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知识竞赛题库(安徽省情)含答案

知识竞赛题库(安徽省情)含答案知识竞赛题库(安徽省情)⼀、单项选择题(共50道题)1、“⼗⼆五”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是( b )A、发展B、科学发展C、加速崛起D、全⾯转型2、“⼗⼆五”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是( d )A、转型发展B、开放发展C、创新发展D、全⾯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3、“⼗⼆五”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标( a )A、经济繁荣、⼈民富⾜、⽣态良好B、⾛在中部崛起前列C、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D、全⾯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4、加快新型⼯业化进程,把经济增长转到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 a 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撑的发展轨道上来。
A、战略性新兴产业B、加快新型城镇化C、经济增长D、中⼼城市和县域经济5、加快推进⾃主创新,促进增长动⼒从物质资源消耗为主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推动发展重⼼从偏重经济增长向 d 转变。
A、⽣态⽂明建设B、环境友好C、全⾯协调D、经济社会协调发展6、加快建设六⼤基础⼯程,努⼒实现未来五年地区⽣产总值 b ⽬标。
A、翻两番B、翻⼀番C、翻三番7、加强规划引导和财税、⾦融等政策⽀持,强化核⼼关键技术研发,实施新兴产业d ⼯程。
A、五个⼀B、861C、5352D、千百⼗8、实施“三⼤千亿”计划,培育⼀批产值超千亿元的 a ,打造⼀批销售收⼊超千亿元的企业集团,形成⼀批产值超千亿元的特⾊园区。
A、产业集群B、产业带C、产业基地D、产业链9、按照 a 原则,统筹各种运输⽅式发展,以“完善⽹络、构建枢纽、发展城市公交”为重点,构建便捷、安全、⾼效的综合运输体系。
A、适度超前B、综合协调C、⽴体⽹络D、以⼈⽂本10、⽀持合肥进⼀步提升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的地位,加快建设充满活⼒、独具魅⼒、创新发展、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滨湖⼤城市和现代产业基地,努⼒成为在全国有较⼤影响⼒的 c 。
A、滨湖⼤城市B、全国性特⼤城市C、区域性特⼤城市D、现代化⼤都市11、将 a 作为全省次中⼼城市定位,加快推进芜马同城化、铜池⼀体化和跨江联动发展,共同构建现代化滨江组团式城市发展格局,努⼒建设成为长江流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城市群。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11.07•【字号】鄂政发[2007]69号•【施行日期】2007.11.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综合规定正文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鄂政发〔2007〕69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现就促进全省产业集群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意义产业集群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发展产业集群,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资源潜力,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生产要素的有效集中,促进企业向优势地区集聚,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形成不同特色的优势产品和主导产业。
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是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区域特色经济向集约化和可持续方向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从实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加快产业集群发展。
二、明确发展产业集群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突出企业主体和市场导向,紧紧围绕主导产业、骨干企业、重点园区、重大项目、知名品牌,优化资源配置,细化专业分工,延伸产业链条,加速生产要素集聚和产业升级,促进产业联系,引导产业聚集,不断提升全省工业发展水平和区域竞争能力。
(二)主要原则重视规划指导。
加大政府推动力度,制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科学合理规划区域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和产业布局,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和扶持重点产业集群发展。
经济建设

“十一五”期间,我们紧紧围绕县委、县人民政府确定的战略目标,凝心聚力、开拓创新、狠抓落实,着力解决影响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坚定不移地推进钢铁产业,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加快培育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经济运行总体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期末,预计全县地区生产总值49.23亿元,同比增长16.3%,年均增长11.53%。
三次产业之比由“十五”末的33:39:28调整为31:45:24。
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7.94亿元,同比增长3.96%,年均增长26.9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44亿元,同比增长3.96%,年均增长30.8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92亿元,同比增长11.79%,年均增长27.84%。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2亿元,同比增长30.5%,年均增长31.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35亿元,同比增长16%,年均增长16.65%。
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6.7亿元,同比增长16.9%,年均增长29.17%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30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30元。
“十一五”规划主要经济指标全面完成。
二、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十一五”期间,我们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和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加快产业升级,促进转型发展,着力在原料保障、项目支撑、资金扶持等方面狠下功夫,企业规模、产能、效益迅速扩张,有力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
“十一五”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6.88亿元,年均增长34.35%;工业增加值完成18.27亿元,年均增长17.22%;实现工业利税4.96亿元,年均增长41.39%。
钢铁产业快速发展,首钢顺利控股兴源实业,八钢成功入股伊犁钢铁,两大钢铁企业依托资金、技术优势,加快技改进程,700万吨钢铁技改项目加快推进。
2010年,两大钢铁企业年产钢铁80.43万吨,实现工业总产值 21.36亿元,实现地方税收5114万元,占全县地方税收总额的21.83%。
犍为县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思考

犍为县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思考作者:陈建东来源:《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6年第03期摘要:近年来,犍为县围绕打造“川南工业重镇”的发展定位,按照规模发展、集聚发展、转型发展的思路,不断优化调整工业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全县工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工业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工业强县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16.03.26文章编号:1009-6922(2016)03-82-02一、现状及特点(一)工业规模不断壮大通过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全县目前已拥有各类工业企业300余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1户,产值超亿元企业32户。
2015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现价)131.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增速居全市第3位,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达53.8%。
(二)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经过多年的发展与调整,犍为逐步改变了过去以农产品加工和采煤为主的传统工业结构,初步形成了以林浆纸、盐化工两大产业链为主体,能源、机械、农副产品、医药、建材等五大优势产业并进的工业发展新格局。
目前,全县制浆造纸年产能达45万吨、印刷包装年产能达10万吨,盐化工年产能达100万吨,原煤年产能达400万吨,川南减震、恒益铝业等机械制造业竞争力不断增强,金福粮油、炒花甘露等农副产品加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国瑞药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工艺不断创新,宝马水泥、天路福商混等建材产品市场占有率稳步上升。
(三)园区建设快速推进自2008年启动工业集中区开发建设以来,逐步实现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园区跟着企业走”到“企业向园区集中”,从“一区多园”到“一区三园”的转变,园区布局日趋合理,园区基础日益完善,彻底改变了过去工业产业布局混杂、企业分布散乱、工业集中度低的局面。
目前,园区规划面积达15.7平方公里,开发面积达5.4平方公里,入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1户、集中度达59%,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1.7亿元,成功跨入“百亿园区”行列,被列为省级开发区培育地。
努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加快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3 .7 2 . 6 其 中第二产业 增加值对 G P的 贡献率 由 2 0 6 7 :5 8 , D 05
年 的 5 .% 调 整 为 6 .0 。 升 4 4个 百 分点 , 业 在县 域 64 08% 上 . 工 经 济增 长 中 的主 体 作 用 日益 增 强 。 3 支 柱 产业 发 展 壮 大 , 集效 应 明 显 增强 。0 7年 , 电 . 聚 20 水 产业 完成 工 业 产 值 2 9 8万 元 , 53 占总 量 的 3 .7 : 化工 业 57% 磷 完 成 工业 产 值 l9 9万 元 , 18 占总量 的 2 .5 ; 副 产 品深 加 26% 农 工 业 完成 工业 产值 10 5 1万 元 , 占总 量 的 2 8 % , 大 支柱 产 .4 三 业 产值 占工业 总 产 值 的 比重 达 到 7 .7 , 4 4 % 工业 集 中度 明显 提 高 。 柱 产 业 对 全 县 工 业 有 着 举 足 轻 重 的 作 用 , 以 此 为 龙 支 并
关键 词 : 边 工 业 马 中图 分 类号 : 17 F2 发展 文献 标 示码 : B
文 章 编号 :0 9— 92 2 0 )1— 7— 2 10 6 2 (0 9 0 4 0 5 .企 业 改 革 顺 利 推 进 , 力 不 断 增 强 。 2 0 活 至 0 7年底 , 全
进 程 明显 滞 后 。
2 工 业结构单一 , 济波动大 。 县产业分布主要集 中 . 经 全 在 水 电 、 化 工 、 副产 品深 加 工 三 大 产业 , 他 产 业 总 量小 、 磷 农 其 发 展 速 度 缓 慢 , 有 形 成 新 的增 长 点 。 大 产 业 中 , 化 工 产 没 三 磷 业 发 展 又 对 水 电 产 业 的发 展 形 成 依 赖 。 水 电 产 业 “ 天 吃 而 靠 饭 ” 特性 又使全县 工业经济增 长缺乏 可控性和稳定性 。 的 因 此 ,一 业 独 大 , 长 依 赖 ” 象 明显 , 工 业 经 济 的 平 稳增 长 “ 增 现 为
虢正贵-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虢正贵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布日期:2007-10-29新型工业化是实现富民强县的第一推动力。
近年来,宁乡县坚持把“兴工强县”作为首选战略,以产业提升为突破口,以园区建设为主攻点,以项目运作为总抓手,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
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15.7%提高到目前的61.5%,三次产业比由31.5:35.1:33.4调整为19.5:52.2:28.3,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拉动型逐步向产业驱动型转变。
综合实力在全国第六届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宁乡由2001年的233位跃升到2006年的124位,五年提升109个位次;在中国中部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排名中,宁乡由2005年的18位跃升至2006年的第10位。
一、以产业提升为突破口,培育工业发展“主心骨”。
产业是地方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是新型工业化的根本。
在产业发展上,宁乡根据非均衡发展理念,推动资源向优势地区、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集中,打造工业经济的产业“主心骨”。
一是优先壮大优势产业。
重点突出食品、机电、服饰、煤炭、建材、再生纸等支柱产业,以板块运作方式推进产业发展,加强产业整合,打造特色板块经济,实现支柱产业总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
培育食品、机电两个年产值过100亿元的产业“航母”,稳步发展服饰、再生纸、建材、矿产等4个年产值过20亿元的产业集群,致力打造长沙西线现代制造业中心、湘中再生纸业主产区和中国中部鞋都、服饰之乡。
二是优先做强优势企业。
对龙头企业、重点企业实行服务聚焦,政策上适当倾斜,用地上优先保证,资金上重点扶持,培育一批具有永续竞争力的大企业,破除县域工业企业“山多峰少”局面。
培育年产值过5000万元企业100家,过亿元企业40家,其中10家年产值过10亿元标志性龙头企业,全面形成龙头企业率先领跑,中小企业竞相发力的局面。
三是优先培育优势品牌。
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在科技创新、品牌带动。
“两化”互融并举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乐至县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实践

承载 产业 ”的思 路 ,探 索 出一条 新 资四年翻 了两番多 ,年均增长 5 % , 3
型 工 业 化 新 型 城 镇 化 互 动 发 展 的 路
里 ,是 2 0 0 6年的 5倍 ,产值达 1 6 1
亿 元 :成 功 创 建 为 全 国 农 产 品 加 工
全县 地 方 生产 总 值 翻 了一 番 多 ,年 均
对 经 济 增 长 的 贡 献 率 达 6 % ,拉 动 6
GDP增 长 1 . 百 分 点 。 工 业 企 业 4个 1 解 决 就 业 3 1万 人 ,带 动 5万 余 人 .
施 “ 业 强 县 、 项 目带 动 、 环 境 兴 工
县 ” 三 大 战 略 , 努 力 实 现 “ 强 开 加 放 合 作 、 改 善 交 通 条 件 、 破 解 水 资 源 瓶 颈 ”三 大 突 破 ,全 力 推 进 新 型
主 要 做 法 及 成 效
20 0 7年 以来 ,乐 至 新 一 届 县 委 县 政 府 深 入 贯 彻 省 、市 推 进 “ 化 两
工 业 经 济 加 快 发 展 ,带 动 城 新 项 目入 驻 搭 建 了 平 台 ,为 县 城 商 市快速 扩 张
实施 工业 发展 “ 24 ”战略 , 13 5
培 育壮 大 支柱产 业 ,增 强城市 发展动力
围 绕 产 业 发 展 规 划 ,狠 抓 对 外 招 引 、 对 内扩 能 , 纺 织 、 食 品 、 机 电三 大支 柱 产 业 产 值 突 破 1 0亿 元 。 O 通 过 外 引 内联 ,贵 均 、 乾 源 等 在 建
和 建 成 的 纺织 企 业 将形 成 7 0万 纱
.
明பைடு நூலகம்
怔 魁
超 迪 电 器 成 为 西 部 最 大 的洗 衣 机 生 产 基地 ,落地 了 总投 资 6 0亿 、 首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06.19•【字号】内党发[2013]13号•【施行日期】2013.06.1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内党发〔2013〕13号2013年6月19日)自治区党委九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决定,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途径。
为进一步加快全区县域经济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1.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坚持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加快构建“五个基地”、“两个屏障”、“一个桥头堡和沿边经济带”。
以改革开放和机制创新为动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强化产业支撑,着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推动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2. 基本原则。
推动县域经济实现大发展大跨越,要立足欠发达的基本区情,一切从旗县(市)实际出发,尊重发展规律,找准发展路径,明确发展重点,创造性开展工作。
--坚持“四化”同步推进。
突出发展第一要务,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与农牧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四化”同步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签发时间: 2009-06-22鸡东县经济计划局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我县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县委、县政府狠抓思想解放,确立了“工业强县”的发展战略。
采用政策引导(“看得见”的手)、市场推动(“看不见”的手)的措施,加速了走新型工业化的进程。
选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完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是今后县域经济科学、稳定、高速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县域经济煤焦化工产业非煤产业按照县委关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最近,我局结合工作实际,就“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认为,我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在抓好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工作中,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措施得力,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在中央十六大会议精神的推动下,全县即进入了以新型工业化推动“工业强县”、加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新阶段。
至2008年末,全县生产总值实现54亿元,同比增长11.2%。
其中:在三次产业增加值中,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的加工产业增长比例最大,达到20.2亿元,增幅14.6%。
在新型工业化的推动下,全县万元GDP能耗下降5.1%,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2.1%,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3%。
以新型工业化推动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已经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做法:(一)强化领导,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成为有组织的社会化系统工程县委十届二次全会即提出了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总体思路,并责成经济计划局牵头制定《鸡东县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实施意见》,确立了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优势资源转化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按照生态工业、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的理念,引导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煤化工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发展产业集群,提高资源综合利用能力。
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煤炭、煤电化工、非煤矿产资源加工、农副产品加工、新型建材和医药药材六大产业发展。
利用高新技术、新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品优化升级,促进鸡东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到2010年,煤炭产业装备能力、标准化作业水平和单井的建设规模进一步提高,资源开发利用趋于合理;煤电化工产业进一步壮大,形成产业集群;做大做强非煤矿产资源加工、农副产品加工、新型建材、医药药材产业,改变单纯依赖煤炭产业的局面。
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45亿元,年均增长12%。
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23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2%,占全县GDP的比重达到35%。
工业经济对财政贡献率达到80%以上。
全县工业生产能耗降低10%,工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
至此,全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成为有规划、有目标、组织到位、措施到位、领导到位的系统工程。
(二)谋划煤化工园区发展,推进以煤化工为主导的“工业强县”战略鸡东县是以煤兴县的资源县,原字号、粗加工的传统产业已经成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
不转变陈旧的发展方式,何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此,县委、县政府积极组织开展煤化工园区筹建的调研、专家咨询论证、可行性研究和环评工作,责成相关部门组织制定了园区发展规划、园区建设方案,现园区已经被省环保局批准为省级煤化工生态示范园区。
园区近期计划招商引资20亿元,建设重点项目7个;远期计划投资198亿元,基本建成“五大产业循环链”的总体框架;建成以煤炭开发为源头、煤炭深加工、精加工为主产业链的煤电化工循环经济型企业集群,年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税收实现15亿元,利润实现26亿元。
届时,鸡东县基本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2008年,进入园区的6个煤化工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完成投资2.1亿元。
(三)实施重点项目推进战略,加快县域经济结构优化调整通过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国家宏观政策,结合我县的实际,提出了重点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坚持“政府推动、政策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原则,把重点项目带动战略转移到以新型工业化项目为引领、促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上来;降低各类资源开发、初加工项目比重,在大力建设以技术进步为依托、资源深加工新型工业项目的同时,努力发展农副、畜禽、北药、山产品深加工等循环经济项目。
由于思路清楚,使我县重点项目工作发生了由为抓GDP而抓重点项目,向为抓经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抓重点项目的转变。
2008年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全年实施投资额5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31项,当年完成投资3.28亿元。
其中10个项目竣工,可增加工业化生产能力:粗苯5000吨,供热30万平方米,洗煤185万吨,水泥20万吨、钼精粉700吨;达产达效可新增销售收入9.5亿元,新增税收1.1亿元。
2009年实施1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19个,计划投资35.7亿元,当年计划投资4.5亿元。
项目达产达效后可新增销售收入66.8亿元,新增税收6.8亿元;其中新型工业化项目11项,计划投资32.8亿元,占投资总额的91.9%。
以上项目达产达效后,我县煤电化工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基本形成。
(四)认真研究、把握国家宏观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发展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用于县域经济发展县委、县政府责成有关部门制定了争取国家专项资金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工作推进机制, 2008年落实对上争资项目79项,到位资金3.18亿元(全口径),其中,大型新型工业化项目有省发改委核准的北方焦化公司60万吨焦炉技改项目、批复的鸡东县中心城区污水治理一期工程项目,省经委核准的宝泰隆焦化公司98万吨焦化项目,争取中央预算内、省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2557万元。
(五)积极搞好招商引资工作,融通域外资金支持新型工业化项目的发展2008年全县引资项目30个,实现国内全口径到位资金3.6亿元,外资58万美元,为新型工业化项目的建设筹集了必要的发展资金。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首先应树立“工业立县、工业强县”的观念;观念不更新,工作难以开展。
实践证明: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化。
“无工不富”是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选择。
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最大差距就在于工业化落后,欠发达就欠在工业的发展上。
我县确立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科学发展以“工业强县”的战略,无疑是科学发展县域经济十二分正确的战略决策。
(二)坚持不懈的抓好招商引资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近几年,我县坚持招商引资,通过创造宽松的经济发展环境,累计已招商引资达13余亿元。
域外资金的进入,不仅为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而且还激活了域内资金达7亿多元,激励企业扩大再生产投资10余亿元,工业经济资产总量达30余亿元,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三)因地制宜,实施重点项目推进战略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结合县域实际,以市场为导向,我们选择了投资额度较大、具有拉动作用的重点项目,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实现了市场的作用力和政策的推动力最优结合,产生了“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联合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积极的效果。
近年来,我们建立了全县重点项目推进领导小组,对重点项目实施最优化的公共服务,提高了重点项目的建设效率,取得了明显的成果,近3年来,投产的重点项目累计新增工业产能达15亿元。
(四)构筑平台,统筹城乡发展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和谐发展的战略选择。
走新型工业道路,基本实现工业化,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基本内容就是降低农业劳动力的比重,提高城市化水平,但这一个降低,一个提高却受到我国比较突出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而县域经济恰是农村经济、工业经济结合最紧密的地区。
为破解这一难题,我县实施了鸡东煤化工业园区战略,其深远的战略意义在于,以园区发展促进园区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煤化工工业区建设、市场建设一体化发展,最终把园区建设成为煤化工为支撑的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生活城市化的现代小城市;通过园区建设努力实现10万农民就地转化为工人和城市居民。
园区发展思路,明确了我县新农村、小城镇、城市化、工业化一体化建设的发展蓝图,也构建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平台。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认为,我县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外开放水平不高,尤其是招商引资水平与沿海发达地区比,需要进一步提升;存在体制机制不活,投资环境需要进一步加强等问题。
二是受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我们实施的煤化工园区、招商引资、重点项目战略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资金紧缺、市场疲软,使工业经济的增幅受到影响,这对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县域经济构成了明显的制约因素。
三是县域优势发挥不够,还没有最大限度地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发展速度不快、质量不优、效益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煤炭产业一业独大,产业链条短,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四是项目建设进展不快,拉动作用不明显。
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方向和战略措施按照县委十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确定的科学发展思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下步应抓好以下工作:(一)选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方向1、加快推进鸡东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增强园区集聚效应。
要加快建立健全园区管理体制、公共服务机制,制定园区运行规则和优惠政策,优化园区环境,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入园投资兴业。
加速园区产业集聚,尽快形成企业集群,增强集聚效应。
园区建设要按照生态工业理念,不断扩大园区企业规模,形成煤—焦—电(电石)—化—建材生态工业链条。
近期,重点推进宝泰隆焦化公司120万吨干熄焦、240万吨洗煤、15万吨甲醇、5万千瓦发电项目,北方焦化公司100万吨焦化、260万吨洗煤、热电联产和华鑫塑料公司30万吨PVC树脂等项目建设。
到2010年,园区经济要实现总产值35亿元,利税10亿元。
2、加快煤炭资源的整合,提升企业技术装备和标准化水平。
按照市场推动、政府引导的原则,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速现有煤矿企业实施以资源为基础、矿业权为纽带的产权并购、生产要素优化重组。
结合煤矿安全技改工程的实施,提升矿井技术装备水平,实现标准化作业,确保安全生产。
到2010年,全县完成整合改造矿井工作,矿井总设计生产能力达到868万吨,计划实际生产能力达到550万吨以上,煤炭产业年产值达到13亿元,利税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