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帝

合集下载

秦朝皇帝列表及名字

秦朝皇帝列表及名字

秦朝皇帝列表及名字秦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是由战国后期一个诸侯王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统一王朝(前221~前207)。

下面是有秦朝皇帝列表及名字,欢迎参阅。

秦朝皇帝列表及名字秦始皇帝嬴政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出生于赵国,又称赵政,秦庄襄王之子。

庄襄王死后继秦王位,后灭六国,统一中国,称始皇帝,是秦王朝的开国皇帝。

在王位25年,帝位12年,病死,终年49岁。

葬于郦邑。

秦始皇嬴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第一位皇帝,秦庄襄王之子,十三岁即王位,三十九岁称皇帝,在位三十七年。

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中央实施三公九卿,地方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

把中国推向了大一统时代,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新局面,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延伸小阅读】:秦始皇的功与过功:确立了中央集权的体制;.统一文字,使其成为一个民族的基础,并延用至今;废分封,立郡县,成为以后中国统一后管理的标准模式,历时数千年之久;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在商业上大大便利国内交流;车同轨,道同距,修建秦直道大大便利国内交通;修建灵渠,加强了对珠江流域的控制,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修建长城,抵御北方胡族侵略的重要防线,长城长期成为国界;开拓疆土,南征南越,将福建、浙江、两广纳入中国版图。

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

至此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格局。

修建郑国渠,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300余里,改造了盐碱地4万余顷,使土地贫瘠的关中地区迅速富庶起来。

过:焚书坑儒――秦始皇烧尽民间藏书,坑杀大批无辜的士人学者,严重摧残了我国古代文化,这是一种政治暴行;徭役太重,不恤民力。

秦始皇在灭六国之后,应立即实行轻徭薄赋政策,给人民以“休养生息”的机会。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第一位皇帝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第一位皇帝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君主,也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

他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文化手段,成功地将六国并吞,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本文将从秦始皇的背景和权力掌握,到统一战争和治理政策,再到对历史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详细探讨秦始皇如何成为中国的第一个皇帝。

一、背景与权力掌握秦始皇,原名赢政,是秦国的第三代君主。

秦国位于现在的陕西地区,当时是六国中相对弱小的一个。

而在这个时期,中国正经历着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六国争霸,战乱不断。

赢政出生时,秦国正面临外敌入侵和内乱的威胁。

然而,他出生于一个政治家庭,父亲赵完为秦穆公时期的重臣,对政务有着深厚的了解。

此外,赢政在年轻时受到严格的教育,学习了兵法、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为他日后的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赢政在秦公子嬴政成年后,经过多年的斗争和策略,成功地继位,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秦始皇。

他掌握了政权,并开始了他统一中国的征程。

二、统一战争和治理政策秦始皇一直以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那就是统一中国。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最终征服了六国。

首先,秦始皇采取了一种步步为营的战略,先后击败了韩国、魏国等周边的强国。

他派遣将领蒙恬修筑长城,加强秦国的防御力量,并在外征战中不断壮大秦国的军队。

接着,秦始皇击败了赵国和楚国,成为战国时期剩下的两个强国。

他采取了灭绝人口、焚书坑儒等残酷手段,使得赵国和楚国的抵抗最终被击溃。

通过这一系列的战争,秦始皇彻底统一了中国,成为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皇帝。

在治理方面,秦始皇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以巩固统一成果。

他进行了行政区划的改革,统一了货币、度量衡,规范了文字和车轮的尺寸,增强了国家统一的权威。

此外,他实行了修筑连接各地的大型道路、修建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交通和经济的发展。

三、对历史文化的影响秦始皇对历史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

他的最大贡献就是将不同地区的文字、度量衡等标准化,从而使得中国的统一更加牢固。

嬴政——精选推荐

嬴政——精选推荐

秦始皇百科名片秦始皇嬴政秦始皇(公元前259—公元前210年),即嬴政。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军事家。

首次完成中国统一,秦朝开国皇帝,秦庄襄王之子,13岁即王位,39岁称皇帝,在位37年。

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在中央实施三公九卿制,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等,北击匈奴,南服百越,修筑万里长城,奠定了今日中国版图的基本格局,把中国推向了大一统时代,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新局面,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查看精彩图册中文名:秦始皇嬴政外文名:YingZheng别名:秦王政、赵政、秦政、嬴政、祖龙国籍:中国秦朝民族:华夏族(汉族前身)出生地: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出生日期:公元前259年逝世日期:公元前210年职业:皇帝信仰:道教主要成就:扫灭六国,统一海内废分封,立郡县,创立皇帝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南平百越,北击匈奴修建万里长城,打通西南在位时间:公元前246年—前210年逝世年龄:50岁陵墓:骊山陵(今西安市临潼区下河村)重要事件:灭六国、筑长城、焚书坑术士历史定位:千古一帝展开编辑本段人物简介[1-2]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秦庄襄王之子,汉族(原称华夏族)[3],出生于赵国国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

秦始皇“祖籍”甘肃(甘肃礼县大堡子山发现的古墓群被专家一致认定为秦始皇祖先的第一陵园———西垂陵园;礼县也被认定是中国古代重要史书《史记》所记载的秦人发祥地“西犬丘”所在地。

至此,考古学和先秦历史学上的两大千古谜团终于大白于世)。

秦始皇(4张)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岁时即王位。

公元前238年,秦始皇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

自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灭六国之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中国朝代历史

中国朝代历史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十位皇帝一、秦始皇:秦始皇帝(前259年—前210年),嬴姓秦氏,名政(正),因生于赵都邯郸(今属河北),故又称赵政(先秦姓氏并未统一,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故秦始皇叫赵政。

);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

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朝的开国皇帝,秦庄襄王之子,十三岁即王位,三十九岁称皇帝,在位共三十七年。

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中央实施三公九卿,地方废除封建制,代以郡县制,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新局面,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帝国的创立者。

二、隋文帝:杨坚,隋朝开国皇帝。

汉族,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人。

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

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百年严重分裂的中国,开创先进的选官制度,发展文化经济。

使得中国成为盛世之国。

文帝在位期间,隋朝开皇年间疆域辽阔,人口达到700余万户,是人类历史上农耕文明的颠峰时期。

杨坚是西方人眼中最伟大的中国皇帝。

被尊为“圣人可汗”。

三、明太祖: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

原名朱重八,后取名兴宗。

汉族,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暴政,龙凤七年(1361年)受封吴国公,十年自称吴王。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

朱元璋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

葬于明孝陵。

四、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

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

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祖籍赵郡隆庆(今邢台市隆尧县)。

唐朝建立初期,封秦王,立下赫赫战功。

即帝位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

他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实现“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秦始皇的功过评价

秦始皇的功过评价

秦始皇的功过评价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即嬴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他创建了大一统的秦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皇帝。

然而,尽管他为中国历史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他的统治也存在争议。

本文将对秦始皇的功绩与过失进行评价。

一、秦始皇的功绩1. 统一六国:秦始皇通过征服其他六个国家,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统一。

此举消除了封建割据和分裂,为后来的中央集权奠定了基础。

2. 建立中央集权:秦始皇将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废除了封建制度,设立郡县制度,确立了一套严密的行政体系。

这种中央集权的制度为中国历史上后来的朝代提供了范本。

3. 统一货币和文字:秦始皇实行了统一的货币制度和文字规范,并开展了大规模的修复和修订工作。

这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4. 建设长城:秦始皇下令修建万里长城,作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防线。

长城的修建不仅加强了国家的防御能力,也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5. 实行法制:秦始皇推行了一系列的法律制度,如法律统一、轻刑重赏、刑法严明等,加强了国家的统治力度,维护了社会秩序。

二、秦始皇的过失1. 暴政和残酷手段:秦始皇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采用了极端的统治手段,如焚书坑儒、统一文字严禁异议等,对付异己者残酷无情。

这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文化传统和人权。

2. 建造规模过大的工程:秦始皇修建了许多宏伟的工程项目,如大型宫殿、陵墓和道路。

这些工程的建设对人民的生活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并对国家财政产生了巨大压力。

3. 推行中央集权过度:秦始皇推崇中央集权,压制地方豪强,取消了封建制度。

虽然这一举措有助于国家的统一和发展,但也导致了地方豪强的矛盾与不满,为日后社会动荡埋下了伏笔。

4. 没有良好的储君制度:秦始皇没有制定出有效的储君制度,导致他的死后,嘉靖年间的内乱,削弱了秦朝的统治。

三、对秦始皇的综合评价秦始皇以他创造的统一国家的伟大成就而闻名于世。

然而,他的专制暴政和残酷手段也给中国社会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秦国历代君王顺序及简介

秦国历代君王顺序及简介

秦国历代君王顺序及简介1. 引言秦国,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吧?这个在历史上风光无限的国家,凭借着强大的军队和聪明的战略,最终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秦国的历代君王,看看这些王爷们是如何把这个小国打造成历史舞台上的大角色的。

2. 秦始皇(秦王嬴政)2.1 基本介绍先说说我们的主角,秦始皇。

这个家伙可真不简单,公元前259年出生,后来统一了六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

听起来有点牛吧?他的雄心壮志可不是盖的,他为了统一全国,真的是不遗余力,连长城都是他下令修建的,防止北方的胡人入侵。

2.2 政治改革始皇帝还实行了不少政治改革,比如统一度量衡、文字等等,这些举措可是让老百姓的生活方便多了。

他可真是个有远见的领导者,想当初,大家都在用各自的方言,沟通得跟打哑谜似的,想想都让人头疼。

不过,虽然他做了不少好事,但这位大帝可也不怎么好惹。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可是狠下心来,焚书坑儒,打压知识分子。

3. 秦二世(胡亥)3.1 君主特点接下来是秦二世胡亥,这小子可就不那么传奇了。

其实,胡亥是个傀儡,真正的操控者是他的妈妈吕雉。

胡亥的统治时光可以说是短暂而尴尬,没多久就因为贪腐和暴政引起了民愤,真是“自作自受”啊。

3.2 统治的失败最终,胡亥在公元前207年被推翻,秦朝的辉煌就这样瞬间破灭,真是应了那句“好景不长”。

胡亥的统治告诉我们,光有权力而没有智慧和仁德,是无法长久的。

4. 秦朝的终结4.1 民变与历史的教训胡亥被推翻后,秦国立刻陷入了动荡,农民起义层出不穷。

这个时候,大家都在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想来大家都希望能有一个安稳的日子,但历史就是这么现实,最终秦朝在公元前206年彻底灭亡。

4.2 对后世的影响虽然秦朝的统治时间不长,但其影响力却是深远的。

它给后来的王朝树立了一个“强权统一”的典范,也给了我们不少警示,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得民心”是个永恒的课题。

5. 总结所以说,秦国的历代君王虽然有辉煌也有失落,但他们的故事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有趣的历史素材。

秦朝历代皇帝简介

秦朝历代皇帝简介

秦朝历代皇帝简介秦朝历代皇帝简介秦朝皇帝列表"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它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但是秦朝仅仅三世而亡。

以下是cnfla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秦朝历代皇帝,欢迎阅读。

第1任秦始皇帝嬴政(前259~前210)秦始皇,名赢政(前259~前210),因出生于赵国,又称赵政,秦庄襄王之子(另一说为吕不韦之子)。

庄襄王死后继秦王位,后灭六国,统一中国,称始皇帝,是秦王朝的开国皇帝。

在王位25年,帝位12年,病死,终年49岁。

葬于郦邑(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25里处)。

公元前246年,年仅13岁的嬴政继承秦王位由丞相吕不韦和宣太后的男宠毒专权。

公元前238年亲政,毒乘他外出之机,举兵叛乱,他一举粉碎叛乱,诛杀毒,幽禁太后。

第二年免除吕不韦的相职,后逼杀吕不韦,任用了尉缭、李斯等人。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始皇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成人加冕仪式,正式登基,“亲理朝政”,除掉吕、嫪等人,重用李斯、尉缭,嬴政继承了自秦孝公以来变法革新、奖励耕战的一系列政策。

接着,嬴政采取李斯等人的策略,以重金收买关东六国权臣,离间其君臣关系,远交近攻,从公元前230年起到公元前221年止的10年间,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混战不已的局面,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秦朝。

定都咸阳。

赢政统一天下后,创立了“皇帝”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宣布子孙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幻想秦王朝的统治能延续千秋万代;国家的一切政务都由皇帝裁决,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吏悉由皇帝任免,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

随后,秦始皇废除了自商、周以来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以秦国原有的法律令为基础,吸收六国法律的某些条文,制定和颁行统一的法律。

将原六国贵族豪富迁至关中、巴蜀,以防止他们的分裂复辟活动。

中国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

中国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

中国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秦始皇,又称嬴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的统一战争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开启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时代。

秦朝的建立标志着诸侯割据的结束以及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本文将就秦始皇的背景、统一战争、法制改革、修建兵马俑、对汉字的标准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秦始皇的背景秦始皇嬴政生于公元前259年,是秦庄襄王的儿子。

在嬴政的父亲被赶出秦国后,他成为秦国的君主。

在秦始皇时期之前,中国处于诸侯割据的时期,战乱频繁,社会秩序混乱。

秦国虽然规模较小,但君主嬴政却有着远大的抱负,他决心统一六国,建立起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

二、统一战争秦始皇实施统一战争的战略是“以秦为主、其他六国为辅”。

他先后灭掉了赵、魏、楚、燕、韩等六国,最终统一了中国。

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精确的军事策略,如先下手为强,集中兵力攻打敌方要害,以攻代守等。

他还派遣大军修筑连接各个战场的著名战略性道路——“秦始皇修筑的连山阡陌”。

三、法制改革秦始皇统一战争胜利后,他致力于法制改革,以巩固统一的地位。

他采用了严酷的法律来统治人民,如实行严苛的“阿房宫法”,对犯罪分子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以维护社会秩序。

作为法制改革的重要一环,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四、修建兵马俑秦始皇修建兵马俑是其统一中国后鞭策下的一项重大工程。

兵马俑位于西安附近的秦始皇陵,是为了保护秦始皇在来世的生活而建造的。

这些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形态栩栩如生,堪称世界奇迹。

兵马俑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和秦始皇的统治意义重大,也为世人提供了一窥古代军事力量的机会。

五、对汉字的标准化秦始皇通过统一文字的形式,推行了对汉字的标准化。

他下令将各个国家使用的不同文字进行统一,制定了统一的文字标准,称为“小篆”。

小篆的推广使得国家的文字统一,为统治者的统治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为后来的汉字发展打下了基础。

六、秦始皇的思想与遗产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集权制度,打破了之前世袭的封建制度,加强了君主的权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始皇帝第一节灭六国,创帝业平定叛乱秦始皇帝,姓嬴、名政,秦庄襄王之子,秦昭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年)正月生于邯郸。

嬴政十三岁(公元前247 年)即王位。

因年少,国事皆决于相国吕不韦。

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6 年)至七年(公元前240 年),秦继续对外用兵,它攻击的重点是韩、魏、燕三国,其间取韩十三城,魏二十城,燕二十城。

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 年),命王弟长安君成■将兵攻赵。

成■反,兵败于屯留,军吏皆斩。

九年,长信侯嫪毒反。

秦王政发兵,与嫪毒战于咸阳,俘嫪坶,车裂以徇,灭其宗。

旧史相传,庄襄王在赵为质子时,吕不韦以孕姬进,生子即政。

政即王位后,其母为太后,与吕不韦旧情不断。

吕不韦怕事泄被诛,以嫪毐为宦者进,太后甚宠幸,因得主国政遂起意反叛。

十年,吕不韦以嫪毐事免相,归河南封国。

秦王政恐其叛乱,赐书曰:“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吕不韦恐惧,饮鸩而死①。

从此,秦王政大权独揽,王位得到巩固,以“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代替了事皆决于吕不韦、嫪毐的局面。

①本节及下节基本上取材于《史记·秦始皇本纪》。

①《史记·吕不韦列传》。

灭六国秦王政步入青年时代,恰逢七雄进入决战时期。

他凭借先辈创建的雄厚基业,又平定了嫪毐等的叛乱,在七雄对峙中处于有利地位。

他抓住战机,对六国的斗争从蚕食转向吞并。

他采纳李斯的建议,制订“先取韩,以恐他国”的吞并顺序。

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 年),韩王遣韩非使秦。

韩非至秦,被杀于云阳。

韩王畏惧,请称臣。

十六年(公元前231 年),韩献南阳地。

次年,秦王政遣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灭韩。

十八年(公元前229 年),秦王政遣端和将兵围邯郸。

次年,遣王翦等攻赵,得赵王迁。

赵公子嘉自立为代王。

秦王政到邯郸,诸与其母家有仇者,皆坑杀之。

二十一年(公元前226 年),秦王政遣王贲、王翦攻燕,取蓟城,得燕太子丹之首。

燕王逃奔辽东。

二十二年(公元前225 年),秦王政遣王贲攻魏,水灌大梁。

魏王降,魏亡。

二十三年(公元前224 年),遣王翦攻楚,得楚王负刍。

楚将项燕立昌平君为楚王。

次年,王翦、蒙武破楚军。

昌平君死。

项燕自杀。

二十五年(公元前222 年),王贲攻燕辽东,得燕王喜。

还攻代,得太王嘉。

二十六年(公元前221 年),王贲从燕南攻齐,得齐王建,灭齐。

短短十年间,秦王政剪灭六国,结束了征战几百年的分裂状态,建立了规模空前统一的皇朝。

创建帝业的自我满足在灭六国的过程中,秦王政创建了秦的帝业,其后又有所发展。

同时,秦王政不断滋长了自我满足的情绪。

秦王政在二十六年(公元前221 年)灭齐后,令丞相御史:“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

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

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

其议帝号。

”议论的结果,还是由秦王政决定下来,称作“始皇帝”。

这个称号,表示至高无上、万世一系的权力。

他要后世,自始皇帝以下,二世、三世至千万世,传之无穷。

从此,秦王政就改称始皇帝。

同年,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应为水德之始。

按着水德的特征,他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

始皇的这些规定,是为了显示秦在这一历史阶段的出现是必然的,是符合天意的。

这是神化皇权的特殊形式,是周人所谓“天命”的翻版。

秦新破六国,丞相绾建议置王以镇之,“始皇下其议于群臣”,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废古封国制而以郡县制去代替。

以当时具体情况来说,郡县制推行到如何程度,不可详知。

但从制度本身来说,郡县制是以地缘本位的地方政权取代了以血缘关系为本位的地方政权,这是地方政权封建化的主要标志。

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 年),立石琅邪,称:“六合之内,皇帝之土。

..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这鲜明地规定了皇帝的身份既是最高的统治者,又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而生存在这土地上的人既是民又是臣。

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 年),采纳李斯的意见,规定:“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弃市。

以古非今者,族。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第二年,以卢生等诽谤罪,坑儒生四百六十余人于咸阳。

秦始皇的封建皇朝,至此完备了由土地的最高所有权,政治上的绝对统治权,以至在思想意识上的绝对顺从之整个专制体系。

在他的自我满足的精神状态下,为所欲为,对人民群众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奴役,以致人们忍无可忍,终于在始皇死后不久就埋葬了这个皇朝。

第二节巡行,刻石,求神仙多次出巡始皇灭六国后,先后五次大规模地出巡。

二十七年(公元前220 年),西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自回中归。

二十八年(公元前219 年),东巡,上邹峄山,封泰山,至渤海,过黄、腄,登成山、之罘山,南至琅邪、彭城等地,自武关归。

二十九年(公元前218 年),再次东巡,登之罘山,至琅邪,自上党归。

三十二年(公元前215 年),第三次东巡,至碣石,巡北边,从上郡归。

三十七年(公元前210 年),最后一次东巡,至云梦、丹阳、钱唐,登会稽山,祭大禹。

始皇出巡的地区集中在东方,特别是燕、齐、楚旧地。

这表明,出巡的目的之一,是镇服六国贵族,巩固统治,而不是简单的游观。

这是因为燕、齐、楚比韩、赵、魏灭亡得晚,距离咸阳又远,反抗的力量也较大,政治上、军事上都有一再出巡这些地区的必要。

几次东巡,都有刻石。

虽然刻石充满了歌功颂德之词,但也宣扬教化,具有从社会秩序上巩固统治的重大政治意义。

琅邪刻石和会稽刻石刻石是始皇创造的宣传工具。

在众多的刻石中,始皇二十八年在琅邪刻石和三十七年的会稽刻石具有代表性。

琅邪刻石说:皇帝之功,勤劳本事。

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普天之下,抟心揖志。

器械一量,同书文字。

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

应时动事,是维皇帝,匡饬异俗,陵水经地。

忧恤黔首,朝夕不懈。

除疑定法,咸知所辟。

方伯分职,诸治经易。

举错必当,莫不如画。

皇帝之明,临察四方。

尊卑贵贱,不逾次行。

奸邪不容,皆务贞良。

细大尽力,莫敢怠荒。

远迩辟隐,专务肃庄。

端直敦忠,事业有常。

皇帝之德,存定四极。

诛乱除害,兴利致福。

节事以时,诸产繁殖。

黔首安宁,不用兵革。

六亲相保,终无寇贼。

欢欣奉教,尽知法式。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

西涉流沙,南尽北户。

东有东海,北过大夏。

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

这篇刻石的第一部分,是颂扬始皇统一之功。

第二部分是颂扬始皇政治之清明。

第三部分是颂扬始皇泽及牛马之德。

这是一篇以颂扬为主的刻石,表述了始皇在创建帝业上的主要成就。

会稽刻石,特别强调了封建伦理的规定。

刻石说: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

防隔内外,禁止淫泆,男女絜诚。

夫为寄腵,杀之无罪,男秉义程。

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

像这样对于封建伦理的重视,实际上也是对于个体家庭劳动的保护,是密切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访求神仙不死之药始皇称帝后,已充分占有世俗的一切享受。

他所最感不足的是,他不能不死。

他最怕的是死。

史称“始皇恶言死”。

为了长生不死,他不惜代价访神仙,求不死之药。

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 年),齐人徐市投始皇所好,称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

他请求率童男童女入海求仙。

始皇即刻遣徐市率童男女数千人入海。

三十二年(公元前215 年),始皇东至竭石,令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两位古代仙人。

又遣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

数年后,仙人不死之药踪影不见。

卢生畏惧,欺骗始皇说:“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

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

恶鬼辟,真人至。

人主所居而人巨知之,则害于神。

真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陵云气,与天地久长。

今上治天下,未能恬惔。

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

”始皇求药心切,一切照卢生的话办。

他自称真人以代替称朕,并令咸阳周围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

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

世上本来不存在仙人和不死之药,靠欺骗过日子,总有一天会大祸临头。

所以,卢生,侯生于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 年)就偷跑了。

他们的逃亡,加之韩终去而不报,徐市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令始皇大怒,遂逮捕咸阳诸生,令御史审问,将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阬之咸阳。

始皇于三十七年(公元前210 年)病死于沙丘平台。

终年五十岁。

秦始皇评论关于秦始皇的评论,一般对于他在统一上的作用,多推崇过高。

秦灭六国,实现统一,是时代的产物,始皇不过是“续六世之余烈”,最后促成而已。

始皇即王位之前,秦对六国的战争,已是节节胜利。

公元前293 年,秦白起败韩、魏联军,斩首二十四万。

公元前274 年,白起伐魏,斩首十五万。

公元前260 年,白起败赵师,坑杀四十五万。

此外,还有不少大大小小的战役,秦在不同程度上杀伤敌方的有生力量。

可以说,始皇即位时,统一的基础已经奠定,而始皇最终剪灭六国,结束长达几百年的割据状态,奠定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他在历史上的贡献是很大的。

始皇在灭六国之前是能纳谏的。

他接受李斯的上书,撤销逐客令,对秦的吸收人才很有好处。

伐楚时,始皇问李信需用多少兵。

李信说不过二十万人。

问王翦。

王翦说:非六十万人不可。

始皇错误地认为王翦老了,胆怯;李信年青,壮勇。

于是命李信、蒙恬将二十万众伐楚。

开始时,李信、蒙恬两路并进,节节胜利。

但是不久便被楚军打败,秦军伤亡惨重,仅都尉就阵亡七人。

始皇后悔轻信李信的话,亲自到频阳向王翦谢罪,说:“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

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始皇一再谢罪,请王翦出来。

王翦毫不让步。

最后,他提出,如果一定要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

始皇不仅答应了王翦的要求,出发时还到灞上为王翦送行①。

①《史记·王翦列传》。

灭六国后,始皇自以为功高五帝,地广三王,居功自傲,不可一世,“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博士形同虚设,丞相、大臣只能“受成事,倚办于上”。

群臣为了保官,不敢说真话,“谩欺以取容”。

始皇对百姓残酷暴虐达到了极点。

当他在世的时候,地方上已出现了反秦的火种,只等待有人来点燃了。

他所实现的统一并不是巩固的,他的政权很快就被推翻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