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球运动小结复习

合集下载

高二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二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二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总结归纳地球是我们所生活的星球,它存在着自己独特的运动方式。

地球的运动对于我们了解地球的特征和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高二阶段学习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时,我们可以总结和归纳以下几个方面:一、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心旋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1. 自转轴:地球自转的轴线被称为地轴,它与地球赤道成一定角度。

2. 自转周期: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被定义为一个日夜周期。

3. 自转速度:地球自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赤道地区的速度较快,极地地区的速度较慢。

地球的自转运动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很大影响。

它使得地球上以太阳为基准的昼夜交替,同时也影响了地球上的气候与季节变化。

二、地球的公转运动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迹。

地球的公转运动的特点如下:1. 公转轨道:地球的公转轨道是近似椭圆形的,但与椭圆轨道的离心率较小,接近一个圆形。

2. 公转周期: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约为365.25天,或称为一个回归年。

3. 公转速度:地球的公转速度并不是恒定的,根据地球与太阳距离的变化,公转速度也会略有不同。

地球的公转运动决定了季节的变换。

地球不同位置与太阳的日照时间和入射角度不同,导致地球各个地区气温和季节的差异。

三、倾斜角度和地球的季节变化地球的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之间存在一个夹角,这个夹角称为倾斜角度。

倾斜角度的大小决定了地球季节的变化规律:1. 春分和秋分:当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到达太阳光直射的位置时,这一天被称为春分或秋分。

此时地球南北半球受到的日照时间相等,昼夜长相等。

2. 夏至和冬至:当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位置达到太阳光直射位置的最大偏离时,这一天被称为夏至或冬至。

此时地球南北半球受到的日照时间最长或最短,导致气温的升高或降低。

倾斜角度的变化使得地球季节的变化有了规律性,对我们生活和农业生产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地球的绕极星运动除了自转和公转运动外,地球还具有绕极星运动。

运动中的地球知识点总结

运动中的地球知识点总结

运动中的地球知识点总结地球公转和自转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过程,它是由于地球受到太阳的引力而产生的。

地球绕太阳的轨迹是椭圆形的,因此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在一年中是不同的。

这也就是我们有四季的原因,而四季的变化对于某些运动项目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心旋转的过程,它是地球形成日夜变化的原因。

地球自转轴与地球公转轴倾斜23.5度,这导致了地球北半球和南半球在一年中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造成了不同的气候和季节变化。

地球的自转也会给我们的运动活动带来一些影响。

比如,在进行风帆运动时,要考虑到地球自转带来的科里奥利力,以及地球自转对海洋和大气环流的影响;在进行长跑比赛时,要考虑到地球自转对气流和季风的影响,选择合适的跑步路线和起跑时间。

地球的倾斜地球自转轴与地球公转轴的倾斜造成了地球季节的变化。

在地球公转过程中,气温、光照、湿度等环境因素都会发生变化,这对人们进行户外运动和休闲活动有着很大的影响。

春分和秋分时,地球赤道日,昼夜时间几乎相等;夏至时,地球北半球最大日照,气温升高,适合进行户外运动;冬至时,地球北半球最小日照,气温降低,可以进行冰雪运动。

地球的自然环境地球的自然环境包括了地形地貌、气候气象、水文水资源、土壤植被等因素。

地球自然环境直接关系到我们进行户外运动的安全和舒适度,比如我们在进行滑雪活动时,需要了解雪质和地形的情况;在进行登山活动时,需要了解气温和气压的情况;在进行水上运动时,需要了解水质和水域的情况。

地球的气候变化地球的气候变化会对我们日常的运动生活和训练计划产生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人们进行户外运动的时间和地点都发生了变化。

比如在一些炎热的地区,人们在夏季更多地选择在清晨或傍晚进行户外运动;在一些寒冷的地区,人们在冬季更多地选择进行室内运动或选择合适的运动装备。

地球的自然灾害地球的自然灾害会对我们进行运动活动产生很大的影响。

比如地震、火山喷发、洪水等自然灾害会破坏运动场地和器材,对运动者的身体和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高三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

高三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

高三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地球运动是地球在宇宙空间中的轨迹运动,主要包括自转和公转两个方面。

了解地球运动的知识点对于理解地球的季节变化、昼夜交替以及地理现象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高三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心以西向东的方向旋转。

自转产生了地球的昼夜交替以及地球的东西方向等一系列现象。

1. 自转轴与地球赤道:地球的自转轴是地球通过两个极点的轴线,地球的赤道则是垂直于自转轴的面与地球表面相交所形成的大圆。

地球的自转轴倾斜度约为23.5度,这一倾斜度导致了地球季节的变化。

2. 自转周期:地球的自转周期为24小时,即一天一夜的时间。

我们通常将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定义为一昼夜。

3. 勃兰特兹圈:地球自转导致赤道的扩张,使得赤道附近出现了一个最大纬度为23.5度的椭圆形带状区域,被称为勃兰特兹圈。

在这个区域内,昼夜长短基本相等,季节变化不明显。

二、地球的公转运动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轨道运动。

地球的公转运动导致了地球季节的变化以及不同时区的存在。

1. 公转轨道: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地球的公转轴与公转平面呈一定的倾角,这使得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太阳的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之间移动。

2. 公转周期:地球绕太阳一周所需的时间称为一年,通常精确地定义为365.24天。

我们一般将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定义为一年。

3. 地球季节的产生:地球公转轨道的椭圆性质使得地球与太阳距离有所变化,这导致不同季节的出现。

当地球离太阳较远时,称为地球远日点,此时距离太阳的距离最大,地球接受到的太阳辐射也较弱,所处的季节为冬季。

相反,当地球离太阳较近时,称为地球近日点,此时距离太阳的距离最小,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也较强,所处的季节为夏季。

三、地球运动的影响地球运动对地球上的生物和环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1. 季节变化: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造成了地球不同季节的变化。

初一地理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_高一地理教师工作总结

初一地理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_高一地理教师工作总结

初一地理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_高一地理教师工作总结
1. 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每24小时完成一次自转。

这是地球日常旋转的运动,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昼夜交替。

2. 地球的公转: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每365.25天(即一年)完成一次公转。

地球的公转使得地球的季节变化。

3. 地球倾斜: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倾斜约23.5度。

这个倾斜使得地球季节的变化。

4. 日照时间:地球自转引起了昼夜交替,而地球公转引起了日照时间的变化。

在北半球,夏季日照时间较长,冬季日照时间较短;在南半球则相反。

5. 四季变化:由于地球公转是个椭圆轨道,地球离太阳的距离会有所变化。

当地球离太阳较近时,夏季会更炎热;当地球离太阳较远时,冬季会更寒冷。

这就是地球四季变化的原因。

6. 地球的倾斜引起了极昼与极夜:在北极圈内,在夏至时,北极圈内地区会出现连续24小时的白昼,即极昼;在冬至时,则会出现连续24小时的黑夜,即极夜。

7. 地球的磁场:地球内部存在一个巨大的磁力场,这个磁力场形成了地球的磁北极和磁南极,并且起到了保护地球免受太阳风的伤害的作用。

8. 国际日期变更线:因为地球自转和国际时区的设立,国际日期变更线在大洲之间划定,跨过它时会发生日期改变。

9. 地球的形状:地球不是一个完美的球体,而是一个稍微扁平的椭球体。

地球的赤道的半径要比从两极测量得到的地球半径大。

以上就是初一地理地球运动的一些基本知识点总结。

初一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来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以及地球季节变化的原因。

高中地理地球运动总结

高中地理地球运动总结

高中地理地球运动总结
地球运动,是指地球在宇宙空间中运动的一种现象。

在地球运动的过程中,地球既围绕着太阳旋转,又以自身轴心为中心进行自转。

伴随着这些运动,地球表面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例如昼夜交替、季节更替、地壳运动等,这些都是由地球运动所引起的。

地球公转是相对于太阳进行的,它使得地球既绕着太阳做椭圆形的轨道运动,也随着太阳系一起进行运动。

地球公转的周期为365.24天,即一年,每年的1月1日为公历的开始。

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而不是圆形的,这就使得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在不同的时间里有所变化。

当地球离太阳较远时,我们感觉到的冬季就会更加寒冷,当地球靠近太阳时,我们感觉到的夏季就会更加炎热。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身轴心旋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的周期为23小时56分钟4.1秒,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

地球的自转轴是倾斜的,这就使得地球不同部分受到的阳光直射角度不同,从而引发了昼夜交替和季节变化。

在夏至和冬至的时候,地球倾斜的程度是最大的,这导致南半球的夏季和北半球的冬季同时到来。

地球的轨道倾角、自转倾角和地球自身的形状、重量分布都会影响地球运动对于气候、天气、生态环境和地球活动等方面的影响。

地球运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环境,我们需要对地球运动进行研究,掌握地球运动的规律和特点,合理利用和保护地球资源。

地球运动给我们带来了诸多挑战,也给我们带来了无
限的机遇。

我们应该深入地了解地球运动,为未来的科学研究和人类的生存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帮助。

初一地理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_高一地理教师工作总结

初一地理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_高一地理教师工作总结

初一地理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_高一地理教师工作总结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在宇宙中不停地运动着。

地球运动是指地球在太空中不断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了解地球运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气候变化和季节变化等问题。

下面就是关于地球运动的一些知识点总结:1. 自转和公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自西向东旋转的运动。

自转是地球引起的昼夜交替的原因,也是地球形成昼夜的原因。

地球自转的周期为24小时,因此一天分为白天和黑夜两个时间段。

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作椭圆轨道运动的过程。

地球的公转周期为365.25天,因此一年有365天,每四年多出一天,所以我们会有闰年。

地球的公转是导致季节变化的重要原因,也是地球形成年、月、日的原因。

2. 黄道和赤道黄道是地球公转平面和太阳之间的平面,其轨迹呈近似椭圆形。

地球绕黄道运动导致了四季交替,是季节变化的重要原因。

赤道则是地球自转时的轴线与地球公转平面的交点,也是地球上纬度为0度的线。

赤道地区的气候温暖,日照充足,是热带雨林等生态系统的重要分布区域。

3. 季节变化地球公转使得地球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受到太阳光的照射角度不同,从而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黄道倾斜角度导致了地球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接受的太阳辐射量不同,从而导致了夏季、冬季、春秋季等季节的交替。

4. 总结高一地理教师工作总结:1. 教学内容我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注重教学内容的生动有趣,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环境变化和地理问题。

在教学内容上我也注重结合新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技术,使教学更加生动和有效。

2. 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我注重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地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也注重了解和认识学生,因材施教,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地理课堂上有所收获。

3. 教学效果在教学效果上,我注重引导学生提高地理素养和地理认知水平,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

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

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
地球自转:
方向: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

速度:平均角速度为每小时转动15度,在地球赤道上,自转的线速度大约是每秒465米。

周期:一个恒星日,即23小时56分4秒。

意义:导致昼夜更替,影响不同经度的地方时,以及引起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变化:地球自转速度存在长期减慢、季节变化和不规则变化,也有长周期性变化。

地球公转:
方向:地球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

周期: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也就是一年(365.2422天)。

意义:导致四季变化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太阳高度和太阳直射点:
太阳高度:太阳光与地面的交角,一天中正午时最大,一年中夏季最大,冬季最小。

太阳直射点:春分日和秋分日时直射赤道,夏至日时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日时直射南回归线。

太阳活动和太阳辐射:
太阳活动:主要包括黑子和耀斑,其中黑子的变化周期为11年。

这些活动会影响地球的气候和无线电通讯等。

太阳辐射: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也是我们日常所用的能源。

天体系统和行星特征:
天体系统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大行星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这些知识点构成了对地球运动的基本理解,对于理解天文学、气象学、物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都非常重要。

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

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

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嘿,同学们!咱们今天来好好聊聊地球运动这个有趣的话题。

先来说说地球自转吧。

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晚上躺在床上,看着天花板上的风扇慢悠悠地转呀转,然后就感觉自己好像也跟着转起来啦?其实呀,这就有点像地球的自转。

地球就像个调皮的孩子,一刻不停地自西向东转着,一天就这么转一圈。

这一转可不得了,就有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想象一下,如果地球突然不转了,那可就麻烦大啦,一边永远是白天,热得能把人烤焦;另一边永远是黑夜,冷得能让人冻成冰棍儿。

再讲讲地球公转。

每年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就是地球公转带来的。

就像咱们上学,从一年级升到二年级,再升到三年级,地球也在绕着太阳不停地“升级”呢。

地球公转的轨道可不是正圆,而是个有点扁的椭圆。

公转一圈大约要 365 天,这就是咱们说的一年。

还记得有一次我去旅行,在不同的季节去了同一个地方。

春天的时候,那里的花开得娇艳欲滴,一片生机勃勃;夏天去的时候,阳光炽热,草木郁郁葱葱;秋天再去,树叶金黄,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毯;冬天呢,白雪皑皑,整个世界都变得安静而纯洁。

这就是因为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不断变化,导致各地接收到的热量不同,才有了四季的美景。

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让我们能够在白天活动,晚上休息,就像学校的上课和下课一样规律。

而公转带来的四季变化,让我们可以在不同的时间里体验到不同的气候和风景。

说到这里,咱们来总结一下地球运动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约为 24 小时,产生了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周期约为 365 天,产生了四季变化和五带的划分。

五带的划分可有意思啦!热带地区总是那么炎热,就像夏天的操场,充满了热情和活力;寒带则像是冬天的操场,冷得让人直打哆嗦;温带就比较温和,像春秋季节,不冷不热刚刚好。

还有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速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就像咱们跑步,有时候跑得快,有时候跑得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它应考策略
浅谈地球运动小结复习
刘元喜
地球运动内容是整个高中地理教学中最难理解的知识,高三一轮复习完这个内容后,适当的小结很有必要。

一、六个意义
地球自转三个地理意义:1、使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偏移;2、产生昼夜交替;3、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地方时不同;
地球公转的三个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3、四季与五带的划分。

值得强调的是,昼夜交替与昼夜长短的区别。

1、虽然公转也会产生昼夜交替,周期是1年,但此时的昼夜交替专指地球自转产生的意义。

2、昼夜交替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主要是因地球自转运动而产生的,因产生白昼现象的光源只有太阳,所以,昼夜更替的的周期是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

3、昼夜长短的变化是除赤道以外,其他纬度地带随地球公转而产生周期性的变化,其直接原因是晨昏圈的摆动引起的昼弧夜弧的长短变化,根本原因在于地球运动中黄赤交角的存在。

二、三种图
在复习过程中,特别是做题的过程中,会遇到三种图。

1、侧视图
2、俯视图
3、圆柱投影图
三、两种思维
1、空间思维
地球运动知识立体感很强,需要学生构建立体的思维,一个平面的地球你要能够想到是一个立体的地球,一条平直的纬线你要能够想到是一个纬线圈。

2、运动思维
地球有自转和公转,时刻在运动,不能用静止的观点去看问题。

例如,地球自西向东运动,太阳视运动跟地球运动相反,为自东向西运动。

四、两种思维转换
1、局部到整体的思维转换
在考题中,往往只给几条经纬线或一条晨昏线,要你去判断是否它的时间或季节。

此时我们不能孤立的看这几条线,应该把它放到整个地球当中去考虑。

如(2010全国文综1,9):假设从空中R点看到地表的纬线m和晨昏线n如图所示。

R 点在地表的垂直投影为S.
S地的纬度
A.与M地相同
B. 介于M、N两地之间 C.高于N地 D. 低于M地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读图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

由题图及下左图所示,纬线是直线,说明视线与地轴垂直;纬线m是一条直线,那应该从纬线m所在的纬线圈所在的平面上看下去,故S地的纬度应该低于M地和N地(见下图)。

2、对称的思维转换
地球运动中,日落和日出时间关于12点或24点对称;回归线关于赤道对称;同一纬线的昼夜长短在一年中有两个日期相同(除两至日),且这两个日期近似关于二至日对称。

如(2013湖南衡阳八中,11)意大利的Viganella小镇(约46°N、8°E)每年从11月11日起,太阳会消失在1600米的山后,然后小镇将会度过一段时期的无太阳直接照射日子。

为保证小城每天八小时日照,当地人建造了一个内置“经纬仪”计算机的巨大镜子,从山的北部反射阳光(如下图)。

完成下题。

Viganella镇无太阳直接照射的日子结束日期约为
A.12月23日 B.1月21日 C.2月1日 D.3月3日
解析:利用对称的思想,太阳直射点在同一纬度的时间在一年中有两个,意大利的Viganella小镇每年的11月11日开始太阳会被山挡住,此时大概距12月22日之前约44天,而结束的时候也应该在12月22日之后44天,所以可以计算出,结束的时间大概是每年的2月1日,所以C正确。

五、一点勇敢
地球运动知识在近几年湖南高考中出现的题目较少。

如果高考中出现了,我们也不要怕,勇敢一点。

没做对很正常,做对了算赚了。

总之,地球运动知识复习不回避,不深挖。

把握好以上几点,做到胸有成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