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L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知识梳理(解析版)(一)

《庖丁解牛》知识梳理(解析版)(一)《庖丁解牛》是先秦时期道家学派的一部重要著作,收录于《庄子·内篇》。
本文以独特的方式阐述了道家哲学中“顺应自然”的核心思想,通过描述庖丁解牛的过程,揭示了解牛与修身、治国、养生之间的关系。
一、庖丁解牛的背景及意义1. 背景《庖丁解牛》的故事背景设定在春秋时期的齐国。
当时,庖丁为齐国的国君解牛,展现出了超凡的解牛技艺,受到了国君的赞赏。
这篇文章通过这个故事,传达了道家哲学的核心理念。
2. 意义(1)修身之道:庖丁解牛的过程体现了一个人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与从容,顺应事物的自然规律,从而达到身心的和谐。
(2)治国之道:庖丁解牛的故事揭示了治国者应如何顺应民意、遵循自然规律,使国家达到繁荣昌盛。
(3)养生之道:庖丁解牛的过程反映了养生者如何遵循生命的自然规律,保持身心的健康与和谐。
二、庖丁解牛的过程及解析1. 庖丁解牛的过程庖丁解牛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观察:庖丁在解牛之前,首先对牛进行仔细观察,了解牛的骨骼、肌肉、筋脉等结构,为解牛做好准备。
(2)顺应:庖丁在解牛过程中,顺应牛的自然结构,沿着骨骼、肌肉的缝隙进行切割,避免了对牛的伤害。
(3)融入:庖丁在解牛时,达到了与牛的默契,仿佛与牛融为一体,从而游刃有余地完成了解牛的过程。
2. 解析(1)观察:观察是庖丁解牛的前提,也是一切行动的基础。
在观察的过程中,庖丁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解牛提供了保障。
(2)顺应:顺应是庖丁解牛的核心。
在解牛过程中,庖丁遵循牛的自然规律,顺应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了和谐的状态。
(3)融入:融入是庖丁解牛的境界。
庖丁与牛融为一体,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是道家哲学的最高追求。
三、庖丁解牛的启示1. 修身之道: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修身首先要了解自己,顺应自己的本性和自然规律。
只有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和谐,才能在面对困境时游刃有余。
2. 治国之道:治国者应学习庖丁解牛的精神,顺应民意,遵循国家和社会的自然规律。
《庖丁解牛》知识点(最新)

《庖丁解牛》知识点(最新)《庖丁解牛》是《庄子·内篇》中的一篇寓言故事,通过庖丁解牛的过程,阐述了道家“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
一、文本背景与作者介绍1.1 《庄子》与道家思想《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由庄子及其后学所著。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字子休,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一书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三部分,其中内篇被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和杂篇则可能是其后学所作。
1.2 《庖丁解牛》的篇章地位《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内篇》的《养生主》篇,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通过庖丁解牛的故事,庄子揭示了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养生之道和处世哲学。
二、故事梗概与文本解读2.1 故事梗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文惠君赞叹其技艺高超,庖丁则解释说,他并非追求技艺,而是顺应牛体的结构,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庖丁通过十九年的解牛经验,达到了“游刃有余”的境界,最终实现了“踌躇满志”的养生之道。
2.2 文本解读2.2.1 庖丁的技艺庖丁解牛的过程如同一场艺术表演,手、肩、足、膝的每一个动作都精准无误,刀法如行云流水,达到了“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的境界。
这种技艺并非单纯的技术训练,而是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顺应。
2.2.2 顺应自然庖丁解牛的关键在于“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即顺应牛体的自然结构。
庖丁通过长期的实践,掌握了牛体的每一个关节和筋络,能够在不损伤刀锋的情况下轻松解牛。
这种顺应自然的态度,正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体现。
2.2.3 养生之道庖丁解牛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养生之道。
庖丁通过顺应自然,达到了“游刃有余”的境界,避免了不必要的劳损和损伤,实现了身心的和谐统一。
文惠君从中领悟到养生的真谛,感叹“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三、哲学思想解析3.1 顺应自然顺应自然是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
《庖丁解牛》知识梳理(解析版)

《庖丁解牛》知识梳理(解析版)《庖丁解牛》是庄子的一篇寓言故事,通过庖丁解牛的过程,阐述了道家思想中顺应自然、把握规律、以柔克刚等哲理。
本文将从故事情节、人物分析、哲学思想、现实意义等方面对《庖丁解牛》进行详细解析。
一、故事情节《庖丁解牛》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一个厨房里。
庖丁是一个技艺高超的厨师,他的解牛技艺闻名遐迩。
有一天,庖丁在为梁惠王解牛时,展现出了出神入化的技艺。
整个解牛过程如行云流水,游刃有余。
故事中,庖丁与梁惠王的对话,揭示了庖丁解牛的秘诀。
庖丁认为,解牛要顺应牛的生理结构,依照牛的骨骼、筋络、肌肉等自然规律进行分解。
庖丁还提到,他刚开始学解牛时,看到的只是牛的表面;经过三年的摸索,他开始理解牛的内部结构;如今,他已经达到了“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境界。
二、人物分析1. 庖丁庖丁是故事的主人公,他技艺高超,对解牛有着深刻的理解。
庖丁谦虚好学,勇于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最终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庖丁的形象体现了道家思想中追求自然、顺应规律的精神。
2. 梁惠王梁惠王是故事中的配角,他代表了当时的统治者。
梁惠王对庖丁的解牛技艺感到惊讶,从而引出了庖丁的讲解。
梁惠王在故事中起到了引导作用,使庖丁的哲学思想得以展现。
3. 其他人物故事中还有庖丁的徒弟、其他厨师等人物,他们通过与庖丁的互动,展现了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
三、哲学思想1. 顺应自然《庖丁解牛》中,庖丁提到:“吾顺应其自然而已矣。
”这句话道出了道家思想的核心——顺应自然。
庖丁解牛的过程,就是遵循牛的生理结构,顺应牛的自然规律。
这种思想认为,自然界有其固有的规律,人们应该尊重并顺应这些规律,从而达到和谐共生。
2. 把握规律庖丁解牛的秘诀在于把握牛的生理规律。
他认为,只有深入了解牛的结构,才能游刃有余地进行分解。
这种把握规律的思想,体现了道家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道家认为,万物皆有规律,只有把握规律,才能驾驭事物,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3. 以柔克刚庖丁解牛的过程中,他始终以柔和的力量应对牛的刚强。
文言文《庖丁解牛》(作者庄周)拼音版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文言文《庖丁解牛》(作者庄周)拼音版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吾wú生shēng 也yě有yǒu 涯yá,而ér 知zhī也yě无wú涯yá 。
以y ǐ有yǒu 涯yá随suí无wú涯yá,殆dài 已y ǐ!已y ǐ而ér 为wèi 知zhī者zhě,殆dài 而ér 已y ǐ矣y ǐ!为wèi 善shàn 无wú近jìn 名míng,为wèi 恶è无wú近jìn 刑xíng 。
缘yuán 督dū以y ǐ为wèi 经jīng ,可k ě以y ǐ保bǎo 身shēn ,可k ě以y ǐ全quán 生shēng ,可k ě以y ǐ养yǎng 亲qīn ,可k ě以y ǐ尽jǐn 年nián。
庖páo 丁dīng 为wèi 文wén 惠huì君jūn 解jiě牛niú,手shǒu 之zhī所suǒ触chù,肩jiān 之zhī所suǒ倚y ǐ,足z ú之zhī所suǒ履l ǚ,膝x ī之zhī所suǒ踦y ǐ,砉huò然rán 向xiàng 然rán ,奏zòu 刀dāo 騞huō然rán ,莫mò不bù中zhōng 音yīn 。
合h é于yú《桑sāng 林lín 》之zhī舞wǔ,乃nǎi 中zhōng 《经jīng 首shǒu 》之zhī会huì。
文wén 惠huì君jūn 曰yuē:“嘻x ī,善shàn 哉zāi !技j ì盖gài 至zhì此c ǐ乎hū?”庖páo 丁dīn g 释shì刀dāo 对duì曰yuē:“臣chén 之zhī所suǒ好hǎo 者zhě,道dào 也yě,进jìn 乎hū技j ì矣y ǐ。
《庖丁解牛》译文

《庖丁解牛》译文一、原文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二、注释庖丁:名为“丁”的厨师,一说“丁”指从事专门劳动的人。
文惠君:即梁惠王,战国时魏国国君。
踦(yǐ):支撑,接触。
砉(xū)然向(xiǎng)然:砉,拟声词,皮肉筋骨分离的声音。
向,同“响”。
奏刀騞(huō)然:进刀时发出“騞”的声音。
奏,进。
騞,拟声词,插刀裂物的声音。
中(zhòng)音:合乎音律。
合于《桑林》之舞: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
《桑林》,传说中商汤时的乐曲名。
乃中《经首》之会: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
《经首》,传说中尧时的乐曲名。
乃,又。
会,音节、节奏。
进乎技矣:超过技术了。
无非牛者:没有不是(完整的)牛的。
未尝见全牛也:未曾看到完整的牛了。
这是说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解的东西。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我只用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了。
臣,庖丁自称。
遇,接触。
官知止而神欲行: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意思是,解牛时可以不用感觉器官,而只靠精神活动来行事。
官知,感官的知觉,这里指视觉。
批大郤(xì):击入大的缝隙。
导大窾(kuǎn):顺着(骨节之间的)空处进刀。
庖丁解牛原文对照翻译

庖丁解牛原文对照翻译庖丁解牛原文对照翻译庖丁解牛,我国古代成语,出自《庄子·养生主》。
寓意: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庖丁解牛原文对照翻译,欢迎参考阅读!原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注释(1)庖(páo)丁:名丁的厨工。
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
文惠君:即梁惠王,也称魏惠王。
解牛:宰牛,这里指把整个牛体开剥分剖。
(2)踦(yǐ):支撑,接触。
这里指用一条腿的膝盖顶牛。
(3)砉(huā)然:砉,又读xū,象声词。
砉然,皮骨相离的声音。
向,通”响“。
(4)騞(huō)然:象声词,形容比砉然更大的进刀解牛声。
(5)桑林:传说中商汤时的乐曲名。
(6)经首:传说中尧乐曲《咸池》中的一章。
会:指节奏。
以上两句互文,即“乃合于桑林、经首之舞之会”之意。
(7)嘻:赞叹声。
(8)盖:通“盍(hé)”,何,怎样。
《庖丁解牛》知识梳理(原卷版)(3篇)

《庖丁解牛》知识梳理(原卷版)(3篇)《庖丁解牛》知识梳理(原卷版)第一篇一、文章背景与作者介绍《庖丁解牛》是《庄子·内篇》中的一篇寓言故事,作者是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家庄子。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字子休,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他的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反对人为的干预和束缚。
二、故事梗概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庖丁的厨师为文惠君解牛的过程。
庖丁解牛时,动作娴熟,游刃有余,仿佛在舞蹈一般。
文惠君见状,大为惊叹,询问庖丁是如何做到的。
庖丁回答说,他解牛时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心神去感受,顺着牛体的结构进行切割,因而能够轻松自如。
三、庖丁解牛的技艺庖丁解牛的技艺高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熟悉牛体结构:庖丁对牛的骨骼、肌肉、筋脉了如指掌,能够准确找到切割的部位。
2. 顺应自然:他不是强行切割,而是顺着牛体的结构进行操作,减少阻力。
3. 心神合一:庖丁解牛时心无旁骛,全神贯注,达到了心神合一的境界。
四、庖丁解牛的哲学寓意1. 顺应自然:庖丁解牛的过程体现了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庖丁不是强行改变牛体,而是顺应其结构,这与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治”相契合。
2. 心神合一:庖丁解牛时心神合一,达到了一种忘我的境界,这与道家追求的“天人合一”相呼应。
3. 技艺与道:庖丁的技艺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技艺层面,上升到了“道”的境界,体现了道家对“道”的追求。
五、庖丁解牛的现实意义1. 工作态度: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应认真钻研,精益求精。
2. 顺应规律:在处理问题时,应顺应事物的规律,避免蛮干。
3. 心神专注: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全神贯注,心无旁骛,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六、庖丁解牛的文化影响《庖丁解牛》作为一篇经典的寓言故事,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被广泛引用于文学作品中,还被用于教育、管理等各个领域,成为人们追求技艺精湛、顺应自然的典范。
庖丁解牛高中课文原文

庖丁解牛高中课文原文《庖丁解牛》是一则寓言故事。
文章原意是用来说明养生之道的,借此揭示做人做事都要顺应自然规律的道理。
全文可分四段。
第一段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第二段紧接着写文惠君的夸赞,从侧面烘托庖丁技艺的精湛;第三段是庖丁对文惠君的解答,他主要讲述了自己达于“道”境的三个阶段;第四段写文惠君听后领悟了养生之道。
全文在写作上采用多种手法,结构严密,语言生动简练,充分体现出庄子文章汪洋恣肆的特点。
课文原文: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译文:庖丁给梁惠王宰牛。
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发出霍霍的声音,没有哪一种声音不合乎音律。
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庖丁放下刀回答说:“臣下所注重探究的,是解牛的规矩,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
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见的没有不是一头完整的牛;几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
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惠君日:“善哉!技盖至此乎?”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 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 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 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 (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 了。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不是 牛的;三年以后,未曾见到整头的牛了。现在, 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 了而精神在活动。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 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 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 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 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 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 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 曲的节奏。
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 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 警惕,因为视力集中到一点,因此动作缓慢下来, 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 子)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 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志得意满, (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 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 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 发于硎。
依照于牛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牛体筋 骨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 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 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 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割断筋肉; 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砍断骨 头。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 有几千头了,但刀刃的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 磨出来的一样。
4、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用没有厚度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间),宽 宽绰绰地,它对于游走的刀刃必定是有余地。 5、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 (之)止,行为(之)迟。 每当碰到(筋骨)交错集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 很难解,就警惕地提高戒备,视力因为交错聚结的地 方而集中到一点,动作因为它而缓慢下来。
其文则汪洋辟阖, 仪态万方,晚周诸 子之作,莫能先也。
——鲁迅
悟道
把课文当成《庖丁论人生》, 那你能从文中读到了哪些人生道 理?
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生 活经历,谈谈课文中的语句能 教给我们怎样的道理。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了解规律,掌握规律
臣以神遇不以目视—— 抓住本质,用心处事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顺其自然,不强求
技经肯綮之未尝—— 避开锋芒,从长计议
以无厚入有间—— 以己之利攻彼之弊
每至于族……行为迟,动刀甚微—— 不莽撞,谨慎行事
善刀而藏之—— 收敛锋芒,低调做人
依理
谨行
藏锋
这则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1、学习是个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的过程, 反复积累就能认识和掌握学习的规律。 2、面对学习中的困难,不应逃避,应勇 于面对。 3、我们应该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 4、反复就是最好的老师。多次反复就能生 巧,就能举一反三,熟能生巧。 5、学习要踏实,要循序才能渐进。
庄子散文的风格
浪漫主义是其散文的艺术特色,这与先秦各家不 同,而独与屈原的楚辞近似,诙诡怪诞,汪洋恣肆。 首先,是大量使用寓言。庄子及其后学通过虚构的人 物和故事讲自己的哲学观点。其次,庄子寓言想象丰 富,有惊人的夸张和奇妙的构思。第三、庄子有很高 的语言驾御能力,散文词汇丰富,谴词造句变化多端, 描情状物多姿多彩,语言自然流畅又尖锐泼辣,用韵 声调铿锵,富有诗意,对后代影响较大。总之,庄子 的文章长于说理,想象丰富、妙趣横生,且哲学意味 很浓,是“文学的哲学” “哲学的文学”。
善:“善哉”
表示同意的应答词
拭 族:“族庖月更刀” 众,一般的
“善刀而藏之”通“缮”,修治,擦
“每至于族”
丛聚,集结之处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灭族
为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介词:替、给)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视为止,行为迟
(两个“为”同义,都是介词:因为)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两个“为”同义,都是介词:因为)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 得养生焉。”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厨师 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人生三境界说: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臣之所好者,道也——不畏艰难,目标高远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三年之后、方庄子的养生之道
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你怎 么看?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 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 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 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养生 主
【译文】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度的,而知识是没有限度的, 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疲惫不堪了。 那么,追求知识的人们,只能(弄得自己)疲惫不 堪罢了。 做好事不要追求名声,做坏事不要遭到刑 罚。顺其自然之理以为常法,就可以保护生命,保 全天性,可以养护身体,可以享尽天年。
B
对照检测
1、加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A、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出) B、虽然,每至于族 (即使这样 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 C、族庖月更刀(众,一般的) D、视为止,行为迟(阻止) E、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警惕)
D
对照检测
2、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并解释: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依乎天理”
“因其固然”
今:a.表示承认某一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b.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虽 然 古:虽然如此,尽管那样 “虽然,每至于族”
今:常用作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臣之所好者,道也。”
判断句,“……者,……也”
“技经肯綮之未尝”
“之”字结构形成宾语前置:技未尝经肯綮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课文朗读,圈画重点字词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 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 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 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 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 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 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 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 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代词“是”作“以”的宾语,前置;状语后置
书面翻译以上三个句子(注意句式的特点)
随堂练习
对照检测
1、加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依次是: (1)A、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乎) B、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会合) C、庖丁释刀对曰(放下) 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接触) B (2)A、官知止而神欲行(器官感觉) B、批大卻,导大窾(批判) C、因其固然(依照) D、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换)
火阑珊处。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千锤百炼,终成正果
庄子善于讲寓言故事,在感性的形象和有趣的故 事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深意。在本文中,庄子 的本意是要用这个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 那么,如何理解庄子的养生之道?
用 牛体 的复杂结构来比喻 用 刀 来比喻 人 。
社会
,
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要像庖 丁避开肯綮一样,来避开矛盾,游刃有 余地在各种矛盾的缝隙中生存,像保护 刀刃一样来保护自己。
盖
释、对、天理、因、固然、岁、月、至于、委
疑难句子翻译
1、手之所触, 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手接触到的地方,肩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 膝盖顶的地方。 2、臣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超过技术了。 3、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的地方(容易使刀刃钝折) 从没有碰触过,更何况大骨头呢?
庄子
名周,战国时宋国人,道 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属于主 观唯心主义体系。
其散文,想象奇妙,构思 巧妙,意境开阔,描绘生动, 善于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 主义的艺术风格。代表作有 《逍遥游》等。
庄子的生平
庄子(约前369——前286)和孟子同时而 稍后,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道家 学派的代表人物。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 人。他生活贫困,做过漆园吏,但学识渊博。 他对当时统治者攻城占地的做法深恶痛绝,对 儒家积极参与政事给予了尖锐的批评,主张 “出世”。宋王偃昏庸残暴以致亡国的现实对 庄子的思想影响很大,所以他不再出仕(做官) 与统治者合作。他性情旷达,追求绝对的自足 自得的主观精神境界。
(都是动词。前一个:解;后一个:作为/因为)
乎
技盍至此乎?
(疑问语气词:呢) 依乎天理 (相当于 “于”,介词,引出对象)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形容词词尾,加强语气,表示强调)
然
因其固然 (助词,词尾,……的样子) 虽然,每至于族 (代词:这样) 怵然为戒 (助词,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
于
合于《桑林》之舞 (介词,引出对象)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介词,从)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介词,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