学资料2. 既往史3. 家族史4. 个人生活史5. 用药情况6. 职业环境史(二)身体状况1. 心源性呼吸困难:左心衰竭最常见的早期症状,左心功能不全的典型表现。

内科护理学第三章:循环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教案

内科护理学第三章:循环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教案

依据。

3.急性心肌梗死的常用护理诊
断、措施及依据。
问:心绞痛要怎么缓解?; 答:休息或含服硝酸甘 提问的方式引导学
学习循环系统相关疾病的主要 油后可缓解;
生思考;拓展生活常
病因
分小组讨论。
识。
拓展循环系统相关知识。
记录知识点
8、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这一节课的知识点,看学生心绞痛的常⻅病因及临床表现、治疗要 点常用护理诊断、措施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0 分钟
第二环节:新课讲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的
介绍心前区疼痛常⻅的疾病 记录:心绞痛
引导学生手、眼、脑
急性心肌梗死
协同作用,增强学习
急性心包炎
效率。
1.心绞痛的诊断要点及治疗要 记录知识点,使更加深 把学生当成学习的

刻;
主体,引导积极思
2.心绞痛常用护理诊断、措施及 拓展梗阻性肥厚性心肌 考。
9、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习题 10、教学反思:
20 分钟 20 分钟 20 分钟
10 分钟
第三章:循环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 1、教学内容 心前区疼痛 2、教学目标 了解心前区疼痛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熟悉心前区疼痛的实验室改变, 熟悉心前区疼痛的治疗要点。 掌握阿斯综合征级血流特点. 3、教学重点 心前区疼痛常⻅病因及常用护理诊断、措施。 4、教学难点: 心绞痛特点。 5、课程思政:
树立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
5 分钟
6、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7、教学过程
环节一:前课复习
教师活动
力性呼吸困难
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
统相关的知识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更好

内科护理学教案循环系统

内科护理学教案循环系统

内科护理学教案循环系统教案标题:循环系统护理学教学目标:1.了解循环系统的构造和功能。

2.掌握常见循环系统疾病的护理知识。

3.提高学生的护理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循环系统的构造和功能-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过程-血液的循环过程2.常见循环系统疾病的护理知识-高血压护理-冠心病护理-心力衰竭护理3.护理实践技能训练-测量血压和心率-观察和记录心电图变化-插入外周静脉导管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循环系统的构造和功能,帮助学生理解循环系统的工作原理。

2.案例分析法:通过讨论不同疾病的护理案例,帮助学生了解常见循环系统疾病的护理要点。

3.护理操作指导法:通过示范和实践,指导学生进行血压、心率测量等护理操作。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引起学生的兴趣,如“你们知道循环系统是如何工作的吗?”2.介绍循环系统的构造和功能,包括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过程以及血液的循环过程。

3.案例分析:以高血压、冠心病和心力衰竭为例,讨论这些疾病的护理要点,如饮食控制、药物管理等。

4.护理操作指导:示范和实践测量血压和心率、观察和记录心电图变化、插入外周静脉导管等护理操作。

5.总结:回顾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并提醒学生需要继续加强护理实践技能训练。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课件:包括循环系统的构造和功能的图示以及常见疾病的护理要点和操作指导。

2.案例分析资料: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和心力衰竭的病例,供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讨论。

3.护理设备:包括血压计、心电图仪等,供学生进行护理操作指导实践。

评估方法:1.课堂讨论:根据学生对循环系统构造和功能、常见疾病护理要点的理解和提问情况进行评估。

2.护理操作考核:通过对学生进行血压测量、心率测量等护理操作的考核,评估他们的实践技能。

教学反思:1.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可以设置不同难度的案例分析和护理操作指导,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在使用护理设备进行实践操作时,要确保学生的安全,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并进行正确的操作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七课次【开课时间】2016年4月20日星期三1~2节【开课班级】高职护理1857、1858班【开课课题】第三章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第一节概述(一)【教学目的】1、了解:循环系统疾病发病的状况。

2、理解:循环系统的解剖和生理概要。

3、掌握:循环系统疾病护理评估的要点。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重难点】重点: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护理评估难点:循环系统常见症状和体征的护理。

【教具教参】《内科护理》胡月琴、章正福东南大学出版社第2版《内科护理学》尢黎明人卫出版第六版《2016年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指导》人卫出版【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5分钟二、导入新课5分钟三、进行新课75分钟四、内容小结并布置课后作业5分钟【教学内容】第三章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第一节循环系统疾病概述一、循环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概要循环系统疾病包括心脏病和血管病,故又称心血管疾病。

已经成为我国的常见病,成为主要的死因。

(一)心脏1. 心脏的四个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2.四个瓣膜的位置。

(二)心脏传导系统:由负责正常冲动形成与传导的特殊心肌细胞所组成。

包括窦房结、结间室、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及其分支和普肯耶纤维。

(三)心脏的血液供应:营养心脏的血管为冠状动脉,有左、右两支。

左冠状动脉分前降支和回旋支。

前降支主要负责心脏前壁、左室前侧壁及室外间隔前2/3部位的心肌供应,回旋支主要负责左室侧壁、后侧壁及高侧壁部位心肌的血液供应。

右冠状动脉主要供应右心室、左心室下壁、后壁及室间隔的后1/3部位心肌。

(四)血管1. 动脉——阻力血管2. 静脉——容量血管3. 毛细血管——功能血管(五)调节循环系统的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各自的作用。

二、循环系统疾病护理技术的特点【护理评估】(一)健康史1. 人口学资料2. 既往史3. 家族史4. 个人生活史5. 用药情况6. 职业环境史(二)身体状况1. 心源性呼吸困难:左心衰竭最常见的早期症状,左心功能不全的典型表现。

表现形式:①劳力性呼吸困难②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③端坐呼吸④急性肺水肿2. 心源性水肿:主要见于右心衰竭。

其他:大量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机制: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继发性醛固酮增多→钠水潴留,静脉淤血→毛细血管静水压增高→组织液回吸收减少临床特征:①坠积性水肿,即首先出现在身体下垂部位;②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可减轻或消失;③对称性,凹陷性,上行性,严重可伴有胸水、腹水。

3. 胸痛:常见原因: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梗阻性肥厚性心肌病、急性主动脉夹层、急性心包炎等。

注意疼痛特点的区别。

4.心悸:患者自觉心跳或心慌伴心前区不适的感觉。

心悸原因:(1)心律失常:最常见的病因(2)心脏搏动增强:①生理性: 剧烈活动,精神紧张或情绪激动大量吸烟;饮酒、饮浓茶或咖啡后,应用某些药物如阿托品、肾上腺素、甲状腺片等②病理性: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其他引起心排血量增加的疾病:甲亢、发热、贫血(3)心脏神经官能症(4)更年期综合征5. 晕厥:是由于一时性广泛脑供血不足所引起的突然而短暂的可逆性意识丧失。

可以毫无预兆性地发生,也可有全身不适、心慌、面色苍白、出冷汗等先兆症状。

一般数分钟后可自然苏醒,无后遗症。

心源性晕厥:(1)由于心排血量突然减少、中断引起一时性脑供血不足所引起的突然而短暂的可逆性意识丧失。

(2)伴发房室传导阻滞的心源性晕厥——阿-斯综合征(3)病因:①心律失常:最常见的原因②心脏瓣膜病③心肌梗死④肥厚型心肌病⑤其他(4)表现:发作前可有头晕、眩晕、恶心、上腹不适、面色苍白、肢体发软、坐立不安、焦虑。

发作时突然意识丧失,病人因肌张力消失不能保持正常姿势而倒地。

清醒后较紧张,全身乏力。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完整的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包括三个方面1. 病因诊断:放在首位,是对致病因子及其所引起的疾病的诊断2. 病理解剖诊断:是对病变部位、范围、性质以及组织结构改变的诊断3. 病理生理诊断:是对疾病引起的功能改变的诊断,如心衰、休克、心绞痛、心律失常等循环系统疾病诊断举例:风湿性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左心房扩大,左心室扩大;心房颤动;左心房衰竭(四)心理社会资料【巩固新课、课堂小结】1、重点掌握:循环系统的护理评估。

2、熟悉:循环系统疾病的结构与功能。

【课后作业】循环系统的常见症状与体征有哪些?【预习】第一节循环系统概述(二)【课后记】循环系统疾病常见的症状体征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结合多媒体课件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的有关知识,引出心源性呼吸困难的表现形式和心源性水肿的特点。

并强化记忆,突破难点,掌握重点从而让学生掌握了护考的考点和考题形式。

第十八课次【开课时间】2011年4月22日星期五1~2节【开课班级】高职护理1857、1858班【开课课题】第一节循环系统疾病概述(二)【教学目的】1、了解:循环系统疾病的护理计划与目标。

2、理解:循环系统疾病的护理诊断。

3、掌握: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措施。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重难点】重点: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措施。

难点:循环系统疾病护理措施。

【教具教参】《内科护理》胡月琴、章正福东南大学出版社第2版《内科护理学》尢黎明人卫出版第六版《2016年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指导》人卫出版【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5分钟二、复习旧课5分钟1.循环系统疾病的身体状况评估措施有哪些?三、导入新课5分钟四、进行新课70分钟五、内容小结并布置课后作业5分钟【教学内容】第一节循环系统疾病概述(二)【护理诊断】1. 气体交换受损与肺淤血、肺水肿或伴肺部感染有关。

2. 活动无耐力与氧的供需失调有关。

3. 焦虑与呼吸困难影响到病人的日常生活及睡眠,病情呈加重趋势有关。

4. 体液过多与钠水潴留及体循环淤血有关。

5. 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水肿部位循环改变、躯体活动受限有关。

6. 心输出量减少与各种心律失常有关。

7. 有受伤的危险与晕厥发作有关。

【护理措施】1. 心源性呼吸困难:(1)休息与体位:①卧床休息,根据病情需要取半卧位或端坐位。

②急性左心衰:两腿下垂坐位(2)给氧:(3)遵医嘱用药:控制输液速度(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5)确定活动量和持续时间:(6)协助和指导病人生活自理2. 心源性水肿:(1)休息与体位:卧床休息,下肢抬高;伴胸水或腹水的病人宜采取半卧位。

(2)饮食护理:(3)病情监测:水肿部位、范围,测体重、腹围;必要时记录24h 液体出入量。

(4)用药护理:利尿剂的效果及不良反应(5)保护皮肤:3. 心前区疼痛的护理(1)指导病人立即停止活动,卧床休息。

(2)密切监测病情及心电图改变。

(3)遵医嘱吸氧用药。

4. 心悸:(1)休息:良性心律失常—适当活动和休息;严重心律失常—绝对卧床休息,半卧位,避免左侧卧位(2)饮食:少量多餐,避免过饱及摄入剌激性食物、饮浓茶、咖啡,戒烟酒。

(3)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心率、心律变化。

心律失常的听诊不应少于1分钟。

(4)消除焦虑情绪。

5. 晕厥:发作时处理:立即平卧,将头放低,脚略抬高,同时松解衣领、裤带、保持呼吸道通畅。

用手指掐人中;给苏醒后的患者饮糖水、热茶等热饮料.给氧气吸入、遵医嘱给药:阿托品、异丙肾等抗心律失常药物,或配合人工心脏起搏治疗。

并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心律、心率、呼吸情况。

【巩固新课、课堂小结】1、重点掌握: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措施。

2、熟悉: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诊断。

【课后作业】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措施有哪些?【预习】第二节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一)【课后记】在备课时,将所涉及血液循环的解剖、生理知识溶于课堂中,认真讲解,使学生明白打好基础,再进行本节课知识的学习。

这样由浅入深讲解,注意渗透知识点,主要利用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及启发式教学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法,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第十九课次【开课时间】2011年4月27日星期三1~2节【开课班级】高职护理1857、1858班【开课课题】第二节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一)【教学目的】1、了解:心力衰竭的定义。

2、理解:心力衰竭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3、掌握: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治要点。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重难点】重点: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治要点。

难点:心力衰竭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教具教参】《内科护理》胡月琴、章正福东南大学出版社第2版《内科护理学》尢黎明人卫出版第六版《2016年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指导》人卫出版【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5分钟二、复习旧课5分钟1.心源性水肿的护理措施有哪些?2.心前区疼痛的护理措施有哪些?三、导入新课5分钟四、进行新课70分钟五、内容小结并布置课后作业5分钟【教学内容】第二节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一)【定义】亦称充血性心力衰竭,可由各种心脏疾病引起,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心肌收缩力下降,使心输出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表现的一种综合征。

【分类】1.按其发生的急缓:分急性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以后者居多。

2.按其发生的部位:分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

3.按其性质:分收缩性心力衰竭、舒张性心力衰竭。

【病因和发病机制】(一)病因:1、原发性心肌损害:心肌梗死、病毒性心肌炎2、心脏负荷过重:前负荷过重(心瓣膜反流性疾病等)后负荷过重(高血压等)(二)诱因:1、感染:呼吸道感染最常见;2、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3、生理或心理压力过大:劳累过度、情绪激动;4、妊娠与分娩;5、血容量增加:如输液过快过多;6、其他:治疗不当、合并甲亢或贫血。

(三)发病机制左心衰竭左心压力增高→肺循环淤血心排量减少;右心衰竭右心压力增高→体循环淤血【护理评估】1.健康史:基本病因;诱发因素。

2.身体状况(1)左心衰竭以肺淤血和心排血量降低表现为主1)症状:①呼吸困难:劳力性呼吸困难(早期症状);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典型表现);端坐呼吸(反映心衰程度)②咳嗽、咳痰和咯血:常于夜间发生,坐位或半卧位减轻③心排量降低:疲倦、头晕、乏力、心悸、尿少2)体征:①肺部湿啰音:多在两肺底,随体位改②心率快③舒张期奔马律(心尖部)④发绀(2)右心衰竭以体静脉淤血表现为主1)症状:消化道症状、劳力性呼吸困难2)体征:①一般体征:水肿、颈静脉征、肝肿大和压痛、发绀②心脏体征:心率增快,右心增大,心前区抬举性搏动,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舒张期奔马律③颈静脉征:颈静脉充盈、怒张,搏动增强;肝颈返流征阳性(3)全心衰竭:左心衰表现+右心衰表现(4)心功能分级心功能分级:NYHA心功能不全分级标准分级体力活动心衰症状症状缓解方式休息活动Ⅰ级不受限无日常活动不出现Ⅱ级轻度受限无一般日常活动即出现休息后很快缓解Ⅲ级明显受限无轻于日常休息长时间后缓解Ⅳ级不能从事任何活动有稍活动后明显加重休息后不能完全缓解注:心衰症状指心悸、气短、乏力、呼吸困难、心绞痛等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