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六国论》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六国论教案(优秀6篇)

高中语文必修二六国论教案(优秀6篇)高中语文必修二《六国论》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了解史论中借古讽今的写法。
2.学习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
3.认识苏洵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弊在赂秦”。
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史论,但它的针对性很强,带有明显的政论色彩,不同于纯粹论史的文章如卢照邻的《三国论》、苏辙的《六国论》。
从这个基本点出发,可以确定:教学重点是它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侵略者的妥协政策。
教学难点是它的史论内容,这是因为史论必须以史实为据,而它的叙史是高度概括的,这对历史知识不足的学生来说,肯定会有一定困难。
2.教学方法。
课文后的练习规定要背诵全文,自以采用诵读法为宜。
但这种诵读不是机械般反复进行的。
根据本文内容和布局的特点,除了应有的诵读准备如正音、疏通文义、品味语气等而外,最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掌握文章的理路,因为只有掌握了理路才能加快记诵的速度,并给学生的自行领悟创造条件;其次,教师还要讲述一点必要的史实,用来拨疑解惑。
这样的指导和讲述应当是十分精要的,不要侵占学生练习诵读的时间。
在完成诵读任务之后,为了使学生能进一步懂得文章立意和布局的道理,可以运用比较阅读法,将苏辙的同题文章拿来进行比较,让学生说说二者的异同。
运用此法要注意两点:一是学生有较好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二是要认真做好准备工作,不得草率从事。
3.课时安排:用了课时教读。
预习安排1.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粗知大意。
2.朗读课文,主要是读好第1、2段,要求读音正确,能读出一点语气。
《六国论》教案篇二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理清思路。
2.了解六国破灭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今的意图,培养中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热情。
教法设计:诵读法、分析讨论法教学步骤:一、检查预习:(一)说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武器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交替、一个接一个全都3.思厥先祖父。
他们4.子孙视之不甚惜。
看待5.与赢而不助五国。
《六国论》教学设计

《六国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六国论》的内容及其意义;2.掌握《六国论》的主要思想和观点;3.能够分析《六国论》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六国论》的背景和写作意图;2.分析《六国论》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举例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引起学生对《六国论》的兴趣。
Step 2:阅读与讨论(15分钟)教师将《六国论》的文本分发给学生,并要求学生阅读文本。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标注重点、提出问题。
Step 3:了解《六国论》(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六国论》的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引导学生了解《六国论》的内容和主要观点。
Step 4:分组讨论(15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分成小组进行讨论。
问题包括:《六国论》的作者是谁?他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六国论》中讨论了哪些国家的政治制度?它们各自的优劣有哪些?《六国论》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何影响?Step 5:小组展示和总结(10分钟)每个小组派出代表,进行问题的回答和讨论结果的展示。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六国论》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影响。
Step 6:拓展活动(10分钟)教师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六国论》的历史影响,并引导学生思考现实中的政治制度与《六国论》的思想是否有相似之处。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阅读和讨论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2.评价学生对《六国论》的理解水平和对其影响的分析能力;3.学生小组展示的质量。
五、教学手段:1.讲授:教师以讲解的形式介绍《六国论》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帮助学生全面理解。
2.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六国论》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小组展示:学生通过小组展示的形式,将他们的讨论成果进行汇报,与全班进行交流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六、教学内容:1.《六国论》背景和作者:教师简要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及其影响,引发学生对《六国论》的思考。
《六国论》教案15篇

《六国论》教案15篇《六国论》教案15篇《六国论》教案1 作品定位这是一篇史论,评议战国时期六国对付秦国策略的得失,阐述了六国____的原因在于赂秦,赂秦必然资敌而弱己。
文章以古喻今,借六国“赂秦”而亡,提醒治国的人汲取这个历史教训,不要重蹈覆辙。
阅读这篇文章,应该注意到作者并非单纯评论史实,而是采用借古讽今之方法。
文脉梳理六国论〔构造〕第一节提出中心论点: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论史〔第二节〕论证分论点一: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韩魏楚三国赂秦而力亏〔第三节〕论证分论点二:不赂者以赂者丧——齐燕赵不赂而亡-讽今〔第四节〕总结历史教训,申明政见议论抒情——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第五节〕警告北宋王朝不要重蹈覆辙借古讽今——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又在六国之下资料展板1、字音词义①率〔shuài〕赂秦:全都,一概。
②思厥(jué)先祖父:这里相当于“其”。
③抱薪(xīn)救火:柴草。
④暴〔pù〕霜露:暴露。
⑤燕〔yān〕赵之君:燕国。
⑥洎〔jī〕:及,等到。
⑦革灭殆〔dài〕尽:副词,将近。
⑧为〔wéi〕国者:治理国家的人。
2.词语积累①通假字暴霜露,斩荆棘暴通曝,晒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饱,满足当与秦相较当通倘,倘使,表假设关系理解通假字要注意如下两点:(1)通假字在文中运用假借意如:厌不当“厌恶”讲,而应理解为“满足”,即餍为饱,引申为满足(2)读音应读假借字音如当通倘,音tǎng莫读暮音mù②注意词语的古今异义(1)其实:即实际情况,较秦之所得,其实百倍,今义为“实际上”(2)祖父:古义祖辈父辈如“思厥先祖父”今义:父亲的父亲。
智力:古义智谋和力量,如可谓智力孤危颠覆:古义____,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今义翻倒,推翻。
③多义词理解:或〔1〕不定指代词,有的人:或曰,不赂者以赂者表〔2〕有时:一食尽粟一石〔3〕或许: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相(1)指代一方,他你我:相见恨晚(2)观看:伯乐相马(3)宰相,名词:况于将相乎(4)互相:当与秦相较以〔1〕介词,依靠,凭借如:秦以攻取之外〔2〕因为,由于如:不赂者以赂者表〔2〕用,拿,把如:以地事秦连词,相当于而表目的,来:举以于人动词:认为:以为神1作家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宋仁宗庆历七年,他27岁,因应试不中,归而尽焚前所为文,闭门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终于形成自己的文章风格。
六国论教案

六国论1.六国论篇1教学目的1.领会苏洵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辱的思想,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现实针对性。
2.提高学生对古今异义词语的准确识别,运用的能力。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多种论证方法逐层论证的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我们上学期曾学习过贾谊的《过秦论》,作者借评论秦的兴亡来告诫当时的封建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阿房宫赋》,杜牧就秦国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从而导致覆亡来讽时刺世。
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学习,看看作者苏洵这位封建时代的进步知识分子又在借评论六国灭亡来阐述什么样的政治主张。
二、解题1.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著名散文家。
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遂通六经、百家之说。
下笔顷刻数千言。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现在河南开封),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
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的文章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他。
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人竞相模仿。
因此,苏洵将自己的文集命名为《嘉祐集》苏洵精于散文,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并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
2.背景(1)六国灭亡的时代背景(幻灯)①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前290年韩割武遂予秦前280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前275年魏割温予秦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②秦灭六国时间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赵、灭燕前221年灭齐③六国抗秦大事年表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
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大破秦军。
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于河外。
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
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战国时代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各诸侯国都开始进行改革,众多的改革中,唯有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成功,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六国论》教学设计(精选5篇)

《六国论》教学设计《六国论》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国论》教学设计(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六国论》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六国论》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课文,是高二第一篇文言文。
新教材非常重视古代经典诗文的阅读积累,全套教材编排的古代诗文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40%,高一高二上学期文言文按时代编排,本单元为宋代散文,宋代散文继承唐古文运动的传统有所发展,题材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语言更加畅达,并且更长于议论,对后世的散文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
现行高考《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文的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的要求:①理解(能力层级B):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②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筛选并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③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在实践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后两中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上期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却普遍存在着一种片面认识,错误以为文言文教学就是仅限于高考《考试说明》中(能力层级B)的培养。
从而忽视了(能力层级C)、(能力层级E)的提高。
导致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下降,不能真切“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充分的“吸收中外古今优秀文化的营养”。
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如下知识目标课文中词语的积累和文章的背诵能力目标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习惯和能力情感目标感受和探究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脉络,把握作者的思路【教学难点】学生学习文言文习惯的转变【教法设计】引导——启发——点拨要在开始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文言文的旧习,使学生明白“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只是简单翻译、背诵。
《六国论》教学设计教案

《六国论》教学设计教案教案一:《六国论》的文化价值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六国论》的文化价值:
(1)掌握《六国论》的重要思想;
(2)认识《六国论》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影响;
(3)体会《六国论》的社会文化意义。
2、树立正确的政治、文化观念:
(1)掌握魏晋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
(2)体会仁义谋政的核心思想;
(4)建立文明正气,抵制腐败现象;
(5)尊重家庭文化,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六国论》的文学价值;
2、提高学生古代文化知识的综合能力;
3、更好地掌握《六国论》的重要思想;
4、树立正确的政治、文化观念。
三、教学步骤
1、准备好课前自主学习材料,让学生自学《六国论》;
2、检查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情况;
3、共同讨论《六国论》的概念;
4、阐述《六国论》的文学价值;
5、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政治、文化观念。
四、教学教具
1、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资料;
2、书籍、文献和文物展览。
五、教学评价
1、口头答辩:对台上展示的学生进行点评;
2、作业检查:检查学生的作业成绩;
3、习题测试: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测试;。
高一语文六国论教案

高一语文六国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六国论》的背景、主旨及作者观点。
2.分析《六国论》的论证结构、论据选用及论证方法。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六国论》的论证结构和论点。
2.分析《六国论》的论据选用及论证方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六国论》的文言文表达。
2.掌握《六国论》的论证方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1)简要介绍《六国论》的作者苏洵及其生平。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六国论》的背景知识。
2.文本解读(1)学生自读《六国论》,感知文本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六国论》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3)讨论《六国论》的论证结构和逻辑关系。
3.论证分析(1)分析《六国论》的论点: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分析《六国论》的论据:列举六国灭亡的具体事例,证明论点。
(3)分析《六国论》的论证方法:归纳法、演绎法、对比法等。
4.写作技巧(1)引导学生关注《六国论》的文言文表达,体会其简洁、精炼的特点。
(2)分析《六国论》的写作技巧,如设问、反问、排比等。
(3)学生模仿《六国论》的写作风格,进行小练笔。
5.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思考《六国论》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6.作业布置(1)熟读《六国论》,理解其内容。
(2)分析《六国论》的论证方法,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的观点。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学生对《六国论》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但在文言文阅读方面仍需加强。
(2)学生在写作方面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还需加强写作技巧的训练。
(3)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六、教学资源1.《六国论》原文及注释。
2.相关历史资料,如六国地图、历史背景等。
3.网络资源,如教学视频、论文等。
七、教学时间1课时八、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六国论》的理解和写作能力。
《六国论》复习教案(共5篇)[修改版]
![《六国论》复习教案(共5篇)[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2eb3f5ec964bcf84b8d57bf7.png)
第一篇:《六国论》复习教案《六国论》复习教案上课时间:10.11 总课时:36-37课时(两课时) 复习目标:1、能写出“暴、当、厌、无”四个通假字的用法和意义2、能写出“其实、祖父、至于、智力、故事、再”等古今异义词的用法和意义3、能写出“兵、暴、事、犹”等词在句中的不同意思4、能写出“日、下、完、义、终”等词的活用情况和意义;5、能辨析“而、以、为、之”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6、能准确翻译课文中的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式。
教学过程:一、学生自读、齐读课文,熟悉回顾课文内容。
(3 分钟)二、学生做学案中文言实词练习:(6 分钟)1.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 (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通“勿”,不要) 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到……结局今义:连词(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2) 名词作动词。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义不赂秦(坚持正义)(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4)形容词作名词。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1 (2)暴暴霜露(动词,曝露) 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 (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 (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5)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 (6)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 (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 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 (8)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 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 然后得一夕安寝(动词,获得)三、学生上黑板板演以上内容,教师点评、集体订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六国论》教案(3)
苏洵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二、教学课时:3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疏通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
历史的年轮又增加了一千二百余年,北宋策论大师苏洵注目这个历史课题了,于是有《六国论》出。
《六国论》是历史上第一偏不鞭强秦之暴行,而剖六国之痼疾的文章,所以它具有历史的严肃性;它分析了忍辱求和、赂敌为安的悲剧结局,乃是有感而发,它具有现实批判的针对性(这一点,我们在学习课文中会进一步认识);它不足600字,言简意赅,机锋雄辩,又有很强的文学性。
“三性”合一,使得本文兼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
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六国论》
二、作者简介
(学生自读注释一)补充两副写“三苏”的对联:
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三、阅读课文
学生先初读,扫清语音障碍;再齐读。
四、疏通字词
学生自译。
补充(板书):
重要字词:率、厥、弥、判、速、洎、殆
词类活用:小/大则……、义不赂秦、却、礼、西向、日削月割
古今异义:其实、祖父、至于、智力、可以、故事
通假字:厌、当
特殊句式: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天下之大一词多义:暴、与、犹、亡、始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完成练习二——四
二、分析课文
1、齐读课文
2、思考练习一。
3、提名思考回答: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哪一句?两个分论点是?分别是就哪些国家而言的?文章的论证段落有哪些?哪一句是对历史教训的总结?哪一句点明了写作意图?
4、教师简析(参教师用书)
5、简介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爱国之情
作者生于真、仁、英宗三世。
其时,宋王朝虽然尚未疲弱不堪,但北有契丹(大辽),西有西夏,它们不断骚扰,国家不得安宁。
1004年,大辽举兵攻宋,当时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辽在澶州打了一仗,宋军大胜。
形势如此有利,真踪却一味求和,订下“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自此,抗敌卫国只气锐减,委曲求全之风日上。
后辽又连连加码,宋均慨然应答。
1044年,西夏元昊上书停战求和,宋却反而给西夏银、绢、茶。
一代又一代的“为国者”皆被敌人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
苏洵是睹之心忧,忧而思救,以为这和战国六国以地赂秦相比,有国之而无不及,下场更加不堪设想,于是写下了这偏醒世文章。
所以,结合背景,我们能够更加体察到作者的一片爱国之情。
三、小结
本文立论鲜明,论证严密,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语言上,长短相间、整散交错。
确如王安石云:“苏明允有战国纵横之学”。
文章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悲夫”这样感情强烈的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洋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赂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
四、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比较阅读《过秦论》;
学习苏辙《六国论》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比较阅读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背诵中心论点句、写作意图句;
二、与《读本》中《过秦论》比较
1、都是史论文
2、都借古讽今,以史致用,都得源于作者的忧国情怀
《过》讽谏汉武帝施行仁政,防止重蹈秦朝施行暴政而迅速灭亡的覆辙;《六》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奋起抵御外侮。
3、论证方法:都云对比论证方法。
4、中心论点的提出:《过》卒章显志,《六》开门见山。
5、语言:同:多排偶句,句式整齐;长短相间,错落有致。
不同:《过》词采华丽,《六》浅显易懂。
三、学习另二篇《六国论》
一是苏辙的,见练习册。
一是李桢的(节选)
四、布置作业
写一篇作文,题目是“从历史看天下兴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