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气荚膜梭菌总结
产气荚膜梭菌

产气荚膜梭菌
产气荚膜梭菌(A型)病(魏氏梭菌病)
兔产气荚膜梭菌(A型)病,又称兔魏氏梭菌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家兔生产的急性传染病,其发病率、死亡率均高。
流行特点:多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
各品种、年龄的兔皆可感染。
一般20日龄后的兔即会发病,尤以膘情好、食欲旺盛的兔发病率为高。
病兔排出的粪便中大量带菌,极易污染食具、饲料、饮水、笼具、兔舍和场地等,经消化道感染健康兔,在肠道中产生大量外毒素,引起发病和死亡。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冬、春季为发病高峰期。
症状:兔发病后精神沉郁,不食,喜饮水;下痢粪稀呈水样,污褐色,有特殊腥臭味,稀便沾污肛周及后腿皮毛;外观腹部膨胀,轻摇兔身可听到“咣噹咣噹”的拍水声。
提起患兔,粪水即从肛门流出。
患病后期,可视粘膜发绀,双耳发凉,肢体无力,严重脱水。
发病后最快的在几小时内死亡,多数当日或次日死亡,少数拖至一周后最终死亡。
病理变化:打开腹腔即可闻到特殊的腥臭味。
胃多胀满、可见有大小不一的溃疡斑,胃粘膜脱落、溃疡;小肠充气,肠管薄而透明;大肠特别是盲肠浆膜粘膜上有鲜红色的出血斑,肠内充满褐色或黑绿色的粪水或带血色粪及气体;肝质脆;膀胱多充满深茶色尿液;心脏表面血管怒张呈树枝状充血。
预防:注射产气荚膜梭菌病(A型)灭活疫苗可预防本病的发生。
通常幼兔断奶后即可接种,每兔2毫升,每半年注1次射。
还要注重饲料的合理配制和供应。
建议治疗方案:(在饲料中拌土霉素原粉,添加量为千分之二,连用五天;同时,给兔饮用万分之一的高锰酸钾水。
用药治疗兔群病情稳定后,注射魏氏梭菌疫
苗2ML;过一周后二次注射魏氏梭菌疫苗2ML以加强免疫。
产气荚膜梭菌一种水污染的指示菌

氧时,如不未及时发现及纠正,缺氧继续发展会致胎息及胎死宫内的发生。
如孕妇数胎动的依从性低,在儿宫内窘迫,严重会引起胎死宫内; 如果在胎儿早期缺氧时即及时发现,给予吸氧,左侧卧位休息,积极治疗孕妇并发症,可很快纠正缺氧。
并告知胎动计数能客观的反映胎儿在宫内的安危,胎动正常是胎儿存活,宫内情况良好的标志。
胎动过多是胎儿早期氧缺乏的表现,常为不规则,无间歇的胎动; 胎动减少是胎儿缺氧后维持自己能量的一种保护反映; 是胎儿窘迫的一个重要指标。
每小时胎动不足 1 次,或根据3 天胎动的平均次数,若当天胎动数减少30% 或以上者,胎动有可能消失。
若胎动停止12 小时,胎儿可能在24 ~ 48 小时内死亡。
胎动减少早期,胎心率可能仍在正常范围,一旦发现胎动减少,必须立即到医院就诊并处理,可纠正缺氧情况,如纠正缺氧效果不好,立即终止妊娠,以防胎死宫内。
因此每日监测胎动可预知胎儿的安危,经过加强宣教后孕妇数胎动的依从性提高为93% 。
2.胎儿窘迫分急性与慢性两类。
急性胎儿窘迫多发生在分娩期,其初期最初表现为胎动频繁,继而转弱及次数减少,进而消失; 而慢性胎儿窘迫多发生在妊娠末期,以胎动减少为主要表现。
胎儿慢性缺氧时间延长,可发生胎儿宫内发育迟缓[5]。
孕妇数胎动的依从性高,能发现胎动频繁或胎动减少早期,及时就诊及时纠正缺氧,对未足月的孕妇可延长孕周,促进胎儿发育,减少早产儿、低体重儿出生; 对孕足月的自觉胎动停止或胎动异常剧烈,才发现异常到医院就诊,这时宫内胎儿严重缺氧,有胎死宫内的危险,就会使胎儿缺氧情况不能尽快纠正,对接近足月妊娠,估计胎儿娩出后生存机会极大者,应尽快行手术终止妊娠,但胎儿缺氧刺激胎儿呼吸中枢,使正常表浅的呼吸运动加深,将大量含皮脂腺分泌物、脱落的胎毛、角化上皮细胞和含有胎粪的羊水吸入支气管、细支气管及肺内,其中的液体被吸收,碎屑停留在肺内,胎儿娩出后延续为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肺炎,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6]。
浅析牛产气荚膜梭菌病

2015年第2期(总第217期) 文献综述59浅析牛产气荚膜梭菌病柳美玲① 王爱华② 陈凤梅① 刘英龙① 马爱霞①(①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山东 潍坊 261071 ②山东邦基集团饲料有限公司)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1733(2015)02-0059-03近年来产气荚膜梭菌对中国养牛业的危害巨大,其流行型别和致病特点较以往也在发生变化,本文主要对牛产气荚膜梭菌病在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方法以及防制措施方面进行了综述。
产气荚膜梭菌原称魏氏梭菌,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原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也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常在菌之一,能产生多种外毒素,对人和动物致病,是引起各种动物坏死性肠炎、肠毒血症,人类食物中毒和创伤性气性坏疽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产气荚膜梭菌病主要是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条件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
该菌导致的动物猝死症,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各类家畜均有发病,尤以牛的发病最多,此病的发生可给养牛业的发展造成严重威胁。
产气荚膜梭菌能使不同年龄、不同品种的牛(包括黄牛、奶牛、水牛等)发病,且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引起的黄牛死亡率高达95%以上,奶牛为50%~100%,牦牛为14.3%~100%。
在我国产气荚膜梭菌病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零星发生以犊牛发病为主90年代以来,该病日趋严重,牛的发病数量急速增多,发病地区也不断扩大,目前该病已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严重危害中国畜牧业的发展。
1 病原学产气荚膜梭状芽抱杆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 ),属于芽抱杆菌科,梭状芽抱杆菌属,魏氏梭菌种,是由英国人Welchii 和Nuttad(1892年)首先从一个腐败人尸体产生气泡的血管中分离得到,并以Welchii 的姓命名为魏氏梭菌,但目前国际上通行称之为产气荚膜梭菌。
该菌是一种梭状芽孢属条件性致病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可见于土壤、污水、饲料、食物和粪便,遍布世界各地,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
2019-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产气荚膜梭菌-文档资料

产气荚膜梭菌的生物学性状
3.生化特性 能发酵多种糖类,如葡萄糖、麦芽糖、蔗糖和
乳糖,产酸产气; 不发酵甘露糖或水杨酸。 能液化明胶,产生硫化氢,不能消化已凝固的
蛋白质和血清。
返回
二、产气荚膜梭菌的致病性
多种外毒素、肠毒素; 侵袭性酶:卵磷脂酶、纤维蛋白酶、透明质
五、产气荚膜梭菌快速检测方法
随着产气荚膜梭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 该菌的毒素基因相继被克隆测序,在此基础上 出现了许多鉴定菌型和判断致病性的方法。
缩短了时间,能够较快得到结果,操作简单 比如PCR、LAMP等。
返回
六、产气荚膜梭菌的污染及控制
掌握产气荚膜梭菌血清型在我国地区流行的 分布以及在不同动物的感染致病情况是采取预 防控制措施的前提。
确证实验
3.取生长旺盛的FT培养液1mL接种于含铁牛乳培养基, 46℃水浴中培养2h,观察有无“暴烈发酵”现象, 5h内不发酵者为阴性。产气荚膜梭菌发酵乳糖,凝固 酪蛋白并大量产气,呈“暴烈发酵”现象,但培养基 不变黑。
4.用接种环取FT培养液点种于卵黄琼脂平板(每张平 板至少可接种10点),于36℃士1℃厌氧培养24h, 观察接种点的变化。产气英膜梭菌产生卵磷脂酶,分 解卵黄中的卵磷脂,接种点的底部及周围形成乳白色 的混浊带。
产气荚膜梭菌纯培养的镜下形态 电镜下的产气荚膜梭菌(C.perfringens)
产气荚膜梭菌的生物学性状
2.培养特性 生长活跃,代谢迅速。 血琼脂平板:双层溶血环(靶形溶血)
内环完全溶血 外环不完全溶血 含铁牛奶培养基: “汹涌发酵” (stormy fermentation)
血琼脂平板上的菌落形态
微生物学总结07梭菌

创伤肉毒病
抗生素相关假膜性结肠炎
血症
不侵入其它部位,只是毒素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败血症
毒素作用
免疫
破伤风免疫是典型的抗毒素免疫,但由于破伤风毒素毒性极强,微量毒素即可致病,而次量却不足以引起免疫,并且毒素可迅速与神经组织牢固结合,不能有效刺激免疫系统引起免疫应答。
无免疫力
生化反应
在疱肉培养基中生长,肉汤均匀浑浊,可分解蛋白质产生甲基硫醇、H2S、NH3等,有腐败性臭味。不发酵糖类;能液化明胶产生H2S,形成吲哚;不能还原硝酸盐。
3.使肌体的屈肌,伸肌和呼吸肌的运动神经元同时兴奋,出现破伤风所特有的“肌肉痉挛”、“苦笑面容”和“角弓反张”。
气性坏疽gas gangrene又称梭状
芽胞性肌肉坏死症(C. endometritis)。
食物中毒:肠毒素引起,1-2天自愈
厌氧性蜂窝组织炎,子宫内膜炎
食物中毒:食品加工过程中污染该菌芽孢造成。
有周鞭毛,无荚膜,芽孢椭圆形,位于近侧端,使细菌呈网球拍状
有卵圆型芽孢位于菌体近极端,有周鞭毛和荚膜
营养
培养用疱肉培养基,
在血平板上培养24~48h后,可形成中心紧密,四周松散似羽毛状的不规则菌落,菌落周边有轻度β溶血环
生长速度很快,37繁殖周期仅7分钟,牛乳培养集中汹涌发酵stormy fermentation
疱肉培养基中肉类被消化而变黑伴有恶臭。
分离困难,常用培养基为蛋黄-果糖培养基
气体
专性厌氧
专性厌氧
专性厌氧
专性厌氧
菌落
不规则菌落,β溶血环
双层溶血环(内环为θ毒素所致的完全溶血环,外环为α毒素所致的不完全溶血环)
菌落不规则,血平板上有β溶血环
浅析牛产气荚膜梭菌病

2 - 3 毒素
产气荚 膜梭菌 能产 生多种外 毒素或 酶类 ,致
0 、l 、 、 v ) ,但
病 因素是其 所产 生 的外 毒素 ,到 目前 为止 , 已发 现 的外 毒素有 1 2 种( a 、 、丫 、6 、£ 、 以G t 、D 、£ 、l 4 种外毒 素为主 。可根据产 气荚膜梭菌所合
2 . 2 培 养特性 产 气荚膜梭 菌厌氧 ,但 不十分严 格 。在 2 0  ̄ 5 0 ℃ 均 能 旺 盛 生 长 ,A、D和 E型 的 最 适 生 长 温 度 3 5  ̄ 4 5 ℃ ,B 和C 型在 3 7 , - 4 5 ℃时 的繁 殖周 期仅为8 mi n ,有 助于分 离培 养 。在不 同培养 条件 下产气 荚膜 梭菌 的形态 可 能有 差 异 , 就 是在 同一 培 养 条 件 下 ,有 的表 现 大杆 菌 、有 的表 现 中等 杆 菌 、有 的 表 现粗 壮 ,有 的 表现 细 长 ,这 些并 不是 老龄培 养物 出现 的衰老 型 ,而是 不 同来 源分 离 株 所 出 现 的形 态 差 异 产 气 荚膜 梭 菌 无 论 是在 体 内 、还 是在 体外 都不 易形成 芽孢 。但采 用厌 氧 肉肝汤保 存的菌种经 1 5 d 呈现典型 的梭状细菌 。在血琼 脂平板上 ,
一
种条 件性 致病 菌 。产气 荚膜梭 菌是 引起 各种 动物 坏死
产气荚膜 梭菌产 生的毒素 均为蛋 白质 ,分 子量约在4 0 K D 以上 ,其 中a 、6 、£ 、I 是主要 的致死 毒素。但现在在 自然 界 已经 发现不产 生a 毒 素 的A型产气 荚膜 梭菌 。产 气荚膜 梭菌肠毒素主要 由A型产气荚膜梭菌 在芽孢期产生 的,部 分C 型 、D型菌也可 产生 ,不同于产 气荚膜梭 菌的其它 毒 素 。研 究发现 芽孢和 肠毒 素的产 生依赖 于p H、温 度和碳
产气荚膜梭菌中毒完整版

产气荚膜梭菌中毒完整版一、产气荚膜梭菌的概述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革兰阳性粗大杆菌,两端钝圆,长度约为4—6 微米,宽度为1 微米。
其芽孢为卵圆形,位于菌体中央或接近极端。
在分类方面,产气荚膜梭菌根据产生毒素的种类可分为A、B、C、D、E、F 六型,其中A、C 和F 型对人类具有致病性。
这种细菌的生存环境较为广泛。
它常见于自然界的水源、土壤、尘埃中,能以10^7 - 10^9/ml(g )的数量作为正常菌群存在于人肠道内。
此外,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厌氧菌,但其对厌氧的要求并不严格。
在37°C、20°C 的环境中可生存2 小时左右,而在冷冻环境中能长期存活。
它还能在牛乳培养基中分解乳糖,产生大量酸和气体,展现出显著的“汹涌发酵”现象。
同时,产气荚膜梭菌主要通过创伤进入人体并致病,也能经消化道危害人体,引起多种疾病。
二、致病机制(一)毒素种类及作用产气荚膜梭菌能产生多种毒素,其中α毒素是一种卵磷脂酶,能分解卵磷脂,破坏人和动物细胞的细胞膜,引发溶血、组织坏死以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导致血管通透性增高和水肿。
β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主要作用于肠道的运动神经,具有坏死功能。
ε毒素则具有坏死和致死的作用。
这些毒素的协同作用,使得产气荚膜梭菌具有强大的致病性。
例如,在气性坏疽中,α毒素发挥着关键作用,它能够破坏组织细胞,导致局部组织的严重损伤和坏死。
在食物中毒病例中,毒素的作用可能导致胃肠道症状,如腹痛、腹泻等。
(二)侵袭性酶的影响产气荚膜梭菌产生的侵袭性酶包括胶原酶、透明质酸酶、蛋白酶等。
胶原酶能分解肌肉和皮下的胶原组织,导致组织崩解;透明质酸酶能分解细胞间质透明质酸,破坏细胞间的连接,有利于细菌和毒素的扩散;蛋白酶则能分解蛋白质,进一步破坏组织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当产气荚膜梭菌侵入人体组织后,这些侵袭性酶迅速发挥作用。
它们共同溶解组织,造成组织坏死,并产生大量气体,导致组织气肿。
气肿会压迫周围的软组织,阻碍血液供应,加重肌肉坏死。
鸡产气荚膜梭菌病

(二)与球虫病区分
坏死性肠炎与布氏艾美尔球虫感染引起的肉眼病变相似,坏死性肠炎肠粘膜涂片镜检可发现革兰氏阳 性杆菌,病死鸡肝脏触片革兰氏染色可发现革兰氏阳性两端钝圆的杆菌,球虫病通过粪便涂片和肠黏 膜涂片检查有无球虫卵囊、裂殖子、裂殖体即可得到鉴别。
鸡的梭状杆菌病 坏死性肠炎与球虫的关联
組別
經口投與
谢谢!
八、药物预防措施
每公噸飼料中添加安來黴素F-40: 促進雞之成長, 75.0~250克
改善飼料效率 : (3~10ppm) 治療雞壞死性腸炎: 0.3-0.4公斤
預防雞壞死性腸炎: 125-250克
(12-16ppm)
(5~10ppm) 配合使用抗革兰氏阴性菌的药物(如抗敌素),效果尤佳。
第二部分 小肠球虫
出血性小肠球虫病的肠管 引自 台湾吕荣修
出血性小肠球虫病的肠管
出血性小肠球虫病的小肠病变
四、球虫病的控制措施
1、高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抗球虫药物 2、使鸡对球虫逐渐产生一定的免疫力
– 使用球虫疫苗:建议1-3天龄用1/4头份先灵葆雅球虫疫苗滴口免疫 – 轻度的有控制的感染
• 间歇用药 递减用药 适量旧垫料使用 3、环境控制,如保持垫料干燥、离地网上 养鸡等 4、控制产气荚膜梭菌病的发生
鸡产气荚膜梭菌病
一、鸡坏死性肠炎 (Necrotic Enteritis NE)
鸡坏死性肠炎是由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引起的一种散发性疾病,以突然发病、 急性死亡为特征。一般在潮湿温暖的季节发病较多,多发生于2~8周龄。
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 ► 梭菌(Clostridium)是一大群厌氧性的革兰氏阳性大 杆菌,主要存在于土壤、 污水和人畜肠道中。通常在厌氧条件下 形成芽孢,芽孢不大于菌体,位于中央、 近端或顶端,细菌呈梭状、 匙形或鼓槌形。本属细菌有80多种。 ►病原性梭菌在肠道内繁殖时产生毒性强烈的外毒素,是其致病的主要因子。引起肠炎、腹泻和肠毒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