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长者_名人故事

合集下载

伟人宽容和爱的事迹5篇

伟人宽容和爱的事迹5篇

伟人宽容和爱的事迹5篇伟人宽容和爱的事迹(精选篇1)草庐三顾不容辞,何况雕虫老画师。

海上清风明月满,杖藤扶梦访徐熙。

这是齐白石为赠与徐悲鸿的《月下寻归图》的题诗,由衷感激徐悲鸿“草庐三顾”的识拔之恩。

久慕其名一九二九年秋,近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出任北京艺术学院院长。

他深信只有优秀的师资,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为此用心物色遴选教授,意向聘请的第一人,便是齐白石。

齐白石少年习画,经半个世纪刻苦精勤不懈努力,终于跻身画坛大家之列,于一九二零年定居北京,专业卖画刻印。

徐悲鸿一向十分赞赏他的人品画技,称他是真正的艺术大师。

两顾草庐不果九月初的一天,徐悲鸿来到西单跨车胡同齐白石的寓所。

问候过后,道明来意:“先生是扬名遐迩的画坛大师,想请您来艺术学院任教。

”齐白石婉言辞谢:“承蒙徐院长看重,只是老朽年逾花甲,耳欠聪,目欠明,恕难应命,但只心领了。

”“高等院校的教授中,古稀之年还不少呢,齐先生老马识途,点拨指导,谁能及得上?正是大有用武之时。

”徐悲鸿挽请说。

齐白石还是不答应:“教授责任重大,还是另请高明的为好,以免误人子弟。

”两天以后,徐悲鸿再次登门拜访,又是盛情邀请,齐白石又以年老为由推辞。

冒雨三顾金石开求贤若渴的徐悲鸿不愿就此放弃。

百忙中三顾齐宅,而且是顶风冒雨而来,再次表敬爱之心,诚恳迫切相邀。

齐白石感动之余,解释了“恕难应命”的真实原因:“年老体衰而外,是因为老朽木工出身,并未进过学堂,登台教授缺少经验,恐引教师非议,又恐顽皮学生捣蛋,连课都上不成。

”“齐先生的顾虑不无道理,但似可不必。

”徐悲鸿情真意切道:“教授的资格,在于真才实学,不计出身如何。

有些留过洋的不也是徒有虚名?齐先生融合传统写意和民间绘画的表现技巧,艺术风格独特。

不但能教学生,也可教我徐悲鸿。

”“不敢,不敢,徐院长太谦逊了。

”齐白石摇手不迭。

“事实正是这样,并非过谦。

”徐悲鸿继而保证道:“齐先生上课时,不必做长篇的理论,只要作画示范稍加要领提示即可。

分享名人励志故事

分享名人励志故事

分享名人励志故事分享名人励志故事12、:季羡林厚待掏粪工春节前夕,一位掏粪工出身的书法家、藏书状元魏林海先生,显得有些落寞和失意。

他依稀记得,在10多年前,他每年的除夕或春节,都要去北大朗润园季羡林先生家,给他老人家拜年。

季羡林先生已于7月11日,驾鹤西去。

从此,魏先生再也见不到那位德高望重、著作等身、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老人了。

季老逝世时,他突闻噩耗,不禁悲从心来,痛哭流涕。

当时,他写过一副挽联,亲自到设在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的季老灵堂前祭拜他,在八宝山的季老送别仪式上,他也特意赶去为季老送最后一程。

魏先生说起了在季老家拜年的一幕幕,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至今仍是感激不尽。

每年的除夕,魏先生都会带点水果等,去季老家拜年。

季老不但不拒绝,反而总是热情地接待他。

季老与他谈学问,谈做人,谈往事,一点架子也没有,老人家很是随和。

每一次临走时,季老也都不忘送魏先生一些阿胶、西洋参一类的补品,让他带回家,送给他年迈的父亲,并嘱咐他代为问候他的父亲。

魏先生告诉我说:至今,我的父亲,也已经去世,不过季老礼尚往来、提携后进、尊敬长者、乐于助人的美德,却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记得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魏林海与六郎庄的几位书画爱好者,组织了一个书画展,登门找他认识的知名画家题词,却遭遇了闭门羹。

他一气之下,就跑到了季羡林先生家,与季老说明了缘由,请求帮忙。

季老不以为忤,爽快地为书画展题了字:六郎庄农民书画展,并将他的一本散文集,题上梅花香自苦寒来后,送给了魏先生。

当时他真有受宠若惊之感,心里很是暖洋洋的,有说不出的感激。

魏林海与季羡林先生,有着10余年的交情。

他被季老的学问和人格所深深吸引,一听说季老24卷本的煌煌巨著《季羡林文集》出版后,他用节衣缩食,积攒下来的千余元钱,毫不犹豫地购买了一套,珍藏在家,并时时研读它,让他受益匪浅。

被季老称为畸人的魏林海先生,到底是何许人也他是我的老朋友,今年已50多岁。

记得10多年前,我在北大游学时,就在北大的废品收购点,经常看到他的身影。

名人晚年故事

名人晚年故事

《名人晚年故事》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名人晚年的故事,他就是齐白石爷爷。

齐白石爷爷年轻的时候就特别喜欢画画,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的画越来越有名。

到了晚年,齐白石爷爷依旧热爱画画。

每天早上,他都会早早地起来,准备好笔墨纸砚,然后开始专心地创作。

他画的花鸟鱼虫,就像真的一样,活灵活现。

有一次,他为了画好一只虾,就坐在池塘边,仔细观察虾的一举一动。

他看虾怎么游,怎么弯腰,怎么跳跃。

回到家里,他就不停地画,画了一张又一张,直到画出自己满意的作品。

齐白石爷爷晚年的时候,身体没有以前那么好了,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画画。

他说:“只要我还能拿得动笔,我就要一直画下去。

”他的这种坚持和热爱,让很多人都非常敬佩。

小朋友们,我们也要像齐白石爷爷一样,坚持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要轻易放弃哦。

《名人晚年故事》小朋友们,接下来我要给你们讲一讲爱迪生爷爷晚年的故事。

爱迪生爷爷可是个非常了不起的发明家,他发明了好多有用的东西,像电灯啦,留声机啦。

到了晚年,爱迪生爷爷也没有闲着。

他还是每天都在思考,在研究。

有一次,他想要发明一种新的电池,就一直在实验室里忙个不停。

他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材料,做了一次又一次的实验。

虽然失败了很多次,但是他一点儿也不灰心。

他总是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一定能找到办法的。

”终于,经过不懈的努力,爱迪生爷爷成功发明了新的电池。

他的这种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真的太值得我们学习啦。

小朋友们,我们也要像爱迪生爷爷一样,勇敢面对困难,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名人晚年故事》小朋友们,今天我要讲的名人晚年的故事是关于钱学森爷爷的。

钱学森爷爷是我国非常厉害的科学家。

晚年的钱学森爷爷,依然心系祖国的科学事业。

他虽然年纪大了,但是头脑还是特别聪明。

他经常和年轻的科学家们一起讨论问题,给他们出主意,想办法。

有一回,一个科研项目遇到了难题,大家都很着急。

钱学森爷爷知道后,亲自来到实验室,认真地看数据,分析情况。

然后,他慢慢地给大家讲解,就像老师给学生上课一样,特别耐心。

名人利他的经典事例

名人利他的经典事例

名人利他的经典事例1:王羲之助人卖扇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天下闻名,但是他轻易不肯给人写字。

有一天,王羲之在路上遇见了一位贫苦的老婆婆,提着一篮竹扇在集市旁叫卖,却没有什么人去买。

他看到后心里很感同情,于是就帮老婆婆在每把扇子上都题上字。

人们知道后纷纷围拢来抢着购买,一篮子竹扇很快被抢购一空。

等着买米下锅的老婆婆非常高兴,十分感谢乐于助人的.大书法家。

2:严植之救人急难南朝梁天监年间,有位五经博士叫严植之,学识渊博,品格高尚。

有一天,他在江边偶然看见一个人躺在地上,衣服破烂,面目浮肿,询问之后得知此人姓黄,是荆州人,因家贫外出帮工。

近来身患重病,被急于赶路的船主抛在岸上。

严植之于是将此人接回家中,为他治病。

一年之后,姓黄的病人康复了,为了感谢严植之,他双膝跪地,恳切地表示,愿留在严植之府中终身充当奴仆,以报答救命大恩。

严植之谢绝了,并取出钱和干粮,让他回自己的家乡。

3:李士谦乐善好施北朝魏齐时,有位叫李士谦的人,家庭非常富有,但人崇尚节俭,为人慷慨,常周济老百姓。

有一年春荒,许多人家都断了粮,李士谦就拿出一万石粮食给乡里的缺粮户。

到了秋天又遇年成不好,庄稼欠收。

借了粮的人都要求延期偿还。

李士谦说:“我借粮给你们是为了帮大家度荒,不是为求利。

既然年成不好,借的粮就不用还了。

”于是他请来一些欠粮的人吃饭,在吃饭时当着大家的面烧毁了全部借据。

第二年粮食丰收了,许多人挑粮来还,李士谦坚决不收,还粮的人只好又挑了回去。

李士谦乐善好施30年,在隋文帝开皇八年去世。

他所在的赵州一带有1万多人为他送葬,哭声动地。

4:辛公义改变陋习隋朝人辛公义曾任岷州(今甘肃岷县)刺史。

当地的老百姓有一种陋习,凡是家里有人生了病,大家都害怕染上,谁都不肯照料病人往往得不到照顾和治疗而病情加重,很快死去。

辛公义到任后了解到这相情况,就下令将病人抬到衙门里来,自己和数百位病人住在一起,亲自安排给他们看病服药的事情。

经过细心照料,这些病人都恢复了健康。

风范长者事迹

风范长者事迹

风范长者事迹
风范长者是一位顶天立地的伟人,他在人生的旅程中留下了许多令人敬佩和感动的事迹。

作为一个普通的年轻人,我从他的人生经历中受益良多。

风范长者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展现了非凡的毅力和职业素养。

他曾经担任过一家著名公
司的高级主管,他不仅深谙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时刻保持着高标准和道德原则。

无论
是在处理困难问题还是与团队成员合作,他总是能够以他独特的方式带领团队。

在他的家庭生活中,风范长者也是个令人羡慕的角色。

他与妻子一同经历了数十年的
风风雨雨,他们的爱情依然鲜活。

无论是妻子的身体不适还是家庭的经济困难,风范长者
总是陪伴在妻子的身边,支持她走过一切难关。

除了职场和家庭,风范长者还拥有极高的社交能力和关爱他人的心。

他不仅是一个良
好的倾听者,也总是鼓励他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他经常参加社区活动,并以自己的力
量给予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以援助。

风范长者的人生故事引发了我对于人生的思考。

他的坚持不懈、勤奋进取、正直诚实、关爱他人这些品质深深地触动了我。

我相信,只有拥有这些品质,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人。

在我以后的人生中,我希望能够像风范长者一样,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秉持正道,
勇往直前,用自己的一份力量去造福他人。

我深信,只要我们秉持正道,坚守原则,就能
够成就不平凡的人生,留下属于我们自己的风范。

名人少年的立志故事(精选33篇)

名人少年的立志故事(精选33篇)

名人少年的立志故事(精选33篇)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名人少年的立志故事,欢迎大家参考!名人少年的立志故事篇1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

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名人少年的立志故事篇2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

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

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

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

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

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

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名人少年的立志故事篇3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

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名人少年的立志故事篇4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

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

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

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

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

人物阅读素材:刘禹锡:自在人生,自得其乐

人物阅读素材:刘禹锡:自在人生,自得其乐

人物阅读素材:刘禹锡:自在人生,自得其乐刘禹锡:自在人生,自得其乐一笑作春风【导读:他,不是最顶尖的歌王,却以豪气雄霸千古。

他,以达天知命、笑看人生的不凡气度,展示自己的坚毅高洁、铮铮傲骨。

他,以奔腾流走的生命活力,超越苦难,走向未来。

】唐代是一个盛产诗人的时代。

他,不是最顶尖的歌王,却以豪气雄霸千古。

他,以浪子之身被朝廷流放至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却依然高歌着沉舟侧畔千帆过的时代最强音。

他,以达天知命、笑看人生的不凡气度,展示自己的坚毅高洁、铮铮傲骨。

他,以奔腾流走的生命活力,超越苦难,走向未来。

他,就是诗豪———刘禹锡。

风云少年他本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风云少年。

二十一岁登进士第,二十三岁授太子校书,后又担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为节度使杜佑器重,随后任监察御史。

这个官职有点类似于《人民的名义》中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污贿赂总局侯亮平处长的职位。

但是像高老师告诫祁同伟的话一样:年轻时升职太快了,不是好事。

贞元二十一年,唐顺宗即位。

以王叔文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发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政治革新运动。

参与者除了已经处于权力顶峰、时任国家农田水利财政部长的刘禹锡外,还有文坛上另外一名响彻千古的人物柳宗元。

这场革新功过自有史家评说,但它的历程如同烟花,瞬间即逝。

其结局是顺宗不顺,被迫让位给太子李纯;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被贬为远州刺史,随即加贬远州司马,行至江陵,再贬连州刺史,朝议贬得太轻,又加贬朗州司马。

这是怎样的贬官节奏?被贬者的心里面先被泼上拔凉拔凉的水,再凝成彻骨寒的冰,最后冻结成千年不化的冰山。

这就是改革者、先行者要付出的代价。

这就是鲁迅振臂高呼应者寥寥如置身荒原式的悲哀。

命运狠狠给了刘禹锡一击,从朝廷的最高核心领导层到如今的贬谪身份,焉能不伤?理想已被遗弃在京城的荒草萋萋处,风雨现实折损着人的风骨。

此时,再来看看刘禹锡的选择吧———他用不屈的坚强直面苦难的来临!他在诗文中找到与命运和解的可能!在朗州的大地上,在飒飒秋风中,刘禹锡放声高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责任是富贵不能淫的品质的名人事例

责任是富贵不能淫的品质的名人事例

责任是富贵不能淫的品质的名人事例1、文天祥宁死不屈。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严辞拒绝了敌人的劝降。

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

"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丞相,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然可当丞相。

"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还说什么鬼话!"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概就义了,给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气歌》。

2、朱自清饿死不食救济粮。

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政府一方面支持蒋中正发动内战,一方面又利用签订条约的办法在中国获取了许多特权,还加紧武装战败国日本,对中国重新构成威胁。

当时社会上物价上涨,物品奇缺,很多人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

人民对美国和国民政府十分不满,反抗的呼声越来越高。

美国为了支持蒋中正,就运来了一些面粉,说要“救济”中国人,好让中国人“感谢”美国,不反对它。

朱自清看透了美国的用心,认为美国的救济是对中国人的侮辱。

他和一些学者一起,在一份宣言上庄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那份宣言表示,坚决拒绝美国的“援助”,不领美国的面粉。

当时,朱自清正患严重的胃病,身体非常瘦弱,体重还不到40公斤,经常呕吐,甚至整夜不能入睡。

拒领救济粉意味着每月生活费要减少600万法币,生活更加困难。

可是为了维护中国的尊严,他坚决拒绝那些别有用心的“赏赐”。

他在日记中写道:“坚信我的签名之举是正确的。

因为反对美国武装日本的政策,要采取直接的行动,就不应该逃避自己的责任。

”两个月后,朱自清困贫病交加,不幸去世。

他宁肯挨饿而死,也不肯领带侮辱性的“救济”,表现了一个中国人应有的尊严。

3、岳飞精忠报国。

绍兴十年(1140年)夏,金人撕毁和约南侵,岳飞奋起抗战,大破金兵于蔡州、陈州、颍州,郑州、西京、蒿州、许州、孟州、卫州、怀州、郾城等地,并在顺昌、郾城大捷中粉碎了金“拐子马”、“铁浮图”不可战胜的神话,朱仙镇大捷,威振敌胆、金兀术叹呼“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正当岳飞所向披摩,抗金取得节节胜利之际,宋高宗于绍兴十年七月十七日连下十二道金牌,强令岳飞班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风长者
陈之藩撰文《在春风里》,卒章显志:“并不是我偏爱他,没有人不爱春风的,没有人在春风中不陶醉的。

”文中的“春风”特指胡适,这样的春风乃是长者之风。

北大教授温源宁作名人小传,称赞胡适,上课时总记得为衣裳单薄的女生关紧教室的窗户,以免她们着凉。

这个细节很细微,却彰显了胡适的绅士风度。

1948年,胡适将自己珍藏的《红楼梦》甲戌本借给燕大学生周汝昌,他对周汝昌的品行一无所知,借后从未索还。

周汝昌与其兄周祜昌录下副本,然后写信告诉胡适,胡适欣然赞同。

周汝昌要做更深入的研究,为曹雪芹的原著恢复本来面目,胡适仍鼎力支持,他又将珍藏的《红楼梦》戚蓼生序本借给周汝昌,周汝昌如虎添翼。

1954年,张爱玲从香港邮寄长篇小说《秧歌》给胡适,不免忐忑。

胡适读完后,通篇圈点且题写了扉页,将它寄还给张爱玲。

她翻看时,“实在震动,感激得说不出话来”。

张爱玲在美国定居之初,颇得胡适照拂。

他们都喜欢《海上花》中精彩绝伦的苏白(吴语白话),在文学上多有共鸣。

胡适呵护晚辈,从不溺爱,而是慈中有严。

女兵作家谢冰莹请胡适题词,胡适的哲语敲击心坎,鼓舞精神:“种种从前都成今我,莫更思量莫更哀。

从今后,要怎么收获,先怎么栽。


胡适爱才,惜才,奖掖晚辈,提携后进,乐意做青年人的朋友,他常用易卜生的名言“最要紧的事情,就是把你自己铸造成器”来激励大家。

“平生不解掩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胡适对许多人都有知遇之恩,他不在意对方的政治立场,只留意他们的才华和学问。

如季羡林、杨联陞、沈从文、毛子水、邓广铭、千家驹、罗尔纲……不少才俊经胡适栽培,成为国家栋梁、文化精英。

胡适性情温和,但他的主见很鲜明。

叶公超说:“有一时期,我们常常有所争论,但是他从不生气,不讥讽,不流入冷嘲热讽的意态。

他似乎天生有一个正面的性格。

有话要主动地说,当面说,当面争辩,绝不放暗箭,也不存心计……刻薄是与适之的性格距离最远的东西。

他有一种很自然的醇厚,是朋友中不可多得的。


帮助同行,是胡适的习惯作为。

林语堂到哈佛进修,由于官费未及时发放,陷入困境。

他打电报回国告急,胡适倾尽私囊汇寄两千美金,助其完成研究。

林语堂回国后才知个中情形,自然很感动。

唐德刚称道胡适:“他可以毫不客气地指导人家如何做学问,他有时也疾言厉色地教训人家如何处世为人。

但他从无&lsquo:程门立雪
&rsquo:那一派的臭道学气味,被他教训一顿,有时受教者还会觉得满室生春,心旷神怡!”好一个“满室生春”,谁不受用?
胡适对台北街头关心政治的卖饼老人袁瓞语重心长地说:“社会的改造是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只能有零售,不能有批发……许多人做事,目的热、方法盲,我们过去有许多人失败的原因,也是犯了有抱负而没有方法的毛病。

”春风是爱物的,长者是爱人的,胡适爱人以德。

十二岁少年余序洋患有糖尿病,他读到陈存仁的《津津有味谭》,对名医陆仲安治好胡适糖尿病的故事颇感好奇,便写信去向胡适求证。

胡适毫不怠慢,回信说明那个故事纯属谣传,不足取信。

在写信和复信这一点上,若论热心程度,胡适与蔡元培难分伯仲。

健谈者多半好客。

南宋理学家朱熹喜欢与客人聊天,虽在病中亦不改积习,弟子劝他少见人少讲话,他怒不可遏地说:“你们懒惰,也教我懒惰!”胡适富有人情味,他比朱熹温和,在好客方面,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胡适不愿将人拒之门外,他有点像东晋名士和大臣王导,
身上具备天然的亲和力,应对周旋游刃有余,来者皆喜,满座尽欢,无论对方是谁,居高位者如是,处底层者亦如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