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商鞅变法》教案(川教版七年级上)
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教学课题:《商鞅变法》教学目标:1. 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和内容。
2. 掌握商鞅变法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商鞅变法的内容和目的。
2. 商鞅变法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难点:1. 商鞅变法的内容和目的的深入理解。
2. 商鞅变法的影响和意义的准确把握。
教学准备:1. 教材《历史七年级上册》。
2.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大字报,上面写着“商鞅变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出示几个问题:你们知道商鞅变法是什么吗?变法的目的是什么?Step 2:知识讲解(20分钟)1. 商鞅变法的背景:介绍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状况,以及改革的需求。
2. 商鞅变法的内容:详细讲解商鞅变法的具体举措,如重农抑商、均田制、轻徭薄赋等。
3. 商鞅变法的目的:分析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是加强国家力量,打造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
Step 3:案例分析(15分钟)以商鞅变法为例,分析变法对秦国的影响和意义:中央集权的建立、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等。
Step 4:多媒体展示(10分钟)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介绍商鞅变法的相关图表和文物,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Step 5:讨论与总结(1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商鞅变法的意义和影响,并分享讨论结果。
Step 6:课堂练习(10分钟)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或完成练习,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Step 7:课堂反思(5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反思今天的授课,梳理出今天的收获和不足之处,并对今后的学习提出建议。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查阅相关历史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商鞅变法的内容。
2.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扮演不同的历史人物,讲述商鞅变法的经过和影响。
3. 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到相关历史遗迹或博物馆参观。
教学评估: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讨论表现。
七年级历史商鞅变法教案

七年级历史商鞅变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主要内容。
2.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理解变法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其对秦国的影响。
2.教学难点: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变法过程中的曲折。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我们知道秦国在战国时期逐渐崛起,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那么,秦国崛起的原因是什么呢?(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得出秦国崛起的原因之一是商鞅变法。
2.讲解商鞅变法的背景(1)介绍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分析各国之间的竞争和改革需求。
(2)讲解秦孝公即位后,秦国国内外的困境,以及他寻求改革的决心。
3.讲解商鞅变法的过程(1)介绍商鞅的生平和改革主张。
(2)讲解商鞅变法的主要过程,包括法律、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4.分析商鞅变法的内容(1)法律方面:废除井田制,实行阡陌制;统一度量衡;严格法治,奖励告发。
(2)政治方面:设立县制,加强中央集权;选拔贤能,实行军功爵制。
(3)军事方面:改革军队编制,实行兵役制度;加强武器装备的研发。
(4)经济方面:发展农业,提高粮食产量;鼓励工商业,繁荣经济。
5.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1)政治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国家统治效率。
(2)经济方面:促进了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3)军事方面:增强了军队实力,为秦国的统一战争奠定了基础。
6.讲解商鞅变法的曲折过程(1)介绍商鞅变法过程中的阻力和反对声音。
(2)讲解商鞅如何克服困难,坚定地推进改革。
(1)引导学生回顾商鞅变法的过程和影响。
(2)强调商鞅变法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四、课后作业1.简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2.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
3.结合商鞅变法,谈谈你对历史改革的看法。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讲解商鞅变法的背景、过程、内容及其影响,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改革的重要历史事件。
重庆市马王坪学校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学习主题 第5课 商鞅变法》学案(无答案) 川教版

《第二学习主题第5课商鞅变法》学案
课题课型使用者上课时间
新授课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2秦国的处境3商鞅开始变法的时间4商鞅变法的内容5商鞅变法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阅读、小组交流、听教师讲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商鞅变法的启示:变法才能图强
重点商鞅开始变法的时间、商鞅变法的内容
难点商鞅变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导】:
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使秦国发生根本性变化,写下中国古代改革史上重要篇章。
【学】:
1说说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
2读读商鞅的话
3记记商鞅开始变法的时间
4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
【议】:
1商鞅变法的意义
2商鞅变法的启示
【练】:
1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是的普遍使用和的推广。
2公元前356年,在的支持下,商鞅开始在秦国变法。
3改革土地制度就是国家承认私人的所有权。
4商鞅在军事方面的改革就是奖励。
5商鞅在行政管理方面主要是推行。
【练】:课后作业第 8 节商鞅变法的课堂小比拼
板书:第 8 节商鞅变法
一、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
二、秦国的处境
三、商鞅开始变法的时间
四、商鞅变法的内容
五商鞅变法的意义课后反思:
日。
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3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1活动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知道商鞅变法的措施,理解商鞅变法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加深对改革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了解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的形式,加深对商鞅变法的理解,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主动参与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体会商鞅不畏困难,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活动准备:1、学生课前通过网络,相关的书籍搜集商鞅变法的背景,商鞅个人资料,商鞅的变法主张等资料。
2、课前思考讨论:怎样看待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成功的条件?活动过程:一、我来说背景指名让学生来讲述商鞅变法的背景。
强调:铁器、牛耕的推广——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变革二、我是商鞅学生介绍商鞅三、商鞅变法情景一:商鞅舌辩群儒模拟辩论:秦孝公决心任用商鞅变法图强,但改革不可避免的遭到旧势力的阻挠,请大家模拟奴隶主旧贵族与商鞅进行辩论。
(教师提示:商君卫鞅(公孙鞅)曰:“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意思是:治理国家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顺应时代的变化调整治国策略,无须恪守古代的章法。
)情景二:我谈商鞅变法1、分组讨论:(1)若你是商鞅变法时秦国的新兴地主,你会对法令中的那些措施表示欢迎?为什么?(2)若你是奴隶主旧贵族,你会对那条法令不满?为什么?(3)若你是农民,你对法令有什么看法?2、学生交流。
四、读史明鉴1、提问:在秦孝公死后,商鞅就被处死了,那么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2、学法指导:判定一场改革成败的标准,在于其目的是否达到。
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

《商鞅变法》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3.引导学生理解改革的重要性和艰难性。
教学重点:1.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
2.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
教学难点:1.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及其作用。
2.商鞅变法对秦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1.回顾已学知识,提问:请大家说一说,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2.学生回答:封建地主阶级与奴隶主阶级的矛盾。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学生分享学习成果。
三、课堂讲解1.商鞅变法的背景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b.秦国内部矛盾重重,政治腐败,经济衰败。
c.秦孝公即位,决心改革,选拔商鞅为相。
2.商鞅变法的内容a.改革土地制度: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b.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加强中央集权。
c.改革军事制度: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位制。
d.改革法律制度:制定严刑峻法,整顿社会秩序。
e.改革经济政策: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战。
3.商鞅变法的影响a.提高了秦国的政治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b.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国家收入。
c.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d.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之首,为秦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四、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有哪些?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五、课堂小结1.商鞅变法是秦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使秦国走上了富强道路。
2.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商鞅变法展示了改革的重要性和艰难性。
六、课后作业2.思考:商鞅变法对秦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热烈,对商鞅变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对于商鞅变法的影响分析不够全面,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
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和目的;2. 掌握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和影响;3. 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2. 商鞅变法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1. 能够全面准确地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2. 能够深刻理解商鞅变法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2. 相关的图表、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向学生介绍商鞅变法的背景和重要性,并激发学生对话题的兴趣;2. 通过提问,复习学生对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的了解,为后续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讲授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20分钟)1. 使用教学课件和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向学生详细讲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家组织、法律制度、经济制度等方面;2. 通过图表和图片资料,直观地展示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实施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三、讨论商鞅变法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20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商鞅变法的内容,分析商鞅变法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2. 每组学生派代表发言,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进行全班讨论,逐步总结商鞅变法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四、展示商鞅变法的实际效果(20分钟)1. 使用教学课件和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向学生展示商鞅变法实施后的实际效果;2. 通过分析资料,让学生深入思考商鞅变法是否成功,并对成败原因进行一定的探讨。
五、小结与反思(10分钟)1. 整理学生总结的商鞅变法的影响和效果,复习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2. 引导学生思考商鞅变法的意义,对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个人进行评价;3.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反思学习过程。
讲解提醒:1. 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尽可能使用图表、图片等展示实际效果。
2.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鼓励他们根据已学知识追根溯源,进一步拓展对商鞅变法的理解。
评价方法:1. 课堂讨论和发言的质量;2. 学生对商鞅变法的理解程度;3. 学生在分析商鞅变法的影响时,能否提出合理的观点和论据。
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了解秦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2.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内容和影响;3.了解商鞅变法对中国封建社会和历史进程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及方法1. 教学内容1.战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秦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3.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内容和影响;4.商鞅变法对中国封建社会和历史进程的影响。
2. 教学方法1.视频资料观看:通过观看历史资料视频,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秦国的政治经济情况。
2.PPT讲解:区别于视频,使用PPT对于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概念进行详细讲解,以加深学生对于这些概念的理解。
3.分组讨论: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互相讨论商鞅变法对于历史进程的影响,加深对于历史的理解。
三、教学流程第一节课1. 整体介绍从中国历史进程的角度出发,介绍秦国在历史进程中的位置和作用。
2. 视频观看播放相关历史视频,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和秦国的政治经济情况。
3. PPT讲解使用PPT对于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概念进行详细讲解,例如:士农工商、重农抑商等,加深学生对于这些概念的理解。
4. 分组讨论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互相讨论战国时期的秦国政治经济状况和对于历史进程的影响。
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
第二节课1. PPT讲解使用PPT讲解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内容和影响。
2. 问题探讨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解答,例如:商鞅变法对于历史进程的影响、商鞅变法与秦制的关系等。
3. 小组展示让各组代表将讨论的结果进行展示,展示后全班进行点评和讨论。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分(10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认真听课、积极参与讨论、课堂笔记等。
2. PPT展示评分(10分)学生在课堂上使用PPT展示的毕业论文:包括PPT内容的清晰度、可视性、逻辑性等。
3. 问题解答评分(10分)学生对于商鞅变法相关问题的解答:包括问题回答的准确度和深度、举例是否符合实际情况等。
七年级《商鞅变法》课堂教案

本文是针对七年级《商鞅变法》课堂教案的一篇文章。
本文的主旨是为了给教师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教学商鞅变法这个历史知识。
一、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内容和意义。
让学生了解商鞅变法对于中国古代的影响,引导学生在历史文化中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等。
二、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述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内容和意义,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段历史的重要性。
2. 演示法:通过一些实物、图片等多媒体手段来让学生感受到商鞅变法对古代中国的影响,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3. 分组辩论法:将学生分成几组,让他们分别来为商鞅变法的正反两方作出争论,鼓励学生敢于表达、发挥创造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事件,发生在秦国。
秦国在那个时期处于分裂状态,国内十分疲惫。
商鞅变法可以说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它主要是为了消除矛盾,维护秦国的稳定。
2. 商鞅变法的内容:商鞅变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贯彻了“以法治国”的政策,实行的是严厉的法律制裁,使得人们对于违法的行为感到惧怕,从而达到了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
2)改革了土地制度。
商鞅变法后,秦国实行了公田制,这使得土地等资源更加公平地分配,增加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3)创立了统一的文字和货币制度,这在那个时候对于秦国的发展大有裨益。
3. 商鞅变法的意义:商鞅变法对于中国古代来说意义非常深远。
他的变法使得政治稳定了下来,这也是秦国能够成为当时中国的强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商鞅变法后,秦国的统一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从此走上了中国历史的新阶段。
商鞅变法也开创了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新时期,让人民感受到国家的强大和伟大,也奠定了中国历史的基础。
四、教学重点1. 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
2. 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对古代中国的影响。
3. 理解商鞅变法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的教学,使我重新认识到了商鞅变法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商鞅变法》教案教学内容:商鞅变法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商鞅变法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知道商鞅变法的措施。
通过对商鞅变法前的争论,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改革活动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体会商鞅变法的过程和意义,使学生认识到任何观念、制度、政策都要随时代的发展而改革,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并适时对学生进行不畏困难、追求真理、进取创新等良好品格的教育。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课堂表演、讨论法等。
课堂准备:①、教师课前布置学生阅读教材以及商鞅变法相关的书籍、文章,或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要求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商鞅变法。
②、安排几位学生表演“商鞅舌战旧贵族”的话剧,创设历史情景,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商鞅变法的过程和意义。
③、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制作课件,课件图文并茂,文字叙述简洁易懂,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并对教材相关内容做适当拓展和充实。
④、教师根据在讨论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作好积极引导的应变准备。
活动过程:上课前事先播放《走进新时代》这首歌。
同时课件上显示这首歌的部分歌词。
如“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营造课堂气氛,以便成功导入“改革”的教学内容)(导入语)(3分钟)教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从此以后,在中国的大地上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大潮,经过二十多年的经济建设,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如歌词中所说的“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
同学们,我们正处在改革的时代,时代变化要求改革,改革推动社会的进步。
如今我们的物质生活非常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多姿多彩。
你们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是改革开放的受惠者。
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任何推动社会进步的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甚至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秦国的商鞅变法就证明了这一点。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两千多年前七雄纷争的战国时代,共同对商鞅变法作一番探讨。
(进入新课) (8分钟)(教师):在春秋末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出现了新兴地主和农民这两个阶级。
到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了变法。
其中较为著名的有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而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是最为显著的。
(教师):通过预习,哪位同学能简单介绍商鞅及他未到秦国之前的故事吗?(学生):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改革家,卫国人,原名叫公孙鞅,后来他在秦国因功封为商,号商君,所以历史上称他为商鞅。
他从小好学,精通儒、墨、道、兵、阴阳各派学说。
早年为魏相公叔痤的家臣。
公叔痤在病危时向魏王推荐任商鞅为相,但魏王没有答应,公叔痤又建议将商鞅杀掉。
后来公叔痤偷偷告劝商鞅逃跑。
(教师):那商鞅是否逃走了呢?学生各抒己见,“有”或者“没有”。
(教师):是啊,惠王不按丞相的话重用商鞅,又怎么会听丞相的话杀了商鞅呢!这是商鞅早就料到的。
可后来商鞅还是离开了魏国,奔向了能够实现自己梦想的地方——秦国。
那么,商鞅为什么要奔向秦国呢?(课件上显示秦孝公颁发的《求贤令》——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
丑莫大焉:……宾客郡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因为秦国颁布《求贤令》,招揽贤才。
”“因为秦国落后,秦孝公即位后决心富国强兵。
”“因为商鞅想在秦国实现在自己的理想。
”……(教师):是啊,在诸侯纷争的战国时期,各诸侯王无不希望富国强兵,称雄诸侯。
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招揽人才,改革旧制,实行新法。
秦孝公也不例外。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那时的秦国,地处西方,在七雄中最弱小、最落后。
秦孝公感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立志要使秦国富国强兵,为此,他向天下广揽贤才,并许诺有谁能出计让秦国强大,就给他高官,还分给一部分国土。
当然,对商鞅这样胸怀抱负的人,当然希望游说诸侯,建功立业。
在魏国不得志的商鞅就到了秦国。
秦孝公决心任用商鞅革故鼎新,变法图强。
但改革不可避免地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
于是,在商鞅变法前,发生了一场商鞅与奴隶主旧贵族之间的宫廷辩论。
下面就让我们身临其境地体会一下,来欣赏一段“商鞅舌战旧贵族”的话剧。
(提示同学们在欣赏话剧的同时,仔细留意商鞅的对话,思考秦王为什么支持商鞅变法。
)(四位同学上台表演,他们分别扮演秦孝公、商鞅、甘龙、杜挚)(5分钟)(学生表演完毕,谢幕)(教师):感谢这几位同学精彩的表演,同学们看得很认真。
那么,大家认为秦王为什么支持商鞅变法呢?学生发表看法:“因为商鞅讲得游道理”;“因为商鞅处在战国,和夏商周春秋时代不同”;“因为商鞅要利国利民”;“因为旧的秦律不能让秦国富强起来”;“因为秦孝公想利用商鞅变法把秦国变得富强”;“只有改革,才能废除腐朽的奴隶主旧贵族的特权,让有才干的新兴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根据形势的变化管理国家,国家才能强大。
”;“只有改革,发展封建经济,才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生产的粮食布帛多了,国家才能富裕。
”……(教师):好,看来大家已经体会到了商鞅变法的必要性。
即时代的变化发展需要改革。
急于富国强兵的秦孝公听了商鞅的变法主张后,支持变法,这是变法得以实现的关键。
商鞅为了保证新法的在百姓中顺利进行,又采取“立木为信”的方法,在百姓中得到了信任,提高了威信。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36页导入框的这个故事。
请大家议一议,在如今的时代,商鞅的这种取信于民、说话算数的做法对你有什么启示?(同学们议论):“如果你说话不算数,别人对你也会说话不算数”;“没有信任就没有关心与支持”;“没有信任就没有朋友”……(教师):如今的社会提倡诚信,这也是公民道德的要求,我们每一个都应该诚实可信,这样我们的世界才是美好的,我们的生活才是幸福的,否则将非常糟糕。
商鞅得到秦孝公的支持,又取信于民,于是在前356年开始了变法。
好,现在我们就来看商鞅采取的法令措施。
(课件列举出变法的条目)(15分钟)(先在课件上显示3个内容,然后教师逐一讲解)①、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在春秋以前,土地属于国家所有,而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
现在国家通过法令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这就从法律上维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有利于地主经济的发展。
②、奖励耕战“奖励耕战”包括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两方面的内容。
奖励耕织就是奖励一家一户的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以生产粮食布帛多少为标准,凡是努力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免去其本身的徭役。
这就促进了小农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保证了封建国家的财源和兵源。
奖励军功,规定军功以在前线斩得敌人首级多少来计算,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的爵位和田宅。
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没有爵位,不能享受特权。
这就严重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鼓舞将士勇敢战斗,加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③建立县制普遍推行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使县成为直属于国君的地方组织,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通过这些变法,大家总结一下商鞅变法的积极意义。
(学生):有利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发展和壮大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势力和经济实力。
有利于提高秦国的军队战斗力,有利于发展农业,增加国家的财政实力。
总之,有利于秦国的富国强兵。
(教师):对了,商鞅的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提高,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以后秦国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但是,在商鞅变法中受到沉重打击的奴隶主贵族们,处处破坏新法的推行,而商鞅就用酷刑来镇压破坏新法的旧贵族,虽然保证了新法的贯彻,但使旧贵族对他恨之入骨,不断寻找时机来报复商鞅。
所以就在商鞅推行新法数年后,新国君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
结果商鞅被处以“车裂”而死,付出了血的代价。
同学们,为秦国作出巨大贡献的商鞅,在秦孝公死后却落得个“车裂”的极刑,那么商鞅之死是否意味着变法的失败呢?(学生分组讨论)(学生1):商鞅变法剥夺了旧贵族的特权,损害了他们的利益,旧贵族无不痛恨商鞅。
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保护。
他的被杀也旧不奇怪了。
(学生2):因为商鞅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旧贵族在商鞅变法时故意破坏新法。
商鞅用酷刑镇压破坏新法的旧贵族,虽然保证了新法的贯彻,但使旧贵族对他恨之入骨。
秦孝公死后,旧贵族对商鞅是“以牙还牙”,同样施以酷刑——车裂。
(学生3):商鞅虽死,但变法还是成功的,因为经过变法,秦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教师):很好,虽然商鞅被处死,但总的来说变法还是成功的,一场变法的成功与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
秦孝公希望富国强兵的愿望是达到了,秦国发展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所以变法总的来说是成功的。
但商鞅也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
这也只能说明当时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
(请同学一起朗读课文最后一段话):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我国的封建社会形成了。
(教师):在我国曾出现过许多著名的改革家,如管仲、商鞅、李悝、吴起、王安石、康有为等等,那同学们认为改革家需要什么样的精神?(学生):“有不怕死的精神”;“为实现理想勇于献身的精神”;“为国家利益而牺牲自己的精神”……总结(3分钟)(教师):从我们关于是否变法的争论中,我们知道了时代的发展要求改革;从我们对商鞅变法的措施分析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了商鞅变法的意义。
明白了只有不断的变革,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
从商鞅身上,我们看到了改革家的崇高精神境界和大无畏的献身精神。
任何一场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所以同学们应该好好学习,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视时间而提出问题):同学们,当今,我们也正身处在改革的大潮之中,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可借鉴的地方吗?(让学生相互讨论,教师深入学生中参与分析、适当启发,对学生言之成理的观点应给予充分肯定。
)学生:改革是使经济发展、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前程。
学生:改革会遇到种种旧势力、旧习俗的阻挠和反对,会付出沉重代价,必须坚持不懈,克服重重阻力,才能成功。
学生:改革还应该重视选拔有才干的人,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学生:还需要制订法律来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强化以法治国。
教师:好,大家说得太好了。
下课。
(再次播放《走进新时代》这首歌,与课前相呼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