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第5讲:古代文化常识》教学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古代文化常识》6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古代文化常识》6

《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以《张衡传》为例,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

2、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阅读和欣赏古汉语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知识。

【教学方法】合作讨论、梳理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二、学生找出《张衡传》一文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三、梳理
1姓名称谓
2文学常识
3官职名称
4官职变动
5 其他常识
四、探究
1年号、谥号
2官职的调动
3表示征召举荐
4表示任命授予
5 其他
乞骸骨、下车、视事、六艺、宦官、相、孝廉、公车、公府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以《张衡传》为例复习梳理古代文化常识,希望同学们课后的复习能依纲扣本,记练并举。

六、趣味练习
仿照诗词大会,以“花”字行飞花令。

七、请同学们课后以“花”“月”“酒”等字行古代的飞花令。

附:板书设计
1姓名称谓 2文学常识
3官职名称 4官职变动
5 其他常识。

高中语文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教案教学博苑10-18 0629高中语文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教案(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并积累古代文化常识。

过程与方法:以教师系统讲解为主,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作进一步拓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对古代文化的认知。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了解古代文化基本常识,尤其与中学文言文教学有密切关系的部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想要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作品,除了要学习大量的文言现象外,还应当适当掌握一些文化常识,今天我们就来对这方面的知识作一基本探讨。

二.人的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教案教学目标:根据“重点”中的要求,这节课我们通过实例的训练,要求具有如下的能力:1、推论语文常识正误的能力。

2、分析语文常识的能力。

3、有关语文常识的挑选与填空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语文常识包括文体知识、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文体知识重点掌握的是:记叙的要素、人称、顺序、详略;说明对象、特征、方法;议论的论点、论据、论证。

文学常识重点掌握的是: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样式的基本知识;课本基本篇目中涉及的古今中外的重要作家作品。

文化常识重点掌握教材中涉及到的日常生活经常应用的文化常识。

难点:识记和分析复习建议:1、阅读中考指要,初步了解文学常识专题所要掌握的内容。

2、顺利完成中考概而言之中的有关习题。

3、摘录疑难问题,准备课堂交流。

教学过程:一、明确要求:1、介绍关键作家的有关情况(包含姓名、朝代或国籍、主要作品及其原文等)。

重点掌控的作家:中国现代作家:鲁迅、茅盾、老舍、朱自清、冰心、赵树理、周立波、吴伯箫、臧克家、鲁彦、魏巍、杨朔、王愿坚等。

中国古代作家:孔子、孟子、左丘明、韩非、司马迁、陶渊明、柳宗元、刘禹锡、欧阳修、范仲淹、苏轼、施耐庵、蒲松龄、吴敬梓、曹雪芹等。

外国作家:安徒生、都德、契诃夫、莫泊桑、高尔基、马克·吐温、奥斯特洛夫斯基等。

2、介绍文体科学知识(主要介绍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及古代诗、词、曲等有关科学知识)3、了解与课文有关的古代重要的作品的有关知识(包括作品主题或故事主人公等)。

重点了解的作品有:《诗经》、《论语》、《左传》、《战国策》、《孟子》、《列子》、《史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著作。

4、介绍并掌控初中课本中发生的关键作家作品的有关科学知识(包含作品主题或故事的人物及主人公等)。

例如《分马》、《同志的信任》、《在烈日和暴雨下》、《变色龙》、《老杨同志》、《孔乙已》、《范进中握》、《竞选州长》、《我的叔叔于勒》5、文体知识应重点掌握四个方面的内容:①记述的要素、人称、顺序、征引;②说明的对象、特征、方法。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和交流,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学情分析:全班48人,其中三分之一的学生思维活跃,接受能力较强。

他们对于语文的学习有着比较浓厚的兴趣,愿意接受文化常识方面的学习,有较强的自学能力。

个别学生学习基础较差。

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已经学习过必修五册的大部分内容,对古代文化常识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理解较浅,感觉比较零散、模糊,缺乏整体把握和实际应用能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提高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义之邦”。

中国古代社会和古代文化一直与礼仪制度以及众多礼俗相伴前行、密不可分。

著名学者钱穆先生指出:“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中国之心。

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

”活动2【活动】检查预习中国古代的礼仪非常多,按一般传统,如《周礼》中,就把礼仪分为五类,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称为五礼。

请同学结合预习来进行连线。

吉礼: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

凶礼:哀悯吊唁忧患之礼。

军礼:师旅操演、征伐之礼。

宾礼:外交活动之礼。

嘉礼: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

活动3【讲授】知识梳理1、大到国家政治活动,小到家庭生活、人们的交往都要在“礼”的约束和指导下进行。

那么,礼的要求是什么呢?《礼记》开篇第一句就是“毋不敬”。

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注:“礼主于敬。

”唐朝经学家孔颖达疏:“行五礼(吉凶军宾嘉),皆须敬也。

”通过这些注疏我们可以总结出礼仪进行的要求就是要怀有敬意。

2、古代礼仪的“敬”体现的原则在朝序爵,在野序齿。

爵通常指权势地位,齿指年龄。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教案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教案

专题一文言文阅读——侧重于理解和翻译的阅读实践考试大纲核心素养与高考命题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理解 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5)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鉴赏评价 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❶语言建构与运用:翻译强调重点文言基础知识,通过文言基础知识回顾、总结、拓展,理解古文意思,掌握文言文基本的语言建构。

❷思维发展与提升:文言断句是对文章进行综合分析,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❸审美鉴赏与创造:在概括分析文章内容上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❹文化传承与理解:在古今观照中增强文化自觉自信。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201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

宠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谢曰:“臣任功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

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簿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

”帝大悦,涣由此显名。

州举茂才,除温令。

县多奸猾,积为人患。

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

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

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

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

后坐考妖言不实论。

岁余,征拜侍御史。

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

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

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称叹,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

古代文化常识教学案

古代文化常识教学案
9、古今地名大都(北京);汴京东京(开封);金陵(南京);临安(杭州);姑苏(苏州);会稽(绍兴);长安(西安);奉天(沈阳);京口(镇江)。
(二)纪年纪时
1、纪年:(1)干支纪年法(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2)帝王纪年法(庆历四年春)
(3)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法(咸丰庚申,英法联军自海入侵)
2、纪月:孟、仲、季
(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
(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
8、银河:又名——、——、——、——、云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由一千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曹操《观沧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陈子昂《春夜别友人》:“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苏轼《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秦观《鹊桥仙》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探究或交流结果记录
探究中的困惑与问题
一、温故预习
二、激趣导入
三、知识梳理
一、课前准备:
1、成立兴趣小组,负责收集有关资料,按“天文历法”、“风俗礼仪”、“典章制度”、“官职名称”、“人的称谓”、“科举制度”、“音乐文娱”、“饮食器用”、“文史典籍”等专题加以整理。
2、资料打印成册,分发给学生阅读。印发资料为:《中国人都应知道的古代文化常识》;举行“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竞赛。
如:动物法、体重法(九斤老太)、排行法、无行法、综合法(润土)
D、字: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又叫“表字”。字是20岁举行加冠礼后才起的,只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的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E、号:固定的别名,因此又叫“别号”。
课堂环节及探究的问题
探究或交流结果记录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识》同步教案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识》同步教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学语文课本中常见的一些古代文化常识。

通过师生对相关语句的梳理和解析过程,在专题的学习方法上得到一定的训练和启示。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课内外承载文化常识的具体语句的梳理探讨,为进一步加深对相关古诗文文本的理解扫清障碍,以期对提高阅读和欣赏能力有所助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文化所体现的和谐美与人情美,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学情分析课堂上,全班进行交流探究,引导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并立足现代社会,引导学生关心我们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复兴和发展。

这样,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引导。

通过人人参与,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增强学生学习古代文化常识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互相激发促进。

教学重点:积累古代文化知识。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新课导入古文以简约的语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经历了上千年锤炼的古典文学是我们民族精神内涵的源头活水。

想要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应适当掌握一些文化常识。

今天就让我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古代文化常识的大观园,去看看那里的别样风景。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94-97黑体字内容,初步感知中学语文课文中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

活动2【讲授】天文地理(二)合作交流与探究同学们通过阅读教材,对古代文化常识这座大观园有了初步的印象,接下来就是仔细赏玩的时刻了。

(出示课件1)合作交流:全班分四个组,根据导学案分组完成知识梳理与探究。

第一组:“天文地理”第二组:“纪年纪时”第三组:“姓名字号”第四组:“礼仪制度”1.天文地理天文学是古代一门相当成熟且普及的科学。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古人的作息时间表画在天上,可谓“人人皆知天文”。

当然,古代天文学系统地学习很是不易,但了解一些常见的天文基本概念,对我们以后阅读古文大有裨益。

现在由第一组为我们展示“天文地理”知识梳理成果。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必修五导学案:《古代文化常识》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必修五导学案:《古代文化常识》

必修五梳理探究之“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导入】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近年来国家不断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在2017年新修订的高考考试大纲中明确地将“文化常识”作为一个必考的考点。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传统文化的世界,感受它独特的魅力!首先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①积累高考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

②提升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为了检测大家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老师在导学案中设计了12道选择题,已经让大家课下预习完成了,下面就请先进行小组谈论,然后派代表展示你们的答案!【知识与能力检测】1.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C.“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政”、“致仕”则指辞官。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同时它也是二十四史之首。

答案: D 二十四史之首为《史记》。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名是成年时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的父亲。

皇考,就是在位的皇帝对先皇的称呼。

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已故的母亲称为“妣”、“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

C.冠,即帽子。

免冠,就是脱帽。

冠礼是古代成年男子满18岁举行的象征独立和成熟的仪式,备受重视。

笄礼是年满16岁的少女所举行的象征可以婚配的仪式,在冠礼、笄礼之后男子就可以冠发、女子可以梳髻。

D.《汉书》,又名《前汉书》,东汉范晔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

《汉书》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辞造句典雅远奥。

答案:B(A项应为“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文言文阅读第5讲:古代文化常识》一、古文化常识题常见“7设误”1.扩大官职职权范围考查某一官职或部门的职责时,添加了不属于它的职责,扩大了职权范围。

如误把工部和户部职责混淆。

2.古今地名识别不清考查古代地理常识时,常常用今天的地理知识去阐释古代的地理知识,弄错古代地名的说法或范围。

如2018年全国卷Ⅱ,“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中的“‘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是错误的。

3.弄错官职任、免、辞考查官职知识时,往往会涉及任、免、辞官职的文言词。

命题人常常将表示任官与升迁的词混为一谈,或改变任、免、辞官职的说法进行设误。

如2016年全国卷Ⅱ,“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中的“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是错误的。

4.弄错宗法礼俗等级标准考查关于宗法、祭祀、礼仪知识时,将相似宗法、礼仪内容范围和等级,天子祭祀与诸侯祭祀的等级或牺牲标准混淆一起。

如2017年全国卷Ⅰ,“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中的“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是错误的。

5.混淆名字称谓常识将古人的字、号用法混淆,将帝王的年号、谥号、庙号的说法以及官职等方面的称谓张冠李戴。

如2015年全国卷Ⅰ,“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中的“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是错误的。

6.混淆考试级别名第考查科举制度时,往往将科举考试的不同级别及对应名第混淆在一起,迷惑考生。

如“‘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为进士,科举会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中的“会试”是错误的,应是“殿试”。

7.打乱典籍对应搭配考查典籍知识时,将几种不同典籍的信息打乱,随意搭配,让考生难以区分。

如“《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中的“叙事详细”是错误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二、古文化常识题解题“4技法”1.调动积累直接判该方法主要依据平时各种知识的积累直接判定选项的正误。

(1)联系生活常识和历史知识。

如“陛下”一词,我们就可以联系古装电视剧,臣民对皇帝敬称“陛下”等。

再如“吏部”可以依据初中历史所学的中国古代的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等相关知识直接判断。

(2)联想教材所学知识。

初高中语文教材课下注释及附录文章中的专用词语、古今异义、文学知识等很多都属于古代文化常识。

如“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可联系《张衡传》中“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的课下注释来判断。

2.剖析词语巧推断试题中的文化常识词语可通过对构成词语的语素及其结构方式的分析,或联系相关成语,剖析语素内涵,解读词义,借此推断题目的正误。

如“黜陟”指官吏降免或升迁。

联系“罢黜”一词,“黜”应指降职;结合“陟罚臧否”一词,“陟”应指升职。

3.结合语境深推断揣摩文言文中文化常识词语的含义,需要结合具体语境,从文中搜索相关信息加以推断。

如2017年全国卷Ⅰ中的“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结合文章“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

母忧..去职。

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可以判断是正确的。

4.遇生判对灵活断因为高考题考查的大多是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所以一般不会把冷僻的专有名词作为错项设置,如果出现较生疏的古代文化知识,一般认为此项表述正确。

以上4种技法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使用。

[典例示范](2018·全国卷Ⅰ)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解题演示]选项技巧运用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此选项是生僻的专用名词,按照“遇生判对”的原则,初判为对。

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

选项前半部分“‘阙’原指……代称”,可采用“调动积累”法判断。

联想教材所学知识“城阙辅三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不知天上宫阙”(《水调歌头》)可知,选项前半部分表述正确。

后半部分“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可采用“结合语境”法判断。

结合语境“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

魏明帝许焉”可知,选项后半部分表述合理。

C.“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

选项中“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表述错误。

本选项可采用“结合语境”法判断。

“武帝践阼”是武帝登基的意思,根据前后文语境“诞平,(鲁芝)迁大尚书,掌刑理。

武帝践阼,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推断,语境中体现不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的意思。

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

选项前半部分“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可采用“剖析词语”法来判断。

“逊”的意思为“谦逊、谦让”。

那么“逊位”译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就很好理解。

选项后半部分“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就需要“结合语境”法来判断。

根据语境“芝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章表十余上”可知,“逊位”是鲁芝因年老而谦让的行为。

[应用体验]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到彦之字道豫,彭城武原人。

及文帝入奉大统,以徐羡之等新有篡虐..,惧,欲使彦之领兵前驱。

彦之曰:“了彼不贰,便应朝服..顺流;若使有虞,此师既不足恃,更开嫌隙之端,非所以副远迩之望也。

”会雍州刺史褚叔度卒,乃遣彦之权镇襄阳。

元嘉三年,上于彦之恩厚,将加开府..,欲先令立功。

七年,遣彦之等北侵。

及还,凡百荡尽。

文帝收彦之下狱,免官。

九年,复封邑..,固辞。

(节选自《南史·到彦之传》)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篡虐,指徐羡之等人在文帝刚刚当皇帝时有夺取君位和残暴肆虐的思想行为。

B.朝服,指在重大典礼时所穿的礼服,主要用于朝会,是君臣百官的议政之服。

C.开府,古代指高级官吏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之意,汉朝三公等可以开府,后来开府资格有时会放宽。

D.封邑,指君主赐以领地或者食邑,并将封邑内的所有权力转让给封君作为奖赏。

解析:选D A项,“篡”,臣子夺取君位,“虐”,残暴狠毒,“篡虐”即做事残暴有夺权的言行。

前文“入奉大统”即登上皇位。

综合分析,A项正确。

B项,“朝”,有朝见、朝廷、拜见、聚会等意;“服”,服装。

据此可判断“朝服”的意思。

需要注意的是,切不可把“朝服”狭隘地理解成上朝穿的衣服,从而缩小了它的意义。

C项,拆分“开府”,“开”有开创、建立等意思;“府”有官府、府衙的意思。

综合分析,“开府”有建立府衙的意思。

选项正确。

D项,从“复封邑,固辞”可知,“封邑”表示的是一种封赏、赏赐。

拆分“封邑”,“封”指帝王把土地或爵位给予亲属或臣僚;“邑”指城镇。

由此判断,“封邑”的意思是朝廷赐给领地等。

再联系封建中央集权的政权特点,可知选项中的“将封邑内的所有权力转让给封君作为奖赏”中的“所有权力”错误。

参考译文:到彦之字道豫,是彭城武原人。

等到宋文帝即位,认为徐羡之等人有篡位谋反之意,(宋文帝)害怕,想派彦之带兵担任先锋去攻打(他们)。

彦之说:“如果对对方非常信任,便应该放手让对方发展;如果使对方有忧虑,这样的军队是不值得依靠的,还开启了对方心里的疑虑,这不符合远近之人的期望。

”恰逢雍州刺史褚叔度死了,皇帝就派彦之暂时镇守襄阳。

元嘉三年,皇上对于彦之非常恩待,将加封他为开府,想先让他立功。

七年,派彦之等人北伐,等到败归,各种物资荡然无存。

文帝抓彦之入狱,撤职。

九年,又恢复他的封邑,彦之坚决推辞。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郭宗皋,字君弼。

嘉靖八年进士。

擢御史。

宗皋劝帝惇崇宽厚,察纳忠言,勿专以严明为治。

帝大怒,下诏狱..右侍郎。

隆庆改元,从戍..,杖四十释之。

坐夺俸..两月。

寻进兵部所起刑部右侍郎,改兵部,协理戎政。

旋进南京右都御史,就改兵部尚书参赞机务。

宗皋亦自以年老求去,诏许之。

万历中,再存问..,岁给廪隶。

(节选自《明史·郭宗皋传》,有删改)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诏狱,指皇帝下令查办的案件或关押钦犯的牢狱。

文中指后者。

B.夺俸,官吏因过失而被罚扣其俸禄。

“俸”即俸禄,指官吏每年或每月所领的薪金。

C.兵部,古代官署名,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兵械、军令等,其长官为兵部尚书。

D.存问,指慰问并进行请教,在古代,多用于君主对臣下的一种关心和虚心纳谏。

解析:选D A项,①从“帝大怒,下诏狱,杖四十释之”的整体意思和“下(到……去)”字分析,文中“诏狱”是监狱的意思;②拆分“诏狱”,“诏”,皇帝下命令;“狱”有案件和监狱的意思。

选项正确。

B项,①从“杖四十释之。

坐夺俸两月”的语意分析,“夺俸”是一种处罚方式;②拆分“夺俸”,“夺”,剥夺,“俸”,俸禄。

选项正确。

C项,①“右侍郎”是职官名,“兵部”是古代的衙门机构,即官署;②拆分“兵部”,“兵”有兵器、军队、军事等意思,故“兵部”是有关军队的部门。

选项正确。

D项,①拆分“存问”,“存”有慰问、省视的意思,“问”有问候、慰问的意思。

②从前文郭宗皋以自己年老请求退休,并得到准许判断,朝廷只是通过慰问表示关心,所以选项中的“进行请教”“虚心纳谏”的表述错误。

参考译文:郭宗皋,字君弼。

嘉靖八年的进士。

提拔为御史。

宗皋劝说皇帝推崇(崇尚)宽容敦厚,考察采纳忠诚的言论,不要只是把严明作为治理的标准。

皇帝大怒,把他关进牢狱,打四十大板释放了他。

被判罚剥夺两月俸禄。

不久进封兵部右侍郎。

隆庆改元,从戍卫的地方起任刑部右侍郎,改任兵部,协助处理军政。

很快进封南京右都御史,就职改任兵部尚书参赞机务。

宗皋也自认为年老请求退休,(皇帝)下诏准许他的请求。

万历年间,(皇帝)两次慰问(他),每年供给粮食、奴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