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中国巴林石
巴林石的种类有哪些?市场价值如何?

巴林石的种类有哪些?市场价值如何?
巴林石产自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学名叫叶蜡石。
巴林石按质地、颜色的不同,可分为巴林鸡血石、巴林福黄石、巴林冻石、巴林彩石、巴林图案石,五大类,三百多个品种。
1.鸡血石
指含有红色辰砂的巴林石。
质地为半透明至透明状,颜色有鲜红、朱红、暗红、橘红等。
2.福黄石
指所有颜色全为黄色的巴林石。
按色调和纹理可分为鸡油黄、蜜蜡黄、流沙黄等。
3.冻石
指无血且呈透明或半透明状,是巴林石中品种最多的一类。
可分为水晶冻、水墨冻、芙蓉冻、牛角冻、羊脂冻、金银冻、鱼籽冻等。
4.彩石
指无血、非黄、非冻,不透明但色彩丰富的巴林石。
按色彩可分为木纹石、红花石、黄花石、咖啡石等。
5.图案石
指带有各种天然图案的巴林石,多以动物图案为主。
巴林石与寿山石、昌化石、青田石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石。
目前巴林石有两大专业市场,分别在大板和赤峰。
周一至周四在大板,周五至周日在赤峰。
2012年的时候,巴林石达到了价格顶峰,随便一方鸡血章都上万。
2012年以后开始下降。
目前的巴林石价格比2012年降了好多,但好的品种仍然价格不菲,普通人还是买不起的。
述述巴林石的那点儿事

述述巴林石的那点儿事巴林石矿山位于神奇美丽的内蒙赤峰市巴林右旗进给,这里山清水秀,天蓝地绿,自然风光秀美,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而且孕育了巴林石的奇特独有的中国石文化和矿产开采、加工遗迹。
既具有非常重要的地质意义和科学研究价值,又是不可多得的收藏资源,值得重点保护和开发利用。
地理位置历史巴林石矿地处西拉沐伦河北岸,大兴安岭南山地段,当地叫它“特尼格尔图”,意为“有透明石头的地方”,最初勘探时地质工作者将其称为“化石山”,面积有10256平方公里(图一)。
据考证,巴林石矿已有几千年的开采历史,现仍保存着多处古代和近现代巴林石矿开采遗迹。
巴林石矿的正式有规模勘探与开采始于1973年,目前矿区主要矿业遗迹有巴林石古采坑、巴林石古作坊和古矿业制品等。
特尼格尔图山远眺图矿脉规模面积巴林石矿最明显的地质特征是成矿的多样性。
首先是矿脉的多样性。
目前已发现的巴林石矿脉有上百条,其规模大小不一,长的250米,短的仅几米。
矿脉宽窄变化很大,多为十几厘米或几十厘米,最宽处达2至3米,窄的仅几厘米。
沿走向和倾向上的变化也较大,尖灭再现现象明显,矿脉的最大延伸150米。
在各矿脉中由于矿物成分不一,形成矿石的类型也不同。
巴林石矿坑口图巴林石矿坑内部图特尼格尔图山山势孤缓,最高海拔为1131米。
现在矿山分为五个采区:第一采区面积0.8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058米。
1978年开始大规模开采。
矿脉密集且较厚,延续性好,最大厚度为2米。
主要矿脉延续近100米,共有矿脉20多条,现开采有5条,其他矿脉现已开采完。
该采区矿石品种较多,档次较高。
巴林石五大类的大多数品种都出自这一采区。
该区伴生有汞矿石、地开石、高岭石、明矾石。
鸡血石产于该区的2号、3号、10号采坑,福黄石产于1号采坑。
第二采区面积0.8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058米。
1978年开始大规模开采。
矿脉稀疏,延续性不好,大部分矿脉较薄,共有矿脉6条,现存矿脉3条。
矿石品种有红花石、青白石、还有少量的冻石。
浅析巴林石在辽代的开采与利用

浅析巴林石在辽代的开采与利用巴林石是一种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宝石石材,其出产地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辽宁省巴林右旗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巴林左旗。
自古以来,巴林石就有着广泛的利用价值,特别是在辽代时期,巴林石的开采和利用达到了一个高峰,成为了当时的高科技产物。
本文将从巴林石的地质特征、开采情况和利用方式等方面,浅析巴林石在辽代的开采与利用。
一、巴林石的地质特征巴林石是一种具有高硬度、高密度和高综合力学性能的宝石石材,其主要成分是蓝晶质,具有广泛的用途,特别是在珠宝、装饰和工艺方面的应用。
巴林石的开采主要集中在辽宁省巴林右旗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巴林左旗,是从一个巨大的岩体中开采而来的。
据了解,这个岩体是一种具有超大型、条带状和多金属特征的铜、钨、铅、锌、银多金属矿床,地质年代为古生代-中生代。
巴林石的主要储集地是在铜矿岩体中,属于铜矿脉中的伴生矿物。
二、巴林石的开采情况巴林石在辽代时期被广泛应用,其开采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供应皇室和贵族们的装饰需要。
巴林石的开采方式主要是以手工开采为主,这得益于巴林石的硬度较高,手工开采可以保证石材完好无损,同时还可以精确控制石材的大小和形状。
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巴林石的开采方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逐渐向机械化方向发展。
辽代时期,巴林石的开采主要集中在巴林右旗的大荒山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二龙山、宝山等地。
这些地方的巴林石矿床比较丰富,为巴林石的开采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保障。
三、巴林石的利用方式巴林石在辽代时期的利用主要是以装饰为主,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巴林石的颜色和质地都十分优良,可以制作成各种珠宝首饰和装饰品,比如戒指、耳环、项链和挂件等。
同时,巴林石还可以加工成各种器具和工艺品,比如香炉、笔筒、印章、花瓶和壁画等。
这些巴林石制品都具有高雅、精美和华贵的特点,体现了辽代时期的文化和艺术水平。
巴林石在辽代时期的运用并不仅限于装饰和工艺品,还有一些特殊的用途。
比如,巴林石可以制作成各种尺、规和平衡器等度量器具,以便于进行准确的测量和计算。
巴林石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意义

巴林石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意义巴林石作为巴林流域地区一种特殊的石材,源远流长地扎根于当地人民的生活中。
巴林石独特的质感和颜色,以及它在建筑、雕刻和艺术方面的广泛应用,使其成为了巴林地区传统文化和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首先,巴林石在巴林地区的建筑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巴林石具有坚硬、耐酸蚀、色泽自然等特点,因此非常适合用来建造房屋、桥梁和城市建筑等。
巴林的古老建筑大多以巴林石为主要建筑材料,特别是纳哈尔宫殿和卡哈尔·法特玛清真寺等著名建筑,它们展示了巴林石在建筑中的美学价值和实用功能。
其次,巴林石在巴林的雕刻艺术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巴林石的质地和特殊色泽使得它成为雕刻家们钟爱的材料。
巴林石雕刻作品通常展现了丰富的图案、花纹和神话故事,体现了巴林地区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这些雕刻作品不仅起到了装饰和艺术表达的作用,更传承了巴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此外,巴林石还在巴林地区的艺术品制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巴林地区的艺术家利用巴林石的纹理和色彩,创作出精美的雕塑和装饰品。
这些艺术品通常反映了巴林地区的传统文化、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元素,展示了巴林地区特有的审美观和艺术风格。
此外,巴林石还承载着巴林地区丰富的历史意义。
巴林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巴林石通过其在古代建筑和文化中的角色,诉说着巴林地区丰富的历史故事。
从古代文明到现代社会,巴林石见证了巴林地区独特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变迁。
综上所述,巴林石作为巴林地区传统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许多文化和历史的意义。
它在建筑、雕刻和艺术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它在巴林地区丰富历史故事中的角色,使其成为巴林地区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保护和传承巴林石的文化和历史价值,对于弘扬地方文化和促进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巴林石的独特性质和美学价值也让它在当代社会的建筑和艺术领域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用图片告诉你巴林石的价值

用图片告诉你巴林石的价值据资料介绍,巴林石原石在20世纪70年代,每吨售价在80~300元之间,那时巴林石无人问津,卖者将巴林鸡血石、冻石、彩石混合出售,每吨300元还找不到买主。
随后,80年代的广交会上,一方16厘米见方的巴林鸡血石,被一外地客商以5万元“天价”买走,一石激起千层浪,巴林石才逐渐被业内看好。
这时候巴林石每吨也仅涨到近千元。
但是,80年代中期人们就开始将巴林鸡血石、冻石、彩石分别销售,一些质量不错的鸡血石售价每吨近3万元,冻石每吨近万元,从2000年开始,巴林石的销售价格不再以吨为单位出售了,而是以巴林石的质量好坏来定价,每克多少钱来销售。
现在,一块拳头大小,质量不错的巴林鸡血石或福黄石,其价格几十万到几百万也不稀奇。
一方鸡血石印章可以买到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很普遍。
在2001年上海APEC会上,巴林石印章作为国礼馈赠21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领导人,使得巴林石举世闻名。
有资料显示,从1996年至2006年的10年间,上品鸡血石的售价大约涨了100倍。
例如,一块1600克的鸡血石,1996年初售价仅6000元,转年就卖了1.3万元,随后,1999年第三次又以4万元售出,2001年第四次转售时,其价格涨至10万元,2005年末有人出价高达60万元,但仍未购到。
目前,上品鸡血石每500克售价已高达60万元,行家分析认为,巴林石价格上涨与其品质优良,得到世人认可,需求增加有关,更重要的是其资源有限,最初售价过低等原因引起。
如,昌化同类鸡血石价格一直都比巴林鸡血石价格高出5~10倍。
2006年5月,在首次巴林石竞拍会上,底价为31万元的1200千克冻石,以93万元成交,高出底价三倍。
竞拍对卖巴林石的人来说是聪明之举,对买巴林石的人来说也公平。
通常买石头的人都是行家里手,他们会对标的物进行观察分析,这批原石能做什么?做多少?能卖多少钱?能赚钱就会投标的。
巴林石价格由市场来决定已成为必然。
2011年曾拍卖一批巴林冻石,其中巴林矿1号库拍卖大约56千克冻石,底价40万元,成交价66.3万元。
巴林石作文

巴林石作文巴林石产于内蒙古巴林石旗,是以地域命名的一种宝石。
巴林石是宝玉石中的一种,又称珏玉璞。
这种石头具有很高的雕刻价值和收藏价值,看过这种石头的人都会赞不绝口。
巴林石色泽斑斓,纹理奇特,质地温润,硬度多在摩氏2-4度之间,堪称石中精品。
你把它摆放在书香弥漫的案头,或轻抱在温馨的怀里,在心中仔细品味,你会觉得玩味无穷。
原石经工艺打制、雕琢、抛光、上蜡后,就可展现出大千世界的神韵。
据《后汉书》和《全唐传》记载,在汉唐时期,巴林石就是宫廷的珍宝,与许多稀世珍品一道沿古丝绸之路,远销欧美。
我家有一块奇异的巴林石。
这是爸爸从矿山上捡到的。
爸爸和我都非常喜欢这块石头。
爸爸把这块石头放在细砂石上轻轻地磨啊磨,最后磨成薄片,再用一根针,小心翼翼地在中间钻个眼,用丝线穿上,做成项链,戴在我的颈上,成了我的护身符。
这块小薄片精致、透明,呈白色,矿山上的冯大爷看见了我的项链,就请了一位专家来鉴定。
专家左手拿着我的项链,右手拿着放大镜,仔仔细细地观察着,那神态,仿佛在考证几千万年前的出土文物。
最后,专家说:“这是巴林瓷白石。
这种石头,全是白色的,如瓷似玉,是巴林石中的极品,可与钻石媲美。
”我和爸爸听了惊讶不已。
巴林石种类很多,除瓷白石外,还有清白、鸡血、淡黄、清灰、清黑、草绿、血红、鲜粉等颜色。
只要你走进巴林石的产地,各种各样的巴林石千姿百态,五彩缤纷,会让你目不暇接,醉意绵绵。
如今,巴林石已成为巴林集团的著名品牌,许多艺术家、雕塑家、工艺师,将巴林石制成绝世精品销往世界各地。
巴林石已成为人类文明的使者,为人类的和平、进步、友谊架起了金桥!。
巴林石的文化象征和象征意义

巴林石的文化象征和象征意义巴林石是一种非常著名且富有文化象征和象征意义的石材。
它在巴林及周边地区的建筑、雕塑和装饰中被广泛使用,并且在巴林社会和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巴林石的文化象征和象征意义,并解释它们为巴林人民和他们的文化带来的意义。
首先,巴林石的文化象征体现在其在建筑方面的应用上。
巴林的许多历史建筑和遗址中都可以看到巴林石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的使用。
这些建筑物包括著名的巴林城堡、巴林国家博物馆以及巴林古城等。
巴林石独特的颜色和质地为这些建筑物赋予了独特的美感和魅力。
同时,它还展示了巴林人民对历史和文化遗产的重视,表达了他们对传统建筑和设计的珍视。
其次,巴林石的象征意义可以从其寓意和象征性的角度来理解。
巴林石是一种坚固、耐久的石材,可以抵御自然灾害和时间的侵蚀。
因此,它被视为稳定性和保护的象征。
在巴林人民的心目中,巴林石代表着他们与土地和自然的紧密联系,也象征着他们对自己文化和传统的坚守与保护。
这种象征意义不仅可以在建筑方面看到,还反映在其他艺术形式和文化活动中。
此外,巴林石还代表了巴林人民的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
巴林石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是巴林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巴林社会中,巴林石被视为一种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材料,与巴林人民的身份认同紧密相连。
这种文化传承使得巴林人民能够与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保持联系,并将其传递给后代。
同时,巴林石的使用也展示了巴林人民对本土文化和传统的自豪感,反映了巴林作为一个独特而有价值的文化中心的地位。
最后,巴林石还承载着巴林人民对美学和艺术的追求。
巴林石的纹理和颜色使其成为一种非常适合用于雕刻和装饰的材料。
许多巴林的雕塑和艺术品都使用了巴林石作为主要材料,展示了巴林人民独特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观。
巴林石的独特质感和细腻的纹理为艺术作品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内涵,成为艺术家们表达他们的创造力和情感的重要媒介。
总结起来,巴林石是一种文化象征和象征意义丰富的石材。
巴林石的起源和形成过程

巴林石的起源和形成过程巴林石,也被称为琉璃石或黄几石,是一种颜色各异的宝石。
它因其独特的色彩和光泽而备受珠宝界和收藏家的喜爱。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巴林石的起源和形成过程,带您深入了解这种令人着迷的宝石。
巴林石是一种沉积岩石,主要由沉积在地球表面的细小微晶质颗粒组成。
它最初形成于地球上一个被称为巴林海的海洋环境中。
巴林海位于现今的亚洲地区,包括中国、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地。
在其形成过程中,巴林海中的沉积物与水中的溶解物质发生作用,逐渐形成了层层沉积。
巴林石的颜色主要是由其中的杂质决定的。
其中,铁、锑、锡、铬、钴以及其他微量元素的存在会使巴林石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包括黄色、红色、蓝色、绿色、白色和黑色等等。
这些颜色的形成是由这些元素在沉积过程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引起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巴林石的颜色各异。
在巴林海的沉积过程中,巴林石的微晶质颗粒会通过水的作用逐渐形成与固化。
这一过程可能会花费几百万年的时间,巴林石才得以完全形成。
在形成过程中,温度、压力和化学反应都会对巴林石的成分和结构产生影响,决定着其独特的颜色和物理性质。
巴林石的起源和形成过程与地质环境息息相关。
巴林海区域处于活动的板块交界带,地壳运动和构造变化使得巴林海在数百万年间逐渐失去水源,在地壳的作用下,原本的海床上的沉积物逐渐压实,形成了厚厚的沉积层。
随着地壳的上升和侵蚀作用,这些沉积物被推到地表,而巴林石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除了巴林海的形成过程,巴林石的产出与地质活动也有关。
随着地壳运动和构造变动,地下岩浆会上升到地表,形成火山喷发或岩浆侵入。
在这些岩浆体系中,巴林石会与其他矿物质一起析出,形成巴林石脉或巴林石岩。
这样的岩浆体系在地壳运动过程中会被推到地表,从而使得巴林石得以产出。
另外,巴林石在地球深部的形成也与变质作用有关。
高温和高压的环境使原本的巴林石颗粒重新结晶,形成了高温高压巴林石。
这种类型的巴林石具有更高的硬度和密度,并常常呈现出深红色或黑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头收藏是祖国先进文化的一部份,它融雄奇的大自然风貌与精美的石品意趣于一体,既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又有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
石头收藏是祖国先进文化的一部份,它融雄奇的大自然风貌与精美的石品意趣于一体,既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又有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巴林古收藏文化活动中的一些小知识。
巴林石历史有文字记载: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的庆功宴上,属下奉献一只巴林石碗,大汗用它盛满美酒,频频举杯,不住口地称赞:“腾格里朝鲁!”意思是“天赐之石”。
清朝时,石碗成为上奉朝廷的贡品。
最近,在一座古墓中,还发现了殉葬的黄色巴林石碗。
曾为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的属地——喀啦沁旗锦山的灵悦寺内,供奉着一尊石佛(高14厘米、宽7厘米、厚4.5厘米),其石质属巴林石中的粘性料,玫瑰色,其中有三分之一的杂质。
因属庙产,多年供奉,具体资料已无从考证。
观察石佛,与众不同,头罩佛光,面部雍容富态,带发罩,露出两根辫子,服饰为窄袖长袍,衣纹线条流畅,手托一朵含苞待放的莲花,盘坐在莲花台上,应该说,这是一位公主,刻成了佛的形象。
从雕刻手法上看,此佛应是唐宋时期所刻。
在喀啦沁旗博物馆里,珍藏着两方巴林石大印,一方上刻着“喀啦沁王之宝”,另一方刻着“世守南漠”,一方刻的是小篆,一方刻的是隶书,两方章是在王爷府院内地下挖出的,不知是哪代王爷之印。
民国初年,矿物学家张守范命名巴林石为“林西石”,日军侵华时期,曾抓劳工开采过矿石,行动很诡秘,管理森严,劳工也不懂采的为何物,鸡血红和彩石矿脉都被开采过。
七十年代初,地质部门前去考察,发现有遗留采坑多处,规模很小。
民间流传历史上曾有南方人用骆驼驮走过巴林石。
1973年,正规开矿时,发现一个采洞内有点灯用的油碗,一只陈旧的鹿角,一把不是当地人所用的刀子,一个粗雕成型的佛像,这些现象表明,过去确有南方人前来探险和采石。
石巢先生在1982年就预见到:巴林石“储量丰富,将来可成名矿”。
同年,中国工艺美术公司副总经理林佑女士率金石界专家考察了矿山,确定巴林石为雕刻彩石原料的三大支柱之一。
从巴林石采矿始,当地的三家雕刻厂应运而生,以后,巴林石逐渐被福州、青田、北京、西安和山东等地所用。
近年来,台湾吴金泉先生到闽开办石雕厂,大量采用巴林石为材料,为推广巴林石做出了极大有贡献。
巴林石种类巴林石的分类命名,基本上采用传统印章石的品名,但也不乏自己的名份。
巴林石大体上可分为鸡血石、range">福黄石、冻石、彩石。
巴林鸡血石,是巴林石中的极品,历来就有"世界鸡血石在中国,中国鸡血石在巴林"的说法。
其石质地温润坚实,石上斑斑血迹聚散有致,红光照人,犹如红霞映月,锦上添花。
新近开采大块鸡血石,其色彩对比强烈,光彩可人,分外夺目。
其大小为国内最大,被称为"中国鸡血石王"。
巴林福黄石,与寿山田黄石不分伯仲,被称为"姊妹石",其石质地透明而柔和,坚而不脆,色泽纯黄无暇,集细、洁、润、腻、温、凝六大要素于一身,凤毛麟角,珍贵至极,金石界素有"一寸福黄三寸金"之说。
巴林彩石,其彩色图案以天然见长,色彩艳丽多姿,纹理惟妙惟肖,美丽奇妙。
巴林彩石上绚丽的色彩,流畅的线条,形式栩栩如生的水草松枝等天然画面,鬼斧神工地表现了大自然的奥妙。
国内唯巴林盛产彩石,实属独一无二。
巴林冻石,石质细润,同灵清亮,质地细洁,光彩灿烂,颜色妩媚温柔,似婴儿之肌肤,娇嫩无比,其彩霞冻石更为珍贵,洁白透明,肌体中所渗之云霞状红色纹理变化无穷,犹如一幅旭日喷薄,红霞漫天的水彩画,绝非他石之匹敌。
1.巴林石的品等与鉴定[/color:a93fd0784b]:巴林石的鉴别方法有摸、刻、看和辨四种方法:摸:即通过触摸石表面来体会手的感觉,感觉石的润滑程度。
刻:即用器物对石头进行刻划来测试石的硬度及石性。
看:即用目测和镜测来鉴定石的结构和纹理。
辨:即相互对比辨别好坏和真伪。
[color=orange:a93fd0784b]2.鉴别内容:[/color:a93fd0784b] 质地鉴别:主要鉴别质地的纯净细腻程度和完整性。
光泽鉴别:主要鉴别石的光润程度,观察其肌理、光泽、温润和清晰程度。
颜色鉴别:主要鉴别颜色纯正程度,色泽自然性和层次的分明程度。
意蕴分析:观看石画面,分析意境,品评石中蕴藏的深刻的文化内涵。
[color=brown:a93fd0784b]3.品等与鉴定[/color:a93fd0784b] 鸡血石品质高低,以地子、血色区分。
地子,即质地,有冻石、普通石、炼石(灰白软石或硬石)数类,以冻石最佳。
其色有白、粉、黄、灰、绿、黑等颜色,以白如玉的羊脂冻地为上,乌冻次之,绿地最下。
血色以米砂的多少、形态、鲜艳度而分。
色有鲜红、正红、深红、紫红等,形有片红、条红、斑红、霞红等。
一般以血多、色鲜、形美者为佳。
而血质浮薄飘散者则往往是易退色之下品。
鸡血石的好坏,首观鸡血颜色是否红,质地透明的程度,缺陷的多寡,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进行鉴定的方法。
明、清代作品具历史文化价值,其档次标准常在珍品级或珍品级以上,其名贵性和重要性不言而语。
超高档次珍品级不分产出年代,血色与质地均为珍品级之极高品,或其质与材均为独一无二的罕见珍品。
鸡血石应避免长时间放在日光或灯下,以免鸡血因红色部分变暗而减低了价值性。
平常则宜擦上或浸于好的润石油中,如美玉一般,使石质与空气隔绝,减少因温差变化而造成石质龟裂的可能性,且可增加石质的温润性。
另外避免碰撞、摔裂即可。
鸡血石适当的把玩、磨擦,可使呈“老光”,亦称为“宝光”,而成为“老石”质更可人。
其道理和磐玉的道理完全一样。
但对刻有薄意之印石或雕刻品则应避免,以免破坏了雕工,使之面目全非。
对未刻的印石,或原石等,则不妨多磨擦;未刻的印石有较不易损伤的好处,玩石兼养石,其乐趣之无穷,非亲身体验,难入其境矣![/size:a93fd0784b] [size=14:a93fd0784b][color=red:a93fd0784b]巴林石保养[/color:a93fd0784b] 巴林石各品种中,佼佼者首推鸡血红。
和昌化鸡血石相比,二者各有千秋:昌化鸡血石质地粗而血鲜,对比强烈;而巴林鸡血红质地润而血红。
二者保养不当,会发生血变,一定要注意做到避高温、避强光。
万一出现血变,把鸡血红用石蜡油一浸,经数日后血色仍会鲜艳如初。
但有的藏石家更喜欢这种变化,他们认为:这是“活血”。
如今,奇石收藏已不算冷门了。
奇石也和其他收藏品一样需要养护。
那么,如何养护奇石呢?石头养护,正确的方法是给石头上蜡。
上蜡既能使纹理图案清晰,又能使石头更加温润,强化石头的天然之美。
上蜡之前要先将石头清洗干净,再把石头加热。
加热方法是,体量小的可放在锅里煮沸,体量大的可放在蒸汽锅里蒸,也可放在铁板上用火烤,夏天可放在烈日下暴晒。
火烤、日晒法应注意石头表面加热均匀;水煮、汽蒸法要注意离开热源后,待石头表面水干才可上蜡。
用一块固体石蜡接触热的石头表面,石蜡熔化即可在石头表面涂上一层石蜡,石头冷却,熔化的石蜡也凝固了,上蜡便完成了。
上蜡时的石头温度以能使石蜡熔化为准(烫手即可),温度过低蜡液不易渗入,冷却后表面起皱,所以温度宜高不谊低。
涂蜡量以冷却过程中蜡液能全部被石头表面吸收为准。
若发现涂蜡过多,应在冷却之前用干布擦去过多的蜡液;若冷却后才发现涂蜡过多,则要加热去蜡,然后重新上蜡。
表面粗糙或吸附性强的石头不宜上蜡,如姜黄石、松多石等。
另外,[color=darkblue:a93fd0784b]养石切忌[/color:a93fd0784b]:其一,寿山石中珍贵的石种不可随意加热打蜡,因为有碍于石种保持原来的面目。
其二,芙蓉石特别滋润、洁白,尤其是藕尖白、猪油白,“入手使人心荡”,也不能上油。
上油后的芙蓉石即泛黄,甚至出现石中黄白不匀的色彩。
古人已有这个经验,他们把上油后的芙蓉石,谓之“油泡芙蓉”。
收藏者把玩芙蓉石时,可和在脸部和鼻翼两侧轻擦,让微量的脂肪油保养最为适宜。
故用油养石不可一概而论。
每一件优秀的雕刻作品都离不开优秀的设计,没一件经过严谨艺术构思的作品,都会给欣赏者、收藏者带来极大的精神享受。
成功的设计,首先需要对一块料石进行观赏和揣摩。
这个工作称为“相石”,相石在整个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
在寿山石雕刻行业中有“一相能抵九天工”的说法,就说明了相石的重要性。
因为只有通过仔细的观察研究(相石),确定料石的优点缺点,砂、钉、绺、裂、的有无及准确位置,才有可能创作出一件好的作品。
如果没有经过研究盲目下刀开工,一定会令人失望,甚至在作品完成时,料石就已经报废了。
雕刻的技法很多,一般分为:浮雕法、圆雕、平雕、微雕四种技法。
一:浮雕按照雕刻深度又可分为高浮雕、浅浮雕、薄意三种。
高浮雕又称三面看,这种雕刻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取得明快反差,它制作多见花卉、人物、动物,高浮雕是浮雕向圆雕过度的阶段,是巴林石雕经常采用的技巧之一。
高浮雕的各种景物的雕刻应尽可能地采用圆雕的技法,使雕刻的物体比例合体、构图丰满、侧面正面的比例合理;浅浮雕是相对高浮雕比较而言,所刻的景物一般较浅。
所设计的画面,要有中国民族性的装饰效果,构图要丰满。
常见的图案有龙凤、山水、花卉、历史故事等。
它和高浮雕都是印材雕刻中的基本技法,最常见的表现形式;薄意是一种极薄的浮雕,因为他的施用对料石材质极少破坏,而又饱含诗情画意,所以在一些质地好而透明度高、材料相对较小的珍贵冻石上,经常采用这种装饰形式。
二:圆雕又名立雕,一件圆雕作品要经过,设计--去荒料--定型--细雕--磨光--上腊等几道工序。
圆雕首先要有个设计方案,把石头的各个部分尽可能的合理的利用起来。
三:平刻又名阴刻。
在各种雕刻过程中,平刻是最为省工的一种,但是平刻要求制作者有较强的绘画能力,。
首先用铅笔加以勾勒,然后用平槽侧尖或特制刻刀拨刻,待全部完成作画后,加少许的墨色,将所刻画面图匀,待干燥后,用潮湿的毛巾擦去浮色,就完成了。
四:微刻即为极小字或图案的刻在石头上,一般选较深颜色的石头巴林石,出产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巴林右旗,学名叫叶腊石。
与寿山石、青天石、昌化石并称为"中国四大印石"。
巴林石色泽斑斓,纹理奇特,质地温润,钟灵毓秀,堪称精美的石头。
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发现,并作为贡品进奉朝廷,被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称为"天赐之石"。
1973年我国正式大规模勘探开采巴林石。
1978年被轻工部正式命名为中国巴林石。
到今天,巴林石名品辈出,为中国印章石重重地描出精彩的一笔。
巴林石作为石文化,内涵丰富,它不仅涵盖着赤峰地区远古文明的红山文化、草原青铜文化、契丹辽文化和蒙元文化深厚底蕴,而且将以精美的石文化,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写下重重的一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