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太上老君注解

合集下载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道德经》全文及注解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易解】取道于寻常可取之道,其道非恒久之道;取名于寻常可取之名,其名非恒久之名。

取名于无名,就好比天地未判之初始;取名于有名,乃是万物化生之根本。

所以,通常要无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无以名状的微妙;时常又要有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成名化物的极限。

这两方面是同一行为体的不同显现,同样深及于行为体的幽深内殿。

在这同样深及幽深的两者之间作不断深入的循环运行,就是一切行为运作的微妙法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易解】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

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这些'名'相反而相成,迁延不居而不独立自足。

因此,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

就是因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会消逝。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

老子《道德经》原文与注解【简译】

老子《道德经》原文与注解【简译】

老子《道德经》原文与注解【简译】第一章···原文:1、道,可道,非恒道;2、名,可名,非恒名。

3、无,名天地之始;4、有,名万物之母。

5、故:6、常无,欲以观其妙;7、常有,欲以观其徼。

8、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9、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1、道,可以授予之道,不是恒久之道;2、名,可以假借之名,不是恒久之名。

3、无,名隐天地形成的开始;4、有,名显衍生万物的母体。

5、因此:6、常返过去的无中,可以捕获道之奥妙;7、常往未来的有中,可以把控道之范畴。

8、若两者同出无碍,万物名虽各异但道相通。

9、坚持不懈的玄修,是打开一切奥妙的法门。

第二章···原文: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2、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3、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4、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5、万物作而弗始,为而弗志,功成而弗居。

6、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1、天下都认同美而刻意塑造美,这样就埋下了恶的祸根。

2、都认同善而刻意表现善,这样就派生了不善的行为。

3、所以有无因相而生,难易因相而成,长短因相而形,高下因相而倾,音声因相而和,前后因相而随。

4、所以圣人,以无为的境界从事自己的事业,教化众生于不言之中。

5、兴起万物于无声的开始,有所作为于淡泊的志向,自然成就于无驻的境界。

6、因为心无所驻,所以永远不会失去。

第三章···原文:1、不尚贤,使民不争。

2、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3、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4、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

5、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6、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1、不标榜圣贤,使世人不起争念。

2、不稀罕珍宝,使世人不生盗意。

3、不诱发邪欲,使世人不乱其心。

4、所以圣人的治理方法,是使百姓心里谦卑,腹中饱足,精神内守,筋骨强壮。

5、常使人民深刻感悟无求而知、无欲而得的益处,使他们知晓不可妄为的道理。

太上老君——对老子的神话

太上老君——对老子的神话

太上老君——对老子的神话*导读:老子的道家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

道教则奉他为教主,称为"太上老君"。

……老子的道家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

道教则奉他为教主,称为"太上老君"。

老子其人在民间被神化了,关于他的神话传说也很多。

《混元皇帝圣纪》中说:"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化身也,元气之祖宗,天地之根也。

"于是,老子在道教中便被神化为众生信奉的神灵,老子是"混沌之祖宗,天地之父母,阴阳之主宰,万种之帝君"。

长大以后的老子一副神仙异相,《抱扑子内篇杂应篇》描述老君的真形,"身长九尺,黄色,鸟喙,隆鼻,秀眉长五寸,耳长七寸,额有三理上下彻,足有八封,以神龟为床,住金楼玉堂,白银为阶,五色云为衣,重叠之冠,锋挺之剑,从黄黄百二十人。

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

前道十二穷奇,后从三十六辟邪。

雷电在上,晃晃晃晃,此事出于仙泾也"。

老子由神仙再到教主,长得奇形怪状,却也威风凛凛。

后汉边韶撰《老子铭》,曾说老子自从羲农以来,历代"为圣者作师"。

到晋葛洪写《神仙传老子传》的时候,已有种种传说,或云老子在"伏羲时为郁毕子,神农时为九灵老子,祝融时为广寿子,黄帝时为广成子,倾项时为赤精子,帝眷时为禄图子,尧时为务成子,舜时为户寿子,夏禹时为真行子,殷汤时为锡则子,文王时为文邑先生"等等。

葛洪是信奉道教的学问家,对当时关于老子的种种传说进行辩驳,他用道教阵形、长生可学观点评价道:"若谓老子是得道者,则人必勉力竞慕。

若谓是神灵异类,则非可学也。

"但是当时学道的人们,把所有修炼度世的方法,都托之于老子:"是以所出度世之法,九丹八石,玉醴金液,次存玄素守一,思神历藏,行气炼刑,消灾辟恶,治鬼养性,绝谷变化,厌胜教戒,役使鬼魁之法,几九百三十卷,符书七十卷,皆《老子本起中篇》所记者也。

《道德经》注解版

《道德经》注解版

《道德经》注解版【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翻译】: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

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

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

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

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道德经—老子上篇—道经第一章天地之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解:能用语言表述出来的“道”,都不是永恒的、终极的“道”;能够用言辞说出来的“名”,都不是永恒的、终极的“名”。

“无”,是天地的始源;“有”,是万物的开端。

所以,要经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经常从“有”中去认识“道”的端倪。

“无”和“有”这两者,同出一源,而称谓不同,但是都称得上深远玄妙,这不是一般的深远玄妙,而是深远又深远,玄妙又玄妙,这就是天地万物之无穷奥妙的总门。

第二章美之为美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解: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丑的观念也就形成了;都知道什么是善,恶的观念就出现了。

所以,有和无相互生发,难和易相互转化,长和短相互彰显,高和下相互依存,音和声相互配合,前和后相互跟随。

因此,圣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以不言的方法来施予教导。

万物任由其生长变化而不加干涉,生养了万物却不占有它们,培育了万物却不仗恃、炫耀自己的力量,成就了万物却不自居有功。

正是因为不居功,功业才不会离开他。

第三章圣人之治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注解:不崇尚贤能的人,这样就会使人民不去争夺名利。

不以稀有的东西为贵,这样人民也就不会产生偷盗的行为。

不令人们见到可以激发他们欲望的那些东西,这样人民的心就不会被扰乱。

所以,圣人治理天下,会净化人民的心志,而满足它们的温饱需求,会削弱它们的欲望,强壮它们的筋骨,始终令人民没有奸诈的想法,没有非分的欲求,使那些聪明的人也不敢胡作非为。

《道德经》太上老君注解

《道德经》太上老君注解

《道德经》白话批注- 太上老君注解001→观玅章第一第一讲→道与名▼道可道。

今天由我来讲道。

那么道是什么呢。

道这一个字。

是表示宇宙万物尚未形成之前的真理。

也表示虚空之间。

一切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的能源。

因此人类是难以使用语言与文字去形容它。

去描述它。

可是。

世人却偏偏喜欢以语言。

或文字去表达这个道。

而目说得很多很多。

▼非常道。

依我看来。

这只是口头之道而已。

因为这个道。

如果是可以讲出来。

或是形容出来。

就不是真正本来的道了。

更不是永恒不变的道了。

因为讲出来的道。

只是描写与形容而已。

与事实毕竟是距离很远的。

譬如说。

一张桌子。

就是一张桌子。

你就是巧夺天工。

画得跟真的一样。

毕竟还不是真正的桌子。

这就是。

本来的东西与形容描写的差别距离。

可是世人就是这么顽固。

喜欢门户之争。

都去强调我们才是道。

你们不是道。

而且每个人所强调的道都不一样。

更造成人与人之间的衡突与矛盾。

因此。

我看到这种情形。

才发觉到。

可以用言语表达出来的。

已经不是真正的道了。

因为这只是形容与描述而已。

而真正的道。

是无法形容与描述的。

就好像释迦牟尼佛。

在金刚经谈到说。

我说法四十九年。

实在是没有说法的。

如果你们以后讲。

我有说法。

就是在毁谤我。

由此可知。

释迦牟尼佛对道的体悟。

也是难以使用言语代替的。

所以修行的人。

如果自己不去体悟大道的话。

只想依靠别人的说词。

像这样的了解。

还是离道很远的。

▼名可名。

名这一个字。

是指宇宙万物还没有形成之前的名字。

那个时候宇宙万物。

都没有名字。

可是没有名字。

才是真正永恒不变的名字。

一旦到了。

宇宙万物变成有形体。

可以看得出来。

又可以摸得到的时候。

人类就会给它立个名字。

可是这只是人间的巧立名目而已。

▼非常名。

因为万物是经常在变换更改的。

因此这个名字也就跟着变换更改。

譬如人的名字。

随着人的死亡之后。

这个名字也就跟着死亡。

所以有名字的称呼。

都不是并正长久的称呼。

▼无名。

天地之始。

所以说。

没有名号及没有名称的东西。

才是天地之间的原始。

▼有名。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一)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意译:“道"是可以用语言来讨论的,但通过语言这个不精确的工具表达出来的不是真正的永恒的“道”;姑且命名为“道",但这并不是它真正的名字.“道”这个东西,本来是没有名字的,它是天地开创者;经过命名之后称之为“道”,它指的是管理我们这个世界的最高法则。

不带着贪念,能体会到“道”的精妙;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能看到道与万物的精确关系。

两者的名称虽然有差异,但是都是指向同一本体,它们同样令人惊叹,它们都是一个混沌.认识到混沌是客观事实和客观存在,是一切学问的开始。

深入探讨:这是给“道”命名的过程,也体现出语言的局限性,语言思维的局限性,非语言思维是很有价值的,笔者发现发展它的秘密在于开发右脑,而中国的教育似乎欠缺了这一点.右脑是一个值得开发的脑,例如右脑的非语言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悟“道”和高效记忆等等,右脑发达的人,才容易领悟到“道”的各种存在.一般情况下,女人的右脑都比较发达,我们男士要加把劲才行,当然,男女都需要进步。

^_^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可以体现,第一,人的认识和思维能力具有局限性,以人的能力是几乎不可能认识理解到“道"级别规律的全部内涵的,最多认识到其中一部分和一些接近规律的并且带有局限性的一些理论,由人道出来的“道"不是精确的道,也不是全部的道;第二,人的语言有局限性的,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同时也是制造虚伪的工具,比如你现在的心情,你可以用语言精确地表达出来吗?不行的,最多找一些比较接近实际情况的语言,可见偏差在这个时候就已经出现了,而且,听者对你所采用的语言的理解又未必同你的本意相同,可能别人对你用以表达心情的语言作出同你本意相反的理解,所以,语言虽然有它的作用,但有时其实是垃圾工具,自然地,“道”,是不能用语言这种并不高级的工具精确表现出来的,包括世界存在的任何规律亦然,人类的语言最多帮助交流的时候能够接近事实,而不能精确地表现事实。

《道德经》太上君注解

《道德经》太上君注解

《道德经》白话批注- 太上老君注解001→观玅章第一第一讲→道与名▼道可道。

今天由我来讲道。

那么道是什么呢。

道这一个字。

是表示宇宙万物尚未形成之前的真理。

也表示虚空之间。

一切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的能源。

因此人类是难以使用语言与文字去形容它。

去描述它。

可是。

世人却偏偏喜欢以语言。

或文字去表达这个道。

而目说得很多很多。

▼非常道。

依我看来。

这只是口头之道而已。

因为这个道。

如果是可以讲出来。

或是形容出来。

就不是真正本来的道了。

更不是永恒不变的道了。

因为讲出来的道。

只是描写与形容而已。

与事实毕竟是距离很远的。

譬如说。

一张桌子。

就是一张桌子。

你就是巧夺天工。

画得跟真的一样。

毕竟还不是真正的桌子。

这就是。

本来的东西与形容描写的差别距离。

可是世人就是这么顽固。

喜欢门户之争。

都去强调我们才是道。

你们不是道。

而且每个人所强调的道都不一样。

更造成人与人之间的衡突与矛盾。

因此。

我看到这种情形。

才发觉到。

可以用言语表达出来的。

已经不是真正的道了。

因为这只是形容与描述而已。

而真正的道。

是无法形容与描述的。

就好像释迦牟尼佛。

在金刚经谈到说。

我说法四十九年。

实在是没有说法的。

如果你们以后讲。

我有说法。

就是在毁谤我。

由此可知。

释迦牟尼佛对道的体悟。

也是难以使用言语代替的。

所以修行的人。

如果自己不去体悟大道的话。

只想依靠别人的说词。

像这样的了解。

还是离道很远的。

▼名可名。

名这一个字。

是指宇宙万物还没有形成之前的名字。

那个时候宇宙万物。

都没有名字。

可是没有名字。

才是真正永恒不变的名字。

一旦到了。

宇宙万物变成有形体。

可以看得出来。

又可以摸得到的时候。

人类就会给它立个名字。

可是这只是人间的巧立名目而已。

▼非常名。

因为万物是经常在变换更改的。

因此这个名字也就跟着变换更改。

譬如人的名字。

随着人的死亡之后。

这个名字也就跟着死亡。

所以有名字的称呼。

都不是并正长久的称呼。

▼无名。

天地之始。

所以说。

没有名号及没有名称的东西。

才是天地之间的原始。

▼有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太上老君注解《道德经》白话批注- 太上老君注解001→观玅章第一第一讲→道与名▼道可道。

今天由我来讲道。

那么道是什么呢。

道这一个字。

是表示宇宙万物尚未形成之前的真理。

也表示虚空之间。

一切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的能源。

因此人类是难以使用语言与文字去形容它。

去描述它。

可是。

世人却偏偏喜欢以语言。

或文字去表达这个道。

而目说得很多很多。

▼非常道。

依我看来。

这只是口头之道而已。

因为这个道。

如果是可以讲出来。

或是形容出来。

就不是真正本来的道了。

更不是永恒不变的道了。

因为讲出来的道。

只是描写与形容而已。

与事实毕竟是距离很远的。

譬如说。

一张桌子。

就是一张桌子。

你就是巧夺天工。

画得跟真的一样。

毕竟还不是真正的桌子。

这就是。

本来的东西与形容描写的差别距离。

可是世人就是这么顽固。

喜欢门户之争。

都去强调我们才是道。

你们不是道。

而且每个人所强调的道都不一样。

更造成人与人之间的衡突与矛盾。

因此。

我看到这种情形。

才发觉到。

可以用言语表达出来的。

已经不是真正的道了。

因为这只是形容与描述而已。

而真正的道。

是无法形容与描述的。

就好像释迦牟尼佛。

在金刚经谈到说。

我说法四十九年。

实在是没有说法的。

如果你们以后讲。

我有说法。

就是在毁谤我。

由此可知。

释迦牟尼佛对道的体悟。

也是难以使用言语代替的。

所以修行的人。

如果自己不去体悟大道的话。

只想依靠别人的说词。

像这样的了解。

还是离道很远的。

▼名可名。

名这一个字。

是指宇宙万物还没有形成之前的名字。

那个时候宇宙万物。

都没有名字。

可是没有名字。

才是真正永恒不变的名字。

一旦到了。

宇宙万物变成有形体。

可以看得出来。

又可以摸得到的时候。

人类就会给它立个名字。

可是这只是人间的巧立名目而已。

▼非常名。

因为万物是经常在变换更改的。

因此这个名字也就跟着变换更改。

譬如人的名字。

随着人的死亡之后。

这个名字也就跟着死亡。

所以有名字的称呼。

都不是并正长久的称呼。

▼无名。

天地之始。

所以说。

没有名号及没有名称的东西。

才是天地之间的原始。

▼有名。

万物之母。

照这样说来。

称呼与名字。

不就像万物的母亲吗。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徼同窍)所以我说。

人的心灵在清清净净。

连一点欲望也没有的时候。

才能观察出一切万物的本来面目。

如果在心中充满欲望的时候。

所观察到的。

只是万物的外表而已。

▼此两者。

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玄另本作元)以上两种人的心境不同。

所以所观察到的事物。

当然就有不同的见解与看法。

这不是很玄吗。

▼玄之又玄。

(玄另本作元)在如此玄妙之下。

如果我们再深入去探讨的话。

便可得到更玄妙的问题。

你相信吗。

▼众妙之门。

所以我说。

研究道这门学问。

的确是所有玄妙之门中最玄妙的了。

你说不是吗。

002→观窍章第二。

(窍另本作徼)第二讲→相对论▼天下皆知。

美之为美。

斯恶已。

假使为了表现美好的形相。

就一再去虚伪的巧扮。

像这种作为。

难道还能算是美好吗。

▼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

如果只是希望行善让别人知道。

才去作善事。

那么这种行为。

还能算是行善吗。

▼故有无相生。

因此凡事没有。

有的感觉。

就没有。

无的感觉。

因为有与无是相对的。

▼难易相成。

没有困难的感觉。

就没有容易的感觉。

所以困难与容易。

也是相对的。

▼长短相形。

没有长的名称。

就没有短的名称。

所以长与短。

也是相对的。

▼高下相倾。

没有高的名称。

就没有下的名称。

所以高与下。

也是相对的。

▼音声相和。

(声另本作闻)没有小声的分别。

就没有大声的分别。

所以小声与大声。

也是相对的。

▼前后相随。

没有前方的分别。

就没有后方的分别。

所以前方与后方。

也是相对的。

▼是以圣人。

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所以圣人知道以上这些相对的问题之后。

为了要超越褒奖与烦恼的包袱。

所以他就以无为的心去处事。

因为以无为的心处事。

他就不会感到困扰。

因此他对人民的教化。

就不喜欢以辩论的语气去实行。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

他会学着天地培养万物一般。

不辞辛劳。

而且不自傲。

更不视为己有一样的无为。

▼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

因此圣人。

他以天地之德为榜样。

所以就做了许多事情。

可是他做了许多事情之后。

还是感到自己没有做一样。

因为他是不想居功的。

所以他往往在大功告成之后。

就功成身退。

不想去占有这个荣誉。

▼夫惟弗居。

是以不去。

像他这样宽容大量的涵养。

连自己所建立的功德。

都不去攀缘。

因此反而使他的功德万古流芳啊。

003→安民章第三第三讲→无为之治▼不尚贤。

使民不争。

一个人最好不要标榜自己的尊大。

就不会让人去争取虚名的地位。

那么人与人之间。

反而能达到和平相处。

▼不贵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

不要特别去标榜。

或是珍藏难得的财货。

这样别人的不会有贪欲的妄念。

而沦为盗贼。

▼不见可欲。

使心不乱。

因此。

由以上的启示。

我们就可以了解。

如果不去见。

那些足以起心动念的声色货利。

心思就不会受到外物的迷惑。

▼是以圣之治。

虚其心。

实其腹。

所以圣人治理天下的方法。

是先教人断除一切的邪思妄念。

为首要的步骤。

因为能断除邪思妄想念。

身心才能神清气爽。

精神饱满。

▼弱其志。

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再来又教人。

消除高傲与自满的骨气。

及不择手段的互相竞争之心。

能够这样的话。

争端就平息了。

再其次。

是增加人的体魄。

使人人自食其力。

自力更生。

以及坚定自强不息的概念。

更保持天真和谐的状态。

又没有伪诈的心智。

及争夺的欲念。

▼使夫知者。

不敢为也。

像这样教化人民的方法。

纵然有几位诡计多端的阴谋家。

也不敢胡作非为了。

▼为无为。

则无不治。

因此。

照这样无为。

又安然的方法。

来治理天下。

天下那里还有治不好的道理呢。

004→不盈章第四第四讲→道的功用▼道冲而用之。

或不盈。

道体虽然像虚空一样的渺茫。

然而它所产生的能量。

却能让万物。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渊兮似万物之宗。

它深厚博大的样子。

不就像万物的宗主吗。

▼挫其锐。

解其纷。

因此它的本性是虚无弥漫的。

决不锋芒显露。

这就是它没有争强好胜的斗心。

就因为它不与万物相争。

所以它有解脱纷扰的宽宏大量。

▼和其光。

同其尘。

在光明的地方。

也有它的存在。

在尘埃的地方。

也有它的存在。

▼湛兮似若存。

在清静的地方。

也有它的存在。

可见它的妙用。

是如何的广大又变化无穷。

难怪凡俗的人。

难以观察它的迹象。

只是说它好像存在的样子。

▼吾不知谁之子。

象帝之先。

道体既然如此的玄妙。

在天地之间又无迹可寻。

所以吾也不知它的来历。

但是它应该在主宰万物的上帝之前。

就有了它的存在了。

005→守中章第五第五讲→天地与圣人▼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真的不仁慈吗。

为什么将万物。

当成祭祀用的草狗一样。

用过之后就不要了。

▼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真的不仁慈吗。

为什么将天下百姓。

当成祭祀用的草狗一样。

用过之后就不要了。

其实天地化育万物。

是遍及一切的。

圣人博爱的精神。

也是遍及一切的。

他们的心境。

绝不存有偏狭之意。

与分别之念。

因此万物的退化。

完全是随着他们的因果造化。

这怎能怪罪天地的不仁慈。

或是圣人的不仁慈。

其实这完全是人民自己所作所为。

自己招来的因果祸福啊。

▼天地之间。

其犹橐钥乎。

虚而不屈。

动而愈出。

所以说天地之间。

就好像一个风箱一样。

如果没有人去摇动它。

它就虚静无为。

但是它生风的本性仍然是不变的。

如果有人去拉动它。

那么风就自然吹出来。

▼多言数穷。

因此天地与圣人的心境是无为的。

而现在有些人的思想。

不是偏左就是偏右。

不能守中庸之道。

常常以为自己很聪明。

妄作主张。

固执己见。

互不相让。

像这种作为。

不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吗。

▼不如守中。

如果要像以上这些多余的做作。

倒不如守住中和之道。

譬如说。

一。

眼睛如果不多看。

魂气就隐藏在肝脏。

二。

鼻子如果不多嗅。

魄气就隐藏在肺脏。

三。

嘴巴如果不多说。

神气就隐藏在心脏。

四。

耳朵如果不多听。

精气就隐藏在肾脏。

五。

身体如果不多动。

意气就隐藏在脾脏。

以上这五种神气。

如果能够守中。

身体中的五气自然归于本位。

浊精自然化为元气。

元气自然化为神气。

神气自然归于虚无之中。

这就是修身的要诀。

性命的关键。

学道之人不可不知呀。

006→谷神章第六第六讲→无形的真神▼谷神不死。

是为玄牝。

天地有无形的真神。

人体有无形的元神。

这都是虚无妙有的。

看也看不到的。

现在我们就简称。

祂为万物之母吧。

▼玄牝之门。

是为天地根。

万物之母。

虽然毫无门路可寻。

但是天地万物。

无不是从此而出。

从此而入。

因此祂才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呀。

▼绵绵若存。

用之不勤。

所以妙有之门是至虚至无的。

是用之不尽。

取不不竭的。

像这种变化的玄妙。

不是现在才有的。

而是自古以来就有的。

007→无私章第七第七讲→无私之心▼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

故能长生。

从无法计算的年代之前。

天仍然是这个天。

地仍然是这个地。

可见它的生命是长久的。

那么天地为什么能够如此的长久呢。

就是因为它不是自己生长自己。

而生长万物。

不为自己而为别人。

所以它能够长生。

▼是以圣人。

后其身而身先。

因此圣人。

明白这个道理之后。

他也学着天地一样。

将自己的事放在后面。

将别人的事放于前面。

可是祂的灵性。

却永远在别人之上。

▼外其身而身存。

祂虽然将自己置之度外。

但是祂的真我。

反而永远长存。

▼非以其无私耶。

故能成其私。

这就是圣人。

祂没有私心。

反而能成就祂的伟大。

而且等到祂的身体死了以后。

祂的灵性永远超脱三界。

不再受到六道轮回之苦。

还受到后人的敬仰。

这就是祂没有私心。

反而得到了好处。

008→若水章第八第八讲→上善若水▼上善若水。

世人都想学善。

今日吾就来讲最上等的善到底是什么。

那就是水了。

为什么呢。

不信的话。

我可用以下的比喻去分析之。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一。

水的善德在那里呢。

就是它利益万物。

滋润万物。

也不去争名争利。

争功争大。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二。

它处在众人所厌恶又卑下的地方。

这就是它最接近道的作为了。

▼居善地。

三。

它无论居住在什么地方。

都能随处而安。

真静自守。

▼心善渊。

四。

而且它的善德。

渊深得很。

几乎难以测量。

为什么呢。

因为它能够沉静。

又能和合万物之用。

▼与善仁。

五。

水施予万物。

皆出自于仁爱之心。

这就是它的仁慈。

▼言善信。

六。

水本无言。

可是无言之言才是真言。

更是信言。

如朔望的潮水。

皆能适时而去来。

这就是水的信用。

▼政善治。

七。

水的滋润万物。

就好比处理政治一样。

遇热就升成雨露。

多余就流入江河。

如此生生不息的现象。

不就是水善于处理政治的表现吗。

▼事善能。

八。

水在行事方面。

又能尽其所长。

如行舟渡筏。

滋润万物。

煮饭烧菜洗衣。

无不是水的善能。

▼动善时。

九。

在举动方面。

很合乎自然的。

如水流到圆的地方。

它就成为圆形。

流到方的地方。

它就成为方形。

氤瘟的时候。

就会下雨。

晴天的时候。

它就升华。

人如果能够像水一样。

不违背天时行事。

不妄做。

不妄为。

不妄言。

这才是学习水的善德。

▼夫唯不争。

故无尤。

尤其水不与它物相争。

所以它物也不会与水相争。

这就是水以和的表现。

所以如果人能够学水的涵养与和气。

自然也不会有错误之纷争了。

009→持盈章第九第九讲→为人的道理▼持而盈之。

不如其已。

为人的道理。

应该知道进退的分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