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簪雪里埋
金陵十二钗判词及解析

金陵十二钗判词及解析一、正册判词之钗黛画: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两株枯木是林字,悬着玉带,分明是林黛玉。
林黛玉有咏絮之才。
咏絮才,用的是晋代谢道韫典故。
谢安雪天吟诗:白雪纷纷何所似?其侄谢郎说:撒盐空中差可拟。
其侄女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黛玉有此文才又能如何?这般才女结果怎样?玉带林中挂而已。
也是走向自己的反面。
很多读者都希望黛玉和宝玉结婚,这样写也是一部书,可本义却非如此,本义就是让我们难受,在这难受中去体会人事无常。
一个挂字妙极,令你无限联想。
与那宝玉知心一回,宝玉却与宝钗结婚,挂也不挂?千诗万文,一死皆成梦幻,挂也不挂?千万莫怨,何不示黛玉以死。
宝玉黛玉这般情爱,一个挂字了结,比那死字残忍得多。
死不足惧,挂最悲哀。
一堆雪,雪中一股金钗,分明便是薛宝钗。
宝钗有停机之德。
停机德,是汉代乐羊子的妻子,在乐羊子中断学业回家时,她停机断布,以厉丈夫继续求学。
宝钗有这样的德行,结果如何?金钗雪里埋而已。
这样贤慧之女,雪里埋已够残酷,千万莫说有埋应死的话。
土里埋,断死还可;雪里埋,断死便是证据不足。
可这雪里埋,即便不死,象宝钗这样德才兼备的大家闺秀,一心想出人头地者,真还不如死了好受。
真是挖空了心思,一字一句都不肯放过读者。
从诸家批文可断言,宝玉和宝钗成婚了。
宝玉最后出家,正所谓悬崖撒手。
二、正册判词之元春画: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
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被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香橼上弓,暗含着元春进宫。
画: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
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两个人放风筝,两人,是指贾政和王夫人,风筝暗示探春。
大海大船,是说贾政王夫人做主,把探春远嫁到海一带的富贵人家。
才自清明志自高,探春有才有志,连凤姐也不敢小瞧探春。
《红楼梦》第五回中的判词

2.薛宝钗:“薛”与“雪”谐音,薛宝钗实为 一冰雪美人,她自称常服“冷香丸”,其人 亦觉“冷”而“香”。她是宝玉薛姨妈的女 儿,家中拥有百万之富。她容貌美丽,肌骨 莹润,举止娴雅。她热衷于“仕途经济”, 劝宝玉去会会做官的,谈讲谈讲仕途经济, 被宝玉背地里斥之为“混帐话” 。
2014-12-29
探春: 判词前的图画: "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 子掩面涕泣之状。” 这副画象征着探春像断线的风筝一样离别故土,船和海是暗示 她远嫁的情景。 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 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才自精明志自高”。指的是她 的志向高远,精明能干,清醒精敏,不被富贵蒙昏了头。大观园里, 探春可以说是除了宝黛之外,才情比较高的一个!论才干,曾与宝 钗协理荣国府!其心中丘壑不比凤姐差!书中把她比作一朵玫瑰花, 又红又香,但是有刺!凤姐,在贾府的三个女儿中,独独对她怵三 分!连宝钗也认为她是姐妹之中的尖儿!虽然她是姨娘生的,但是 很多人并不敢小瞧她! “生于末世运偏消”写她生于封建社会衰 亡的末世,又是庶出的不幸,“ 才”、“志”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的可惜。 “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暗示探春将远嫁 边疆,如断了线的风筝般一去不返,出嫁时乘船而去。句中的“清 明”点出她将在清明时分远嫁他乡,如在综观画里的女子一样在船 上对着江边“掩面泣涕”,挥别父母家人,往后只能在睡梦中与家 2014-12-29 人团聚。
正册判词之八
画:一片冰山,上面有一只雌凤。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正册判词之九
画: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正册判词之十
《红楼梦》十二金钗判词

如果说晴雯和宝玉之间关系还只是一种亲密的友谊,那么 袭人同宝玉一开始就有了性爱的成分。袭人她自认为贾母 把自己给宝玉,自己就坐稳了“准姨娘”的位子,所以偷 着和宝玉发生了关系。在宝玉因同蒋玉菡交往和金钏之死 而被贾政责挞后,王夫人信得过的丫鬟只剩下袭人一个, 立即把她的月银提到二两,享受和荣府其他姨太太同等的 待遇。宝玉在初识蒋玉菡时,无意中把袭人的汗巾同蒋玉 菡作了交换;这为后来袭人嫁给被她骂为“混帐人”的蒋 玉菡埋下伏笔。这真是“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这样一个最符合封建礼教、三从四德标准的女子,最 后落到一个戏子手里,而她的主人宝玉却是竹篮打水一场 空。按脂砚斋的批语“琪官(蒋玉菡)虽系优人,后同与 袭人供奉玉兄、宝卿得同始终”一句为线索,我们可以猜 想宝玉、宝钗在穷苦落魄之时,要靠袭人夫妇过一段生活。 这正是命运弄人,时世无常啊!
4、史湘云: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楚云飞。 作品注释: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写湘云生于封建侯门 富贵之家。所谓“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指的就是她家。但这又能怎么样湘云在婴儿时期“襁褓 之间”父母便去世了。虽然富贵而无人关心,从小没得过 温暖。 “展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楚云飞”第三句“展眼吊斜辉 ”说的是转眼之间,只有湘云一人独自面对落日感伤了。 “湘江水逝楚云飞”点出了“湘云”二字。湘江在湖南, 地属古代的楚国,故有楚云之称。湘江流逝,楚云飞散, 隐喻史家衰败以及湘云夫妇生活的短暂,用的是楚怀王梦 见巫山神女与之欢会的典故。
这样的性格在这个人性阴暗的大家庭里,很容易 得罪人。平时她不趋奉的,便嫉恨在心,阴毒的 在她背后使手脚,说坏话。“绣春囊事件”就是 王保善家的借机对她的迫害,可她那种宁折不弯 性格,使她在病体支离的景况下被赶出大观园, 最后凄惨的死在哥哥家里,年仅17岁。 《红楼梦》把晴雯这个聪明美丽的少女写得光 彩四射,楚楚动人,又把她的结局写得那么悲惨, 让人不得不为她痛彻心扉,心酸落泪。这就是 《红楼梦》作者高超手笔的魅力。
红楼梦十二首判词

《红楼梦》十二首判词:说尽金陵十二钗一生命运林黛玉【判词】钗黛合一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曲】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林黛玉前世是一株绛珠仙草,为了还泪而来了人间。
在贾府,林黛玉确是最爱流泪的那一个,因为情,她为宝玉流了不知多少泪水。
正合曲子中所云:从春流到夏。
黛玉早亡,最终并没有和宝玉走在一起。
薛宝钗【判词】钗黛合一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曲】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在《红楼梦》小说中,贾宝玉有一个生而带来的玉,薛宝钗有一个金项圈,正所谓金玉良缘。
可宝玉心中想的却是黛玉,正是曲子中所说: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在红楼梦中,宝玉和宝钗结合后,宝玉依然对黛玉念念不忘,正所谓: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贾元春【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怎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曲】恨无常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
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
望家乡,路远山高。
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贾元春是贾家最大的政治靠山,她的命运关乎贾府兴衰。
她很小就被送入宫廷,与父母骨肉分离。
《红楼梦》中“贾元春归省元宵”大篇幅写她在元宵节这天回家省亲,骨肉亲情让人落泪。
贾元春的判词中,“虎兕相逢大梦归”也预示着她最后死于残酷的政治斗争。
贾探春【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曲】分骨肉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
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
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
红楼梦中人物判词

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作品注释:"停机德"指的是出自战国时代燕国乐羊子妻停下机子不织布来劝勉丈夫求取功名贤淑之德的故事.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女人,称为具有"停机德" ,这里是赞叹宝钗."咏絮才"指女子咏诗的才华, 后世称赞能诗善文的女子为有"咏絮才"这里喻指黛玉应怜惜 ."玉带林中挂",倒过来是指 "林黛玉".好好的一条封建官僚的腰带,沦落到挂在枯木上,是黛玉才情被忽视,命运悲惨的写照."金簪雪里埋",是指薛宝钗如图里的金簪一般,被埋在雪里,也是不得其所,暗示薛宝钗必然遭到冷落孤寒的境遇.王熙凤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作品注释:"凡鸟从末世来"指的是凤姐这么一个能干的女强人生于末世的不幸,"凡鸟"是繁体里的"凤"字,也就暗指王熙凤.从凤字拆出来得"凡鸟"二字比喻庸才,借用吕安对喜的典故,点出"凤",自然是种讥讽.画里的雌凤所靠着的冰山,指的就是将融化的贾府所象征的靠山."一从二令三人木"指的是丈夫贾链对凤姐的态度变化.新婚后先"从",对她百依百顺,样样都听她的;"二令"解为"冷",指的是丈夫对她的渐渐冷淡与开始对她发号施令;"三人木"以"拆字法"是指她最后被休弃的命运."哭向金陵事更哀"就是她被休弃后哭着回娘家的悲哀的写照.在当时封建的社会中,被休弃是非常悲惨的.史湘云富贵又如何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楚云飞.作品注释:"富贵又如何襁褓之间父母违"写湘云生于封建侯门富贵之家.所谓"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指的就是她家.但这又能怎么样湘云在婴儿时期"襁褓之间"父母便去世了.虽然富贵而无人关心,从小没得过温暖."展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楚云飞"第三句"展眼吊斜辉"说的是转眼之间,只有湘云一人独自面对落日感伤了."湘江水逝楚云飞"点出了"湘云"二字.湘江在湖南,地属古代的楚国,故有楚云之称.湘江流逝,楚云飞散,隐喻史家衰败以及湘云夫妇生活的短暂,用的是楚怀王梦见巫山神女与之欢会的典故.贾元春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官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作品注释:第一句"二十年来辨是非"写元春在宫中生活了二十多年,对人世间的荣辱甘苦有了新的认识,觉得自己实到了"那不见得人的去处","终无意趣 ".第二句"榴花开处照宫闱 "写元春从女史到凤藻宫尚书,直至贤德贵妃,荣耀一时,像石榴花盛开时一般火红.在外人看来,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女子应该满足了,但元春的结论却是懂得了"辨是非",认识到了宫廷内部的种种黑暗和腐败,对自己的生活道路采取了否定的态度.第三句"三春争及初春景"的三春是指元春的三个妹妹迎春,探春,惜春.""争及初春景"的"初春"寓指元春,这句意思是说迎春,探春,惜春比不上元春的荣华富贵.最后一句"虎兔相逢大梦归""虎兔相逢"指虎年和兔年之交,元春死的十二月既是虎年的末尾,又是兔年的开始,所以说"虎兔相逢",兔被虎吃掉了,是元春入宫作妃的必然结局.作者在这里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了一般人都认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皇权!贾迎春子孙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作品注释:首句"子系中山狼"中"子系"二字合成"孙"的繁体字,指的是迎春的丈夫孙绍祖."中山狼"用的是《中山狼传》的典故,喻凶狠残暴而又忘恩负义的人.这里是比喻迎春丈夫孙绍祖的险恶狠毒."得志便猖狂"写得意后便为非作歹,横行霸道.孙绍祖在家境困难时曾经拜倒在贾门府下,乞求帮助.后来,孙绍祖在京袭了官职,又"在兵部侯缺题升",一跃成为"暴发户".贾家衰败后,孙绍祖向它逼债,任意践踏迎春.贾探春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作品注释:探春是贾府的三小姐,贾政之妾赵姨娘之女."才自精明志自高".指的是她的志向高远,精明能干,清醒精敏,不被富贵蒙昏了头."生于末世运偏消"写她生于封建社会衰亡的末世,又是庶出的不幸," 才","志"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可惜. "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暗示探春将远嫁边疆,如断了线的风筝般一去不返,出嫁时乘船而去.句中的"清明"点出她将在清明时分远嫁他乡,如在综观画里的女子一样在船上对着江边"掩面泣涕",挥别父母家人,往后只能在睡梦中与家人团聚.贾惜春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作品注释:判词首句"勘破三春景不长"中"三春景不长"是双关语.字面上指暮春,即春末,实际上指惜春的三个姐姐即元春,迎春,探春这"三春"的遭际悲苦.第二句"缁衣顿改昔年妆",缁衣指的是尼姑穿的黑色服装.这两句是说惜春从她三个姐姐的遭遇中,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好景不长,决心摆脱世俗,遁入空门.第三,四句"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具体指出贾府小姐惜春最后出家为尼,再也不是公府千金而是过着"缁衣乞食"的生活.这首判词写惜春由三个姐姐的不幸遭遇预感到,自己将来也不会有好结果,决定出家为尼.但这条逃避现实的道路凄凉孤独,仍然是行不通的.诗里流露的同情与惋惜,明显地反映了作者的矛盾心情.秦可卿情天情海幻情深,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作品注释:判词中第一句"情天情海幻情深"之中,"情天情海"指男女相思之情,深而且广."幻"是虚幻,荒诞.这句是揭露贾蓉之父贾珍和儿媳妇秦可卿之间不正当的男女关系.最后两句"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指出,莫说不肖子弟都来自荣国府,开头造成祸患的实在是宁国府的人.可卿也是被贾珍迫奸淫而自尽.李纨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作品注释:首句写到"桃李春风结子完."这里"李","完"暗示出李纨的名字.李纨的青春就像春风中的桃李花一样,一到结了果实,也就衰谢了.第二句"到头谁似一盆兰"与画面一样同指贾兰.这句说在贾府的末代子孙中,谁也比不上贾兰有"出息".第三句"如冰水好空相妒"中"如冰水好"写李纨年轻丧夫尊礼守节,抚孤成立,这种品德在封建统治者看来是像冰水一样得洁净美好."空相妒",指虽然贾兰中了举,李纨也博得了"贞节"的美名,但这无法挽回贾府的衰败,只能徒然遭人妒忌罢了.第四句"枉与他人作笑谈"的意思是白白地供给别人当作笑料来谈论李纨一生奉行"三从四德",是一个封建社会贤女节妇的典型.李纨最终也只落得"槁木死灰",成为封建礼教的殉葬俑.妙玉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作品注释:此为妙玉的判词.妙玉虽入空门,然却恋着宝玉,最终被劫,也许就是佛家对她的惩罚吧.贾巧姐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村妇,巧得遇恩人.作品注释:第一句"势败休云贵"意思是说,权势已经衰败,就不要提什么过去的富贵了.第二句"家亡莫论亲"是说,家业已经凋零,就不要再谈论什么骨肉至亲了.第三句"偶因济村妇"是指巧姐的母亲王熙凤曾"接济"过刘姥姥.第四句"巧得遇恩人"的"巧"是语意双关,明指凑巧,暗示巧姐.恩人,指刘姥姥.巧姐被舅父王仁,谐音"忘仁"拐卖,幸为刘姥姥带走,才逃出虎口.这首判词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内部人与人之间的伪善关系.得势富贵的时侯,攀宗论亲;势败没落的时侯,欺诈拐骗,骨肉相残;完全是赤裸裸的权势与金钱的交易.巧姐的遭遇是令人同情的,她来到乡村,长在农家,成了村姑.比较而言,要比她姑母们幸运得多.总结:金陵十二钗判词正册是对红楼梦中身在官宦之家的薄命女子的描述.各首判词中用隐晦的诗境提前暗示了她们的命运——在封建礼教的束缚和摧残下必然"红颜未衰身先死",照应了红楼梦"千红一窟(哭),万艳齐杯(悲)"的主题.也反应了中国千年以来女性的悲哀.王熙凤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林黛玉薛宝钗判词

史湘云
富贵又如何? 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辉, 湘江水逝楚云飞。
作品注释:
“富贵又如何?襁褓之间父母违”写湘云生于封
建侯门富贵之家。所谓“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 金陵一个史”,指的就是她家。但这又能怎么样? 湘云在婴儿时期“襁褓之间”父母便去世了。虽然 富贵而无人关心,从小没得过温暖。
"展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楚云飞"第三句"展眼吊斜 辉"说的是转眼之间,只有湘云一人独自面对落日感 伤了。"湘江水逝楚云飞"点出了"湘云"二字。湘江 在湖南,地属古代的楚国,故有楚云之称。湘江流 逝,楚云飞散,隐喻史家衰败以及湘云夫妇生活的 短暂,用的是楚怀王梦见巫山神女与之欢会的典故。
的繁体字,指的是迎春的丈夫孙绍祖。“中山狼” 用的是《中山狼传》的典故,喻凶狠残暴而又忘恩 负义的人。这里是比喻迎春丈夫孙绍祖的险恶狠毒。
"得志便猖狂"写得意后便为非作歹,横行霸道。 孙绍祖在家境困难时曾经拜倒在贾门府下,乞求帮 助。后来,孙绍祖在京袭了官职,又"在兵部侯缺题 升",一跃成为"暴发户"。贾家衰败后,孙绍祖向它 逼债,任意践踏迎春。
红楼梦判词研究
林黛玉 薛宝钗 王熙凤 史湘云 贾元春 贾迎春 贾探春 贾惜春 秦可卿 李 纨 妙 玉 贾巧姐
林黛玉 薛宝钗
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作品注释:
“停机德”指的是出自战国时代燕国乐羊子妻停下机子 不织 布来劝勉丈夫求取功名贤淑之 德的故事。符合封 建道德标准 的女人,称为具有“停机德” ,这里是赞 叹宝钗。 “咏絮才”指女子咏诗的才华, 后世称赞能诗善文的 女子为有“咏絮才”这里喻指黛 玉应怜惜 。 “玉带林中挂”,倒过来是指 “林黛玉”。好好的一 条封建官僚的腰带,沦落到挂在枯木上,是黛玉才情被 忽视,命运悲惨的写照。 “金簪雪里埋”,是指薛宝钗如图里的金簪一般,被埋 在雪里,也是不得其所,暗示薛宝钗必然遭到冷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寒 的境遇。
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判词

判词内容林黛玉/薛宝钗: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贾元春: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贾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史湘云: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楚云飞。
妙玉: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王熙凤: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贾惜春: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贾迎春: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巧姐:事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李纨: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秦可卿: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林黛玉林如海与贾敏的女儿,因父母先后去世,外祖母贾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扶养。
虽然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多愁善感。
和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官道路,她蔑视功名权贵。
当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圣上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
她和宝玉有着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但这一爱情被王夫人等人残忍地扼杀了,林黛玉泪尽而逝。
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注:①“咏絮才”源自才女谢道韫,后来用于指女子咏诗的才华,后世称赞能诗善文的女子为有“咏絮才”这里喻指黛玉应怜惜。
②“玉带林中挂”,倒过来是指“林黛玉”。
美好的一条封建官僚的腰带,沦落到挂在枯木上,是黛玉才情被忽视,命运凄惨悲壮的写照。
薛宝钗金陵十二钗之一,薛姨妈的女儿,家中拥有百万之富。
她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
她热衷于“仕途经济”,劝宝玉去会会做官的,谈讲谈讲仕途经济,被宝玉背地里斥之为“混帐话”。
她恪守封建妇德,而且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
堪怜咏絮才的典故

堪怜咏絮才的典故“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的意思是:好好的一条封建官僚的腰带,沦落到挂在枯木上,是黛玉才情被忽视,命运悲惨的写照。
指薛宝钗如图里的金簪一般,被埋在雪里,也是不得其所,暗示薛宝钗必然遭到冷落孤寒的境遇。
从感情上面理解。
一、原文:《金陵十二钗正册——钗、黛》【作者】曹雪芹【朝代】清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二、注释:“停机德”指的是出自战国时代燕国乐羊子妻停下机子不织布来劝勉丈夫求取功名贤淑之德的故事。
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女人,称为具有“停机德”,这里是赞叹宝钗。
“咏絮才”指女子咏诗的才华,出自晋朝谢奕女幼年时期的故事。
后世称赞能诗善文的女子为有“咏絮才”这里喻指黛玉应怜惜。
“玉带林中挂”,倒过来是指“林黛玉”。
好好的一条封建官僚的腰带,沦落到挂在枯木上,是黛玉才情被忽视,命运悲惨的写照。
“金簪雪里埋”,是指薛宝钗她虽然胜了黛玉,当上“宝二奶奶”,但也好景不常,终在宝玉出家离去后,空守闺房,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三、赏析:表现在宝、黛、钗三人之间的这一场悲剧性的爱情纠葛,深刻地反映了封建末世地主阶级意识形态方面面临的严重危机:千百年来统治人们精神世界的封建礼教道德,已经彻底暴露了它的腐朽、残忍、虚伪,已经残破到了百孔千疮的地步。
拓展内容: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关外祖籍辽宁铁岭,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
“生于繁华,终于沦落”。
曹雪芹的家世从鲜花着锦之盛,一下子落入凋零衰败之境,使他深切地体验着人生悲哀和世道的无情,也摆脱了原属阶级的庸俗和褊狭,看到了封建贵族家庭不可挽回的颓败之势,同时也带来了幻灭感伤的情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簪雪里埋
文:怡红快绿
----------------------------------------------------------------------------------------------------------------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
《红楼梦》因为后八十回原稿迷失,再加上如今一直流行的版本是程高一百二十回通行本,所以许多读者各执己见,众说纷坛。
譬如林黛玉是如何死去的等等,引起很大的争议。
但是对于薛宝钗的结局,大家的观点还是较为一致。
虽然没有前面提到的问题的意见那么多,但是还是有一些分歧。
在写下这篇文章之前,我已经看过百家讲坛里刘
心武先生解读《红楼梦》的节目。
他的资料与论证,自然是比石兄更加丰富的了。
刘认为,薛宝钗最后在贾府大崩溃之前,抑郁地死在了冬天。
对此,我有不同见解。
首先,第一回里作者通过甄士隐写下《好了歌注》,脂砚斋在“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一句旁有批语,说是湘云、宝钗等人。
这里史湘云并不难理解,根据脂砚斋在第十四回批语卫若兰,发现史湘云最后嫁给了贵族公子卫若兰。
又有判词“展眼对斜晖,湘江水势楚云飞”一句和【乐中悲】一曲看出,湘云的此段婚姻最初还是很美好的,但终究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第三十一回“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中的“白首双星”,即为史湘云、卫若兰到老时因为某种原因并不在一起。
所以可以说她是两鬓成霜的。
但是宝钗又应当如何理解呢?有人认为,她与黛玉的判词应该相对应。
众所周知,曹公的手法是“一声也而二歌,一牌也而二牍”的。
更何况此次是判词?所以有朋友跟石兄讨论,“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一句写出了黛玉和宝钗的死法与时间——黛玉是上吊死的,死在一个春天;宝钗应该是死在黛玉夭亡那年冬天。
即贾府从各个方面迅速走向衰落,大崩溃之前。
在此,石兄就根据这两点,依次道出他的观点。
“玉带林中挂”并不意味着黛玉将玉带挂在树上然后上吊自尽。
在此之前,刘心武先生就专门有《玉带林中挂》
一文说明此原因。
玉带与汗巾是有区别的。
汗巾能系在腰带上打结,用来上吊长度是足够的。
你看通行本当中,鸳鸯上吊就是用的汗巾子。
估计原稿中“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一事时,她用的也是汗巾。
但是玉带,系在外衣上,收紧之后得用钩扣合拢,用来上吊长度不够。
黛玉虽然有一条双环四合如意绦,但那或许是她死之前,留给世人的一个信号。
因为玉带毕竟短了些。
那么说黛玉最终上吊自尽,这个猜想在这里就排除了。
前面一篇解《枉凝眉》,石兄已经说的很详细。
黛玉大约是在贾府衰败后的第二年春天仙逝。
如果说这里曹公对照着写,宝钗应当在那年冬天去世的话,脂兄的批语又算什么呢?他可是看完了全文的。
有脂批,史湘云与卫若兰的“金麒麟”婚姻,相当于宝玉宝钗“金玉良姻”的陪衬。
所以宝钗的结局很有可能与湘云的结局一样。
并且红楼梦曲的开篇引子里提到,“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悼玉,追悼,伤悼死者黛玉;而怀念存者薛宝钗。
这说明宝钗并不是嫁给贾宝玉后没几年就死了,她是活了下去的。
而且第二十八回,宝玉作了首女儿酒令,第一句——女儿悲,青春已大守空闺,这就是说的薛宝钗。
有人提问了,这不是说的李纨吗?她不是一个年纪轻轻就守了寡的妇女吗?但是李纨因此变得悲观,抑郁吗?她虽然在湘云作东吃螃蟹一章里偶然提到自己的丈夫贾珠,心内无限感慨,流下了眼泪。
但这是人之常情,大
家听了以后都为她感叹。
李纨虽然心内有情,可她并不悔恨。
而且李纨她是在丈夫贾珠死去之前,就有了他们的儿子贾兰的。
并且【晚韶华】中,“那美韶华去之何迅”一句,说明李纨的青春是在贾珠死的那一刻就已经不复存在,如槁木死灰般了。
所以这一句说的不是李纨,应是宝钗。
而且还有第二句,“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这明显说的就是后八十回“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的内容。
贾宝玉后来追求功名做得高官了吗?没有。
所以宝钗在宝玉悬崖撒手后感到自己无依无靠,只得悔恨终生。
这两句酒令就是写的她。
所以石兄认为薛宝钗并不是在贾家崩溃之前死去。
那么,“金簪雪里埋”这句话应当如何理解呢?大家知道,曹雪芹写《红楼梦》一大新奇之处在于,他并没有很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并且人物有两面性,他让读者自己去评判。
好人不一定全好,黛玉虽然性情率真,但偶尔也略显刻薄;王熙凤确实虚伪,但她就是令人爱之不及。
而薛宝钗,她是一名端庄典雅,很有才情的女性。
她年纪虽然不比黛玉大许多,但是她的内心足够成熟。
宝玉也多次为宝钗的美貌为之动容。
所以这里的“金簪雪里埋”是作者在叹息,像宝钗这样近乎完美的女子,恰恰被封建时代的礼教所束缚,她坚信金玉良缘,却被自己的金锁锁住。
因此,宝钗的结局,是独守空闺,悔恨终生,最后凄惨而孤独地死在了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真正地掩埋在了那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