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总线与以太网互连系统设计

合集下载

实现以太网与CAN总线之间的协议转换

实现以太网与CAN总线之间的协议转换

实现以太网与CAN总线之间的协议转换以太网与CAN总线是两种不同的通信协议,用于不同领域的通信需求。

为了实现以太网与CAN总线之间的协议转换,可以使用网关设备来完成。

下面将从介绍以太网和CAN总线的特点、协议转换的实现原理以及应用实例三个方面来详细阐述。

一、以太网和CAN总线的特点1.以太网:是一种在局域网中广泛应用的通信协议,具有高带宽、高稳定性、广域覆盖等特点。

以太网适用于数据量大、实时性要求低的场景,如互联网、局域网等。

2.CAN总线:是一种多节点通信的串行总线协议,具有高实时性、可靠性、抗干扰性强等特点。

CAN总线适用于数据量小、实时性要求高的场景,如汽车、工业控制等。

二、协议转换的实现原理协议转换的实现原理是通过网关设备来实现的,网关设备一般具备两个接口,一个连接以太网,一个连接CAN总线。

其具体实现原理如下:1.数据转换:网关设备负责将以太网数据报文转换为CAN总线数据帧,或将CAN总线数据帧转换为以太网数据报文。

这一步主要是将两种不同协议间的数据格式进行转换。

2.报文解析:网关设备需要解析以太网数据报文的协议头和CAN总线数据帧的帧格式,以确定数据的含义和传输方式。

3.数据交换:网关设备将解析后的数据通过CAN控制器发送到CAN总线上,或从CAN总线上接收数据并通过以太网接口发送到以太网上。

数据交换保证了两种不同协议下的通信。

三、应用实例以太网与CAN总线的协议转换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控制单元(ECU)的通信中。

例如,汽车CAN总线上的传感器和执行器通过网关设备将数据传输到以太网上的车载娱乐系统、导航系统等控制单元中。

同时,以太网上的娱乐系统、导航系统也可以通过网关设备将命令和控制信息传输到CAN 总线上的控制单元,实现车辆控制和信息交互。

以太网与CAN总线之间的协议转换的实现,可以实现不同通信协议之间的互联互通,扩展了其应用范围。

网关设备的应用使得以太网和CAN总线在不同场景下的通信更加便捷和灵活。

以太网与CAN总线间网关的设计与实现

以太网与CAN总线间网关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研究了以太网和CAN总线间的互联技术。

通过分析以太网和CAN总线的网络模型,给出了实现以太网和CAN 总线互联的核心设备——Ethernet/CAN网关的模型结构,并在此模型的基础上给出了基于ARM7微处理器的网关硬件设计方案和软件流程。

关键词: CAN 以太网网关设计现场总线(Field Bus)在工业控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而以太网(Ethernet)以其廉价和开放的特点成为最普及的局域网技术,它是构筑互联网的基础。

现场总线通信数据量小,可靠性高。

而以太网通信数据量大,速度快。

10M/100M的以太网目前已经非常成熟。

将以太网作为信息传递的主干网,连接现场总线和其他高级设备的新型网络结构是工业控制网络的发展趋势。

在这种新的工业控制网络中,以太网不仅是主干网,而且可与现场总线相互交换数据。

所以工业控制网络不仅可以深入到控制现场的各种设备,还可以借助互联网实现对现场设备的远程调试和故障诊断。

要将现场总线接入以太网,关键是设计以太网和现场总线间的网关,从而实现2个网络间的数据传输。

不同的现场总线,因其通信协议不同,需要设计不同的网关。

本文主要讨论目前在现场总线中应用较多的CAN(Control Area Network)总线和以太网间网关(Ethernet/CAN Gateway)的设计。

其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

1 网关的模型Ethernet/CAN网关连接的是2个通信协议和结构完全不同的网络。

对于Ethernet/CAN网关来说,它的工作实际上是对信息重新封装以使它们能够被Ethernet或CAN网所读取。

为了完成这项任务,网关必须能运行在OSI模型的几个层次上。

下面先讨论OSI和Ethernet以及 CAN的网络模型。

OSI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rganization,ISO)为实现开放系统互连而建立的模型,其目的是为异种计算机间的互连提供一个共同的基础和标准框架,并为保持相关标准的一致性和兼容性提供共同的参考。

CAN总线网与以太网嵌入式网桥设计

CAN总线网与以太网嵌入式网桥设计
S OC hp a d CP2 0 h r e n e fc hi s pr s n e c i n 2 0 Et e n ti t ra e c p i e e t d,wh c a x h ng a a i tlie t e ih c n e c a e d t n elg n l b — y t e h wo n t .I i a ie s le tfrr mo ec nto e t ra c s i t fCAN e d b s b h we n t e t es t sa fcl ov n o e t o r lc n e c e sngdaa o i f l u y Et — e n t T e e e de rdg sc n i r b e a d r le n ho ta y r . I h s a i t o ln l s rso r e . h mb d d b i e i o fg a l n eis o s n mo e t a b l y t i k al ot f n i
将端 口 P . P . 设成 串 口0 P02~P. 00~ 0 1 , . 03设成 串 口 1外 接 MA 22实 现 T1 R , X3 I L与 S一22电平 的转 3
1 设 计 目标
嵌 入式 网桥 基 于 S C芯 片 设 计 , 形 小 巧 , O 外 可
换, 其中串口0作为主机配置接口。

3 ・ O
工业仪表与 自C AN 总 线 网 与 以 太 网嵌 入 式 网桥 设 计
浣 上 , 绍丽 , 桂林 谢 曹
( 中国航 天 员 中心 , 京 109 ) 北 0 04
摘 要 : 于 C 0 1 0 0S C芯片和 C 2 0 基 85 F4 O P 2 0网络 接 口芯 片 , 计 一 种嵌 入 式 网桥 连接 C N 总 设 A

基于LPC2368的以太网与CAN总线互联网关的设计

基于LPC2368的以太网与CAN总线互联网关的设计

摘要提出了一种基于ARM7微控制器LPC2368的以太网与CAN总线互联网关的设计。

给出了系统硬件框图、CAN通信软件、以太网通信软件和以太网-CAN协议转换软件等部分的程序设计流程图,所设计网关实现方法简单,外扩器件少,可靠性高,已用于某工业现场,实现了以太网与CAN总线的互联,为企业信息网络与控制网络集成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以太网,现场总线,互联网关,LPC2368AbstractPutforwardtheGatewaydesignofEthernet-CANwhitchbasedonARM7single-chipLPC2368.Giventhesystemhard-wareframediagram,programdesignoftheCANcommunication、EthernetcommunicationandEthernet-CANprotocolcon-version.GatewayDesignedasimple,lessforeignexpansiondevices,rationalstructure,highreliabilityandwassuitableforsomeindustryscene,realizeconnectionofEthernetandCAN.Keywords:Ethernet,fiedbus,connectiongateway,LPC2368CAN总线作为一种底层的现场网络,主要应用于企业下层车间和生产现场,而企业管理层大多采用以太网,因此必须将现场总线测控网络通过互联网关与以太网相连并接入因特网以满足这种上下层沟通的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以太网与CAN总线互联网关的设计方案,并实现了以太网(企业管理层)与CAN总线(下层车间和生产现场)的互联。

1以太网—CAN总线互联网关的硬件设计1.1微控制器的选择微控制器是以太网-CAN总线互联网关的核心,对CAN控制器和以太网控制器进行控制,内驻有以太网控制器驱动程序、CAN控制器驱动程序以及TCP/IP协议,完成以太网协议和CAN总线协议转换,实现以太网和CAN总线通信数据透明传输。

CAN总线与以太网的互连网关设计

CAN总线与以太网的互连网关设计

RI 】 — 4

5—II  ̄ S l


M X3 A2 2
Lc

、—- 一 l电 l 源
图 1 网 关 系 统 硬 件 电 路 框 图
了工 业 控 制 领 域 自动 化 系 统 体 系 结 构 的 深 刻 变 革 。 现 在 的 工 业 现 场 控 制 信 息 不 仅 流 动 于 控 制 层 ,而 且会 渗 透于 工 厂 自动 化 的各个 层 次 ,这其
中也包 括 与企业 信 息 网 以及 广域 网的融 合 。现场 总线 技 术代 表 了控 制 系统 向 网络 化 、全 开 放 、全 分散 的 系统结 构 的发展 方 向。其 中C N总线 是 目 A 前 应 用 最 广 泛 的 一 种 现 场 总 线 。 而 以 以 太 网 ( tent T M P 议 为 代 表 的 信 息 网络 则 满 Eh re )及 C 协 足 了社会 各行 业 对更 广 泛 的信 息交 换 及 共享 的需
摘 要 :介 绍 了一种C N总线 与 以太 网互连 网关的设 计 方 案 ,给 出 了网关 中主控 芯片 的 选择 A 以, A  ̄C N总 线和 以太 网的接 1 方 法 .同 时给 出 了 系统软 件设 计 中的任务 划 分和调 度 方 法。 : 7
关 键 词 : 以 太 网 ;C 总 线 ;u / S I;L C 2 4 互 连 网 关 AN CO — I P 2 9 ;
本 系统 硬件 部 分 主要 包 含 C N 线 接 口、 以 A 总 太 网 接 口、 串 口、调 试 口 、复 位 电 路 和 电 源等 。 其 系 统硬 件 电路结 构如 图 1 示 所
1 . 主控 芯 片 的选择 2
收 发 器 ( C 8 C 5 )等 构 成 。 L C 2 4 应 的 P A 2 20 P 29 对

CAN总线与以太网系统互连中网关的设计与实现

CAN总线与以太网系统互连中网关的设计与实现

CAN总线与以太网系统互连中网关的设计与实现1 引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使20 世纪末的全球化市场竞争空前激烈。

竞争中的企业逐渐开始实施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采用系统集成、信息集成的观点来组织工业生产。

在这个系统中,为实现现场智能设备之间的多点数字通信,计算机测控技术与计算机网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产生了能在工业现场环境运行、性能可靠、造价低廉的现场总线(FieldBus)技术。

现场总线是用于生产制造现场的最底层通信网络,它实现了微机化的现场测量控制仪器或设备之间的双向串行多节点数字通信。

现场总线技术的关键是使自动控制系统与现场设备具备通信能力,将它们连接成网络系统,实现现场通信网络与控制系统的集成。

作为网络系统,它具有开放统一的通信协议。

CAN 总线就是现场总线技术在工业应用中形成的一个成熟技术标准。

它的协议建立在ISO/OSI 模型基础之上,但只采用了该模型底层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顶层的应用层。

在大型企业自动化系统中,上层企业管理层和生产监控层一般采用的都是以太网和PC 机,而在下层车间现场都是采用现场总线和单片机测控设备。

上下两层的沟通,通常采用工业控制机加以太网卡,再加上PC 机插槽上的接口卡或并行打印口的EPP 接口卡来实现。

这种连接方式成本高,开发周期长。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设计一种单独的CAN 以太网网关互连系统,成功地实现以太网和现有CAN 总线网的直接数据互联。

2 系统总体设计CAN 总线是一个设备互连总线型控制网络。

在CAN 总线上可以挂接多达110 个设备节点,各设备间可以自主相互通信,实现复杂网络控制系统。

但设备信息层无法直接到达信息管理层,要想设备信息进入信息管理层就要通过一。

多播交换式CAN总线与以太网互联网关设计

多播交换式CAN总线与以太网互联网关设计

统的连接方法带来 的以太 网带 宽负载增加问题 , 重点讲述基于 以太 网多播 和交换技术 的实现方 案 , 方案能 够在不增 加 网络 该 负担的情况下 , 提供跨 网络 的 C N总线与 以太 网数据 的双向交换 能力 。提 出一 种 C N节点 I 以太 网地址 的映射 实现方 A A D与 法。给出 了网关的硬件 和软件实 现框 图和实物 图, 最后 分析 了性能 比较结果 , 出本设计方 案能够较好 的解决 C N与 以太 网 指 A
so h wn.Atls ,t e p ro ma e o e g twa sc mp r d wi a fta to a n e c n e to t o wh c a t h e f r nc ft a e y i o a e t t to r di n i tr o n ci n me d h hh i l h ih
W a g Yo g i n W a g L d n n xa g n ie
( e igJ o n n esy B in 0 04, hn ) B in i t gU i ri , e ig10 4 C ia j ao v t j
Ab ta t n t i p p r h e in meh d o h c s a d s th g t w y b t e AN a d E h r e s s r c :I h s a e ,t e d sg t o fa mu ia t n wi ae a e c we n C n t e n ti
互 联问题 。
关键词 : A C N总线 , 以太 网 , 多播 , 网关
中图 分 类 号 : P 3 T 36 文献标识 码 : A
De i n o ulia tan wic Ga e y be we n CAN l sg fM tc s d S t h t wa t e I e d Bus a h r t nd Et e ne

CAN总线与以太网互连系统设计.

CAN总线与以太网互连系统设计.

CAN总线与以太网互连系统设计CAN总线是一个设备互连总线型控制网络。

在CAN总线上可以挂接多达110个设备节点,各设备间可以自主相互通信,实现复杂网络控制系统。

但设备信息层无法直接到达信息管理层,要想设备信息进入信息管理层需通过数据网关。

嵌入式透明SX52网关就是为此而设计的。

透明式网关在以太网应用层构建和解析完整的CAN协议数据包。

CAN协议数据包作为TCP/IP网络应用层的数据进行传输,它对通信数据的具体实际意义不做任何解释。

透明式网关由通信处理器、CAN总线控制器和以太网控制器三部分组成。

其中SX52单片机为核心处理器,它实现了CAN控制网络与以太网之间的协议转换。

以太网信息管理层的控制指令发送到嵌入式透明SX52网关,将TCP/IP协议包数据转换为CAN协议形式发送至CAN控制网络中的指定设备节点,完成信息管理层对现场设备层的控制。

同样地,当CAN网络上的设备数据(如定时采样数据或报警信息)要传输到信息管理层时,可将数据发送到嵌入式透明SX52网关,再通过网关协议转换程序将CAN协议数据封装成TCP/IP协议的以太网数据帧发送至以太网上的监控计算机。

以太网信息管理终端是一个根据用户的具体要求而设计的用户层应用软件。

它可以是一个WIN32监控程序或网络数据库(记录CAN节点设备数据)软件等;甚至可能是CAN节点设备的服务器软件,为设备提供较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

2硬件设计系统硬件分为两大部分:CAN总线网络设备接口设计和嵌入式透明SX52网关设计。

2.1CAN总线网络设备接口设计CAN总线网络设备接口设计较网关设计简单。

它是在完成设备功能的基础上加入一个CAN通信控制器接口芯片,实现与CAN总线网络的连接。

考虑到开发成本和灵活性,笔者在设计中选用PHILIPHS公司的独立CAN通信控制器SJA1000芯片和CAN总线收发器82C250芯片。

其结构如图2所示。

2.2嵌入式透明SX52网关设计嵌入式透明网关设计是整个系统设计的核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AN 总线与以太网互连系统设计 摘要介绍了一种基于单片机SX52的CAN与以太网互连方案,阐 述了以太网和CAN总线网络协议转换的软硬件设计,实现了以太网与现 有CAN总线网的直接连接。

保证管理监控层以太网与生产测控层CAN总线网之间的连接,使得 上下层数据能方便地通信。

关键词现场总线总线以太网 在大型企业自动化系统中,上层企业管理层和生产监控层一般都采用 以太网和PC机,而下层车间现场则采用现场总线和单片机测控设备。

上下两层的沟通,通常采用工业控制机加以太网卡,再加上PC机插 槽上的接口卡或并行打印口的EPP接口卡实现。

这种连接方式成本高,开发周期长。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设计一种单独的CAN以太网网关互连系统,成 功地实现以太网与现有CAN总线网的直接数据互联。

1系统结构 系统总体结构分为三部分现场测控网络CAN网络、嵌入式透明SX 52网关、 以太网信息管理终端如监控平台和网络数据库等, 如图1所示。

CAN总线是一个设备互连总线型控制网络。

在CAN总线上可以挂接多达110个设备节点,各设备间可以自主相互通信,实现复杂网络控制系统。

但设备信息层无法直接到达信息管理层,要想设备信息进入信息管理 层需通过数据网关。

嵌入式透明SX52网关就是为此而设计的。

透明式网关在以太网应用层构建和解析完整的CAN协议数据包。

CAN协议数据包作为TCP/IP网络应用层的数据进行传输,它 对通信数据的具体实际意义不做任何解释。

透明式网关由通信处理器、CAN总线控制器和以太网控制器三部分 组成。

其中SX52单片机为核心处理器,它实现了CAN控制网络与以太 网之间的协议转换。

以太网信息管理层的控制指令发送到嵌入式透明SX52网关,将T CP/IP协议包数据转换为CAN协议形式发送至CAN控制网络中 的指定设备节点,完成信息管理层对现场设备层的控制。

同样地,当CAN网络上的设备数据如定时采样数据或报警信息要传 输到信息管理层时,可将数据发送到嵌入式透明SX52网关,再通过网 关协议转换程序将CAN协议数据封装成TCP/IP协议的以太网数 据帧发送至以太网上的监控计算机。

以太网信息管理终端是一个根据用户的具体要求而设计的用户层应 用软件。

它可以是一个WIN32监控程序或网络数据库记录CAN节点设 备数据软件等;甚至可能是CAN节点设备的服务器软件,为设备提供较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

2硬件设计 系统硬件分为两大部分CAN总线网络设备接口设计和嵌入式透明 SX52网关设计。

2.1CAN总线网络设备接口设计 CAN总线网络设备接口设计较网关设计简单。

它是在完成设备功能的基础上加入一个CAN通信控制器接口芯片, 实现与CAN总线网络的连接。

考虑到开发成本和灵活性,笔者在设计中选用PHILIPHS公司 的独立CAN通信控制器SJA1000芯片和CAN总线收发器82 C250芯片。

其结构如图2所示。

2.2嵌入式透明SX52网关设计 嵌入式透明网关设计是整个系统设计的核心。

其结构如图3所示。

它由CAN控制器协议转换模块和以太网控制器协议转换模块两部 分组成。

网关硬件中SX52微处理器起核心作用。

它是由美国Ubicom公司研制的高速可配置通信控制器,其处理 速度相当高。

在外接100MHz时钟时,指令执行速度可达100MIPS。

它可实现TCP/IP协议栈中的ARP、IP、UDP、TCP、HTTP、SMTP、ICMP等网络协议。

CAN控制器协议转换模块硬件电路原理如图3左框图。

它由三部分组成微控制器SX52、独立CAN通信控制器SJA1 000、CAN总线收发器82C250。

其中SX52为唯一的CPU核心,负责SJA1000的初始化, 通过读写SJA1000内部寄存器实现数据的接收、发送和错误处理等。

PCA82C250则提供对总线的差动发送能力和对CAN控制 器的差动接收能力。

以太网控制器协议转换模块主要由微控制器SX52、以太网通信控 制器RTL8019AS和隔离滤波器FB2002组成。

RTL8019AS是台湾Realtek公司制造的一种高集成 度的全双工10Mbps以太网控制芯片,实现了基于Ethernet 协议的MAC层的全部功能,内置16KB的SRAM、双DMA通道和 FIFO完成数据包的接收和发送功能。

在网关设计中,使用跳线模式JP置为高硬配置RTL8019AS 为8位模式。

使用RTL8019的低5位地址线A0~A4以及低8位数据线 D0~D7。

SX52的B口的B0~B4脚作为地址线连接RTL8019A S的低5位地址线,B5~B7作为控制线分别连接读写时序控制脚IO RB、IOWB、IOCHRDY;C口作为数据线连接RTL8019 AS的低8位数据线;A口保留,用作日后扩展。

图3中 AT24C64为8KBEEPROM,主要用来保存嵌入式透明S X-52网关的配置信息,如网关IP地址、MAC地址和SJA100 0的ID网络标示符、 网络掩码AMR和总线定时BTR0、 BTR1等。

这样,可以灵活方便地修改网关参数,适应不同环境,同时也考虑到 以后的扩展。

RTL8019AS除与SX52连接外,还将其网络收发器的4根 引脚TPOUT+、TPOUT-、TPIN+、TPIN-通过外接的 隔离滤波器FB2002与以太网相连。

采用隔离滤波器FB2002是为了提高网络通信的抗干扰能力。

3软件设计 整个互联系统的软件设计可以分为三部分CAN总线设备接口通信 程序、透明网关协议转换程序和以太网层应用程序设计。

其中,CAN总线设备接口通信程序和透明网关协议转换程序的CA N控制器协议模块在结构上有较大的相似性,但有可能因采用微控制器不 同而导致实现的程序语言相异。

因而,在此不作论述,而主要讨论后两个方面的程序设计。

3.1透明网关协议转换程序 透明网关协议转换程序的整体设计思路为当以太网应用层有数据要 发送到CAN节点时,首先,数据发送到透明网关由以太网控制器协议转 换模块从传输层数 据报文中解析出完整的CAN协议数据包,存放在数据缓冲区A 再通知总调度模块,由它调用CAN控制器协议模块将CAN协议数据包发 送到CAN总线上。

反过来,当CAN设备有数据要发送到用户层时,首先,数据发送到 透明网关由CAN控制器协议模块将完整的CAN协议数据包存放在数 据缓冲区B 再通知总调度模块,由它调用以太网控制器协议转换模块将完整的CAN协议数据包作为应用层数据封装起来,再发送到以太网的应 用层。

其程序结构如图4所示。

3.1.1CAN控制器协议模块 CAN控制器协议转换模块程序主要由SJA1000的寄存器读 程序CANRead、写程序CANWrite、初始化程序CANIn it、发送程序txdsub、接收程序rxdsub程序组成。

之所以要编写单独的SJA1000的寄存器读、写子程序,这是由 SX52芯片只有I/O端口决定的。

选用CAN2.0A协议构建CAN总线控制网络,对SJA100 0的初始化主要完成控制寄存器CR、验收代码寄存器ACR、验收屏蔽 寄存器AMR、总线定时寄存器BTR0,1和输出控制寄存器OCR的 设置。

初始化完成后,由总调度模块监控SJA1000控制器。

当CAN总线上有数据到达时,它调用接收子程序rxdsub,把 这一帧数据包存入数据缓冲区B中,然后释放接收缓冲器。

同样,当有按CAN2.0A协议格式组合成的一帧数据报文在数据缓冲区A中要发送到CAN总线上去时,总调度模块将调CAN发送子程 序txdsub发送。

3.1.2以太网控制器协议转换模块 以太网控制器协议转换模块主要负责从UDP数据包中解析出完整 CAN协议报文,存入数据缓冲区A。

同时,可能将数据缓冲区B中的完整CAN协议报文封装成UDP数 据报,然后将其发送到以太网上。

在通信传输层采用UDP协议是考虑到CAN协议数据报为短帧形 式每个数据帧最多为8字节。

如果采用TCP传输协议,要传输8字节CAN协议数据,要先通过 3次握手建立连接,再传输数据,之后还要通过握手释放连接。

这样传输效率对有限的网络资源来说无疑是一种浪费。

而UDP是无连接的传输,可以提高网络传输效率,同时,也减轻网 关的处理任务。

当然, UDP传输协议是不可靠的, 对于控制网络来说, 是不允许的。

为了提高通信的可靠性,采用了回传校验机制。

通过实验测试表明这种方式是行之有效的。

以太网控制器协议转换模块主要由以太网卡驱动、ARP、UDP协 议的若干个API函数组成, 如NICInit、 NICDMAInit、 NICInitTxFrame、NICSendTxFrame、NI CReadAgain、ARPCheckIfIs、ARPSendR esponse、ARPSendStPacket、ICMPProcPktIn、UDPAppInit、IPGenCheckSum、、 UDPAppProcPktIn、UDPStartPktOut和U DPEndPktOut等。

所使用的变量有remoteIP[30]、myIP[30]、UDPR xSrcPortMSB、UDPRxSrcPortLSB、UDPR xDataLenMSB、UDPRxDataLenLSB、UDPT xSrcPortMSB,UDPTxSrcPortLSB、 UDPTx DestPortMSB、UDPTxDestP ortLSB、 DPTxDataLenMSB,UDPTxData LenLSB等。

系统首次执行或复位时,以太网控制器协议转换模块将首先调用NI CInit和UDPAppInit等进行NIC、ARP、IP、UD P和应用程序的初始化。

初始化完成后,即进入主循环。

在主循环中,SX52将反复检测RTL8019AS是否接收以太 网帧。

当有数据被接收时,SX52调用NICDMAInit和NICR eadAgain读入以太网帧首部 s判断接收帧是否为ARP数据。

若是ARP,则转入ARPSendResponse和ARPSe ndStPacket子程序进行ARP处理并发送响应ARP数据报; 若不是ARP,则判断是否为IP数据报。

再调用ARPCheckIfI若非IP数据报则清除该以太网帧;当所接收帧包含IP数据报时, 则需进一步判断是ICMP数据报还是UDP数据报文。

若是ICMP数据报则执行ICMPProcPktIn子程序处 理ICMP数据报并重发IP数据报;若数据为UDP数 据报文,则调用UDPProcPktIn子程序。

该程序将读入UDP数据报文首部的数据并进行相应处理,还原出完 整的CAN协议数据报文存入数据缓冲区B中,再通知总调度程序,由总 调度程序调用CAN总线控制子程序将CAN协议数据报文发往CAN 总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