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辐射分布

合集下载

太阳辐射量随纬度的分布规律

太阳辐射量随纬度的分布规律

太阳辐射量随纬度的分布规律太阳辐射量是指太阳能辐射在地球大气层或地表上的能量。

太阳辐射量随着纬度的变化而变化,其分布规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特点。

我们需要了解太阳辐射量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太阳辐射量一般用太阳辐射总量来表示,即单位时间内太阳辐射通过单位面积的能量。

测量太阳辐射量的主要仪器是太阳辐射仪,可以测量太阳辐射的强度和波长分布等参数。

太阳辐射量随纬度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

根据地球的形状和轨道,太阳辐射量在赤道附近最强,逐渐向两极方向减弱。

这是因为在赤道附近,太阳光垂直照射地球表面,光线照射强度最大;而在极地附近,太阳光以较小的角度照射地球表面,光线照射强度较弱。

太阳辐射量还受到地球自转轴倾角的影响。

地球自转轴与黄道面的夹角是23.5度,这导致了地球上各个纬度的太阳辐射量存在季节性变化。

当地球自转轴倾斜向太阳的一侧时,该半球的太阳辐射量相对较强,这是夏季;当地球自转轴倾斜离开太阳的一侧时,该半球的太阳辐射量相对较弱,这是冬季。

而赤道附近的地区由于太阳直射,太阳辐射量相对稳定,季节性变化不明显。

地球表面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也会对太阳辐射量的分布产生影响。

高海拔地区由于大气厚度较薄,太阳辐射能量损失较小,太阳辐射量相对较大;而低海拔地区由于大气厚度较厚,太阳辐射能量损失较大,太阳辐射量相对较小。

此外,云量、大气污染等因素也会对太阳辐射量产生影响,导致局部地区的太阳辐射量出现较大的变化。

总结起来,太阳辐射量随纬度的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即赤道附近太阳辐射量最大,逐渐向两极方向减弱。

同时,太阳辐射量还受到地球自转轴倾角、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了解太阳辐射量随纬度的分布规律,对于农业、能源利用等领域的规划和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太阳光谱功率分布

太阳光谱功率分布

太阳光谱功率分布
太阳光谱功率分布描述了太阳辐射在不同波长范围内的能量分布情况。

太阳光谱包括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等多个波长范围,其功率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太阳活动状态、地球大气层的吸收和散射等。

一、太阳光谱的主要区域
1.紫外线(UV):波长范围约为10-400nm。

太阳紫外
线中约99%的能量被地球大气层吸收,其中大部分
被臭氧层吸收。

2.可见光(Visible Light):波长范围约为400-
700nm。

这是太阳光谱中人眼可见的部分,也是植物
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能量来源。

3.红外线(Infrared, IR):波长范围大约为700nm-
1mm。

红外线占太阳辐射能量的大部分,主要负责地
球的热平衡。

二、太阳光谱功率分布特点
1.最大辐射强度:太阳光谱的最大辐射强度出现在可
见光范围内,大约在550nm左右的绿光区域。

2.能量分布:紫外线部分的能量占很小一部分,可见
光和红外线部分占据了太阳辐射能量的绝大部分。

3.地球表面的接收:由于大气层的吸收和散射作用,
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光谱会有所变化,紫外线部分
会减弱,而红外线部分的能量则相对较多。

了解太阳光谱功率分布对于多个领域都有重要意义,如太阳能发电、气象学、农业、环境科学等。

通过分析太阳光谱,可以更好地利用太阳能,了解地球气候变化,以及开发和应用与太阳辐射相关的技术。

世界太阳总辐射量的分布特征

世界太阳总辐射量的分布特征

世界太阳总辐射量的分布特征太阳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能源来源之一,通过太阳辐射,地球上的生物和环境得以维持。

太阳总辐射量是指太阳向地球表面传输的能量总量,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理位置、季节、大气层厚度等。

本文将从全球范围内探讨太阳总辐射量的分布特征。

太阳总辐射量的分布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

由于地球是一个球体,太阳辐射在不同纬度上的分布存在差异。

在赤道附近,太阳直射辐射强度较大,因此该地区的太阳总辐射量也较高。

而在极地地区,由于太阳倾角较小,太阳总辐射量较低。

因此,赤道附近地区的太阳总辐射量明显高于极地地区。

太阳总辐射量的分布也受到季节的影响。

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地球不同位置的太阳辐射强度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在赤道附近地区,太阳总辐射量在一年中变化较小,而在中高纬度地区,夏季太阳总辐射量高于冬季。

这是因为在夏季,该地区的太阳高度角较大,太阳直射辐射强度较高,导致太阳总辐射量增加。

大气层厚度也对太阳总辐射量的分布产生影响。

大气层对太阳辐射有一定的吸收和散射作用,从而影响太阳总辐射量的分布。

在地球表面,赤道附近的大气层厚度较小,因此太阳总辐射量较高;而在极地地区,大气层厚度较大,太阳总辐射量较低。

除了以上因素外,地形和地表特征也会对太阳总辐射量的分布产生影响。

地形的高低和起伏会导致不同地区的太阳辐射强度存在差异。

例如,山区由于地势高,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径较长,因此太阳总辐射量较低;而平原地区由于地势较低,太阳辐射路径较短,太阳总辐射量较高。

此外,地表特征如水体、植被覆盖等也会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太阳总辐射量的分布。

世界太阳总辐射量的分布特征受到地理位置、季节、大气层厚度、地形和地表特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赤道附近地区的太阳总辐射量较高,而极地地区辐射量较低。

夏季太阳总辐射量高于冬季,大气层厚度和云层气溶胶也会对辐射量产生影响。

地形的高低和地表特征也会导致不同地区的辐射量差异。

太阳辐射量分布

太阳辐射量分布

根据各地接受太阳总辐射量的多少,可将全国划分为五类地区。

一类地区为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6680-8400 MJ/m2,相当于日辐射量5.1-6.4KWh/m2。

这些地区包括宁夏北部、甘肃北部、新疆东部、青海西部和西藏西部等地。

尤以西藏西部最为丰富,最高达2333 KWh/ m2 (日辐射量6.4KWh/ m2 ),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撒哈拉大沙漠。

二类地区为我国太阳能资源较丰富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为5850-6680 MJ/m2,相当于日辐射量4.5-5.1KWh/m2。

这些地区包括河北西北部、山西北部、内蒙古南部、宁夏南部、甘肃中部、青海东部、西藏东南部和新疆南部等地。

三类地区为我国太阳能资源中等类型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为5000-5850 MJ/m2,相当于日辐射量3.8-4.5KWh/m2。

主要包括山东、河南、河北东南部、山西南部、新疆北部、吉林、辽宁、云南、陕西北部、甘肃东南部、广东南部、福建南部、苏北、皖北、台湾西南部等地。

四类地区是我国太阳能资源较差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4200-5000 MJ/m2,相当于日辐射量3.2-3.8KWh/m2。

这些地区包括湖南、湖北、广西、江西、浙江、福建北部、广东北部、陕南、苏北、皖南以及黑龙江、台湾东北部等地。

五类地区主要包括四川、贵州两省,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少的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3350-4200 MJ/m2,相当于日辐射量只有2.5-3.2KWh/m2。

太阳能辐射数据可以从县级气象台站取得,也可以从国家气象局取得。

从气象局取得的数据是水平面的辐射数据,包括:水平面总辐射,水平面直接辐射和水平面散射辐射。

从全国来看,我国是太阳能资源相当丰富的国家,绝大多数地区年平均日辐射量在 4 kWh/m2.天以上,西藏最高达7 kWh/m2.天。

全球太阳辐射分布特点

全球太阳辐射分布特点

全球太阳辐射分布特点
太阳辐射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均离不开太阳。

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体运动、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那么全球太阳辐射分布特点有哪些呢?
全球太阳辐射分布特点
太阳辐射通过大气,一部分到达地面,称为直接太阳辐射;另一部分为大气的分子、大气中的微尘、水汽等吸收、散射和反射。

被散射的太阳辐射一部分返回宇宙空间,另一部分到达地面,到达地面的这部分称为散射太阳辐射。

到达地面的散射太阳辐射和直接太阳辐射之和称为总辐射。

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后,其强度和光谱能量分布都发生变化。

在地球大气上界,北半球夏至时,日辐射总量最大,从极地到。

全球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规律

全球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规律

全球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规律太阳辐射是地球上能量收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地球的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

全球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规律是指不同地区在一年内所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总量的差异和分布特点。

全球年太阳辐射总量随着纬度的变化而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在赤道附近的区域,太阳直射辐射较强,因此纬度较低的地区,如赤道附近的热带地区,太阳辐射总量较高。

随着纬度的增加,太阳辐射总量逐渐减小,极地地区的太阳辐射总量最低。

这是因为太阳光到达地球表面的路径长度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加,太阳辐射在大气层中的传播过程中会发生吸收和散射,因此辐射总量会逐渐减小。

全球年太阳辐射总量还受地形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地形因素主要包括海洋和陆地的分布。

海洋表面的反射率较低,能够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因此海洋地区的太阳辐射总量较高。

而陆地表面的反射率较高,部分太阳辐射会被反射回大气层,因此陆地地区的太阳辐射总量相对较低。

气候因素主要包括云量和降水量等。

云层能够反射和吸收太阳辐射,云量较多的地区太阳辐射总量较低;降水能够净化大气,降水量较大的地区太阳辐射总量较高。

全球年太阳辐射总量还受大气层的影响。

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传播会发生吸收和散射,从而影响到地表的太阳辐射总量。

大气层主要由气体和颗粒物组成,其中气体主要包括水汽、二氧化碳、氧气等。

水汽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能够吸收地表向上辐射的红外辐射,从而增加地表的温度,同时也会减少太阳辐射到达地表的总量。

颗粒物主要包括尘埃、烟雾等,它们能够散射太阳辐射,使太阳辐射的一部分射向其他方向,从而减少地表的太阳辐射总量。

总结起来,全球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规律主要受纬度、地形、气候和大气层等因素的影响。

纬度越低,太阳辐射总量越高;海洋地区太阳辐射总量较高,陆地地区太阳辐射总量较低;云量较多和降水量较大的地区太阳辐射总量较低;大气层中的气体和颗粒物也会影响到太阳辐射的传播和地表的太阳辐射总量。

这些分布规律的认识对于研究气候变化、能源利用和农业生产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世界太阳辐射总量分布特点

世界太阳辐射总量分布特点
太阳辐射的分布特点也会影响地球的气候。在赤道附近,太阳辐射总量较大,因此气温也较高。相反,在极地附近,太阳辐射总量较小,气温也较低。
总的来说,太阳辐射对地球的气候和生命起着重要的作用。它的分布受到地球的轨道倾斜度和经度的影响,并且会影响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候。同时,太阳辐射也是地球能量的主要来源,对生命的生长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但是,太阳辐射也会对地球造成危害。过多的紫外线辐射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并且过多的太阳辐射也会导致全球变暖。因此,人们在利用太阳辐射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自己和环境。
通过对太阳辐射的观测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并且制定出更有效的保护措施。太阳辐射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能量来源之一,对我们的生活和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太阳辐射是指太阳发出的电磁辐射。它包括可见光、紫外线和红外线等范围内的电磁辐射。太阳辐射对地球的气候和生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全球范围内,太阳辐射的分布是不均匀的。经度越靠近赤道,太阳辐射总量就越。这是因为在赤道附近,太阳相对地面的高度角更大,所以太阳辐射的强度也就更大。
此外,季节也会影响太阳辐射的分布。冬季,北半球的太阳辐射总量较少,而南半球的太阳辐射总量较多。这是因为地球的轨道倾斜度使得北半球冬季时太阳相对地面的高度角较小,南半球夏季时太阳相对地面的高度角较大。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及分布规律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及分布规律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及分布规律
太阳辐射是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

我们生存的地球大气运动的主要能量源泉就是太阳的辐射。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主有:纬度高低;天气状况;海拔高低;日照时间长短。

1、纬度高低:纬度越低,太阳辐射越强。

2、天气状况:我国东部地区阴天多,太阳辐射少;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少,多晴天,太阳辐射多。

3、海拔高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太阳辐射强。

4、日照时间长短: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

地球所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虽然仅为太阳向宇宙空间放射的总辐射能量的二十二亿分之一,但却是地球大气运动的主要能量源泉,也是地球光热能的主要来源。

到达地球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能量称为天文太阳辐射量。

在地球位于日地平均距离处时,地球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所受到的太阳辐射的全谱总能量。

太阳常数的常用单位为瓦/米^2。

因观测方法和技术不同,得到的太阳常数值不同。

太阳常数值是1368瓦/米^2 。

太阳辐射是一种短波辐射。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一
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能量
试题调研
(2011· 海南地理)能被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 太阳辐射,称为光合有效辐射(PAR)。右图 示意1961~2007年我国年平均PAR强度的 空间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如仅考虑光合有效辐射,我国农业生产 潜力最大的地区是( D )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四川盆地 C.华北平原 D.青藏高原 (2)乙地PAR值高于甲地的主要原因是( D ) A.纬度高 B.植被少 C.地势高 D.云雨少
产 生 极 光
自 地球
深化探究
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 气结构 太阳活 动形式
耀斑:激烈的显示,周期约为 11年
黑子:周期约为11年
太阳风
①高速旋转的气体漩涡,温 ①激烈的能量爆发;②以射电 带电粒子脱 度相对较低;②带电荷,能 活动规律 爆发和高能带电粒子等形式放 离太阳飞向 产生磁场;③存在太阳活动 出辐射能 宇宙空间 高峰年与低峰年的交替 耀斑爆发时产生的强烈射电扰 在地球的两 ①对气候的影响:不同纬度 乱地球大气层,使地球上无线 极地区产生 的年降水量与黑子多少有一 电短波通信衰减或中断 极光 定的相关性;②太阳活动高 峰年剧烈天气现象出现的几 高能带电粒子使地球上的磁场受到扰动,产 率增加 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此地PAP最强 西北内陆,降水稀少
考点二
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基础梳理
1.太阳大气层结构及太阳活动 由 内 到 外 光球层 色球层 日冕层
光球层
日冕层 色球层
太阳大气层的结构
考点二
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基础梳理
黑子 (光球层)
日珥 (色球层)
耀斑 (色球层)
考点二
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基础梳理
2.主要影响
干 扰 无 线 通 讯 扰 乱 地 球 磁 场
地势高,大气稀薄,透明度高,固体杂质、水汽 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晴天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由此可知,山 地背风坡太阳辐射强
考点一
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能量
深化探究
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及空间分布
2.太阳辐射分布规律 (1)全球的太阳辐射分布
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南、北半球纬度值相同的地 区太阳辐射量随月份变化的 规律相反 南、北半球不同季节表现出 的结果并不相同
考点一
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能量
深化探究
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及空间分布
2.太阳辐射分布规律
(2)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
考点一
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能量
深化探究
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及空间分布
2.太阳辐射分布规律 (2)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 特例分析 青藏高原成为太阳辐射高值中心的原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大; 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晴天多,日照时 间长;大气中尘埃含量少,透明度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 四川盆地成为低值中心的原因: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 含水汽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
根据经纬度可知 测站主要分布在 正相关 欧洲和北美洲
负相关
必修① 第二章第2讲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因素 影响因素 纬度 日照时数 地势 天气 原因
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极夜现象,极圈以外地区 夏季日照时数多于冬季
一般地势高的高原日照时数多于地势低的盆地 多阴雨天气的地区,日照时数少;多晴朗天气的 地区,日照时数多
纬度
年太阳辐 射总量 地势 天气
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大,获得太阳辐射多
必修① 第二章第2讲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考点一
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能量
基础梳理
1.太阳能量来源
太阳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
体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内部发生核聚变反应。
考点一
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能量
基础梳理
2.对地球的影响
光 热 资 源
能 量 来 源
动 力 来 源
考点一
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能量
深化探究
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及空间分布
对地球 的影响
考点二
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试题调研
(2012· 上海地理)太阳黑子活动的变化会对 地球的气候产生明显影响,右图显示北半球 部分高纬度地区太阳黑子活动与年均降水量 的关系。据此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的34个测站分布范围主要在( D ) A.亚洲 B.亚洲和欧洲 C.亚洲和北美洲 D.欧洲和北美洲 (2)观测显示,所测地区年平均降水量( C ) A.随太阳黑子活动的增强而增大 B.随太阳黑子活动的增强而减小 C.变化周期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吻合 D.变化周期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无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