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13周SR1周浦--中考之二模考前文学常识整理
2015年中考语文小题狂做——文化常识

2015年中考语文小题狂做——文化常识文学常识是每年中考必考内容。
在全国各地的中考试卷中,文学常识的考查点主要涉及到了课内外的一些重要作家的姓名、字、号,所处的时代、国别,作品的出处、文体,作家的代表作及其主要内容,这些问题一般通过填空题或选择题的方式来考查。
在各地的新课标试卷中,还加强了对名著欣赏的考察,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一般的考试说明当中,对于文学常识的考查表述很简单,就是“识记重要的中外作家及作品”,有一些考试说明附录了需要识记的作家作品,但也有一些考试说明并没有相关的附录。
这样,需要识记的内容范围相对而言就要大一些,尽可能做到不要有遗漏。
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
(10分)1.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2分)A、《史记》、《左传》和《战国策》分别是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史书。
《史记》被老舍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傅雷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他曾翻译过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C、“阴”和“阳”,在古诗文中表示地理方位,“阳”常指水之北,山之南。
D、《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格列佛游记》的作者分别是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和英国的斯威夫特。
2.《水浒传》中三位女将分别是谁?她们的绰号是什么?请写出其中的两个。
(2分)3.(2014年安徽)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1)-(2)题。
(1)我国文学家在《朝花夕拾》中回忆留学生活时,着力写了一位老师和一位朋友。
老师是,朋友是范爱农。
(2)“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
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出自原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长篇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
4.按提示填空。
(4分)5.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面的题目。
(4分)古典名著的回目多对仗工整、内容丰富,且不同名著之间也可对仗。
如:以《西游记》中的“黄狮精虚设钉钯宴”为上联,可用《红楼梦》中的“白玉钏亲尝莲叶羹”作下联。
现有一个上联:猛张飞智取瓦口隘。
说的是张飞饮酒,假作贪杯轻敌,引张郃来战,又暗派兵将断张郃后路,并反劫三寨的故事。
2015年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2015年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温馨提示:1.本试题由“积累•运用”“理解•感悟”“表达•交流”三部分组成,共6页,23题。
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需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区域作答,在试题及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3.作答前,请你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座位号等相关信息,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并且认真核对。
一、积累·运用(30分)1.在下列各小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或作家、作品。
(10分)(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何有于我哉。
(《论语》)(2)苟全性命于乱世,▲。
(▲《出师表》)(3)▲,禅房花木深。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4)角声满天秋色里,▲。
(李贺《▲》)(5)▲,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6)抽刀断水水更流,▲。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7)纸上得来终觉浅,▲。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8)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范进中举》节选自明代吴敬梓的长篇章回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作者通过对范进丑态的生动描绘,深刻地揭露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B. 古人常有一些雅称,如把笔、墨、纸、砚称为“文房四宝”;把琴、棋、书、画称为“文人四友”;把梅、兰、竹、菊称为“花中四君子”。
C.双喜、闰土、孔乙己、藤野先生分别是鲁迅小说《社戏》、《故乡》、《孔乙己》和《藤野先生》中的人物。
D.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
他的作品广为流传,其中《麦克白》、《哈姆雷特》、《李尔王》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均属悲剧。
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题目。
(9分)2014年12月13日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南京举行。
自国家公祭日设立以来,越来越多的公众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在“万人坑”yí( ▲ )址边漠哀,在“哭墙”前献花;数以千万记的网名,在国家公祭网和手机客户端上,进行网络祭diàn( ▲ )。
上海市浦东新区 二模语文试卷

初中语文试卷马鸣风萧萧浦东新区2015年初三二模语文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27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39分)(一)默写(15分)1、夕阳西下,。
(《天净沙·秋思》)2、山河破碎风飘絮,。
《过零丁洋》3、,脉脉不得语。
《迢迢牵牛星》)4、关河梦断何处,。
(《诉衷情》)5、,皆出酒食。
(《桃花源记》)(二)阅读下面的诗和曲,完成第6—7题(4分)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6、诗中“万籁”的意思是;“钟磬”中的“磬”是古代用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2分)的一项是()(2分)7、下列理解不正确...A、这是一首无言律诗,颈联对仗工整。
B、首联交代时间、地点,景物清新明丽,写出了诗人对佛地的向往之情。
C、“深”字写出了禅寺的优雅宁静之美,“空”字写出了禅寺的空灵悠远之美。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隐逸山林的志趣。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8分)出师表(节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8、《出师表》中的“表”是的一种文体。
(2分)9、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实现先帝遗愿,诸葛亮此次出师的目的是平定南方。
B、“卑鄙”一词是指诸葛亮原本“布衣”的身份。
浦东新区初三语文二模试卷和答案

浦东新区2015学年第二学期初三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201605)(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27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40分)(一)默写(15分)1.东边日出西边雨,。
(《竹枝词》)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6.这首词表达了词人的情感。
(2分)7.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雨疏风骤”是这首词叙事、抒情的背景。
B.“试”刻画了词人心系花事不忍见花落的心理。
C.“知否,知否”是词人对卷帘人说“海棠依旧”的嗔怪。
D.词中的“却道”与“却道天凉好个秋”中的“却道”语境义相同。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9题(9分)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广。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王9.“徒属”对陈胜吴广“敬受命”,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A.吴广素爱士卒,深得徒属拥戴。
B.徒属本来就有举大名而死的想法。
C.陈胜的演说有鼓动性,激发士气。
D.陈胜和吴广能力超群,富有远见。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0—13题(12分)刘子玄①,名知几,以玄宗讳嫌,故以字行。
年十二,其父为授《古文尚书》,业不进,父怒,楚②督之。
及闻为诸兄讲《春秋左氏》,冒往听,退辄辨析所疑,叹曰:“书如是,儿何怠!”父奇其意,许授《左氏》。
逾年,遂通览群史。
以善文词知名。
擢③进士第。
【注】①刘子玄:唐朝史学家。
②楚:古代拷打责罚人的小杖。
③擢:提拔,提升。
10.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4分)(1)业.不进()(2)许.授《左氏》()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3分)及闻为诸兄讲《春秋左氏》。
12.文中刘子玄的父亲“怒”的是,“奇”的是(2分)。
上海市浦东新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解析版

中考语文二模试卷一、句子默写1.默写与运用。
〔1〕苔痕上阶绿,________。
〔刘禹锡?陋室铭?〕〔2〕________,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3〕怒而飞,________。
〔?庄子·北冥有鱼?〕〔4〕________,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5〕初中毕业典礼上,校长引用了杜甫?望岳?中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作为临别赠言,鼓励同学们勇攀顶峰,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二、比照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以下小题。
材料一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材料二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材料三文天祥,吉之吉水人也。
年二十举.进士,对策①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
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②。
万里素奇天祥志节 , 语及国事,愀然③曰:“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
〞十年,改知赣州。
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④。
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尽.以家赀⑤为军费。
……天祥临刑殊沉着,谓吏卒曰:“吾事毕矣。
〞南乡拜而死。
【注释】①对策:古时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
②江万里:南宋末年爱国丞相。
③愀〔qiǎo 〕然:神色改变的样子,这里指神情严肃。
④勤王: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⑤赀:通“资〞,钱财,财物。
2.文学常识填空。
①材料一?过零丁洋?的作者文天祥是 代的政治家、文学家。
②材料二选自? ?一书,初中阶段我们学过出自这本书的作品还有? ?。
3.解释材料三中加点的词语。
①年二十举.进士〔 〕 ②尽.以家赀为军费〔 〕4.对材料三中画线句“万里素奇天祥志节〞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A. 江万里一向对文天祥的意志节操感到很奇怪。
2015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附答案

2015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考生注意:本试卷共27题。
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39分)(二)阅读《送友人》,完成第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6.诗中的“孤蓬”与“”都喻指题目中的“友人”。
(2分)7.全诗抒写了作者对友人的情感。
(2分)(三)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第8-9题(8分)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广。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8.这段文字选自课文《》,作者是汉代史学家。
(2分)9.为发动起义,陈胜吴广杀两尉以扫清障碍,以鼓动人心,诈称扶苏、项燕以,由此可见他们的特点。
(6分)(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0-13题(12分)势利鬼吴生有吴生者,老而趋势。
偶赴盛宴,见一布衣者后至,略酬其揖✂,意色殊傲。
已而见.主人待之甚恭,私询之,乃张伯起✁也。
吴生更.欲殷勤致礼,张笑曰:“适已领过半揖,但乞补还即可,勿复为劳。
”时人嗤之。
【注释】①酬其揖:鞠躬还礼。
②张伯起:张凤翼,明朝著名戏曲作家,字伯起。
10.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4分)(1)见.主人待之甚恭()(2)更.欲殷勤致礼()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时人嗤之。
12.吴生“略酬其揖”的原因是,“更欲殷勤致礼”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13.哪个成语用以概括吴生对张伯起的不同态度最为准确?(2分)A.趋炎附势B.前倨后恭C.刮目相看D.见风使舵二、现代文(4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20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季羡林①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
2015年初中语文文学常识题及答案

2015年初中语文文学常识题及答案1、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节选自《水浒传》,作者施耐庵。
B、《关睢》和《蒹葭》两首诗都选自《诗经》。
C、《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的"江城子"为词牌名。
D、《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选自《稼轩长短句》,作者苏轼。
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是( )A、《春》和《背影》的作者是朱自清。
B、《马说》和《捕蛇者说》的作者分别是柳宗元、韩愈。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
D、《最后一课》的作者都德和《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莫泊桑都是法国作家。
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完全正确的是( )A、《关睢》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作品,《天净沙。
秋思》是元朝马致远所作的散曲。
B、《枣核》和《背影》是叙事散文,《白杨礼赞》和《春》是抒情散文。
C、按写作年代的先后排列下面的文章正确的顺序是《出师表》《捕蛇者说》《醉翁亭记》《陋室铭》。
D、鲁迅的《孔乙己》、契诃夫的《变色龙》和马克。
吐温的《竞选州长》都是小说。
4、下列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莎士比亚是英国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的著名喜剧。
B、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唐宋八大家"中,有苏氏三父子,他们是父亲苏洵,儿子苏轼和苏辙。
C、《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它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建功立业、辞官还乡的故事。
D、我们学过的鲁迅的《故乡》、《藤野先生》都出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5、选出下列文学常识判断错误的一项( )A、《桃花源记》的作者是陶渊明,宋代人,他的作品还有《岳阳楼记》。
B、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心愿,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C、《雪》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他的代表作品有小说《孔乙己》。
上海市-中考语文二模试卷-(含答案)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中考语文二模试卷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5.0分)1.默写(1)迢迢牵牛星,______。
(《迢迢牵牛星》)(2)______,决眦入归鸟。
(《望岳》)(3)衣带渐宽终不悔,______。
(《蝶恋花》)(4)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
(《小石潭记》)(5)______,濯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二、语言表达(本大题共1小题,共11.0分)2.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试题。
材料一:表1取自《2013年上海市民语言应用能力调查报告》。
表1 分年龄段上海出生市民上海话应用能力评分单位:分(5分为很好,1材料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设定了项评估语言活力的主要指标,其中第一项为()请概括表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2)阅读材料二,完成小问卷。
你认为上海话目前处于哪一程度和次级?请联系表1,作出判断并简述你的依据。
(3)请列举一项已经实施的保护上海话的具体举措,并就其作用谈谈看法。
(80字左右)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
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诗人用“______”和“______”形容友人此去漂泊无定的生活。
(每格1字)(2)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第一联写送别的环境清新如画。
B.第二联表达对友人的关切、不舍。
C.第三联点出黄昏,更显愁苦之深。
D.第四联借“班马鸣”道出惜别之意。
四、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0.0分)4.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曹刿论战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威王——善于纳谏、知错就改(明君)。
《战国策》是我国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小石潭记》
《柳河东集》
(唐)柳宗元
柳宗元,字子厚,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作者被贬后,寄情山水,借以开拓胸襟,排遣苦闷,写下了《永州八记》(山水游记)。
(元)马致远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家。代表作有《汉宫秋》、《青衫泪》等。
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作者——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内心的凄楚、悲怆。
被称为“秋思之祖”。(作者层被王国维视为“元人小令最佳者”)
《水仙子·咏江南》
《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
其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与儒家相左,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
表现了庄子鄙视富贵名利,不愿和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洁思想,表达他逍遥无为、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庄子——幽默机智,恪守准则。
“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曹刿论战》
《左传》
(春秋)左丘明
左丘明,春秋时期鲁国史官。
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在长勺之战中协助鲁庄公,终于使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
(元)张养浩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
着重描写了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象,表达了对江南真切的喜爱。
作者——对于江南的心驰神往。
江南水乡秋色,景物迭出,各具情态,诗情画意,美不胜收。
语言通俗而感情真挚,情感悲愤而不消沉。堪称忧国忧己的名篇。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稼轩长短句》
(宋)辛弃疾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豪放派的代表(与苏轼齐名)。
与陈亮共勉,抒发了作者的抗金决心和壮志难伸的悲愤之情。
陈同甫——坚决主张抗金。
作者——满腔豪情,报国壮志难酬,只有无限感慨和悲情。
提出“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条件,发奋学习。
以作者自身的不幸与黄生的幸运做对比。
《岳阳楼记》
《范文正公集》
(宋)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告诉了我们一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高尚品质,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态度,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使自己的人生充盈而美好。
《青玉案·元夕》
《稼轩长短句》
(宋)辛弃疾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豪放派的代表(与苏轼齐名)。
极力渲染元宵节观灯盛况,反衬此人内心的孤寂和落寞。
那人——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化身孤高自赏。
作者——自甘淡泊,安于寂寞,“众人皆醉我独醒”,不愿贪图安逸和世俗安乐、不愿随波逐流。
王国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公输》
《墨子·公输》
墨子及其弟子
墨子,名翟。春秋战国之际墨家的创始人。
“兼爱”和“非攻”是其核心思想。
生动地表现出墨子的艰苦实践的精神和反对不义战争的“非攻”思想
墨子——不辞辛劳,为民请命。
反对不义战争。
公输——言行不一,冷酷奸猾。
《庄子钓于濮水》
《庄子·秋水》
庄子及其后学
庄子,名周,战国时哲学家。与老子并称“老庄”。
作者——勤于政绩,与民同乐。
写景写人抓住特色,句法独特,音调铿锵,层次分明。
《桃花源记》
《陶渊明集》
(晋)陶渊明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有“田园诗人”之称,也是田园派的鼻祖(唐代的“王孟”:王维、孟浩然)。
虚构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的生活愿望,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文学常识整理
篇目
出处
作者
作者信息
作品主旨
人物形象
作品价值或后世影响
《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及其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
“民本”和“仁政”思想。
使君王意识到把国家治理好是自己对人民应负的责任。
孟子——机智勇敢
观点正确,注意方式方法
齐宣王——胸无城府,治国无方
曹刿——深谋远虑,有聪明的军事头脑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鲁庄公——目光短浅,昏庸无知,但能不懂就问,用人不疑。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齐策》
(西汉)刘向
刘向,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记叙了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诫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
滕子京——忍辱负重、勤于政绩。
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态度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将叙事、写景、议论巧妙结合在一起。
《醉翁亭记》
《欧阳文忠公文集》
(宋)欧阳修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通过对滁州优美风景的描写,表现了自己寄情山水和与民同乐的思想。
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淳朴、和睦相处,厌恶战争,追求和平。
武陵人——向往桃花源中美好的生活,却言而无信,自己亲手关上桃花源的大门。
语言朴素,诗意盎然。
《捕蛇者说》
《柳河东集》
(唐)柳宗元
通过蒋氏三代宁可冒死捕蛇而不愿受苛政暴敛之害的描写,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横征暴敛的残酷(赋敛之毒有甚是蛇),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
作者情感:时而欢悦,时而忧伤,思想感情随景而变,无法排遣心中的忧伤凄苦。
《孔孟论学》
《论语》、《孟子》
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孟子及其弟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称为“至圣”。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
第一则:学习的作用。
《天净沙·秋》
《天籁集》
(元)白朴
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更名朴,字太素,号兰谷。元代杂剧家、散曲家。代表作有《墙头马上》、《梧桐雨》等。
作者运用了写实的手法,描绘出一幅从萧瑟、寂寥到明朗、清丽的迟暮秋景图,写尽秋意,却不着一个“秋”字。
作者——对生活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态度。
《天净沙·秋思》
《东篱乐府》
第六则:(敢于质疑)学习要有怀疑批判精神。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板桥家书》
(清)郑燮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清朝书画家、文学家,为“扬州八怪”之一。
表达了对“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的批驳,引导家中子弟树立读书必须选择精华、深入研究的正确态度。
《黄生借书说》
《小仓山房文集》
(清)袁枚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自称“随园主人”。
作者——赞美讴歌祖国大好河山。
(记是一种文体,可叙事、写景、状物,目的往往在于书法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观点。)
《诉衷情》
《放翁词》
(宋)陆游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慷慨和悲壮。虽然“男儿到死心如铁”,无奈“报国欲死无战场”。
作者——年入迟暮,壮心不已,热爱祖国,对南宋统治者有强烈的不满。
作者——有同情心,善良,敢于抨击封建社会的黑暗但身上仍有其阶级局限性(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蒋氏——无奈。
(说,是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可以记事,记事、议论都是为了说明道理。)
《登泰山记》
《惜抱轩文集》
(清)姚鼐
姚鼐,室名惜抱轩,字姬传,桐城派古文家(方苞、刘大櫆等)。
描绘了自己在泰山顶所见的壮丽雄浑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第二则:学习的方法。
第三则: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第四则:学习的态度。
(第五则:学习学习使人终身受益。
第二则:(学思结合)学习和思考必须紧密结合。
第三则:(不耻下问)勤勉好学,不耻下问。
第四则:(学无止境)不要止步不前,要不断学习。
第五则:(专心致志)学习要持之以恒,专心致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