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欣赏(第3、4讲)

合集下载

艺术欣赏知识点

艺术欣赏知识点

艺术欣赏知识点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还可以激发我们的思考和情感。

艺术欣赏是指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观察、分析和理解,来体验和领悟艺术的内涵和表达方式。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艺术欣赏的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

一、线条和构图线条是构成艺术作品的基本元素之一,它能够通过不同的长度、厚度、曲直和方向表达出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在艺术欣赏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作品中的线条来了解作品的构图方式和表达手法。

构图是指在作品中进行各种元素的安排和组合,通过合理的构图可以使作品更加丰满、和谐和具有吸引力。

二、色彩运用色彩是艺术作品中最直观和引人注目的元素之一,它能够传达出作品的情绪、氛围和主题。

在艺术欣赏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作品中的色彩运用来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

色彩的鲜明对比、色彩的明暗变化、色彩的冷暖搭配等都可以给作品带来不同的效果和感受。

三、材料和技法艺术作品的材料和技法对最终呈现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材料可以赋予作品不同的质感和触感,而不同的技法则能够创造出各种各样的艺术效果。

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作品的材料和技法来了解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和选择理由。

四、表现手法和主题每个艺术作品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主题。

表现手法是指艺术家在作品中运用的绘画技巧、造型手法、构图方式等等,它们共同决定了作品的风格和特点。

主题则是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思维或情感内容。

艺术欣赏时,我们需要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来理解作品的表现手法和主题,并从中获得启示和灵感。

五、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艺术作品的欣赏还需要将其置于其所属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中进行理解。

艺术家的时代、国家和文化背景对作品的创作意图和表达方式有着重要影响,所以了解这些背景知识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同时,艺术作品也可以成为了解历史和文化的窗口,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不同的文化和历史。

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第3课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课件(共18张PPT)

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第3课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课件(共18张PPT)
肖像作品/主题作品 典型形象 典型环境
1816年,“梅杜萨号”军舰由于指挥者无能,不 慎搁浅,只好弃船。船长和一群高级官员乘救生船逃 命,剩下的150名船员乘坐紧急搭建、有救生船拖曳的 大木筏。但船长偷偷下令割断绳索,让他们在汪洋大 海里听凭命运摆布。在饥渴和酷暑的折磨下,许多人 开始绝望,木筏上尸体横布,最后获救的时候,只有 十几人幸存。但是法国政府怕此事张扬出去受到舆论 谴责,只在官方报纸上发了一条简短的消息。在人民 有冤无法诉说的情况下,席里柯决定要以此为题,让 它再现出那惊心动魄的场面。
什么是具象艺术?
具象艺术是指艺术形象与自然形象 基本相似或极为相似的艺术。
黄荃 《写生珍禽图》
山雀
[qú]
北红尾鸲
我们所熟知的还有哪些是具象艺术?
米隆
(1)此画体现了具象艺术的哪些特点? (2)画中有哪些典型形象?
如何鉴赏具象艺术?
1、画面中的典型形象有 哪些?典型环境是?它们 二者的关系是什么?
2、这些形象和环境带给 你怎样的感受?
3、作者希望通过这幅作 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荷拉斯兄弟宣誓》达维特
1.画中画了什么内容?试 着描述一下。
2.三个拱门对画面的构图 起到了什么作用 ?
3.作者借此表达怎样的思 想感情?

初中美术的艺术欣赏与鉴赏

初中美术的艺术欣赏与鉴赏

感受:感 受作品的 情感、氛 围和主题
分析:分 析作品的 构图、色 彩搭配、 光影效果 等技巧
联想:联 想生活中 的场景、 情感和经 历,加深 对作品的 理解
比较:与 其他作品 进行比较, 了解不同 艺术风格 和流派的 特点
实践:尝 试自己动 手创作, 体验艺术 创作的过 程和乐趣
艺术欣赏的实践和体验
感谢观看
汇报人:
艺术欣赏与鉴赏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艺术欣赏:通过观察、感受、理解 和评价艺术作品,获得审美体验和 情感共鸣
相互影响:艺术欣赏和鉴赏是相互促 进、相互影响的过程,欣赏可以提升 鉴赏能力,鉴赏可以加深欣赏体验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艺术鉴赏: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深入 研究和分析,理解其艺术价值和文 化内涵
观察与思考: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感受与表达:通过感受和表达,体验作品的情感和意境 创作与创新:通过创作和创新,实现作品的个性化和独特性 交流与分享:通过交流和分享,增进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艺术欣赏的感悟和表达
观察力:通过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和艺术 想象力:通过想象,创造新的艺术形象和表达方式 情感表达:通过艺术作品,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想 审美能力: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提高个人的审美能力和品味
初中美术的艺术 欣赏与鉴赏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
目 录
Part One.
添加目录标题
Part Three.
初中美术的鉴赏
Part Two.
初中美术的艺术欣赏
Part Four.
初中美术的艺术欣赏 与鉴赏的关系
Part One
添加章节标题
Part Two

湘美版选修 美术鉴赏 第三课 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共24张PPT)

湘美版选修  美术鉴赏   第三课 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共24张PPT)

思考与交流
A(美国)泼洛克 秋的节奏
B 张明山(泥人)
(1) 连环展开式构图() (2)人物结构比例准确() (3)敷色清丽() (4)平涂() (5)线条与色彩相互重叠与渗透()
C 敦煌壁画(北魏)九色鹿
三 社会学式鉴赏
• 面对一件美术作品,我们不禁会问,画家为什 么这样画?它有什么特殊意义吗?这种提问的 方式,就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学式鉴赏。
热 辣 恐惧
墨点 蝌蚪 青蛙 蛙声 悠扬 墨团 山石 峡谷 幽静 墨线 泉水 流动 优美 画面 狭长 水流无限 悠长
二 形式鉴赏
• 在美术作品面前,最先观看到的是它的 表面形式,于是,从形式的角度来鉴赏 美术作品便成了最基本的方式。艺术形 式。主要指线条、色彩、笔法、构图等。
• 这种方式偏重于对作品艺术形式的感知 和体验,强调对形式的分析和把握。
赏鉴 赏
赏四 种



一 感悟式鉴赏
• “感”和“悟”的含义(主观) • 感悟式鉴赏含义:
要求的是从观看者自身的经验出发,充满想 象力和激情地欣赏美术作品。。”同样,面对 一件动人的美术作品,我们也会激情澎湃,任 由思维驰骋,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欣赏。这种 思维与激情深切投入画面的观看方式,可算是 感悟式的鉴赏。 • 这种鉴赏方式,较适合于写意性的和表现性的 艺术作品。
• 有比较,才有鉴别。 • 比较的因素主要是形式方面的, • 比较的方法其实是几种鉴赏方式的综合
运用。
竹子
丛竹
本课小节:
1.从多种角度去欣赏一幅美术作品。 2、灵活运用四种鉴赏方法。
美术鉴赏的四种基本类型关系
感悟式鉴赏;形式鉴赏;社会学式鉴 赏;比较式鉴赏。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 有相互渗透。

《艺术欣赏简明教程》定稿的第三节课件

《艺术欣赏简明教程》定稿的第三节课件
作意图。
文化背景
绘画作品与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文化、历史等有着密切的联 系。欣赏者需要了解相关的历 史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
作品。
雕塑欣赏
要点一
立体造型
雕塑是以三维形式呈现的艺术形式, 欣赏者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领略作品 的立体造型美。
要点二
材质与形式
雕塑作品的材质和形式是紧密相连的 ,不同材质的运用会呈现出不同的形 式感。欣赏者需要关注作品所使用的 材质和其产生的效果。
02
艺术欣赏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艺术欣赏的定义
艺术欣赏是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感知、理解和 想象,获得审美享受和认知的一种活动。
艺术欣赏不同于一般的感性认识,它需要欣 赏者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经验,能够 深刻地理解和体验艺术作品所表现的情感和
意义。
艺术欣赏的特点
主观性
艺术欣赏是一种主观感受和理解的过 程,不同的人对同一件艺术作品的感 受和认知也会有所不同。
体验性
艺术欣赏需要欣赏者深入体验艺术作 品所表现的情感、意境和氛围,从而 获得深刻的审美享受。
教育性
艺术欣赏具有教育作用,它能够培养 人们的审美情趣,提高人们的文化素 养和审美能力。
艺术欣赏的作用
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艺术欣赏可以带给人们美的感受和体验,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
传承文化遗产
通过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艺术作品欣赏,人们可以了解和传承本民族的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自信。
对艺术作品的深层思考与表达
思考背景
欣赏者需要了解艺术作品所处 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从
而更深入地理解作品。
思考角度
欣赏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艺 术作品,如艺术史、文化研究、 心理学等。这些角度会帮助欣赏 者更全面地理解作品。

人美版美术鉴赏---第3课_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1

人美版美术鉴赏---第3课_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1

清明上河图
虹桥
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
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 六十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 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 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清明上河图
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
鲜明的艺术特色: 第一、内容丰富。 第二、结构严谨,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 第三、在技法上,大手笔与精细的手笔相结合,善于选择那些既具有形象 性和富于诗情画意,又具本质特征的事物、场面及情节加以表现。
冷军


冷军是中国当 代超级写实主义油画 的最具代表性的画家 。 站在冷军的作品 前,即使你不懂油画 ,也能感觉到一种惊 心动魄的力量。在架 上油画遭到强烈质疑 ,写实主义备受冷遇 的当代画坛,冷军却 以其超级写实主义风 格,在中国画坛独树 一帜,是中国当代超 写实主义油画的领军 人物。所有的观者都 会对他纤毫毕现、精 细入微的画面叹为观 止。
美术鉴赏
回顾: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一)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美术所专门使用的,具有视觉传达功能的形象和形式就是美 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特征:具体性和形象性。 内容:基本语言元素:(点、线、面、色) 语言表现手段: 西方画: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 中国画:笔墨 、章法、皴法 (二)美术作品中,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1)、具象艺术(2)、意象艺术 (3)、抽象艺术
主 讲 : 卢 凤 媚
走 进 具 象 艺 术
客如 观何 世地 界再 现
——
(一).具象艺术的特点是什么?他有什么作用
(二).怎样鉴赏具象艺术
(三).如何评价具象艺术的意义
具象艺术是人类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 艺术类型 具象艺术的目的在于真实地再现现实

艺术欣赏ppt课件

艺术欣赏ppt课件
概念经历了一个极其复 杂的历史过程。
从原初的艺术概念的产 生,到现代的艺术概念 的形成,就像蚕蛹、蝴 蝶一样不断地脱胎换骨, 不断地提炼纯化又综合 统一,才有了现在的艺 术。
以后随着艺术的不断发
展,艺术概念的外延和
内涵还将不断发展变化。
9
我们要以历史的辨证的观点去看待“艺 术”概念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孔子教儿子要学习六艺,六艺指的是礼、乐、 射、御、书、数。乐包括音乐、舞蹈和诗歌, 是现代意义上的艺术。
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和艺术家也包含在艺事和艺 人之内。
14
西方文化关于“艺术”的阐发
古代西方人也把艺术归入一般技艺之中。 据波兰美学家塔塔科维奇在《古代美学》
一书中所说,希腊人赋予 艺术这个术语以 比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更为广泛的含义。对 他们说来,它意味着有技艺的生产。凡是 可凭专门知识来学会的工作都可归到艺术 这个概念之下,建筑、雕刻、绘画是“艺 术”,木工、医药、烹调也是“艺术”。
15
希腊神话中有掌管文艺的女神,叫作缪斯,共 有九位,分别掌管一门艺术,她们是:泰勒司 喜剧,梅奥朴迈尼司悲剧,伊拉特司哀歌,波 利姆尼亚司抒情诗,卡利奥波司雄辩术和英雄 诗,尤特波司音乐,特普希斯瑞司舞蹈,卡里 奥司历史,尤拉尼拉司天文学。
其中的历史与天文学不在现代意义的艺术的行 列之内,而在古希腊发展得无比辉煌的雕塑却 被缪斯排斥在文艺领域之外。因为雕塑属于平 民艺术,雕刻大理石无疑是很费体力的。雕塑 人体人像与埃及的木乃伊(保存尸首的方法) 有相似之处。
各个时代、各个国家、民族、地区有各种不 同的艺术。
当代艺术发展的形态和现象更为复杂。
5
绘画、戏剧、文学、电影、舞蹈、雕塑、 建筑、书法、摄影……,为什么都统称 为艺术?

高中美术美术鉴赏《第三课心灵的慰藉》课件

高中美术美术鉴赏《第三课心灵的慰藉》课件

高中美术美术鉴赏《第三课心灵的慰藉》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美术鉴赏教材第三课《心灵的慰藉》。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析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探讨艺术家的创作心境;学习如何从美术作品中感受到心灵的慰藉;研究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术作品,了解其情感表现和心灵慰藉的功能。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心灵慰藉功能。

2. 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情感素养。

3. 激发学生对美术鉴赏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美术作品中感受到心灵的慰藉。

重点:分析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创作心境;培养学生艺术欣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美术作品图片、投影仪等。

2. 学具:笔记本、画笔、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组美术作品,让学生观察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 讲解:介绍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创作心境,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受到心灵的慰藉。

a. 分析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现。

b. 讲解艺术家创作心境的来源。

c. 举例说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术作品心灵慰藉的功能。

3. 实践:分组讨论,让学生从美术作品中寻找心灵的慰藉。

4. 例题讲解:分析一幅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感受其心灵慰藉功能。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并评价其他美术作品。

六、板书设计1. 《心灵的慰藉》2. 内容:a. 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b. 艺术家的创作心境c. 心灵慰藉的功能七、作业设计a. 《呐喊》——蒙克b. 《星空》——梵高c. 《母亲》——罗中立2. 答案要求:a. 描述作品的基本信息。

b. 分析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c. 阐述作品的心灵慰藉功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拓展延伸:a. 鼓励学生在课后欣赏更多美术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里士多德
•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前384-322年)认 为:美在“秩序、匀称、明确”
2、美具有主观感觉性质
• “美是人的感受” : 代表人物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休漠(17121777年)认为:美感就是快感。 • 房龙认为:所有的艺术都是个人的体验; • 吕荧认为:“同一个东西,有的人会认为 美,有的人却认为不美……所以美是物在 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
柏拉图之问是美的哲学之问,怎样评价希庇阿斯对美的 解释?美到底是什么?
“美是什么”? 在西方这是一个难解的学术问题
问题的提出: •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前424-342)在《大希庇阿斯》中, 柏拉图借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对话,提出了“美是什么” 的问题。 • 在对话中,他区分了“美本身”( 即“什么是美”)和 “美的事物”(即“什么东西是美的”)。一般人在回答 “什么是美”的问题时,只是列举美的事物,如 “美的 小姐”、“美的母马”、“美的竖琴”、“美的汤罐”之 类,而没有涉及“美本身”。 • 柏拉图认为,美不是美的事物。但美是什么没有最终答案, 最后他只好宣布:“美是难的”。
美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一)人类之前不存在美 (二)动物没有美感
有人说,灿烂的阳光, 皎洁的月光,婉转的 鸟语,馥郁的花香, 以及雄伟的泰山,奇 绝的黄山,奔腾不息 的黄河,一泻千里的 长江……不都是先于 人类而存在吗?可见, 美是先于人类而存在 的。
有人说:“在 公鸡的眼里母 鸡 是 最 漂 亮 的。”你认为 呢?
美字的三个含义
• • • • 人们日常所说的美字有三个含义: 身体的快感,感官的快适。 伦理的赞赏,道德的善。 审美的判断,人在审美活动中感受到的快 感。
美的三层含义
• 人们在美学理论中所说的美包括三个不同 的层次: • 第一层意思,表层的意思,是指美的事物。 • 第二层意思,是指美的性质,是使事物显 得美的特点、质料或形式 。 • 第三层意思,美的本质。就是“美本身”, 是使这无数美的事物成为美的事物的根据, 是无数美的事物共有的本质。
一、 审美客体的本质
(一)审美客体是人的一种对象性存在
当代现象美学家杜夫海纳说得更明确:“是否说博物馆的最后一位参观者 走出之后大门一关,画就不再存在了呢?不是。它的存在并没有被感知。 这对任何对象都是如此。我们只能说:那时它再也不作为审美对象而存 在,只作为东西而存在。如果人们愿意的话,也可以说它作为作品、 就是说仅仅作为可能的审美对象而存在 。”
3、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事物的秩序
• 1)、古希腊哲学家(前469-399年)说: • 美必定是有用的,有用就美,无用就丑。
• 羊大为美,“美”字由“羊”和“大”
两个字组成。 羊大好吃,所以才美。
• Beauty(美)原义是好、 有益。 • schon(德语美的的原义都是好的,有益的。
2)、美是客观化的快感
从辞源学角度看“劳动创造了美”
艺(种植花草)+术(特殊技能)——艺术。 ART(手工的、工艺)——艺术 CULTURE(耕种)——文化 FACT(人工制造,Factitious人为的、造作 的 )——事实 • 最初的艺术都是在生产劳动中产生的,从辞 源学角度可以验证劳动创造了美(艺术)。 • • • •
审美客体
《红楼梦》人物,如贾宝玉,脂砚斋的评论:“…… 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不肖,说不得善,说不 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 恰恰只 有一颦儿可对……”林黛玉长得:“一双似喜非喜含情 目,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这里黛玉道底是喜是 蹙说不清,其美正在于这说不清之中。
1.贾宝玉和林黛玉为什么会成为《红楼梦》中鲜明 的人物形象?
美是什么,中国古代的认识
• • • • • 中国古代审美理论认为: 对于美的真谛,人们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妄言”。 “妙处难与君说”
在《大希庇阿斯篇》中,他借苏格拉底之口向诡辩派学者希庇 阿斯提出了这个问题:“客人,请告诉我什么是美?”希庇阿 斯的回答是:“我懂了,我来告诉他什么是美,叫他无法反驳。 什么是美,你记清楚,苏格拉底,美就是一位漂亮小姐……”。 在希庇阿斯看来,苏格拉底的提问是愚蠢而简单的,道理很明 白,美是什么?你看看美的小姐、美的汤罐、美的母马、美的 竖琴等等,你就立刻知道了。柏拉图之问,是对“美是什么” 这一哲学问题的开启,是对于美的本质的哲学追踪的历史的揭 幕仪式。从柏拉图之问开始,西方美学开始成为体系性的美学。
一、关于“美是什么”的答案
• 归纳起来主要分5种: • 1、美具有客观存在性质 : “美在物体的形式”、 “美是有意味的形式”等; • 2、美具有主观感觉性质:“美是人的感受” ; • 3、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事物的秩序: “美是有 用”、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是 和谐”、 “美是关系”等。 • 4、美是上帝或绝对精神创造的; • 5、美是感性认识到的完善。
1.同是一棵古松,为什么在不同人的眼中有不同的态度? 2.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发挥怎样的作用?美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



第一,审主体是情感丰富的人,审美主体是情感活 动的主体。 第三,审美主体具有能动自由性,审美主体是自由的 主体。 如何理解“情人眼里出西施”?
第3讲 艺术基础概论 (三)
• 艺术欣赏 就像艺术家播下的一株
花,播种、成长、开花,欣赏花的人,先 看到了花的本身,是如何的娇艳、唯美, 然后才闻到花的香味,往深了想,才会感 叹这花从一颗小小的种子到今天的美艳, 是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艺术欣赏的定义
• 人们的感官接触到艺术作品产生审美愉悦: 是对艺术作品的“接受”——感知、体验、 理解、想象、再创造等综合心理活动,是 人们以艺术形象为对象的通过艺术作品获 得精神满足和情感愉悦的审美活动。 • 总结艺术欣赏的目的。
1、美的可感性。 2、美的感染性。 3、美的相对性。 4、美的绝对性。
审美主体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 这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 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 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材。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 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 —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 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 ,砍它,运它。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 何以活得这样老,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 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朱 光潜《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美的特征
关羽,降汉不降曹,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 雄,华容道义释曹操,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刮骨疗毒,败走麦城;诸葛 亮,祭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六出祁 山,七擒孟获,识魏延反骨,骂死王朗,木牛流马,空城计,锦囊杀魏 延,最后被司马懿拖死,还用木偶吓了司马…… 以上是《三国演义》中栩栩如生的人生形象,美的形象有哪些特征?
(二)审美客体是审美价值的物质载体
马克思说过:“金银不只是消极意义上的剩余的、即没有也可以过得去 的东西,它们的美学属性使它们成为满足奢侈、装饰、华丽、炫耀等需 要的天然材料,总之,成为剩余和财富的积极形式。它们可以说表现为 从地下世界发掘出来的天然光芒,银反射出一切光线的自然的混合,金 则反射出最强的色彩红色。而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
5、美是感性认识到的完善
• 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认为:美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 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用Aesthetica(感性 认识的)这个词作为他的一部专著的书名,译成 汉语即为《美学》或《审美学》 。 • 《美学》的第一句话就是: • “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就是美; 与此相反的就是感性认识的不完善,就是丑。”
(三)审美客体是形象与意义的统一体
美的分类
面对宽阔无边的大海,望着那滔滔涌动的海浪,不禁令人心胸开 阔、豪情满怀,使人感到大海的壮美;荡舟西湖,望着那迷人的 湖光山影,也会令人心旷神怡,仿佛要沉进恬淡的梦境中去,让 人感到的是西湖的柔美;听取英雄战士的报告,他们为保卫人民、 保卫祖国,勇于牺牲,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激动着我们的心, 我们感到的是英雄精神的崇高美;阅读汉代辞赋和两晋诗歌,许 多作家“丽采百家之偶,争价一字之奇”,作品内容却空泛无聊, 不免感到作家们仅仅在追求形矫馈!
美 与 审 美
美是什么
一个古老的话题
美无处不在
• 法国雕塑家罗丹(公元1840-1917年)说过: • 美无处不在。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 美,而是缺少发现。
概念:美的事物、审美、美、美学
• Beauty :美、美丽、美的事物 • Aesthetic:审美的,美学的 • Aesthetics:美学、审美学
1、美具有客观存在性质
• “美在物体的形式”、 “美是有意味的形 式”: • 古希腊时代,人们怀者强烈的好奇心和求 知欲,发现了很多有意味的形式。 • 毕达哥拉斯(公元前6世纪)认为:“美是和 谐和比例”、“美是一定的数构成的和 谐”; • 发现了毕达哥拉斯定律(勾股定律); •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发现了黄金分割定 律(golden section) ;
•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在自由自觉的实践劳动中创造了 美——劳动创造了美 • 人的生产劳动,在符合世界规律性(真),又符合人类实 践的主观要求、目的、利益(善)的基础上,表现出的人 的思想、情感、意志、理想、愿望、信仰、智慧和创造力 等的综合,即是“人的本质力量” • 人的本质力量通过实践活动在人类创造的一切产品中体现 出来。美的本质就是体现在美的事物中的那种“本质力量 的对象化”或“对象化的的本质力量”。 • 一切美的事物作为社会实践的产物之所以能够引起人的喜 悦,就在于它体现和包含了“人的本质力量”。美感就是 由于人从审美对象中观照到了自身的本质力量,并由这种 观照引起内心的肯定性的愉悦的情感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