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古运河旅游考察报告
暑期社会实践探访运河

夏日炎炎,蝉鸣声声,我国历史悠久的大运河再次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
为了深入了解运河文化,感受千年古韵,我们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踏上了探访运河的征程。
从南到北,我们一路行走,见证了运河的繁华与沧桑,体验了运河文化的深厚底蕴。
一、探访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全长约1800公里,北起北京,南至杭州,途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省市。
我们首先来到了运河的北端——北京。
在这里,我们参观了通州古城,了解了运河对北京城市发展的重大影响。
走在古老的街道上,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运河繁荣的时期。
古老的石板路、古色古香的建筑,都让人感受到了运河文化的魅力。
在运河边,我们看到了许多正在修缮的古迹,如通州古塔、古桥等,它们见证了运河的沧桑岁月。
二、探访苏州古运河苏州古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江南水乡的代表。
我们来到了苏州,参观了古运河沿岸的平江路、山塘街等历史街区。
在平江路,我们看到了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仿佛回到了明清时期。
古街道两旁的商铺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
在这里,我们还参观了拙政园、留园等著名园林,领略了江南园林的精湛技艺。
在山塘街,我们感受到了古运河的繁华景象。
街道两旁的古建筑、古桥、古巷,都让人仿佛置身于古代。
在这里,我们还品尝了苏州特色美食,如松鼠桂鱼、白汁肉丝等,让人回味无穷。
三、探访扬州古运河扬州古运河位于江苏省扬州市,是京杭大运河的南端。
我们来到了扬州,参观了瘦西湖、个园等著名景点。
在瘦西湖,我们看到了烟雨朦胧的湖光山色,感受到了运河的婉约之美。
在个园,我们欣赏了扬州园林的精湛技艺,领略了江南园林的韵味。
四、探访运河文化传承在探访运河的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许多地方政府和文化机构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保护和修复运河古迹,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运河文化。
此外,我们还参加了运河文化节、民俗活动等,亲身体验了运河文化的魅力。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深刻认识到,运河文化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传承下去。
江苏省古运河旅游考察报告

“长城雄风,运河神韵”,京杭大运河与万里长城齐名,并称为中华民族为人类开创的两大人工奇迹。九十年代以来,我省大力加强对沿河相应区段的保护、修复、整治,为古运河的保护和利用做了大量的工作。根据《江苏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新近编制的《江苏省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十一五”期间,我省将重点打造古运河旅游品牌,为建设“旅游强省”提供新的旅游增长点。为此,省旅游局从xx年9月11日开始,由局领导杨炤明同志带队,组织运河沿线8市旅游局分管领导和特邀的省水利厅、交通厅有关同志以及部分专家,对江苏古运河旅游进行了历时一周的考察。考察组行程2000余公里,穿越淮河、长江、钱塘江三大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途经江、浙两省10余座城市,对古运河沿岸60多处重要旅游资源和旅游建设项目进行了重点考察,听取了各地的情况介绍,并多次组织座谈会讨论交流,对江苏古运河旅游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取得了丰硕的考察成果。 一、江苏古运河历史概貌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市,经河北、天津、山东、江苏等省市,南达浙江杭州市,贯通中国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江苏是孕育京杭大运河的摇篮,公元前485年,吴国在长江与淮河之间开凿了大运河最早的航段——邗沟,距今已有2490年历史。大运河江苏段长达690公里,约占京杭大运河总长的五分之二,习惯上大致分为中运河、里运河和江南运河三段,依次流经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8市。 历史上,江苏古运河作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对促进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及至唐代,大运河流经的江淮地区更成了全国财赋的中心区域,“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徐州、淮安、扬州、镇江、苏州均为运河重镇,成为运河线上重要的战略物资和各类商品的集散中心。扬州为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埠、唐代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中国四大贸易港口之一,清代成为盐运和漕运的重心。淮安地扼漕运之冲,向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之誉,作为运河的襟喉要地,曾创年漕运量800万石的中国古代漕运之最。明清两代,曾在淮安市区设南河河道总督府,在楚州设漕运总督署部院,府、院领导位至朝廷二品大员。淮安、徐州与山东的临清、德州并称为运河上的“天下四大粮仓”。无锡则发展成为我国名闻遐迩的布码头、丝市以及全国四大米市之一,万商云集,盛况空前。名城苏州,早在宋代就是“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的东方水城,以繁荣的经济、富庶的百姓和独特的小桥流水人家名闻天下。明清时期,苏州商业居全国之首,号称“江东一大都会”。所有这一切,都留下了运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百姓生活等方面刻下的深深烙印。 二、古运河旅游资源及旅游发展现状 古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杰出贡献,它的成功开通,不仅开创了一条流金淌银的经济走廊和舟楫繁忙的运输通道,而且塑造了一条辉煌灿烂的文化之河和价值连城的绿色玉带,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也为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江苏古运河联接长江、淮河两大水系,沟通微山湖、骆马湖、洪泽湖、高宝湖、太湖等风景湖泊,旅游资源丰富多彩。运河沿线,水纵横、湖河密布,平原辽阔、丘陵起伏,自然风光美不胜收;运河沿线许多名城古镇均有2000多年以上的悠久历史,数千年来,名贤辈出,人文荟萃,商肆繁荣,名胜古迹,星罗棋布,留下了极其丰富的历史遗存。运河沿线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融一体,互为依补,构成了“山水组合,以水见长”、具有鲜明的水乡风貌以及历史久远、文化积淀深厚的旅游资源特色。运河沿线除有江苏乃至全国最具特色的水乡民俗风情资源外,还有各种各样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有名闻遐迩的天下第一至第五泉;有久负盛名的山景资源;有变化无穷的洞石景观;有美丽动人的植物景观以及变幻万千的气象景观。运河沿线的人文景观以数量多、分布广、密度大、品位高而闻名全国,主要有:古人类和新、旧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帝王陵墓和名人墓葬,古典园林,以及包括宗教建筑、名人祠庙、故居建筑、古塔古桥在内的古代建筑,石碑和雕刻,近现代历史纪念地和红色旅游资源。此外,运河沿岸还有各地风土民情、文学艺术、风味佳肴、旅游工艺品和博物馆等人文旅游资源。运河沿线是我省旅游资源的富集区,沿线8市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5座,是全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总量的70%多,拥有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区12处,占全省的60%,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处,占全省的67%。同时,运河沿线城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世界文化遗产原貌保护奖2处、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2处;国家历史文化名镇4处;国家级4A级旅游区28处,占全省的70%。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的初步分析,我省运河沿线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共涉及8个主类,31个亚类,基本类型达到132个,全部类型总量的84%。旅游资源质量较高,大量的旅游资源属于优良级旅游资源,其中不少已达到四级旅游资源标准,达到五级标准的旅游资源也有较多赋存,属特品级旅游资源。沿线资源分布南北互补,城乡结合,疏密有序。总体看,大江南北,大致各占“半壁江山”,乡村、城市,各有所长,沿途形成了淮安、扬州、无锡、苏州四个资源密集区和繁星似锦的资源点、线。总之,江苏古运河沿线旅游资源数量大,种类多,价值高,组合良好,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有品位,自然旅游资源景色迷人,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资源集合优势、区域比较优势和旅游后发优势。2、运河旅游倍受欢迎 江苏古运河风光旖旎,名胜众多,自它诞生之日起,除了航运、灌溉的功能以外,也是观光游览的风景河。八十年代初,无锡市旅游局在全国率先推出“古运河旅游”专项旅游产品,在无锡段古运河的黄埠墩到清名桥试航成功,形成一条水上旅游线,打入国际市场以后,深受日本、欧美市场欢迎,仅一年半时间就吸引了万名境外游客。被西欧和美国旅游者誉为“活的化石”和“神奇的旅游”。1986年,日本著名词、曲作家中山大三郎专门创作了歌曲《无锡旅情》,经日本青年歌手尾形大作演唱后,风靡日本,当年唱片发行量突破600万张,不仅成为日本家喻户晓的名曲,而且使无锡旅游在日本市场一夜成名,古运河旅游成为我省十分重要的品牌旅游项目,在日本掀起了新的旅游热潮。此后,这条游览线逐步延伸至苏州、常州、镇江、扬州以及浙江杭州等地,无锡江南旅行社等单位还专门建造了“江南明珠”号游轮,开辟了夕发朝至的锡杭运河航线。1992年,国家旅游局将“江南水乡游”列入中国14条黄金旅游线,正式向国际市场推出。近几年来,沿线各市更加重视古运河旅游的发展,扬州、淮安、苏州等市已相继开通了水上旅游线路,并投入商业运营,淮安的运河游和苏州的环城水上游都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旅游新品,今年7月3日新开的无锡—苏州古运河旅游航线让30名英国游客一路赞叹不已。3、项目建设方兴未艾 随着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运河沿岸城市加快了运河的全面整治,疏浚河道,治理污水,兴修水利,改善水质,营造良好的交通航运和水利防洪条件。先后上马了一批城建、道桥、航道、水利和环保建设工程,为运河旅游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大部分城市把运河风光带列入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目标,分解项目计划,分步实施推进。常州、无锡等城市专门编制了古运河总体规划,大手笔筹划大运河的整合、利用。有的城市已开始策划、制定运河旅游发展规划,对运河的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出了相关措施和政策建议。 经过近几年的开发建设,运河沿线8市已相继建成了一批旅游景区,同时,还有一些项目正在建设和策划、计划之中,今后将有新的项目不断推出。4、存在问题有待解决 考察中,我们了解到在古运河开发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对将来旅游功能的发挥和旅游业的发展会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和负面影响,有待进一步落实、解决。 一是环境污染仍较突出。运河污染主要来自工业“三废”污染、生活污染和运输船泊污染,虽经治理后有所改善,但除宿迁、徐州段生态环境较好外,大部分地区的环境质量不够理想,与旅游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要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有些城市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不能实现达标排放,运河受到直接污染,水质低于Ⅳ级标准,水体浑浊,水面油污与漂浮物较多。有些穿越城市繁华区的运河地段,一片水泥森林,两岸植被稀少,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比较单一。有些地段简单运用城市广场的做法,广铺草坪、地砖,与运河的衔接较为生硬。 二是运河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氛围面临新的挑战。古运河的价值,除了实用功能外,更多地还在于其历史风貌和文化遗存。由于以前对古运河重视不够,缺乏全面、统一的规划指导,城市化发展和工程建设的无序推进,严重地影响了运河历史风貌的保护,部分历史遗存和运河风貌已经受到破坏。同时,不少运河地段过多地使用水泥、块石砌制护坡,虽然整齐划一,但也破坏了运河原有的、自然的河风河貌。特别是运河驳岸修建对旅游功能考虑不够,人工化、现代化、标准化现象较为突出,损害了运河的千年古韵、历史印痕和文化特色,部分地段把原本充满灵性的古运河变成一条呆板的现代水道,令人遗憾。此外
古运河文化旅游研究报告

古运河文化旅游研究报告专题报告三:古运河文化旅游研究报告一、京杭大运河概述(一)历史沿革京杭大运河南起杭州拱宸桥,北至北京积水潭,纵贯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流经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6省市,全长l782公里,是当时中国大地上唯一的南北交通大动脉,被视为世界上最宏伟的四大古代工程之一。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流程最长的一条人工河流。
历史文献确切记载,公元前486年(周敬王三十四年),吴王夫差开凿了从江都(今扬州)到末口(今淮安)的南北水道邗沟,从此以后,勤劳的中国人民一代接一代,不断地从局部到整体进行开凿整修。
战国时魏国开鸿沟,三国时曹魏开白沟、平虏渠、利漕渠,孙吴开破岗渎,但这些运河规模都不大也不连贯,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水运系统。
隋朝统一全国后,从公元584年(隋文帝开皇四年)到公元610年(隋炀帝大业六年),充分利用了过去开凿的运河和天然河流,开凿了通济渠、永济渠,重修了江南运河,终于凿成和疏通了以国都洛阳为中心,北抵河北涿郡、南达浙江余杭的大运河。
北宋建都开封,开凿整治了汴河、惠民河、广济河、金水河以及江淮运河、江南运河、两浙运河等重要运河河道,把江浙、两淮、荆湖等南方地区与河北、京东、京西以及京畿一带北方地区连接起来。
金、元、明、清均建都北京,进一步开凿整治了河北、山东运河河道以南接江淮运河。
直到公元1293年(元世祖至元三十年),元世祖忽必烈开凿了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等河道,使大运河直接贯通南北,也使以前成多支型分布的运河转变成单线型的大运河,奠定了此后京杭大运河的基本走向和规模,一条从杭州到北京纵贯南北的人工大运河终于完成了。
大运河跨越沟通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成为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巩固国家统一、多民族的融合和团结、促进南北方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重要作用,为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积累的历史文化底蕴厚实、内容丰富、形式多姿多彩,从而形成了独具体系和特色的运河文化,成为后世史学家总结研究的对象。
江苏省古运河旅游察叙述

省古运河考察报告“长城雄风,运河神韵",京杭大运河与万里长城齐名,并称为民族为人类开创的两大人工奇迹。
九十年代以来,我省大力对沿河相应区段的保护、修复、整治,为古运河的保护和利用做了大量的工作。
根据《省发展总体规划》和新近XX的《省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十一五”期间,我省将重点打造古运河品牌,为建设“强省”提供新的增长点。
为此,省局从2005年9月11日开始,由局领导杨炤明带队,组织运河沿线8市局分管领导和特邀的省水利厅、厅有关以及部分专家,对古运河进行了历时一周的考察。
考察组行程2000余公里,穿越淮河、长江、钱塘江三大河流,途经江、浙两省10余座城市,对古运河沿岸60多处重要资源和建设项目进行了重点考察,听取了各地的情况介绍,并多次组织座谈会讨论交流,对古运河的发展充满了,取得了丰硕的考察成果。
一、古运河历史概貌京杭大运起市,经、天津、山、等省市,南达浙江XX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
是孕育京杭大运河的摇篮,公元前485年,吴国在长江与淮河之间(今扬州和淮安之间)开凿了大运河最早的航段-—邗沟,距今已有2490年历史。
大运河段长达690公里,约占京杭大运河总长的五分之二,习惯上大致分为中运河(淮安以北)、里运河(淮安至扬州)和江南运河(镇江以南)三段,依次流经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8市。
历史上,古运河作为南北大动脉,对促进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及至唐代,大运河流经的江淮地区更成了全国财赋的中心区域,“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
徐州、淮安、扬州、镇江、苏州均为运河重镇,成为运河线上重要的战略物资和各类商品的集散中心。
扬州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埠、唐代南第一大都会、四大贸易港口之一,清代成为盐运和漕运的重心。
淮安地扼漕运之冲,向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之誉,作为运河的襟喉要地,曾创年漕运量800万石的漕运之最。
感受传统文化游览扬州古运河感受江南水乡的柔情与浪漫

感受传统文化游览扬州古运河感受江南水乡的柔情与浪漫扬州古运河是中国江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水运工程,也是一条具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河流。
游览扬州古运河,我们可以感受到江南水乡的柔情与浪漫氛围。
在这次旅行中,我有幸亲身体验了扬州的独特魅力,并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首先,扬州古运河的景观非常吸引人。
河道两侧是历史悠久的建筑物和古色古香的街巷,使人仿佛回到了古代的江南水乡。
船只穿梭其中,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上行人络绎不绝,既有居民的日常生活,又有游客的游览活动,整个水乡流动着一种独特的韵味。
在沿途行进的过程中,我看到了许多古老的桥梁,如瘦西湖上的瘦西湖长桥、京华桥和五桥等,它们不仅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纽带,更是扬州文化的象征。
其次,扬州古运河沿岸的文化底蕴也是令人瞩目的。
这里曾是历代文人墨客的聚集地,留下了许多文化遗迹。
比如,“埭桥晓月”就是扬州古运河的一张名片,它蕴含着古人对自然美的推崇和对人文精神的追求。
此外,还有许多文人书法和绘画作品分布在沿河的范围内,例如弘治斋、汉隐斋、红叶庄等,在这些地方,我们可以近距离欣赏那些艺术家们的杰作,领略他们的才情与智慧。
而游览扬州古运河的过程中,我还深深感受到了当地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无论是船上的船家,还是河边的小贩,他们都对这座古城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深厚的了解。
他们乐于与游客分享这些珍贵的知识,解答我们的疑惑。
在和当地人交流的过程中,我了解到扬州古运河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国古代运河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扬州独特水上文化的缩影。
此外,扬州古运河还有许多与历史事件相关的景点。
比如,瘦西湖畔的个园、二园、三园,以及距离河畔不远的瘦西湖博物馆等等。
这些地方保留着众多历史遗迹,以及各种艺术珍品,向世人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结构、文化风貌和艺术形态。
这些景点不仅给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也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扬州古运河的历史渊源。
总的来说,通过游览扬州古运河,我深刻感受到了江南水乡的柔情与浪漫。
调查报告

河下古镇及古运河调查报告调查人:园林1091 李晨河下古镇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城区西北隅,古邗沟入淮处的古末口,曾名北辰镇,是淮安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保护区之一。
这里曾诞生巾帼英雄梁红玉、大文学家吴承恩等历史名人。
文化底蕴深厚的河下古镇是运河边上有名的古镇,因运河而兴,因运河而衰,如今的古运河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周围的环境也没有得到合理的规划,通过对河下古镇和古运河现状的调查,我们可以对古运河进行重新的规划,使它成为一个旅游观光的好去处,也可更好地为周围的居民服务。
二、调查对象1、河下古镇2、古运河三、调查方法1、资料法:收集关于楚州河下古镇及古运河的相关资料,还有关于楚州文化的相关传说,用google earth定位河下古镇及古运河的位置,以确定其方位和具体面积情况2、观察法:实地参观考察民风民情,通过拍摄照片的方式来记录考察内容3、访谈法:采访当地居民或者景区的工作人员,通过他们来了解一些关于河下古镇及古运河的历史和传说四、调查时间10月4日下午1点1、河下古镇:河下古镇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城区西北隅,古邗沟入淮处的古末口,曾名北辰镇,是淮安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保护区之一。
这里曾诞生巾帼英雄梁红玉、大文学家吴承恩等历史名人。
明清两代这里曾出过67名进士、123名举人、12名翰林,有“进士之乡”之称,文化底蕴十分深厚。
明清时,河下是淮北盐集散地,淮北盐运分司曾设在这里,并有很多盐商在这里业盐。
同时,由于清江督造船厂设于清江浦,河下还是漕船零部件配套加工基地。
因运河而兴,因运河而衰。
河下古镇鼎盛时有“扬州千载繁华景,移至西湖嘴上头”之美誉。
运河经济时代的中国,淮安与扬州、苏州、杭州成为都市繁华的典范,并称“淮扬苏杭”。
作为南船北马的交通中枢,淮安鼎盛一时。
清末,由于淮北盐的集散中心移至王家营的西坝,漕粮由河运改为海运等原因,河下逐渐败落。
古镇现为国家重点文保单位京杭大运河文物遗存。
通过对古镇的调查我们感受到了古镇的文化气息、历史底蕴:2、古运河现状京杭运河迄今已近2500年的历史,里运河史称邗沟。
苏州运河调研报告

苏州运河调研报告苏州运河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苏州运河,又称京杭大运河苏州段,是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运河全长82.3公里,穿越苏州市的中心地带。
为了更好地了解苏州运河的现状和发展潜力,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
二、调研目的1. 了解苏州运河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价值;2. 探讨苏州运河的旅游开发和保护;3. 研究苏州运河周边产业的发展机会。
三、调研方法1. 文献调研:查阅相关书籍、学术论文和报纸杂志等,了解苏州运河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2. 实地观察:走访苏州运河的若干景点,了解当地的运河保护和旅游开发情况;3. 调查问卷:设计调查问卷,采访当地居民和游客,了解他们对苏州运河的认知和满意度。
四、调研结果1. 苏州运河的历史渊源:苏州运河始建于公元6世纪,是中国古代连接南北的重要水路之一。
它不仅是一条运输干线,还是连接江南水乡和北方平原的重要通道。
2. 苏州运河的文化价值:苏州运河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其沿岸景点如平江路、拙政园等吸引了大量游客。
苏州运河还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3. 苏州运河的旅游开发和保护:苏州运河已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在国内外游客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对苏州运河的保护和修复工作非常重视,但仍存在一定的保护难题。
4. 苏州运河周边产业的发展机会:苏州运河的发展也带动了周边的旅游、餐饮、住宿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五、调研结论1. 苏州运河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有着极高的旅游开发和保护价值;2.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苏州运河的保护力度,采取措施解决保护难题;3. 在旅游开发中,应注重运河文化的传承和展示,提升游客体验;4. 进一步发展苏州运河周边的旅游、餐饮、住宿等产业,带动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
六、建设性建议1. 加大投入,改善苏州运河的保护和修复工作;2. 完善苏州运河的游览设施和服务设施,提升游客满意度;3. 加强对苏州运河文化的挖掘和宣传,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4. 支持苏州运河周边的产业发展,推动旅游经济健康发展。
江苏省古运河旅游考察报告doc

江苏省古运河旅游考察报告“长城雄风,运河神韵”,京杭大运河与万里长城齐名,并称为中华民族为人类开创的两大人工奇迹。
九十年代以来,我省大力加强对沿河相应区段的保护、修复、整治,为古运河的保护和利用做了大量的工作。
根据《江苏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新近编制的《江苏省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十一五”期间,我省将重点打造古运河旅游品牌,为建设“旅游强省”提供新的旅游增长点。
为此,省旅游局从20xx年9月11日开始,由局领导杨炤明同志带队,组织运河沿线8市旅游局分管领导和特邀的省水利厅、交通厅有关同志以及部分专家,对江苏古运河旅游进行了历时一周的考察。
考察组行程XX余公里,穿越淮河、长江、钱塘江三大河流,途经江、浙两省10余座城市,对古运河沿岸60多处重要旅游资源和旅游建设项目进行了重点考察,听取了各地的情况介绍,并多次组织座谈会讨论交流,对江苏古运河旅游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取得了丰硕的考察成果。
一、江苏古运河历史概貌京杭大运河北起XX市,经河北、天津、山东、江苏等省市,南达浙江XX市,贯通中国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
江苏是孕育京杭大运河的摇篮,公元前485年,吴国在长江与淮河之间(今扬州和淮安之间)开凿了大运河最早的航段——邗沟,距今已有2490年历史。
大运河江苏段长达690公里,约占京杭大运河总长的五分之二,习惯上大致分为中运河(淮安以北)、里运河(淮安至扬州)和江南运河(镇江以南)三段,依次流经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8市。
历史上,江苏古运河作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对促进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及至唐代,大运河流经的江淮地区更成了全国财赋的中心区域,“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
徐州、淮安、扬州、镇江、苏州均为运河重镇,成为运河线上重要的战略物资和各类商品的集散中心。
扬州为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埠、唐代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中国四大贸易港口之一,清代成为盐运和漕运的重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古运河旅游考察报告“长城雄风,运河神韵”,京杭大运河与万里长城齐名,并称为中华民族为人类开创的两大人工奇迹。
九十年代以来,我省大力加强对沿河相应区段的保护、修复、整治,为古运河的保护和利用做了大量的工作。
根据《江苏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新近编制的《江苏省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十一五”期间,我省将重点打造古运河旅游品牌,为建设“旅游强省”提供新的旅游增长点。
为此,省旅游局从2005年9月11日开始,由局领导杨炤明同志带队,组织运河沿线8市旅游局分管领导和特邀的省水利厅、交通厅有关同志以及部分专家,对江苏古运河旅游进行了历时一周的考察。
考察组行程2000余公里,穿越淮河、长江、钱塘江三大河流,途经江、浙两省10余座城市,对古运河沿岸60多处重要旅游资源和旅游建设项目进行了重点考察,听取了各地的情况介绍,并多次组织座谈会讨论交流,对江苏古运河旅游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取得了丰硕的考察成果。
一、江苏古运河历史概貌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市,经河北、天津、山东、江苏等省市,南达浙江杭州市,贯通中国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
江苏是孕育京杭大运河的摇篮,公元前485年,吴国在长江与淮河之间(今扬州和淮安之间)开凿了大运河最早的航段——邗沟,距今已有2490年历史。
大运河江苏段长达690公里,约占京杭大运河总长的五分之二,习惯上大致分为中运河(淮安以北)、里运河(淮安至扬州)和江南运河(镇江以南)三段,依次流经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8市。
历史上,江苏古运河作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对促进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及至唐代,大运河流经的江淮地区更成了全国财赋的中心区域,“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
徐州、淮安、扬州、镇江、苏州均为运河重镇,成为运河线上重要的战略物资和各类商品的集散中心。
扬州为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埠、唐代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中国四大贸易港口之一,清代成为盐运和漕运的重心。
淮安地扼漕运之冲,向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之誉,作为运河的襟喉要地,曾创年漕运量800万石的中国古代漕运之最。
明清两代,曾在淮安市区设南河河道总督府,在楚州设漕运总督署部院,府、院领导位至朝廷二品大员。
淮安、徐州与山东的临清、德州并称为运河上的“天下四大粮仓”。
无锡则发展成为我国名闻遐迩的布码头、丝市以及全国四大米市之一,万商云集,盛况空前。
名城苏州,早在宋代就是“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的东方水城,以繁荣的经济、富庶的百姓和独特的小桥流水人家名闻天下。
明清时期,苏州商业居全国之首,号称“江东一大都会”。
所有这一切,都留下了运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百姓生活等方面刻下的深深烙印。
二、古运河旅游资源及旅游发展现状古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杰出贡献,它的成功开通,不仅开创了一条流金淌银的经济走廊和舟楫繁忙的运输通道,而且塑造了一条辉煌灿烂的文化之河和价值连城的绿色玉带,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也为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江苏古运河联接长江、淮河两大水系,沟通微山湖、骆马湖、洪泽湖、高宝湖、太湖等风景湖泊,旅游资源丰富多彩。
运河沿线,水网纵横、湖河密布,平原辽阔、丘陵起伏,自然风光美不胜收;运河沿线许多名城古镇均有2000多年以上的悠久历史,数千年来,名贤辈出,人文荟萃,商肆繁荣,名胜古迹,星罗棋布,留下了极其丰富的历史遗存。
运河沿线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融一体,互为依补,构成了“山水组合,以水见长”、具有鲜明的水乡风貌以及历史久远、文化积淀深厚的旅游资源特色。
运河沿线除有江苏乃至全国最具特色的水乡民俗风情资源外,还有各种各样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有名闻遐迩的天下第一至第五泉;有久负盛名的山景资源;有变化无穷的洞石景观;有美丽动人的植物景观以及变幻万千的气象景观。
运河沿线的人文景观以数量多、分布广、密度大、品位高而闻名全国,主要有:古人类和新、旧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帝王陵墓和名人墓葬,古典园林,以及包括宗教建筑、名人祠庙、故居建筑、古塔古桥在内的古代建筑,石碑和雕刻,近现代历史纪念地和红色旅游资源。
此外,运河沿岸还有各地风土民情、文学艺术、风味佳肴、旅游工艺品和博物馆等人文旅游资源。
运河沿线是我省旅游资源的富集区,沿线8市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5座(徐州、淮安、扬州、镇江、苏州),是全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总量的70%多,拥有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区12处,占全省的 60%,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处,占全省的67%。
同时,运河沿线城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9个点)、世界文化遗产原貌保护奖2处(镇江)、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2处(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镇4处(周庄、同里、甪直、河下);国家级4A级旅游区(点)28处,占全省的70%。
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的初步分析,我省运河沿线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共涉及8个主类,31个亚类,基本类型达到132个,全部类型总量的84%。
旅游资源质量较高,大量的旅游资源属于优良级旅游资源,其中不少已达到四级旅游资源标准,达到五级标准的旅游资源也有较多赋存,属特品级旅游资源。
沿线资源分布南北互补,城乡结合,疏密有序。
总体看,大江南北,大致各占“半壁江山”,乡村、城市,各有所长,沿途形成了淮安、扬州、无锡、苏州四个资源密集区和繁星似锦的资源点、线。
总之,江苏古运河沿线旅游资源数量大,种类多,价值高,组合良好,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有品位,自然旅游资源景色迷人,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资源集合优势、区域比较优势和旅游后发优势。
2、运河旅游倍受欢迎江苏古运河风光旖旎,名胜众多,自它诞生之日起,除了航运、灌溉的功能以外,也是观光游览的风景河。
八十年代初,无锡市旅游局在全国率先推出“古运河旅游”专项旅游产品,在无锡段古运河的黄埠墩到清名桥试航成功,形成一条水上旅游线,打入国际市场以后,深受日本、欧美市场欢迎,仅一年半时间就吸引了5.6万名境外游客。
被西欧和美国旅游者誉为“活的化石”和“神奇的旅游”。
1986年,日本著名词、曲作家中山大三郎专门创作了歌曲《无锡旅情》,经日本青年歌手尾形大作演唱后,风靡日本,当年唱片发行量突破600万张,不仅成为日本家喻户晓的名曲,而且使无锡旅游在日本市场一夜成名,古运河旅游成为我省十分重要的品牌旅游项目,在日本掀起了新的旅游热潮。
此后,这条游览线逐步延伸至苏州、常州、镇江、扬州以及浙江杭州等地,无锡江南旅行社等单位还专门建造了“江南明珠”号游轮,开辟了夕发朝至的锡杭运河航线。
1992年,国家旅游局将“江南水乡游”列入中国14条黄金旅游线,正式向国际市场推出。
近几年来,沿线各市更加重视古运河旅游的发展,扬州、淮安、苏州等市已相继开通了水上旅游线路,并投入商业运营,淮安的运河游(清江浦—河下古镇)和苏州的环城水上游都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旅游新品,今年7月3日新开的无锡—苏州古运河旅游航线让30名英国游客一路赞叹不已。
3、项目建设方兴未艾随着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运河沿岸城市加快了运河的全面整治,疏浚河道,治理污水,兴修水利,改善水质,营造良好的交通航运和水利防洪条件。
先后上马了一批城建、道桥、航道、水利和环保建设工程,为运河旅游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大部分城市把运河风光带列入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目标,分解项目计划,分步实施推进。
常州、无锡等城市专门编制了古运河总体规划,大手笔筹划大运河的整合、利用。
有的城市已开始策划、制定运河旅游发展规划,对运河的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出了相关措施和政策建议。
经过近几年的开发建设,运河沿线8市已相继建成了一批旅游景区(点),同时,还有一些项目正在建设和策划、计划之中,今后将有新的项目不断推出。
(见附表)4、存在问题有待解决考察中,我们了解到在古运河开发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对将来旅游功能的发挥和旅游业的发展会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和负面影响,有待进一步落实、解决。
一是环境污染仍较突出。
运河污染主要来自工业“三废”污染、生活污染和运输船泊污染,虽经治理后有所改善,但除宿迁、徐州段生态环境较好外,大部分地区的环境质量不够理想,与旅游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要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有些城市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不能实现达标排放,运河受到直接污染,水质低于Ⅳ级标准,水体浑浊,水面油污与漂浮物较多。
有些穿越城市繁华区的运河地段,一片水泥森林,两岸植被稀少,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比较单一。
有些地段简单运用城市广场的做法,广铺草坪、地砖,与运河的衔接较为生硬。
二是运河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氛围面临新的挑战。
古运河的价值,除了实用功能外,更多地还在于其历史风貌和文化遗存。
由于以前对古运河重视不够,缺乏全面、统一的规划指导,城市化发展和工程建设的无序推进,严重地影响了运河历史风貌的保护,部分历史遗存和运河风貌已经受到破坏。
同时,不少运河地段过多地使用水泥、块石砌制护坡,虽然整齐划一,但也破坏了运河原有的、自然的河风河貌。
特别是运河驳岸修建对旅游功能考虑不够,人工化、现代化、标准化现象较为突出,损害了运河的千年古韵、历史印痕和文化特色,部分地段把原本充满灵性的古运河变成一条呆板的现代水道,令人遗憾。
此外,运河是我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主要通道,扬州—徐州段将承担重要的调水任务,在徐州、宿迁、苏州段,运河的航运功能依然十分重要,船只、船队穿梭繁忙,既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又对将来的水上旅游活动带来一定的限制,都需要进一步协调研究和统筹安排。
三是项目雷同,建设资金缺乏。
由于全省古运河旅游发展规划还未编制,各地的运河开发和旅游功能定位不明,开发项目大多局限于本地资源与市场,对运河旅游线、面的综合考虑不足,在城市与城市之间,项目与项目之间缺乏协调、交流机制,造成了较大的雷同性。
这次考察中,不少城市提出了筹建运河博物馆、水上旅游线、运河公园、运河湿地旅游区等项目的动议,这本是好事,但建得多了,便会出现同质性旅游项目的重复建设。
同时,古运河开发线路长,任务重、要求高、工作量大、资金投入多。
据各市上报项目初步统计,“十一五”期间,需要直接投入建设资金在150亿元以上,除了通过招商引资、土地运作等市场手段筹集部分资金外,由于古运河项目带有较明显的公共性、公益性特征,仍需要各地政府、部门投入一定的启动资金或扶持资金。
对于大多数城市,尤其是部分经济欠发达城市而言,无论是市场筹资,还是政府投资,项目开发与资金短缺的矛盾比较突出,难度较大。
三、古运河旅游开发优势京杭大运河作为一条“历史之河、文化之河、生态之河、经济之河”,与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一起同为世界重要运河,享有“流动的遗产”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