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知识点结构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表现:
(二)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金榜》P94 1、交通工具的变迁(行):P68-70 4)影响: 《金榜》P94、《学案》P64 (1)积极: 促进了经济文化发展,方便了人们 的生活,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 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 系,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天圆地方的四合院 (内向性和封闭性)
上海法租界的老房子
西方建筑文化以外 向和开放著称 上 海 早 期 洋 房
婚姻法
第一条 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 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 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 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第二条 禁止重婚、纳妾。禁止童养媳。禁 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禁止任何人藉婚姻关 系问题索取财物。 第三条 结婚须男女双方本人完全自愿,不 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 以干涉。
如果我失败了,那不 仅仅是我个人的不幸。 而会是所有中国工程 师,甚至是所有中国 人的不幸!为了证明 中国人的智慧和志气, 我别无选择!
京张铁路的设计者 詹天佑
图说历史:
蒸汽机车
火车机车演变
电力机车 高速列车 磁悬浮列车
内燃机车
探究:火车机车的技术进步说明了什么? 1、 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2、 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加深; 3、 我国科学技术不断提高。
铁路建设:P68-69
a、19世纪70年代,外商修沪淞铁路(境内 最早铁路)。 b、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唐山—胥各 庄铁路(中国铁路业诞生)。 c、辛亥革命前,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 基本格局(京张铁路) e、20世纪上半叶,发展缓慢。 d、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 铁路。 f、到“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运营总里 程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知识梳理(一)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民权、平等思想传入,出现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反对传统儒教,提倡学习西方,出现了科学民主的趋势。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一步步向现代化迈进,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迈进。
随着这些变化,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衣:人们的衣着,基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面貌和现代化的程度。
辛亥革命前,有不少仁人志士率先奋起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治的决心。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出现中山装和旗袍;同时废除了残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缠足陋习。
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样式也逐渐多样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男女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
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演会接连不断,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食: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
如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
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
在一些沿海城市,西餐已逐渐成为时尚的佳肴。
外国传来的卷烟,大量地排挤了中国的旱烟和水烟。
这些现象,使中国的传统食品工业发生了变化。
但在广大的农村,贫苦农民仍旧是吃糠咽菜,西方食品在那里根本没有市场。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应。
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主要是饮食多样化,主食的比例逐渐下降,副食和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
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5单元〗之小船创作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知识点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鸦片战争前: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
2.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1)衣①“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②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③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更是五花八门。
(2)食: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
(4)社会风俗①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②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③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④大城市的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农村仍沿袭传统的风俗习惯。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易误点(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止缠足。
知识点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1)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的主流。
(2)物质生活: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2.改革开放后(1978年以来)一条主线: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两大领域:物质和习俗。
两大特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三个方面:变化中的男女服饰、物质生活衣食住行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迁。
四个时期:鸦片战争后、辛亥革命后、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来。
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
甲午战争前……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②。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解读]①处说明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背景。
②处体现了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思考]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提示】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完善)

天津
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居民住房不断得到改善,不仅人均居 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 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现代居室
我国住宅现今的特点? 逐渐西化,中西合璧
男子发型 清代孩童多于额顶之 天窗留贴髻(俗称额匈),稍 长则蓄发留辫子。直到辛亥革 命后,人们才剪去辫子。
成为中国电报开端。 (3)20世纪初,上海建立无线电报局。
2.电话 (1)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电话局。 (2)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设立了中国第一个电
话局。 (3)新中国成立后,电讯事业快速发展。
影响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 有哪些?
1.外来技术传入的推动。 2.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3.政府的大力提倡。
清朝发型的政治意义:大清皇 帝为了推行其“削平四围,留守 中原”的治国主张,于是将头发 之前部到脑顶剃去,再将四周的 发际全部剃光,只留下中间集中 的一块,使得满人的发辫具有很 强的政治意义。男人脑后的大 辫子便作为“皇恩浩荡”的符 号。当时,清廷把发作为归顺的 标志之一.从此“五天一打辫, 十天一剃头”便成为日常生活 习惯,“留守中原”也成为清朝 第一个中国公民的标准发型.
国已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四。
2.公路交通 (1)20世纪初,汽车最先出现在上海。
(2)清末民初: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修建一些公 路;但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3)新中国:建起汽车制造厂,建立起密集的公路网。
3.水运与航空 (1)水运
①1872年,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 水运业的诞生,打破列强垄断局面。 ②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较快。 ③90年代后,逐渐萎缩,有的转向旅游服务业。
(1)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清末民初:主张婚姻自主,开始仿效西式婚礼。 (3)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由成为时尚。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提示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史实、原因)(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影响)(3)大众传媒的发展(影响)知识清单知识梳理(本单元知识梳理分为衣食住行、通信、传媒、社会习俗几个部分,大多在初中已经学过,同学们记忆史实即可)衣食住行互联网应用的事例:网上购物、网络办公、网络教学、电子信箱、电子报刊、网络游戏等社会习俗落后风俗婚姻包办、土葬、女子裹足且不得接受教育、迷信等社会新风婚姻自由、火葬、女子放足且可以接受教育并走出家庭、破除迷信等知识经纬要点精析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因素(1)根本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引起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变化,影响人们生活发生变化。
(2)具体原因:政府的改革,导致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化;西方自由、平等、民主观念的不断传播,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运动的兴起,冲击了旧的生活方式;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近代化基础设施的兴建,促进社会生活的变化;仁人志士的推动。
2.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原因: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政府的大力提倡;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
影响:正面影响:①推动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②促进信息的交流;③开阔人们的视野;④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⑤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负面影响: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广告欺诈、噪声等。
3.互联网的影响及其评价影响:互联网目前已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互联网在改变单调的政治生活的同时,也在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评价:(1)优势:①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②费用低廉;③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授;④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2)缺陷:①不法分子传播影响青少年的成长的不良信息;②利用网络进行犯罪;③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课件: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学习总结

(4)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文化冲突,又有东西方文化碰撞,近代 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3.影响 (1)中国社会生活发生显著变化,增添了新内容,客观上促进了 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2)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半殖 民地化的色彩。
4.认识 (1)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 种历史的进步。 (2)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影响、阻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 特别是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
变式训练 1.(2017·无锡模拟)1929年《大公报》刊登一则《离婚法论》卖 书广告,称:“本书共二十余万言,有学说、有法条、有判例、 有轶闻,足为解决离婚问题之圭臬,足供改进法律之参考。” 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婚姻观念中法律意识增强
B.北洋政府加强法治建设 C.《大公报》专门提供法律帮助 D.西方法律开始传入中国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学习总结
内容索引
知识导图 整体架 构 线索归纳 思维 整合 方法探究 触类旁 通
知识导图
整体架构
线索归纳
思维整合
线索梳理 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
阶段
历史背景
表现
中国开始沦为半 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
殖民地半封建社 地区,人们的生活与以
鸦片战争 会,“洋货”大 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
解析 据材料“1932年多次发表‘赤化祸害论’的社论”可 知,《中央日报》是站在国民党政府的立场上报道的,不符 合客观公允的原则,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
123
解析 答案
本课结束
综合比较 比较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化
近代
现代
穿西装、“断发易服”、 着装从灰蓝色调走向五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总结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840年——中国近代史——1949年——中国现代史——1978年——中国当代史——今)一个观点: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对特定阶段经济、政治的反映。
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服饰(衣)阶段: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传统)、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传入,民国后流行)、中山装(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综合中西服装优点)、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
中山装与旗袍是近现代民族服饰。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具体表现在建国初,与政治生活联系,中山装和列宁装、连衣裙等苏式服装普遍,文革时期,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现代服装改革开放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总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饮食结构(食):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
19世纪四十年代起,西方饮食文化传入。
西餐馆各通商口岸陆续传入近代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西餐中的一些常用蔬菜、调味品、西式糖果、糕点、饮料进入百姓饭桌,受到国人欢迎。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改革开放前衣、食等凭票供应,改革开放后变化很大。
产品丰富。
政府的“菜篮子工程”深得民心。
当今中国产品丰富主要因素: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工农业产品增加;实行开放政策,引进先进品种;科学技术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高涨。
3.住宅(住):①传统民居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
中国近代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 6.(2008·江苏历史6)1869年,《教会新报》的 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 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 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布拉吉(政治色彩强烈) 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 出现欧式洋房或 中西合璧的豪宅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维 新变法开始); 婚姻:由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 恋爱婚姻自主; 葬礼:厚 葬→殡仪馆、公墓、火葬 社交礼仪:跪拜、作揖→ 点头鞠躬、握手; 称呼: “老爷”“大人” →“先 生”“同志”(民主平等 观念) 1988“菜篮子工程” 食物简单,凭票供应 (粮票、布票、油票) 住房拥挤 取缔黄赌毒黑等丑 恶现象; 制定《婚姻法》, 实行新婚姻制度: 废除包办婚姻,一 夫一妻,男女平等 勤俭节约、无私奉献 是社会风尚的主流 农村住房不断更新, 1995年城镇“安居工 程”
第五单元
单元知识体系: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变迁的阶段 2.变迁的表现 3.变迁的特征 4.变迁的原因 5.变迁的影响
一、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阶段
1.第一阶段: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 近代资本主义的入侵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但同时 也传入了新的生活方式;这些变化既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但又明显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
二、近代以来影响我国人民生活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1、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国
家的生产生活方式涌进我国;
2、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吸收外国的一些生
产生活方式;
3、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Ⅰ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知识结构:
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1、根本原因是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造成影响;
2、政府推行各种改革,导致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
3、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
式;
影响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
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
2、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Ⅱ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知识结构:
近代以来交通工具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Ⅲ大众传媒的变迁
知识结构:
近代以来通讯工具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