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与地图专题教案

合集下载

地球与地图教案

地球与地图教案

地球与地图教案教案标题:地球与地图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和特征。

2. 掌握地球上的大洲和海洋的位置和名称。

3. 理解地图的基本要素和使用方法。

4. 学会使用地图进行定位和导航。

教学重点:1. 地球的基本结构和特征。

2. 大洲和海洋的位置和名称。

3. 地图的基本要素和使用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学投影仪和幻灯片。

2. 地球仪和世界地图。

3. 学生练习册和地图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使用教学投影仪展示一张世界地图,并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上的各个大洲和海洋。

2. 提问:你能说出地球上的七大洲和五大洋的名称吗?二、讲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和特征(15分钟)1. 使用地球仪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基本结构,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

2. 介绍地球的特征,如地球的形状、自转和公转等。

3.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特征如何影响地图的制作和使用。

三、学习大洲和海洋的位置和名称(15分钟)1. 使用地球仪和幻灯片向学生展示各个大洲和海洋的位置和名称。

2. 学生跟随教师的指示,用手指或笔指出地球仪上的各个大洲和海洋,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四、介绍地图的基本要素和使用方法(15分钟)1. 讲解地图的基本要素,如比例尺、方位角、图例和经纬度等。

2. 使用幻灯片展示不同类型的地图,并解释如何使用地图进行定位和导航。

3. 分发学生练习册和地图练习题,让学生根据地图上的要素进行实践操作。

五、练习与巩固(15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和地图练习题上的任务,巩固对地球和地图的理解。

2. 教师巡视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1. 回顾课堂内容,让学生总结地球和地图的重要概念和知识点。

2. 进行课堂小结,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程度。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使用互联网资源或图书馆资料,进一步了解地球和地图的相关知识。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球和地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在教案撰写过程中,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目标,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来帮助他们理解地球与地图的相关知识。

小学地理新课程标准地球与地图教案

小学地理新课程标准地球与地图教案

小学地理新课程标准地球与地图教案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和特征;2.了解地球的公转和自转运动;3.掌握使用地图表示地球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地球的基本结构和特征;2.地球的公转和自转运动;3.使用地图表示地球。

三、教学内容1.地球的基本结构和特征a.地球的形状、大小和构成:地球的形状是近似于球体,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b.地球的分布:70%的地球表面被海洋覆盖,30%是陆地;c.地球的大洲和大洋:了解各大洲和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2.地球的公转和自转运动a.地球的公转运动:地球每年绕太阳公转一周,公转轨道是椭圆形;b.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自西向东进行自转,自转时间为24小时。

3.使用地图表示地球a.地图的基本构成要素:地图的图面、图例、比例尺和指南针;b.地图的类型:了解平面地图和球形地图的基本特征;c.使用地图定位:通过图例和比例尺,了解如何使用地图确定地理位置。

四、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讲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和特征,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构成;2.展示法:通过展示地球的公转和自转运动的模拟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的运动;3.实践操作:让学生使用地图,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使用地图的方法和技巧;4.讨论交流:通过师生间的互动,促进学生思维的开展,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

五、教学资源1.教学PPT:用于呈现地球的基本结构和特征;2.地球仪:用于展示地球的公转和自转运动;3.教材和地图练习册:供学生参考和练习使用。

六、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地球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地球的形态和特征的思考;2.新课呈现:通过教学PPT,讲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和特征,并通过地球仪展示地球的公转和自转运动;3.讨论交流:与学生进行互动,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激发学生对地理的思考;4.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使用地图来定位地理位置,并进行小组展示;5.总结回顾:对地球的基本结构和特征、地球的公转和自转运动以及使用地图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

地理初中二年级地球与地图教案

地理初中二年级地球与地图教案

地理初中二年级地球与地图教案第一节:了解地球地球是我们人类生活的家园,了解地球的基本情况对我们认识世界、认识地球上各个地方的位置、了解地球上各类地形和气候的分布都非常重要。

一、地球的形状与结构地球是一个近似球状的天体,但并非完全规则的球体。

它的直径约为12742公里,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

二、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

1. 自转:地球绕着自己的轴向旋转,每天自西向东完成一次自转。

地球自转的运动使得我们感觉到太阳从东方升起,到西方落下。

2. 公转:地球绕着太阳运行,完成一次公转大约需要365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年。

第二节:认识地图地图是一种用来显示地球表面的图像,它能帮助我们了解地球各个地区的位置和特征。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1. 地图的比例尺:比例尺是地图上长度尺寸与现实世界长度尺寸的比值。

例如,比例尺为1:1000表示地图上的1厘米相当于现实世界中的1000厘米。

2. 地图的方向:地图上通常会标明方位,如北、南、东、西等,以帮助我们辨析地理方向。

3. 地图的图例:图例用来解释地图上各种符号和图案的含义,让我们能够理解地图上表示的信息。

二、地图类型地图可以按照不同的需要和目的进行分类。

1. 政治地图:用来显示国家和地区的行政区划和边界,帮助我们了解各国和地区的位置和行政划分。

2. 自然地图:展示地球上的自然地理特征,如河流、山脉、湖泊等,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地形和地貌。

3. 气候地图:显示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和变化,帮助我们了解各地的气候差异。

4. 人口地图:用来显示各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和分布情况,帮助我们了解人口密集的地区和人口稀少的地区。

第三节:地球与地图的关系地球和地图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关系。

地球是地图的对象,地图是地球的表象。

一、地图对地球的表达地图可以通过不同的符号、颜色和线条来表达地球上的各种地理要素,如山脉、河流、城市等。

地图通过形象生动的方式,将地球上的现实情况表达给我们。

高中地理人教版《地球与地图》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地球与地图》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地球与地图》教案该教案旨在对高中地理人教版《地球与地图》教材进行系统化教学规划,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球与地图的相关知识内容。

教案分为以下几个模块:引入活动、知识讲解、综合应用和拓展延伸。

一、引入活动
1. 利用多媒体工具展示一段关于地球与地图的精彩视频,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2. 提出引导性问题,如"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人们将地球图形展示在地图上?",引导学生思考与地球与地图相关的问题。

二、知识讲解
1. 介绍地球的基本属性,包括形状、大小、自转和公转等内容,并配以图示进行解释。

2. 解读地球的地理分区,包括大洲、大洋和地理带等,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空间结构。

3. 讲解地图的制作方法,包括地图投影和地图符号等,让学生了解地图的制作原理。

4. 解读地图上的地理要素,如水系、地貌和经纬线等,帮助学生掌握地图的阅读技巧。

三、综合应用
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要求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地球与地图知识,设计一张地图展示自己所在城市的地理特征。

2. 开展实地考察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和指南针等工具,在校园
内进行地理定位和导航练习,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实践能力。

四、拓展延伸
1. 引导学生查阅相关地理材料,扩展对地球与地图的了解,并结合
现实案例进行深入讨论。

2. 组织学生进行地球与地图的创作活动,鼓励学生绘制独特的地图
作品,展示对地理学科的理解和创意。

通过以上教学方案的设计,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地球与地图的相关
知识,培养地理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提升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和
认知水平。

初中地理《地球和地图》教案设计

初中地理《地球和地图》教案设计

初中地理《地球和地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的气候等。

2. 让学生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包括地图的种类、地图的阅读方法、地图的绘制等。

3.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的气候。

2. 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的种类、地图的阅读方法、地图的绘制。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图的阅读方法。

2. 教学难点:地球的形状的确定,地图的绘制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地图的基本知识。

2. 使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球的运动和地图的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和解决问题。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2. 探究地球的形状: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球图片,了解地球的形状,并解释地球为什么是圆形。

3. 探究地球的运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球图片,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

4. 地图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习地图的比例尺、坐标系、图例等基本要素,并练习阅读地图。

5. 地图的绘制方法:让学生学习地图的绘制方法,包括地图的投影、比例尺的确定、图例的绘制等,并进行实际操作。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一幅简单的地图,并写一篇关于地球形状和运动的短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地球知识掌握情况,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等。

2. 评价学生的地图阅读和绘制能力,包括地图的基本要素识别、地图的阅读方法、地图的绘制技巧等。

3. 评价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包括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等。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地理专家进行讲座,介绍地球科学的新进展和地图制作的技术发展。

初中 地球和地图 教案

初中 地球和地图 教案

初中地球和地图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掌握经纬度的概念和特点。

2. 学会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提高阅读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3. 培养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教学重点: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经纬度的概念和特点。

3. 地图的阅读和分析。

教学难点:1. 经纬度的计算和应用。

2. 地图的比例尺和方向的理解。

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地球模型。

2. 地图和地理图表。

3. 教学课件或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引发学生对地球的好奇心。

2. 提问学生对地球的认知,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

二、地球的形状和大小(5分钟)1. 通过讲解和展示地球仪,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如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等。

2. 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向学生解释经度和纬度的概念和特点。

三、地图的阅读和分析(1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2. 讲解比例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如比例尺的定义、比例尺的放大和缩小等。

3.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地图,了解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和图例。

4. 进行地图阅读练习,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等方式形成读图能力,建立地图的空间概念。

四、经纬度的计算和应用(10分钟)1. 向学生讲解经纬度的计算方法,如经度和纬度的度量、经纬度的标注等。

2. 进行经纬度计算练习,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经纬度的计算和应用。

五、地图的实际应用(10分钟)1. 向学生介绍地图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找路、获取信息等。

2. 引导学生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六、总结和反思(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对本节课的评价,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延伸:1. 进行地图绘制活动,让学生自己设计和绘制一张地图。

初中地理《地球和地图》教案设计

初中地理《地球和地图》教案设计

初中地理《地球和地图》教案设计第一章:地球的认识1.1 地球的形状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地球是一个近似椭球体。

讲解地球的赤道和极点的概念。

1.2 地球的运动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上的生活产生的影响,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第二章:地图的基本知识2.1 地图的种类介绍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的分类。

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地图的特点和用途。

2.2 地图的阅读讲解地图的图例、比例尺、坐标系等基本要素。

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

第三章:经纬网3.1 经纬度的概念讲解经度和纬度的定义及其度量单位。

让学生了解经纬度的作用,如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

3.2 经纬网的应用通过实例讲解经纬网在地图中的应用,如确定城市、国家的位置。

培养学生运用经纬网判断地理位置的能力。

第四章:地图的绘制4.1 地图的投影介绍地图投影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让学生了解不同投影方式对地图形状和面积的影响。

4.2 地图的绘制方法讲解地图绘制的基本步骤,如地图设计、制图资料准备、绘制等。

培养学生绘制简单地图的能力。

第五章:地图的使用5.1 地图的获取介绍地图的获取途径,如购买、等。

让学生了解如何获取适合自己的地图。

5.2 地图的应用讲解地图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如导航、旅游等。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六章:气候和天气6.1 气候的概念讲解气候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气候是某个地区长期天气状态的平均值。

解释气候与天气的区别,强调气候是对长期时间的平均描述,而天气是短期的具体状况。

6.2 气候的影响因素探讨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包括纬度、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

通过图表和实例展示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气候的形成。

第七章:天气系统7.1 气压系统介绍气压的概念和气压系统的类型,如高气压和低气压系统。

讲解气压系统如何影响天气,例如高压系统通常带来晴朗天气,而低压系统则与阴雨天气相关。

初中地理《地球和地图》教案设计

初中地理《地球和地图》教案设计

初中地理《地球和地图》教案设计第一章:地球的认识1.1 地球的形状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或图片,了解地球的形状。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为什么是圆的,可以结合实际生活经验,如地球引力等。

1.2 地球的运动解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让学生通过地球仪或动画演示,观察地球的运动。

引导学生了解地球运动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第二章:地图的基本知识2.1 地图的类型介绍不同类型的地图,如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

让学生通过观察各类地图,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2.2 地图的阅读教授地图的阅读方法,如比例尺、方向、图例等。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会阅读地图,并能够运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地形和气候3.1 地形的分类和特点介绍不同类型的地形,如平原、山地、高原等,并让学生通过图片或模型,观察它们的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地形对生活和交通的影响。

3.2 气候的类型和特点解释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如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等。

让学生通过观察气候分布图,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区域。

第四章:人口和城市4.1 人口的增长和分布解释人口增长的原因和影响,如出生率、死亡率等。

让学生通过人口分布图,了解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4.2 城市的发展和规划介绍城市发展的原因,如经济、交通等。

引导学生思考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如交通拥堵、环境保护等问题。

第五章:资源与环境5.1 自然资源的分类和利用介绍不同类型的自然资源,如水资源、矿产资源等。

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了解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5.2 环境问题解释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如污染、生态破坏等。

引导学生思考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如可持续发展、环保意识等。

第六章:世界地理概览6.1 大洲与国家介绍世界上的大洲及其分布,让学生通过地图识别各大洲。

讲解国家的地理位置、首都、人口等基本信息,增强学生对世界地理的认识。

6.2 著名地标与地理奇观介绍世界各地的著名地标,如埃菲尔铁塔、长城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地球和地图Ⅰ、地球复习总要求:1.了解地球的一般情况,如形状、大小、质量等。

2.熟练掌握地球上的经纬网,并会运用经纬线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

3.掌握地球的自转运动、公转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

4.熟练运用地球运动知识分析常见地理现象和事实。

5.熟练掌握,并会正确推断时区、正午太阳高度角。

教学重点、难点地球上的经纬网,自转运动、公转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

时间、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

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图示法、讲述法教具准备材料及练习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过程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地球自转的结果*地球形状的地理意义:(1)地球上有昼夜之分(地球不透明,不发光)(2)太阳辐射强度由低纬向高纬逐渐减少------地球各纬度受热不均。

2、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质量=60万亿亿吨------有足够的引力吸引住厚厚的大气层(2000~3000千米)二、地球仪地球仪是一个正圆的球体,是地球的模型。

构成地球仪的要素有:1、地轴地球自西向东地自转所围绕的一根假想的轴。

2、南、北极地轴同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两极,其中对着北极星的一端是地球的北极,另一端是地球的南极。

3、赤道在地球仪上,同南北两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赤道。

赤道将地球平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赤道以北为北半球。

观察经纬网,分析比较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区别:画辅助图:(1)经度(两面角)、纬度(线面角) ;(2)经线、纬线在侧视图、俯视图中的形状;(3)从经度、纬度数值变化规律判断东经、西经、北纬、南纬。

4、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经线,也叫子午线。

5、本初子午线国际上规定,把通过英国首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一条经线,定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6、经度从0°经线算起,向东、西各作180度,以东的180度属于东经,表示方法:“120°E”读做“东经120度”;以西的180度属于西经,表示方法:“20°W”读做“西经20度”。

7、东、西半球习惯上,自20°W经线顺时针地(或自东向西地)到160°E经线这部分叫做西半球。

自20°W经线逆时针地(或自西向东地)到160°E经线,这部分叫做东半球。

8、经线的特点⑴所有的经线都相交于南北极点;⑵所有的经线长度相等;⑶两条相对应的经线构成一个经线圈,且都可以把地球平分为两个半球。

9、纬线在地球仪上,同赤道平行的线叫纬线,纬线长度不等。

所有的纬线都自成一个圆圈,叫纬线圈。

10、纬度由赤道到北极和南极分别作90度,赤道以北是北纬,赤道以南是南纬。

北纬90度就是北极,南纬90度就是南极。

表示方法:“22°N”读做“北纬20度”;“40°S”读做“南纬40度”。

赤道是周长最大的纬线圈,长度约4万公里。

南、北极点是最短的纬线圈长度等于0。

此外,人们根据纬度的不同,称0°~30°SN为低纬地区;30°~60°SN为中纬地区;60°~90°SN为高纬地区。

11、经纬网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交,就构成经纬网。

经纬网的用途:⑴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地理坐标,即具体位置。

如: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位于40°N、116°E的交点附近。

⑵确定两个地点的相对方向。

如根据经纬网就可以看出拉萨城在南京城西边稍偏南一些。

事实上,以上这些规定,大多是人为的制定,地球表面上根本就没有这些线和网。

例题1、地球上某点,它的北侧是热带,南侧是温带,东侧是西半球,西侧是东半球,该点是:A、23.50N,1600E B、23.50S,1600E C、23.50N,200W D、23.50S,200W 例题2、某人从某地A出发,依次向南(B)、东(C)、北(D)、西(E)各行200千米,那么该人回到哪里?(考查了学生的方向和对经纬线特点的掌握情况)提示:A地的位置有五种可能,(1)赤道(2)北半球(3)南半球(4)北极点(5)南极点各种位置情况下,经纬线的特点都不同,通过画图很容易能得出结论。

三、地球上的时区和日界线地方时:经度不同,地方时也不同。

每隔经度15度,时间相差1小时。

东边的时间比西边的时间早。

时区:国际上划分时区的方法。

(图略)规律:A、全球共有24个时区,东西各12时区,东西十二时区合为一个时区。

B、每个时区都跨经度15度。

C、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度数=时区数×15度D、东边的时区比西边的时区时间早E、算时区:经度数/150 (四舍五入)区时:每个时区共同使用的时间称为区时。

区时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

北京时间: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

(但边远地区需调整作息时间)乌鲁木齐时间:新疆采用的东六区的区时。

世界时:0度经线上的地方时。

日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

东十二时区比西十二时区早24小时,即早一天。

但钟点相同。

国际上规定以180゜经线作为日界线,但实际两者并不完全重合。

中国跨五个时区:(东五-----东九) (730E------1350E)例1、一艘航行于太平洋的船,从12月30日12时(区时)起,经过5分钟,越过了180经线,这时,其所在地点的区时可能是()A、12月29日12时5分B、12月30日11时55分C、12月30日12时5分D、12月31日12时5分例2、当全球日期属于同一日期时,北京时间为:()A、6时B、8时C、12时D、20时例3、某地北为中纬度,南为低纬度,用的是“北京时间”,该地的地理坐标是()A、23026′N,1200EB、300N,1150EC、23026′S,1160ED、300N,1400E例4、从甲地(700N,800E)到乙地(700N,1500E),若不考虑地形因素,最近的走法是:A、一直向正东方向走B、先向东南,再向东,最后向东北走C、先向东北,再向东,最后向东南走D、先向东南,再向东北走(注:球面上两点间的最近距离是:以球心为球心,以大圆半径为半径,经过两点的一段劣弧。

)四、地球的运动(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一)自转运动:1、方向、周期、速度:(1)方向:三种方向在北极俯视地球,逆时针自西向东;在南极俯视地球,顺时针自西向东;侧视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

(2)周期:两个周期(恒星日和太阳日)扩展思维:A、当自转方向为自东向西,公转为自西向东时:恒星日>太阳日(23小时52分8秒)B、当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公转为自东向西时:恒星日>太阳日C、当自转方向为自东向西,公转为自东向西时:恒星日<太阳日(24小时)结论:当自转与公转同向时,恒星日<太阳日;当自转与公转不同向时,恒星日>太阳日(3)速度:角速度:每小时转过的角度。

ω=3600/24小时即150/小时 10/4分钟南北极点除外处处都相等。

线速度:每小时转过的弧长。

V= 2πcosΦ R(周长)/ 24小时(时间)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结论:南北两极,既无角速度,又无线速度。

2、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作图判断:侧视、俯视、立体图、各种变式图等。

判断晨线和昏线。

(图略)(2)产生地方时差(3)产生偏向作图分析:北半球、南半球、赤道地区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情况。

(图略)*分析偏向对地理事物产生的影响:A.影响大气环流和大气运动(举例说明:气旋与反气旋、大气环流)B.影响大洋环流(举例:太平洋)C.影响河流的冲刷、堆积(4)影响地球形状:三轴椭球体(二)地球公转1、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速度(1)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个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2)公转轨道与速度特点:每年1月初过近日点,公转速度快,太阳照射南半球。

每年7月初过远日点,公转速度慢,太阳照射北半球。

速度:平均角速度,约每日东进10平均线速度,约30千米/秒影响:北半球夏半年的时间长于冬半年的时间。

北极点的极昼天数(186天)比南极点的极昼天数(179天)长7天。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启发思考:地球直立公转、倾斜公转、横卧公转时黄道平面、赤道平面的关系,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

黄赤交角产生的原因:(1)地球倾斜着围绕太阳公转,倾斜角度为66034′。

(2)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不因季节而变化。

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以一年为周期)在各种图上会画出黄道、赤道,标出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路线。

(图略)*训练1、快速、正确地说出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移动方向2、极圈纬度与黄赤交角的关系:900—黄赤交角=极圈纬度3、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4、想象思考:黄赤交角增大或减小时,太阳直射范围、极圈范围、五带范围等。

5、在各种变式图中,判读二分二至日。

3、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1)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2)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了解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正午太阳高度:在太阳直射点为900;在晨昏线上为00规律:随纬度变化规律:夏至日------H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逐级递减。

冬至日------H由南回归线向南北逐级递减。

春秋分日------ H由赤道向南北逐级递减。

随季节变化规律:每年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H达最大。

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H达最小值。

每年冬至日,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H达最小。

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H达最大值。

结论:H=900-φ±δ(φ为某地的纬度,δ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当地夏半年取+,冬半年取-)例题1、计算南通310N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2、计算10月1日时,澳大利亚悉尼320S的正午太阳高度。

3、设M(纬度00,300E),N(23026ˊS,300E)两地正午太阳分别为Hm和Hn,判断下列四项中正确的是()A、Hm和Hn不可能在同一天达到最小值(夏至日时,同时达最小值)B、每年有某一时刻Hm=Hn (当太阳在11034ˊS时)C、每年约有9个月Hm>Hn (除太阳在11034ˊS~23026ˊS移动时)D、任何时候都Hm≥Hn (当太阳在23026ˊS时,Hn=900> Hm)(3)引起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北半球日期太阳直射点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春分日~秋分日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

春分日~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渐长,极昼范围扩大。

夏至日北回归线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夏至日~秋分日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渐短。

秋分日~春分日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秋分日~冬至日南半球昼短夜长,且昼渐短,极夜范围扩大冬至日南回归线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