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本科期末考试重点1
毒理学考试重点

答:
15、致畸试验动物选择?P129
答:致畸试验中动物的选择,除参照毒性试验中选择动物的一般原则,即食性和对受试物代谢过程与人类相似、体型小、容易饲养和繁殖以及价廉外,还应特别注意妊娠期较短而一致、产仔数多和胎盘结构与人类接近且发畸形率较低等特点,一般选用两种哺乳动物,首先为大鼠,此外可采用小鼠或家兔。
24、生殖毒性:指外源化学物对雄性和磁性生殖功能或能力以及对后代产生的不良效应。
25、致畸物:能引起妊娠的人或试验动物产生畸胎的外源化学物。
26、致畸试验:指检查受试外源化学物能否通过妊娠母体引起胚胎毒性或后代畸形的动物试验。
27、致畸指数:母体LD50与胎仔最小致畸作用剂量之比。
28、胚胎毒性作用:指外源化学物对母体子宫内发育的胚胎或胎儿产生的毒性作用。
11、急性毒性试验观察指标有致死剂量或浓度,症状观察、病理学检查和其它指标观察(中毒症状、死亡与死亡时间、体重、其它指标)。
12、LD50的计算方法有寇氏法及改进寇氏法,概率单位-对数图解法,霍恩法。
三、简答题
1、反映毒作用终点的观察指标有哪几类,各自有何优缺点? P24
答:反映毒性作用终点的观察指标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特异指标,优点是这类指标的出现于特定外源化学物之间有着明确的因果关系,常有助于中毒机制的阐明,不足之处是这样的指标在完成系统的毒理学研究之前常难以确定,而且由于指标的多种多样,无法对不同外源化学物的毒性大小进行比较;另一类是死亡指标,优点是该指标简单、客观、易于观察,可作为衡量不同作用部位和作用机制的外源化学物毒性大小的标准,缺点是不能反映毒作用的本质。
29、基因突变:也称点突变,是组成一个染色体的一个或几个基因中DNA序列发生的变化。
医学毒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毒理学: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的学科(传统定义)现代毒理学: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科学。
管理毒理学:是现代毒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毒理学包括收集,处理和评价流行病学和实验毒理学数据,以及基于毒理学针对化学物有害效应保护健康和环境的决策。
而且,管理毒理学支持标准方案和新测试方法的发展,改进决策程序的科学基础。
卫生毒理学:是与公共卫生工作有直接联系的各个毒理学分支,包括环境毒理学、工业毒理学、食品毒理学、农药毒理学、放射毒理学等的基础和总称。
任何一种化学物质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是对机体有害的,卫生毒理学的目的就在于研究外源化学物质的毒性和产生毒性作用的条件,阐明剂量一效应(反应)关系,为制订卫生标准及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发育毒理学主要研究外源化学物对胚胎发育、胎仔发育以及出生幼仔发育的影响及其评定,评定方法称为发育毒性试验,其中主要为致畸试验。
(剂量)效应:是量反应,表示暴露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后所引起的一个生物个体、器官或组织的生物学改变。
(剂量)反应:是质反应,指暴露某一化学物得群体中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率,一般以百分率或比值表示,如死亡率、肿瘤发生率等。
剂量-效应关系,现称剂量-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现称剂量-质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研究在毒理学中的重要意义:有助于发现化学物的毒效应性质;s所得到的有关参数可用于比较不同化学物的毒性;有助于确定机体易感性分布;是判断某种化学物与机体出现某种损伤作用存在因果关系的重要依据;是安全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价的重要内容。
危险度:也称危险性或风险度,系指在具体的暴露条件下,某一种因素对机体、系统或(亚)人群产生有害作用的概率。
危险度可分为绝对危险度和相对危险度。
毒理学_本科期末考试重点1

毒理学_本科期末考试重点1▲:简答第一章绪论1、危险度分析和管理的一门2、替代法(alternatives)又称3“3R2)减少(reduction)受试动物的数量和痛苦,3)取代(replacement)整体动物试验的方法。
3、目前常用的化学物质有:6~7万种。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1。
外来化合物并非人体的组成成分,也非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而且也不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生命所必需的物质,但它们可由外界环境通过一定的环节和途径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机体内呈现一定的生2: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的能力,称为该物质的毒性。
内在、不变的性质,取决于该物质的化学结构。
(可以人为改变)(即在较低剂量下可导致机体损伤的物质)34、▲毒效应谱(spectrum of toxic effects):指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取决于外源化学物的性质和剂量,可引起多种变化,可以表现为:①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②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③亚临床改变④临床中毒⑤甚至死亡。
5、毒作用的分类:1) 速发或迟发性作用2) 局部与全身作用3)可逆与不可逆作用4) 过敏性反应5) 特异体质反应速发性毒作用(immediate effect) :是指某些外源化学物在一次暴露后的短时间内所引起的即刻毒作用。
迟发性毒作用(delayed effect):是指在一次或多次接触某种外源化学物后,经一定时间间隔才出现的毒性作用。
局部毒性作用(local effect):是指某些外源化学物在机体暴露部位直接造成的损害作用。
全身毒性作用(systemic effect):是指外源化学物被机体吸收并分布至靶器官或全身后所产生的损害作用。
可逆作用(reversible effect):是指停止暴露外源化学物后可逐渐消失的毒作用。
不可逆作用(irreversible effect):是指在停止暴露外源化学物后其毒作用继续存在,甚至对机体造成的损害作用可进一步发展。
毒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急性毒性:是指机体(人或实验动物)一次接触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某一化学物所引起的快速剧烈的中毒效应,包括一般行为、外观改变及形态改变,甚至死亡效应。
急性接触的次数:一次接触,24h多次中毒效应出现的时间:一次性大剂量,中毒症状明显,常发生死亡,观察时间7~14天。
亚慢性毒性:指实验动物或人连续(食品毒理学通常3~6个月)重复接触外源化学物所引起的毒性效应。
慢性毒性:是指实验动物或人长期或众生(通常大鼠2年、兔6年)反复接触外源化学物所引起的毒性效应。
分布吸收:分布指外源化学物吸收进入血液或淋巴液后,随体外循环分散到全身组织器官的过程。
毒物在体内分布的特点呈不均匀分布。
血液循环中的外源化学物按浓度梯度从血液向组织液分布。
吸收:外源化学物从接触部位通过生物膜屏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主要的吸收部位是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
生物半衰期(t)法:是用毒物动力学原理阐明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的蓄积作用特性。
T反映了外源化学物从机体消除的速度,t短,从机体消除快。
如外源化学物吸收速度超过消除速度时,就引起化学物的蓄积。
一般,在等间距、等剂量染毒的条件下,化学物在体内经5~6个生物半衰期即可达到蓄积极限,此时理论蓄积量为极限值的96.9~98.4%。
此后继续染毒蓄积量也基本上不再增加。
蓄积极限量=每日吸收量*t1/2*1.44。
致突变作用:外来因素特别是外源性化学物引起细胞核中遗传物质改变的能力,而且这种改变可以随同细胞分裂过程而传递,这种作用称...外来因素中存在的可诱发突变发生的因素包括化学因素(各种化学物质)、物理因素(如电离辐射)和生物因素(如病毒)。
其中化学因素存在最广泛,人们接触机会最多,在环境致突变作用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基因突变:基因中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序列变化。
因基因突变限制在一特定的部位,故称为点突变。
染色体畸变:染色体或染色单体断裂,造成染色体或染色单体缺失,或引起各种重排,从而出现染色体结构异常。
环境毒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1 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2 生物转化产生的结果:生物解毒或生物失活
3 结合反应
第三章环境化学物的毒性作用 及其影响因素
一 基本概念
(一)毒物(Toxicant) – 毒物与非毒物之间不存在绝对的界限,通常一种物 质只有达到中毒剂量时才是毒物。 (二)中毒(Intoxication)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中毒是各种毒性作用的综合表现,包括急性中毒、 亚急性中毒、慢性中毒。 (三)毒性(Toxicity) – 指一种物质引起机体损伤的能力。
3环境化学物的相互作用(联合毒性作用) 4影响环境化学物毒性作用的因素 5外源化学物毒性作用的机理
第四章
环境化学物的一般毒性及其评价
1常用的染毒方法 2急性毒性 3亚慢性毒性 4慢性毒性
第五章 环境化学物的特殊毒性及其评价 1 癌变的阶段学说 2 生殖毒性 3 致畸作用的机理
第六章环境化学物的安全性和健康危险度评 价 • 几个基本概念 • 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基本步骤
毒理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绪论1、毒理学: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living systems)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biologic mechanisms)、安全性评价(safety evaluation)与危险性分析(risk analysis)的科学。
2、三个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 toxicology)、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 )、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3、展望:A从高度综合到高度分化B从整体动物实验到替代试验C从阈剂量到基准剂量D从构效关系到定量构效关系E从传统毒理学到系统毒理学F从危险度评定到危险度管理4、毒理学实验方法:1).动物实验。
包括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体内实验有一般毒性实验和特殊毒性实验,一般毒性实验根据染毒期限分为急性(24小时内一次或多次染毒)、亚急性(在一个月或短于一个月的重复染毒)、亚慢性(一个月至三个月的重复染毒)、慢性(三个月以上重复染毒)。
*重复染毒引起毒作用的关键因素是暴露频率而非暴露期限。
特殊毒性实验为致突变、致癌和致畸实验2)人体观察3)流行病学调查第二章基本概念1.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毒物可分为九类2.毒性:化学物质引起机体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
其影响因素:接触剂量、方式、途径、时间、速率、频率、物质本身的化学和物理性质3.毒性作用: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伤,或降低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又称毒效应,损害作用。
4.毒作用分类:A速发作用和迟发作用速发作用:机体与化学毒物接触后在短时间内发现的毒效应迟发作用:机体与化学毒物接触后,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才表现的毒效应。
B局部与全身作用局部作用:发生在化学毒物与机体直接接触部位处的损伤作用全身作用:化学毒物吸收入血后,经分布过程达到体内其他器官(靶器官)所引起的毒效应。
毒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毒理学期末复习重点毒理学:研究各种化学性、物理性和生物性有害因素对生物体特别是对人体产生的危害作用及机制的科学,通过对危害的研究评价提出对各种危害因素的管理措施,保障人民健康。
食品毒理学:研究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实质来源及其对人体损害的作用和机制,评价其安全性并确定这下物质的安全限量以及提出预防管理措施的一门学科研究任务:通过研究确定其毒理学安全性,制定安全限量,提出食品及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预防及管理措施,保障食品安全。
研究内容:有害物质的来源、理化性质和结构:外来化学物质、生物性污染物、天然有毒有害物质、食品包装材料和食品添加剂、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形成的有害物质。
食品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和食品外源化学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食品外源化学物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和危险度评价的概念和内容;食品中各主要外源化学物(天然物、衍生物、污染物、添加剂)在机体的代谢过程和对机体毒性危害及其机理。
研究方法:主要有实验研究和人群流行病学调查两方面。
毒理学实验可采用整体动物、游离的动物脏器、组织、细胞进行。
根据所采用的方法不同,可分为体内试验(in vivo test)和体外试验(in vitro test)。
毒理学还利用限定人体试验和流行病学调查直接研究外源化学物对人体和人群健康的影响。
风险评估和安全限量制定:经过动物试验、体外试验的一系列毒理学研究,可以对食品中外源物质及相关食品的毒理学安全性作出评价,并最终可将动物试验和体外试验结果外推到人,并与人体观察和流行病学研究的结果综合起来,结合人群对食品中外源性物质的暴露水平,以对所研究的外源化学物进行风险评估食品毒理学是食品安全性的基础第二章: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一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poison)。
毒性:一种化学物质能够造成机体损害的相对能力,称为该物质的毒性(toxicity)。
毒理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毒理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毒理学是研究以下哪类物质对生物体的有害影响的学科?A. 化学物B. 生物物C. 物理因素D. 所有上述因素答案:D2. 以下哪种物质不属于外源性毒物?A. 重金属B. 农药C. 酒精D. 维生素答案:D3. 毒物的毒性通常用哪种参数来表示?A. 半数致死量(LD50)B. 半数有效量(ED50)C. 半数抑制浓度(IC50)D. 以上都是答案:A4. 毒物进入体内的主要途径不包括以下哪项?A. 呼吸道B. 消化道C. 皮肤D. 血液答案:D5. 以下哪种机制不是毒物的代谢活化机制?A. 氧化B. 还原C. 羟基化D. 脱氢答案:D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 毒理学研究的三个主要领域包括____、____和____。
答案: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2. 毒物的毒性评价通常包括____、____和____。
答案: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3. 毒物的毒性作用机制包括____、____和____。
答案:直接作用、间接作用、免疫介导作用4. 毒物的剂量-反应关系通常表现为____、____和____。
答案:剂量依赖性、时间依赖性、个体差异性5. 毒物的生物转化过程可以分为____和____两个阶段。
答案:I相代谢、II相代谢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要描述毒理学中的剂量-反应关系。
答案:剂量-反应关系是指毒物的剂量与其在生物体内引起的效应之间的关系。
通常表现为随着剂量的增加,效应的强度或频率也会增加,但这种关系并非总是线性的,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2. 解释什么是毒物的生物转化,并举例说明。
答案:毒物的生物转化是指毒物在生物体内通过酶的作用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这个过程可以使毒物失活,也可以使其活化,从而增加毒性。
例如,酒精在肝脏中通过乙醇脱氢酶转化为乙醛,然后乙醛再被乙醛脱氢酶转化为乙酸,最终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观题:名解▲:简答填空第一章绪论1、☆毒理学(toxicology)是药理学的分支。
研究外源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制、安全性评价、危险度分析和管理的一门学科。
毒理学主要分为三个研究领域,即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
2、替代法(alternatives)又称3“3R2)减少(reduction)受试动物的数量和痛苦,3)取代(replacement)整体动物试验的方法。
3、目前常用的化学物质有:6~7万种。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1、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
外来化合物并非人体的组成成分,也非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而且也不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生命所必需的物质,但它们可由外界环境通过一定的环节和途径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机体内呈现一定的生2、☆毒性(toxicity):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的能力,称为该物质的毒性。
内在、不变的性质,取决于该物质的化学结构。
☆毒效应:化学物对机体健康引起的有害作用。
(可以人为改变)☆中毒(poisoning):是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毒物(poison,toxic substance):在一定条件下,在较低剂量下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即在较低剂量下可导致机体损伤的物质)3、损害作用(aderse effect):是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者降低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非损害作用(non-adverse effect):机体发生的生物学变化在机体适应代偿能力范围之内,并对其他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易4、▲毒效应谱(spectrum of toxic effects):指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取决于外源化学物的性质和剂量,可引起多种变化,可以表现为:①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②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③亚临床改变④临床中毒⑤甚至死亡。
5、毒作用的分类:1) 速发或迟发性作用2) 局部与全身作用3)可逆与不可逆作用4) 过敏性反应5) 特异体质反应速发性毒作用(immediate effect) :是指某些外源化学物在一次暴露后的短时间内所引起的即刻毒作用。
迟发性毒作用(delayed effect):是指在一次或多次接触某种外源化学物后,经一定时间间隔才出现的毒性作用。
局部毒性作用(local effect):是指某些外源化学物在机体暴露部位直接造成的损害作用。
全身毒性作用(systemic effect):是指外源化学物被机体吸收并分布至靶器官或全身后所产生的损害作用。
可逆作用(reversible effect):是指停止暴露外源化学物后可逐渐消失的毒作用。
不可逆作用(irreversible effect):是指在停止暴露外源化学物后其毒作用继续存在,甚至对机体造成的损害作用可进一步发展。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是机体对外源化学物产生的一种病理性免疫反应。
:通常是指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一种遗传性异常的反应性。
原因:基因多态性6、☆靶器官(target organ):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毒效应的强弱,主要取决于毒物7、某个特定的器官成为毒物的靶器官可能有多种原因:①器官的功能和在体内的解剖位置;②该器官的血液供应;③具有特殊的摄入系统;④代谢毒物的能力和活化/解毒系统平衡;⑤存在特殊的酶或生化途径;⑥毒物与特殊的生物大分子结合;⑦对损伤的修复能力;⑧对特异性损伤的易感性等8、构成高危险人群易感性的生理学基础:①年龄②性别③遗传因素④营养及膳食情况⑤疾病状况⑥其他。
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即反映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10给予剂量又称潜在剂量是指机体实际摄入、吸入或应用于皮肤的外源化学物的量。
应用剂量:是指直接与机体的吸收屏障接触可供吸收的量。
或生物有效剂量(biologically effective dose),是指送达剂量中到达毒作用部位的部分。
计量资料。
1)S形曲线2)直线型3)双曲线型剂量-反应曲线类型:S形曲线11、▲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①体内试验也称为整体动物实验,整体研究动物外推到人②体外实验:利用游离器官,培养的细胞或细胞器,生物模拟系统进行毒理学研究③人体观察(临床观察)中毒、事故、意外等④流行病学研究:研究疾病的分布,探讨病因,采取措施。
12、毒性参数:1)毒性上限参数(在急性毒性试验中以死亡为终点的各项毒性参数:绝对致死剂量LD100,半数致死剂量)2)毒性下限参数(有害作用最低水平及最大无有害作用剂量)LD50(人或实验动物)某种有害作用(对照)机体是可以区别的。
: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外源化学物不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可检测急性阈剂量:为与化学物质一次接触所得。
慢性阈剂量:则为长期反复多次接触所得。
一般认为,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和致畸作用的剂量-反应关系是有阈值的,而遗传毒性致癌物和致突变物的剂量-反应关系是13(空气、水、食物、土壤等)中与人群身体健康有关)所规定的浓度和暴露时间的限制性量值,在低于此种浓度和暴露时间内,根据现有的知识,不会14Zac=LD50/LimacZch= Limac/LimchZch 故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
第三章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转化1ADME 过程)3就越快。
4、弱有机酸和弱有机碱类物质在体液中处于解离态和非解离态的比例取决于其本身的解离常数pKa (该物质50%解离时的pH 值)和体液的pH 值。
弱有机酸在酸性环境中、弱有机碱在碱性环境中多处于非解离态,易于透过生物膜转动。
主动转运 膜动转运 cytosis 滤过 filtration 特殊转运specialtransport 易化扩散 facilitated diffusion 被动转运 (顺浓度差)生物转运 passive transport 简单扩散 simple d iffusion active transport :不需要载体、不耗能量:大量水经膜孔流过、不耗能量 (借助于载体或 特殊转运系统) :在载体参与下,逆浓度梯度,耗能 :在载体参与下,顺浓度梯度,不耗能量 (转动时生物膜的形 态发生变化,耗能) 吞噬作用和胞饮作用:固态颗粒物或大分子物质 从胞外到胞内胞吐作用:颗粒物或大分子物质 从胞内到胞外5、吸收:是指外源化合物从机体的接触部位透过生物膜屏障进入血液的过程。
吸收的主要部位:胃肠道;呼吸道;皮肤。
吸收速度和静脉速度顺序:静脉注射约=吸入>腹腔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皮内注射>口服>经皮肤给药经胃肠道吸收,是主要吸收途径,主要是通过简单扩散6、化学毒物在胃肠道的吸收可在任何部位进行。
a)胃内 易于吸收弱酸性物质b)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
易于吸收弱碱性物质78mg/L )/ 肺泡气中的浓度(mg/L)。
(对于特定的)9。
10、生物转化的双重性:代谢解毒(metabolic detoxication):外源化学物经过生物转化以后成为低毒或无毒的代谢物,这一过程称为代谢解毒。
多数外源化学物代谢后毒性降低,毒效应减弱。
代谢活化(metabolic activation):一些外源化学物经过生物转化后,毒性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明显增强,甚至产生致突变、致畸、致癌效应,即代谢活化或生物活化。
代谢活化的产物多数不够稳定,仅在短时间内存在,称为活性中间产物:亲电子剂、亲核剂、自由基、氧化还原产物。
11、▲生物转化反应类型Ⅱ相反应 (结合作用) 葡萄糖醛酸结合 硫酸结合 谷胱甘肽(GSH)结合 乙酰化作用 甲基化作用 氨基酸结合UDP-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磺酸转移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N-乙酰转移酶甲基转移酶酰基转移酶 结合反应类型 结合酶 部位 排泄肝脏微粒体 胆汁或尿液 肝肾等细胞液 主要经尿液 肝细胞液 胆汁或尿液 肝细胞液 微粒体和胞液 脂肪族和芳香族羟化 (双键的)环氧化 杂原子(S-,N-,I-)氧化和N-羟化 杂原子(O-,S-,N-)脱烷基 氧化基团转移(氧化脱氨、脱硫、脱卤素) 酯裂解(羧酸酯、磷酸酯) 脱氢 (微粒体)含黄素加单氧酶FMO 主要存在于肝、肺、肾等组织的微粒体中微粒体外的氧化反应:醇、醛、酮氧化和胺类氧化 (醇脱氢酶ADH 、乙醛脱氢酶、钼水解酶、单胺氧化酶和二胺氧化酶) 肝脏等组织器官的胞浆内P-450催化氧化 (由7步组成一个循环,书P51图) 氧化作用 以肝细胞内质网(微粒体)中含量最多 氧化作用还原作用 水解作用 硝基和偶氮还原 羰基还原 醌还原脱卤反应酯酶和酰胺酶肽酶环氧化物水化酶I 相反应☆有些外源化学物可引起某些代谢酶的合成增加并伴有活力增强,这种现象称为酶的诱导。
12)可分为两大类型:1)竞争性抑制:如同时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外源化学物为一种酶代谢,可发生竞争性抑制.2)非竞争性抑制:(1)与酶的活性中心发生结合(可逆或不可逆性)(2)破坏酶(3)减少酶的合成(4)变构作用(5)缺乏辅因子。
第四章毒作用机制12、3、4、自由基具有下列特性:奇数电子,高化学活性,生物半减期极短,有顺磁性。
5、.。
6、▲解毒过程失效的原因:①解毒能力耗竭②解毒酶失活③某些结合反应可被逆转④解毒过程有时产生潜在有害副产物。
7、终毒物与靶分子反应的类型:非共价结合、共价结合、去氢反应、电子转移、酶促反应。
8、靶分子的作用:毒物引起细胞调节功能障碍:基因表达调节障碍、瞬间细胞功能的调节障碍毒物引起细胞维持功能障碍:细胞内部维持的损害(中毒性细胞死亡的机制)、细胞外部维持的损害。
9、外源性化合物的增毒和减毒作用❖(一)增毒作用(toxication) 代谢活化(metabolic activation)外源性化合物在体内代谢后转化为毒性大于母体化合物的过程1 具有改变机体生物学环境的特征(乙醇—草酸钙—肾损伤)2 可更高效率的与特点受体或酶结合(对硫磷—对氧磷)3 使外源性化合物以及内源性物质无选择性的与带有易感功能基因的内源性分子反应➢ A 亲电物的形成指含有一个缺电子的分子,可以与亲核物中的富含电子原子共享电子对而发生反应。
➢ B 自由基:指外层轨道中含有一个或多个不成对电子的分子、原子或原子团。
➢ C 亲核物的形成:是较少见的一种毒物活化机制,硒化氢是由亚硒酸盐与谷胱甘肽或其他巯基反应形成的一种强亲核物,二卤甲烷经由氧化脱卤反应而形成的毒性代谢产物一氧化碳➢ D 活性氧化还原产物的形成:硝酸盐---亚硝酸盐,氨苯砜—羟化(羟胺)--高铁血红蛋白➢Cr(VI)---Cr V;Fe(III)---Fe(II)(二)解毒作用(detoxication) 指清除终毒物或阻止终毒物形成的生物转化过程1 无功能基团毒物解毒2 亲电物的解毒3 亲核物的解毒4 自由基的解毒5 蛋白质毒素的解毒10毒物代谢酶的诱导和阻遏:有些毒物可使某些毒物代谢酶系合成增加并伴活力增强,此种现象称为酶的诱导(ind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