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64排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扫描技术及临床应用

64排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扫描技术及临床应用

64排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扫描技术及临床应用【摘要】目的:分析64排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CTA)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以47例自2021年5月~2022年6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疑似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为所有患者实施64排CTA及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诊断,对比CTA及CAG狭窄冠状动脉检出情况并分析CTA在冠心病中的诊断效能。

结果:CTA与CAG不同狭窄程度冠状动脉分支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CTA在冠心病中的诊断敏感度达90.91%、诊断特异度达92.86%、诊断准确度达91.49%、阳性预测值达96.77%、阴性预测值达81.25%。

结论:CTA在冠心病诊断中的诊断效能较高,有助于提高冠心病检出率。

【关键词】64排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冠心病;诊断效能冠心病具有较高的临床发病率,实施早期诊断与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为临床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是该诊断方式存在有创、检查费用高及与潜在风险大等特点,导致临床应用受限[1]。

现阶段,CT技术获得了广泛的发展和进步,CT冠状动脉造影(CTA)具有较高的图像分辨率及及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具有无创及价格高等特点,能够为临床进行冠心病诊断提供重要指导[2]。

本次研究选取47例自2021年5月~2022年6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疑似冠心病患者,分析CTA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47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与女性数量分别为26例、女性21例,年龄范围为22~78岁,年龄平均值为(48.25±5.12)岁。

纳入标准:①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胸痛、胸部压迫、呼吸短促等;②患者对各项检查和调查均知情;③患者意识清晰且精神正常。

排除标准:①伴二尖瓣反流或者二尖瓣狭窄疾病者;②合并室壁瘤者;③合并心包病或者心肌病者;④合并重度肝肾功能障碍者;⑤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⑥对含碘对比剂有过敏反应者;⑦合并失代偿性心功能不全者。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应用现状(一)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应用现状(一)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应用现状(一)【关键词】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造影冠状动脉疾病主要危害是引起相应的心脏疾患。

此病在欧美国家极为常见,美国占人口死亡数的1/3~1/2,占心脏病死亡数的50%~75%。

在我国本病虽不如欧美多见,但仍占心脏死亡数的10%~20%。

虽然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electivecoronaryarteriography,SCA)是诊断的“金标准”,但由于其具有创伤性、高危险性,患者难于接受。

并且JosephSchoepfU 等〔1〕报道,在美国冠心病患者进行SCA中只有1/3的SCA患者进行了治疗干预,其余2/3的患者仅仅只需要诊断而已。

多层螺旋CT (MultisliceComputedTomography,MSCT)进行SCA由于具有无创性、廉价、易于患者接受等特点,故自1998年的4层螺旋CT应用于冠状动脉以来,成为了冠状动脉检查的一项重要检查手段,在2002年16层螺旋CT广泛应用于临床后,由于空间分辨率高及扫描层厚更薄(仅0.6mm),给予了临床更为精确的资料。

目前64层MSCT已经应用临床,笔者就MSCT临床应用现状,简介如下。

1临床应用方面1.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在冠状动脉疾患中,冠状动脉斑块最为常见。

动脉斑块由于成分不同,通常分为新鲜血栓、脂质斑块、纤维斑块及钙化斑块。

Fayard等〔2〕总结不同成分斑块的CT值为:新鲜血栓的CT 值为20Hu,脂质斑块为50Hu,纤维斑块为100Hu,钙化斑块>300Hu。

更为简洁地称为硬化斑块(钙化斑块)和软化斑块(通常指脂肪、纤维斑块)。

硬化斑块性质比较稳定,相对软化斑块不易破裂,但由于钙化斑块占据血管腔,致使血管狭窄而产生相应症状。

胡秀华等〔3〕认为大部分钙化斑块表现为轻度狭窄,其狭窄程度与斑块直径无关,含钙化成分的混合斑块狭窄程度与混合斑块特点关系较密切。

软化斑块(通常指脂质、纤维斑块)的纤维帽变薄而易于破裂,形成血栓阻塞血管腔从而引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所以MSCT对冠状动脉壁的不同类型的斑块进行CT值定性对临床下一步的诊治至关重要。

多层螺旋CT在冠心病诊断中应用论文

多层螺旋CT在冠心病诊断中应用论文

多层螺旋CT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

方法:对125例临床拟诊为冠心病患者用64层螺旋ct进行冠脉成像检查,对所得图像进行分析。

结果:冠脉有不同程度狭窄及斑块者有109例,冠脉变异的1例,冠脉完全正常者有16例。

结论:多层螺旋ct冠脉成像在冠心病的诊断中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多层螺旋ct 冠脉成像冠心病多层螺旋ct(尤其是64层以上的螺旋ct),以其扫描速度快、损伤小、时间分辨率及空间分辨率高的特点为冠状动脉病变无创检查提供了新的方法,在冠状动脉成像方面有着特殊的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本组拟诊冠心病患者125例,男54例,女71例;年龄39~72岁,平均52.3岁。

皆有不同程度的冠心病症状。

检查方法:采用philips 64层螺旋ct进行扫描,先做胸廓入口至心脏膈面的胸部屏气定位像,然后行心脏平扫。

扫描参数:120kv,30ma,螺距0.24,层厚2.5mm,扫描范围为主动脉弓至心脏膈面,扫描时间10~11秒。

选取主动脉根部层面为感兴趣血管,设定阈值110hu,在肘前静脉埋置19g套管针,以4.0mm/秒的速度注入80~100ml造影剂(优维显370)以及20~30ml生理盐水,进行同层动态扫描,当感兴趣血管ct值达到阈值后,延迟4.2秒进行扫描,扫描范围覆盖全心,扫描时间9秒以内,扫描期间嘱患者屏气。

扫描参数:120kv,800mas,层厚0.8mm,螺距0.23。

扫描完毕将所得数据在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对所得数据在不同的心动间期进行重建,选取图像质量较好时期的重建图像,利用机器上的图像后处理软件进行重组,可观察冠状动脉的斑块情况及狭窄程度,以及心脏的结构。

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主要进行了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容积显示技术(vr)。

mpr:为后处理图像中的二维断层像,可以是矢状、冠状面或任意斜面,可以截取所需要观察的任意节段冠状动脉,为明确是否有斑块存在提供重要依据。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诊断心肌桥-壁冠状动脉中的应用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诊断心肌桥-壁冠状动脉中的应用

MB - MC A( d i s c o v e r y r a t e o f 2 1 . 6 %) . T h e a v e r a g e l e n g t h o f MC A w a s( 1 2 . 9 4 -5 . 2) mm. T h e t h i c k n e s s o f MB i n c l u d e d s u p e r i f c i a l t y p e i n 5 6 c a s e s ( 7 5 . 7 %) , d e e p t y p e i n 1 8 c a s e s( 2 4 . 3 %) . T h e p r o x i ma l e n d o f a t h e r o s c l e r o t i c p l a q u e s h a d 2 1
[ 关键词 】 多层螺旋 C T; 冠状动脉 ; 心肌桥 ; 壁 冠状动脉 【 中图分类 号 】 R 8 1 6 . 2 [ 文献标 识码 】 B [ 文章编 号 】 2 0 9 5 — 0 6 1 6( 2 0 1 3) 0 g 一 1 1 5 — 0 3
M ul t i - s l i c e s pi r a l CT c o r o na r y a n g i og r a ph y i n t h e d i a g no s i s of
[ Ab s t r a c t ]Ob j e c t i v e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d i a g n o s t i c v a l u e ’ o f mu l t i - s l i c e s p i r a l C T c o r o n a r y a n g i o g r a p h y i n

多层螺旋CT在诊断冠状动脉病变中的应用

多层螺旋CT在诊断冠状动脉病变中的应用

后容易迅速复发 , 因而需长期 维持治疗 。使用 剂量逐渐加 大 , 药 物有效 时间缩短 , 且存 在感 觉异 常 、 晕 、 头 嗜唾 、 共济 失调 、 白细 胞 减少 等副作用 。 飞法 系古典 医籍 中针灸调气的重要手法 , 金针赋》 : 《 日 上下 左右 , 四周飞旋 ;《 应经》日: 神 大指食指持 针 , 却用食 指连搓 三 下, 谓之飞。《 金针赋》 的赤凤迎 源 即飞法取 凉。术式要 求力 上
r w c mp td tmo r p i oo ay a g o r p y i ig o i o oo ay a t r ie s .M eh d 3 p t n sw t i e e t e r r tsu d r o o ue o g a h c c r n r n ig a h n d a n ss fc rn r r y ds a e e to s 4 a i t i df r n a ae n e — e h f h t we t ae,t g e ea n ma e q a i e e a ay e . s l Op i li g u l y wa c iv d w t 0 t g e ea o h g t n t r g rd ly a d i g u l y w r n z d Re u t r i t l s t ma ma e q ai sa h e e i a 5 % r g r d ly f rt e f h t h i i
HA Jn—s e g N i — h n
H Ln Ta io a hns dc e si lH i n f n l 0 hn u i rdt n l ie Me i n pt , e o g a g 4 0 C ia i c e i Ho a l i 5 8

多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桥血管的临床价值

多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桥血管的临床价值

多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桥血管的临床价值目的分析和总结出多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桥血管中的运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于我院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16例患者,其中1例为治疗后复查。

所有患者均取平卧位,嘱咐其吸气后屏气,层厚10mm,扫描并获取图像。

重建患者的心脏数据相位窗后传送至工作站。

筛选出最佳质量的图像并运用于冠状动脉影像学的临床评价。

评价所获取的影像学图像、冠状动脉分支(大于2mm)及二尖瓣、主动脉瓣、心肌灌注情况左室壁厚度。

结果16例CT 检查提示,搭桥血管共有25根,其中15根为大隐静脉,10根通畅。

经乳内动脉桥检查提示16根为乳内动脉桥,其中13根通畅,3根经检查提示为血管闭塞。

16例患者经CT检查提示原供血血管内存在管腔闭塞、管腔狭窄及管壁钙化情况。

结论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桥血管的临床诊断上具有积极作用,可有效运用于心脏动脉血管的狭窄情况评价和冠状动脉桥血管的开通,较传统插管法造影法而言具有无创性特点,具有广泛的运用价值。

标签: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搭桥术;诊断价值冠状动脉搭桥术是现阶段治疗冠状动脉的主要手术方式,又名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机体内大隐静脉和内乳动脉是该手术常用的血管材料[1]。

本文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于我院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16例患者,对患者采用血管多层螺旋CT检查,并分析和总结出多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桥血管中的运用价值。

现作出如下报道: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于我院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16例患者,所有患者均无与CT检查相关的禁忌症,且呼吸功能良好,经检查提示心律较齐且签订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本小组成员排除呼吸功能较弱及心律不齐患者。

16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2例;患者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62.2±3.6)岁。

所有患者均经听诊提示为窦性心率,若患者安静时心率高于70次/min,需于CT检查前1~2h予以1040mg心得安口服,待降至每分鐘(65±2)次便可。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关键词】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临床应用多层螺旋CT MSCT(Multi slice 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对冠状动脉狭窄、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冠状动脉支架等方面优于传统、有创的冠状动脉造影,为冠心病诊断及治疗提供了新的检查方法,并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1,2]。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逐年升高,并有患者年轻化趋势;如何提高冠心病的诊断率、治愈率,将成为一个关注的话题。

冠心病约半数以上发生在无症状人群,因此,早期诊断意义重大。

常规冠脉造影是一种有创检查,费用高,很多患者难以接受。

所以找到切实可行的无创检查方法对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减少患者负担非常重要。

近年来,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及其三维重建以其扫描速度快、损伤小、时间分辨率及空间分辨率高的特点为冠状动脉病变无创检查提供了新的方法[3,4],在诸多方面正在取代有创的传统X线冠状动脉造影(XCA),成为冠心病及其他冠状动脉疾患的首选检查手段。

1 MS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1.1 MSCT对严重冠状动脉狭窄评价冠状动脉造影一直被认为是诊断冠心病和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金标准”。

目前MS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之一。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MS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对冠状动脉病变,尤其是冠状动脉近端和大于50%以上的狭窄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适合冠心病高危人群的筛查。

目前多项研究均以冠脉影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估MSCT诊断冠脉狭窄的准确性。

Achenbach等[5]报道MSCT检测冠脉狭窄≥70%的敏感性为91%,特异性为84%。

59%的阳性预测值和98%的阴性预测值。

检测狭窄≥50%的敏感性为85%,特异性为76%。

在直径≥2mm的可评价血管,Knez等[6]研究发现MSCT判定冠脉中、重度狭窄(管腔直径狭窄≥50%~99%和完全闭塞的敏感性为78%、特异性为98%、诊断准确性94%,阳性预测值84%、阴性预测值96%。

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检查技术及价值分析

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检查技术及价值分析

冠状动脉多层螺旋 CT检查技术及价值分析[摘要]目的:探析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检查技术及应用价值。

方法:研究基数资料为66例冠心病患者,在2019.07~2021.10研究时间段,诊断方法分析,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均对66例患者实施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检查技术,并在六个心电相位窗实施多种重建方法重建处理检查结果数据,分析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

结果:当R-R在60%时,患者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为最佳时相,当R-R在75%时,左冠状动脉主干及前降支重建为最佳时相,最佳图像表现为75%时相窗重建容积再现。

结论: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检查技术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临床医师可将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作为冠状动脉疾病首选检查方法,安全可靠,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检查技术;价值冠状动脉作为人体心脏重要供养动脉之一,引发患者出现冠心病原因,与冠状动脉狭窄以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关系。

随着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导致冠心病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此,冠心病诊断以及治疗尤为重要。

目前对于冠心病金标准诊断为冠状动脉造影,但由于该检查方法具备侵入性,会提升患者检查风险,并引发患者出现多种并发症,包含急性心肌梗塞、动脉损伤、脑血管栓塞等,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对此,应当积极选用有效诊断方法。

本研究在2019.07~2021.10研究期间,对66例冠心病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探析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检查技术及应用价值,详情如下。

1、研究对象和方法1.1研究对象诊断方法分析,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研究基数资料为66例冠心病患者,在2019.07~2021.10研究时间段,均对66例患者实施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检查技术。

66例患者当中,33/66男患者(50.00%),33/66女患者(50.00%),年龄50~82岁,平均(66.00±0.14)岁。

66例患者当中56例患者心率为60~70次/min,10例患者心率为70~80次/mi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王照谦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检查中心近五年来,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在心脏尤其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方面为心血管影像学开拓了全新的领域。

一冠状动脉MSCT技术简介心脏作为运动器官曾是“机械式”CT(非螺旋CT和单层螺旋CT)临床应用的盲区,这主要是由于CT的时间分辨率低,不能“冻结”心脏的搏动。

20世纪末开发成功的MSCT实现了高速螺旋扫描(≤0.5s/转),通过回顾性心电门控的薄层数据采集和心脏扇区(单扇区、双扇区或多扇区)图像重建算法,时间分辨率显著提高,通过二维和三维图像重组可获得优良的冠状动脉图像。

早期推出的4层螺旋CT在单位时间内的扫描覆盖范围偏小,心脏CT扫描时间长(约40-50s)。

为弥补该不足,很快推出了8层螺旋CT,虽然心脏CT扫描时间减半(约20-25s),但长时间屏气过程中的心率明显波动一般难以避免,冠状动脉CT检查的成功率以及图像质量满足影像学评价的比例偏低,其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16层螺旋CT的推出使CT冠状动脉成像初步进入临床应用,由于单位时间内的CT扫描覆盖范围较大,当采用的层厚与4或8层螺旋CT相同时,心脏CT 扫描时间较短(约10-15s),心率波动对冠状动脉CT图像质量的影响有所减轻,对比剂用量减少。

另外,16层螺旋CT通过采用亚毫米层厚的心脏数据采集使Z轴上的空间分辨率提高,冠状动脉细小分支的显示有一定改善。

由于4、8和16层螺旋CT的时间分辨率仍然偏低,冠状动脉MSCT检查对被检者的心率要求较高(可适用的心率范围偏小),其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近一年来,32、40或64层螺旋CT的问世使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步入一个新阶段。

以64层螺旋CT为例,探测器排数已增至64排(64⨯0.625mm 探测器单元),采用新一代高毫安输出球管,螺旋扫描速度更快(≤0.35s/转),通过回顾性心电门控数据采集和单、双或多扇区图像重建算法,时间分辨率显著提高(<50ms),可适用的心率范围更大,亚毫米层厚的心脏CT扫描时间很短(约5s),心率波动的可能性很小,对比剂用量明显减少,通常能获得优良的冠状动脉CT图像。

冠状动脉MSCT技术的发展方兴未艾:(1)提高CT机架旋转速度,提高心脏CT扫描的时间分辨率;开发高毫安输出球管,为实现更快的螺旋扫描速度和心脏亚毫米层厚的数据采集提供保证。

(2)增加探测器排数,提高单位时间内的CT扫描覆盖范围,以便在尽可能少的心动周期内完成心脏扫描。

(3)冠状动脉CT图像后处理软件更加人性化和高效率。

二MSCT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探索一种安全、可靠和无创伤的影像学方法用于冠状动脉狭窄的定量评价和介入治疗的筛选很重要。

MS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具备上述优点。

国内外的初步研究已经表明,它对冠状动脉狭窄的显示具有较高准确性。

国外一组64例病人的MSCT冠状动脉成像与插管法造影对照研究显示,对于CT图像能够满足管腔评价的冠状动脉节段(直径≥1.5mm),MSCT显示冠状动脉狭窄(>50%)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和98%,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和98%。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一组55例病人的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插管法造影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对于CT图像能够满足管腔评价的冠状动脉节段(直径≥2mm),16层螺旋CT显示中度和中度以上狭窄(≥50%)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5%和97.2%,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2.4%和98.1%;16层螺旋CT 显示高度狭窄(≥75%)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1.6%和98.7%,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6%和99.3%。

冠状动脉运动、钙化或心律失常是影响冠状动脉管腔CT评价的主要因素。

冠状动脉运动所致的CT图像质量下降有时不可避免,表现为血管边缘模糊或运动伪影。

适当控制心率并将图像重建相位窗置于心动周期内冠状动脉运动相对较弱的时段(例如,心室舒张中期)将有助于提高冠状动脉图像质量。

冠状动脉钙化影响管腔的CT评价。

冠状动脉钙化越重,管腔狭窄程度的评价越困难,甚至不能满足评价。

心律不齐或早搏等心律失常导致冠状动脉在CT数据采集过程中的位置不一致,血管呈锯齿或阶梯样表现,影响管腔评价。

室性早搏可导致心电门控失效,使冠状动脉CT图像不能满足影像学评价。

在CT图像满足冠状动脉管腔评价的情况下,MSCT显示有临床意义的冠状动脉狭窄(≥50%)的准确性很高,而且它对冠状动脉中、高度狭窄的阴性预测值很高,有助于避免冠状动脉正常或不需介入治疗(指无临床意义的狭窄)的病人做有创的插管法造影检查,基本能够满足冠状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筛选需要。

三MSCT检测冠状动脉斑块的价值在冠心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中,冠状动脉斑块性质较其导致的管腔狭窄程度更有决定意义。

冠状动脉斑块性质的正确评估可指导冠心病危险分级和临床治疗。

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破裂并诱发血栓形成是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的关键机制,这也是导致冠心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冠状动脉斑块性质主要取决于斑块内脂核的大小和成分、纤维帽厚度以及有无炎症反应等。

鉴于大多数不稳定斑块在破裂前所造成的管腔狭窄仅为轻-中度,冠心病二级预防也应由单纯治疗冠状动脉狭窄转为对不稳定斑块的研究,包括及时识别高危患者的“罪犯”病变,稳定易损性斑块,预防“冠心病”事件的发生。

MSCT可初步用于评价冠状动脉斑块的形态学特征,为无创检测有破裂倾向的冠状动脉软斑块带来希望。

国外一组12个心脏标本的MSCT检出17个斑块,通过测量斑块CT密度值(Hu),并以组织病理学作为参照[采用修订的Stary分类,富含脂质的软斑块(III/IV)6个,中间斑块(V)6个,钙化斑块(VII)5个],结果显示,软斑块CT值为42 ± 22Hu,中间斑块CT值为70 ± 21Hu,钙化斑块CT值为715 ± 328Hu,统计学分析表明,三种类型斑块的CT值有显著性差异(P<0.0001)。

MSCT检测冠状动脉斑块并与血管内超声对照的研究结果显示,在斑块组织构成的分析及其量化方面,两者基本一致。

MSCT可以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血管近段的斑块,根据斑块密度可大致判断斑块类型,例如,软斑块、中间斑块和硬斑块,能可靠地鉴别富含脂质的斑块与富含纤维的斑块,对斑块稳定性的评价有一定帮助。

MSCT有可能检出有破裂倾向的软斑块,以便及早给予治疗,预防“冠心病”事件的发生。

尽管MSCT对冠状动脉斑块的脂核和钙化的显示较好,但对斑块组织结构的细微观察如纤维帽厚度等的评价仍有限度。

四MSCT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随访中的应用在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的基础上行支架置入术是临床较常采用的冠心病治疗方法,但部分病人的冠状动脉支架可出现再狭窄,其主要原因是血管壁受损后内膜的过度增生。

以往主要采用有创的插管法造影检查。

近年来,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的无创影像学评价已经引起重视。

目前,临床上采用的冠状动脉支架基本是由金属(合金)丝编织而成,少数支架在CT图像上可产生伪影。

MSCT通过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够较好地显示支架的位置和形态学特征。

当支架部位的血管壁有广泛和/或严重钙化时,对支架形态结构的CT评价有一定影响。

支架管腔的影像学评价倍受关注。

国外一组29例病人共47枚支架(13种类型的支架)的MSCT与插管法造影对照研究显示,MSCT对无再狭窄的25枚支架做出正确诊断,对无再狭窄的1枚支架做出假阳性诊断,对发生闭塞的1枚支架做出正确诊断,其余20枚支架不能满足管腔狭窄的影像学评价。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一组25例病人共33枚支架的MSCT与插管法造影对照研究显示,直径>35mm的9枚支架CT图像均满足管腔影像学评价,在直径为31mm-34mm的20枚支架中,16枚(占80%)支架CT图像满足管腔影像学评价,在直径<30mm的4枚支架中,2枚(占50%)支架CT图像满足管腔影像学评价。

由此可见,MSCT对直径>30mm的支架的管腔评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但对直径<30mm的部分支架的管腔评价有一定限度。

根据支架是否变形、支架腔内以及支架远侧血管内的对比剂充盈状况等综合分析,对多数支架的血管内膜增生程度和管腔评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由于支架的成分、金属(合金)丝的粗细、编织方式和直径的不同以及心脏运动的影响,部分支架管腔的CT评价有一定困难,甚至不能满足影像学评价。

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病人,支架两端的血管发生狭窄较常见。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一组15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病人的MSCT与插管法造影对照研究表明,MSCT对支架两端的血管狭窄显示具有优良价值。

五MSCT在冠状动脉畸形和变异诊断中的价值冠状动脉可有变异和畸形,多数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临床上不少见。

部分病人无症状和体征,通常在冠状动脉影像学检查时被偶然发现。

多数(占81%)冠状动脉畸形属于良性,对心肌供血无明显影响,多为冠状动脉在主动脉上的起源位置异常(例如,前降支与回旋支单独开口于左冠状窦、左回旋支起源于右冠状窦或右冠状动脉等)。

少数冠状动脉畸形(例如,冠状动脉异位起源于肺动脉、冠状动脉异位起源于对侧冠状窦、单一冠状动脉等)影响心肌供血。

插管法造影用于本病诊断已有文献报道,但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可给插管法造影的操作带来困难,而且在少数病人,由于导管未能插入异常起源的冠状动脉而可能被误认为该支冠状动脉缺如。

另外,插管法造影对异常起源的冠状动脉与心脏各房室结构关系的显示不理想。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对一组临床可疑或诊断为冠状动脉疾病的4010例病人行MS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冠状动脉起源异常33例(占0.82%),其中冠状动脉高位开口(均为右冠状动脉)16例,冠状动脉起源于对侧冠状窦或冠状动脉14例(包括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状窦9例、左回旋支起源于右冠状动脉或右冠状窦3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后冠状窦1例、左冠状动脉主干起源于后冠状窦1例),单一冠状动脉2例(单一左冠状动脉和单一右冠状动脉各1例),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单独起源于左冠状窦1例。

MSCT可直观显示异常起源的冠状动脉与主动脉的连接关系及其与心脏各房室结构的关系,对其管腔评价也有优良价值。

MSCT对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诊断具有优良价值,可替代插管法造影。

冠状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血管近段多行走于心外膜下脂肪组织内或心外膜的深面。

有时浅层心肌覆盖了上述某一血管段,该部分心肌称为心肌桥,多为心室心肌,被心肌覆盖的血管段称为壁冠状动脉,多见于左前降支,也可见于左回旋支或其它主要分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