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伦理笼罩下的自由与不自由_电影_湘女潇潇_分析_潘向
电影

电影《湘女潇潇》与原著《萧萧》的赏析及观后感在高中就学习过沈从文的《边城》,对他笔下那民风淳朴,却又封建礼教的湘西小城印象极为深刻。
在我心中,那是一个现代社会所无法理解的小镇,人人之间没有勾心斗角,没有谄媚陷害,可能使我们感到唯一残酷的就是封建礼法对人性的桎梏与摧残。
《萧萧》的写作背景正是这样的文化寻根的乡土悲情。
萧萧12岁嫁到湘西边远小山村杨家坳,当了妻子的萧萧还没脱孩子气,常在苦涩的生活中自寻其乐。
她白天带着比自己还小几岁的丈夫玩,夜晚要哄丈夫睡觉,还要帮婆婆洗衣、喂猪。
她是懵懂的天真的亦是对苦涩的生活充满了希望与乐观。
6年之后,她是一个美丽的大姑娘,她听到人们讲镇上女学生的新鲜事儿,一颗沉睡的心萌动她亦希望过上自由平等的生活。
后来萧萧与长工花狗相爱并且有了爱情的结晶,按照族规,男方要被打断双腿女方要被沉潭。
胆怯的花狗惧怕惩罚不辞而别,而萧萧求神拜佛吞食香灰都无济于事,于是萧萧也想逃走,收拾东西,预备跟了女学生走的那条路上城。
但没有动身,就被家里人发觉了。
对萧萧的惩罚措施,依法倒是十分严厉:“沉潭”或“发卖”,伯父不忍将萧萧沉潭,而发卖也找不到人家,萧萧就又住下了,丈夫与她还是象姐弟一般。
家人依旧对她好,住到生了个儿子,“照规矩吃蒸鸡同江米酒补血,烧纸谢神”。
萧萧在与礼法制度的冲撞,终于因为家人的迷信和儿子的出生,也有惊无险地避了过去。
故事的最后,潇潇也按照乡俗,为她十岁的儿子娶了一个大媳妇。
《湘女潇潇》的改编还是比较成功的,首先他没有更改原文,没有加与原文风马牛不相及的情节,反而增加几处故事是从侧面来表达改编者对原著的理解,这是多么精妙的手法啊!电影讲究事情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
原著中并没有十分激动人心,扣人心弦的高潮,也没有激烈的矛盾的冲突。
但是在电影的表达中显然不能这样,编剧为作品加入很多有血有肉的场景。
电影一开始萧萧在被抬到夫家时,竟在半路上想要上厕所,这是多么有趣的行为。
它一方面体现出她的紧张,另一方面体现萧萧的天真无邪,她也许那时还不知道这一去究竟意味着什么。
电影《湘女萧萧》与小说《萧萧》的对比研究

不 同的语义效果 。
[ 关键词 ] 电影《 湘女萧萧 》 ; 小说《 萧萧》 ; 改编; 对 比研究
第 l 4 卷第 6 期 2 0 1 4年 1 1 月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H U N A N M A S S M E D I A V O C A  ̄ O N A L T E C H N I C A L C O L L E G E
V o L N 1 4 N O . 6 O V 2 O 1 4
电影 《 湘女萧萧 》 与小说《 萧萧 》 的对 比研究
鲍静旗 岳凯华
( 1 , 2 .湖南 师范大学 文学院 , 湖南 长沙 4 1 0 0 8 1 )
[ 摘 要] 在 电影《 湘女萧萧》 中, 导演谢飞对小说《 萧萧》 的改编是一次个性化解读 , 既解读 过去又
期 。这一 时期 , 以谢 飞 为 代表 的 中 国第 四代 导
演, “ 在主体的苏醒 , 感性 的张扬 与历史 的诗化 中, 将中国电影的道德处境 , 民族形象和家国梦
想整 合起 来 ” 。 - z 导 演 谢 飞 立 足 于 当 时 的 时 代 语境 , 根据 自己的创 作 意 图 , 在主题的表达、 表 现 手 法 的运 用 等方 面 进行 了合 理 取舍 与创 作 ,
影 不仅仅 是娱 乐 , 也并非 与社 会进 程无 关 , 它正 是再 现社 会进 程 的变化 和反 复指 引这 种变 化 的
一
抒情性意境下的还原与变形——简论小说《萧萧》与改编电影《湘女萧萧》

抒情性意境下的还原与变形——简论小说《萧萧》与改编电影《湘女萧萧》抒情性意境下的还原与变形——简论小说《萧萧》与改编电影《湘女萧萧》小说与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们在抒情性意境的还原与变形方面具有着自身的独特之处。
本文以小说《萧萧》与改编电影《湘女萧萧》为例,探讨在抒情性意境下,小说与电影在还原与变形之间的关系。
《萧萧》是由作家魏晋风所写的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以湖南大约近代历史背景为基础,讲述了一个湘女家族兴衰的故事。
在小说中,作者运用了细腻的叙述和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抒情的意境之中。
小说中代表湘女家族的萧萧一家,他们秉持着不屈不挠的精神,经历了种种困难与挫折,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小说以独特的方式还原了湘女家族的历史,通过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展现了湘女家族抒情性意境的美好。
改编电影《湘女萧萧》在保留小说情节的基础上,通过影视手法对故事进行了重新诠释和呈现。
电影中导演通过镜头的运用和演员的表演,将小说中丰富的抒情意境转化为了影像的形式。
电影将湘女家族的故事搬上了银幕,通过对画面的渲染和音乐的配乐,进一步强调了抒情性意境的表现。
电影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感官刺激,将观众带入了一个更加浓郁的情感氛围中。
小说和电影在抒情性意境的还原与变形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小说以文字为媒介,通过对事件和情节的描述,展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小说以文字的力量还原了湘女家族的历史,并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抒情性意境的独特理解。
而电影则更注重影像的表达和情节的推进。
通过对画面的构图、色彩的运用和演员的表演,电影将抒情性意境转化为视觉和听觉的刺激,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
尽管小说和电影在抒情性意境的还原与变形方面存在着差异,但它们之间依然存在着一脉相承的联系。
小说作为改编电影的原著,为电影提供了故事的骨架和情感的灵魂。
电影则通过影像的形式,将小说中的抒情性意境延伸和发展。
湘女潇潇观后感

湘女潇潇观后感国产故事片《湘女萧萧》改编自沈从文的小说《萧萧》,讲述发生在20年代的旧中国,一个充满温情和苦涩的中国农村的童养媳故事。
该片导演:谢飞、乌兰,编剧:沈从文、张弦,主演:娜仁花、邓晓光、张愚等,1986年上映。
湘女潇潇观后感故事发生在湘西那片美丽的土地上,在河流静静流淌的清晨,12岁的懵懂女孩潇潇被花轿抬进了她的婆婆家,开始了自己前途未卜却又被时代注定了的人生旅程。
这部影片虽然拍摄于1986年,却让人感觉不出丝毫时代的疏离感。
每一帧风景都让人感觉到自由、纯净、远离尘嚣,演员的表演也是十分到位,甚至很多细节中也蕴含着深意。
观看本片的感受,和以往观影体会很不同。
以前看的都市片比较多,像这样洋溢着乡土气息的影片算是第一次看到。
纯朴的乡土人情,一切都是自然流泻,没有过多的矫饰,没有做作的对白,没有华丽的道具,有的,只是电影背后的内涵和精神指向。
以前看过一句话,“影像的躯壳,声色的装修,不足以支撑起电影这门思考的艺术。
”从这个角度看,《湘女潇潇》的成功不是在于高超的拍摄手法和美丽精致的取景,而是在于导演通过它寄予的人文情怀。
大概三年前,我看过沈从文先生的原著《萧萧》,不得不提,虽说大体的故事情节相差不多,但是电影和小说给我的感觉完全不同,毫无疑问,电影通过导演对于细节的精准把握增强了批判的力度和内容。
原著给人的感觉是恬静安详的,符合沈从文的一贯描写湘西生活的风格,纵然那些人们可能在我们看来是不开化的、愚昧的,他们做的很多事情是很难理解并接受的,我还是可以感受到一份远离都市玷染的原生态人性的美好;在小说里,很难判定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因为一切都被淡化了,像一幅烟雨蒙蒙的山水画,你不想去深究,在乎的只是它给予你的一种整体的感觉。
当矛盾冲突达到高潮时,花狗逃跑后,我曾担心过萧萧的命运会不会很悲惨,可是最后的结局却让我感到几分温暖,萧萧生下的孩子和她的小丈夫一起在草地上玩耍,生活没有因为那些波澜而停滞而是继续向前,一如往常得平淡和谐安详,即使背后是生活的无奈和残酷。
湘女潇潇与小说的对比分析

俗话说的好: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电影都是生活里来的灵感,只是把某些部分夸张了而已,还有的是生活的浓缩。
除了生活的灵感,名著也是电影的很大来源。
比如我们所看到的沈从文的小说《萧萧》到电影《湘女潇潇》就是很典型的代表。
首先我觉得《湘女萧萧》拍的真是很令人深省,在那个时代,命运并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很悲哀。
我是先看的改编自《萧萧》的电影《湘女萧萧》,后看的沈从文短篇小说《萧萧》。
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都给我以极大的震撼力。
那唯美的湘西风景,那个时代的独特风韵,无时无刻不在涤荡着我的心灵。
将一篇短篇小说改成近两个小时的电影,在情节、表现手法上有诸多差异;加之内涵也有变化,所以改动更甚。
看到影片《湘女萧萧》开头那段字幕:“我只造希腊小庙,这种庙供奉的是人性”。
自然想及沈从文先生的宣言:“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
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
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然而,这一座供着人性的理想小庙,在著名导演谢飞的摄影机下,少了一份意境的纯粹和空灵,却多了一份人生的沉重和无奈。
《萧萧》所写的是一个童养媳的故事。
萧萧作为童养媳出嫁时才十二岁,可她的“丈夫”还是个没有断奶的孩子,她每天要做的事就是抱着自己的“丈夫”到村前椰树下去玩,到溪边去耍,晚上哄着“丈夫”睡觉。
她就这样在平淡的日子中渐渐发育成长,十二岁时萧萧被比她大十多岁的长工花狗用山歌唱开了心扉,因而情不自禁地受引诱而失身怀孕,犯下了伤风败俗的过错,面临着被“沉潭”或“出卖”的严厉惩罚。
萧萧曾向花狗建议双双私奔,花狗却独自走了,奇迹的是由于公婆的求情没有受到家族“规矩”的严惩,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凭借着她生了一个儿子—一个将来的好的劳动力,萧萧终于有了自由,这就是湘西人实实在在的活法。
在封建礼教与自然人性之间,湘西以其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存在着,面对突如其来的重负,萧萧母子被劳动者的善良本性和功利主义接受了下来,但是这种接受是不自觉的。
人生或若一盏沙漏——电影《湘女萧萧》的深度解读

作者: 李天福;孔优优
作者机构: 重庆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系;西南大学文学院 重庆402160;重庆400715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59-60页
主题词: 人性扭曲;混沌;消解;地理力量;创作取舍
摘要: 《湘女萧萧》减少了原作意境的纯粹和空灵,增加了人生的沉重和无奈。
影片以封建道德和正统风俗夹击下的人物命运解析人性的扭曲,以消解的方式处理人物理性和欲望的混沌,以落后和觉醒的无奈表现地理力量的强大,以表达和接受的鸿沟表达导演创作的困顿。
人生或若一盏沙漏,《湘女萧萧》的艺术缺失由此隐现。
《萧萧》与《湘女潇潇》之对比分析

《萧萧》与《湘女潇潇》之对比分析沈从文的小说总是有一种淡淡的乡间味道,他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于是在这样基调下我们看到《萧萧》以一种田园牧歌式的情调为我们娓娓道来一个关于湘西社会和少女命运的故事。
而谢飞导演的《湘女萧萧》正是改编自沈从文的小说《萧萧》,并在保持原作精神的基础上进行了恰当的电影化丰富。
充满诗意美感的镜头画面,记录了湘西自然纯朴的人文风光,饱含人性激情的乡土故事,展示了旧时童养媳女的人生命运。
在影片一开始,就表现了同原著不一样的情节。
电影中的桥段是萧萧迫于风俗习惯,而选择在花轿中解手的场景,这是一种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镜头捕捉,也掩盖了原著中对于迎亲场景概述的遗憾。
其次就是萧萧和花狗偷尝禁果的片段。
“终于有一天,萧萧就这样给花狗把心窍子唱开,变成个妇人了”,只此一笔便足够,省略了花狗贪婪的眼神,概括了萧萧的蒙昧,将想象的主权赋予给读者自己。
在这一点上,小说逾越了光影的表述,用寥寥数字,直扣心扉。
电影对此则大作起文章,将男女主人公偷尝禁果的场景进行了渲染。
但必须承认的是电影中对湘西世界的刻画,无疑给沈从文的《萧萧》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对于结局,二者也颇为不同。
小说最后写道:到萧萧正式同丈夫拜堂圆房时,儿子已经年纪十岁成了全家中生产者一员了,,,牛儿十二岁时也接了亲,媳妇年长他六岁,,,这一天,萧萧刚坐月子不久,抱了自己新生的毛毛,在屋前榆蜡树篱笆间看热闹,同十年前抱丈夫一个样子。
轻描淡写几句就让人体会到悲剧的轮回不可抗拒,春夏秋冬不知味的周而复始。
而影片的结尾,萧萧一边张罗着给自己的儿子迎娶新的童养媳,一边被安排着晚上与自己小丈夫圆房,是为“双喜临门”。
而小丈夫从城里念完书回家,俨然一副接受了新思想、改造了旧灵魂的知识分子姿态。
他在路上偷听到了将要发生的事情,不愿意接受命运的安排,站在山坡上想寻找新生活。
我想这是影片与原著最大的不同了,沈从文先生是为了展示湘西人自然的状态,而谢飞导演改变后则有了很浓重的批判色彩,他要冲出来呐喊,冲出来回应“五四”精神,冲出来拯救人性的愚昧。
浅析《萧萧》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意义

浅析《萧萧》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意义【摘要】《萧萧》中女性形象扮演着重要角色,反映出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意义。
女主角浅浅在小说中经历了悲剧的命运,她的遭遇反映了社会现实带来的压力和困境。
女性形象的抑郁和自我救赎让读者深入思考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处境,以及她们如何寻求自我解脱和救赎。
女性形象的悲剧意义彰显了对社会现状的批判,同时也启示现代女性勇敢追求自由和独立。
通过对《萧萧》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女性在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定位和美学价值,从而带来对女性形象的深刻反思和探讨。
【关键词】《萧萧》,女性形象,悲剧意义,浅浅,社会现实,抑郁,自我救赎,现代女性,启示,思考,反思,美学价值.1. 引言1.1 介绍《萧萧》在《萧萧》中,女主人公浅浅勇敢地面对自己的悲剧命运,展现了她内心深处的坚强和执着。
她的一生充满了挫折和磨难,但无论遭遇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她都从不气馁,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通过浅浅的悲剧经历,作者深刻地揭示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所处的弱势地位和困境。
在这部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抑郁和自我救赎也得到了深刻的描绘。
女主人公浅浅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后,最终通过自我救赎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自我价值,展现了女性在悲剧中的坚韧和勇气。
她的故事启示了现代女性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保持坚强的信念和勇气。
《萧萧》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意义是深刻而微妙的,通过女主人公浅浅的一生遭遇,揭示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挣扎。
这部作品对现代女性的启示和反思具有重要意义,也在文学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1.2 女性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女性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
在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往往代表着某种特定的情感、价值观或者社会角色。
通过女性形象,作家可以更深入地探讨人性、社会问题以及文化现象。
女性形象的塑造不仅可以丰富作品的情节,更能够为读者展现出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女性形象的表现也可以反映出作家对于性别议题和女性命运的关注,呼唤社会对于女性权益的关注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 众 文 艺
47
文艺评论摘要:谢飞导演的电影《湘女潇潇》(1986),我们在欣赏女主角精湛演技的同时,无不对通片表现出来的浓重封建气息表示哀叹。
目睹了潇潇从一个天真烂漫的女童,渐渐变成情窦初开的少女,又经历了世故变迁,最后在封建的重压下有些许反抗却又沦为封建礼教工具的悲剧。
于是,潇潇自己所遭受的苦难又会依样画葫芦地强加给下一代。
因此,封建的伦理、礼法便以此种遗传方式,在“述而不作”的幌子下,代代相沿,千古不磨。
另外,本片在拍摄技巧上也有些许独到之处,特别是象征意义上的拍摄手法,颜色、音乐、音响等的处理,都很好的展现了影片主题。
关键词:湘女潇潇;封建伦理;影像艺术
一、被规训的女性潇潇的社会悲剧
故事主人公潇潇十几岁离开家人来到杨家做童养媳,天真的她渐渐适应了那里的生活,带着那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
随着年岁的推移,潇潇长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生活一直平静毫无波澜,直到她受了花狗的勾引并怀了孕。
她惊慌失措的想要出逃却并未成功。
被捉回去后,本应面对死亡,但族人迫于迷信,还是将她留了下来,之后潇潇生下了那个小孩,又过起了平静毫无波澜的生活。
生活中的潇潇并没有什么实质的东西会引起她的担忧,有吃有穿有住,对她来讲,生活就是这样,够满足了。
电影中,当潇潇娘家人问:“日子过的咋样?”潇潇露出笑容,满足的答复:“白米饭管吃饱!”这种麻木让潇潇对身处其中的落后的婚姻制度没有任何的觉悟与反抗,而且不仅没有觉悟,还似乎有种根深蒂固的认同。
但是,电影中所要表达的并不是一个完全被封建礼教吞噬的潇潇,当被暗喻成顽固封建礼教的婆家人在探讨城里女大学生的形象时,她有一种轻蔑,和众人一样,她觉得一个女孩子露胳膊露腿的是羞耻。
可是她的心里又有这样的骚动——想进城去看看她们到底长啥样。
从电影给的特写镜头中,湘女潇潇的眼中流露出一种怀疑但又渴求的神情。
但当她的些许不正常反应遭到封建势力代表婆婆的责骂后,潇潇即刻恢复了“封建自觉”。
但是,在潇潇心里想去看看城里女大学生的模样的想法却一直没有打消,这不光是表达人想看稀奇事物的正常心理状态,更是表达了潇潇在封建礼教重压下的些许反抗。
后来,可以说在潇潇刻意鼓动自己小丈夫的情况下,抓住了去城里的机会。
到了城里看到女学生,她心里说不定还有羡慕。
直到后来怀了孕,逃走时,想着“在城里过女学生那样的日子”,这充分表达了其实潇潇的思想里还是有对女学生的歆羡,这是她自然人性成长发展的结果。
她的出逃是她唯一一次想去做一些事来保护自己,虽然没有成功,但也显示了随着她年龄增长的人性的发展,以及她的反抗意识。
可毕竟是一部反应封建主题的电影,而全片也是着重表达面对强大封建礼教势力的潇潇弱小反抗,潇潇的悲剧是最终必然结局。
受封建礼教的压迫,但同样又是封建礼教解救了潇潇。
这种戏剧性的情节安排更是对封建礼教的极度讽刺。
当潇潇与花狗的事情败露后,她惊慌失措的想要出逃却并未成功。
被捉回去后,本应面对死亡,但族人迫于迷信,还是将她留了下来,之后潇潇生下了那个小孩,又过起了平静毫无波澜的生活。
全片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电影的最后,伴随着唢呐声,潇潇又给自己的儿子迎娶了童养媳,这可谓是潇潇的最大悲剧,同时,也是全片的落脚点。
而在城里上新式学堂的丈夫,在同学的取笑当中,和童养媳的花轿,一同进入这个充满封建礼教的古老家庭,在看到封建婚姻的进行后,落下雨伞仓皇逃出,这和潇潇升级为婆婆的欢闹场面形成了强烈对比,也是极富有讽刺意味的情节。
二、意味深长的影像艺术
含蓄的影像色彩。
本片虽然根据沈从文小说交代地点在湘西一带拍摄,并且影片描写的也是湘西一带风土人情,但是与现
实中青山绿水相比,本片的颜色处理上以黑色、墨绿、深灰等为主。
比起张艺谋“把颜料泼向观众”的用色风格,又比较含蓄。
但仍旧通过颜色的处理上,向观众交代了封建势力的浓重气息。
尽管影片中时有鲜艳的颜色出现,比如城里女大学生的天蓝色衣服等,但比起整个电影篇幅的浓重色彩相比,还是显得微不足道。
这也正是片中所要处理的方式——尽管有反封建的意识,但是因为封建礼教势力的顽固,还是无法撼动。
通过颜色的处理,也彻底宣布了潇潇的必然悲剧。
不自由的人物角色。
这部影片中,以潇潇为中心,分别安排了象征顽固封建势力的潇潇婆家、象征反抗顽固势力但又屈服与封建势力的花狗,还有象征先进思想的女大学生以及长大后的小丈夫。
在剧情的发展中,各色人物穿插其中,随着剧情的发展跌宕起伏。
特别是潇潇这个中心人物的刻画,时而有反抗封建势力,追求自由的活力,时而有屈服于封建顽固势力的矛盾心理。
这一形象很好的成为了反应突破传统道德的一个符号,成为导演对封建礼教压迫,弯曲人性的符号。
富于象征意味的音响。
这部影片在音响的处理上,基本上以剧情的发展为线索,包括风声、雨声、流水声。
当剧情缓和的时候,这些声音的处理上是温和,但当剧情高潮时,矛盾激化时,这些声音的处理上是狂风暴雨,流水也变的湍急。
但全片下来,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影片中屡次出现的奠定基调的水木杵。
当水把一端的漏糟注满,杵桩一端便被压起;水漏光时,杵桩又照例砸下。
那沉重而又缓慢的节奏,象征性地说明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漫长和封闭。
它只允许人们在内部调整,决不允许你怀疑它的制度。
人们纵然身受其害,但一当夺取权柄,这种被潜抑的意识,便会转换成一种报复心理。
另一处是,当潇潇和花狗第一次在磨坊因避雨相遇而发生关系时,瞬间下大的雨和水石磨一圈又一圈的嘈杂声,既暗含着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又预示着一场灾难的来临。
抒情与叙事结合的电影音乐。
影片始终都笼罩着一片悲剧气氛,但开头和结尾采取的锁呐入云,锣鼓喧天的音乐处理方式,使剧情看似热闹,实是一种喜剧的悲剧,其悲剧效果更为强烈。
另外,剧中插播的花狗唱的歌曲,一处是出现在花狗第一次意识到潇潇长成女人时,第二处是出现在田间休息时花狗让小丈夫唱的时候,第三处是花狗在得知潇潇怀孕害怕被打断腿逃走后,潇潇在去城里路上听到的歌声,误以为是花狗出现了。
这些都对剧情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
还有就是在描写鳏夫寡妇为偷情而被乱棍打断双腿、扒光衣服、头戴磨盘被扔进大潭的时候,一声声惨叫哀号以及背景音乐的处理,正是一种悲惨的控诉!这是悲剧,是一种伟大的悲剧,因为它能启示后人。
影片最后结尾曲的选择,将画面定格在一个深色调的瓦片屋顶,而音乐选择了非常激烈的锣鼓声,彷佛是对本片所透露出的顽固封建礼教的一种控诉,如歌如泣。
总的来说,本片无论是在剧情描述上还是在拍摄技巧的处理上,都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将导演的才智发挥的淋漓尽致。
很好的体现了在那样一个年代,在人欲与封建礼教的搏斗中,人欲或可一时胜过封建礼教,但终究要被封建礼教所制裁。
重要的是,它靠着一种惯性和惰性的力量,深厚地积淀在人们意识里,强迫人们形成一种顽固的思维模式,来否定自己的欲望。
参考文献
[1]严优.换种方式看电影[J].中国科技与高校产业化,2004.
[2]刘迅. 略论大众影评对电影传播控制的制约[J].电影文学,2004.[3]关玲.新时期教育电视发展思考[J].数字媒体,2009.[4]马骏. 浅谈摄像的技巧与应用[J].新闻世界,2009.
封建伦理笼罩下的自由与不自由
——电影《湘女潇潇》分析
潘向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32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