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质岩石学

合集下载

第1讲 岩石学—变质岩

第1讲 岩石学—变质岩

2)压力 ●静压力:由上复岩石重量引起,随深度增加而增加 ●流体压力:水、汽和岩浆等引起的压力 ●压力单位换算 bar Pa(帕斯卡) Mpa兆帕 GPa吉帕 1 105 10-1 10-4 1Gpa=103Mpa=10Kbar=109Pa, 1Mpa=106Pa, 1Kb=100Mpa 1bar ≈0.986923标准大气压; 1Pa=1牛顿 /m2 3)具化学活动性的流体 包括:存在于岩石粒间或裂隙中水;矿物结构中的 H2O、CO2;从岩浆分逸出来的K,Na,S,F,H2O, CO2,SiO2等。 流体从深部岩浆上升至浅部,T、P降低,分逸出易挥 发和易流动的物质K、Na、S、F、H2O、CO2、SiO2等
板岩
大理岩
石英岩
石英
灰至白色,致密,细粒,块状,坚硬,玻璃光泽, 贝壳状断口
蓝片岩(日本三波川)
眼 球 状 花 岗 片 麻 岩 ( 新 疆 冰 达 坂 )
矽卡岩,接触变质(伊犁,石炭系)
片麻岩的眼球状构造,动力变质
糜棱片麻岩与拉伸线理(武功山)
N
S
花岗质糜棱岩中不对称长石残斑(武功山)
条带状混合岩
石英、长石、 片状 普通角闪石 构造 云母、石英 绿泥石 滑石 绢云母、绿 泥石 粘土矿物、 云母、绿泥 石 方解石、白 云石 千枚 片构 造 板状 构造 块状 构造
系板岩与片岩之间的过渡类型,变质程度较差, 矿物结晶细小,丝绢光泽,鳞片变晶结构,绿、 灰、黑等色 隐晶致密结构,变质程度差,矿物肉眼难认,颜 色不一,暗灰居多,敲打声清脆,易劈开成厚度 均匀的石板 灰至白色,粒状结构或变斑状结构,点盐酸起泡
浙西Pt3变余玄武岩,气孔构造明显
变闪长岩(新疆托克逊O2)
变 质 岩 的 肠 状 褶 皱

11 变质岩石学总结

11 变质岩石学总结

大陆碰撞造山带的P-T-t 轨迹(a)造山带的变质带剖面构造演化两个阶段陆壳(或岩石圈)增厚阶段侵蚀阶段热演化三个阶段埋藏期加热期冷却期P-T-t 轨迹包括相应的三个段落野外野外PP -T 曲线热峰条件进变质递增变质退变质退化变质变质作用P/T 比类型(b)变质作用P-T-t 轨迹以视地热梯度划分高P/T 型(高压型):<20℃/km 中P/T 型(中压型):20~40℃/km 低P/T 型(低压型):40~80℃/km 很低P/T 型(很低压型):>80℃/km1230结晶程度可劈性易难劈开面平整光滑矿物肉眼不可分辩粗糙矿物肉眼可分辩黯淡丝绢光泽无微褶皱、褶劈强烈丝绢光泽微褶皱、褶劈定向且连续定向但不连续其它ACF 图:And Al 2O 3‧SiO 2A =1002(Mg Fe)O‧2Al 2共生分析、变质相和变质相系[Al 2O 3]+[Fe 2O 3]Crd 2(Mg, Fe)O‧2Al O 3‧5SiO 2A =50, F =50An CaO‧Al 2O 3‧2SiO 2A =50, C =50DiCaO‧(Mg, Fe)O‧2SiO 2C =50, F =50Gro 3CaO‧Al 2O 3‧3SiO 2A =25, C =75Wo CaO‧SiO 2C =100[CaO]An –钙长石; Ant -直闪石; Cum -镁铁闪石; Gro -钙铝榴石; Hb-普通角闪石; Mi -微斜长石; Crd -堇青石; Ms –白云母[FeO]+[MgO]+[MnO]A’KF 图——矿物的标绘SiO 2过剩的岩石;泥质变质岩常含Pl或Ab和Ep(低3Al 2O 3·SiO 2·H 2O K :A ’=1:3的位温时取代Pl)不是标在的位置,而是在:A’=1:2(K =33、’=67)标在F =86位置,其成分可渐Ant -直闪石Cum -镁铁闪石红柱石变到K =14、F =71处堇青石Hb-普通角闪石Mi -微斜长石白云母ACF 与A’KF 图解联用共生分析、变质相和变质相系121岩石成分在ACF -ACF 图上不表示含钾矿物Ms、Bi; 图解外有Q、Ab2ACF图的A An-F 小三角形内时(泥质、长英质岩),以A ’KF 图为主,其它情况以ACF 图为主。

变质岩石学-第五章变质相

变质岩石学-第五章变质相
例如: 变质条件相似的蓝晶石带和基性岩石中的斜长石-角闪石带 为了表示相同变质条件下形成的所有变质岩, 引入了变质相的概念.
• 变质相的基本概念
P.Eskola, (1920)的定义:
一个变质相是指类似的温度、压力条件下达到化学平衡的所有岩石的 总和(不论其结晶方式),一个变质相内部,随着岩石总体化学成分的改 变,其矿物组合作有规律的改变.
白云母+石英+斜长石+H2O=熔体(由钾长石+钠质斜长石+石英组成 )+钙质斜长石或石英(取决于其原始含量)+Al2SiO5+H2O(溶解在 熔体中)
所以,片麻岩中发生深熔,出现混合岩化作用也是高角闪岩相开始的标志
不同岩石系列在绿片岩相的矿物组合为: 基性岩石: 绿帘石+阳起石+绿泥石+钠长石±石英±方解石 泥质岩石: 白云母+绿泥石+石英 ± 硬绿泥石 泥质岩石: 白云母+黑云母+绿泥石+石英± 硬绿泥石
• 主要区域变质相特征
四、低绿片岩相
相当于巴洛变质带的绿泥石带和黑云母带.
相关资料: Winkler(1976)在讨论从很低级到低级变质作用的转变时,特别强调了帘
四、低绿片岩相
相当于巴洛变质带的绿泥石带和黑云母带.
标志是变质基性岩中的绿纤石消失,出现黝帘石/斜黝帘石 (Winkler, 1976),可能的变质反应为:
绿纤石+绿泥石+石英=黝帘石+阳起石+H2O 这一反应的实验条件(Nitsch,1977)为:
0.25GPa , 345±20℃; 0.4GPa , 350±20℃; 0.7GPa, 370±20℃.
• 一个变质相往往具有一个较宽的温度压力区间, 可以进一步划分不 同的亚相.
• 变质相的基本概念
相关术语提示: 变质级(变质带)
Winkler (1974) 按温度将变质强度划分为四个变质级(等物理系列) : 很低级, 低级, 中级, 高级.

变质岩石学:1第一章 变质作用概述

变质岩石学:1第一章  变质作用概述

温度升高,变质反应伴随着脱水而形成变质热液。这 些热液积极参加反应,从而加速变质反应的速度,使其呈 指数倍增加。
热液可将原岩中某些组分迁移到较远距离或使其相对 富集。
在某些情况下,问题的进一步升高可使原岩在变质结 晶的基础上进一步选择性重溶,引起混合岩化现象。
温度升高,变质反应伴随着脱水而形成变质热液。这 些热液积极参加反应,从而加速变质反应的速度,使其呈 指数倍增加。
化称为变质作用(Metamorphism)。
一词是由法国学者Boue (1820)年首次提出来的,后来由英国 学者C. Lyell(1833) 在他的名著《地质学原理》中比较系统地进行 了论述 。
* 地质环境和物化条件的改变可由地壳的构造运动、 岩浆活动、区域热流变化、应力变化等引起。
** 特殊条件下可发生部分熔融产生一定量的流体 相。
关于变质作用的概念应强调以下几点: (1) 变质作用是一种改造作用,这种改造发生在风化带和胶结带以
下,原岩经过改造后在固态下转变为一种新的岩石。
正变质岩和副变质岩
关于变质作用的概念应强调以下几点: (2) 变质过程中岩石基本上保持固态,并且强调温度的递增过程,
这一点与岩浆作用不同。后者强调的是矿物从硅酸盐熔融体中 结晶,所涉及的是晶体-液态的平衡,并强调温度的下降过 程。当变质作用温度较高时,岩石可发生部分熔融,出现一定 数量的熔体,这些熔体与固态残余物之间可发生混合岩化作 用。
第一节 变质作用和变质岩
为什么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岩石不仅仅是岩浆岩和沉积 岩这两大类呢?
原因:地球动力学事件使早先存在的岩石所处的地质环境和物理 化学条件发生变化,偏离其初始形成时的地质环境及物理化学条 件。
在地壳形成和发展、演化过程中,早先形成的岩石 (包括岩浆岩、沉积岩以及先存的变质岩)在地壳一定深 处,为适应新的地质环境和物理化学条件,在基本保持固 态的条件下发生的矿物组成、结构构造甚至化学成分的变

变质岩石学-第四章 变质岩的主要类型-区域变质岩类

变质岩石学-第四章  变质岩的主要类型-区域变质岩类

斜长石-透辉石-紫苏 辉石-石榴子石,普通 辉石-斜长石-方柱石, 辉石-铁铝榴石-石英
橄榄石-顽火辉 石(-紫苏辉石)
榴辉 岩相
绿辉石-铁铝榴石(-蓝晶石-金红石), 暗绿辉石-镁铝榴石(-金红石)
岩石 类型
板岩、千枚岩、片 岩、片麻岩、变粒 岩
变岩麻变粒质、岩粒岩砂石、岩长泥英、石岩片长石、岩英英石、质岩英片麻、大岩岩麻理、、岩钙岩钙质、质钙硅云质酸母千盐片枚片 变碎长榴质屑角辉火岩闪岩山、岩、绿岩、辉色、角石变片闪麻质岩片粒火、岩岩山斜、片岩岩岩、辉、岩角、闪榴片辉
4.1 概述
寒武纪以后的地槽褶皱带和某些准地槽褶皱带也有区 域变质岩分布。如下古生界广西龙山系、昆仑山祁边系等。
中、新生代的区域变质岩在我国较少,在横断山的中 生界千枚岩、台湾省的白垩纪和古近纪-新近纪的绿泥石 片岩和片麻岩。
从区域变质岩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别来看,区域变质 作用与地壳的造山运动有密切关系。
变质岩的分类,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3) 变质岩的本身特征
主要考虑变质岩的矿物组成、结构构造特征,尤 其是岩石的矿物组合的特点。
不仅反映原岩的性质,且反映变质岩作用的T、P 条件。
4.2.1. 区域变质岩的分类
表3-5 区域变质岩分类



泥质岩类
长英质岩类
主要矿物组合 碳酸盐岩类
沸 石 浊沸石-石英-钠长石-绿泥石,浊沸石相 葡萄石-方解石-绿泥石-石英-钠长石
长石含量 (%)
钾长石 斜长石
岩石名称
表3-7 按长石种类的片麻岩分类
100~75 0~25
75~50 25~50
50~25 50~75
钾长片麻岩
斜长钾长片麻岩 钾长斜长片麻岩 二长片麻岩

变质岩石学(2)

变质岩石学(2)

(二)变成构造
经变质结晶和重结晶过程形成的构造称为变成构造, 在变质岩中占有重要地位。
如斑点构造 板状构造 千枚状构造 片状构造 片 麻状构造 块状构造
斑点状构造
板状构造
在应力作用下,页岩或泥岩 等柔性岩石中常出现一组密 集平行的破裂面—劈理,此 破裂面一般与层面斜交,整 齐光滑。
原岩组份基本上没有重结 晶,有时有少量的新生矿物, 如绢云母、绿泥石等。岩石 晶粒细,肉眼分辨不出颗粒, 常有变余泥质结构。一般为 低级区域变质形成。
构造角砾岩在断层破碎带广泛分布。其厚度取决 于破碎的强度。有时可厚达数百米,延伸数十至数 百公里。
2、碎裂岩
具有碎裂结构或碎斑结构的岩石。矿物颗粒的边缘 有粒化作用,颗粒间的相对位移不大,原岩的特征 尚部分被保存下来---判断原岩的性质 刚性岩石中矿物除产生裂缝和机械破碎外,常发生 晶面、解理面、双晶结合面的弯曲,云母等片、柱 状矿物弯曲扭折,石英呈压扁凸镜状,并被细粒的 碎基围绕等现象 少量新生矿物的出现,如绢云母、绿泥石、绿帘石、 方解石等;也时可见石英微粒聚集、重结晶成较粗 晶粒,微粒间有铁质浸染痕迹。
糜棱岩或超糜棱岩
10~50 千枚糜棱岩(千糜岩) 50~90 >90 糜棱千枚岩 糜棱片岩或片岩 玻状岩或假熔岩
塑性变形
次显微颗粒或玻璃
动力变质岩主要类型
1、构造角砾岩 构造角砾岩指由于应力作用原岩破碎成角砾状(大 多数碎块的粒度为2毫米以上),并被破碎细屑充 填胶结或有部分外来物质胶结的岩石。 将这样的结构称之为破碎角砾结构。
柱状、片状等类矿物的定向排列可统称为片理。 有序的分布趋势---“优选方位”
由于变质作用不止一次发生,导致片理构造叠加出 现,晚生成的片理切割早生成的片理,呈现两向、 乃至多向片理交叉。藉此可以研究变质作用程度、 规模、次序和次数,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变质岩岩石学

变质岩岩石学

一、概述
1、几个基本概念
●变质岩:已存在的岩石(源岩)经变质作用改变了成分和/或结构而形 成的岩石称变质岩。
▲正变质岩——由岩浆岩变质而成的岩石 ▲负变质岩——由沉积岩变质而成的岩石
●变质作用:在变质条件下、岩石在基本保持固态时发生的变化过程称 变质作用。它与岩浆作用和成岩作用衔接过渡。
●变质条件:指较高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以不超过源岩熔化温度为限。 ▲温度:大致在200—1000℃之间(与源岩成分有关) ▲压力:大致在0.1—1.0GPa之间 1GPa=109Pa=10kbar(10千巴) 1bar≈1个大气压
②新成结晶:指在保持固态和总化学成分不变的情况下(除流体以外), 有新的矿物晶出。
新成结晶的类型较多,大致可分为: ●无流体(H2O、CO2等)参与(固—固反应) ●有流体(H2O、CO2等)参与
A.低温下矿物组合方解石(Cc)+石英(Q)稳定 B. 温度超越方解石+石英=硅灰石(Wo)+ CO2↑反应温度时,在粒度增
3、变质作用分类
1)局部变质作用:在局部位置发生,往往只有一个因素起主导作用,变质 岩和未变质的岩石逐渐过渡。又分为:
●接触热变质作用:发生在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中,温度起主导作用,变质机理 主要是重结晶。
●交代变质作用:也常发生在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中,具化学活性的流体起主导作用, 变质机理主要是交代。常常形成有用矿床。
构不同。如:
P(GPa)
1.0 Jd+Q
Ab
0.5
Ky
Sil
And
200
500
红柱石(And) Al2SiO5
蓝晶石(Ky)
T (℃)
石英 石墨
夕线石(Sil)
柯石英 超高压条件

变质岩石学-变质岩基本特征

变质岩石学-变质岩基本特征
原岩是:泥質岩石(泥岩、葉岩)或火山凝灰岩. 2. 長英質系列:化學成分特徵是富矽; 貧鈣, 鐵, 鎂; 鋁含量也較低.
原岩是含長石的各種砂岩, 粉砂岩和酸性—中酸性火山岩, 花崗岩. 3. 碳酸鹽系列:化學成分特徵是富鈣, 鎂; 鋁, 鐵, 矽含量較低且變
化範圍大. 原岩:石灰岩和白雲岩.
第一節 變質岩的化學成分
四. 等化學系列概念和類型
(二)等化學系列類型
按變質岩化學成分特點可分為五個等化學系列: 4. 鐵鎂質系列: 化學成分特徵是貧矽; 富鐵, 鎂, 鈣; 鈉 > 鉀;含
一定量的鋁. 原岩是:基性火山岩; 火山碎屑岩; 輝長-輝綠岩; 鐵質白雲質泥灰岩; 基性岩屑砂岩等.
5. 超鐵鎂質系列:化學成分特徵是 富鐵, 鎂; 貧鈣,鋁, 矽. 原岩是:超基性侵入岩; 超基性火山岩和極富鎂的沉積岩。
反應結構
i
包含嵌晶變晶結構
篩狀變晶結構
雪球結構
圖片3-1. 綠泥石片岩 細粒粒狀鱗片變晶結構; 片狀構造
圖片3-2. 雲母片岩 中細粒鱗片粒狀變晶結構; 片狀構造
圖片3-3. 黑雲斜長片麻岩 細粒鱗片粒狀變晶結構; 片麻狀構造
圖片3-4. 斜長角閃岩 中粒粒狀柱狀變晶結構; 弱片麻狀構造
圖片3-5. 硬綠泥石黑雲母片岩
第二節 變質岩的礦物成分
一. 變質岩礦物成分一般特徵
4. 變質岩礦物化學方面的特徵 1)廣泛出現鋁的矽酸鹽類礦物(Al2SiO5); 2)可以出現不含鐵的鎂矽酸鹽類礦物,如Fo,並可出現
複雜的Ca-Mg-Fe-Mn-Al的矽酸鹽類礦物,如Grt;岩 漿岩-Fe-Mg成類質同像的正矽酸鹽。 3)可以出現Fe -Mg-Al的鋁矽酸鹽類礦物,Cord,St;岩 漿岩——K-Na-Ca的鋁矽酸鹽類礦物,如長石。 4)純鈣的矽酸鹽(矽灰石)為變質岩所特有。 5)變質岩中含(OH)的礦物比岩漿岩為多。 6)變質岩中碳酸鹽類礦物分佈更廣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造山变质作用:
(区域动热变质作用或狭义的区域变质作用) 与造山作用密切相关,大规模分布于前寒武纪结晶基底 (面状)和显生宙造山带(带状)的变质作用。变质因 素复杂,P/T比范围宽(三种压力类型)并与构造环境 密切相关,变质机制为变质(重)结晶和变形。形成的 变质岩常见面理和线理构造。
图 1-8日本的变质双带及形成模式
图 1-9 洋底等温面的分布及洋底变质作用
(Turner ,1981)
图 1-10新西兰岛南部Otago区域埋藏变质作用
8. 混合岩化作用:
在高级区域变质地区,由部分熔融产生的低熔物质(新 成体)与变质岩基体(古成体)混合形成混合岩的过程。 它是变质作用向岩浆作用的过度类型,又称超变质作用
图 1-11 混合岩
2. 动力变质作用:
分布于断裂带,由构造作用导致的变质作用。主要 控制因素是应力,通常具较高的P/T比。变质机制以变形 和动态重结晶或动态变质结晶为主
3. 冲击变质作用:
陨石冲击地表产生强大的冲击波所导致的变质作用。 主要因素是瞬时高压和高温。变质机制以变形和伴随的 部分熔融为主。
4. 交代变质作用:
分布于侵入体接触带及其附近和火山活动区,主要 由岩浆热液引起的异化学变质作用。主要因素是流体活 动组分化学位。变质机制主要为交代作用。Leabharlann 图 1-6 接触变质带示意图
图 1- 7 接触变质 带各带粒度变化
内 带
中 带 biotite cordierite quartz muscovite andalusite
内容: 方法: 目的:
岩类学;岩理学;成矿岩石学。 多学科交叉与现代技术的应用 基本特征;基本理论;基本方法。
图1. 变质岩形成及研究的框架图
1.变质作用的现代概念 2.变质作用的影响因素 3.变质作用的类型 4.变质作用的研究范畴
1). 是与地壳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种地质作用。 2). 地壳已存岩石在基本保持固态条件下的转变过程. 3). 在特殊条件下,还可以产生重熔(溶),形成部 分流体相(岩浆) 4). 变质作用是一个动态过程。
1. 变质作用的下限:与成岩作用的界限-埋藏变质作用 2. 变质作用的上限:与岩浆作用的界限-混合岩化作用 岩浆作用 magmatism 变质作用 metamorphism 成岩作用 diagenesis
700-900oC 150-200oC
混合岩化作用 migmatism 埋藏变质作用 burial metamorphism
一、 温 度
二、压 力 (静压力和流体压力)
1. 静 压 力
概念:负荷压力,单位帕(Pa);在 40km 范围 内与深 度关系为0.0275GPa / km(P=gh). 范围:动力变质作用和接触变质作用多在5 km 范围内, 压力低于0.1GPa;区域变质作用 深度大于5 km, 压力高于0.1GPa,按压力大小分为不同的压力型 (低压、中压、高压、超高压)
变质作用的温度下限应稍微低于200℃。据Kisch(1969, 1974)报道,在 变质作用产生浊沸石的最低温度下,对应煤化过程,达到气焰煤(gasflame coal)有时达到气煤(gas coal)级,在镜质煤中挥发性组份分别低 于40%和30%。另外,Frey & Niggli (1971)把尹利石的结晶度与煤的转变 对比,他们证明在变质作用(对应浊沸石出现)开始时,尹利石的结晶度 较低,Kubler级为7.5,随变质温度升高,尹利石的结晶度升高。在油田中 ,与煤级对应的变质作用开始界限,构成石油的死亡线。因此,变质作用 开始的界限有很大的经济意义。 变质作用的上限是与岩浆作用的界限。在温度较高时,变质岩石可以发生 部分熔融,出现混合岩化作用,当熔体达到一定量时就过渡为岩浆作用。 岩石发生部分熔融的温度随岩石类型、含水量和压力等因素不同而变化。 因此变质作用的上限温度有很大的变化范围,一般为700-1000℃。 变质作用的压力范围也有很大变化,其下限为0.02-0.2GPa,上限为3.0- 4.0GPa。
四、流 体
在较高温压条件下, 具有较大的活性。主要作用如下: 1. 溶剂和媒介(载体)作用。 2. 控制变质反应方向。例如 Cc + Q Wo + CO2 3. 降低岩石熔点。 长英质岩: 无水9500C, 含水6400C 4. 变质反应的催化剂。例如铁橄榄石的合成实验: 2 MgO + SiO2 Mg2SiO4 在干体系 10000C条件下, 须时近四天, 只有26%转化; 在湿体系 4600C条件下, 只须时间几分钟, 就全部转化。
变质作用分类简表
分类依据: 分布规模 / 地质背景或物化条件
局部变质作用
1.接触变质作用. : 2.动力变质作用 3.冲击变质作用 4. 交代变质作用
区域变质作用
1. 造山变质作用 2. 洋底变质作用: 3. 埋藏变质作用: 4. 混合岩化作用:
1. 接触变质作用:
分布于岩浆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主要由岩浆热导 致的变质作用。主要因素是温度,压力较低,应力不明 显。变质机制以静态重结晶或静态变质结晶为主。
三、应 力
图 1-2 张应力(s3)及应变特点 产物主要是张性断裂、拉断组构 (Winter, 2001)
三、应 力
图 1-3 压应力(s3)及应变特点 主要是均匀压扁或褶皱 (Winter, 2001)
三、应 力
图 1-4 剪应力(s 2)及应变特点 沿一组平行的面滑动或旋转 (Winter, 2001)
图1-1 不同变质作用类型压力分布范围
二、压 力 (静压力和流体压力)
CaCO3 + SiO2
105Pa, 4700C 108pa, 6700C
CaSiO3 + CO2
二、压 力 (静压力和流体压力)
三、应 力
• • • • 一种侧向压力(各方向压力不等) 应变:岩石遭受应力作用所产生的反应。 (弹性变形、永久变形) 分类:张应力、压应力、剪应力(图) 作用 1. 机械改造。是岩石优选组构的主要因素。 2. 影响变质反应、重结晶作用、流体活性。 3. 产生构造超压,增加静压力。
变质作用(Metamorphism)一词是由法国学者Boue (1820)年首次 提出来的,后来由英国学者C. Lyell(1833) 在他的名著《地质学原理》中 比较系统地进行了论述 。系指在地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物理 化学条 件的改变,早先形成的岩石(包括岩浆岩和沉积岩)在固态条件 下所发生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的变化,称变质作用。
对变质作用与沉积成岩作用的界限可从两个方面考虑:一个基于沉积岩 石学的观点,另一个基于变质岩石学的观点。当基于前者考虑时,沉积物 中相互连通孔隙的完全封闭是成岩作用结束、变质作用开始的标志,因此 测定沉积岩石的孔隙度就可以确定这一界限。当基于变质岩石学的观点时, 强调真正变质矿物组合的出现是变质作用开始的重要标志。这些变质矿物 包括浊沸石、硬柱石、钠云母和叶腊石等。 根据目前认识,最低温的变质矿物是浊沸石,在较高压力下为硬柱石。 浊沸石出现的变质反应为: CaAl2Si7O186H2O = CaAl2Si4O124H2O+3SiO2+2H2O 片沸石 浊沸石 石英 水 然而,在~200℃时,这一反应的速度太慢以致于在低压时不能进行实 验模拟。如果水压升高,片沸石分解形成硬柱石(CaAl2Si2O7(OH)2),而 不是浊沸石。Nitsch(1968)对反应片沸石=硬柱石+石英+水的实验条件为 185±25℃、0.7GPa。在较低压力下(低于0.3±0.05GPa),片沸石分解形 成浊沸石时,温度应该低于200℃,可能为175℃。
1.变质作用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它们之间的相互 关系如何? 2.总结不同变质作用类型中起主要作用的变质作 用因素。 3.简述变质作用的类型及其特点
关于变质作用的概念应强调以下几点:
(1)变质作用是一种改造作用,这种改造发生在风化带和胶结带以下, 原岩经过改造后在固态下转变为一种新的岩石。如果原岩为沉积岩,变 质后的岩石称为副变质岩;如果原岩为岩浆岩,变质后的岩石称为正变 质岩。 ( 2 )变质过程中岩石基本上保持固态,并且强调温度的递增过程, 这一点与岩浆作用不同。后者强调的是矿物从硅酸盐熔融体中结晶,所 涉及的是晶体-液态的平衡,并强调温度的下降过程。当变质作用温度 较高时,岩石可发生部分熔融,出现一定数量的熔体,这些熔体与固态 残余物之间可发生混合岩化作用。当熔体数量较多时转变为典型的岩浆 作用。广义的变质作用概念包括岩石在固态下的变质作用和有部分熔体 出现的混合岩化作用。
6. 洋底变质作用:
在大洋中脊附近,洋壳岩石在上升的热流和海水的作用 下发生的规模巨大的变质作用. 变质因素主要是温度、 流体及活动组分化学位,P/T比低。变质机制是变质(重) 结晶作用和交代作用。产物的面理和线理不发育。
7. 埋藏变质作用:
一套巨厚的岩层被快速埋藏到地下深处所发生的大规模 的很低级且无明显变形的变质作用。它是成岩作用与变 质作用的过度类型,独立分布于强烈坳陷盆地的沉积底 部或造山变质、洋底变质的很低级部分。产物变质程度 低且面理和线理不发育。
五、相互关系---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1.温度: 一般是最重要因素,它不仅控制着变质作用的发 生和发展,也制约着流体的活性和岩石变形性质; 2.压力: 影响物化平衡的独立因素,有时对矿物组合起决定 作用; 3.应力: 不是物化平衡的独立因素,但它是变质岩组构的最 重要因素,此外还控制着变质反应的速度和规模; 4.流体:是变质作用得以实现的基本因素,但温度又是流体 具有活动性的前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