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工作面采煤作业规程1
101采煤工作面

铜陵市金洋矿业有限公司瑶山煤矿采煤作业规程井别: 主井作业单位: 采煤队工作面名称: -45m西101采煤工作面二0一0年八月二日前言我矿主井-45m西101首采煤工作面上、下顺槽、采面开切眼均已施工结束,工作面的通风、供电、运输等生产系统均已形成。
为了正确指导采面生产工作,保障回采过程的安全,制定101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如下:第一部分工作面概况附:采区巷道布置及工作面平面图第二部分地质情况一、储量:工作面地质储量6.6万吨,可采储量5.9万吨。
二、煤层名称、煤种、结构及煤质等工作面煤层为单一可采B煤层;无烟煤;煤层结构相对简单;煤层挥发份28.6%,灰份16.35%,容重1.45t/m3,煤层较软,黑色、油脂和玻璃光泽,以亮煤为主。
三、煤层赋存煤层赋存呈似层状,相对稳定,有一定连续性,局部地点可能出现煤层变薄,但不会出现断失现象,煤层厚度变化比较稳定,厚度0.8~2.2,平均1.4m,倾角28~32°,平均30°。
四、煤层顶、底板:顶板:基本顶:石英细砂岩,厚:3-5米。
直接顶:粉砂质泥岩,厚:1-2米。
伪顶:含炭泥岩,厚:0-0.5米。
底板:含铅泥岩,厚:0.5-1.0米。
五、地质结构煤层走向较稳定,从工作面准备及回采巷道施工得知,本区采区域无大的构造,施工中遇到小的裂隙,对煤层影响不大,不会出现煤层断失现象,预计对回采不会产生影响。
六、水文地质本区龙潭组含煤地层为弱含水地层,煤层上下部砂岩因裂隙较发育,属裂隙水煤层顶底岩性的砂质粘岩,不含水,为隔水地层,煤系上复大隆组和下伏孤峰组地层为含水地层,两者间无水力联系,因此,本工作面属简单类型的充水矿床。
七、瓦斯等级及煤层开采危险性程度1、瓦斯等级:低瓦斯。
2、突出倾向性:我矿开采历史上未发生过煤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现象。
3、煤层自然发火倾向性:属不自燃煤层。
4、煤尘爆炸性:煤尘无爆炸性。
5、冲击地压危险性:我矿开采历史上未发生过冲击地压现象。
煤矿101作业规程

煤业N101综放工作面作业规程二0 0五年4月23日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 年月日编制人______________ 年月日生产部______________ 年月日安全部______________ 年月日生产副总______________ 年月日机电副总_____________ 年月日安全副总_____________ 年月日总工程师_____________ 年月日目录第一章地质和矿压资料 (1)第二章采煤方法和回采工艺 (1)第三章循环作业、劳动组织、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0)第四章主要生产系统 (14)第五章主要技术安全措施 (30)第六章煤质管理 (48)第七章避灾路线 (49)第一章地质和矿压资料§1-1§地质资料一、图纸要求1、101工作面煤层底板等高线图(1:1000)2、101工作面实测地质剖面图(1:200)3、101工作面井上、下对照图(1:2000)4、101工作面综合柱状图(1:200)二、地质说明书:(附后)§1-2、矿压观测资料根据已回采结束的303工作面矿压观测资料,初次来压步距12-14米,周期来压步距6-8米。
第一章顶底板岩性分析和支护设计一、顶底板岩性分析该面伪顶为泥岩厚度1.07米,深灰、灰暗色泥岩中下部夹含泥岩薄层。
直接顶为泥岩煤岩互层,厚度1.57米,灰白色粗砂岩与深色泥岩,泥质胶结,疏松。
老顶为砂岩,厚度10.91米,灰色粉砂砂岩深灰色泥岩夹含灰白色粗砂岩薄层。
直接底为泥岩厚度1.29米,黑色浓泥岩。
顶、底板、煤都松软为三软煤层。
二、支护强度验算根据顶底板岩性分析,周期来压时支架承受够的支护强度按以下公式计算:Q=N×M×R式中:N—工作面采高的倍数,取8M—工作面采高,取2.3R—岩石比重,取27KN/m³P=N×M×R=8×2.3×27=496.8KN该面普通支架ZF5500/17/28HQ型支架最大支护强度为Q₁=0.66Mpa,过渡支架为ZFG5200/21/32型支架,最大支护强度为Q₂=0.78Mpa,因Q<Q₁,Q<Q₂,故支架支护强度符合要求。
1101首采工作面作业规程

三义煤义同心煤矿1101首采工作面回采作业规程工作面名称: 1101首采工作面编制:审核:二0 一一年十二月目录附图1、《1101首采工作面采区平面图》(编号:C-109-1)2、《综合地层柱状图》本规程编制依据1、《煤矿安全规程》(2010年版)及相关法律法规。
2、《1101首采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
3、《煤矿工人技术操作规程》(1996年版)。
第一章工作面概况第一节工作面位置及相邻关系一、工作面位置1、1101首采工作面是k1煤层对拉工作面,井下位于整个采区南东30#。
地表位于大槽一带。
工作面标高900m-1000m。
地面标高1150m-1240m。
二、工作面基本参数表1-1-1 工作面基本参数表三、储量计算表1-1-2 储量计算表四、工作面平面布置见采区平面图。
五、工作面巷道特征见图第二节工作面地质条件一、煤层情况本区煤为半亮~暗淡型煤,具不规则条带块状及粉末状构造。
矿区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上统吴家坪组第一段(P2W1),含煤岩系的岩性及岩性组合、厚度、产出形态特征较稳定,变化不大。
K1煤层呈层状或似层状产出,结构简单,一般没有夹矸,属简单结构煤层。
倾角36°左右,煤厚0.26~0.5m,平均0.34m,厚度较稳定。
煤层顶部为黑色炭质页岩,厚度约0.2m。
煤层底部为含铁铝土岩或铝质泥岩,厚度1m 左右。
三、煤层顶底板岩性K1煤层顶板为Ⅰ类顶板。
顶板;为黑色炭质页岩(伪顶),厚度约0.2m,炭质页岩中时含灰岩或泥灰岩透镜体。
直接顶:为中厚层状灰岩,完整坚硬,稳定性好,较大面积悬空,亦不会垮落,甚至要强制放顶。
底板;为含铁铝土岩或铝质泥岩,厚度1m左右,有时见煤层之下有厚度小于0.2m的黑色炭质页岩。
四、水文地质及防治措施该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中等,矿区无常年性地表水体。
矿区及外围受地貌条件所限,地表汇水面积不大,即使暴雨也难成洪流,不会对矿井造成洪水灾害。
矿区内多年开采形成的采空区积水是矿井主要充水因素之一。
[整理]10—101综采工作面作业规程
![[整理]10—101综采工作面作业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c7d9f8a26bec0975f465e2d6.png)
第一章工作面概况第一节工作面位置及四邻关系回坡底煤矿东区10—101综采工作面位于东一采区上部,东邻东区轨道巷左翼,西邻西区11—104工作面(已采),南接东区556水平轨道运输大巷,北部尚未布置工作面,工作面标高为583-626.3m,地表为黄土梁垣地貌,无建筑设施,地面标高823.1-893.5m,盖山厚度197-311m。
第二节煤层赋存情况本工作面开采10#煤层,工业储量535032吨,可采储量508280吨。
1、通过地质资料分析煤层赋存情况如下表:煤层厚度/m 2.5煤层结构复杂煤层倾角 2.5°-14°开采煤层10#硬度f=0.9-1.1 煤种气肥煤稳定情况稳定煤层情况描述该工作面煤层赋存稳定,平均厚度为2.5m,属中厚稳定煤层;煤层结构复杂,含1—2层0.06m—0.1m厚的夹矸;10#煤层属光亮、半光亮型煤;本煤层容重为1.4T/m³;煤层倾角为2.5°-14°。
2、煤质情况如下表:煤质情况Mad(%)水分Ad(%)灰分V(%)挥发分St(%)硫分Q(J/g)发热量1.43 25.31 54.50 0.60 53.46第三节顶、底板情况本工作面顶、底板情况如下表:顶底板名称岩石名称厚度/m 岩性描述深灰色、厚层状、致密、坚硬、含大量动植老顶K2灰岩8.9物化石,碎屑方解石脉、含水层,f=10-12。
直接顶9#煤0.9 黑色,半暗型煤,f=0.9—1.1。
直接顶泥岩 2.7 块状分选性好,含赤铁矿结构,f=4—6灰黑色、致密、质脆,含黄铁矿及植物化石直接底粉砂岩 5碎屑夹薄泥岩,f=6—10 附图一:综合柱状图第四节工作面内的地质构造情况根据现有资料分析,在掘进期间,工作面揭露2个无炭柱,另外,在东区轨道巷2#前141m揭露一条F37:H=1.9m∠ 240°的正断层,对回采有一定的影响;在二切巷口前55m揭露一条F69:H=9.0m∠ 48°的正断层,对回采有一定的影响。
采煤主要作业工序作业安全技术操作规程(word版)

采煤主要作业工序作业安全技术操作规程采煤主要作业工序作业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第一章采装作业规程第一条采掘工作面的布置,应能使采装设备生产效率达到最大,应能使采装、运输等设备得以最佳配合。
包括电铲、电动液压铲、轮式推土机、电缆和电缆桥、卡车装车等。
前装机工作面的布置比照电铲工作面, 内容基本相同。
运输等设备以最大限度发挥电铲效率为目的。
工作面布置内容一般包括待装车位置等。
第二条为使电铲发挥效率,在有条件时,应尽量布置双侧装车工作面,当使用前装机装车时,为使卡车发挥效率,应尽量采用两台前装机对装方式。
第三条作业前,检查作业场所安全和布置情况,及与周围各采掘工作面的相互关系,设备状况,电缆桥的位置及电缆线的摆放,确认符合要求,明确配合车辆和辅助设备(特指轮式推土机)后,方可作业。
第四条卡车入换时,要与卡车司机作到呼唤应答,待卡车停稳后,方能向卡车卸货。
禁止向行走的卡车装车。
第五条电铲在挖掘时,要确保履带全面对地着力,严禁“三条腿”状态下挖掘;严禁超挖掘力强行挖掘,不准强行用一面斗齿挖掘;严禁用铲斗砸大块。
提升时,铲斗提梁不准碰天轮(强行超限度提升); 不准用提粱和铲斗挤大块;不准强行挑伞檐。
在煤岩混合工作面采挖时,注意煤岩分采。
第六条装车时,严禁铲斗碰压车帮,不准吊斗卸料砸车,严禁装偏车,大块不准超出车帮,不准超力用勺斗平整车内货物。
装车完成后,要与卡车作好呼唤应答。
第七条采掘工作面段高,最高不能大于采装设备最大采掘高度。
如大于采装设备最大采掘高度,需要做降段处理(—般采用推土机推货降段或其它采装设备倒货降段,WK-20电铲14m为限)后,方可作业。
第八条采掘后的工作面,要求做到帮齐、底平、无伞檐,无活动大块第九条电铲在走车时,履带前后不准站人。
第十条电缆尾线路,应有明显的标志。
第十一条涉水作业时,水面不能淹没行走电机及行走传动装置。
第十二条在坑底集水坑作业时,要有具体作业措施。
第十三条电铲长距离走铲前,要彻底检查行走和制动装置,确保良好,走铲时,地面要有专人指挥,电铲在坡道行走时,要有履带式推土机配合打掩。
150101作业规程修改版

第一章概况第一节:工作面位臵及井上下关系150101综采工作面系15号煤,是本矿井二水平15#煤首采工作面,其上部为150103工作面,下部是150104工作面,工作面一头是15#煤的3条集中下山,分别是集国轨道下山、集中运输下山、集中回风下山,另一头是井田边界的保安煤柱,回风巷标高810米,运输顺槽标高780米,工作面长度150米,走向运输顺槽1483米,回风顺槽1372米,地面为高原丘陵地形,冲沟较多,有少量植被覆盖及少量耕地,无村庄存在。
150101工作面地质构造简单,在停采线外有一个X3陷落柱。
15#煤为容易自燃煤层,煤尘具有爆炸危险性。
第二节:煤层详见150101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1、煤层赋存条件15号煤层:位于太原组底部,上距3号煤层94.64-136.50m,平均116.10m,煤层厚3.55—7.84m,平均4.61m,容重1.38t/m3,整体为东高西低,煤层倾角-16°—5°,平均3°,煤层局部含0~0.2m泥岩夹矸。
2、煤质情况:煤质为特低灰—高灰、特低硫—中高硫、低磷—中磷的贫煤(PM),发热量高的动力用煤:见表2-13、煤层普氏硬度(f)见表2—2表2—2 煤层普氏硬度表第三节:煤层顶底板工作面综合柱状图见附图第四节:地质构造工作面总体呈一单斜构造,受区域构造影响煤层沿走向有起伏,煤层倾角变化局部也较大,大致由开切眼向外400米处煤层坡度较大,在运输顺槽2#测点外揭露的3号陷落柱,从该陷落柱平面形态分析,陷落柱向工作面内延伸不多,同时又靠近停采线附近。
其它在运输顺槽和回风顺槽揭露一些小断层,但是落差都较小,大都在0.2~0.5米之间。
第五节:水文地质:一、K2灰岩岩溶裂隙水:K2灰岩为15号煤层的老顶,其岩溶裂隙水是工作面回采过程中主要充水水源,但是在回风顺槽掘进过程中仅在几处裂隙较发育、岩石较破碎的地方有淋水或滴水现象,仅有4个淋、滴点,运输顺槽在掘进过程中仅有3个淋点,但是淋水量都不大,所有淋水量的总和不超过0.1m3/h,说明K2灰岩赋水性较弱。
15101工作面作业规程

第一章概况第一节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表1-1 煤层名称15#煤层水平名称600水平采区名称一采区工作面名称15101 地面标高(m) 950.0-1071.0 工作面标高(m) 590-640 埋藏深度埋藏深度366-433。
地面位置本工作面地表位于横梁山西北部、坨辽坡的南部山坡、山梁地带。
盖山厚度366-433m,平均约400m。
地表无裂隙,无建筑物。
井下位置及四邻采掘情况15101工作面位于井田南部,其东部、西部、北部均未采动。
停采线位置距切巷710m,距采区轨道巷40m回采对地面设施影响无影响。
走向长(m)750 倾斜长(m)147 面积(m2)110250第二节煤层煤层情况表1-2煤层情况煤层总厚(m)5.84煤层结构煤层倾角(°)3°~8°2.41(0.25)3.61(0.30)0.754°可采指数 1 变异系数(%) 2 稳定程度稳定本工作面煤层赋存稳定,结构复杂,陷落柱发育。
煤层最薄3.79m,最厚7.9m,平均煤厚5.84m,煤层中含一层夹石,分布在煤层的下部,赋存不稳定。
煤质情况M ad A d V daf Q gr.r.d FC S td Y 工业牌号0.91% 5.69% 9.11% 29.05MJ/Kg 1.45% WY3本面煤质佳,主要由光亮型、半亮型及亮煤条带组成。
第三节煤层顶、底板煤层顶底板情况表1-3煤层顶底板情况顶板名称岩石名称厚度(m)岩性特征老顶灰色中细粒砂岩6.08 以石英为主云母次之,含黑色矿物。
直接顶灰黑色泥岩 6.04致密、性脆、含植物根部化石及黄铁矿团块状河层理。
直接底黑色泥岩 3.81致密、性脆、含植物根部化石及黄铁矿,距斜坡状层理,夹细粒岩条带老底灰色中粒砂岩9.32以石英为主,长石及云母次之,砂质胶结,中部具裂隙。
第四节地质构造(1)根据现有资料及掘进巷道实测数据,本采区为一单斜构造,呈北东向南西倾斜。
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

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是煤矿工人安全施工的指南。
作业规程不但规定了采煤工人施工程序,也规定了施工所需的设备、设施的配置,安全行人路线,通风、供电、排水、运输、监控等系统的安全措施。
科学、合理、全面的作业规程能起到指导生产,促进技术进步,保障安全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
一、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内容1. 工作面概况采煤工作面在矿井中所处的位置、编号,工作面的长度、沿走向或倾向推进长度,工作面四周开采状况,工作面开采范围与地表相对应位置,开采对地表建筑物的影响状况,地面水体和含水层对工作面开采的影响等。
2. 地质说明书根据地质勘查部门提供的采煤工作面地质勘查资料,结合已开采揭露和掌握的煤层地质情况,简要描述工作面的地质条件。
(1)煤层性质。
煤层产状要素,赋存特征,煤体的普氏系数,煤体实体密度、松散体视密度、煤的内在灰分、挥发份、发热量、硫、磷含量以及煤的工业分类等。
(2)围岩性质。
工作面顶底板的岩石性质、厚度、基本特征、类级划分。
(3)地质构造特征。
开采范围内对开采影响较大的断层位置及产状要素,主要的褶皱构造、火成岩侵入体的位置特征及对开采的影响程度。
(4)瓦斯、煤尘及煤炭自然发火状况。
工作面煤层瓦斯的压力、涌出量,煤尘爆炸危险性,煤的自然发火倾向性、自然发火期等。
(5)水文地质状况。
开采期间工作面正常涌水量和最大涌水量。
(6)工作面煤炭储量。
工作面开采范围内煤层的工业储量与可采储量、工作面预计开采期限等。
3. 采煤方法(1)工作面的巷道布置系统图。
按一定比例绘制工作面巷道布置示意图,主要巷道与工作面开切眼的断面图。
(2)采煤工艺设计。
根据工作面具体地质条件和设备配备情况确定采煤工作面的回采工艺方式。
①炮采工作面。
顶板支护设计、支护参数及支护材料数量的确定,爆破设计说明书编制,运输设备选型计算等。
②普采工作面。
顶板支护设计,选择采煤机械的型号及主要参数,采煤机进刀和割煤方式选择,运输设备选型计算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11工作面回采作业规程第一章工作面概况第一节工作面概况1、地面位置:位于北沟村,森林灌木丛覆盖山梁。
2、井下位置:1011工作面为一采区回采工作面。
3、地面标高:1460—1570米。
4、工作面标高:1290—1300米。
第二节工作面四邻情况,采掘情况及影响范围工作面西部为采空区,北部为边界保安煤柱,东部为一采区尚未布置区域,南部为一采区下山胶带巷轨道巷。
回采对地面设施的影响:本采面地表为森林灌木丛覆盖山梁,无公路房屋等建筑设施,对地面设施无影响。
第三节工作面参数及储量本面顺槽长590米,切眼长100米,煤层计算厚度2.3米,容量1.35t/m3,回收率95%,则:可采储量:570×100×2.3×1.35×95%=17.4(万t)可采期:570÷(0.6×6)=158(天)式中:0.6为循环进度,6为日循环数。
第二章地质情况第一节煤层地质特征该面标高1290—1300m,所采9+10#煤层,位于石炭系太原组地层中下部,为海陆交替相沉积,在本工作面范围内煤层厚度较为稳定,平均2.3米,含有一层0.45米夹矸,容重为1.35,煤质为瘦煤。
第二节地质构造情况该面层煤整体为南北走向,西东倾向的单斜构造,局部略有起伏,(运输)回风巷槽坡度为2~14°。
第三节围岩及其特征煤(岩)层综合柱状图见图。
围岩及其特征见表煤石煤层名称柱状厚度岩性描述顶板5m K2石灰岩俗称小青顶,局部夹一层泥岩,上部局部相变为灰白色岩石,随面垮落9+10#煤 2.3m 含一层夹矸石,平均厚度0.3m,厚度稳定底板 5.77 m 深灰色泥岩,较稳定第四节瓦斯、火、煤层情况1、瓦斯:属低瓦斯矿井。
2、煤尘:无爆炸性。
3、煤的自然:为自燃煤层。
4、地温:地温正常。
第五节水文情况因9+10#煤层顶板为K2石灰岩,易出现渗水,一旦工作面出现渗水,通过运输顺槽排至中央水仓。
该工作面不存在带压开采。
工作面最大涌水量为20m3/h,正常涌水量为10m3/h。
第三章采煤方法及其工艺流程第一节工作面巷道及设备布置一、工作面巷道布置:工作面两顺槽,一条用于回风、一条用于运输。
工作面长度为100米,工作面沿走向推进,走向平均长度为590米。
停采线距一采区下山轨道巷20米。
(附:工作面巷道布置示意图)二、工作面巷道支护特征:两顺槽支护均为迈步式木点柱,巷道断面、支护形式等见表。
表2—1 巷道支护状况表巷道名称支护形式净断面m⒉支护规格m棚距m用途设备运巷木棚 5.2 (2.4+2.8)×2 1.2 进风、运煤皮带等风巷木点柱7.04 3.2×2.2 1.2 回风、运料(附:巷道断面图)3、工作面设备布置及技术特征:(附工作面设备表及工作面设备布置图)第二节采煤方法一、采煤方法本工作面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一次采全高、全部垮落采煤方法。
顶板垮落方式为自然垮落。
采高:2.3米循环进度:0.6米循环产量:186t第二节采煤工艺一、循环工艺循环工艺:采煤机割煤、装煤—临时支护—顶溜—移柱—后方顶板自行垮落二、工艺详细说明及要求a、割煤、装煤本面采用双滚筒采煤机(滚筒截深0.6米),正常割煤时,前滚筒割顶煤,后滚筒割低煤,采煤机滚筒旋转时,煤体被滚筒上的截齿破落下来,并由螺旋叶片装入大溜,少量煤在顶溜时被铲煤板装入大溜内,极少数散落在支柱与大溜之间的浮煤,由人工装入大溜内。
b、临时支护采煤机割煤滚筒割第一刀时(0.6米),在采煤机15米后打临时支护:临时支护采用3.2米长π形钢梁,π形钢梁单独隔一排加在1.2米绞结顶梁中间,其间距最大为1米,π形钢梁要紧顶煤壁,每架钢梁采用两根单体液压支柱支护且与工作面其它单体柱成行成排。
c、运煤工作面采煤机割下的煤由刮板运输机经转载机转入皮带运出。
d、顶溜顶溜滞后采煤机后滚筒15米进行,顶溜时要用千斤顶相邻几组顺序逐步操作,严禁输送机出现急弯(其弯曲段长度不得小于15米)。
严禁停机时进行顶溜,防止大溜带回煤、发生压溜、卡、飘链事故。
e、打柱顶溜后移柱操作顺序为:收临时逼帮柱—挂绞接顶梁—升单体支柱—打绞接销—绑防倒绳。
f、回柱放顶人工回柱时必须三人一组,一人回柱,一人负责观察顶板,一人搬运材料,回柱时必须使用长把工具站在安全地点操作,严禁进入采空区内取落下的小材料。
回柱前对放顶线三排支架提前检查,仔细查看工作面顶板支护情况如顶板压力大,有明显压力显现地段要打戗柱或加戗棚管理,经检查确无问题后,方可回柱。
回柱时回柱人员要选择好退路,自下而上逐根后退回收。
回出的梁柱要及时捆牢,对号入座,分段编号管理。
戗棚、木垛要及时前移。
g、洒水除打眼前爆破后及时降尘,还设专人每个圆班维修时对两巷进行洒水。
第四章顶板控制管理及支柱说明书第一节工作面支护说明一、工作面顶板管理1、支柱选型验算支架选型用估算法:P=(6~8)×9.8Sr×M×cosaP—支架承受的荷载,KN:r—顶板岩石视密度,取2.0t/m3;S—支架支护的顶板面积M—采高,取2.3m;a—煤层倾角,取5°.P=7×9.8×0.6×2.0×2.3×cos10=186 KN/架2、所选支架说明书该工作面支架采用单体液压支柱DZ22-30型,支撑高度为2200-3000mm,额定工作阻力为250 KN,配合L=1.2米的金属绞接顶梁可满足顶板支护的要求。
临时支护采用3.2米长π形钢梁,π形钢梁要紧顶煤壁,每架钢梁采用两根单体液压支柱支护且与工作面其它单体柱成行成排。
第二节工作面顶板管理一、工作面顶板管理方法工作面采用3、4排齐梁直线支柱管理顶板。
1、支护材料:单体液压支柱配1.2m绞接顶梁以及圆木和背板支护顶板。
2、支护要求:柱距0.5m,排距1.2m,支柱应有两个角度,即:沿倾斜方向的迎山角和向采空区倾斜2-3度的迎山角。
顶梁按正悬臂要求垂直工作面架设。
梁上用100cm长、7cm直径的圆木接顶,每根梁上不得少于三根;遇小青顶或顶板破碎时梁上用100cm长、12cm 宽、3cm的木料接顶,每根梁上不得少于三块。
3、控顶距和放顶步距:最大控顶距4.8m,最小控顶距3.6 m,放顶步距1.2m。
4、特殊支护:木垛。
工作面机头,机尾各设一个,其余地段中每8m(中-中)一个,木垛按“井”井字形架设,四角必须背紧打牢。
5、戗柱:戗柱靠空区隔排打设,戗柱顶部必须支设在靠空区一排的梁柱交接处,底部支在第二排支柱的底部。
6、回柱放顶方法:采用全部垮落法放顶,放顶时由人工回柱放顶作业。
回柱时,首先要找好退路,按照“由下而上,由外及里”的原则;作业时,一人观察顶板,一人打开支柱卸载阀,另一人撤出回出的梁、柱,回出的梁、柱一律靠在木垛侧竖立,严禁倒卧乱放。
二、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步距及加强支护措施根据矿地测部提供的资料预计,工作面初次放顶步距为15—20m,初次来压步距为15—20m,周期来压步距为10—15m。
根据不同来压采取的支护措施:1、工作面开采后老塘空顶区达10m时(净空顶,不包括工作面支护区)无论采面内有无矿压显现症兆,都必须加强工作面支护管理,木垛间距,戗柱,柱距,排距必须达到支护规定要求。
2、工作面老塘悬顶达到20m时,实施人工强制放顶,放顶前必须加强对木垛和戗柱的管理,木垛应缩小为6m一个,且打在实底上背紧四角,最上面一层方木必须直接与顶板接牢。
戗柱吃劲有效,同时增加靠空区一排的密集柱,直至采空悬顶区顶板初次垮落。
3、工作面初次来压及周期来压期间如果顶板破碎必须及时挂梁,上足背顶,并在煤壁一侧打临时柱或跨溜架设大板棚管理顶板,大板要求:长1500㎜,宽140㎜,厚100㎜。
三、工作面回采初期,顶板比较完整,放顶较困难可采取以下措施:①顶板初次跨落之前,要加强两端头及超前维护段的顶板控制工作,超前维护的单体柱必须达完好状态,初撑力符合要求。
②顶板初次跨落之前,工作面移架要做到少降快移,并且达到初撑力的要求。
③加强工作面的矿压观测,及时准确掌握工作面的压力分布和来压状况。
④在初次放顶期间,要密切注意顶板、煤墙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⑤严格控制采高,工作面采高在2.2±0.1m,在机头尾采高与两巷随平。
⑥加强支架检修工作,防止漏夜、窜液,降低支护效果。
⑦成立放顶领导小组矿领导组组长:郭常生副组长:孙三旺成员:杨涛白兴亮王志明刘明亮队领导组组长:张秀明副组长:李云成员:各队干及班组长第三节上下端头及安全出口顶板管理一、工作面机头、机尾靠老塘侧按4~5排管理顶板;机头、机尾、丁字路口各使用4对8梁4米长π型钢梁迈步交替支护顶板;安全出口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要求,净高不得低于1.8米,净宽不得小于0.7米,并随时清理浮煤杂物,保证两安全出口畅通。
二、距工作面20米运输、回风巷使用π型钢梁配单体液压支柱1.2米1棚超前支护20m;如果巷道内顶板破碎,必须增补π型钢梁抬棚管理顶板并根据实际情况延长超前支护的距离。
第四节特殊情况下的顶部管理遇顶板破碎时及遇特殊地质构造时,根据实际情况编制专门的顶板管理技术措施。
第五章工作面矿压监测第一节工作面矿压监测的内容和方法1、矿压观测的目的为了掌握工作面顶板来压规律,分析回采空间支架与围岩相互作用关系,为顶板管理及支护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为正常生产提供可靠的保证。
2、观测内容(1)工作面支柱初撑力、工作阻力;(2)风、运两巷表面位移和顶板离层;(3)风、运两巷超前支护应力观测。
3、矿压观测的方法(1)工作面矿压观测,工作面安装KBJ—60III—2型矿用数字压力计对工作面全部支柱的初撑力、工作阻力进行观测。
(2)测站布置:布置均匀。
观测液压支柱的初撑力和最大工作阻力。
第二节两巷回采期间的矿压监测1、风、运巷表面位移和顶板离层观测(1)测站布置:风、运巷的顶板离层指示仪和表面位移测站,在掘进过程中已经布置好。
(2)观测方法:采用KM—1型收敛计进行表面位移观测;采用DLSY型顶板离层指示仪进行顶板离层观测。
2、风、运巷超前支护应力观测风、运巷超前维护段分别距切眼煤墙5m、10m、15m棚的单体柱安装KBJ—60III—2型矿用数字压力计对单体柱应力进行巡回观测。
由检修班验收员对压力表的读数进行观测并记录,定时交生产科总结分析。
第三节矿压监测管理要求及安全技术措施一、矿压监测管理要求1、工作面支架压力观测由每个生产班的验收员负责,每班观测次数不少于3次,并做好记录。
技术员负责对“矿压观测记录表”进行验收和技术总结。
2、在观测过程中,发现支架压力低于压力表正常读数范围,要立即升紧前后柱和前梁;发现支架压力高于压力表正常读数范围或压力表有异常时,要及时通知支架工或支架检修工对支架的安全阀、控制阀或压力表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