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复习:专题10 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时期的中国——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社会转型与变革

合集下载

专题工业文明的冲击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

专题工业文明的冲击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

专题:工业文明的冲击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背景19世纪中期,欧洲各国工业革命的飞速发展不仅给欧洲带来繁荣昌盛,也给中国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随着英国的工业化进程逐步完善,英国开始向中国出口大量的鸦片,于是鸦片战争也就爆发了。

自此之后,中国逐渐掉入了外国列强的掌控之中,又经历了太平天国起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重大事件。

当中国的民族危机愈加严重之时,甲午战争也刚刚爆发,这次战争再度证明了中国工业文明的滞后,也为中国的民族复兴敲响了警钟。

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冲击19世纪初期,欧洲开始了工业化进程,而中国大多数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生产却依然沿袭着封建社会的模式,对外国文化和科技知识缺乏了解,所以中国面临着极大的落后和困境。

中国与欧洲的差距不断扩大,欧洲逐渐成为了全球的主导力量。

此外,越南和日本等邻国分别在法国和美国的帮助下进行了工业化,中国面临着四面八方的威胁。

鸦片战争的爆发1840年,由于受鸦片贸易的打击,中国清政府开始对鸦片进行查禁,并捣毁了一批协助外商走私鸦片的家族商会。

英国利用这个机会,号召各国商人要求扩大贸易,引起了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关注和支持,这也为鸦片战争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1856年,由于一次英国船舶受损事件,英国宣战对华,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清政府难以抵御外国武器的致命打击,最终不得不在1860年被迫签订了《北京条约》。

该条约将香港割让给了英国,外国在中国境内享有极高的特权,而清政府对外贸易则受到了限制。

太平天国起义的影响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史上最具有规模和影响力的农民起义。

该起义以反清为主,同时也具有反对教会和外国侵略者的性质。

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专制,太平天国运动得到了大量的支持,规模迅速扩大,并在1851年开始了对清政府的宣战。

尽管太平天国成功击败了清朝的一些军队,但是最终被清朝和英国等外国列强打败。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说明了即使是强大的民间力量,如果没有现代化的思想、制度和技术,仍然难以与外部列强抗衡。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三中国近代史第一讲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社会转型与变革课件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三中国近代史第一讲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社会转型与变革课件

2. 史观角度 (1) 从全球史观看,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经济结构变化是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 世界市场,开始融入全球化的结果和体现。
(2) 从文明史观看,是西方工业资本主义文明与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交流、碰撞、 渗透、融合的产物。
(3) 从近代化史观看,是近代中国经济向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转型的开始。
历了从倡导到实践的演进。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社会生活上: 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的传入,使中国的生活习俗发生巨大的变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干
核心信息: 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 直曲” 据材料“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可知是中国希望借助西 方列强的势力,A 项错误 由材料“琉球国向中国进贡”“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可知中国与
辨选项
琉球国为朝贡贸易,传统朝贡体系的解体是在 1895 年甲午中日战争后 的朝鲜独立,故 B 项错误 材料仅仅的是地方督抚的外交建议而非干预朝廷的外交决策,故 C 项 错误
查内容发展趋势是从重视历史概念的理解发展为在全球化、 现代化视野下考查中国内 政外交的变化趋势以及对中国现代化进程进行反思。 反映了考查学生历史意识与历史 理性,传承家国情怀和时代精神的趋势。
2. 选择题考查特定时空下唯物史观应用与历史解释能力,试题难度比较大。主 观题重在考查学生特定时空下的史料实证能力和运用唯物史观发现问题、 理解问题并 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
抓核心 ·强技提能

二轮复习: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中国详解

二轮复习: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中国详解

政治:
1、攫取中国的关税权等,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2、阻碍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进程。
建设性
1. 大量商品涌入,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农民、手工业者 纷纷破产,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提供 了劳动力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前提条 件。
2.列强侵华将中国作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的同 时,带来先进的技术和观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近 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客观上促
(1840—1895年)
(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 成、逐步加深。
(2)中国逐渐向近代化迈进。
必修一:1840年至 1895年间列强侵略 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斗争
必修二(1)经济 结构的变化和民族 工业的兴起
2012北京高考文综 2012大纲全国 2010四川高考文综 2010山东高考文综 2012安徽文综 2012江苏单科 2012大纲全国 2012广东文综 2012四川文综 2012天津文综 2012课标全国 4分 3分 4分 9分 10分 19分 4分
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其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目的、内容及影响是高考命题的高频点。
比较项 西方
领导阶 级 方式
工业部 门 资金来 源
中国 地主阶级 传导型 先军事工业后民用工业
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
资产阶级 原发型 由轻工业到重工业
民间创办为先导
资本主义性质Biblioteka 企业性 质封建性质
制的政治统治。
(3)对外关系 列强对东方落后国家侵略扩张。
客观原因(中国) 政治:专制统治腐朽 经济:农耕经济落后于工业文明 外交:闭关锁国 侵华特征
方式: 范围: (1) 政治上主要是以战争为手段. 经济上主要是输出商品、掠夺原料 (2)主要在沿海、沿江 (3)侵华主要国家是英美法等资本主义工业 侵华的主要国家 及之间关系 强国和相对落后侵略成性的封建俄国。 列强间关系以相互勾结为主。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中国近代篇 第6讲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变革与转型——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课件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中国近代篇  第6讲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变革与转型——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课件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材料。 1876 年
时洋务运动已经开始。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主 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积极投身洋务事业,故 A 项错误。材 料提及的是郭嵩焘建议李鸿章扩大留学范围,而没有提及他 对西方体制的态度,故排除 B 项。郭嵩焘主张扩大留学范围 的提议遭到士大夫们的谩骂,说明其主张与主流思想不符, 他的提议超越了主流思想,故 C 项正确。清廷对郭嵩焘的态 度无法说明其对外政策发生变化,故排除 D 项。
历史 时期
19世纪40年代至60 年代
19世纪60年代至1894年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 经济和 并进行商品输出; 社会生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 重大 活 解体;中国社会生 历史 活及习俗开始变化 现象 地主阶级抵抗派提 思想 出“师夷长技以制 夷”的思想
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兴办 军事及民用工业;中国民族 资本主义产生;西方服装、 餐饮、建筑风格等传入中国
模块三
中国近代篇
第二步
通史串讲
[通史坐标]
第6讲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变革与转型 ——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
模块三
中国近代篇
Hale Waihona Puke 历史 时期19世纪40年代至60 年代
19世纪60年代至1894 年 第二次鸦片战 争及《天津条 约》《北京条 约》等不平等 条约的签订
鸦片战争和《南京 条约》等一系列不 重大历 平等条约的签订, 政治 史现象 中国社会开始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1840—1894 年 )是中国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 进。 1.政治上:一方面,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 的主权遭到破坏,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另一方 面,中国军民不断反抗外国侵略。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 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近代中国的沉沦与转型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复习课件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近代中国的沉沦与转型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复习课件

在国外设立领事馆,是近代外交的重要特征。清政府此举实际上顺应了国际外交
发展的趋势,走向近代外交,所以C项符合题意。清政府的这一做法仅仅是形式
上的变化,并不是制度性的改变,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D两项叙
述错误,应排除。
答案:D
1.(2018·广东五校联考)1834年,清廷官员至英国使臣律劳卑住处商谈贸易问题。
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
人手中。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
国,与造此药不宜”。这表明,洋务企业
()
A.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B.过度依赖西方技术
C.逐渐成为外资企业
D.所雇洋匠皆为外行
解析:管理体系完善与材料中“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不符,故A项 错误;过度依赖西方技术与材料中“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相符,故 B项正确;洋务企业由洋务派创办,且材料中“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说 明只是使用外来技术而非外资,因此不是外资企业,故C项错误;材料中只是说“有 些洋匠不懂技术”,并非指所有洋匠,太过于绝对化,故D项错误。 答案:B
1.(2018·高考全国卷Ⅱ)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
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
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3.1861年英国驻华公使普鲁斯在致英外交大臣的信中说:“在过去十二个月中,造
成了一个倾心于并相信(同外国)友好交往可能性的派别,有效地帮助这一派人掌

2015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一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

2015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一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

解析:本题是否定式选择题,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 根据材料信息“无复有心种菽粟”说明自然经济加速解体,故A项 与问题不符;根据材料信息“乡农卖丝争赴市”“申江鬼国正通 商”说明农产品商品化并卷入资本主义市场,故B项与问题不符;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形成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近代企业出现的依 据主要是采用机器生产,材料中不能反映,故C项符合题意;根据 材料信息“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说明农业和商业的关 系发生了变化,故D项与问题不符。
三、“向西方学习”的社会思潮
1.林则徐、魏源思想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成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著 《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 第一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在维护清朝统治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以 此为指导掀起了洋务运动,但仍然停留在学习西方“器物”的浅 层次上。
农学、林学等
机器、造船、电气等 医学、药学
——据 1904 年《奏定大学堂章程》
A.标志中国教育近代化起步 B.体现维新派的政治诉求 C.以“中体西用”为办学思想 D.有利于巩固清朝统治
解析:中国教育近代化起步是在洋务运动时期,故A项错误;材 料没有涉及君主立宪制的信息,故B项错误;从表格中开设的课 程既有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和政治法律知识,也有中国传统文化和 伦理道德,体现了“中体西用”的办学思想,故C项正确;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3.早期维新派 王韬、郑观应等是中国早期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其提出 了振兴工商业、实行西方君主立宪制、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 技术的主张,把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提升到制度的层次,是康梁维 新变法思想的基础。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通史训练: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894)——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通史训练: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894)——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通史训练: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894)——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潍坊一中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894)——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1.有研究指出,中国近代化模式主要存在三种:①“冲击——反应”模式②“侵略——革命”模式③“早期启蒙”模式。

如果按这些模式进行历史分期研究,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分别是()A. 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明中后期B. 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明中后期C. 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维新运动D. 明中后期、鸦片战争、维新运动A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题干表述,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①“冲击——反应”模式中,“冲击”是与西方列强侵略有关,中国最早受到西方列强侵略的是鸦片战争;②“侵略——革命”模式中,中国最早受到西方列强侵略的是鸦片战争;③“早期启蒙”模式中,“早期启蒙”思想出现在明末清初。

综上分析,故正确答案选A;其余BCD三项均不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2.鸦片战争是西方先进工业文明对中国落后农业文明的一次冲击。

下列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①中国自然经济日益解体,为新的经济因素的产生提供了条件②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地位,逐渐沦为殖民地社会③西学传入,旧思想、旧观念受到冲击④中西合璧是中国近代初期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D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两种不同的文明相撞时,两种文明必然会产生冲突,在冲突中又会融合。

西方工业文明是先进的,而当时的中国是一种落后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必然会对农业文明造成冲击,冲突中又会融合。

2019届历史二轮热点重点难点透析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 微专题1 西方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2019届历史二轮热点重点难点透析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  微专题1  西方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社会 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生活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礼仪受到冲击。近代交通、通信工 生活 具传入中国;近代报刊业兴起。中国社会呈现新气象,具有新旧并存和中外融合的特点 思想 面对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中国近代思想 文化 的主流
西方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用日本干涉琉球的 外交进行干扰
因信息获取不准确而误选;认 真阅读材料,抓准题眼
用日本阻止琉球国 向中国进贡设障
用地方督抚的外交 建议进行干扰
对材料关键信息理解错误
对材料信息理解有误
D (√)
考能 探究
K KAONENG TANJIU
列强侵华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提示▶ 列强侵华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 ①破坏性: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给中华民 族带来了深重灾难,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造成近 代中国贫穷和落后的主要原因。 ②建设性(客观影响):列强把西方技术带到中国,对中国旧制度、 旧观念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了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 的传播,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严重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 政治 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中国人民开始了反侵略、求民主的伟大 历程 具 体 表 现 经济
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派创办了大量 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向近代化迈进
知识 整合
ZHISHI ZHENGHE
考点2 ▶ 全面认识近代列强的侵华 (1)从起因上看,列强之所以侵华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 关,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 (2)从发动者上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再从多国到一国;地域上由以 欧洲列强为主到以日美为主反映出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向以美 国为中心转移的变化。 (3)从目的上看,其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不平等条约中规定的 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 (4)从结果上看,除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外,其他侵华战争均以中国失败告 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
1. 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 (1)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社会经 济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 出现外国资本主义企业。 (3) 洋务运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近 代工业的开端。 (4) 民族工业的兴起。 2.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 社会生活变迁:鸦片战争前后, 西式服装传入我国。呈现长袍马褂与 西装革履并行不悖的穿着特点。 (2) 交通通讯发展:1872年,轮船招 商局成立,标志着中国交通近代化的 开端。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 通车。1877年第一条电报线架设成功 。 (3) 近代报刊创办:1872年创刊的《 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 响最大的报纸之一
第一阶段:中国近代化的孕育(1840-1860) 第二阶段:中国近代化的起步(1860-1895) 第三阶段:中国近代化的发展(1895-1927年) 第四阶段: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前进(1927-1949年) 第五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起步(1949-1956年) 第六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曲折发展(1956-1976年) 第七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后)
思想
向西方学习(器物)
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资政新篇》发展资义的方案
社会生活
欧风美雨冲击发生变化
对外政策
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
【阶段特征】中国近代化的孕育期(1840-1860)
经济:外国资本主义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 夺原料,逐步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传统 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新的经济因素处于萌发状态;
政治:列强进一步侵略中国,中法战争签订《中法新约》,甲 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一步加 深。
思想: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主流,早期维新派思想产生, 中国向西方学习重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器物”)层面。
政治
1. 列强侵华战争:两 次鸦片战争反映了自 由资本主义时期商品 输出的需要。甲午中 日战争与《马关条 约》,反映向帝国主 义过渡中的资本输出 的需要。 1840 2. 中国人民的反抗斗 - 争:太平天国的抗争( 1895 指导纲领:前期是《 年 天朝田亩制度》,后 期是《资政新篇》)。 3. 清政府的外交:清 政府开始由“敌对” 到采取对外“和好” 政策的演变。总理衙 门的设立,标志着清 政府外交近代化的开 始。
理性化、科学化 开放性、全球化 城市化、多元化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建立的历史,是中国逐步沦 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也是中华民族不断抗争 与探索历程,更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程。近代化实 质是实现社会的转型。
中国近代化的历史逻辑是这样的: 西方冲击——中国反思和变革(非简单的冲击-反 应模式): 表现在:经济——工业化、市场化
政治——民主化、法制化 思想——科学化、理性化 社会生活——平民化、城市化。
在近代化的发展历程中, 民族独立是前提,思想解放 要先行,经济发展是中心, 政治制度是保障。
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 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请以 “从传统到现代”为线索,对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 进行阶段划分。
现代化的含义:亦称近代化。指的是从农业文明 专制社会向工业文明的民主社会演进变化的过程,包括 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的深刻变革。
A政治上: B经济上:
现代化(近代化)的内容:
专制、独裁
民主化、法治化
自然经济
工业化、市场化
C思想文化 D对外关系 E社会生活
迷信、愚昧 闭关、隔绝 传统、保守
中国近代化(1840-1949)的主要内容
史实
史论
政 治
维新变法运动、立宪运动、 前期逐步学习西方的政治制
辛亥革命、护国护法运动、 度,努力实现政治民主化,后前学
新民主主义革命
习俄国,最终走社会主义道路。
经 济
自然经济逐步瓦解、洋务运 动、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 起与发展、官僚资本的产生 与膨胀

逐步学习西方的生产技术与 生产方式,努力实现工业化与市 场化。
社会生活
近代的教育转型 近代交通运输业
【阶段特征】中国近代化起步(1860-1895)
经济:19世纪60年代到1895年,中国地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 以“中体西用” 思想为指导,开始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 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化起步。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 本主义经济在夹缝中诞生,为中国进一步发展孕育了先进因素。 这一阶段,中国近代化的领导阶级是地主阶级,近代化运动集中 在经济方面。
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
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近代中国 辛亥革命
近 的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 2.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
3.近代中国思 三民主义
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毛泽东思想
中国近代化(1840-1949)
政治:两次鸦片战争破坏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一方面 抵抗外国侵略,维护国家的独立与主权,另一方面,掀 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运动;
思想: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中国落后,向西 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
【知识结构】中国近代化起步(1860-1895)
政治领域 经济领域
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丧失更多主权 1864年中外联合绞杀下天平天国失败 中法战争的结局暴露出洋务运动弊端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自然经济进一步在解体 外国资本主义加紧侵略 洋务运动(19世纪60-90) 中国民族主义夹缝产生
思想文化
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早期维新派(君主立宪制/商战)
思 想 文 化
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维 新思潮、三民主义、新文化 运动、五四运动、毛泽东思 想等;生活习俗变迁;报刊 业等
前期主要学习西方的科技 与政治、思想观念,后期学习 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生活 上,逐步的西化与现代化。
专题10: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社会转型与变革 ——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时期的中国
★中国近代化的孕育(1840-1860)
【知识结构】
第一次鸦片战争(原因;影响)
政治
侵略(1840-1860) 反抗(1841-1860)
(1840-1842) 第二次鸦片战争(两个条约) (1856-1860) 三元里抗英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经济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仍占主导地位。 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其附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