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重点大纲
毒理学重点笔记考点

毒理学重点笔记考点毒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毒理学概念毒理学:传统定义-----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
外源化学物(外源生物活性物质)——指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现代毒理学定义:是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科学。
毒理学主要的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1、描述毒理学:直接关注的是毒性鉴定(毒性试验),为安全性评价和危险度管理提供信息。
同时可为化学物的毒作用机制提供线索。
2、机制毒理学:研究重点是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产生损害作用的细胞、生化、分子机制。
研究资料的用途:1)、证实与人类直接相关的实验动物中所观察到的损害作用;(有机磷);2)、验证可能与人类无关的发生于实验动物中的有害效应;(糖精);3)、设计和生产较为安全的化学物以及合理治疗化学中毒和临床疾病;(反应停);4)、进一步加深对基础生理学、药理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了解。
3、管理毒理学:主要的职责和任务是根据描述和机制毒理学的研究资料进行科学决策,协助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法规条例和管理措施并付诸实施,以确保化学物、药品、食品等进入市场时足够安全,达到保护人体健康的目的。
还需根据危险度评定的原理和方法,结合描述毒理学和机制毒理学研究提供的科学信息,制定相关的卫生标准.4、毒理学其它特殊领域包括:法医毒理学、临床毒理学、环境毒理学第二节、毒理学简史1、古代与中世纪毒理学★SS (poison)—是指较低剂量进入机体后能引起疾病或危及生命的物质。
2、启蒙时代毒理学:Paracelsus的格言:所有的物质都是毒物,不存在任何非毒物质,剂量决定了一种物质是毒物还是药物。
3、现代毒理学第三节毒理学展望毒理学是借助多个学科成长并繁荣起来的科学。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信息的快速扩增和现代分析技术与方法的超常发展,毒理学的研究领域、评价过程和相关管理信息系统正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
毒理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1)【定义】毒理学:研究外源化合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得学科、2)【定义】卫生毒理学:利用毒理学得原理&方法,从预防医学角度,研究人类生活&生产活动中可能接触得外源化合物对机体得生物学作用&其机理得科学。
3)4个毒理学阶段:、古代毒理学、中世纪毒理学、启蒙时代毒理学、现代毒理学4)毒理学得2大功能:危害性鉴定功能(检测理化因素产生有害作用得物质)、危险度评价功能(评价在特殊暴露条件下出现毒性得可能性)5)3个主要类别:描述毒理学(毒理鉴定)、机制毒理学(研究毒性机制)、管理毒理学(制定管理条例)第二章。
毒理学基本概念:1)【定义】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得生理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得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得化学物质称为毒物(poison)。
2)【定义】毒性:一种化学物质能够造成机体损害得能力,称为该物质得毒性(toxicity)。
3)【定义】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得器官就称为该物质得靶器官。
4)【定义】反应:指化学物质与机体接触后引起得生物学改变。
分为量反应与质反应两类。
剂量得定义与分类:就是决定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损害作用得重要因素。
接触剂量(exposuredose) 又称外剂量(external dose)就是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如人、指示生物、生态系统)得接触剂量,可以就是单次接触或某浓度下一定时间得持续接触。
吸收剂量(absorbeddose) 又称内剂量(internaldose),就是指外源化学物穿过一种或多种生物屏障,吸收进入体内得剂量、到达剂量(delivered dose) 又称靶剂量(targetdose)或生物有效剂量(biologicallyeffective dose),就是指吸收后到达靶器官(如组织、细胞)得外源化学物与/或其代谢产物得剂量。
5)【定义】LD50: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6)【定义】NOAEL:未观察到得损害作用剂量(no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NOAEL);在规定得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与观察,一种物质不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可检测到得有害改变得最高剂量或浓度。
毒理学重点

一、名词解释 1. 药物毒理学:是一门关于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作用的科学。
2. 量效关系:药物的毒性效应在一定的范围内成比例,称为量效关系。
3. 治疗指数:通常将药物实验动物的LD50和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4. 致畸性:指胚胎在器官发生期给予某种药物后,引起的永久性结构或功能畸形,称为致畸性。
5. 急性毒性试验:指机体(实验动物)一日内一次或多次接触药物产生毒性反应,甚至引起死亡。
6.有毒:指具有产生一种未预料到或有害于健康作用的特征。
7.毒性:指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
8.毒物:指人工制造的毒性物质,广义上可包括药物。
9.毒素:一般指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
10.毒性反应: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11.药物的局部毒性作用:药物仅在首次接触的局部产生毒性效应。
12.全身毒性:药物被吸收进入循环分布于全身产生效应。
13终毒物:指与内源性靶分子起作用,并导致结构和功能改变的毒性作用化学物质。
1. 毒理学研究任务根据目的的不同可分为:(1)描述性毒理学(2)机制毒理学(3)应用毒理学2. 从临床应用角度可将药物毒性作用分为(1)变态反应(2)毒性反应(3)致癌性(4)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5)致突变性和遗传毒性(6)特异质反应3.免疫系统根据其功能的不同,可分为:(1)中枢免疫系统(2)外周免疫系统(3)免疫细胞等3个组织层次。
4. 药物对机体免疫系统毒性反应可分为(1)易感性(2)过敏性(3)自身免疫性疾病。
5.肼屈嗪、异烟肼、普鲁卡因胺三种药物具有1)自身免疫性,表现为2)系统红斑狼疮综合征。
6. 常见的药物对肝脏损害的类型有(1)肝细胞蜕变死亡、(2)脂肪肝、(3)胆汁淤积、(4)血管损伤、(5)肝硬化、(6)肿瘤等。
7.药物对神经系统毒性作用类型可分为(1)神经元损害(2)髓鞘损害(3)轴索损害(4)影响神经递质功能等四类。
毒理学各章知识点

度理学基础学习指导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1.毒理学2.现代毒理学3.卫生毒理学4.管理毒理学【问答题】1.毒理学、现代毒理学及卫生毒理学的任务和目的2.卫生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几种?3.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研究内容及相互关系4.如何理解毒理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5.毒理学主要分支有哪些?【论述题】1. 试述毒理学发展趋势及有关进展。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名词解释】1.毒物2.biomarker3.medianlethaldose4.hypersensibility5.hormesis6 6.Zch7.靶器官8.毒性9.阈剂量10.最大无作用剂量11.剂量-效应关系12.剂量-反应关系13.危险度14.危害性15.安全性【问答题】1.毒理学中主要的毒性参数有哪些?2.一般认为哪些毒性作用有阈值,哪些毒性作用无阈值?3.为什么把毒效应谱看成连续谱?4.绘制一条典型的剂量-反应曲线。
标出阈值和饱和度。
标出二者轴线。
5.一个剂量-反应曲线能告诉毒理学者怎样的信息?6.NOEL, NOAEL, LOEL和LOAEL之间的区别是什么?7.生物学标志有哪几类?【论述题】1.试述描述毒物毒性常有指标及意义2.剂量反应关系曲线主要有哪几种类型及意义如何?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转化2.代谢活化3.物质蓄积4.功能蓄积5.生物转化【问答题】1.外源化学物吸收进入机体的主要途径有几种、是什么途径?2.外源化学物分布的特征和研究分布过程和特征的意义是什么?3.外源化学物经肾脏排泄的主要过程。
4.何谓肠肝循环?5.何谓肝外代谢?何谓生物转化的双重性?6.简述生物转化第一相反应的反应类型。
7.氧化反应的主要酶系是什么?8.简述细胞色素P-450酶系被诱导和抑制特性的毒理学意义。
9.简述生物转化第二相反应的类型。
10.为什么说呼吸道是气体、蒸气和气溶胶形态的环境污染物进入体内的主要途径11.列举出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12.列举六种II 相反应。
毒理超重点

毒理学基本功能:1.危害性鉴定2.危险度评价生物学标志:1.暴露2.效应3.易感终毒物类型:1.亲电子剂2.自由基3.亲核物4.活性氧化还原反应物靶分子反应类型:1.非共价结合2.共价结合3.去氢反应4.电子转移5.酶促反应联合作用类型:1.相加2.独立3.协同4.加强5.拮抗急性毒性作用目的:1.测试求出毒物致死剂量及其他参数常为LD502.观察中毒表现,毒作用强度和死亡情况,评价毒物对机体的毒效应特征,靶器官,效应关系和对人体产生损害的危害性3.为重复剂量,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及其他毒理试验提供接触剂量和观察指标选择的依据4.为毒理学机制研究提供线索急性毒性试验动物的选择:大鼠为首选动物选刚成年,健康,未曾交配受孕,体重与年龄有关常用的动物体重范围:大鼠180~220g,小鼠18~25g,兔2~2.5kg动物的性别是雌雄各半LD50意义:1.标准化药物毒作用强度,评价药物对机体毒性的大小;2.计算药物的治疗指数,药效剂量和毒性剂量的距离;治疗指数=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有效量(ED50)3.为后续的重复给药毒理学试验剂量的选择提供参考;4.通过比较不同途径的LD50值,获得生物利用度的信息;5.推测人类致死剂量及中毒后体征,为临床毒副反应提供参考短期重复剂量毒性:连续接触外源化学物产生的中毒效应。
(28天短期毒性试验)。
亚慢性毒性:连续较长期接触外源化学物产生的中毒效应。
(90天亚慢性毒性试验)。
慢性毒性:长期染毒外源化学物引起的毒性效应(24个月慢性毒性试验)。
重复染毒毒性,亚慢性毒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1.观察长期接触受试物的毒性效应谱,毒作用特点和毒作用靶器官,了解其毒性机制。
2.观察长期接触受试物毒性作用的可逆性。
3.重复接触受试物毒性作用的剂量-反应关系,确定NOAEL和LOAEL,为人类安全限量提供参考4.不同物种对受试物的毒效应的差异,将研究结果外推到人提供依据。
亚慢性毒性试验研究动物的选择,剂量选择,染毒期限⑴实验动物的选择:啮齿类或非啮齿类,选动物体重应较小⑵染毒方式,剂量选择,染毒期限:尽量选择和人类接触途径相似的方式1.经口:灌胃法,喂饲法,胶囊法,大小鼠建议灌胃,犬胶囊法或灌胃法2.经呼吸道:通常每日2-6h,工业毒物可缩短至1h,环境污染物可延长至8h3.经皮:每天6h,每周对染毒部位脱毛一次。
毒理学重点(人卫第六版)

毒理学第一章绪论要点:掌握毒理学的基本概念熟悉毒理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了解毒理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趋势外/内源化合物、毒物、毒性、毒作用;毒理学、现代毒理学;外源性化合物:在人类生活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
内源性化合物:机体内原已存在的或代谢过程中形成的产物或者中间产物毒性:化学物质引起损害的能力。
同等剂量,损害能力越强的其毒性越高;相对同一损害,剂量越小毒性越大。
毒作用:化学物本身或代谢产物在作用部位到一定量并停留一定时间,与组织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结果。
又称为毒效应,是化学物对生物体所致的不良或者有害的生物学改变-不良效应、损害效应毒物:较低剂量进入生命体能够引起疾病或者危及生命的物质毒理学:从生物医学角度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机体的有害作用及其机制的科学。
现代毒理学:以毒物为工具,在实验医学和治疗学基础上,发展为研究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危险度评价和危险度管理的科学—基础学科、和生命大科学同步发展研究领域(分类):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研究方法:体内试验、体外试验、人体观察、流行病学研究毒理学替代法(3R原则):优化、减少、替代、责任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目的要求:掌握毒物、毒性和毒效应的基本概念和意义;掌握剂量、量反应与质反应、剂量-量反应关系与剂量-质反应关系的概念;熟悉剂量-反应关系曲线的形式和转换;掌握常见毒理学参数的概念和意义;熟悉安全限值的有关概念。
重难点:毒性与毒效应的概念区别;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的划分;剂量-效应关系与剂量-反应关系的概念和意义;LOAEL与NOAEL的概念和意义;外源化学物: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内源化学物:机体内已经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能干扰正常生理功能或生化过程,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物质(毒物无绝对)损害作用: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学改变、病理损伤、功能紊乱,或者降低对外界环境的反应能力。
毒理重点

第一章:绪论1、毒理学三大领域:①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 toxicology)、知其然利用毒理学的原理及方法,研究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损害作用,对其毒性进行描述及鉴定主要内容:毒性鉴定(Toxicity Testing)②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 toxicology)、知其所以然采用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方法手段,在细胞和分子层面上对外源化学物的毒作用机制进行系统研究。
③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根据描述和机制毒理学研究资料进行科学决策,协助政府部门制订相关法规条例和管理措施并付诸实施,以确保化学物、药品、食品、化妆品、健康相关产品等进入市场后足够安全,达到保护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目的在管理毒理学中,有一重要的概念与工作内容,即危险度评定(risk assessment)2、替代法(Alternatives)又称“3R”法:优化(Refinement) 试验方法和技术,减少(Reduction) 受试动物的数量和痛苦,取代(Replacement) 整体动物试验的方法。
3、毒理学发展特点:高度综合到高度分化、整体动物试验到替代试验、从阈剂量到基准剂量、从构效关系到定量构效关系、从传统毒理学到系统毒理学、从危险度评定到危险度管理。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一、基本概念(需理解):1、毒效应、化学物对机体健康引起的有害作用。
也称为毒作用或毒性作用,可称为不良效应、损伤作用或损害作用。
如致畸、致癌或致死等效应是某些条件下的表现---随条件变化而改变2、中毒、是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3、毒效应谱、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可引起多种生物学变化,用毒作用终点表示。
具体表现①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②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③亚临床改变④临床中毒⑤甚至死亡4、选择性毒性、指一种化学物质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它种类生物无害;或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发挥毒性,而对其它组织器官不具毒作用。
毒理学重点

联合毒作用:毒理学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外源化学物同时或前后相继作用于机体而产生的交 互数可以分为两类:毒性上限参数:是在急性毒性试验中以死 亡为终点的各项毒性参数。 毒性下限参数:即观察到有害作用最低剂量及最大无害作用剂量,可以从急性、亚急性、亚 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中得到。
生物转化 定义:指外源化合物在机体内经多种酶催化的代谢转化。 生物转化的产物称为代谢产物 生物转化的意义 ①引起外源化学物的水溶性增加,加速其排泄。 ②生物转化能改变外源性化学物的毒效学性质。
代谢解毒:经生物转化大部分外源化学物的代谢产物,毒性降低,易于排出体外。 代谢活化:经生物转化其毒性被增强的现象。生成亲电子剂、自由基。
第一章绪论
外源化学物 _ 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 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_ 包括:①食品生产、加工中使用的物质
②食物本身生长中存在的物质
毒理学(toxicology) _ 是研究外源因素(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危险度 评价和危险度管理的科学
第五章食品毒理学实验基础
物种选择 物种选择的基本原则 1 选择对受试物在代谢、生物化学和毒理学特征与人最接近的物种; 2 自然寿命不太长的物种; 3 易于饲养和实验操作的物种; 4 经济并易于获得的物种。 目前常规选择物种的方式是利用两个物种,一种是啮齿类,另一种是非啮齿类。
品系选择 实验动物按遗传学控制分类可分为: _ ①近交系:指同胞兄妹或亲子之间连续交配 20 代以上而培育的纯品系动物。 _ ②杂交群(杂交 1 代):指两个不同的近交系之间有目的进行交配,所产生的第一代动物。 _ ③封闭群:一个种群在五年以上不从外部引进新血缘,仅由同一品系的动物在固定场所随 机交配繁殖的动物群。 根据实验动物遗传的均一性排序,近交系最高、杂交群次之、封闭群较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毒理学第一章绪论要点:掌握毒理学的基本概念熟悉毒理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了解毒理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趋势外/内源化合物、毒物、毒性、毒作用;毒理学、现代毒理学;外源性化合物:在人类生活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
内源性化合物:机体内原已存在的或代谢过程中形成的产物或者中间产物毒性:化学物质引起损害的能力。
同等剂量,损害能力越强的其毒性越高;相对同一损害,剂量越小毒性越大。
毒作用:化学物本身或代谢产物在作用部位到一定量并停留一定时间,与组织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结果。
又称为毒效应,是化学物对生物体所致的不良或者有害的生物学改变-不良效应、损害效应毒物:较低剂量进入生命体能够引起疾病或者危及生命的物质研究领域(分类):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研究方法:体内试验、体外试验、人体观察、流行病学研究毒理学替代法(3R原则):优化、减少、替代、责任1.毒理学(Toxicology)的概念:传统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对生物体损害作用(adverseeffects)及其毒作用机制(mechanisms)的科学现代毒理学:研究外源性有害因素(包括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体及生物系统(living systems)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biologic mechanisms),进行安全性评价(safety evaluation)和危险度管理(risk management)的科学2.试述描述-机制-管理毒理学的主要任务及其联系:描述毒理学指利用毒理学原理及方法,研究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损害作用,对其毒性进行描述及鉴定;机制毒理学是在毒性鉴定基础上,采用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组学”方法及其它研究方法,在细胞和分子层面上对外源化学物毒性作用机制及调控机制进行的系统研究;管理毒理学是现代毒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其主要任务是在描述毒理学和机制毒理学研究的基础上,对毒理学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协助政府主管部门进行科学决策,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确保进入人类生活环境的化学品、药物、食品及其它健康相关产品的安全,保障人类健康。
联系:3.毒理学研究方法:哺乳类猴、狗体内实验方法啮齿类大鼠、小鼠、豚鼠流行病学调查转基因动物模型人群毒理学研究毒性临床观察鸟类、昆虫、鱼类或其他水生生物志愿者试验游离器官全胚胎培养方法组织芯片毒理学方法体外实验方法原代培养细胞其他实验方法代谢组学和其它组学技术细胞系生物信息学细胞器藻类、细菌、发光菌、植物等4.学习毒理学有何意义:(1)通过动物实验以确立:出现毒性反应的症状、程度、剂量、时间、靶器官以及损伤的可逆性;安全剂量及安全范围;(2)通过上述资料的获得,达到预测人类临床用药的可能毒性,并制定防治措施;同时推算临床研究的安全参考剂量和安全范围的目的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目的要求:掌握毒物、毒性和毒效应的基本概念和意义;掌握剂量、量反应与质反应、剂量-量反应关系与剂量-质反应关系的概念;熟悉剂量-反应关系曲线的形式和转换;掌握常见毒理学参数的概念和意义;熟悉安全限值的有关概念。
重难点:毒性与毒效应的概念区别;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的划分;剂量-效应关系与剂量-反应关系的概念和意义;LOAEL与NOAEL的概念和意义;外源化学物: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内源化学物:机体内已经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损害作用: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学改变、病理损伤、功能紊乱,或者降低对外界环境的反应能力。
选择性毒性:在一定条件下,毒物对机体毒作用具有一定选择性。
一种毒物对某一种生物或组织有损害,而对其它生物或组织器官无毒性作用,这种毒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称为选择性毒性。
受到损害的生物或组织器官称为靶生物或靶器官。
选择毒性的原因:1、物种和细胞学差异2、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生物转化过程的差异3、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亲和力的差异4、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所致损害的修复能力的差异毒作用:指化学物本身或代谢产物在作用部位达到一定数量并与组织大分子互相作用,对机体产生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也就是毒性作用。
毒性是化学物本身所固有的、不变的生物学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化学结构,毒性是无法改变的。
毒效应是化学物毒性在某些条件下损害机体健康的表现,改变条件就可能影响毒效应。
毒效应分类:1.速发性与迟发性作用2.局部与全身作用3.可逆与不可逆作用4.超敏反应5.高敏感性与高耐受性6.特异质反应毒效应谱:机体接触外源性化合物后,由于化学物的性质和剂量不同,引起机体的多种变化。
表现为:机体对外源性化学物负荷增加——意义不明的生理生化变化——亚临床改变——临床中毒(三致作用)——死亡适应——易感性降低抗性-遗传学改变——主动选择耐受——获得抗性暴露特征包括:暴露途径、暴露期限、暴露频率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的途径为:经口(胃肠道)、吸入(呼吸道)、经皮肤吸收、各种注射途径剂量-效应关系:表示外源化学物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即随着化学物的剂量增加,对机体的毒效应的程度增加。
(如空气中的CO浓度增加,导致红细胞中碳氧血红蛋白含量随之升高。
)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外源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个群体中质反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即随着化学物的剂量增加,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例增加。
(如急性吸入毒性实验中,随着苯的浓度增高,各试验组的小鼠死亡率也相应增加。
)(看懂,选择)强度:指相等效应时剂量的差别。
效能:指效应的差别,以引起的最大效应(Emax)代表效能的高低。
强度 A>B,C>D效能 A=B,C<D毒物兴奋性剂量-反应关系:基本形式是U型反U型见于终点为生长情况,如重金属在低剂量条件下对植物生长状况的影响;存活情况,如γ射线在低剂量条件下对啮齿类动物寿命的影响。
J型见于终点为发病率的研究,如突变、肿瘤和畸形。
Hormesis 的功能主要有:(1) 尽快修复胁迫引起的损伤; (2) 保护生物体在其后的胁迫中免受或少受伤害,即使是其后不再遭遇相同胁迫,也有利于生物体抵御环境中其他不利因素的影响。
在低浓度的外源性因素作用造成轻微的损伤时,如(化学) 兴奋效应机制被激活发挥作用,则机体很快恢复;但如果兴奋效应机制被抑制,则损伤进一步扩大、恶化,形成更大范围的损伤。
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 or LC50:指化学物引起一组受试对象中半数成员出现死亡所需要的剂量或浓度,又称致死中量。
(LD50或LC50是评价化学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也是对不同化学物进行急性毒性分级的基础标准。
化学物的急性毒性与LD50或LC50呈反比,即急性毒性越大,LD50或LC50的数值越小。
)观察到作用的最低水平LOAEL:指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与适当的对照机体比较,一种化学物引起机体出现某种作用(非有害作用,如治疗作用)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水平NOAEL:与阈值的情况类似,损害作用能否检出主要与检测方法及样本大小有关。
因此,使用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水平显得更为妥当。
指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外源化学物不引起机体可检测到的有害作用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各种毒性参数和安全限值的剂量轴急性毒作用带:为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ac = LD50/Limac 。
Zac值小,说明化学物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引起急性中毒死亡的危险性小。
慢性毒带作用: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ch =Limac/Limch 。
Z ch 值大,说明 Limac与 Limch之间的剂量范围大,由轻微的慢性毒效应到较为明显的急性中毒之间的剂量范围宽,发生发展过程较为隐匿,易被忽视,故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小。
1.毒作用及分类:毒作用(toxic effect):化学物或化学物代谢产物在作用部位达到一定量并停留一段时间与机体生物大分子互相作用的结果。
毒作用分类:1. 速发作用与迟发作用(immediate effect/delayed effect):某些外援化学物在一次暴露后的短时间内所引起的即刻毒作用称为速发性毒作用;在一次或多次暴露某种外源化学物后,经一定时间间隔才出现的毒作用称为迟发性毒作用 2. 局部作用与全身作用(local effect/systemic effect):局部毒作用是指某些外源化学物在机体暴露部位直接造成的损害作用;全身毒性作用是指外源化学物被机体吸收并分布至靶器官或全身后所产生的损害作用 3. 可逆作用与不可逆作用(reversible effect/irreversible effect):外源化学物的可逆作用是指停止暴露后可逐渐消失的毒作用;不可逆作用是指停止暴露外源化学物后其毒性作用继续存在,甚至对机体造成的损害作用可进一步发展 4.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超敏反应是机体对外源化学物产生的一种病理性免疫反应 5. 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tic reaction):通常是指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一种遗传性异常的反应性,主要由于基因多态性,而与免疫性超敏反应无关。
2.毒效应谱(spectrum of toxic effects)是由外源化学物作用于生物体,随剂量的增加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不同的生物学效应构成,可表现为:1. 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2. 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3. 亚临床改变4. 临床中毒5. 甚至死亡3.剂量-反应(效应)关系(dose-response/effect relationship)是指外源化学物作用于生物体的剂量与引起的生物学作用的发生率或作用强度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常,随着剂量的增加,外源化学物导致的某种生物学作用的发生率或作用强度也随之增加或减少前提:①所研究的反应是由化学物接触引起的;②反应的强度与剂量有关;③要有定量测定毒性的方法和准确表示毒性大小的手段意义:有助于发现化学物的毒效应性质;所得到的有关参数可用于比较不同化学物的毒性;有助于确定机体易感性分布;是判断某种化学物与机体出现某种损害作用存在因果关系的重要依据;是安全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价的重要内容。
4.主要的毒性参数:1. 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absolute lethal dose/concentration)LD100/LC100: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2. 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inimal lethal dose/concentration)MLD, LD01/MLC, LC01: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3. 最大非致死剂量或浓度(maximal non-lethal dose/ concentration)LD0/LC0 :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高剂量或浓度;4. 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median lethal dose/concentration)LD50/LC50:指化学物引起一组受试动物一半死亡的剂量或浓度;5.阈剂量(threshold dose):简写LOA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